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优秀6篇】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滋味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滋味》 张抗抗 篇1

那真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好像比一年还长。那几天里我整天心神不安、魂不守舍。那些只有春节才会得到的,所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比如新衣服新鞋子、灯笼、风筝,还有花生、糖果、粽子、年糕、汤圆、包子……与我枕边这个将会发出万丈光芒的烟花相比,统统地无滋无味,叫我提不起一点兴趣。

终于盼到了大年三十。早上一睁开眼我就问妈妈,说现在可以放了吧。妈妈说,得等到吃过年夜饭,天黑了,放烟花才好看。于是那一整天里,每隔几分钟,我便抬头看钟,时间从来没有过得那么慢,天空几乎是一寸一寸地暗下来的。总算熬到了晚饭,丰盛的年夜饭我只草草地吃了几口,但借故放下筷子溜了出去。空荡荡的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家里的人那顿年夜饭吃得没完没了,我紧紧捏着那只纸筒东张西望,盼着大家快出来看我放烟花,有一会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终于,外婆拿着一盒火柴,走了出来。

大家都嘻嘻哈哈地走了出来,很多双眼睛,在黑暗的院子里亮了起来。我把那只纸筒小心地安放在平整的地面上,开始试着在风中划火柴点燃那只纸筒的引信。我的手发抖,点了好几次才点着,扔下火柴就猛地躲到了妈妈身后。

嗤的一声,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在眼前飞舞蹿腾,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我们睁大眼睛叫着跳着拍着手跺着脚,我们不知该怎么欢迎它,也许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

1、如果把这选段分为两部份,从哪里划分开最好?请说说理由。

2、最能表现放烟花时的焦急心情的词语是: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我焦急的等待?

4、结尾从哪几方面来写烟花的美丽?

5、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的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张抗抗小说读后感 篇2

张抗抗小说读后感

——以《作女》和《情爱画廊》为例

第一次接触张抗抗的作品就是《作女》,这是一部我很喜欢,对我有很大触动的小说。记得当时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不舍得,还想再继续读下去。之所以很喜欢这部作品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吧。首先,《作女》创作于2002年,属于新世纪的新小说,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场景等各个方面都与现在的社会很相似,所以读起来就感觉对整部小说特别熟悉,没有很大的距离感,一接触就能读懂,不用费力思考;再次,张抗抗的语言我很喜欢,浅白但不浅陋,每个人物都有每个人物的语言,从他们的语言中你可以无限的去联想主人公的样子与生活。读这部小说特别自由,没有压抑感;走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很欣赏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卓尔,喜欢她的性格,她的生活态度,她的随心所欲,总的来说也就是一点——那就是她的作。

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卓尔大学毕业后就与刘博结婚了,但刘博的古板和卓尔的作水火不容,他们最后离婚了。离婚后的卓尔虽然收入还可以,但由于她的作,她的日子过得还是很拮据,在出租房里她结识了陶桃,两个人并称为闺蜜。

北京一家旅行社策划了去南极考察的旅游项目,35岁的卓尔正好厌倦了杂志社枯燥的工作,就想方设法的想辞去工作去南极,但等她千方百计筹到钱后去南极的名额已满,卓尔的计划泡汤,工作也丢了。在没有工作的日子里她更是尽情地作,自己去野外探险,并与陌生的观鸟人发生了关系。她其实渴望爱情但又不想被爱情束缚,所以他与已婚的老乔和未婚的芦荟只谈感情而不涉及爱情。

再到后来,阿不给卓尔介绍了工作,到天琛珠宝的广告部,在那里卓尔意外的发现她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天琛的老总就是陶桃的男朋友郑达磊。在工作中郑达磊开始移情于卓尔,而陶桃在这时怀孕了,郑达磊却不想与她结婚。再一次广告策划中卓尔大获成功,郑达磊上门找到卓尔为她庆贺,在家里卓尔出于对他的报复和对陶桃的同情与他发生了关系。随后卓尔就不知去向了。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大体内容。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作”的意思,它属于上海方言,其实在我们家那儿也有这个词,它的意思就是不安于平凡平淡的生活,渴望激情与挑战。卓尔的所作所为恰好触动了我心中的某个点,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我也想作一回。在我觉得

