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儒
爷爷的记忆中满是饥饿、贫穷、粮食极度短缺,碗中饭从来没满过。所以他无比的珍惜粮食。即使现在生活好过的多了,爷爷也从不会浪费粮食。
每次逢年过节,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饭之后,爷爷总是吃上几顿的剩饭剩菜。我们劝他吃剩饭剩菜对身体不好,他总是说不吃的话,就浪费了,太可惜。然后吃的津津有味,任凭我们在旁边说,他一直笑而不语,保持他的习惯。
时间一长,我爷爷这个珍惜粮食的光荣美德,也就传给了我爸爸。听我爸爸说,他小时候虽然能吃得起东西,但家里还是有点穷。因为我的爷爷奶奶是农民,所以他们要经常下田干活,爸爸要自己做饭吃。爷爷会留下固定的一碗粮食,不能多做,以免浪费,浪费粮食就要挨揍的。至于爸爸有没有因此挨揍,他没说,但我也能猜得着,肯定没少挨。
那么这个节约粮食的品德又是如何传给我的呢?小时候我不爱吃饭,只要遇到不好吃的饭菜,就会把它们挑出来,偷偷地扔进垃圾桶里。有一次,爸爸发现后十分严厉地批评我:“你为什么要把食物扔掉?你这是浪费粮食的行为,你知道吗?”我委屈的看着爸爸说:“不好吃,我不想吃。”爸爸把我拉到身边认真地对我说:“全世界每天有8。21亿人在挨饿,全球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将要受饿而死。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小,耕地还在减少,但人口在增加,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我们之所以不挨饿,是因为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科学家“袁隆平”们的努力,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能浪费现在的粮食吗。”在爷爷和爸爸慢慢的引导下,我懂得了这个道理。虽然我没到过爷爷、爸爸那个年代,但我可以想象出来,我要好好珍惜粮食。我终于改掉了浪费粮食的坏毛病。从此,这个品德也就成了我们家的家风。
碗中的粮食来之不易,碗中日月让我们要勤俭节约,珍惜粮食!
日月如梭,饺子自千年前东汉张仲景发明以做药用至今已成为了中国人每逢春节碗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我家过年的团圆饭也是吃饺子。
“桐,快过来包饺子。”姥姥呼唤着我,“来啦。”我忙放下手中的书,小跑着进入厨房,看到长辈们也都在忙碌着,姥姥吩咐我,要把这些面团都擀成面皮,望着案板上白花花的一大坨面,我心中不住叫苦。做饺子皮很费劲,我先把面团裹上一层面粉,然后用手笨拙地把面团捏成一个小圆片,这样做了几个面皮费事极长,姥姥注意到了我的行为好像感到很奇怪,用诧异的眼神看着我,她也在擀饺子皮,而且已经做了不少。也许是怕手上的面粉弄脏我的衣服,她用手肘碰了碰我,向我示意,她用擀面杖轻轻抵住面团边缘,用另一只手灵活地转动面团,直到成为面皮,演示完成,我们二人四目相对,随后放声大笑。我掌握了技巧,从抽屉里抽出一根擀面杖用,不一会一大坨面粉就都被我们两人都擀成了饺子皮。目视面皮,颇有成就,不禁回忆起以往动手包饺子经常是一家人一齐上阵,每每参与其中,我都能体会到同亲人们在一起的快乐。
终于到了包饺子阶段,我左手托起饺子皮,右手拿起勺子,往面皮里加了一大勺馅料。“傻丫头,包不住的。”姥姥边说边拿起我手中的饺子皮,去掉了一些馅料,“看,这些就够。”她道。我慢慢地包出了一个个歪七扭八的饺子,而姥姥动作娴熟的包了许多精美小巧而又皮薄馅大的饺子。饺子下锅,沸腾的水使它们婉如泉间轻歌曼舞的白裙精灵般灵动可爱。出锅,姥姥将滚烫的饺子倾入我的碗中,我目视碗中的热饺子,它像是晶莹的月牙儿,像是天空中一轮晶莹明亮的弯月,照映着家家户户的人们,共享着节日里家庭的温馨和团圆的幸福。多少个日月节年浮现在眼前,饺子早已成为我家每当节年不可或缺的一员,它就象征着幸福安康,承载着亲人之间的包容、关心与祝福。
