供应链管理培训范文【最新7篇】

《供应链管理培训范文【最新7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供应链培训】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供应链管理培训 篇1

关键词:汽车制造;供应链(SCM)管理;物流优化;VCMS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机械制造自动化在汽车制造领域中的广泛普及应用,汽车生产率与自动化程度已经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样使得优化改进汽车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对提高产品竞争力方面的影响逐渐减小。为了进一步的降低整车生产成本、缩短交付周期和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户与其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企业不得不开始将关注重点从内部生产转向整个汽车的供应链系统中去。因此供应链管理已成为汽车企业进行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方针。

一、汽车制造业供应链

汽车制造供应链包括汽配零部件采购到整车交付的全部流程,它是以中游的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通过上游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和下游的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等成员构成的一张“供应网”。因此,汽车供应链就是以围绕核心汽车制造企业,采用通过对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经过中间产品的生产,到最终整车的装配,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实现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到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二、沃尔沃成都工厂生产与物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沃尔沃成都工厂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优化

1.VCMS生产模式的导入

为改善物流体系,构建从零部件采购、整车制造到汽车销售的供应链,从而获得市场占有率和领先的国际竞争力地位,2014年8月成都工厂建立同时成立了供应链管理部(SCM部),为了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生产模式,逐步导人了VCMS生产方式。VCMS生产方式(Volvo Cars Manufacturing System,VCMS),是由沃尔沃汽车建立的全球化制造体系,其目标是通过一种简洁而系统的精益方式来追求客户满意,运营卓越和柔性化管理,最终实现以人为尊。

VCMS生产方式要求“ 以统一标准,全球资源共享” 组织生产。“以统一标准,全球资源共享”组织生产,就是沃尔沃全球所有整车工厂使用共享的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统一的设计流程、统一的制造流程、统一的检测流程、统一的售后服务反馈流程,从而达到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都能保持整车的优良品质。

2.物流优势资源优化

(1)物流资源外包整合

为了优化厂内外的物流运输路线,提高物流仓储的管理水平,降低物流运营成本,2014年沃尔沃成都工厂SCM部重点针对厂际生产物流和配送运输物流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外包零部件运输与整车运输给上海安吉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安吉汽车物流有限公司是上汽集团投资的专业从事汽车物流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物流服务供应商,专业从事汽车零部件物流、整车物流、出口物流以及相关的物流策划、咨询、规划、管理培训等服务。提供物流一体化、技术化、网络化、可靠的物流解决方案。从而在满足制造弹性准时化的基础上压缩零部件库存,与供应商达成“双赢”效益,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从而提高提升工厂的整个制造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2)厂内现场物流改善

沃尔沃汽车在整合优化物流优势资源的同时,围绕提高工厂产品质量、生产成本、整车交货期和厂内现场物流管理水平,将全方位、全员工、坚持优化工作,使其落实到生产的各个关键过程环节中。一是优化厂内和车间内物流运输线路,优化物流运输方式,比如增加自动运输系统;二是优化车间内生产现场的物流管理,以适应弹性化、准时化生产。

四、沃尔沃汽车供应链与物流的绩效评价

1.制造体系的导入

沃尔沃汽车目前正在导入VCMS生产方式,方针管理作为沃尔沃核心的管理方法,将逐步在公司各个生产班组、部门推进。就是将VCMS方针贯彻落实到工厂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 员工有统一的方向,行动步调一致,围绕PDCA循环,克服各种困难,完成计划生产目标。

2.制造管理体系评价指标

管理体系评价指标是进行评价的基础,所有评价行为都要用到一定的指标。所以实施评价前要构建出一个能反映工厂制造体系运营绩效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相关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沃尔沃汽车实行的制造体系评价指标目前还在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完善,它是以产品质量、生产成本、整车交货期的持续改进优化为出发点,为实现SCM部门制定的中长期生产计划目标(即2014年-2020年投产期间达成物流成本减少36%;库存量减少29%;年产量达到十万辆)而制订出来的。

五、结论与分析

结论:在现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竟争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是提高制造型企业管理水平的法宝。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导入VCMS生产方式在沃尔沃成都工厂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物流资源整合是降低沃尔沃汽车物流成本,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方针管理绩效评估为导人VCMS生产方式进行PDCA质量循环改进提供了量化的评价体系。

分析:汽车制造的供应链事以整车制造工厂为核心,又涉及到上千家的零部件供应企业。从而决定了汽车制造供应链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型系统工程。现阶段需要探索研究的问题层出不穷,如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供应链绩效考核、供应链信息数据安全等等,这些问题急需解决。沃尔沃成都工厂的汽车供应链管理仍处在刚刚起步不久的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汽车制造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ans Voordijk, Job De Haan, Geert-Joosten, Changing governance of supply chains in the building industry: A multiple case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0(6).

[2]Clive A Rees. Impact of internal market o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ultur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in the NHS[J].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4(4).

[3]雷勋平。我国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评估实证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51(12).

[4]徐贤号,马士华。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策略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4).

[5]候家驹,韩德恩。汽车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屠强,徐贤浩。东风商用车供应链研究[J].科技创业,2006(3).

