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
杏儿香,麦儿黄。星期天,我们来到麦地里收割小麦。抬头看去,棉花糖般的云朵在天空飘着,再往下一看,是一片片金灿灿的麦子,耳边传来了布谷鸟的叫声,鼻子闻到了成熟的麦子的香味。
我们立刻拿着剪刀跑到地里,麦穗像一个顽皮的小刺猬,我刚剪了几个,就被扎得痛不欲生。好在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只手捏住一根刺,另一只手立马剪断,这样就不痛了。利用这种方法,我哗哗剪了十几个,终于框子满了。我累得腰酸背痛,深深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
收割完毕,该捶麦穗了,我选了一块儿空地,铺上了一块布,把这些“顽皮的小刺猬”倒到布上,有的同学用擀面杖敲麦穗,有的用手搓麦穗,有的干脆直接把脚踩上去。大部分麦糠清除了,可还有部分麦康糠还舍不得与麦粒分开,我掬了一捧麦粒借助风力让剩下的卖糠飞到了其他的地方,接着再把麦粒倒到桶里,终于大功告成。
传统的麦收是一项极费力的劳动。首先把镰刀磨光,接着把麦杆儿割倒,再把它们一捆一捆扎起来,用牛车拉到空地,用拖拉机一圈儿一圈儿的压麦粒,然后把麦草去掉,把麦糠过滤,最后把麦粒运回家。自从农业现代化之后,“都都”收割机带着震耳欲聋的声响驶入了麦田,人们只需要把麦粒带回家就好了,科技真厉害呀!
这次收割麦子的活动,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也知道了一粥一饭,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去年我的同桌给了我几粒小麦种子,回家后我和妈妈一起把它们种到了阳台上的花盆里,一共长出了四棵麦子。有两棵长得又高又壮,结的麦穗也很大,另外两棵长得又矮又瘦,结的麦穗比那两个大的要小一些。我每天都要到阳台上浇水和观察它们,然后给它们做成长记录。
4月10号,中午浇水的时候,我发现有两棵小麦的叶子和麦秆有点发黄了,我心想,可能是天气太热,我浇水少了,今天给它们再多浇点水,过几天它们就会变绿了。这几天,我发现变黄的小麦还是没有变绿,反而比前几天更黄了。我大叫道:“妈妈,我的麦子好像快要死了。”妈妈听到我的叫声来到了阳台,仔细观察变黄的小麦,然后笑着对我说,“麦子成熟的时候都会变黄,不是快要死了,而是马上就要成熟了。”听到妈妈说小麦快要长熟了,我开心的蹦起来。
旁边两棵小一点的麦子现在还是绿油油的,我会把它们的生长过程好好记录下来,希望这四棵小麦和我一样快乐成长。
“麦子熟了”,这是我儿时听到最喜悦的一句话,也是我最愿意听到最盼望听到的一句话,它意味着一种收获,意味着一种满足,意味着一种回报,意味着一种愿望的实现。
从我记事起,村里就一向种着麦子。听父亲说,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就种小麦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麦子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我也从来就没有真正离开过麦子。此刻麦子虽然是我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是在过去则几乎是我生活的全部和期望!
儿时的许多高兴事或不高兴事几乎都和麦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挖蒜蒜菜和割麦地菜来说吧,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播种完麦种后,不几天绿油油的麦苗就会长出来,伴随麦苗儿一齐出来的还有蒜蒜菜和麦地菜。
蒜蒜菜是我们村民的叫法,其真名叫薤白(xiebai),别名小根蒜、山蒜、苦蒜、小么蒜、小根菜、小根菜、大脑瓜儿、小蒜、野蒜,它的样貌像韭菜,叶子窄窄的长长的,茎秆儿露在土层上方的部分是绿绿的,埋在土里面的下半部分则是白白的,根部有一个类似蒜瓣的圆圆的白白的嫩嫩的。小器官,吃会有一种辣辣的甜甜的味道,如果和鸡蛋炒在一齐会,吃起来会别有一番风味!