一家人们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它不仅温暖了我们的身体,还温暖了我与家人们的心,不知不觉,碗中的饺子已被我吃光,望着光滑干净的碗,日月往昔皆在碗中。饺子虽然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是亲人们一起包饺子时的其乐融融,一家人围着餐桌吃饺子的欢声笑语,就是我家生活中最隆重的幸福时光。
张子轩
我还是深深地记得那一碗菜——西红柿炒鸡蛋。自从我那次吃过后,就喜欢上了西红柿炒鸡蛋,而且至今未变。
那年我几岁已经记不得了,反正比现在小多了。那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我闻到一股棒棒的蛋香味,原来那是妈妈做好的西红柿炒鸡蛋。我跑过去尝了一口西红柿炒鸡蛋,味道棒极了,简直是人间极品。样子也很好看,色泽鲜美,有的地方金黄,有的地方玉白,淡淡卷起的红色果皮像是大衣,衬着多汁的果肉,就像一个个红彤彤的皮球,色泽鲜美,番茄红透。
我突然有了一种自己做一碗西红柿炒鸡蛋的冲动,并向妈妈提出拜师的要求。妈妈非常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睁大了疑惑的眼睛问我:“今天的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真的要学吗?”我坚定的说嗯。“那我现在就教你做。”妈妈特别的激动说。
妈妈便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两个西红柿。我把鸡蛋和西红柿洗干净,并在妈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的把西红柿切成块儿。西红柿炒鸡蛋的食材就这样准备好了。
锅烧干后,在锅里打入两个鸡蛋,慢慢的搅拌,不一会儿鸡蛋就变黄了,煞是好看。这时,妈妈让我把切好的西红柿放进锅,放入一小勺盐,来回搅拌几下。一分钟后,香气扑鼻而来。妈妈告诉我,西红柿炒鸡蛋做好了。做美味的西红柿炒鸡蛋原来这么简单,我惊奇的发现,我已经学会了。
我尝了一口这碗亲自做的西红柿炒鸡蛋,觉得味道格外美。这时,爸爸也过来尝了一口,连连点头,夸赞真好吃,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菜。我心里乐开了花,劳动真幸福。
有一次在学校,老师问:“有没有哪个小朋友会做菜?会的举一下手,并说出会做什么菜。”我举着手骄傲的说:我会做西红柿炒鸡蛋。“老师表扬我真能干,大家也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没想到,西红柿炒鸡蛋会给我带来如此高的荣耀。
一年暑假,几个好朋友到我家来做客,我的家长正好不在家。大家饿了,我就做了我的拿手好菜——西红柿炒鸡蛋给他们吃。看着大家把西红柿炒鸡蛋吃的干干净净,我心里感到无比幸福。
后来我从书上看到,西红柿炒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需元素,对心血管硬化有较好的疗效,还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性和降低血脂,提高身体免疫力。正好姥姥的血脂有点高,我要好好练,把最好的西红柿炒鸡蛋做给姥姥吃。
有人说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真是这样的,碗中的西红柿炒鸡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
我要让这样的日月永远继续。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我们家也不例外。这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儿,家中的长辈们早早地就会开始张罗。