供应链管理培训 篇2

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物流基础设施缺乏系统功能,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都比较差,在对于异域运输时要用到的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普遍缺乏必要的投入,对物流企业的基地建设、物流中心和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都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些原因就导致了我国物流信息化和系统化的协调的缓慢发展。

2物流管理信息化认识落后在现有的物流企业中,有部分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何谓物流管理信息化,他们依然认为“有计算机就是信息化”,并没有真正的了解物流管理信息化,从而无法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无法对信息化的问题作出快速的反应,也就无法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

3物流管理的人才相当缺乏在我国现阶段,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体系还不够健全,无法大量的培养物流信息管理技术领域的人才尤其是在国际经济贸易、国际物流运作、物流运输、物流管理等方面都通晓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极为缺乏。而物流管理信息化往往是学校的老师跟计算机公司的人员来推行或者直接参与的,这些人员有缺乏对物流管理的认识,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出现不配合的现象,管理者就无法获得合适的信息化心疼,这也是我国物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难题。

我国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

1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供应链是从订单的发送和获取、原材料获得、产品制造到产品分发给用户的整个过程。要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就得注意各物流企业的整体集成,要协调好各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得各物流企业不会在供应过程中出现不该有的问题,同时要控制好要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要保持不同物流企业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对于供应链各环节也要形成合适的的质量评价,能够全程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要素的,对于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改进,对于客户来说,要注重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强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系统,建立供应链的共同目标,加强其核心竞争力等。并对于供应链的建设,应该考虑到几个方面:产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全球网络供应链管理。

2物流管理信息控制中心的建立要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达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和高效益,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的控制中心,主要建立以下功能模块:集中控制功能;运输流程管理功能;车、货高度管理功能;仓储管理功能;统计报表管理功能;财务管理功能;客户管理功能;客户查询功能。现阶段,能够将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连接,从而形成物理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物流管理信息的网络化,发挥信息化在物流管理中的的综合优势,加强企业内部人员跟部门的信息交流,从而能够避免由于人工信息传递时造成的的人工的浪费、时间的延误和准确性的降低。为供应链中各个不同物流企业进行的物流活动及时响应和控制,安全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共享,降低供应链中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控制,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实力。

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目前,我国应该在一些高等院校开设相关的物流管理的专业,长期有计划的培养物流管理的队伍,以满足对物流企业的需求。物流企业自身也得考虑转向,对员工的训练要从过去只注重技能训练转向系统全面的培训,加大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培训,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才培养。建立一定的制度,使这些培训能够长期进行下去,为企业长期培训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高校里,要建立物流管理的教育科目,开展各种形式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教育,不断的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培训,并且推行物流管理行业的资格管理制度,引进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培训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加快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先导物流管理信息理论的作用,加快我国物流挂不了信息化的进程。

4相关法规的建立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仓库法。我们国家的各个流通主管部门也曾经制定过有关仓储方面的管理规定,但是那些规定只适用于系统内部,所以流通部门的储运企业与非国有储运企业没有法规可循,这样对于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也会影响到全国范围内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5物流管理的系统化物流过程中,要实行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这样可以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的“三无”(无库存、无积压、无等待),物流管理的系统要达到四化:(1)运作系统化物流企业的运作要达到目标合理化,作业规范化,功能集成化,技术一体化,这些都说明物流是一种系统的经济活动,通过这些运作也就可以达到运作的系统化。(2)服务网络化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必然会走向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也必然会多样化、综合化,当然更要发展期网络话,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获得物流服务的全面网络化。(3)管理信息化物流管理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4)经营全球化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提高了全球电子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物流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通过自身的定位进行,建立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结语

供应链管理培训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化的平台上,并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对物流信息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运输的成本,减少企业的库存,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资。现代企业物流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市场的需求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物流服务,从而展开积极性的物流经营活动。现代企业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和组合,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物资和产品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物流不仅需要自身的资源优势,还需要竞争对手的资源优势,实现物流资源的整体聚集,从而促进企业物流的顺利展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实力和发展的前景。

一、现代供应链管理基本认识

供应链管理实质是一个扩展企业概念,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促生了新竞争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其借助于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有效连接起原材料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及最终的消费者,将这种连接构成一种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讲求让贸易伙伴具备多重的身份,在物流活动中,既可以是供应商,更能作为供应商的客户。作为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管理SCM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了物流行业中的各种组成部分,如贸易伙伴关系、信息流、资金流等等,将其凝聚为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整体规划物流企业的源头原材料供应商直至零售商,让企业整体流程达到最优,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总的交易成本,继而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完善。

二、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方向

(一)改善物流服务理念。物流的服务理念是物流发展的动力和内在的源泉。在物流管理中要树立以客户的需求为上,加强物流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首选要先全面了解客户的物流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调查,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在了解客户的需求之后,把客户的需求作为物流服务的目标,全面提升客户的价值,注重客户的经济效益,扩大附加值,与同类企业实施差别化的物流服务,让客户自身感觉到服务的差异,增加客户资源。随着物流企业的逐渐增多,客户对物流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物流管理中要不断地通过总结经验来创新物流服务内容,在客户物资的运输、存贮和配送上让客户体验到与其他同类企业差别化的优质服务。企业物流管理者应当根据客户的物流需求,开展综合性的物流服务,在产品的各个环节让客户感受到差别化的优质服务,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在企业的物流服务上实现高效的运作方式,优化物流系统,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二)改善物流管理技术。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应当以减少库存和产品的运转周期来提高社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可以利用便捷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优化物资的供应连接,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的供应连接网络,把物流的服务贯穿于产品的设计到客户的服务每一个流程当中,实现每一个过程的增值。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不但要在工作当中总结经验,还要善于利用国外物流管理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物流的管理上利用高科技设备。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要善于抓住全球化这一经济机遇,努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吸引外资,提高物流设备,从而提高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服务水平。

