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那年中秋,在广东工作的父亲回家团圆,父亲不谈工作如何辛苦,不问我们姐妹的学习情况,却跟我们谈起了普通话。他说普通话是出门在外的“通行证”,说同去的李叔因普通话说不好而使生意落了空……
有些人问我为要讲普通话,我在自已,普通话有用处,不学普通话闹出的笑话,瞧,这不就闹出笑话了呢!
有我在报纸上看见,北京的公共车上,有外地人向售票员伸出10元的`票子就说:“见过吗!?见过吗!?”售票员不理他,外地人她没听见又说:“见过吗!?见过吗!?”售票员不解地说:“你太没礼貌了,10元钱我见过。”外地人满脸通红地低下了头说:“的,是见过门,见过门。”旁边的叔叔上前解了围说:“哦,是建国门吧!”外地人使劲地点头:“是的,是的,建国门。”售票员说:“不好意思,是我听错了。”“不是的,是我没学好普通话,实在对不起。”外地人说。
真实的事例!
我深知不说普通话,甚至不会说普通话的痛苦!所以我从小就开始学普通话,现在已经练得很好了(但是,还带了点家乡口音)。
我的外公,他一点儿也不会说普通话,说家乡话是家常便饭了。而且,经常闹出笑话:
炎热的夏天又快到了,要说商店里生意最火的,当然要数卖席子的铺子喽!那儿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我和外公也混在人群中。
我们好不容易才等到人群渐渐散了,我们才来到铺子前,外公开口就说:“阿拉(我们),要马(买)小啊子(席子)!”售货员听了一头雾水,他们互相打手势,结果,谁也听不懂。
最后,外公终于想到了在玩的我(因为我会讲普通话)我就用流利的普通话买回了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