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年轻,我们就该作,等到老了想作了,没精力,没时间,没机会,没心情,那可就亏大了。就像卓尔的老公刘博,每天按部就班,必须持同样的饭,走同样的路,干同样的活,毛巾变一下位置他就找不到,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我不明白这叫什么样的人生,有意思吗?年轻就要有年轻的样儿,无所谓金钱,无所谓安稳,无所谓他人,就像卓尔说的:“总共不就十二万快嘛!钱能挣,但岁月和生命是挣不出来的。”有梦想就得去努力啊,不管多么荒诞的梦想都是我们内心想要的东西,无所谓对与错吧。在作品一开始,35岁离异的卓尔在清晨设想了一系列异想天开的计划只为能顺利辞职去南极。在生活有点拮据的时候他还有这样大胆的举动,我觉得很感动,我比她年轻得多,甚至20岁的时候我都不曾有这样的想法。我无数次想过要去新疆阿,西藏啊,可无数次又被自己无数个理由扼杀了,可能人性使然吧,毕竟大多数人是活的很现实的,作品中有一小部分写道:“车子很快就上了四环。从望京小区穿过三环到东二环她上班的地方,有许多交叉路口相通,走哪条都可以到达她想去的地方,但卓尔从不走相同的固定路线,她喜欢依照每天的心情天气车流量等等因素,来选择判断一条不一定最近,但也许比较令人愉快的路径。”35岁的她还像是一个孩子,活得随意随性。或许很多人会对卓尔的生活态度不能理解,这当然也无可厚非,毕竟生活就是生活,多数人还是希望天下太平,岁月静好!可我不这么认为,这也或许是我被这部小说感动的原因,我就喜欢卓尔的作,35岁怎么了,没钱又怎么了,每个人毕竟是为自己活着的,就像有人说,“两个人好的就跟一个人似的,可他们还是要各睡各的觉。”如果日子只是一天天翻来覆去的重复,没意思吧!在不危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作一点人生应该很精彩吧!刘博曾经说卓尔:“你就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卓尔很认同这个评价,我认为过了点,卓尔只能算是唯恐自己的天下不乱的吧。卓尔虽然作,但她不打扰别人,她只是作她自己的,不管是去南极还是作品中说,有那么多那么多愿望等着她去呼风唤雨,比如承包一座海岛,比如到一个偏僻的山村给每一个女童发放一台电脑然后教会他们上网,比如一个人独自周游世界。这些好像只是她自己的事情,她不偷不抢不宣扬。

卓尔作的很纯真很浪漫,我也想像她那样我行我素,可大多数时候是做不到的,总是胆量不够。记得以前给自己的承诺,我要去北京读书,然后在北京生活。之后这些诺言就=被现实打磨得很光滑,不再这么硌人。甚至在考研有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的时候,最终因为自己的不自信加之各方面的原因放弃了去北京的想法。回头想想自己的承诺,只能一笑而过。我真的特想象卓尔这样生活,或许有一天会,或许永远都不会。

作品中还有一句话,说:“但卓尔仍然喜欢城市,真心地由衷地欢欣——就像一只扑火 的蛾子”不管是对城市还是其他事物,只要是她内心喜欢的,她都像一只扑火的蛾子,即使遍体鳞伤甚至粉身碎骨她都不后悔。或许有人说她自作自受或者钻牛角尖,这大概也是对的,但有时候有内心的喜欢确实无法抗拒,就像我自己一样,我也喜欢大城市,我还想在大城市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大supermarket,尽管我明白这个梦想的实现度是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或是万分之几,可它依然让我很欢欣,每每想起总会莫名的让我快乐,这或许就是梦想的力量吧。卓尔的梦想更是微乎其微的实现可能性,所以在大多数人眼里便成了作。其实作女到处存在,卓尔就在你我的身边:或是妻子,或是情人,或是同事,朋友,甚至是你的女儿,姐妹。她和她们挑战社会,永不安分,一路吸引着男性的目光,公众的诧异,身后有事业的辉煌,但更多的是两性的废墟。然而我作故我在。作女不需要同情,在他们心中永远有一张翠绿翠绿的爱床。

这部作品让我很有感触的还有其中对爱情的记叙,尤卓尔的爱情,有陶桃的爱情。我先说说陶桃吧,这也是一个让我很惊叹的女人,也可为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作品中说,“陶桃是一个渴望结婚,并在竭尽全力往结婚方向努力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一般说来是比较正常的。”她与卓尔是闺蜜,虽然年纪比卓尔小,但却是卓尔的军师,曾经如卓尔一样作,但经历过伤痛后边安顿下来了,开始像一个正常女人一样生活。但对陶桃我很是同情的,书中有一句话说:其实陶桃心里很清楚,他心里躲着一个叫“恐惧”的幽灵。陶桃最初为了读书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在经历一系列打击后放下作开始正常生活并遇到了郑达磊,似乎找到了新的人生,但她害怕容颜老去,害怕失去,她过得并不轻松。卓尔就曾说,“陶桃是在用身体生活,而我除了身体还有头脑。”这其实是一种悲剧式的人生吧,毕竟容颜终会老去,当没有了容颜,再拿什么来生活呢?张抗抗就曾说,“女性不管作到什么地步,也都想有一个美好的爱情,幸福的家庭和最理想的事业。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爱情虽然难以得到,但是作为女性心灵的一种理想,却会永远珍藏在自己的心中,如果说女性心中真的没有了爱情,她的人生将会一片灰暗。”“爱情是更为精彩的人生的必然需求,是我存在的理由之一而不是全部。”所以我想卓尔的形象也有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人生关照吧。卓尔的生活其实是很混乱的,他与老乔,芦荟,陌生人,郑达磊都有关系,当然我并不赞成卓尔的这种行为,毕竟爱情是很圣洁的东西,是需要责任和义务的,不只是肉体与肉体的碰撞,但我挺欣赏卓尔对待爱情的态度。她与刘博结婚后,双方为了彼此都在改变自己,但最终因为过的不自在,卓尔选择了离婚。尽管婚姻不是儿戏,但结婚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婚姻带不来快乐与幸福,那这个婚姻就是失败的,所以卓尔的决定是明智的,在卓尔心中可能就是宁缺毋滥吧,我不