三、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策略

(一)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新时期物流发展的基础,也是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基本技术,在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势必要用到对应的数据库系统的共享及EOS系统、POS系统等等,对于Intranet、Extranet的商务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和加速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加速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使得物流工作更为便捷有序。物流是供应链形成和连接的关键活动,对于当前的供应链运用有着积极的改造和优化作用,基于物流发展的影响,对于生产和流通企业物流外包的现象出现产生了促进效应,并借助于后续降低成本等方式,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最终引起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此外,就物流发展中的配送方面而言,向供应链方面的转变,使得其发展中需要更为专业的物流配送,亟待提高物流配送服务的水平,以适应供应链的管理在物流行业的运作,引起了物流方式的改变和发展,这时第三方便随之出现,基于情况的不同,甚至于会出现第四方,这也是供应链管理运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综合来看,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作用重大,是满足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客户实际需求为工作导向。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现代物流企业若想合理运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获得高效发展,就应注意到企业运营中跨企业的资源整合,该企业管理模式必然让维持和管理客户关系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企业物流的源动力是客户需求,物流增值方案管理更是物流业从单纯的物的处理应当提升的方向所在,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和要求的不同,物流企业势必需要度身定制可行性服务,具体细化而言,就是需要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整个管理的供应、生产等一系列过程,在其中的各个环节体现这种管理的价值和理念,组织其必要的物流供应链,并从企业自身竞争力等方面出发,确保其无绕道、无等待及无中断等,继而有效地为企业发展形成一种增值物流供应链,带动企业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三)优化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整合。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来,供应链的竞争逐渐成为了新时期物流竞争的关键所在,这必将成为未来很长时期内的物流发展趋势,将来势必需要更科学的物流规划和生产管理。所以,当前的物流企业发展中,企业若一味注重自身的利益,而使得对应合作伙伴的利益被牺牲,用这种代价去追求所谓的“零库存”,这样的发展模式必将失去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基于此,笔者认为物流企业应当在向供应链转变方面注重联合各节点的企业,有效地联系起管理和产品等各个方面,改变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借助于联合、规划和运作,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促使物流企业供应链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完善信息共享和物流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在向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对于物流整合所需要的信息,供应链节点企业应当做到与其他企业的分享,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有效的物流管理体系的形成。此外,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其功能要素,势必需按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其进行整合,借助于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和支持,完善对大量信息、数据的采集及后续分析等,并在企业的发展中注重对其及时更新,因为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中,势必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交流沟通,任何一个节点企业之间更是如此,企业应建立面向客户的物流数据信息平台,并保证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产、供、销关系的协调与控制上做到更完善和更合理,确保其能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其资金状况,用户登录便可立刻识别身份并辨别其需求,并结合用户组成的不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继而将整个供应链系统顺畅的连接起来,使得整条服务链将以客户为导向,促进信息的高度共享,完善企业自身业务的发展,且其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

如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中,需要确保每件货物中,均可以为其附加RFID的标签,并且能够在物流仓库中的各入口通道处,设置具有RFID检测功能的阅读器,此时对于物流中的赁物,在通过阅读器之时,就可以将货物的相关信息传输给物流管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对物流的智能化、一体化、数字化管理。在设计物流管理系统中,运用RFID技术,可以系统准确地自动录入信息,保证物流各个环节数据的输入速度与准确性,确保物流管理系统应用性能。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中,可以应用RFID技术,保证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其各个环节的数据完整度,满足人们对物流信息管理的需求。运用RFID技术,通过科学的编码,还可方便地对物流管理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及时掌握所有物流中库存货物位置,提高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具备经济性优势,可循环使用的标签封装设计,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营成本。并且系统中采用先进的超高频RFID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基于TCP/IP的系统网络方案,特别方便系统的扩展,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发挥实际应用优势。

(五)改善企业物流组织。由于物流的跨行业和跨时空,使得物流的机构变得十分的复杂,又由于现代企业的特点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从而导致了物流组织在设计上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运营状况,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物流组织。首先要实现物流的智能化向一体化方向转变。一体化的物流组织可以有效地将物流的配送和管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有机组成体,把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转变成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物流组织框架。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要逐渐地摆脱效率损失,将物流的组织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精简组织和机构,保持信息的畅通,优化企业的发展成本,从而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物流的管理中形成物流战略联盟,将供应链整体参与到竞争中来,可以利用市场和组织的双重优势创新组织。物流联盟形成的价值链不但可以转变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关系,形成多方面的物流组织结构。

(六)加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人才严重的缺乏,因此应当加强企业物流人员的培养,与专业的咨询公司合作,定期开展物流管理培训班,加强对物流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养。在企业的内部建立物流人员的人才竞争机制,提高人员参与物流管理的积极性,对物流管理实施合格的操作规范,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在实际物流管理工作中的能力,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实践和管理的执行能力,加强合作与交流。

四、结语

相比于传统物流管理,新型供应链系统的现代供应链管理更趋向于整合,继而将物流活动看作是一个整体,其战略决策要结合企业群所依靠的整个供应链来进行。另外,在库存管理方面,传统物流管理认为库存是必需的,但是现代供应链管理则认为库存不是一定需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更注重社会化、集成化、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重在用综合性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物流企业的发展,使得各个环节的功能得到良好发挥。综上所述,当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物流管理主流,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丽娜。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J].北方经贸,2009.4.

[2]刘永胜,王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9.9.

[3]曹永芬,曾宪凤。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创新研究[J].物流技术,2014.1.

[4]杨学义,李新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探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1.

