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心肺复苏讲解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正安县人民医院
正安县人民医院cpr培训资料
2011年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人民医院 邮编:563400 电话:0852-6421882
现场心肺复苏术
注:本“心肺复苏术”以《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为蓝本编写。
现场心肺复苏术是指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现场,如家中、办公室、工厂、医院等场所,首先由最初目击者为心搏骤停患者施行的心肺复苏技术,即基础生命支持(bls)。是心肺复苏术三阶段abcd四步法中的最初处臵—第一个abcd。
判断患者心搏呼吸突然停止的标准:
1、意识突然丧失,患者昏倒于各种场合;
2、面色苍白或转为紫绀;
3、瞳孔散大;
4、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5、部分患者可有短暂而缓慢叹气样或抽气样呼吸或有短暂抽搐,伴头眼歪斜,随即全身肌肉松弛。
cpr最初处臵:
1、观察周围环境,确定无安全隐患。轻轻摇动患者肩部,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如认识,可直接呼喊其姓名,如无反应,迅速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
2、呼叫:一旦初步确定患者为心搏呼吸骤停,应立即呼叫周围的人前来协助抢救。方法:大叫“来人啊!救命啊!”
3、将患者放臵适当体位:进行cpr时,正确抢救体位是仰卧位。患者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方法:小心转动患者,使患者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转动。如疑有颈椎骨折者,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可以一手托住颈部,另一手扶住肩部,使患者平稳地转动至仰卧位。身体躺在平整而坚实的地面或床板上。再解开患者上衣,暴露胸部。
一、成人心肺复苏术第一阶段cabd四步法
a、b、c、d代表的是:a(airway)开放气道,b(breathing)正压通气,c(circulation)胸外按压,d(defibrillation)除颤(对室颤和无脉搏的室速)。2005年指南的顺序是abcd,而2010年指南则将c提至第一位,即cabd,这样能减少从识别到初次按压的时间,避免通气延误胸外按压。
1、c(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的目的是建立人工循环,促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并使人工呼吸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从肺部血管流向心脏,再流经动脉,供给全身主要脏器,以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方法:
(1)快速测定按压部位:以示指、中指沿患者肋弓处向中间滑移,在肋弓和剑突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以切迹作为定位标志,不要以剑突下定位,然后将示指及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示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即为按压区,相当于胸骨中、下1/3与两乳头连线的交界处;以另一手的掌根部紧贴示指上方,放在按压区,再将定位之手取下,将掌根重叠放于另一手背上,使手指脱离胸壁。
(2)按压方法: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利用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部力量向下按压。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使胸廓充分弹回,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
(3)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4)按压深度:至少5cm(5)按压与人工通气比:30:2,每按压30次后,吹气两口。
2、a(开放气道)
方法:仰头举颌法。一手臵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及中指臵于下颌角处,抬起下颌,使下颌与耳垂成一垂直线。疑有颈椎损伤者,不能使头部后仰,以免进一步加重损伤。
将患者处于气道开放位臵后,观察5秒左右,有呼吸者,注意气道是否通畅,无呼吸者,先清理呼吸道后,立即作人工呼吸。
3、b(人工呼吸)(1)口对口人工呼吸
方法:在保持呼吸道畅通和患者口部张开的位臵下进行。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和示指捏闭患者的鼻孔(捏紧鼻翼下端),首先缓慢吹气两口,以扩张萎陷的肺脏,并检验开放气道的效果,再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患者的嘴(要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用力向患者口内吹气(吹气要求快而深,直至患者胸部上抬)。一次吹气完毕后,应立即与患者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眼视患者胸部,吸入新鲜空气后,再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放松捏鼻的手。每次吹气量为700~1000ml。时间超过1s,达到可见胸廓上抬。
(2)口对鼻人工呼吸
在某些患者口对鼻人工呼吸较口对口人工呼吸更为有效。本方法主要用于不能经患者的口进行通气者,例如患者的口不能张开(牙关紧闭),口部严重损伤等。
方法:一手按于前额,使患者头部后仰,另一手提起患者的下颌,并使口部闭住。作一深吸气,抢救者用嘴唇包住患者的鼻部,并吹气,停止吹气,让患者被动呼气,若患者被动呼气时鼻腔闭塞,需间歇放开患者的口部。
4、d(除颤)
心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而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电除颤仪有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种类型,而双相波电除颤被证明在电复律和电除颤方面比单相波除颤更有效。如发生心搏骤停要力争在3分钟内行首次电除颤,除颤每延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方法:
(1)除颤能量的选择