麦地菜是一种野菜,我们村的人们都这样叫,它的真名是什么至今我都不知道。这种野菜能够直接炒着吃也能够煮到稀饭锅里当菜吃。在那个没有蔬菜能够吃的年代,麦地菜但是我们村民的绿色蔬菜!
挖蒜蒜菜和割麦地菜的最好季节是每年的春天。每到这个季节的星期天,我总是和几个要好的伙伴儿一齐拿上镰刀提上篮子早早出发,一上午下来都会有十分满意的收获!不用说中午饭必须会尽兴了。:
等麦子长高后还能够捉麦织鸟。麦织鸟体色土黄色,头上有一个尖尖的角,叫声很悦耳动听,正因它这种喜爱把自己的爱巢筑在小麦地里,因此我们就叫它麦织鸟。它一般是四月产卵,麦熟时节小鸟正好出窝。茫茫的麦地里一般人要找到麦织鸟的窝很不容易的,我们这些玩伴很有经验,只要偷偷藏在麦地不动,用不了多长时刻,有鸟窝的地方麦织鸟就会经常飞出飞入的。
等麦织鸟卵孵出小鸟后我们就把它捉回家关进笼子里,每一天喂以小米或蚂蚱,等鸟儿长大后就会唱出百灵鸟般的歌声:
夏天到了,麦子熟了!在蓝蓝的天空下,辽阔的麦田里,金灿灿的麦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形成了一波波麦浪,沙沙作响。头顶炎炎烈日,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到麦田收麦子。
来到麦田,我们拿起剪刀,开始剪麦穗。我先抱住一些麦子,用剪刀剪下了一大把,可惜这点儿还不够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又用刚才的办法剪起了麦子,过了一会儿,我的小竹筐里就装满了麦穗。
剪完麦穗,我在爸爸的帮助下,顺顺利利的将麦穗带回了农家小院。爸爸告诉了我许多捶麦子的方法。用脚踩,用手搓,用棒打……最终我选择了用脚踩。先把麦穗都装进袋子里,接着,用脚在袋子的表面上使劲儿踩。然后,把麦子倒出来,用手扬起一些麦穗,借助风吹走麦糠。这样一颗颗麦粒就“露面”了。麦子磨成面粉,蒸出来的馍馍也非常可口,又香又甜——这肯定是我付出劳动后,尝到了甘甜的滋味儿。
传统收麦,是用镰刀一把一把把麦子割下来,然后用铲子堆在一起。用牛车把麦子拉回家。接着用自家的拖拉机在麦子上使劲儿地捻,把麦粒儿捻出来。如遇下雨天就要把麦子遮住,第二天继续工作。
新型收麦比传统收麦方便多了,因为新型收麦用的是收割机。只要收割机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麦秸秆沫了,最后用车子把从收割机管子里出来的麦粒儿拉走就可以了!
麦子熟了,金黄色的麦子如海浪一样起伏,我知道了收割的辛苦,更知道了农民伯伯在麦子成熟后的喜悦!
端午节那天,我和爸爸回老家看奶奶。
一路上,我看到路边的田地里一片金黄金黄的,仔细一看,原来是麦子熟了。不过,在车上离得远,看的不清楚。
一回到老家,我就和宝宝弟弟一起来到村子边上的麦田里,金黄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真喜欢人。我发现麦穗的头儿长了许多刺,很尖,不小心扎在身上还有点疼,下面是长长的麦秆,一定是麦穗太沉,麦秆都弯下腰了。麦穗下面是绿色的叶子。
你知道麦子是我们吃的什么食物吗?是平时我们蒸包子包饺子用的白面。爸爸告诉我,如果麦穗是青的,还可以直接用火烤着吃呢!