[5]蔡冬晓。供应链环境竞争下中小企业物流管理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2.20.

[6]于文婷。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2.19.

供应链管理培训 篇4

[关键词]采购;供应链;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153-01

0 引言

供应链管理可分为三部分:采购供应链管理、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和分销供应链管理,本文只谈采购供应链管理。目前,供应链管理处于国内外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它为供应商、企业、消费者之间建立更加紧密联系提供了保障,使整条供应链从头至尾的物流联系更加密切,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彼此间的利益关系从普通合作,转变为利益共同体。在此前提下,要想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就要从源头抓起,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来适应供应链管理模式。

1 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采购供应链管理是以采购产品为基础,通过规范的定点、定价和定货流程,建立企业产品需求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并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企业的采购,从而达到降低采购产品价格、提高采购产品质量和提高供应商服务质量的目的。”“企业采购供应链是企业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提高质量、节约成本的关键。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首先需要将涉及企业采购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个系统中,保证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合理地利用和分配资源,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2 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通过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建立协配件的供应商、事业部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在保证公司协作产品集中采购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达到规范采购过程、优化供应商群体、共享采购信息、监督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信息化水平、任务分工与业绩考核和与供应商共赢的目标。”

3 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任务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任务为:建立采购产品信息库;建立供应商信息库;明确新产品定点流程;明确产品定价流程:如何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产品竞价;明确产品订货流程:如何向供应商下订单,并对产品的实际价格进行监督;建立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

4 采购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库存成本非常高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所需要在较短时间内针对不同市场领域生产大量不同的新产品,边研制、边投产带来的物资富余库存成本非常高。一新技术需要设计选用原料;二是由于企业内部信息不通畅,有些原料选用类似品种太多,扩大了库存成本。

4.2 采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较大

许多企业聘用的采购人员层次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企业监管力度又尚未跟进,导致一些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加。采购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分析能力、预测能力、表达能力、一定的知识与经验等能力。采购人员还应该具备廉洁、敬业精神、虚心与耐心、遵守纪律等良好素质。采购关系到材料市场行情的调查、采购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查证、供应商实力的评估、采购人员控制着供应链的命运,采购也直接影响生产。

4.3 采购成本难以控制

采购费用包括材料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以及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等。在实际业务发生时还有一些其它的费用,也属于材料的采购费用,例如:采购人员的旅差费,市内采购材料的运杂费,专设采购机构的经费等等。由于上述因素的不确定性,使采购成本无法得到控制。

4.4 供应商综合实力较弱

质量、成本、交货、服务、技术、资产、员工与流程是评价一个供应商的综合指标,然而许多供应商的综合实力较弱,缺少应急机制和应对策略,无法满足突发状况,无法达到企业多方面需求。

4.5 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采购程序混乱

采购部门与技术部门、制造部门、生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仓储部门、财务会计部门、公关部门等各部门因保持密切合作,各部门彼此之间也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了解产品质量、产品库存、供应商信誉等一些列问题,但往往许多企业的各个部门缺乏沟通与合作,导致消息闭塞迟钝,影响企业发展。

4.6 采购渠道与信息不畅通

一方面是供应商的销路难,另一面却是企业想要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也难。市场上的实际供应市场与企业采购部门所掌握的信息不畅。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流通环节的不通畅成为企业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

5 加强采购供应链中的管理控制的具体方法

5.1 降低企业库存压力,实行科学库存管理

库存过量会占用不必要的资源,产生大量不的库存费用。库存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占用大量资金、发生库存成本和掩盖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实行科学库存管理,把库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企业可以通过库存信息管理系统配合‘ABC库存分类管理法’进行库存管理,实现库存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

5.2 选拔优秀的采购人员和采购主管,实现团队管理科学化

优秀的采购主管能够做出正确决策,并且领导团队完成供应商的寻找、资料收集及开发、对新供应商品质体系状况的评估及认证、与供应商的比价、议价谈判、对旧供应商的价格、产能、品质、交期的审核、及时跟踪掌握原材料市场价格行情变化及品质情况、采购计划编排、物料之订购及交期控制、部门员工的管理培训、与供应商以及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等工作。因此要选聘能力突出、品质优秀并且能够吃苦耐劳的采购人员,对采购人员进行岗位职责培训,实行定期绩效考核,最后改进薪酬福利制度防止优秀人才的流失。

5.3 设立专门的采购监管部门,加强采购成本管理控制

长期以来,采购部门的工作缺少约束监督和制衡机制。因此,采购监管是对采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编制采购预算,选择采购方式,执行采购程序,拨付采购资金等。加强对采购的监管,购买物料时,采购员必须索要正规发票及采购单,同时完成发票的报销,完成对采购部的购销核算工作,以达到监督质量和控制成本的目的。

5.4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加强对供应渠道的管理

可选择的供应商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原材料产品的质量、价格因素等。因此,如果供应渠道单一、供应商数量少,将会使某些供应商一家独大,产品价格和质量问题难以解决。建立一个稳定而富有竞争性的供应商群体,优化供应商间的关系,使其公平竞争,企业可以从中择优选择。改进完善整个供应链系统,建立健全的、覆盖广的采购网络,进行预测和风险评估,优化对供应商的管理,增强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与供应商共赢。

5.5 改进采购计划管理,建立和实施制度化的采购管理程序

制定合理的采购供应链管理制度,使采购人员严格遵守。即:请购单的填写、提报、提报部门、审批程序、采购周期、价格交涉、签订合同、付款方式、报验及入库等程序务必遵守公司采购管理流程,可制定《公司采购管理流程说明书》,让采购部门人员能够分清条理,明细责任,尽职尽责、保质保量的完成采购任务。

