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合集18篇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

今天,我家的餐桌上摆上了一样特殊的食物,那就是花生。我拿起一节花生,剥开塞进了我的嘴里,我一边吃着花生一边回味着刚读完的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感到回味无穷。

在《落花生》这篇散文中,许地山爷爷描写了在收货节的傍晚,他和全家人一起吃花生、议花生的情景。通过父亲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做实实在在的人,不要做外表好而对别人没有好处,华而不实的人。

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价钱还很便宜,人人都喜欢吃。但它深深地埋在土里,不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把水灵灵的果实耀人耳目地挂在枝头上。而花生却矮矮地生长在土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分辨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而甘愿默默无闻地埋在地里。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我不禁想起了荷叶,它没有婀娜多姿的风采,只有碧绿如玉的叶子,无私得衬托着多姿多色的荷花,为人间增添真、善、美。

这又使我想起了可敬可爱的老师,她们为祖国培育新人,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有多少次生病感冒、疲惫不堪,还依旧为我们上课。啊!为了我们能茁壮成长,她们的头上添了屡屡银发,额头上爬上了辛劳的皱纹,眼角里常常布满不眠之夜所留下的血丝。我爱花生的品格,我爱荷叶的胸怀,我更爱老师的精神。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李商隐的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心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当我看到了《落花生》书名,就联想到语文课本中的《落花生》,再一看都是许地山写的,就把这本书借了。

其实《落花生》可是是‘许地山专集’中一篇散文,本书包括了18篇的‘散文’和8篇的‘小说’,是许地山的代表作。

我喜欢植物,我也写过很多的植物日记,看了书中‘梨花’后,我又学会了一种写法,用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植物的态度,也能够把一种植物写得那么动情。我记得在桂花盛开的季节,我也像‘梨花’中的妹妹一样,喜欢摇一摇桂花树的树干,即刻千万朵的小桂花像雨一样地露在地上,十分壮观,十分好玩。可我从来没有想到它们是花儿的泪,我更没有想到落下的花朵归向何处

春天时候我到过数不清的林野,可是看了书中‘春的林野’后,我才明白了天上的云能够保护了地上花草不受太阳的烫伤;我才明白草儿在倾听着鸟和风的歌声会大醉;桃花听的入神了后会流泪;我才明白捡桃花的落瓣能够有这么多的游戏,如果把这些东西经过消化后,去写春游的话,我想我的春游作文肯定能够得个A+。

看了书中的‘我的童年’,从作者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中,又让我想到远方的妈妈,妈妈啊!我多么想回到你的身边!

书中的‘牛津书虫’中,作者的话:‘读书到死,是我所乐为,假使我的财力,事业能容允我,我诚愿在牛津做一辈子的书虫。’让我深有体会,我喜欢看书,但愿我也能读书到死。

我喜欢读这本书的散文部份,我对书中的小说部份不是很感兴趣,其原因为它们不是童书,大多是大人们看的资料。也许我还太小,有些男女之间的事情还不懂。

书中每篇都有‘导读’和彩图,在书中散文中有些导读比正文还要长,有了它们,让我读起来更加容易理解,读‘落花生’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地理会,像橄榄一样,会越嚼越有味。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游窜于书海之间,经常有一两本名篇大作获得我的欣赏,但当我触碰到那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为它迷醉,为它感动,把它看了千万遍,牢牢记在了心中.以至于一念一个咒语,它就会浮现脑海,久久不能散去…… 拿起魔杖,念出熟悉的咒语,它便出现,与我同在!

一个名叫哈利·波特的小孩,一个不平凡的小孩,一出生便拥有了一个要与坏蛋伏地魔作斗争的标志,一道形如闪电的疤痕.那是一道死咒的余痕,因为妈妈的牺牲把他的死亡换成了那道疤.他被姨夫收养过了一个很委屈的童年,表哥达力总是仗着个头大欺负他,就这样过了20xx年.在他11岁生日时,发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一个表面恐怖实际很温柔的看守海格给他送去了一封魔法学校录取信,证明他从一出生就是一个巫师的命运.他很高兴的入了学,也知道了对角巷等一系列的巫师世界的事物.到了学校还认识了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傻里傻脑的罗恩,有一个同样把哈利当孩子的妈妈.一个是品学兼优的赫敏,有两个平凡的麻瓜父母.(非魔法人士)他们一起努力救了魔法石,与伏地魔顽强抗争,最后捣毁了伏地魔的美梦,获得了大家的尊敬.