看着金黄的麦穗,我想到了丰收两个字,这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今天一大早,姥姥打电话过来,要邀请我们一起去拾麦子。我听了兴奋不已,这可是我一直盼望的事情。我们分头行动,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可能用到的物品,前往徒骇河附近的那一片麦田。
到了麦田后,我放眼望去,只见大部分的麦子都已收割完,剩下的麦茬还在坚忍不拔的挺立着,像一面面金黄色的旗帜。
我头顶遮阳帽,脚踏长靴,手上戴着手套,开始人工收麦子。低头仔细看地里,有好多遗落的麦子,有的只剩下麦穗,有的还在麦秆上,歪七扭八的倒在地边上。姥姥告诉我这是机器在收割时漏掉的。由于太贴近地边,机器不方便操作,所以我们发现了好多倒在一边的麦子。长长的麦秆上结着粒粒饱满的麦子,煞是喜人。姥姥在一旁直夸这些麦子长得好。我把这些麦子拔下来,装进袋子里。不一会功夫,我的袋子里装满了金灿灿的麦子。
不知何时手上出现了一道道划痕,脏脏的脸上已经布满了汗水。烈日炎炎,我们依然热火朝天的捡拾着麦子,置身于这金黄色的“麦洋”当中。
麦子熟了作文
夏夜里,站在宿舍楼走廊尽头,透过那扇破成锯齿状的玻璃窗,看到天空淡淡的星辉与越过麦田尽头的那条如光的河流般流淌的公路。有夜风掠过大片的麦田,然后飘荡进窗口。我闻到了熟悉的麦香,透过麦香我看到了遥远的童年,童年里金黄炽热的夏季,在白天里,孩童提着茶水与面条,光着脚走在洒满麦秸的小土路上,有点烫,就收紧脚心,步伐愈加快了。不喜欢在家吃饭,跟着大人在田间地头凑热闹,抓一把麦秸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地头的一株枝叶茂盛的泡桐树荫里,在这里吃饭比在端坐在家中吃要香的。想到现在城市人喜欢野炊,周末时一家人带着食物到郊外过,那种刻意营造出来的气氛远没有农民在地头吃饭真实。当然,一个是在享受,一个是被迫无奈。
喜欢夜里在麦场里看场,躺在被石磙压的瓷实平整光滑的麦场里,一群年纪相差不大的孩子,讲讲鬼故事,神话,民间传奇,村里的奇人异事。这样的夜里,或月花满天星点稀疏,或残月一轮星辉灿烂,躺在地上,看着那条灿烂的银河,会有夜行的鸟鸣叫着飞过,星光流落在它的羽毛上,再滴落在我们的眼睛里。孩子最兴奋的是后半夜里下雨了,就会把预备好的盖麦子的雨布拿出来,倚麦垛而搭建成临时避雨处,躺在里面,听雨布外的世界风走过麦垛时沙沙的脚步声,雨点落在雨布上清越的响声,在风雨中,一群只穿一个裤头的'孩子你挤我我枕着你的拥作一团,睡的安静无比,好像雨布外的风雨怕吵醒了孩子响声渐渐小了,不过会时不时有泡桐上巨大的雨滴啪嗒啪嗒地砸在雨布上。
麦子熟了,巨大的机械奔走在田地里,把麦子与回忆一起收割掉。我们喝着冰霜的可乐,站在地头指手画脚让师傅放低点割刀,然后坐在桐树下抽根烟,气定神闲。等收割机的储藏满了,开辆车接了麦子直接卖给了收购者。
这样快速的收获,让我们忘记了以前拿着镰刀在炙烤的阳光下挥舞半天也割不到地中心。数年以后我站在麦田边给孩子讲,当年我拿着镰刀在地里干了一个上午,当年为麦忙要耗上一个月的时间,当年我们在炎热的夏天里坐在地头吃着五分钱一根的冰棒,孩子会不会很吃惊,觉得不可思议,很遥远。
一个时代过去了,我们走进了快速的时代,人是有空了,但是却没空做梦。我们一直追求幸福,却越觉得迷茫。
麦子熟了,闻到麦香。
麦子在渐渐地变黄了,收获就在眼前。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割麦的情景。早晨天蒙蒙亮,父母就把我们仨个叫起来,一起去收割麦子。妈妈最勤快,割的较多,我们跟在后面用力追,就像跑步比赛一样,不断你追我赶着。心中从来也没有什么委屈与怨言,因为收了麦子就能吃到白面馒头了。那也顾不上麦子是否会把的胳膊刺的发红了。妈妈还不时告诫我们:只要认真学习,以后就不用割麦子,被太阳暴晒了。为了这句话我们也会不断地努力学习。因为我们知道被晒的滋味,我们知道劳动的艰辛
社会的飞速发展,机械化的快速提高,好像用刀割麦子也成了历史。有时我就想: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后退呢?有人说当然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了。但是现代农村的孩子也多数远离了劳动,他们看不到大城市的豪华派气;他们看不到竞争的残酷;他们也看不到缩衣缩食的历史。充斥在他们的心中是满足,他们好像失去了竞争的活力,这又不得不让人深思
麦子熟了,我不知道我们做父母的是否已经成熟了呢?是否拥有了一个成熟的心态,给孩子适当的锻练,让孩子走上一个正确的轨道,不要进入一个人生的误区。否则这样不仅是贻误了孩子的终生,更会让社会停滞!