5.6 实行信息智能化管理采购程序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必须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建立企业数据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管理终端,智能操作和监控整个采购程序的供应动态,使采购供应链中的整个流程,即:信息收集、价格交涉、评估决策、请购订购、催货验收、整理付款等程序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加强信息科技在企业供应链中的运用可以更好的管理企业采购程序,库存管理、成本控制、评价供应商实力等,建立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采购动态更容易掌握和控制。

结语

总的来说,加强采购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企业只有加强对采购供应链管理的控制才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的效益,降低企业面临的未知风险,缩短资金流通的周期,为企业带来更稳定的收入,早日实现企业的采购供应链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增添一份重量级的筹码。

参考文献:

[1]张浩,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喻高峰,浅谈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0.

供应链管理培训 篇5

【关键词】供应链生产;合作;互利共赢;分工

当今,供应链生产及管理正在世界范围内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环境与经营方式,对于企业整体的生产来说,变革已经不可不免,如何在这种变革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以及赢得更高的效益,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作为世界制造业工厂的中国,每日都在进行着巨大的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地进行着原材料加工以及半成品输出的经济活动,其所受到供应链的影响又是巨大的,所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以及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就成为了当今经济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1.供应链生产及管理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它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将其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并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即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操作、控制、优化、集成,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总成本,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优化而采用的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一种集成管理活动和过程。

2.供应链生产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策略

由于供应链的存在,使得从原材料的生产到产品的销售成为了一个一体化的经济生产模式,这就决定了处于其中的每一个企业,不论是初加工企业、再加工企业、半成品企业、成品企业还是销售企业以及售后服务企业都练成了一个整体,处于整体环境中的企业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而带来整体的变动,最后的影响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在如此生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会变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本片文章所要探讨的重点所在。

下面我们就将供应链生产背景下企业所要展开的具体的做法做具体的分析:

企业必须加强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

2.1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培训

世界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化当中,经济生活本身又是变化非常剧烈的领域,所谓时机转迅即逝,信息也是不停的更新变化,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这种剧烈的变化,尽快的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新的动力。

2.2精简机构

精简机构,剪除以及合并不必要的部门,使组织结构精练化,如此便可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反映也就更加迅速,如此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就会更加的游刃有余,使得企业能在第一时间内抓住重要的机遇,从而顺势而上,占领经济领域的制高点。

2.3节约成本

如何节约成本是现代企业发展中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节约成本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而且还能带来更大的收益,以此便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节约成本主要表现在企业生产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新的以及高效的生产设备能够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废水的回收再利用,脚料的再使用等等措施都能减少企业成本的消耗,从而做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3.供应链生产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策略

由于供应链中企业一体性的关系,因此在此一方面的管理中如何更有效的加强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效沟通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加强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能够协同起来共同抵御经济生活中的风险,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共同赢得生存赢得发展,但是由于各企业之间的分散性、管理理念的不同以及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使得这一合作模式的运行颇为复杂与艰难,在此我们就将这一问题做简要的分析。

3.1相互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企业沟通就是通过反映经营者思想的语言、文字,对与本企业生产销售和产品购买等相关人员的一种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以求得认识的统一和目标的一致,从而促进企业的经营顺利、财路畅达。

经常性的互访以及相互学习可以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比如生产性的企业与销售型的企业的沟通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使得能够紧密的团结在同一条战线上。

3.2建立共享的数据交换系统

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从而快速明确的自己的生产信息,当下快捷便利的电子商务系统为这一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环境,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及时自己的产品需求信息、销售信息,可以使得上下游的企业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这些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反映。

为了详细的说明这一系统,我们可以做个特例分析,在现代出版行业中,电子商务系统的使用可谓是相当的普及,出版商在第一时间内将自己出版的图书在自己的网站上,可以让下线销售商在第一时间内看到这些信息,然后快速的做出反应,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图书种类,另外出版商也可以使用信息传递工具,比如邮箱、传真以及聊天工具,在第一时间内将资料传递给销售商以供其选择所需要的类型加以购买,同样的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收集有关销售方面的资料,查看自己产品的销售情况,然后做出决断在下一步的工作的对销售良好的产品加以侧重编撰。

在这一环节中企业通过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使其成员企业能够实施获取并处理外部信息及内部信息,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客户需求快速有效的反应能力,实现供应链各环节及时出售、及时制造、及时供应。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整体的经济风险,从而提高整体的收益。

4.总结

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递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而信息的有效传递又有赖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在这种生产供应链条式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当今先进的电子商务系统互通彼此的信息以便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抵御经济风险的侵袭是十分必要的,也即能够达到各自收益的最大化,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赢得生机。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09).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供应链管理培训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劳动力转移 培训模式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绩效与培训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问题,左辉群、黄高萍总结了校企联姻培训模式、“立交桥”教育培训模式、优势互补培训模式、项目培训模式和区域资源整合培训模式的要点;袁静又增加了订单培训模式;寿月仙探索了了市场运作模式、公共财政支持模式、企业资助与公共财政补贴模式;汤新法 研究了跟师学艺模式和伙伴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吴晓霞、吴晓飞提出了构建E时代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的设想。由于21世纪已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如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野构建以培训机构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应链网络

