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的古诗【通用6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水的古诗【通用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关于水的古诗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传统文化;相关探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相关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背诵,忽视了古诗意境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二是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古诗词作为古代优美的古言,是多姿多彩的一种意境及心情。诗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感受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然而,在应试的教育下,死记硬背成为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主要手段。背诵虽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但也会抹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诗经《诗经•关雎》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整首诗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或者采用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但由于学生对《关雎》这首词的内涵不够了解,对于作品中采用的创作手法一无所知,最后导致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产生一定抵抗情绪。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考取更多分数,想尽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每一首古诗词均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意境高尚情操能起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其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朗读古诗,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词创造过程中均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其在语言上均极富音乐韵律。每个诗句、词句中音节具有存在节奏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朗读时会产生珠圆玉润的连贯和顺畅感。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蕴进行体会的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然后,教师再对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古诗朗读法,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使其对古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

意境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意进行有机融合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意境是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而只有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得深层意蕴。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对“月”意象进行讲解。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月意象进行品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简单的引导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通常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教师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可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

(三)对古诗深入剖析,感受内容之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之后进行创作的。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诸多磨难,存在诸多缺憾,所以他常常借助明月对自己的人生出路、追求归宿进行构想。苏轼在经受了各种挫折之后,其越是表现出“归隐”的趋向。他想回到大自然,回到田间,过上恬静安适、泰然自若的生活,想寻回灵魂的自由。词作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显示出作者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寄予明月,希望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能够幸福、平安,并以共勉,自己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多变世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水平,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学《关雎》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对《诗经》的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如《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而这些诗歌通常是描述什么,这些诗歌又分为几类,等等。这样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对《诗经》进行介绍后,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关雎》的大体内容进行讲述,不仅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对诗歌的整体大意有所了解,还能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然后,教师可开始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设置相关问题,如:明明在描述人,为何开头要写“雎鸠”?少年发现求之不得以后是怎样的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便会一步一步理解诗歌,感受到诗经之美。

三、结语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延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蕴意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此外,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2]吴荣永。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88-89.

关于水的古诗 篇2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必要的内容之一,而古诗词中也有不同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但因为小学生缺少古诗词的积累,不易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分析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承载

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其了解历史,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深度理解,浅层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发散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以死记硬背居多,缺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古诗词,并未真正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课上,教师只会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古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与背诵,使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记住,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忘记,记忆不牢固,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偏重其他部分的教学,常常忽略古诗词,只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剩余大部分时间来讲解现代文,没有给古诗词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又因为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层解析古诗词中的含义,只是简单介绍作者及诗词的背景,增加学生理解上的疑惑,让古诗词的教学变得不完整。

(三)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词

古诗词是文化的载体,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可以得出多种内涵,有美好的意境,而很多教师虽然会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但只是字面意思,机械式的分析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直接的感受是学习枯燥,很难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的审美处于较低的水平。

上述的不足,会掩盖古诗词内容中包含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承载。

二、完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并以古诗词为载体,代代传承,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可以通过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知道历史的演变,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为此,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其包含的文化性,深度了解古诗词所讲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不可以只局限于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让自己充分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容,营造意境,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学习知识,让其用发散性的思维从不同方面理解古诗词,形成自己的理解,帮助记忆。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文化,传递给学生。

(三)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

古诗词会用寥寥数句话,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内容精练、语言优美,把读者带入古诗词所创造的情感意境中,而读者进入意境后,会在脑中形成古诗词描绘的画面。对此,教师要注重古诗词意境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另外,因为古诗词对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词汇非常精练,按照字面的分析虽然可以理解古诗,但只停留于表面,所以,教师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学生一起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而通过字、句的分析,学生可以用抽象的思维想象描绘的场景,结合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感受文化具有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让古诗词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四)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依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会让课堂学习氛围僵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外,还要适当向外延展,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当时的朝代,找到与某首诗或词内容相近的古诗词,做课外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文化理解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以死记硬背居多,因此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其对策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关于水的古诗 篇3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34-01

语文教学作为高中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的古诗词文化内容。教育者通过加强古诗词教学力度、优化古诗词教学水平,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亦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课改力度不断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高中教育的水平,然而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教学水平提升的问题。教教师必须加强对古诗词教学的深入研究,设计能够全面提升高中学生鉴赏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教学方案,全面提升自身的古诗词教学能力。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相对较低