妈妈会提前准备好包粽子要用的材料:粽叶、糯米、五花肉等。提前一天,妈妈就会把粽叶浸泡在清水里,泡水前的粽叶是土黄色的,经过一夜的洗礼就会神奇地变成鲜艳的绿色。接下来要清洗糯米,洗净后也要在清水中浸泡两个小时。然后需要往白白的糯米里倒入酱油调色调味,妈妈一边倒一边搅拌,不一会糯米就变成了深棕色,并散发出一股咸香的味道。包粽子的五花肉也要提前处理,先把肉切成寸长的块状,肉最好选择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带着脆骨就更美了,然后里面加入料酒、生抽、糖和盐腌渍一个小时。每次包粽子前都会有这些准备工作,这些制作美味的过程日日月月重复着,却续写着一种家的味道,碗中日月,朴实又温馨。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包粽子了,妈妈一边包一边给我讲解示范,让我学着包。首先把粽叶窝成一个圆锥体,像一个小喇叭的形状。然后,往里面放入一层糯米,再加入腌渍好的肉块,再铺上一层糯米把肉埋起来。最后,再用一张粽叶把露出来的部分完全地包裹起来,用白色的线一圈一圈扎进,一个胖乎乎的粽子就包好了。粽子长长地,捆得很饱满,外面用绳子勒得很紧,向一节一节的小香肠一样。
粽子包好以后,会一个一个整齐地码放到锅里,倒入清水煮上一个小时。终于可以出锅了,打开盖子,浓浓地粽香扑鼻而来,粽叶特有的香味混着肉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味道,吃上一口,又糯又软,美味极了。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我忍不住问妈妈:“妈妈你包的粽子太美味了,是谁教你的呀?”妈妈笑着回答:“当然是外婆教我的。”我又问:“那是谁教外婆的呢?”“当然是外婆的妈妈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美味,以后也要靠你传下去。”我明白了,这是家的味道,碗中的日月交替,每一家都有不同的味道传承,就像南方的肉粽和北方的甜粽,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小家构成,每家不同的风味构成了国家的味道,我们要把这些传统的美味和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王逸
“截止今年十月以来,我国秋粮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收音机里传来字正腔圆的广播声,爷爷搂着我,笑着说:“逸逸啊,以后啊,都不愁吃了。回头啊,爷爷给你买好多好多好吃的,好不好?”
一轮夕阳傍在山头,“吃饭喽——”随着各家高低的喊声,热闹的场院就安静下来了。
这就是乡下的黄昏,吃饭——就是乡里人的大事。
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乡下的时间过得很慢,很慢。一声清亮的鸡鸣唤醒了仍在睡梦中的我,这是新的一天。
“开饭了。”奶奶在叫。
我草草洗漱完毕,望着餐桌上的大碗里有早早就为我煮好的面,我拿起筷子便冲了过去,踮着脚爬上了椅子。碗中的面安静的躺在那里,红色的汤汁伴着交织缠绕的白色细面,当中隐隐透出一点灰,是肉!我暗自窃喜:爷爷果然给我买好吃的了!像一个从没吃过肉的孩子,我把碗中的肉吃了个精光才开始一口一口慢慢的嗦着等待已久的面。将面汤也舔了个干净,擦擦嘴,便一蹦一跳的跑到田边的小河去玩。
麦秆堆得很高,麦荫遮住了河岸阳光。难得的好机会!我俯下身来,端详着水中游动的虾米,河水很清,河面到水底不过半米。我将手伸入水中,拨弄着,盯着在手旁打着圈游的小虾米,我幻想着:当这些小虾米长得像我的手一样大时,再把他们抓起来,通通吞进肚里。不知不觉,已至晌午。
“吃饭啦!”远远听到奶奶的叫喊声。
我跑回家。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就等奶奶一句“开饭了”。菜渐渐上齐,都装在粗瓷大碗里。随着姥姥开始动筷,一家人变有说有笑的吃起这久违丰盛的大餐。奶奶总说,三荤四素的餐桌是只在过年时才有的场景,如今居然也可以吃上了。我哪里哪顾得上多想,只在大口吃着这丰盛的午餐……
凉爽的下午,自是帮爷爷干活的好时间。爷爷在一旁摇动着谷风机的手柄,谷风机灰呼呼的吹着,一旁是缓缓流出的白色米粒,另一边是像雪花一样缓缓飘出的谷壳。我蹲在一旁,看着缓缓流出颗颗饱满的白色米粒,脑子里不由自主的有幻想着用大米做的各种美食。洁白如雪的大米装满了整个袋子,打扫完至我半身高的谷壳,爷爷的工作也就结束了。
伴着夕阳在山,我与爷爷行走在田间的水渠旁。顽皮的我一眼就看出水渠中那比我手指都要大的田螺,不多想就招呼着爷爷陪我下去拣,青绿的田螺一见到我,便害怕的把他的房门给关了起来,我不时用手指去敲敲他的门,爷爷却已拣了许多,又是美味的一餐!