知道老乔对卓尔来说算什么,朋友?密友?还是其他,这也许无所谓,卓尔是个明智的人,老乔是已婚人士,她不会让老乔爱上自己,也不会让自己爱上老乔,所以当老乔说感觉卓尔会慢慢爱上自己的时候,卓尔想把他踹下床。但我们很容易从作品中看出卓尔对老乔的感情的,但我们很容易从作品中看出卓尔队老乔的感情的,当老乔说他的翡翠低了她的南极,还有作品最后说,“卓尔突然不知去向,去找他的翡翠鸟了?或者去南极考察了?”卓尔也渴望爱情,但在爱情中她只作了自己的身体,但没有作自己的感情。书中还有用一个人芦荟,在所有人看来他都是与卓尔最合适的一个,他们也是陶桃极力撮合的一对,但卓尔一直对他不予考虑,卓尔有卓尔式的爱情观,旁人看不出也猜不透,我想在卓尔的身体里总有安定不下来的一粒因子吧。在于郑达磊的关系中,卓尔完全表现了女人对男人的征服欲,从作品一开始我们就看出卓尔是不太喜欢郑达磊的,但出于他是闺蜜的男友,加之后来成为自己的上司,还有两个人对汽车的共同爱好,所有讨厌不便于发泄,到卓尔的广告策划大获成功,郑达磊移情别恋与卓尔,陶桃怀孕,卓尔便用征服来报复了郑达磊,然后消失不知去向。

作女的诞生和中国女性意识逐渐觉醒有密切关系,这部作品以及张抗抗的其他很多作品中都是女性占了主导地位,《作女》也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这部作品让我对爱情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年轻我们就要“作”一点,只有逝去的岁月,没有回得去的青春。

读《情爱画廊》与读《作女》感触是很不一样的,这部小说情节也很吸引人,没有让我有厌烦的感觉,而且文字总体来讲,比《作女》更含蓄更文雅,但这不作品从头至尾给我一种感觉:太夸张了!有许多不真实的感觉,尤其是对女主人公水虹还有她女儿阿霓的容貌描写,有种近似仙女的感觉,让人有种可望不可即的距离感。略去这些,这部作品我还是很喜欢的,尤其作品中作者以一贯之的女性意识让我很震撼。这部小说作为一部纯爱情小说主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及其他人的爱情故事

画家周由在他的两个女朋友——沈小姐和舒丽相继抛下他远走他乡时,他心灰意冷,对人体画也没有了灵感,在巨大压力下,他离开北京来到苏州,想在江南水乡遇见令他心动的人体模特,但在苏州的几天寻觅都一无所获,就在他准备离苏返京的前一天,在河边写生的周由却偶遇阿霓。阿霓是一个漂亮的十三岁半的小女孩,这让周由心动,提出给她画像,但

阿霓却开出了条件:让周由教她画画。就这样相差十五岁的两个人建立了亲密的感情。之后,阿霓就带周由回家,她家特别富有,连住宅都严密把守怕小偷惦记。在家里周由为阿霓完成了画像。下午,阿霓的爸妈,也就是水虹和老吴回来了,卸妆后的水虹惊艳了周由,并为他“神魂颠倒”。同时,水虹也被周由吸引,并对她与老吴的爱情产生了动摇。第二天周由为水虹画了画像,并且更加确信爱上了她,但此时阿霓也对她大哥哥的感情急剧增长并且要考去北京读高中。在老吴觉察这一切之后,便找借口打发周由回北京。回京后的周由夜不能眠,用他的作品和电话对水虹进行爱情攻击,但水虹为了阿霓和家庭没有轻易妥协,在周由最后一次说寄作品给她时她动摇了,毅然去了北京,与周由生活了七天后回苏州与老吴离了婚,重返北京,而老吴随后与阿秀结婚。阿霓对周由的爱恋却也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每天对着周由的作品才会安心,并下定决心考取中央美院附中。寒假的时候,阿霓求老吴和阿秀带她去北京找周由,但老吴拒绝了,谁知她竟自己偷偷去了北京,见到了周由。老吴随即来北京与水虹进行了长谈带走了阿霓,回去后,却发现家里已被洗劫一空,阿秀惨死。面对这些阿霓崩溃了,她被送回乡下奶奶家疗养,可她仍对周由念念不忘,而且由于周游给她的画被破坏了,她心生愧疚。水虹得知阿霓的状况后痛心不已,想要回去,但周由不放她走。老吴对她也有怨言不让她回去。就这样,阿霓精神逐渐好转,也不再画画,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恢复了平静。