单相波从200j开始,如未能成功转复,应逐渐增加能量直到达到360j。双相波则从50—100j开始,如无效,逐渐加量,直至达到200j。
(2)电极的位臵
现行常规放臵方法是:一个电极臵于胸骨右上方锁骨下,另一电极放臵于左乳头外侧腋中线上。
另一方法是:一个电极臵于心尖部,另一电极臵于背部右肩胛下角位臵。但此方法操作极不方便。
注意点:连续5组cpr后除颤1次,除颤1次后立即再行5组cpr,再检查患者心律,对持续室颤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胺碘酮,剂量为150~300mg
二、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术
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处理基本同成年人,但有以下几点特殊之处。
1、判断意识:
婴儿对语言如不能反应,可以用手拍击其足部,或捏掐合谷穴,如能哭泣,则为有意识。
2、人工呼吸
婴儿韧带、肌肉松弛,故头不能过度后仰,以免气管受压,影响气道通畅。可用一手举颌,以保持气道平直,再用口贴紧婴儿口与鼻的开口处,施行口对口鼻呼吸。
3、检查肱动脉
婴儿因颈部肥胖,颈动脉不易触及,可检查肱动脉。
4、按压部位及方法
婴儿按压部位是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处,用2—3个手指轻轻下压2~3cm左右,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
附: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的标准
一、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主要根据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考虑:
1、瞳孔:复苏有效时,可见瞳孔由大变小。如瞳孔由小变大,固定,角膜混浊,则说明复苏无效。
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可见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如面色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一次按压可以摸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应继续进行心脏按压。若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跳动,则说明患者心跳已恢复。
4、神志: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肌张力增加。
自主呼吸出现,并不意味可以停止人工呼吸,如果自主呼吸微弱,应仍然坚持口对口呼吸或其他呼吸支持。
二、终止心肺复苏的指标
现场cpr应坚持连续进行,在现场抢救中不能专断地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
现场抢救人员停止cpr的条件为:①自主呼吸及心跳已有良好恢复;②有其他人接替抢救,或有医生到场承担了复苏工作;③有医生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在医院内对目击的心搏骤停患者,如持续cpr60min,而患者仍无生命体征者,或对非目击的心搏骤停患者,在cpr期间,了解患者自发生心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超过15min,经cpr30min无效者,即可停止cpr。
当然,凡能确定脑死亡者,均为停止cpr的指征。脑死亡的临床判定标准如下:
1、深昏迷;
2、脑干反射全部消失;
3、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以上三项全部具备。
急诊科编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教案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点和大家一起学习cpr,首先什么叫cpr?......其实很简单,一句话,cpr就是现场心肺复苏,指针对呼吸,心搏骤停采取的一系列评估和抢救措施。我们都知道,任何急救操作基本上都有其不适用的情况,同样为了避免因为施救者判断不当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伤,我们必须清楚cpr的禁忌症,主要为四点: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心包填塞。
好,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正题,怎样进行cpr?
相信在场的很多朋友或多或少,对心肺复苏有一定了解,但挺多朋友了解的操作应该是参照2005年版的操作指南,最简单的说就是,心肺复苏的abc流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但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参照《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急救指南》,其中较多与05版指南有出入的地方,我先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学习2010年新指南操作规范,讲解最后我有安排时间回答大家的疑问,和大家一起探讨05和10两个版本的差异。
在整个cpr过程中,首先和大家强调三个重点:早期、规范、流程。
什么叫早期,时间就是生命,心肺复苏必须越早越好,大家都知道,大脑和心脏对缺血缺氧的耐受都非常差,特别是大脑,据研究,心脏骤停后4-6分钟,大脑即可发生不可逆转的伤害,超过8分钟复苏存活的几率微小。所以有黄金8分钟一说。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早期。
什么叫规范,规范是指每一步操作都必须做到位,做规范,比如成人胸外按压深度至少5cm,那就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同时要清楚各项注意事项,如按压必须保证胸廓充分回弹,才能保证按压的有效性等等,待会我会一项一项为大家演示。
最后一个流程。什么叫流程?cpr 并不是几项操作技能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评估、判断与干预,所有操作都要按照流程进行,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抢救效果。
那么首先我先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cpr的9项基本流程:
1、评估现场环境
2、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
3、启动ems系统,即拨打急救120.4摆放体位
5、判断脉搏(医务人员进行)
6、胸外按压
7、开放气道
8、人工呼吸(球囊面罩辅助呼吸?)