麦子熟了散文随笔
小麦在日比一日升高的气温中,在候鸟的叫声中,在风的抚弄中,在五月榴火的催逼中由绿变黄了。黄的像金子,像枝头的杏子,风吹麦海,田野中涌动着金色的麦浪。麦熟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小麦浓郁的清香。这种清香被侯鸟和在麦穗上玩耍的风儿传递得很远很远,翻越秦岭翻越南国的万水千山,掀起大海的涟漪;翻越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和绵延的长城,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荡漾;传到天上,白云变出千姿百态,在澄澈的蓝天上手舞足蹈;渗透到庄稼人心里,在人们绽开的眉头上,飞扬出喜悦和激情。
要割麦了,家中第一个起来的是父亲,在鸟儿唱第一声的时候就开始磨镰。镰刀在磨石上发出唰唰的响声,给鸟的歌声做着伴奏,镰刀的锋芒映照着初露的晨光。全家都在磨镰声中醒来。开门的声音、拉车子的声音、母亲拉动风箱的声音、婴儿噙着不愿放开的乳头哭闹的声音,混成夏日灵动的合唱。
乡村的大小路上,人们涌动着奔向金色麦浪的边沿。割麦的男女,脖子上搭着毛巾,弯腰下去一手撩开一波麦子一手挥动镰刀,像舞者一样自如,想将帅一样沉稳。一波麦子扑向怀里,继而躺在脚下,一切是那么连贯和谐……
太阳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在割过麦的麦茬地上,映照出割麦男女明快优美的身姿。太阳越来越高了,汗水从一张张脸上滚落,滴在脚下的土地里。累了,直一直腰杆,擦一擦汗水,望一望身边的妻子或丈夫,眼光里闪动着关切和柔情。男人们刺鼻的带着雄性刚健的汗味,女人们撩人的。温馨的体香,都在劳作中从毛孔中散发出来,伴着风的步子在广袤的原野上飘散。
麦地里立满整齐的麦捆,像列队的士兵,接受着劳动者的检阅。吃饭的时候到了,母亲或是半大的孩子会把饭送到田间。饿了的男女就蹴在树荫下吃饭,碗里的鸡蛋或是肉块总是被夹过来夹过去,不用语言而是用眼中波动的的情思推让着。一片麦田收完后,装上车子,男的拉着女的推着,拉到麦场时,月亮已不声不响的爬上树稍,用她那流淌了千万年的光华轻轻揭去劳作者身上的疲累。
夏日的夜晚注定也是不眠的。麦场上的灯光与月华交相辉映,打麦机的轰鸣掩不住男人吼得响亮的秦腔和女人们悦耳的歌声。夜有了声音,月光的舞步有了器乐的伴奏。脱粒机吐出的柴垛仿佛天上滚动的白云,在木叉的尖上,在灯光和月光的交映中化蝶。脱粒早的人们坐在金堆一样的麦堆旁,喜滋滋地抽着烟喝着啤酒。他们在等风,风起处,他们光着膀子抄起木锨扎起前弓后箭的步子,铲一锨麦子撒向夜空。金珠一样的麦粒哗啦啦落在脚下,脱粒时连带下来的麦衣和麦秸屑被风吹向远处。他们的姿势像过年擂鼓时一样豪迈,像戏台上的生角挥动马鞭时一样威武……
夏日是忙碌的,白天和黑夜一样充满活力。农民在这快乐的忙碌中感谢阳光雨露的深恩,在这快乐的忙碌中孕育着中秋的团圆和春节的祥和,孕育着来年的滚滚春潮,在这快乐的忙碌中撑起民族腾飞的巨帆。
等收割机的储藏满了,开辆车接了麦子直接卖给了收购者。