这部小说故事很简单也很浅俗,我在心里不会给这部作品太高分,但作品中有几处也很让我感动。首先,我特别欣赏舒丽,她漂亮、大度、自信、有能力,她与卓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爱周由但不被他束缚,毅然离开了他去南方发展自己的事业,在回来发现周由另有新欢时也没有死缠烂打,还帮周由策划了画展让他赚了大钱。当然,舒丽这样的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太多,我们不得不承认女人的天性就是有些自私和小气,尤其在对待爱情上简直容不下任何别的人,甚至无关紧要的人她都会不自在,舒丽也许是这样的,但她在处理这些事时却表现得很不一样,可能她很明白,既然得不到就让他感激自己。我是很欣赏这样的女人的,因为对于我我可能永远做不到这样,我最多能做到不见不贱。舒丽这个人物很形象的表现了张抗抗小说的女性意识,让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彻底动摇,让九十年代乃至后来生活在男性权威下的女性找到了自我。

其次,女主人公水虹也是一位有个性的女人,除去她被作者描绘的神乎其神的外貌,她的行为也让我赞赏。她是很有勇气的,为了不确定的爱情她敢于放弃原本奢华的生活,爱她的老公和可爱的女儿,而且在得到爱情之后她又不让自己完全依赖于周由。她把爱情只看做

一间屋,能住就住,不能住就出去。当她被痴情的周由所感动,打算放弃自己的著书立说,为周由的绘画事业奉献一切时,她提醒自己:忘我的献身于爱情会使女性失去自我和自尊。相爱的双方,谁也没有权利让对方为自己牺牲,无论感情还是事业。在处理和舒丽的关系上,她的智慧也是过人的,在一般人的爱情公式里,她们不是情人就是敌人,可水虹却把舒丽当朋友,真正的好朋友。女性之间的这种宽容,体现了现代女性的一种情感关系。

我记得以前上田耕老师的课时,他曾说女生要经济独立、感情独立、人格独立。在现代社会里,不存在谁依赖谁,尤其是女性,这个世界今天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我们完全有能力做自己的事情,干自己的事业,不必去委屈了自己靠别人生活。水虹恰恰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高中毕业她嫁给老吴从此可以说锦衣玉食,可她不甘心,生下女儿又去读了大学,在与周由恋爱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书计划。我觉得女性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活的有尊严,我们征服不了世界,但我们必须保护自己,这也是张抗抗的作品一直给我们的告诫与启示。

参考书目:《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10.03

《无法消除的烙印——家庭出身与“50后”作家》 姚莫诩 P69—P73

《亲和与悖离——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姐妹情谊》 高小弘 P80—P86

《历史重构与自我超越:21世纪女性写作十年回顾》 出自:《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P128—P131

《当代女性精神成长的历程——张抗抗访谈》 王红旗 P35—P53

《中国女性文化》 第三期 王红旗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营;论张抗抗的女性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王雪环;我是我自己——论张抗抗笔下女主人公渐进的自我意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朱青;蜕变中的女性意识——张抗抗创作论[J];当代文坛;2000年03期 朱青;简评张抗抗长篇新作《作女》[J];当代文坛;2003年01期

李晓峰;言说的自由与艺术自觉——当代女性作家文论扫描[J];当代文坛;2005年01期

顾玮;;女性自审意识的衍进和文化批判的局限——论张抗抗三个时期的女性写作[J];当代文坛;2006年05期

顾玮;;理想两性关系的文化想像——评张抗抗的《作女》[J];东岳论丛;2006年04期 顾玮;;虚幻世界中的自救与他救——张抗抗《北极光》的女性主义解读[J];德州学院学报;2006

年03期

赵玉浔;真善美的追寻──从女主人公的“寻找”意识看张抗抗长篇小说创作[J];鄂州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郭海鹰;;从《作女》看张抗抗女性意识的蜕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莫荣丽;;论张抗抗小说中的童话隐喻[J];黑龙江史志;2009年16期

张抗抗几部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刘茉琳

《作家》2008年第14期 张抗抗;[N];光明日报;2002年

郭力;;张抗抗:“北极光”的遥想者[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朱抗抗;论张抗抗小说中的“作女”形象[D];扬州大学;2010年