“吃饭喽——”在黄昏的光里,奶奶招呼着。
我大步跑回家,手捧着大把的田螺,穿过田间堆成山的麦秆,又坐在了熟悉的粗瓷大碗前。
仅以此文,献给我的童年——那是一段和吃饭有关的幸福时光。
——后记
臭豆腐,济南的大街小巷都有卖,一块块黄里泛金的豆腐在油里炸一小会而,捞出后撒上一把香菜,香味顿时扑面而来,让人食指大动,从此,济南臭豆腐登上了我心目中美食“NO。1”的宝座。食物,有时寄托着对一个地方的记忆。
后来,我们一家去长沙旅游,身为一名吃货,我事先查了长沙最著名的美食,竟然是臭豆腐!顿时抑制不住内心的雀跃。心里想着一定要在当地尝尝,看看和心目中济南的臭豆腐有什么不同。食物,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发展。
到了长沙的第二天,我便拉着爸爸、妈妈和妹妹去了坡子街,据说这里有长沙极其正宗的一家臭豆腐——武爹臭豆腐。我们在坡子街里找了半天,才在两幢楼之间找到了这家不起眼的店铺。看着这家店门口排成一条长龙的队伍,我瞬间觉得值了,终于,轮到我们了,我看着店员将一块块黑色的豆腐用一双很长的木制的筷子夹入已经滚烫的油中,过了一小会儿,臭豆腐已经浮了上来,像一叶叶小舟在滔天巨浪中沉浮。又一小会儿,店员迅速将臭豆腐捞到一个滤网上,然后用筷子在每块上戳一个小洞,然后灌入汤汁,再浇上制辣椒油,撒一把香菜,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臭豆腐便做成了。这么一比较,济南和长沙的臭豆腐哪个正宗自然不必多说。食物,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民风。
拿了一根竹签,我便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看着碗里那一块块精致的臭豆腐,我都不忍下口了。我用竹签挑起一个,咬了一小口,那一块豆腐轻轻滑过我的喉咙,顿时觉得飘飘欲仙,再咬一口,一股辣味霸占了我的口腔,在我的嘴里左冲右突,我连忙喝了几大口凉水才把这股辣味压下去,我的妹妹竟然被辣哭了。在后来的几家店,我都要让店员不要放辣椒,否则对于我们来说太具有挑战性了。食物,代表着一个地方的习俗。
民以食为天,每一种食物都代表着一种感情。
黄睿祺
一只小小的碗,一头连着餐桌,一头连着国家大事。碗,可寄托情感,可传承文化,亦记载文明兴衰。
碗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我在博物馆里见过。那时,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外面还绘制着当时老百生活劳作的各个场景。在夏、商、周三代碗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餐具之一。即使在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的商周时期,陶碗仍是老百姓吃饭满分作文网必备家什。宋时,著名瓷都景德镇与当时的官窑,制造出了许多传世佳品,其中以碗为多。现在,我们去博物馆,会见到各个朝代的碗,每只碗旁边都有注明其制造时期与出土年份,其中不乏花碗等名贵瓷器,当然也少不了民间的各类碗。可见,碗最贴近真实的历史,碗的发展即为历史车轮的滚动。
文学作品中的“碗”比比皆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喝酒时也总会说:“上一碗好酒!”如果说“上一杯酒!”,读起来好像气势就没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么豪放了呢;我记得我还读过《一碗阳春面》,老板给客人煮了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温暖了异乡母子,故事感人,吃面的人也是幸福的;《骆驼祥子》里,祥子再累,也要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梁实秋写过一碗沁人心脾的酸梅汤,消解了先生暑天的热气……可见,就算是在高雅的文学作品 里,碗也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文化。