这样快速的收获,让我们忘记了以前拿着镰刀在炙烤的阳光下挥舞半天也割不到地中心。数年以后我站在麦田边给孩子讲,当年我拿着镰刀在地里干了一个上午,当年为麦忙要耗上一个月的时间,当年我们在炎热的夏天里坐在地头吃着五分钱一根的冰棒,孩子会不会很吃惊,觉得不可思议,很遥远。
一个时代过去了,我们走进了快速的时代,人是有空了,但是却没空做梦。我们一直追求幸福,却越觉得迷茫。
麦子熟了,闻到麦香。
麦子在渐渐地变黄了,收获就在眼前。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割麦的情景。早晨天蒙蒙亮,父母就把我们仨个叫起来,一起去收割麦子。妈妈最勤快,割的较多,我们跟在后面用力追,就像跑步比赛一样,不断你追我赶着。心中从来也没有什么委屈与怨言,因为收了麦子就能吃到白面馒头了。那也顾不上麦子是否会把的胳膊刺的发红了。妈妈还不时告诫我们:只要认真学习,以后就不用割麦子,被太阳暴晒了。为了这句话我们也会不断地努力学习。因为我们知道被晒的滋味,我们知道劳动的艰辛
社会的飞速发展,机械化的快速提高,好像用刀割麦子也成了历史。有时我就想: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后退呢?有人说当然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了。但是现代农村的孩子也多数远离了劳动,他们看不到大城市的豪华派气;他们看不到竞争的残酷;他们也看不到缩衣缩食的历史。充斥在他们的心中是满足,他们好像失去了竞争的活力,这又不得不让人深思
麦子熟了,我不知道我们做父母的是否已经成熟了呢?是否拥有了一个成熟的心态,给孩子适当的锻练,让孩子走上一个正确的轨道,不要进入一个人生的误区。否则这样不仅是贻误了孩子的终生,更会让社会停滞!
无数次,我总会在这样的梦境中醒来,但我知道那不是梦,而是我童年最深刻,最难忘的记忆。
梦中,背景总是老家那金灿灿的六月天,骄阳似火。我想,麦子就是被这家乡的六月天烤熟的。那一望无际的麦浪,越过道路,溪流一直向北延伸到远方。在太阳的炙烤下,它们翻滚沸腾,冒着热气。
远远望去,麦地里纤细的身影,喔,是我的母亲。
梦里,我的母亲总戴着一顶陈旧的斗笠,脖子上总是裹着一条上了年纪的旧毛巾,走进去,总能闻到一股不明气体,喔,是母亲的味道。也是很干练,母亲弯腰在偌大的麦田,手持一柄锋利的镰刀,一手揽着饱满壮实的麦子,一下又一下,麦子倒地。
这样,趁着天忙,赶在日落,简单的收获一年成果……
日头渐渐西斜,被汗水湿透的母亲感到喉头焦渴她“啪”的一下把镰刀砍插在一根壮实挺立的麦子上,直起身子,拍拍身上的泥土,一步一步踩在新割的麦茬上,“窸窸窣窣”一阵响。转到田头,“咕咚咕咚”沉默而满足地喝几口家里捎来的凉开水。望向麦田,凝重,深邃。小声絮叨,可算收粮啦……
常常,梦到一场麦田,梦到田间母亲,梦到自洁亮渍的源自于母亲之手的米饭。
现实,确也如此。
放假回家,母亲的第一句话总是:“饿不饿?要不要做饭吃?饭管够。”我点点头,随即,母亲绑着围裙线,忙着进厨房,捣鼓起来,做大餐。的确,在家里十分温暖,吃好穿暖,饿了,打开饭煲,里面总有热腾的米饭,也总是母亲准备的。
每一份热的米饭,每一盘地道家常菜,每一点温馨的关爱,少不了的`,总是母亲的操劳和用心。看我们吃的开心,整日的忙碌,平日里的忧愁,腰腿的酸痛,在母亲看来,好像一点也不重要了。