9、电击除颤
下面我将按照流程为大家讲解和演示:
一、评估现场环境
比如存在地震,火灾,毒气,电击等危险因素时,为确保施救与被救者安全,施救者要做好充分评估。不然赔了夫人又折兵可不好,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自身要做好个人防护,比如带好手套口罩。如果没有可以就地取材取用替代品,如毛巾之类的。而且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原则上我们不搬动患者,尽量在原地急救。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搬运等造成二次损伤。特别是存在颈椎脊柱损伤的情况。好,这就是我们的评估现场环境,总结一点就是大家要注意确保安全。
二、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判断意识时大家要注意两点,1、轻拍大喊
2、双侧呼喊
所谓的轻拍大喊是指轻拍患者双肩,力度需要适当,避免造成患者二次损伤,同时大声呼喊,我刚刚有强调双侧呼喊,这里简单问一下为什么要强调双侧呢,有哪位可以回答一下。对,急救现场,往往我们对被救者情况不了解,如果存在一侧耳聋等基础疾病,我们恰好在耳聋侧呼喊可能造成判断失误的情况。所以要注意轻拍大喊,双侧呼喊。
然后紧接着判断患者呼吸,时间紧迫,我们必须在5-10s内迅速判断好,通常我们采取跪姿,于患者一侧,观察患者胸廓起伏,因为紧急情况时间把握可能不大准确,给大家提供一个简便计时方法,大家可以在心中默念1001,1002,1003.......1006,如果未发现胸廓起伏等呼吸指症或者只有喘息则判断为无呼吸。
三、接下来我们迅速进入第三步,判断患者无呼吸,立即拨打120,启动ems急救系统。请人拨打120时,注意指定周围人群的中的其中一位,提醒拿体外除颤仪。如果只有一个人,是先拨打120还是先进行胸外按压,按照指南,如果当场看到一位患者突然倒下,该人员可以认定该患者已发生原发性心脏骤停且出现需电击处理的节律,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找到 aed 并回到患者身边并开始心肺复苏和使用 aed。但是,对于推测因溺水等原因导致窒息性骤停的患者,应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并进行人工呼吸,在大约 5 个周期(大约两分钟)后再启动急救系统。对于小孩常常呼吸心跳骤停常常为异物堵塞窒息所致,因此同样先进行胸外按压。
120拨打也是有较多注意事项的,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先挂电话,让急救中心了解到足够的基本信息,以在最短的时间赶到现场。事故地点,伤患状况都要简单介绍下,同时提醒带体外除颤仪。
四、然后就是我们的第四步:摆放体位。为了确保有效的胸外按压,需将患者以仰卧位放置于平坦坚硬载体上,在移动患者时需特别注意一个意识:整体转动,头、颈、身体同轴转动,避免造成再次损伤。
五、第五步判断脉搏,这项操作只对医务人员有要求。该项操作有两个注意点:
1、判断要迅速,要求在5-10s内判断好
2、定位要准,我们一般选择颈动脉。颈动脉定位:一手鱼际肌仰头暴露,另一手两指沿颈部正中在甲状软骨处旁开1-2cm向下向后滑向与自己同侧的凹陷处。解剖结构即气管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之间的凹陷。然后同样用判断呼吸的方法,数数判断脉搏,如10s内未摸到脉搏,立即进行第六步胸外按压
六、胸外按压是整个心肺复苏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研究表明有效胸外按压数量越多,存活率越高,甚至2010年指南指出未经过培训的人可以不进行其他任何操作,而只进行胸外按压,事实表明单纯胸外按压比未进行任何按压的抢救存活率要高,可见按压的重要性。同时,要强调胸外按压的6个要点和6项注意事项。六个要点
(1)定位胸骨中下1/3,两乳头连线中点。
(2)按压手势 双手互扣,手指上翘 仅以掌根接触胸骨
(3)按压姿势 肩肘腕成一直线,与地面垂直,身体微向前倾(每次按压都必须保持的姿势)
(4)按压深度 至少5cm(5)按压速率 100/min 以上(6)按压呼吸比:30:2 六个注意事项:
(1)定位要准确,不可左右按压肋骨,向下损伤剑突(2)手指上翘,掌跟为发力点,注意不猛不离(3)手臂不可弯曲
(4)按压至少5cm,深度要达到,同时也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5)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s,比如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操作要快。(6)整个按压过程注意八个字:不猛不离,持续平稳
七、下面是第七步: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前通常需清除口腔异物,方法为将头偏向一侧,检查口腔,有条件可以对手指做一定防护。
通常采用仰头抬颏法: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至于患者下颌部骨性结构上,最好选在中线偏向一侧,向上向前抬高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开放气道有两个注意事项:
1、不可按压软组织,避免气道堵塞
2、气道开放要充分,标准是: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
当然和其他操作一样开放气道,动作同样不可用力过大,一方面防止压迫气道,另一方面避免造成颈椎脊柱等不必要的损伤。
八、充分开放好气道后,即可进行第八步
球囊面罩:ce手法,频率,气量,有脉搏无呼吸:每6-8s给一次呼吸
人工呼吸。这项操作可以简单总结为五个小动作: 捏鼻
包口 吹气 上抬
松手,(边演示边解说),同样也有五个注意事项:
1、全程均要保持气道开放。
2、捏紧鼻子避免漏气
3、每口气吹足1秒
4、伤患胸部有起伏
5、避免通气过量(500到600ml即正常人的潮气量)
九、第九步就是进行电击除颤,注意除颤结束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尽量缩短按压中断时间,如果体外除颤仪没有到位,则一直循环进行cpr,直至aed到位。
总结:
1、要有时间观念,分秒必争,生命至上。
2、操作要规范(如至少100次每分,至少5cm等)
3、熟悉流程
最后,提问时间,准备好2005与2010版本区别及更改原因。操作练习,学员集体寻找操作不当之处。结束。
有关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的主要问题及更改如下: •建立了简化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图 2)。
•对根据无反应的症状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以及在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建议作出了改进。•从流程中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更改了单人施救者的建议程序,即先开始胸外按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c-a-b 而不是 a-b-c)。单人施救者应首先从进行 30 次按压开始心肺复苏,而不是进行 2 次通气,这是为了避免延误首次按压。
•按压速率应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成人按压幅度已从 4 至 5 厘米的范围更改为至少 5 厘米。儿童婴儿至少是身体前后径1/3(5cm,4cm)
这些更改旨在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仍然强调需要为心脏骤停患者尽快进行胸外按压。下文给出有关这些更改的详细信息。
为什么从 a-b-c 更改为 c-a-b
1、指南都是经过29个国家许多专家经过大量数据和科学论证得出的结论,权威性是无需质疑的,指南的改动是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心脏骤停的情况以成人室颤和无脉性心动过速为主,他们最需要的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abc流程可能耽误时间。
2、据统计,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公众接受度,胸外按压更容易被人接受,该改动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抢救队伍,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2010(新增)单纯胸外按压:
如果旁观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进行 hands-only™s19(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
理由: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而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另外,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或同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
单人施救是先胸外按压还是启动emss,取得aed?
鼓励医务人员根据最有可能的骤停病因展开施救行动。例如,如果医务人员在独自一人时看到一位患者突然倒下,该人员可以认定该患者已发生原发性心脏骤停且出现需电击处理的节律,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找到 aed 并回到患者身边并开始心肺复苏和使用 aed。但是,对于推测因溺水等原因导致窒息性骤停的患者,应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并进行人工呼吸,在大约 5 个周期(大约两分钟)后再启动急救系统。如果有aed那么是先进行胸外按压还是先除颤呢?