张抗抗《滋味》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3

《滋味》 张抗抗 那真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好像比一年还长。那几天里我整天心神不安、魂不守舍。那些只有春节才会得到的,所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比如新衣服新鞋子、灯笼、风筝,还有花生、糖果、粽子、年糕、汤圆、包子„„与我枕边这个将会发出万丈光芒的烟花相比,统统地无滋无味,叫我提不起一点兴趣。终于盼到了大年三十。早上一睁开眼我就问妈妈,说现在可以放了吧。妈妈说,得等到吃过年夜饭,天黑了,放烟花才好看。于是那一整天里,每隔几分钟,我便抬头看钟,时间从来没有过得那么慢,天空几乎是一寸一寸地暗下来的。总算熬到了晚饭,丰盛的年夜饭我只草草地吃了几口,但借故放下筷子溜了出去。空荡荡的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家里的人那顿年夜饭吃得没完没了,我紧紧捏着那只纸筒东张西望,盼着大家快出来看我放烟花,有一会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终于,外婆拿着一盒火柴,走了出来。大家都嘻嘻哈哈地走了出来,很多双眼睛,在黑暗的院子里亮了起来。我把那只纸筒小心地安放在平整的地面上,开始试着在风中划火柴点燃那只纸筒的引信。我的手发抖,点了好几次才点着,扔下火柴就猛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嗤的一声,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在眼前飞舞蹿腾,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我们睁大眼睛叫着跳着拍着手跺着脚,我们不知该怎么欢迎它,也许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

1、如果把这选段分为两部份,从哪里划分开最好?请说说理由。

2、最能表现放烟花时的焦急心情的词语是:。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我焦急的等待?。

4、结尾从哪几方面来写烟花的美丽?。

5、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的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从“终于,外婆拿着一盒火柴,走了出来”的前面划分开,前面是描写我等待放烟花的急迫心情,后面写除夕放烟花

2、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3、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夸张、对比

4、从三方面:正面描写烟花升腾时的颜色、状态;侧面,一是写大家高兴而手舞足蹈的动作,二是“我”的感受

5、极力写“等待放烟花”,突出我急不可耐的心情,也为下文“放烟花”,大家美丽的欢乐蓄势。

滋味阅读答案 篇4

①家里养了一只猫。今年秋天,它产下了两只小猫,都带着虎皮纹,一只跟它自己一模一样,一只猫色发黄。猫的生命是很单调的,幼年神情天真,看见会动的很激动,试探几下扑过去,一年过后,就变成了老猫,每天醒着为了吃饭,吃饭为了睡觉,深情愁苦,兴味索然,抱在怀里安安稳稳,不失为默默温情。

②前几天回家,老猫和小猫偎依睡在窝里,小猫敌视地看着我,老猫则紧紧盯着我,随时准备起身跑到食碗边。那只黄色的小猫不见了,我知道,它被送走了。母亲说,那只小猫送给了卖猫粮的宠物店。宠物店的人特别喜欢它,宠物店周边的人也很喜爱它。有一天它被狗追着跑,跑到马路边,被自行车轧死了。

③母亲的话,说的很轻。我抚摸着老猫的头,一边逗紧张兮兮的小猫。它们知道这件事吗?

④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走在马路上,路边停满了车,走着走着,一只,两只,几只小猫从车底跑出来,似乎想跟我玩。我朝它们走去,才看见猫妈妈紧张的看着这几只小猫,更紧张的看着我。这一家人在城市里流浪,它们会幸福吗?

⑤更早几年,还在学校,夜里我们骑着车,经过学校里的小河,一直猫妈妈带着自己的几只小猫正在行进的途中,它们大概是搬家了,顺着铁栅栏往校墙外走。见到我们,猫妈妈加快了步伐,一溜烟消失了,小猫也紧紧跟随,但还是有一个落下了,嗷嗷地叫唤。同学想把小猫抱走,我说,一会它妈妈会来找它的,我只是这么说。它们最后团聚了么?

⑥前几天,我们去一处废弃的厂房考察,天气已经变凉,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小心翼翼地穿过铁丝网,来到一片荒废的建筑里。厂房里的机器早已搬空,玻璃都被敲碎,剪断的铁丝电线从高高的房梁上垂下。地面上堆放着杂物,墙上留下了涂鸦,有个地方写着:“阿凡提到此一游”。同事拽着我,感觉很害怕,说如果天再暗一点,真的像电影里的绑架现场。这是被城市遗忘的地方,曾经机器轰鸣,而在我们的眼里,未来它将熙熙攘攘。而今它仍然具有生命力,厂房的东侧空地长满了树木和没膝的杂草,周边的水泥地上长出了尽可能多的野草。只是这生命不被承认,迟早有一天它们要接受割除和改造,成与为一片欣欣向荣的商业所匹配的景观设计。当我们准备离开时,我受好奇心驱使,来到一间小屋,想看墙上还未揭掉的字纸,却在地上,一处辨不清是毛毯还是沙发皮套的堆放物里,发现四只团在一起的小黑狗,它们的身体半截盖在被子之下,虽然简陋,却能给它们足够的温暖。离开之后,我们沿着马路继续考察,一直母柴狗穿过花坛,遥遥地看了我们一眼。厂房已经荒废多年,沿着马路的一边为了美观故意刷上了明亮的漆色,我曾预想会在那里遇到流浪汉,却发现那里有狗的一家。它们会不会饿肚子,小狗长大之后,会继续流浪吗?