福楼拜曾说过:对不幸的命运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痛苦;越是想逃避,越是觉得恐惧,不如去面对它、迎战它、克服它,使一切痛苦低头称臣,使灿烂的花朵盛开在艰苦耕耘过的土地上.哈利·波特正是这样,他面对困难不低头,反而抬起头、挺起胸勇敢的去面对,征服它.同学们,山中没有笔直的路啊,然而,有弯曲,才有雄壮,有秀美、有起伏,才有波澜,正如溪流有阻碍,有不平,才有歌声!我们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是有起伏、坑坑洼洼的,但我们不能向困难低头,要向哈利·波特学习,做一个正直、正义、勇敢面对困难、藐视困难的人!胜利永远是属于坚韧不跋的人.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魔法、巫师是已经被众多作家写过的老题材了.但是罗琳无疑是写的最好的.把魔法界写的如此真实,无数的细节交织成一片魔力的网.书中最吸引人的无疑是那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每一次的结局都让你如此意犹未尽,拍案叫绝.书中到处是伏笔,谁能想到出乎意料的结局就隐藏在众多的细节中.正是这样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哈利这个小男孩的形象深深刻在了我的脑子里,他的忠诚、勇敢、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以及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无一不清楚的回荡在我的思想中.可曾想过,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要承担拯救世界的责任,要面对死亡,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和委屈,我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儿童一直被认为是幼稚的代名词,但是哈利告诉他们,你也可以象哈利一样承担责任.这大概是《哈利·波特》对我最大的激励.我可能会扔掉许多书,但是书架中总会有一套《哈利·波特》;我也会买许多书,但是书架中也永远有一个空隙.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读了《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深受感悟。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们家的花生收获了。母亲决定过一个收获节,准备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过节的时候,父亲和我们一起议论花生的好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父亲还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读后让我明白了花生虽然没有外在美丽,却有朴实无华,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品质。可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力。从中我懂得了人要做心灵美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追求外表的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而要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对社会有好处有贡献的人。

我从课文中的爸爸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花生让我体会到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的,要做实际有用的人。而我要像花生一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做一个心灵美、语言美,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只有这种人,对人民、社会和祖国都需要。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我爱读书伟大的苏步青说过:读书不忘报国,报国不忘读书。这是我最喜欢的格言。

我非常喜欢读书。记得我最早读书时是在我四岁时和妈妈到广场买东西,突然发现了一个书摊上有许多我爱看的动画书,我便被里面精彩的内容所吸引进了书中。上小学后,我学会了认字,拼拼音等。我便更爱读书了,慢慢地,我看的书就从小人书,漫画书"进化"到了《西游记》,《童年》等。有一次,我回家后,津津有味地读着《西游记》,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爸爸问:"这么开心,是不是有什么大喜事呀?"我好不容易忍住笑说:"不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喝了生胎水,马上就要生孩子了。"爸爸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我爱读书。读书让我知道怎样去读好书,怎样去品味书。当我读完<<威尼派克的狼>>,被吉姆对狼强大的爱感动了,人和狼之间竟然也有深厚的感情。当我读完《大角羊克拉格》时,我又为克拉格的死而感到可惜!

我爱读书。我虽然读的书不足百本,但是我的目的是要像宋朝的小彭年一样:读变天下书,通晓天下事。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7

近期,我院工会在女职工中开展了“读一本好书,以提升自身素质,奉献企业为目标”活动,为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电测量所工会组织了本所女职工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下面是我们小组读“魅力女人”一书的感想。

每个女人都渴望完美,渴望幸福快乐地过一生,完美的女人,一生中有太多追求,但是有魅力的女人是懂得取舍的女人,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取舍。

女人一生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梦想,梦想就像黑夜里一盏明灯,一弯新月;又像是岁月里的一缕清风、一滴露珠、一丝细雨,有梦想的女人是美丽的。

女人要拥有自己的事业,有事业的女人才会自信、自立。工作不仅给女人带来成就、充实、满足和快乐,而且还带给女人尊严、责任和安全,这是任何别的事物不能替代的。经过职场的历练而性格成熟的女人,更能经得起人生的大起大落。

女人还应拥有几个亲如姐妹的好朋友,分享心事、宣泄苦乐。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够彼此遇到,彼此认识、了解,实在是缘份,也可以说是一种幸运,所以应该珍惜! 那到底什么才是朋友呢?当你孤独、寂寞时,可以陪伴你;当你快乐、得意时,可以与你分享;当你烦闷时,可以听你倾诉;当你困难时,可以帮助你;当你伤心时,可以抚慰你。朋友能够彼此敞开心扉,彼此相互信任。所以,每一个女人,在漫长的一生中,一定要拥有几个亲如姐妹的好朋友。