2010(重新确认的 2005 版建议):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 aed,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 aed。在医院和其他机构使用现场的 aed 或除颤器治疗心脏骤停的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尽可使用准备好的 aed/除颤器。以上建议旨在支持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特别是在发生心脏骤停时现场有 aed 或除颤器的情况下。如果院外心脏骤停的目击者不是急救人员,则急救人员可以开始心肺复苏,同时使用 aed 或通过心电图检查节律并准备进行除颤。在上述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 1½至 3 分钟的心肺复苏,然后再尝试除颤。如果有两名或三名施救者在场,应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拿到除颤器。
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在除颤之前进行心肺复苏。但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 3 分钟,并且应在等待除颤器就绪时进行心肺复苏。
为什么胸外按压至少100次每分钟:
在大多数研究中,给予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而减少按压则会降低存活率。进行足够胸外按压不仅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还强调尽可能减少这一关键心肺复苏步骤的中断。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次数对于能否恢复自主循环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通常不建议在通气过程中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理由:环状软骨加压方法是对患者的软状软骨施加压力以向后推动气管,将食管按压到颈椎上。环状软骨加压可以防止胃胀气,减少气囊面罩通气期间发生回流和误吸的风险,但这也有可能妨碍通气。七项随机研究结果表明,环状软骨加压可能会延误或妨碍实施高级气道管理,而且采用环状软骨加压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发生误吸。另外,培训施救者正确使用该方法的难度很大。所以,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性地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心脏骤停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我国scd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万(0.04%),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发生scd 54.4万例。心脏骤停的原因 1.心源性原因: 冠心病---主要原因; 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 心肌疾病; 主动脉疾病; 瓣膜性心脏病; 其它。
2.非心源性疾病: 呼吸停止;
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药物中毒或过敏; 麻醉和手术意外;
意外事件:电击、雷击、溺水等;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中毒; 其它:临床诊疗技术操作等。
心脏骤停分类
1.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最常见(77-84%)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复苏成功率高。
ecg:qrs波群消失,代之以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为200-500次/分。
2.无脉室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3.心室停顿 较常见(16-26%)
多见于麻醉、手术意外和过敏性休克; 其心脏应激性降低,复苏成功率低。
4.心电机械分离(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ecg为宽大畸形、低振幅的qrs波,频率20-30次/分,但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和心音均测不到;
极少(5-8%)
常为终末期心脏病,心泵衰竭; 心脏应激性极差,复苏十分困难。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心音消失; 瞳孔散大固定(常于心脏骤停后30-40s后开始出现扩大,4-6min后固定);
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多发生在心脏骤停后30s内)心脏骤停对心脏的影响
心脏重量占体重0.4%,但耗氧量占全身代谢7-20%。心肌内动脉血中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71%,所以心脏是高耗氧、高耗能的器官。
若心跳停止3-4分钟内恢复,心肌供血改善,心肌张力可以很快完全恢复;8-10分钟内恢复供血,仍可恢复功能;10分钟以上恢复心跳,心肌损伤不能完全恢复。
心脏骤停对脑的影响
脑血流量高出全身肌肉和其他器官组织18-20倍,所以脑也是高耗氧器官。
血液循环停止10秒钟,大脑因缺氧丧失意识,10-15秒钟内神经功能损害,在>4分钟瞳孔散大固定。
心脏停止后,在4-5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经过数分钟过度到生物学死亡。时间与抢救成功率
(黄金四分钟)
开始时间 成功率
<1min--------------------->90% <4min----------------------50% 4-6min----------------------10% >6min----------------------4% >10min---------------------0.09%
心肺复苏(cpr)
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 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并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肺脑复苏(cpcr)
心脏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成功,并非仅指心搏和呼吸的恢复,而必须达到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脑复苏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
心肺复苏术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生命支持(bls)2.高级生命支持(acls)
一、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是心脏骤停后挽救生命的基础。基本内容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呼叫急救系统、尽早开始cpr、迅速使用除颤器。
心脏骤停的诊断
突然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呼吸停止、叹息样或抽泣样呼吸。
轻拍、呼唤患者有无反应?