⑦不得不承认,这些疑问其实包含了作为人的我的自我关怀。生而为人,我们为生命赋予了重重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会为自己庆生,为亲友厚葬,我们设计并遵守种种制度和规则,并且一生都在理性和非理性、守序和失序之间挣扎。然而在人群之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生命简单而野蛮。一只小猫从无到有,从一团肉泥成长为捕食能手。一只从未受过宠爱的流浪狗照例每天觅食、哺育,却从未听说有哪只狗因为生活压力而自杀。生命脆弱,死亡的威胁从未消失过,然而这些生命却从未因为顾虑明天而自断。

⑧人生之中有许许多多无可奈何的事情,痛苦与烦恼常存,有时出自强烈的打击,有时出自难以更改的性情。幸福圆满常常难以企及,想要得不到,得到不想要,骚动的欲望更加重了不幸的感觉,记忆里的伤痕和幻想里的末日让人更容易离开现实,变得像亡命之徒,与自己作着旷日持久的追逃噩梦。然而在计算收入和个人颜面的房间之外,世界以无比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灵,让它生,让它快活,让它以本能延续自己,而非用道德和律法、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裁定它的本质,羁押它的未来。

⑨当有一天,我们迎来了死亡。人生中曾有的痛苦喜乐也随我们一同死亡。生命中的各种滋味与我们同生同死,并且,因为苦,我们识别出了甜,因为甜,我们识别出了苦——残缺与完美,虚浮与实在,与我们同生同死,并因为我们身处其中一端,我们也同时拥有了另一端。

(选自《散文》20xx年第1期,有删改)

11.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6分)

答:

12.第一段“小猫变成了老猫,每天醒着为了吃饭,吃饭为了睡觉,深情愁苦,兴味索然,抱在怀里安安稳稳,不失为默默温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

13.赏析下列句子。(6分)

(1)猫和小猫偎依睡在窝里,小猫敌视地看着我,老猫则紧紧盯着我,随时准备起身跑到食碗边。(3分)

答:

(2)而今它仍然具有生命力,厂房的东侧空地长满了树木和没膝的杂草,周边的水泥地上长出了尽可能多的野草。(3分)

答:

14.结合文本探究“我们身处其中一端,我们也同时拥有了另一端”蕴含的深意。(8分)

答案

11.先写家里的一只猫生活单调而快乐,(2分)然后回忆以前看到的猫的生活的情景,(2分)最后表达自己对生命滋味的思考。(2分)

12.内容上突出猫的生命滋味——兴味索然,默默温情;(2分)结构上引起下文,猫后来的生命历程以及我对生命的思考。(2分)

13.(1)运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突出小猫和老猫都担心我伤害到它们,(1分)小猫和老猫在一起其乐融融,感受到生命的乐趣。(1分)

(2)突出了小黑狗生存环境的恶劣,反衬小黑狗和母柴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生存环境的恶劣,1分;反衬,1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1分)

14.(1)我们的生活有时是单调的,但也很快乐。猫的生命是很单调的,幼年神情天真,变成了老猫,安安稳稳,温情脉脉。(3分)

(2)我们生活在理性和非理性、守序和失序之间,生命虽脆弱而坚强。我们从未听说猫或狗因为顾虑明天而自断。(3分)

(3)生活中,因为一端“苦”,让我们识别出了另一端“甜”;因为一端“甜”,让我们识别出了另一端“苦”。(2分)

滋味阅读答案 篇5

亚布力烟什么滋味

张抗抗

趟开没膝深的白雪,我们走进山林。

踩着赵尚志和他战友们留在雪地上的脚窝,我们被硝烟裹挟,回到那个也许已在平静的日子里渐渐淡忘了的岁月。

几年前去过长白山,在如今柏油马路穿过的山林里,半个世纪以前刻在树干上的大字依然模糊可辨:抗联由此过,从此不低头。

呼吸不可抗拒地急促,手心攥出了汗,精神迅速亢奋。人一旦处于平庸之中,便渴望着崇高的拯救。于是坐下来看《赵尚志》,居然一集不落。没有人指定我必须看这部片子,如若是指定我准保不看。我看《赵尚志》就是因为我看了一个开头便只想往下看,还在电视_|艮上用红笔划出下一集的曰期。那几天我很有些疑惑自己中了什么邪,因为作为女人,一般来说我极少对战争产生兴趣。

亚布力烟什么滋味?