在传统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占据了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古诗词知识,单纯的通过背诵、记忆来提升古诗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如此条件之下,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更谈不上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审美解读和个性解读。由于没有古诗词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十分抗拒,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勉强背诵枯涩难懂的古诗词。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古诗词色变”,还有些学生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

(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古诗词字里行间蕴含着古色古香的文学气息,因为具有文句变形、表达巧妙、语言凝炼、内容含蓄等特点,古诗词在表达上往往会出现语义跳跃,这使得古诗词的语言较为深奥、复杂。如果学生不能结合作者背景、写作时代以及创作意境来对古诗词进行全面解读,很难理解古诗词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和情感。随着高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的不断深入,常常会遭遇“即使对词句进行逐词翻译却仍然不能理解古诗句”的问题,古诗词学习难度的增加无疑对高中教育者的古诗词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当中,部分的教师还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由于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动学习,想象力、创造力被限制,也很难很好的理解词句之中所蕴含的灵活气韵和深刻内涵。

二、优化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不断强化技法突破

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很难理解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在实际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研究古诗词教学,对于古诗词的讲解较为浅显。学生学习也只能通过望文生义的方式来完成古诗词理解任务,古诗词错误理解问题由此出现。不仅不利于高中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中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不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实际的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进行古诗词教学,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当中加强拟人、互文、用典、比喻、谐音等特殊表达方法的教学力度,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例如,在进行《燕歌行》等的教学时,在对“风尘”、“烟尘”进行讲解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的认识二者之间存在的语义差别,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呈现“风尘”、“烟尘”景象,还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古汉语词典,从而使学生理解“烟尘”指代的是战争;理解“风尘”指代的是战乱、地位卑微者的生活或是流言蜚语等。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高中教育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全面的解读、学习古诗词,进而使学生能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古诗词。在进行教学之前,教育者可以让学生自行的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初步的了解古诗词所描绘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诗人生平等。然后再选择恰当的课堂导入,对古诗词进行由浅入深的解说,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宗旨以及古诗词字里行间所传达的寓意和情感。

例如,在进行山水诗教学时,教育者可以对专题内的柳宗元和韦应物的山水诗以及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进行对比,开展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唐和盛唐时期山水诗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唐和盛唐时期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解,然后通过具体的古诗词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中唐时期柳宗元和韦应物山水诗所传达出的无奈和低落、体会作者清淡高远的孤寂意趣;掌握盛唐时期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字里行间所传达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喜悦。例如,在进行王维作品《山居秋暝》时,教育者需要加强诗歌特点教学的力度,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讨论、交流等途径,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补充诗歌当中所呈现的意象。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口述或散文的形式来描述诗歌当中的情景,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山居秋暝的景象。如此一来,不仅使高中学生更好地体会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更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育的趣味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尽如人意。

三、结束语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古诗词的传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高中古诗词教学。在落实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如此,不仅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小兰。高中古诗词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3:24-25.

[2]杨建发。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读书文摘,2016,08:212-213.

[3]李志鹏。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46.

关于水的古诗 篇4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渓。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1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17.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8.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忆江南》)

19.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0.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关于水的古诗 篇5

关键词:明确的目标 合理的想象 适当的链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76-02

作者简介:冒慧嵘(1979―),女,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南通如皋市丁堰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阅读、欣赏古诗,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通过目标明确的朗读,合理的想象延伸以及适当的知识链接,学生一定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而走进古诗又走出古诗、走向生活。

一、明确的目标让古诗教学变得简单

研究表明,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比没有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在古诗的教学中,即使是朗读也应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明确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也为教师提供了检测的标准和依据。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可使其读出古诗的格律和节奏感,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较为简单,学生朗读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诗中读出韵味,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朗读时明确要求每一个字都要读到位,特别是上声和去声,这样咬清字读诗就会有一定的韵味。