女人要学会宽容,不要为小事计较。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在生活中学会宽容,你便能明白很多道理。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也是一种幸福,我们饶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我们也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更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就是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宽容和忍让是人生的一种豁达,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

另外,书中还教我们如何学做一个快乐的女人、学会如何装扮自己、修炼气质、提升格调等等。这些知识都是让女人们如何变得更美丽、更有魅力!所以,读一本好书就像打开了一把智慧之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心灵的碰撞。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十六年前,余秋雨老师和凤凰卫视的工作人员们一起踏上了探访人类文明的荆棘之路,感受千年文明的起落兴衰。十六年后,在父亲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这本书。拿起这本父亲曾经在多年前读过的书,一阵时间的沧桑感不禁飘过。十六年很长,从二〇〇〇年到现在,我们生活的变化翻天覆地;十六年很短,和那些曾经繁盛了几千年的文明相比,这只是一粒尘沙。好像已经习惯了按年月度日,余秋雨老师一行人的旅途四个月有余,乍一看不算太长,但他用这一本厚厚的文字把一步步思忖着文明的旅程融进了时间这条苍老的长河。

翻开书,父亲当年的圈圈点点映入眼帘,这是对这次行程最好的注释。起初我并未对这次旅程有特别深刻的理解与印象,只是觉得这次活动很有创意很新颖,但却对余秋雨老师为什么参加这次活动而感到不解,为什么一个人会不辞辛劳,不顾危险,用行车这种方式完成对文化遗迹的考察?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深深地体会到,这是因为一个文化学者的责任与良知。在书上我又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抚摸历史,抚摸文明,就是在鼓励自己。

去探索古代文明消亡或传承的原因,去比较古代文明和年轻文明的相似与异同,去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经历五千年风雨沧桑却仍旧焕发生命力的奇迹。

这样应该会对历史和文化有所敬畏与反思,应该会对当下和自身有所了然。余秋雨老师在自序中的一段话我很喜欢:“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好像又是专门说给年轻人听的。忽然想到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这是一场按照当年玄奘西行取经的路线徒步穿越戈壁的比赛,全长好几百公里,和余秋雨老师的行程有点像。又忽然想到了央视记录频道的一段广告词:

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

希腊——梦醒时分

游记的第一站便是希腊。一提到希腊,首先映入脑海的可能是熊熊燃烧的圣火,波光粼粼的爱琴海,还有气势恢宏的巴特农神殿了。余秋雨老师对它们的描写已非常细致,在此就不赘述了。关于奥林匹亚的叙述我倒很感兴趣。

古代运动会发源于希腊的奥林匹亚,这里还保留着竞技场的遗迹,虽然老旧,但置身其中仍能感受到当时的壮观与辉煌。为什么运动会会发源于这里?因为在希腊文明中,“健康是他们的宗教”,“把智力健康,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再结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的理想。”这也正是中华文明没有做到的地方。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很少关注个人的发展与完善。既然这是文化遗留下来的不足,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从自身去改变一下呢?有很多问题不是没有办法实施,而是没有办法清楚地认识。

希腊很美,真的很美,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希腊早已是经过痛苦沉淀过的美,这种痛苦包含着希腊人和希腊文明被统治和侵略的血与泪,美得干净,美得悠闲。如果把古代希腊比喻成一场梦,那么现在的希腊便是梦醒之后眼中的光芒。余秋雨老师关于雅典城邦衰落的评论脍炙人口:“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是它与周际的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它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如果两个方面属于不同的政治势力,必定时时起战火;如果两个方面属于同一个政治范围,必定天天有内耗。由此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孝文帝改革,很有道理。

希腊游记中临近末尾的一篇很让人感动,标题为“我一定复活”。讲的是希腊的一个组织,几个教授向全世界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中的精华雕刻从大英博物馆中请回来。还有希腊一位已故文化部长的话:“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读完之后稍有点忧伤,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尊严还在吗?

埃及——一直神秘下去

余秋雨老师关于埃及写了很多思考与感悟,就来写写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吧。

埃及的代表是金子塔,很多金字塔至少建于四千年前。历经了四千多年的风雨洗礼,金字塔不仅岿然不动,而且石方之间连一个薄刀片划进的细缝都没有。这样的世界奇观,却因为史书和文字的消失,没有办法被解读。偌大的金字塔只能寂寞地坐在原地,接受着人们的赞誉和惋惜。