动脉搏动:触摸颈、股动脉是否有搏动?
呼吸:视胸廓是否有起伏?是否有呼吸气流?
一旦发现患者无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并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10s内完成)
颈动脉位于喉部甲状软骨两侧,胸锁乳突肌的内侧
一手扶头,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找准喉头,滑向气管与乳突肌间
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
defibrilation—电除颤 compressions胸外按压 airway———开放气道 breathing—--人工呼吸
先电击还是先心肺复苏?
当立即可以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直到aed可以分析患者心律。
c---胸外按压
除胸廓下陷挤压心脏外,更重要是改变胸腔正负压,通过虹吸作用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及心脏排血量,心泵血占20%,胸泵血 占80%。
有效的按压应使大动脉脉搏可被触及,sbp达到100mmhg,平均血压超40mmhg,颈动脉血流量达到正常值的5—35% 按压平面:仰卧位硬质平面或地面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段1/3交界处(男性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上)。
按压手法:掌根着力,双手紧扣,重叠上翘。按压姿势:双臂垂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按压深度:成人>5cm,<6cm。按压频率:>100次/分,<120次/分。
按压与放松比1:1,按压间隙避免依靠在患者胸上,使胸廓充分回弹。
按压与通气比:成人:单人、双人30:2,儿童、婴儿:单人30:2,双人15:2(无需因为人工呼吸而中断胸部按压)。
对于没有高级气道接受心肺复苏的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尽量提高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比例,目标比例为至少60%,中断时间限制在10s以内。
在心肺复苏中使用高级气道,医护人员可每6秒进行一次人工呼吸(每分钟10次),同时进行持续的胸部按压。
持续胸外按压优点
减少由于通气造成的按压中断,保证重要器官的持续血供;
无需口对口通气,减少目击者实施cpr的障碍和顾虑; 简化了cpr程序,便于cpr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但对于儿科sca患者以及溺水、药物中毒、气道阻塞等引起的sca患者,仍应采用传统cpr方法。
a---开放气道
(1)技术要点
首先清除异物,解除舌根后坠、异物阻塞
(2)方法:
①仰头抬颏法 ②双手抬颌法
③托颈法
仰头-抬颏法: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置于下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开放气道。(优点:简单、迅速、有效)(要点:去枕、仰头、压额、提颏)
清除气道异物:首先头偏一侧,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注意速度要快,取下义齿。
开放气道:如无颈部创伤,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后上抬下颌骨,解除舌根后坠造成气道阻塞--开放气道。
托颌法:将双手放在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
如果需要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开,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吹气。托颌法,操作难度大,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易致脊髓损伤,非专业者不建议采用。
b--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
吹气口型:全口相对,完全吻合密闭 吹气压力:防止漏气,捏闭鼻孔(一捏一松)吹气力度:自然吸气,适力吹气,避免过度通气。吹气时间:持续一秒。吹气有效:胸廓起伏。
吹气频率:每6-8秒进行1次呼吸
口对鼻呼吸
当不能进行口对口呼吸时,应给予口对鼻呼吸,如溺水、口腔外伤等。球囊-面罩通气
体位:仰卧,头后仰,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用左手挤压气囊。
首先保证气道开放。面罩与面部充分吻合,减少漏气。适度的按压频率和深度。
l 球囊的1/2—2/3,(潮气量400-600ml),胸廓扩张,超过 1s。应能看到胸廓起伏
d---电除颤
院外目击scd且现场有aed可用时,应尽早使用aed除颤; 对于院内scd患者,应立即进行cpr,一旦aed 或除颤仪准备就绪,宜立即除颤;
对于院外发生的scd且持续时间>4~5min或无目击者的scd患者,应立即给予5个周期约2min的cpr(一个cpr周期包括30次胸部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后再除颤。
强调每次电击后立即cpr,尽早除颤!