第二步要求读出节奏。首先是题目与诗句间的停顿;其次是诗句与诗句间的停顿,即逗号与句号朗读时的区别;最后是诗句中的停顿。

第三步要求读出情感。在进一步学习古诗之后,学生基本能理解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时,让学生再读古诗,不仅要注意读音、节奏,还要将自己的感情和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进入角色,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一定可以读出古诗特有的色彩。明确的朗读要求,使学生从读不好,到读好,到读得很好,读得很棒,在递进中比较朗读,讲究读的层次,步步推进。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论述教育实践时深刻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通过目标明确的多层次朗读,学生会觉得不仅有方向而且有意思,不仅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古诗朗读变得简单,以后遇到一首新的古诗,甚至是现代诗歌,孩子都知道该怎样朗读。其实,不仅仅是朗读,教学中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样的学习才会高效且有效。

二、合理的想象让古诗教学变得立体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最真挚情感的表达,诗人往往能以异乎常人的想象力,通过对表象的灵活调动、组合、加工、改造,创造出奇情异彩、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将胸中诗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建立与感知事物间的联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池上》为例,诗中从小娃撑船“偷采白莲回”,到小艇划过水面后的“浮萍一道开”,人、事、景相融。全诗如同大白话,画面平整,诗眼明晰,恍惚一读,着实让人感觉“平常诗”一首。但静心而读又极富情趣与韵味,让人忍俊不禁,甚至会哑然失笑。试想,谁未曾有过这样的童年,是小娃、是白居易,抑或是我们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品读效果,源于唐朝“诗王”白居易力透纸背的作诗功夫,于简单中彰显不简单,这也就决定了教学这首诗时不能“藏踪迹”,而要拨开“浮萍”,让学生发现诗中的另一番风景。

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说出诗中没有写而你却知道的画面!”在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学生的兴趣高涨,都想自己能说出诗外的情境,和诗人产生共鸣。诗句呈现的只有“偷采”回途的画面,前面的画面就不免让人产生联想:一个顽皮的孩童瞒着父母,偷偷到池塘里去采摘莲蓬,“偷采”路上的与紧张、“偷采”时的忐忑与欣喜、池塘中的美丽景色、小娃成功后的言行举止……诗人都没有直写,但这又是清晰可感的,让学生拥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引导之下,古诗会变得立体起来。但也并不是每一首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孩子们都能理解,有些古诗蕴含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有些寄托了诗人的某些情怀,比如《江雪》《渔歌子》等古诗。对于诗的理解想象应点到即止,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学生自然会理解的。

三、适当的链接让古诗教学变得丰富

迁移学习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古诗文学习策略的迁移和应用,通过新旧知识的链接,对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拓展阅读,或同一主题作品的延伸阅读,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写作风格的把握更加到位,使诗歌教学变得更丰富。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最真挚情感的表达,对同一位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拓展阅读,对于全面了解诗人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陆游的《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拿出来一起欣赏。即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陆游也不忘叮嘱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怀。

关于水的古诗 篇6

一是让学生懂得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想挖掘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很多,什么抓题目,抓注解,抓作者背景等等,结果常常抓不住诗词的中心思想,症结何在?因为我们很少关注诗词语言特点,尤其是近体诗的语言特点,不能按照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规律去阅读理解诗歌,而常常是带着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规律去阅读诗歌,也就当然读不懂诗句。

诗歌语言有三个不可忽视的特点:一是凝练性,二是跳跃性,三是无序性。凝练性是指诗歌语言高度简洁,仿佛是几个动词、名词或形容词排列而成,如“枯藤老树昏鸦”;跳跃性是指诗句之间在字面上不是紧密衔接的,而是省略了一些信息,要知晓诗句的具体而丰富内容,还需要补充出它们之间省去的信息,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无序性是指诗句中的词的顺序不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去组织,它是根据诗人的需要随机决定一句诗的词序,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此,要读懂古诗词,有时要重新调整词序。

把握了古诗词的这些语言特点,我们才会在古诗词的阅读过程中作好调整与想象,准确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进而去把整首诗词的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否则,错误的阅读心态和方法难以与作者共鸣,也就无以知道诗词思想情感及其它。

二是要大量地精读古诗词。游泳的知识技巧知道再多,但不下水尝试体验,一下水人就会沉入水下。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会产生作用和效能。因此大量深入阅读古诗词是提升诗歌理解能力的保证。只有在诗词阅读中去领会培养情感,寻找阅读的真经,方能形成自己阅读古诗词的经验和能力。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只满足于教师讲讲,自己听听,这种简单的表层的学习方法是不可能真正读懂我国古文学的瑰宝――诗词的。“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大量诗词阅读经验,就难以领会古人寄寓诗词的心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