中国人有句俗语叫“丢了饭碗”,意思是比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职业。老百姓“丢了饭碗”,一家人就会衣食无着;官员们“丢了饭碗”,就被贬官,被排挤,壮志难申;要是皇帝“丢了饭碗”,那朝代也就在不经意间也发生了更迭,皇室只得逃亡。如果只有一个人“丢了饭碗”,那只影响他一家人的生计,如果大多数的人都“丢了饭碗”,这个国家的人民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例如北宋末年,官场黑暗,皇帝愚钝。北方金国又时时搔扰,人民被压榨,家里常常无饭可煮,正值饥荒,就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因此,各地农民起义大爆发,最终北宋走向了覆灭。这样的历史不胜枚举,可见国运与饭碗密不可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碗文化也有一些生活中的说法和含义。比如说过年时候,碗里装的饭不会盛满,吃的话总会剩下一点,这叫年年有余;还有就是如果过年时,有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如果打碎了碗,这个时候一定要念叨岁岁平安,因为“岁”通“碎”,念出后即代表这变成了好事。
一只小小的碗,使中华文化零散的碎片被连接在一起,使古人今士的精神传承,被人熟知,被人发扬,被人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传承这一环,碗必不可少,我爱中国的碗。
母亦然
在之前的封建时代中,大部分人仍旧也是普普通通的平民阶层,想要每天都吃的足够饱对于他们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甚至有时来一场天灾人祸,兵荒马乱这衣食无忧几乎也就成了一个奢望。更别提来了一个暴君,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毁天灭地的灾难了。所以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很有可能靠父母全年无休的工作才能换来每天热气腾腾的白米饭。
不过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必须用命去搏才能换来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毕竟现在的中国已经快实现小康社会了。不过还有不少华夏同胞依旧过着食不果腹的痛苦日子。仍旧还有不少农民顶着烈日或是寒冬为我们服务。
可是现如今,虽然还有不少人过着这么艰难的日子,却还是有不少作文吧家庭生活过得还不错的人,每天把一些剩饭剩菜随意丢弃。其中还有不少人在饭店点十个左右的菜,却仍旧有起码五个菜几乎没怎么动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点这么多菜吃不完,就变成了一些富人的常态,这是多么令人可恨的事!
现如今中国政府强调多次光盘行动,可现在却仍旧有很多明明可以吃的食物被大肆浪费。这是多么的对不住那些为了我们生计而辛苦劳作在田间的农民,那些还有那些可怜的食不果腹的穷困家庭。
现在那么多人和封建社会的肆意浪费粮食却不给平民百姓食物的暴君、皇族子弟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毕竟从小学学的“粒粒皆辛苦”并不是一个儿戏。现如今年轻人为了那变态的虚荣心不知伤害、丢弃了多少由农民辛苦劳作出来的粮食。
虽然有不少人随意丢弃粮食,可是现在也有大部分人会珍惜每一个由农民辛苦栽种出来的粮食。他们会在饭店暂时只点几个菜,不够再点的珍贵品格。尽量少浪费一些粮食,还真心感谢那些农民。这才是中国同胞该拥有的珍贵品质。
坚决不浪费每一粒粮食,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每个中国同胞都该拥有的信念。因为我们知道碗中的每粒粮食,是农民们辛苦劳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