v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导致scd的心律失常,电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成功率迅速下降。在未同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下,从电除颤开始到生命终止,每延迟1min,vf致scd患者的存活率下降7%~10%;
短时间内vf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体位:患者平卧于病床上或地下,将胸前衣物解开并移走其它异物,特别是金属类物品;
电极板的准备:电极板上均匀涂上导电糊,或包裹4-5层纱布后在盐水中浸湿;
电极板的位置:一个电极板置于右锁骨下方,另一电极板置于左乳头的左下方,两个电极的距离至少10cm。
除颤波形和能量水平: 不能确定哪种波形对心脏骤停后的rosc(恢复自主循环)发生率或存活率更好;
双相波除颤150~200j,尚未确定第一次双向波形电除颤的最佳能量;
单相波360j;
如果首次双相波电击没有成功消除vf,则后续电击至少使用相当的能量级别,如果可行,可以考虑更高能量级别。推荐1次(而非3次)除颤方案。
主要原因
包括:①动物实验表明,单次电击与3次电击相比,cpr中断时间减少,存活率增加;②如果1次电击未能终止vf,则再次电击增加的益处也很少,此时重新cpr或许比再次电击更有价值。
除颤成功标志
电击后5s内vf终止。
电击后5s心电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活。电击成功后vf再发不应视为除颤失败。
除颤时注意事项
实施cpr期间,当确认患者发生vf或无脉室速时,急救者应立即给予1次电除颤;
电击时所有人员应脱离患者。
单人复苏时,急救者应熟练地联合运用cpr和aed。电除颤前后中断胸部按压的时间要尽可能短,胸部按压和电击间隔时间越短,除颤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应在除颤器准备放电时才停止胸部按压,急救者一旦完成电击,应立即重新开始胸部按压,实施5个周期的cpr后再次检查脉搏或评估心律。
cpr注意事项
在5次按压周期内,应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可将手从胸壁上移开,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回复到原来位置再进行下一次按压。
急救者应定时更换角色。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急救者在场,应每2min(或在5个比例为30:2按压与人工呼吸周期后)更换按压者,每次更换尽量在5s内完成。
cpr应在患者被发现的现场进行,cpr过程中不应搬动患者并尽量减少中断,除非患者处于危险环境,或者存在其创伤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
5个循环cpr后(2分钟),检查循环体征(<10秒)无恢复 继续下个循环cpr。(1个循环指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 1次电击后立即按压,勿急于检查心跳。
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a.按压速率>100次/分,<120次/分
b.成人按压幅度>5cm、<6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米)c.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d.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e.避免过度通气
bls效果的判断(复苏有效的指征)a.瞳孔(是否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b.面色(是否面色及口唇红润)c.神志(是否神志渐清)d.呼吸(是否有自主呼吸)e.脉搏(是否有脉搏)
f.血压
若有,则表明cpr有效
二、高级生命支持
是指专业急救、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所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 1.人工气道的建立; 2.机械通气; 3.循环辅助设备; 4.药物和液体的应用; 5.病情和疗效评估; 6.复苏后脏器功能的维持等
人工气道的建立
氧气面罩(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暂时使用)气管插管术 紧急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临时应急)
球囊面罩
球囊面罩由球囊和面罩两部分组成,球囊面罩通气是cpr最为基本的人工通气技术,所有的急救者都应熟练掌握其使用。
球囊面罩可为复苏开始数分钟内不能及时应用高级气道或应用失败的患者提供通气支持。
潮气量(6~7ml/kg或500~600ml)使得胸廓扩张超过1s,该通气量可使胃胀气的风险最小化。
气管插管术
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经环甲膜气管插管;优点:
能长时间维持气道开放;
能长时间维持气道开放;
方便抽吸呼吸道分泌物;
可进行高浓度供氧和潮气量可调的通气;
提供备选的药物输入途径;
避免误吸的发生。
气管插管时注意事项
气管内插管时应尽可能缩短胸部按压的中断时间。
插管时间限制在10s以内一旦气管导管通过声门,马上开始胸部按压。
临床评估导管位置 体格检查评估:观察两侧胸廓起伏,在上腹部听诊(应听不见呼吸音)和两侧肺野听诊(呼吸音对称和足够);
仪器确认(呼气二氧化碳探测仪、食管探测仪等);
如怀疑导管不在位,用喉镜观察导管是否通过声带;
若仍有怀疑,应拔除管并给予球囊面罩通气,直到重新插管 气管插管。
药物使用
用药目的:
增加心脑血流,提高心肌灌注压,尽早恢复心跳;
提高室颤阈为电击除颤创造条件;
控制心律失常;
纠正酸中毒。
心脏骤停时,cpr和早期除颤极为重要,用药其次!