从小到大,她一直都在想着能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带到我们身边,哪怕这份爱再沉,哪怕她人再累,哪怕女儿离得越来越远,也无怨无悔……
田野里,麦浪翻滚,蔚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使人心情愉悦。布谷鸟唱着丰收的歌,催促着农民快快收麦。而整个田野里弥漫着麦子的清香。今天我也来到这里,体会传统的收割麦子。
既然要收割麦子,就得先剪下麦头儿。我陷进麦浪中,拿起剪刀,准备剪下那一个个可爱的“小宝宝”。细细观察,麦头身上还有锋利的麦芒。那一个个麦芒好像宝剑,保护着麦子的安全。手刚伸到里面,就扎得不行,剪下来的麦子也把麦秸秆留得很长。不过慢慢地就剪得越来越快,一剪就是一把,手也不怕扎了。不一会儿,小桶里就装满了可爱的麦穗。看着我的劳动成果,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想要得到粮食,还要把麦糠和麦籽分开。我拿来一个蛇皮袋,把麦头放到上面,便开始拿擀面杖敲起来。敲呀敲,见还不行,便开始捣,右手累了,便用左手,两手不停的交替。累得实在不行了,就把蛇皮袋包起来,站在上面又蹦又跳,似乎是谁把我激怒了一样。好容易看见了麦籽,便抓起一把一掬,把那些大麦糠和麦秆吹得“满天飘”,之后又把它撮来撮去,终于弄好了,上交了公粮。这时才感到腰酸背痛,体会到了什么是“麦黄稍,累断腰。”
一般正常的麦收,农民需要快速把麦子收好,扎成捆。然后拿到打麦场上,让拖拉机碾出籽,再利用风这一大自然最基本的现象把麦秆、麦糠和麦籽分离,再把一袋一袋八九十斤的麦子运到车上,真是辛苦呀!不过,科技改变命运,现在有了收割机,直接把麦籽、麦糠分离开,农民只要把它运到车上,装进袋子里,扛回家就行了,真方便!
不过也不是所有农民都有那么多的丰收。有些人好吃懒做,他的田野里什么都没有,因为他不会付出,那自然就没有收获。
吃着自己劳动得来的馒头,觉得这馒头似乎比任何时候的馒头都甜。书要精读,田要细管。读书就像收麦,只要付出,就有收获。通过这次收获,我一定会做什么事都更认真,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大的丰收!
今天吃过午饭,看着外面的天气很好,妈妈决定带我去郊外的农田走一走。
当我们走到郊外的时候,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看不到头的麦田。麦田里的麦子都成熟了,看上去很饱满,每一粒小麦上面都长满了像刺一样的东西。我好奇的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跟我说这叫麦芒。就在我聚精会神的盯着麦芒瞅的时候,连续的轰隆声把我唤醒了,我抬起头往四周看了一眼,原来是一台收割机正在收割麦子。于是我赶紧抛弃了眼前的麦芒,跑到收割机旁边,看一看它是怎么收割麦子的。我看见收割机头部有很多一样大小的刀片在来回旋转着,不一会儿麦子就被吸进去了,然后后面的一边流出了许多的麦子,另一边流出了许多碎了的麦秆。就这么观察了好一会儿,我已经热的不行了,可是这些正在干活的人却像是一点感觉也没有的样子,真令人敬佩啊!