1.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用系统的观点对供应链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的整个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强调一体化的精细管理,保证各环节的无缝对接,同时注重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在多合作伙伴组成的复杂网链上,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它尽可能地降低伙伴间的交易成本,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2.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结构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就是要建立一个以骨干节点为核心、联盟上游节点和下游节点的协调的系统网状结构。以骨干节点为核心的供应链设计一般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通过交货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来达到节点客户最大满意;通过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及分销的费用来达到核心节点的成本最低;通过去除错误成本和异常事件来达到供应链整体流程品质最优。

关于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则可以理解为:以培训机构为构建核心,其上游节点表现为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由有关机构组织的劳动力培训来源的集合,其下游节点表现为可以为培训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出路的企业或单位。其供应链效果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培训机构能否迅速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保质保量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培训,另一方面取决于整个就业市场的拉动是否强劲有力,同时,培训来源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培训的接受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系统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网络示意图

二、劳动力转移培训供应链网络节点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培训,而各地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制约“三化”问题的重要问题。

1.培训对象问题

(1)转移培训态度问题。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从而改善生活。然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层次不高,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传统小农思想浓厚,谨小慎微,怕风险、怕失败,创业畏难心理比较突出。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富农、惠农政策,如粮食保护价收购、取消农业税等,最大的收益者是农民。农民手里略有小钱,就不愿意出门就业,或是想“找到好工作”,但却不知“如何找”,更没有考虑通过参加培训获得技能后能否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对于政府宣传的参加转移培训,认为“花钱也不一定能办成事”,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一方面对工作时间过长、收入偏低、工种苦难脏累险等职业存在畏难情绪,另外屡屡曝光的黑中介、黑传销,使外出务工人员害怕受到欺骗,对于“走出去”具有抵触心理,导致农村劳动力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素养的人员比例较低,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开发的主要瓶颈。

(2)转移培训年龄问题。根据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访者希望通过接受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能获得报酬较高、劳动强度较小、社会接受度更高的工作岗位,这方面尤以“80、90后”劳动力为最。其中,计算机、营销、会计、保险、驾驶、机械、金融等岗位的向往度最高。这说明以“80、90后”为主体的我国新生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眼光与“60、70后”,即其父辈岗位集中于修理、建筑、招待、美容美发、服装、制造等行业有本质上的不同,从而在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具有明显年龄特征。

(3)转移培训基础问题。对高水准生活的向往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要求改变自身的生活状态,希望能通过培训从事更合适的岗位以带来改变生活的机会。但新行业、新岗位所需的较高层次知识诉求又使他们力不从心,如从事计算机程序员岗位所接受的岗位培训必须包含Java、C语言在内的多种计算机语言,甚至包括高等数学、运筹学、逻辑学等学科知识,这对很多连初中都不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过于高深,早已突破了其所能接受的知识极限,浅薄的知识基础导致他们根本无法实现一些新兴行业的岗位培训。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知识的低质化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序开展。

2.培训部门问题

(1)培训管理问题。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起的领导作用是相当关键的。根据摸底调査资料,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足,其主要原因表现在政出多门的领导体制所导致。政出多门使政府的直接调控功能力分散,无法在宏观调整、控制方面形成合力。同时,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具有重大现实和实践意义,现阶段已成为各地政府进行政绩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政绩至上的目标驱使下,也有些地方政府机构追求政绩的急功近利的行为导致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时片面追求培训指标的完成率,违反职业培训教育的最终目的,甚至乱办班、乱收费,没有培训计划而盲目开展教学。另外,各级地方政府在转移培训管理中一直存在着“重登记、轻管理”的倾向,监管力度和范围不够,单方面的政府监管往往很难完全从实际出发,而是由于信息的不透明而使这种政府主导型监管显得有些脱离实际或者力不从心。政府部门有时充当既掌舵又划桨的角色,也是导致培训绩效低下的因素。

(2)培训条件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条件也是决定培训实效的又一关键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条件距高质量转移培训的要求差距较大,无法应对当前由于农村迫切要求改善收入以及用工企业对技工的需求所带来的农村技能培训高峰期,其中国家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因此要求政府支持力度迅速加强,快速改变财政拨款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的责权不对等、相互推卸责任、管理者缺位、劳务输入地不愿承担培训、管理人员缺乏培训管理专业技能以及对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不够敏感等状态。

(3)培训依托问题。当前,政府倡导开展的培训主要在县、乡两级,对于地级及以上的大、中城市缺乏明确政策支持。我国现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还比较严重。作为农民最期望的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大中专院校来说,在技术、师资、就业推荐等方面的优势尚待发挥,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高职院校为生力军的培训格局还需要农业、劳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3.培训接收方问题

(1)降低流失率问题。调查显示,与“80后”相比,“9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与其父辈不同的是,“90后”农民工的职业期望值、要求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较高,他们大多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融入城市生活。但相对工作耐受能力低,就业稳定性较差。调查数据显示,其首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40%以上。因此应针对“90后”农民工的多元化求职新动向,用工企业应该作出适当调整,除了提高工资待遇之外,也要为员工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同时畅通晋升渠道,这样才能留住人、用好人。

(2)持续投入问题。尽管经济社会在转型升级,我国仍然是世界制造商的重要投资地,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大多存在招工难的情况,原因是在社会财富分配的链条上,它们处于利润低薄的一环。在原材料涨价、土地房屋租金上升、税收负担大,企业要节约成本维持利润,最先想到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是降低人工成本。所以受制于经营成本因素,企业不愿意进行培训投入,直接表现就是为农民工所提供的对培训要求不高的低技术含量工种,难以吸引到就业者,导致“用工荒”和“招工难”。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影响,职业培训难以为继,用工和招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就得不到根本解决。