曾经辉煌一时的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源头,有令世人震惊的众多遗迹,竟然就这样消失了。“所谓文明的断残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而是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中华文明在历经了岁月的冲刷后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文明如果追求神秘和封闭,结果只能故步自封,终于难以为继。”“中华文明之大,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它的普及企图和传播力量。”文明传承的载体可以是书本,可以是建筑,可以是故事,但最根本的媒介还是人,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继承,创新,发展。由此联想到现在讨论的“西化”问题。中华文明向来包容,吸收了如佛教等众多外来文化,发展至今,文化交流不应成为一种障碍。但很多人凭着自己对文化的一知半解,用西方的观点对中国文化指手画脚,有些可悲。我认为文化的交流应该建立在已经掌握一种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也不至于丢弃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呢?因为浮躁。新事物这么多,新思想这么多,而现在的社会如同跑步机一般容不得人们有半点的喘息和思考,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倒也变得“单纯”起来,凡事利己就好,就像在二〇〇四年新闻调查中的一个煤矿老板,哪里会把环境放在眼里中。一想到现在还有许多浓浓黑烟从工厂的烟囱中冒出,就觉得一丝哀伤。

以色列——绿洲的国度

一说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必须要提到。作为三大宗教圣地的耶路撒冷承载了太多。灾难一次次降临在它头上,它就这样不断被摧毁,重建,摧毁,重建,直到现在这个苍老的模样。但以色列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耶路撒冷,因为这里有太多我不知道的历史与故事,而是以色列这个国家。

以色列四周都是沙漠,但以色列人却在这些寸草不生的沙漠中种出了蔬菜,水果,不仅自足,还大量出口欧洲,用的正是滴灌技术。尘黄的沙漠硬是被装点得五颜六色。余秋雨老师称这是“向自然争夺”。当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关系非常紧张,经常发生流血事件,寸土必争,但这些和“向自然争夺”相比,是不是过于渺小了些?人类诞生才多久,就在自然面前彼此争斗,你死我活。而自然呢?只是笑笑,在它看来只不过几天的时间,连胜利者的踪影都会消失。一个成熟的文明不应该是这样。就像余秋雨老师所说:“当人们终于懂得,笼罩荒原的不应该是战火而应该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应该是鲜血而应该是清泉,一切就走上正路了。”

不要流血。但不得不说遇刺身亡的以色列拉宾——一位呼唤和平的老人。余秋雨老师和他的妻子在悼念墙上用汉字写了三遍“和平”。这样的虔诚与气度让我敬佩,这样的文明让我自豪。

但愿全世界的文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如此。

约旦——在缝隙中生存

约旦和以色列相同,也是一个沙漠上的国家,但它百分之八十是不毛之地,仅靠着约旦河旁的公路维持着脆弱而坚强的生命。地理上的劣势使约旦别无选择,只能在贫困中挣扎。但即便如此,约旦几乎所有人都在缅怀一位国王——侯赛因,他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给约旦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安康,并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不同文明而言更是如此。每种文明所处的生态不同,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不尽相同。作为中华文明子民的我们,不必太过担心像约旦那样没有选择的问题,相反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目前所用有的。又突然想到,不论是什么形式的侵略,都是把一种文明强加在另一种文明的头上,结果呢?大多两败俱伤或者胜利方也没捞到多少好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两千多年前先秦诸子告诉我们的哲学。

那么文明也应该一样,心存感激,尊重他人。

伊拉克——可怜与无知

如果说希腊文明闪耀着光辉,那么比它还早绽放的便是埃及文明,比埃及文明还早的则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之一的底格里斯河便流经伊拉克。按理说伊拉克所在地区的历史久远,应当有所继承和发展,但事实恰好相反,这里全都是被枪炮毁灭过的痕迹,包括文化。文明消亡的表现之一便是权力和利益凌驾于文明之上,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人民的思想也变得麻木,只有服从与仇恨。这里当然有国外强权政治的影响,但那些吃得肥头大耳,住在和卢浮宫差不多奢华的总统府的官员们,他们的责任呢?在这片国土上,我看到了文明被所谓的“文明”裹挟,却只有哀叹的份。希望这种事情不要再发生于任何一个国家。

快要离境时,余秋雨老师采访一个十四岁的女孩问:“你是不是也像大人们一样讨厌美国?”女孩用流利的英语说:“人民不讨厌,政治讨厌。它没有理由强加给别人。”“那你为什么还学英语?”“语言是文化,不一定属于政治。”理性的光芒就这样绽放在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上的一个十四岁小女孩身上,而且是那样璀璨夺目。想想平日里看新闻评论时,作为文明从未断裂过的中华民族的一员,理性又在哪里?