这次的郊外之行让我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以后一定不会再浪费粮食了。
麦子熟了心情随笔
最近几年,每逢麦收的时候,老公都会开车带我到离城市不远的近郊,去拍一组麦田的照片。这时,麦子或捆扎着,或铺散着,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淳朴的麦香。偶尔,有一两个农民在收麦子,顶着日头,默默地劳作。这次,一个农民大姐见我们在麦田里穿梭,丢出一句,干啥哪?我有点难为情地说,照相哪。
今年不知是晚了一些时候,还是其他的原因,感觉麦子不像往年那样金灿灿的,而是寡淡的黄,但却依然不能阻挡我那一刻的`喜悦与欢欣。万顷良田,一望无际,我穿着旅游鞋,在麦田里行走、奔跑、坐下,感觉天高地阔,自在无比。
已经越来越不喜欢多愁善感,也不太愿意记录生活的琐碎,着意关注的是自然界演绎的春夏秋冬。过去愿意对季节挑三拣四,喜欢热烈的夏天,讨厌冬天。一到冬天,内心的格局就变小,畏手畏脚,总是打不开自己。现在发现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美妙和意境,得怀着一颗欣赏的心,去感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阴晴冷暖。
所以每一季都要跑出去,用镜头、文字,记录岁月和心情。如今,既喜欢仰望春天的新绿,也喜欢轻拾秋天的落叶。既喜欢沐着夏天的细雨,也喜欢迎接冬天的飞雪。无论是哪个季节,无论遭遇什么,都喜欢做从容、快乐的自己。学会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淡漠、藐视影响心情的一切阴霾,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一颗安静的心,保有一个喜乐的心境。
就像李银河说的,先修到宁静,再修到喜乐。
他从大山里走出来,与一个城市人家开始了为期七天的交换。
在这七天里,他看见了马路上拥挤的汽车、高大的房屋;他用上了宽屏的彩电、价格不菲的电脑;他可以躺在大大的席梦思上,不再将身子与坚硬的泥土硬炕相接触;他可以每天都享受很可口的饭菜;或不在为如何在放学后以最快的速度回家干活而发愁。大家人都认为,在七天过后,他会不想走。的确,面对这样舒适的诱惑,谁会不诱惑、不留恋呢?
可谁想,在七天还没有过完时,他就执意要回家。
很多人都大跌眼镜感到很诧异,等待他给出一个回答。而他只是望着家的方向,淡淡地说:“我家的麦子熟了。”
“我家的麦子熟了。”简单的回答,蕴着深深的思念,和一种纯粹的朴实。他或是告诉了我们一个份真实的执著,一个真实的故事。
春天,麦苗正绿,他站在土墩上,看着点点绿意穿破坚硬的泥土,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他的心也一阵激荡,如这麦苗一般,焕发出无限年轻的生机。
父亲说过:这个麦田就是我们农民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希望。于是,每天当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他就挑起了木桶,黄昏下,他又拿起了锄头除尽杂草。有时,他会将自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偷偷的倾诉给每一株麦苗。而麦苗呢?也好似听懂了一样,拼命得多喝水,拼命得长高。
秋天很快得到来了,他手握着奖状,站在麦田前。此时,麦田一片金黄,麦浪和着秋风,闪着金色的光辉。此时的他,是如此的快乐与自豪,即使有再多的清苦,也烟消云散了。
于是,在他面对巨大诱惑时,他的心始终记挂着他的麦田,那个与他共成长,给与他动力的麦田上。
或许,对于他来说,城里的生活是一个渺茫的梦。
他所拥有的只是一片麦田罢了。
记得去年,楼下来了许多的农民工。很多次,当我凝视着尘土飞扬中他们拼命挥舞着锤头的影子,不禁生出了几分同情——他们如此拼命,心里也是极度困苦的吧!
只是,我遇到了他。
正值盛夏,蝉声聒噪,伴着滚滚热浪。我站在一个工地旁,在刺耳的机车轰鸣中,看着一个工人搬运着砖头。阳光下,汗水折射在他黝黑的皮肤上,散发出一种金属的光泽。他的脸上,有着风吹雨打后的沧桑,一颗颗汗水汇在他皱起的额头上,又顺着蜿蜒而下。只是,他在笑,白白的牙齿格外的闪耀。在他的笑容中,没有辛酸,没有失意,只有一种快乐的流光在眼中旋转。
他是不是也想到了他的麦田呢?他是不是也在思念他的源头呢?