三、培训机构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供应链模型

1.设计理念

第一,根据不同知识素质、职业技能的劳动力需求来划分就业岗位市场,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第二,按就业岗位市场的需求进行网络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满足不同岗位群需求及确保劳动力胜任岗位要求。

第三,根据就业岗位市场动态使整个以转移培训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应链的需求与计划成为一体,保证培训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四,实现差异化转移培训并尽量满足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通过调节使以转移培训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应链实现快速响应。

第五,对劳动力培训资源实施战略管理,注重宣传产生的扩大效应。

第六,以信息化为抓手实施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技术开发战略,以支持多层决策,清楚掌握供应链的劳动力就业走向。

第七,采取供应链绩效测量方法,满足用工单位对效率与效益的需求。

2.构建要素

(1) 能够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总量约7.79亿,农村劳动力占到73%。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1亿。此外,由于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出现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据估计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因此,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我国现有可供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资源来源较大,应首先搞好转移培训的宣传工作,以扩大转移培训的覆盖面,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进程。

(2) 接受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问卷显示,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程中,劳动力培训的效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即使控制了家庭情况、受教育水平等可观测变量,但培训对农户的影响仍然不同。这说明农户是理性的,他们会比较参加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并依此决定是否参与培训。具体表现为:76.8%的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原因有80%的人回答是“无法得到培训信息”,75%的人认为“没有合适的培训机构”。有98%的受访者表示在就业中拥有技能等级重要,但同时有88%的人表明没有获得任何技能等级。劳动力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竞争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无技能等级有一定关系。目前暂无工作而待业在家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工资太低和自身职业技能不够好,比例分别为45%和68%。而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则顺应表现为能力技术不够好(75%)、工种不理想(65%)、工资福利待遇低(84%)。同时就业者很难有有效的手段解决工资拖欠问题。这一方面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首先要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工作,同时其培训内容还要需要增强实用性以增加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培训的了解和减少对培训是否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怀疑态度,否则将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就业市场需求。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就业结构失衡。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大大阻碍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但与之相对的是,目前各地普遍表现为用工荒,北京、长沙、南昌、苏州等地以高薪吸引就业,上海采用更高效的电子化招聘方式,受区域经济特点影响,如天津的服务行业岗位、广州的建筑工程类岗位、深圳的销售研发岗位、佛山的高管技工岗位都有较大缺口。总的来说,在工种上制造业岗位缺口最大,在区域需求上东部沿海用工需求下降,在薪酬上普遍表现为上涨。国家统计局2011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显示,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达到2049元,比2010年增加359元,增幅达21.2%。

(4)培训机构。新型职业农民由于岗位不同,对培训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培训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农民的需求差异进行差别培训,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的差异。新形势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对象分散、培训需求千差万别、培训时间有较强的季节性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不能搞“一刀切”。在培训组织设计上,要紧紧围绕农民和农时的需求,因人、因地、因时地进行组织,将各式农民进行合理归类,区别对待,差异施教。将教育对象分为若干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都能接受针对性的培育。

(5)监控、服务机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监控、服务机构应由政府牵头、受训者团体、培训机构等各参与方联合组成网络。首先,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监督机制应首先建立对农民工培训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督,通过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培训补贴资金审批以及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来建立规范的培训资金管理制度;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协调服务工作重点主要应集中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还有,我国目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信息网建设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服务效果,也应作为今后工作重点之一。

3.模型结构

根据供应链的构建原理,协调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各构建要素,确定转移培训供应链的各节点,根据以同时保障各节点成员效益为核心原则的供应链设计理念下,以培训机构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供应链管理培训模型设计如图2所示。

图2培训机构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模型

基于供应链为视角构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型,以培训机构为核心,以转移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供应商,以全体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接受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产品”,以劳动力市场为“销售商”,以委托培养企业或用工企业为“用户”,培训机构及时接受来自上下游的信息反馈形成或修正培训形式或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就业市场,在整条供应链中,由相关机构向各方行使监控和服务职能。

4.模型应用展望

21世纪是供应链管理时代,是我国社会转型升级的时代,是各种资源持续整合的时代,是追求整体利益最优的时代。所以,培训机构以劳动力培训为专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进程中理所当然要成为这一进程中的关键元素,以其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必将主导提升转移培训实效的探索。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过程也是该供应链各节点利益博弈的过程,以培训机构为核心具有运作的稳定性、长久性和专业性。尤其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本身就考虑到了各“节点”的利益诉求。该模式的科学运作,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左辉群,黄高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的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3-64

[2]袁静。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乡镇,2009(9):40-42

[3]寿月仙。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J].农民科技培训,2009(7):10-11

[4]汤新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研究[D],南昌师范大学,2007

[5]吴晓霞,吴晓飞。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38-40

[6]武春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12):176-177

供应链管理培训 篇7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一个典型的供应链管理计划包括五大基本内容:采购、制造、配送、储存和销售。简言之,供应链管理旨在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工作。

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在于对现代流通方式(批发和零售),和现代生产方式(全球化的采购、生产和销售)、市场竞争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化。现代流通方式的意义主要是通过信息共享,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并构建了双赢关系,有效防止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信息的共享可降低社会总的成本,提升各企业、整个供应链乃至全社会的效益。市场竞争方式的意义主要是使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社会竞争从企业的竞争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促进组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提高竞争中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外部进行的供应链的重构上,企业之间形成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并规范联系的程序和技术,对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的承担,推动良好的市场供应链结构的构建。