伊朗——学会和平与宽容

伊朗也算是一个王朝更迭频繁的国家,但其中有几个统治者因宽容仁慈而出名——居鲁士和大流士。公元前六世纪的米底王国被来自波斯的居鲁士征服。居鲁士不仅解放了当初被尼布甲尼撒掳掠来的数万犹太人,还对各民族的宗教及其尊重。这在当时以残酷为代名词的巴比伦实属罕见的。他的后继者大流士倡导天下各国应平等往来,和睦相处。他们共同倡导的和平睦邻关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纵使时间流去已有千年,这两位统治者的执政理念被永久的记录在史册上。

尽管两位统治者只是伊朗史上的一瞬,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给伊朗的文明增添了一丝和平宽容的色彩。和平的意义不用强调,宽容也无需赘述,可能是我比较喜欢政治吧,我把二者在政治方面的功效看得比较重。我想起了唐太宗,想起来他对少数民族的和平外交政策,最终的结果非但不是战争,反而是“天可汗”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又想起西方国家宣传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发展起来就一定会和其他国家血刃相见吗?中华文明的根源主张和平自守,战争在人们眼中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一种文明企图通过暴力手段获取财富,那么它最终要么走向灭亡,要么被众多力量所制衡,终究没有称雄时的威风凛凛。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和平宽容倒成了避免走向毁灭的良药。

不管于国家还是一个人,和平与宽容都是一种成熟后的道德。

巴基斯坦——发现和玄奘

巴基斯坦什么最有意思?车。说的确切一点是改装车,说的形象一点是棺材车。关于对棺材车的记述余秋雨老师已经写了很多。让我好奇的是为什么这里的人们热衷于把车改装成这个样子。余秋雨老师没有说,却论证了美与丑的关系。这就给我留下了广阔的猜测空间。这究竟是当地的贫穷导致的还是文化导致的?如果是贫穷的原因,买辆车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改装还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是文化原因,为什么在曾经诞生了犍陀罗这一伟大艺术瑰宝的地方,人们的审美观念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既然人们都愿意把钱花在改装棺材车上,为什么不愿意投资教育呢?赤脚流浪的儿童满街都是。真不知是碍于面子还是承认了自己的贫穷而引发的心理上的畸形竞争。所有的一切都不得而知。

当然以上的猜测全部是出于我个人的无知,所谓无知者无畏,不知是不是像我这样。

但贫穷和奇怪的审美在这片土地上变得渺小起来,是因为这里有法显和玄奘来过的地方。文明不是流行于一时的景物,而是贯穿在骨子里的坚强。在现在的探险队员都认为艰苦危险的路线上,法显和玄奘两位僧人进用脚步度量出山的高低,路的长短。

首先惊异于他们是靠什么挺过了这段旅程。余秋雨老师曾经说,古代中国走得比较远的有四种人,一是商人,二是军人,三是僧人,四是诗人。其中具有明确的文化意图并能远行的只有僧人。僧人成了文化传递的使者,而鼓励他们的正是文化本身,换句话说,便是信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想到许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记得白岩松曾经说过,有一亿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有一亿人说他们信仰各种宗教,那剩下的人呢?好像没有信仰。不知道现在社会上的浮躁和信仰的缺失有没有关系。如果有的话,就想想法显和玄奘当年走过的路和他们的心吧。

重新说说这两位僧人的远行。正如余秋雨老师的这句经典的总结:

“一切深层沟通都不能仅靠文字资料,而必须以脚步、目光乃至整个血肉之躯作为船筏。”

印度——矛盾的集合体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是一个曾经让无数僧人神往的地方,但在余秋雨老师笔下,我感受到的印度,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它有童话般美丽、杰出的建筑泰姬陵,有曾经领导印度走向民族独立之路的圣雄甘地,有释迦牟尼苦心悟道的菩提树,但是,它也同样面临人口爆炸带来的危机,也遭受着大范围的整体贫困,也有严重的污染和落后的管理……当所有的一切都融合起来,不论古今,不分先后,就形成了现在的印度——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但在我看来,现实问题的严重性掩盖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印度文明,因为没有一种文明适合生存于这样的状况之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也是我认为的任何文明的基础,不因别的,只因文明最重要的载体还是人。

贫困会给一个国家带来很多灾难,包括物质上的和思想上的。希望印度能够率先解决人民的贫困问题,这样以后谈民族复兴才有希望。

结语——思想的启示

读完了,感觉很快。余秋雨老师的这本书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整个旅程的险象环生,许多文明的起落兴衰,每一篇都以新的视角去观察,每一篇都蕴涵着新的思考,在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文化学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读来永远新颖,不会困倦。