不只是他,还有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来自大山的人来到了城市。
他们的生活是清苦的当他们却从来没有在城市之中迷失,或是痛苦的生存。因为,在他们作为城市新鲜血液的同时,他们也将他们的根留在了那方黄土地上,留在了那片麦田上。
我的父亲曾问过一个来自农村的朋友,“日子苦吗?来到这里,你不怕没有钱吗?”他只是笑笑,说,“为什么会苦呢?即使天塌下来我们家还有一大片麦田啊。”
其实,不论是作为交换生的他,或是工地上打拼的他,亦是作为父亲朋友的他。他们都来自于那份热切的土地,来源于他们心灵的驻扎地。
所以,他宁愿选择一份简单的快乐与真实。
所以,他宁愿去守望那片麦田。
那就意味着,他守望着一片希望与理想。
秋天的天空一片湛蓝,就好像一算看不透的眼睛。苍穹下,麦田一片金黄,麦浪和着秋风,闪着金色的光辉。此时的他,正张开双臂,正如拥抱着麦田。
活动目标:
1.感受麦子成熟的丰收景象,了解麦子的生长过程。
2.知道麦子能制成许多有营养的食品。
3.形成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具有爱惜粮食的好品质。
活动准备:
1.有关麦子的录象3段。
2.麦子生长过程土图片及录音。
3.实物:整株麦子若干棵,麦制品若干。
4.头饰:收割机1个。
活动过程:
1.看录象,导入课题。
内容:农村――田野――麦田――麦穗。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麦穗。
(1)麦穗是什么样子的?它的里面躲着谁?
(2)摸一摸、剥一剥、看一看麦穗,发现其中的秘密。
(3)田野里的麦穗怎样变成“麦子宝宝”进仓的呢?
(出示收割机图片)
3.了解麦子的生长过程。
(1)探索:麦子宝宝是怎样渐渐长大的呢?
方法:图片、询问、录象、录音。
(2)用肢体动作表现麦子的生长过程。
a.个别表现
b.集体表现
c.游戏:麦子熟了
方法:老师做收割机开到哪,哪里的麦子宝宝就跟在收割机后面进仓。
4.麦子宝宝变魔术。
(1)提问:人们种了这么的麦子有什么用?(讨论)
(2)看麦子宝宝变魔术。(录象)
内容:麦子――面粉――面条、饺子――油条、包子、馒头――各色饼干、糕点。
(3)尝一尝,用麦子做成的食品。
如:油条、饼干、面包、包子、蛋糕等。
5.歌曲《大馒头》。
(1)师:小朋友知道田野里的麦子是谁种出来的吗?农民伯伯是怎样种粮食的?(古诗:锄禾)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农民伯伯,吃饭时要注意些什么?
(2)集体歌唱《大馒头》。
人生中,我最高兴地是五月中的一次野炊。
麦子熟了,黄黄的,豆荚长大了。青青的。
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我们变得忙碌起来,我们像蚱蜢,不停地蹦着跳着。
用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竹笛吹一声,鞭子挥一挥,鸭子和羊儿向前走去。
不知谁把竹篮挂在山羊角上,晃来晃去,真好笑。把鸭子赶到蚯蚓、螺蛳、青蛙最多的地方,把羊儿赶到青草多、嫩的地方。我们小心翼翼地在麦田的沟沿儿上,豆地里,扯上儿把青草喂兔子。想到剪兔毛,我们真开心。
忙完了,也饿了,我们都把需要的东西准备好了,还没烤熟,我们已经馋得口水直流了。
吃饱了,我们往地一躺,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一觉醒来,映入眼帘的有一片片豆儿地,高地的麦子,矮的是豆子。
六月是农民伯伯收获的日子,在这个季节里生长了一年的小麦就要成熟,农民伯伯们也开始忙碌起来。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收麦子要用半个多月才能收完。那时我们没有收割机,就靠人用镰刀慢慢的割,然后再放到自己家碾麦子的场里。等割完了再放到场里用车碾,碾完再收麻烦得很。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农民变轻松了,现在收麦子都用的是收割机,前几年半个多月收完的麦子现在只用两三天。
这就是差距,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这样长大了才会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我想再发展几年还真的不知道会有什么变化,但是我相信社会肯定是向前发展的,期盼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