(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重点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盲目地借鉴其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方法是事倍功半的,但就实施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一致的重点。

1.产品设计与库存控制。

有效的产品设计往往紧扣企业的目标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的设计来弥补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减少物流成本或缩短供应链的周期。而库存控制,即对于一个终端渠道对既定产品应该持有库存的控制,对于终端渠道的订货量与需求的预测值的协调工作以及终端渠道的再订货点与库存周转率的规划,以达到最小化库存订购和保管成本的目的。

2.产品配送。

产品配送问题的关键是重构配送网络和采取有效的转运战略。配送网络重构是指由于需求模式的转变或市场外因的变化(如仓库租赁合同的终止或者是渠道商的数量改变)而进行的对配送网络进行的调整。问题主要集中在利用一个或多个制造厂生产的产品来满足一组或多组地理位置分散的渠道商需求的企业。

3.供应链集成。

供应链的时间与速度常被视为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指标。通常,供应链管理涉及众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一个环节的拖延往往会波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供应链集成实质是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它们之间物流、信息流的紧密连接,以达到对最终客户要求的快速响应、减少存货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不仅涉及到单个企业的方方面面,还注重目标不同的企业之间的管理协作。所以,企业供应链管理首先应抓住关键问题、层次分明,以达到预期的企业管理目标。

二、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整合实践

(一)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必要性

相关调查显示,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大多数企业供应链的主要目标是成本控制和增强客户满意度,但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却与其战略并不一致,且对供应链的控制往往不完整。这使供应链变革的难度加大,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逐渐被提上日程。

供应链分析-价值链分析-作业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的供应链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成本控制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却将供应链与财务管理分离开来研究与运用,这使供应链流程的局限性慢慢突现。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通过使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整合,实际上是在原有传统供应链成本分析流程、作业成本法等成本控制工具的基础上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以降低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优化现金流转、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以达到节约成本、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实施要点

1.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

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是进行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企业环境基础。在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上,依据企业性质运用适当的管理会计方法,建立有效的信息决策系统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渐成为现代的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决定性因素。

2.财务流程自动化。

财务流程的自动化可以通过提供日常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准确信息来消除付款链的风险,改善企业信贷决策,增强财务透明度,拓宽外部融资渠道以达到优化企业现金管理的目的。电子化和快速化的财务运作使企业财务流程,如支付处理,能够得到实时、动态的反馈。可以说,财务流程自动化有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进行调度,并有助于企业结合自身收支项目绘制出相对准确的现金预测辅助图来分析与预测企业长周期资金流向。

3.整体思维模式的建立。

整体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思维模式是企业战略联盟的集中体现。首先,供应链上各企业的高层要重视供应链财务管理的整合。同时,需要通过形成整体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思维理念的企业组织、财务文化以及员工培训来拓展。其次,企业之间(如下游零售商和上游供应商共同开展销售管理培训)应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各个领导层面的合作。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实施,使企业实现了有效的降低支付成本、优化收付程序,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营运资金占用的财务以及供应链管理目标。

(三)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

1.对现金流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通过对生产经营管理(存货周转期、现金回收期、付款周期的管理)的优化,对财务状况实时、准确地掌握,以及对财务、供应链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消除和对企业信贷决策改善、外部融资渠道的拓宽,整体的把握现金流管理的运作并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动性,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将企业的资金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以达到优化企业现金管理的目的。

2.对资产周转率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可以加快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即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使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资产周转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财务安全性及资产的收益能力的提高,债权的物质保障程度增强,企业信用程度提升,融资能力增强。

3.对期间费用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有助于企业预算管理的优化,并建立各项费用制度,规范费用审核与控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控制上。

4.对资产成本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形成上下游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财务管理的协调合作,简化采购流程、优化存货管理、增强财务透明度以及企业的综合管理活动,同时带来了企业资产成本的减少。

5.对投入产出效益的影响。

投入产出效益逐渐取代低成本这一局限性指标成为衡量企业财务业绩的重要指标。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通过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财务流程自动化等从根本上完善企业供应链与财务管理乃至综合管理,从企业整体的宏观层面上大大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

三、对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实施建议

当前我国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实践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市场经济与竞争环境的不完善、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企业目标的差异化、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等。通过分析国内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困难点,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对我国的启示,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经济政策的优化。

我国“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工业区域布局,使得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差异较大。我国主要的消费品生产基地在东部地区,而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却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因此产生了中、西部向东部提供价格低廉的能源和原材料,经东部组装加工再向中、西部高价输出产成品的现象。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使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相分离。由于国家制订的各项经济布局计划与政策在指导资源的宏观配置、产业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上起着奠基作用,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潜力巨大。

2.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

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在内部环境方面主要体现在建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财务管理制度上。只有通过财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才有望达成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有效、有序实践。在信息与沟通方面,主要强调及时、准确、完整地搜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项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同时,企业应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

3.建立供应链集成的战略联盟。

在当今需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企业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能快速地应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并为其所服务的市场创造价值。因此,企业就需要和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密切的商业伙伴关系,并将自己看作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一员,和其他成员一道共享信息、协同计划和处理业务流程,即以建立供应链集成的战略联盟这一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一起为最终的客户提供快速灵活、高效的支持和服务。所以说,供应链集成的战略联盟也是我国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一大关键步骤。

参考文献:

[1] 戴新民 朱佳翔:《供应链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5期

[2] 贺碧云 吴先金:《财务供应链模型的构建及其实施环境》,《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6年第1期

[3] 钱东人 朱海波:《论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义》,《商业研究》2004年第15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