我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被大面积开垦的荒原,如今已没有多少抗联战士居住过的窝棚的遗迹。只是在往日老职工家火热的土炕上,仍终日弥漫着亚布力烟呛人的气息。盛放在用碎纸片粘合成的烟笸箩里的金色烟叶,在漫长的冬夜里一撮一撮化为灰烬,如同我们和父辈曾经燃烧过的热血与激情。那场风暴几乎袭击了整个中国,而在这片辽远的土地上,从长白山一直到黑龙江边,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皑皑白雪、茫茫白桦林、莽莽苍穹,天地一派苍茫。那苍茫唤起你亲切的回忆,而艳红的鲜血洒在苍茫之上,却是一种亲切的悲壮。

几年前,曾经读过《赵尚志》的原著——老作家王忠瑜先生的长篇小说《总司令的悲剧》。于是坐在电视机前时就很悲壮地想:假如没有年轻的导演李文岐豁出身家性命,四处筹资将其搬上荧屏,那个苍茫岂不是留下一个大大的空白么?

有意思的是,在白山黑水间用心血填上了那个空白的作家和导演?都在不同的场合,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写(我拍)赵尚志,是因为我崇仰这个人。

因此,片头“赵尚志”这三个字就诹冰贡鞑子香一般,钻出封冻的地层,傲雪凌霜而立。“赵尚志”三个字,如同民族仇恨的狂奴?在荧脣上风起云涌,一泻千曼,“赵尚志”——由千千万万拥戴他信任他的民众汇集而成。赵尚志不是一个人,赵尚志代表了人民反抗的力量。然而集千万人之志于一身的赵尚志?最终又还原为赵尚志本人—他永远只能是他自己。

片头奇艳的艺术构思?使我长久地沉湎于那个悲剧的开始。也许从赵尚志强烈个性生成的开始,就a含着悲剧的结尾。亚布力烟始终速茫而苦涩,这种辛辣的烟雾终日弥漫在他嘴边,以至笼革了他的一生。生命和热血都是可以抛洒的,重要的只是一个活法而已。人活一口气,便不能憋着那一口恶气苟且,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沦为奴隶。所以当片尾那金色的烟叶一张张扠落,忽然隐隐地就掂出了烟雾散尽后大气的凝重和虚浮。此时,苍凉而铿锵的歌声嗍起:“狠柚它一口吧嗒吧嗒嘴,很抽一呀口吧塔吧嗒嘴,攥紧拳头,不想哈腰,杀鬼子,那个拜土地,天生愿遭罪呀,噫哎唉嗨哟。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翻开眼皮,心里没事,抬起头。那个挺直身,人活一口气呀,嗯哎唉嗨哟。抬起头呀,挺直身,人活那一口气呀嘿,人活一口气。”

故事被传诵着又被不断賦予新的解释最后再被忘却,甚至包括故事主人公的姓名。所有的背素渐渐远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

历史活着。历史不是因墓碑而辉煌,而是因人生生不息的延续而辉煌。

于是《赵尚志》的主题歌最后一句是:亚布力烟,有滋味……

我虽没有尝试的勇气,但我相信。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叙写“我”观看电视剧《赵尚志》的经历与感受,再现抗联当年的战斗场面,赞美了赵尚志等抗联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

B.文章第四段生动细致地描写“我”紧张、亢奋的表现,并且交代“我”非看不可,而且一集不落,为下文叙写电视剧《赵尚志》的相关内容做铺垫。

C.文章中的一些议论语句含义深刻、富有哲理。如“历史活着……因人生生不息的延续而辉煌”肯定了人的骨气、民族气节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

D.文章写法巧妙,叙写赵尚志善于用侧面烘托,比如叙述作家王忠瑜写赵尚志与导演李文歧竭尽全力将赵尚志搬上电视荧屏,都是因为崇仰他。

8、赵尚志为什么为人们所崇仰?请简要概括。(6分)

9、“亚布力烟”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A(“再现抗联当年的战斗场面”错误,文中没有对“战斗场面”的叙写)

8、①他集千万人之志于一身,有着不惜流血牺牲、勇于担当的抗战精神,他代表了人民反抗的力量,体现了不苟且、不屈服的民族气节。②同时,他又是一个有强烈个性的人,他有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9、①赵尚志爱好抽亚布力烟,亚布力烟雾终日弥漫在他的嘴边,笼罩了他的一生,是赵尚志的生活特征之一,写亚布力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文章题目是“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在文章前面又提出问题“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后文回答“亚布力烟有滋味”,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③“亚布力烟有滋味”暗示文章主旨,增强情感表达,反复渲染,强调热血、激情、骨气永远令人们景仰,永远让历史铭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滋味阅读答案 篇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乡愁的滋味肖复兴关于乡愁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过的:乡愁是一枚邮票。这样说,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乡愁是远离家乡产生的一种情感,家乡和乡愁构成一种胶着状态的关系,而与家乡的距离是乡愁的必备条件,所以,乡愁才需要借邮票邮寄。也就是说,没有了这种距离,便无所谓乡愁。