其实这本书的读后感写得很费劲。余秋雨老师在每一篇中的思考都发人深省,足以让我豁然开朗,每一次都伴随着原来如此的惊喜和深深的佩服。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阅读的,更像是一次思维的启迪或扫盲运动吧。要提笔写,真不知该写些什么。但有一点我要感谢余秋雨老师,他让我感到了自己还很无知,他告诉我在探索的道路上我还很渺小,他教给我以后要虚怀若谷,不要狂妄自大。读一本好书,可以读出人性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这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有两点我比较感兴趣。

一个是文明与权力的关系。一直以来我认为文明滋养了权力,权力只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权力的运作会导致文明的兴盛或衰亡,但它们仍然是从属关系。如果权力导致了文明的毁灭,那么应该从文明自身找原因。而余秋雨老师讲到:“文明和权力毕竟是两个秩序系统,至少在古代一直没有找到协调之路,因此两方面迟早产生抵牾。两方面的力量越强,抵牾也越严重,而严重抵牾的结果必然是严重失序。”原来它们之间还可以分得再开一些。不是所有人文灾难都是文明的错。

还有一点就是文化学者的责任。以前我一直以为文化学者的工作大多应该在研究浩如烟海的典籍,有时联系中外,贯通古今,解读文化的深层含义。然而余秋雨老师以车轮考察各个文明的方式逐渐让我改变了这一看法。文明需要传播,文明需要交流,文明需要借鉴,文明需要自省。“人生太短促,要充分理解一种文明已经时间不够,更何况是多种文明。于是大家都变得匆忙,而匆忙中又最容易受欺,信了一些几经误传的信息作为判断的基点,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的文明。因此,应该抓紧时间多走一些路,用步履的辛劳走出受欺的陷阱。”那么,对于我们,这年轻一代,老祖宗留下的千年遗训没有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9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落花生》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要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们在尝花生时,父亲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父亲教导我们要像花生一样,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觉得父亲的话说的太对了,如果光外表好看,但是什么也做不了,就像绣花枕头一包草,那有什么用呢?再如一个外表看起来又大又白的萝卜,但里面是空心的,这样能吃吗?外表虽然不好看,但一心想帮助别人为人们做实事的人,这才是有用的人。

《落花生》使我想到了常被人类忽视的蜡烛,因为它没有电灯、霓虹灯那样明亮、那样华丽,但是当停电时蜡烛总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驱赶黑夜,给人们带来光明。它是那样的平凡,又是那样的伟大。它不会因为自己而把火熄灭,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它还是无私的奉献,它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着想,为人类奉献,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做外表美又要心灵更美的人。”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我在五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学了一篇,名为《落花生》的课文。它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以及与父亲议花生的事。

再仔细品读了《落花生》,其实课文的资料表达了作者不求名利,只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的远大梦想。

当我读到“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时候,我体会到了虽然花生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精神。这不正是值得我学习的一种精神吗?做人就应当实实在在的,不应当华而不实。

我往下读时,读到了“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时,我体会到了做人要做诚实守信的人;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要做只讲究外表,不讲诚信的人;对他人以及社会没有贡献的人;甚至祸害社会的人。

读了《落花生》这篇课文后,使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他是一位老教师,他从教四十余年,他为教育事业付出了自我辛勤的汗水;他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国花朵;他每一天早早的到学校,从早晨到傍晚,一向在艰辛地工作着;他呕心沥血,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当他看着自我培养出的学生登上了成功的殿堂的时候;当他看到自我的学生在理解鲜花和掌声的时候,而他却默默地站在一旁,他也随着人们一齐为自我的学生鼓掌,从不居功自傲。

他是多么的伟大呀!他多么的像落花生——不求名利、默默奉献!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花生一向都是我喜爱的食物,而《落花生》这篇文章让我对花生有了更近一步地了解,它是著名的散文家许地山的代表作品。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在收获节的夜晚,全家人围在一齐吃花生,议花生的情景,其中父亲的一番话让我们明白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要一味讲究外表,要讲究实际的深刻道理。

在文中,父亲是这样描述花生的好处的,他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过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成熟了,也不立刻就分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明白。”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花生优点的最完美的概括。虽然文中的父亲是在议花生,可实质上是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并且告诉“我”做人要具备花生这样的品格:踏踏实实、品德高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经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也懂得了一个人应当如何去寻求和发现“真、善、美”,做到“真、善、美”的统一。其实,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类,那些“真、善、美”的影子总是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就像荷叶、蚯蚓、教师。