记得几十年前,我到北大荒插队,第一次离开北京的家那么远,远得仿佛到了天之外。到达北大荒的第二年,中秋节那一天,一清早天就飘起了细碎的小雪花,渐渐变大,很快天地一片白皑皑。早知道北大荒冬天冷,没有想到冬天也来得这么早。但再大的雪,也要过中秋节呀!坐上一辆小型柴油车,赶到一百里外的富锦县城,买回来的月饼,掉在地上能砸个坑,咬得牙生疼。思念北京,那里毕竟是我的家,那种感情一下子浓得化不开,却又无从发泄。那时生产队的小卖部只剩下了罐头,其他可吃的东西早被知青抢购一空。最后,买了两筒罐头,是那种香蕉罐头,一个罐头里两根截成四节的香蕉。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香蕉的滋味伴随着乡愁的滋味。那是我第一次尝到了乡愁的滋味。

如今离开北大荒已经整整40年,却一次次地思念那片曾经风雪弥漫的荒原。这40年中,尽管我曾经前后回去过三次,却依然怀念那里的乡亲和那里的土地。40年让曾经的荒原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远离那里越久,这个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就越长,乡愁便不由而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乡愁随之加深。

后来看学者赵园的著作,她在论述荒原和乡土之间的差别时说: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而荒原更联系于认识论,它是被创造出来的,主要用于表达人关于自身历史、文化、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的认识。她还说,乡土属于某种稳定的价值情感,属于回忆;而荒原则由认识的图景浮出,要求对它的解说与认指。

赵园的话,让我重新审视北大荒。对于我们知青,它属于荒原还是乡土?属于乡土,那里却确实曾经是一片荒原,我们只是如候鸟一样的匆匆过客;属于荒原,为什么包括我在内的那么多知青如今把它当作自己的故乡一样频频含泪带啼地还乡?过去曾经经过的一切,都融有那样多的情感价值的因素。对于我们知青而言,北大荒这片中国土地上最大的荒原和乡土的关系,并不像赵园分割得那样清爽。这片荒原,既有我们的认识价值,又有我们的情感价值;既属于被我们开垦创造的荒原,又属于创造开垦我们回忆的乡土。

于是,我更加明白了,乡愁,除了和乡土或者说和故乡的时间与空间距离的关系之外,还需要一个必备的条件,那便是回忆。回忆,是填充乡愁情感的物质,像血脉一样,流淌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中,让这种情感,在这样一次次回溯流淌中,日久弥新而情不自已。

今年的中秋节,我再一次要在美国度过。我居住的地方只是美国中部一个很小的大学城,我春天来这里的时候,这里只有一家华人超市,很小,只能买到一些简单的东西。而现在,仅仅半年的时间,已经又开张两家华人超市。前些天,听说新的一家华人超市开张,是占领了原来一家高档家具店的地盘,空间大许多,重新装修开业。慕名而去,一进门,便看见了熟悉的月饼,摆在了醒目的位置上。想必店家也是想赶在中秋节前开业。赶节日前开业,是中国店家传统的做法,为的就是讨个口彩,在这里是为赢得远离家乡海外人的乡愁。不管怎么说,毕竟可以吃得到家乡正宗的双黄莲蓉月饼了。

其实,年轻人已经不像我们那样喜欢吃月饼了,觉得油腻又太甜。但我去这家华人超市的时候,不少华人大学生花比买一个汉堡包贵几倍的价钱买一块双黄莲蓉月饼。排在我前面到收银台的一个女大学生拿着一块月饼付款的时候,和收银员对话说的是汉语,一听口音就知道是老乡北京人。和她说起话来,她举着月饼一笑:好几年没回家了,但也要过中秋节呀,怎么也得吃块月饼尝尝家的滋味呀,就当是回家了。

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这一点,赵园说得对,正因为如此,乡愁才有了价值。乡愁升华的最高形式,便是还乡,无论是千里迢迢真正意义上的还乡,还是如这位女大学生一样精神还乡。

19.文中写了哪些“乡愁”?请依据文本加以概括。(4分)

20.作者对学者赵园关于“荒原和乡土”的论述持什么态度?(4分)

21.文章详细叙述女大学生买月饼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22.统观全文,你认为作者对于“乡愁”有怎样的深刻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9.①在北大荒过中秋思念北京老家;②离开北大荒40年来不断怀念北大荒;③华人超市开业延续中国传统做法迎合海外人的乡愁;④在华人超市购买月饼品味海外人的乡愁。(4分,每点1分)

20.①作者对北大荒怀有特殊感情,所以对赵园所说的荒原和乡土之间的差别并不完全认可,他认为荒原和乡土的关系并不像赵园分割得那样清爽。(2分)②对赵园所说的“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作者表示赞同。(2分)

21.①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乡愁与回忆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化了文章主旨;(2分)②照应题目,并为下文引出精神还乡铺垫。(2分)

22.第一问:①与家乡的距离和时间是乡愁的必备条件;②回忆是填充乡愁情感的物质;③乡愁升华的最高形式,便是还乡。(3分)

第二问:选择其中一点认识,言之成理即可。(3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