荷叶没有婀娜多姿的风采,可它却用自我碧绿如玉的叶子无私地衬托着多姿多彩的荷花,为大地增添美丽;蚯蚓总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泥土中,它默默地松土,让扎根在土壤中的植物茁壮成长,可是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它、赞美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人们对教师真心地赞美,我们的教师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的新人,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有多少次身患疾病。荷叶、蚯蚓、教师既平凡又伟大,他们都是“真、善、美”的化身。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必须要向花生那样,把自我最真、最善、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踏踏实实地磨练自我,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夜晚,我仰望深蓝色的天空,回味这刚刚读完的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感到回味无穷。

在《落花生》这篇散文中,许地山爷爷描写了在收获节的夜晚,他和全家人一起吃花生、议花生的情景。花生味美,有可以榨油,价钱还便宜,大家都喜欢吃它。你看它矮矮地地长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它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人们,而自己甘愿默默无闻地埋在地中。是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

通过这件事想到我们的老师,她们为国家培育新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我们能够好好学习,眼角里常常布满不眠之夜所留下的血丝。我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落花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写的一篇文章,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落花生这篇文章,感受颇深,也加深了我对落花生的认识。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作者许地山一家人利用后院的空地种了一片花生,有很大收获。母亲把花生做成各式各样的美食,还请他们的父亲开了一个晚会。父亲向作者的兄弟姐妹讲了有关花生的道理:花生把自己的果实埋在地下,而不是向像苹果、蜜桃一样把果实高高的长在树上,去炫耀自己的果实,而是默默奉献自己的果实,从不炫耀自己的果实。由此不禁让我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事。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哼着小调迈着轻快的步伐去上学,突然我发现一位西装革履的叔叔,他直接把手中的香蕉皮随手扔在地上,一个佝偻身子的老清洁工一声不吭的去捡那些香蕉皮,这让我非常感动。而他身后检果皮的清洁工,那个叔叔瞧也不瞧一眼,或许他会讥笑甚至嘲弄,在他的眼里,清洁工的身份是何等的低贱!可是正是这类身份低微的人,在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他们就像落花生一样,实在而有用,为着城市的文明创造辉煌。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落花生》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甚至对别人对社会有害的人。如果我们周围的人都能那些清洁工一样,默默奉献,尽力为社会多做好事,却不夸耀自己,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多么美好,人们之间将会多么的和谐和融洽!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由著名作家曹文轩所写的书籍《大王书》。

这本书我早就听同学们说过,听看过的同学说,这本书写的很好,既生动又具体,是读者身临其境。我禁不住这迷人的诱惑,便去书店买了一本,拿回家欣赏。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出逃自地狱的熄剥夺了人间的光明、声音、语言、灵魂……分别装进四个魔袋。熄将四只魔袋放置与王宫边缘的四座大山的顶峰。这四座山,分别名为:金、银、铜、铁。金山由黄狗把守,银山由白狗把守,铜山由红狗把守,铁山由黑狗把守。熄害怕人类智慧而美丽的文字迟早会让人们觉醒,所以,熄决定焚烧所有文字。

在焚书大会上,突然从书山中间飞出了一本书。它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是书中之书,是书中之王—大王书!它飞到了放羊娃茫—的手中。

在刀光剑影的漫长黑夜里,茫带领着他的军队和百姓与熄的百万军队及巫师团展开了殊死的较量。虽然茫知道他的队伍靠数量根本打不过熄的军队,但是,是大王书给了他智慧,是将军柯给了他力量,是瑶给了他自信,是他的羊群让他有了爱心。他在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下,终于成为了一个帅气、自信、阳光、勇敢的王。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里面写的是茫要带领军队攻克金山(由黄狗把守)。军队刚来时,大家充满了信心,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人们得到光明!可是,面对这黄狗的一场恶战过后,异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只黄狗好象中了魔法似的,对着士兵一通乱咬。而且每一口都命中要害,一口就能让人毙命。茫的第一小队几乎全军覆没!整个金山成了一个血的海洋。

茫和柯都惊呆了!他们想不到一只小小的狗就能杀死一只突击小队!这一件事让茫费劲心思。无意中,茫打开了大王书。他看到了一个人。她有三个影子。她的身材很迷人,让茫很痴迷。茫在想:”难道只要找到一个拥有三个影子的人就可以了?“他就派人四处寻找拥有三个影子的人。后来,在一片空地上站着瑶。突然,茫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瑶站在地上,在夕阳的照耀下,茫发现瑶竟然有三个修长的影子,和大王书上一样迷人。茫快哭了,他想不到瑶竟然是他们要找的那个人!柯也看到了。他也十分惊讶。后来经过柯的调节,经过了茫的同意,让瑶去对付黄狗。后来,瑶在黄狗面前翩翩起舞。终于抢到了袋子。而她也被黄狗咬死了……

作者调动非凡的想象,描绘了一个风烟瑟瑟、扑朔迷离的陌生世界,演义出千军万马攻城、追击、迎战的宏大场面,令我读后受益非浅!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继《童年》后,我又读了高尔基的《在人间》。

《在人间》讲述阿廖沙从1878年到1884年来到“人间”后的苦难历程。此时,阿廖沙已从狭小的家庭走向了社会,一方面,阿廖沙了解并加深了对下层人民的认识,另一方面,阿廖沙开接触各类书籍和知识,让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也初步形成了激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阿廖沙十二、三岁就离开了外祖母,从此,成为一个失学儿童,他到外祖母的妹妹家干活,此时,还是少年的他,要承担起搞卫生、照顾小孩等等保姆所干工作,东家只要有丁点不满意,就会对他严厉责打。此后,阿廖沙还从事了七种职业,幼小的他尝尽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阿廖沙接触到各类书籍,并像饥饿的人面对牛奶面包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知识。

相比于阿廖沙,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父母们对我们宠爱有加,家务我们平时顶多象征性的做一点,我们更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去外面赚钱养活自己,我们从没有经历过阿廖沙那样的磨难,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样的优越环境,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我们学了《落花生》一课后,觉得受益匪浅,懂得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

《落花生》这篇课文主要写“我”和父亲在茅亭里过花生收获节时交谈的内容。父亲问作者,花生的好处有哪些?又说“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作者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全文的中心,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只关注外表等外在的东西,实用的才是好的。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例子。有些人总是把自己打扮的很漂亮再出去,可这种人在职场上很容易被淘汰;有些人平常穿着很朴素,干的工作也是最辛苦的,薪水也很低,可是他们很重要,人类不能没有他们。比

如处处可见的环卫工人,他们每天早起贪黑地干活,在马路上,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扫净灰尘,扫尽最后一片落叶,却只能遭到人们的鄙视,唾骂和嫌弃。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家园将会被垃圾所覆盖,所掩埋。这些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花生让我想起了花生花。花生花和花生一样其貌不扬,可花生花在一株花生中占据了一个最重要的位置。花生花很有用,没有一朵是空花,少一朵花生花就少一颗花生。可见,花生花也有花生的品格。

让我们记住这个道理吧!拥有花生品格的人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爱慕虚荣的人只会被淘汰!这就是我读了《落花生》的心得。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在暑假的最后时光,我阅读一本名叫《居里夫人传》的传记。深受感慨。居里夫人是有史以来唯一赢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原籍波兰,因研究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居里夫人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光的研究。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矿渣中提练出镭,居里夫人整整奋斗了45个月的艰苦劳动。每一天都不停止地搅拌,穿着沾满灰尘的工作服,烟熏得眼泪直流,而且是在一个十分简陋的实验室里。作为一个妇女,着是一个多么繁重,多么艰难的劳动!她既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又是普通的工人,还是家庭主妇,两个孩子的母亲。

固然,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这是伟大的贡献。但更伟大的,却是她放下了专利所带来的财富,让镭提早为人类造福。实验室是她的家,一克镭是居里夫人与丈夫的结晶。她虽是著名的科学家,但仍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她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是伟大的,是人人都值得学习的!在居里夫人的传记里没有浪费的日子,只有严正的生活;没有享乐的怠忽,只有英勇的奋斗;没有奸诈的结构,只有和谐亲爱的空气;没有丑恶的画面,只有纯洁的灵魂--这是最枯燥的科学家的传记;同时,也是最动人的一个女英雄的故事。《居里夫人传》使我体会到: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务必付出百分之百的艰苦努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必须要时刻准备着!

落花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这几天,我读了有关花生的一篇课文《落花生》,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课文中讲了这样一个事情,在一个花生收获的季节,有一户人家种了一亩地的花生,到了收获时,他们就请父亲来尝尝他们的新花生。那天晚上,父亲让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好处,还告诉孩子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篇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花生的生长特征和作用,告诉我们做人要像花生,应该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道理。作者用花生作比喻,让我们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哲理。读完这篇文章,我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比如农民伯伯,虽然他们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身上到处沾满泥巴,但是,他们都是朴实的劳动人民,他们为我们全国人民,收获了最基本的生活物资。还有清洁工,不要看他们带着个口罩身上脏兮兮的,但是他们为美化我们的城市环境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这些人虽然外表不好看,却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还有一些人,他们有着华丽的外表,穿着时尚,但是他们整天无所事事,不学无术,只知道和别人比吃、比穿、比玩,爱慕虚荣,没有任何的真才实学。更有一些人,外表漂亮,暗地里却做出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些人虽然外表好看,却是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的人。

看了这篇文章,我想我以后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