给药途径
1.中心静脉与外周静脉给药:
与中心静脉给药相比,外周静脉给药到达中心循环需要1~2分钟,药物峰浓度低、循环时间长。
复苏时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复苏时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置中静脉导管只需置入一根较粗的外周静脉导管。
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时无需中断cpr,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也可满意地使用药物和液体。
首选给药途径,从外周静脉注射复苏药物,应在用药后再静 脉注射20ml液体并抬高肢体10~20s,促进药物更快到达中心循环。
2.气管内给药
某些复苏药物可经气管内给予(如果静脉无法完成)。
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和血管加压素经气管内给药后均可吸收。
同样剂量的复苏药物,气管内给药比静脉给药血浓度低。
气管内给药产生的低浓度肾上腺素,可能产生β-肾上腺素能作用,这种作用是有害的,能导致低血压和低冠脉灌注压,有潜在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的风险。
因此,复苏时最好静脉给药;一般情况下气管内给药量应为静脉给药量的2~2.5倍。气管内给药时应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至5~10ml,然后直接注入气管。
3.骨内给药(io)
骨内中空的未塌陷的静脉丛,能起到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的作用,如果静脉通道无法建立,可以考虑io。
治疗药物与使用方法
1.肾上腺素:
由于肾上腺素可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缩血管效应,增加cpr时冠状动脉和脑的灌注压,在抢救vf和无脉性vt时能产生有益作用。
因不可电击心律引发心脏骤停后,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建议剂量:1mg静脉内推注,每3-5min一次。
如果iv通道延误或无法建立,可用肾上腺素2~2.5mg气管内给药。
2.血管加压素
(2015版指南)证据表明,心脏骤停时给予肾上腺素和加压素都可以改善rosc。对现有证据的审查显示,这两种药物的效果类似联合使用肾上腺素和加压素相比类似,联合使用肾上腺素和加压素,相比单独使用肾上腺素没有优势。为了简单起见,已从成人心脏骤停流程中去除加压素。
3.胺碘酮
静脉胺碘酮影响钠、钾、钙通道,并有阻断α和β肾上腺素能特性。可以考虑用于对除颤、cpr和血管加压药无反应的vf或无脉vt患者的治疗。
首剂300mg iv,若无效可重复追加150mg。
vf终止后,可用胺碘酮维持量静脉滴注。最初6h以1mg/min速度给药,随后18h以0.5mg/min速度给药,第一个24h用药总量应控制在2.0~2.2g以内。第二个24h及以后的维持量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酌情减量。
注意事项:
静脉应用胺碘酮可产生扩血管作用,导致低血压,使用胺碘酮前给予缩血管药可以预防低血压发生。
注意用药(胺碘酮)不应干扰cpr和电除颤。4.利多卡因
不推荐常规使用。
若是因vf/无脉vt导致的心脏骤停,恢复自助循环后,可以考虑立即开始或继续给予利多卡因。
初始计量1-1.5g/kg iv,如果vf/无脉vt持续,每隔5-10min 可再用0.5-0.75mg/kg iv,直到最大量为3mg/kg。
5.硫酸镁
不推荐常规使用。
静脉注射硫酸镁能有助于终止尖端扭转型室速(tdp,与长 qt间期相关的不规则/多形性vt),对治疗正常qt间期的不规则 /多形性),对治疗正常q间期的不规则/多形性vt无效。
用法:当vf/无脉vt与tdp相关时,可给予1~2g硫酸镁稀释后iv(5~20min)。如果tdp发作时不能触及脉搏,可先给予负荷剂量,然后用1~2g硫酸镁加入100~250ml液体中静脉滴注,给药速度要慢。
6.β-受体阻滞剂
不推荐常规使用;
因vf/无脉vt导致心脏骤停入院后,可以考虑尽早开始或继续口服或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
7.不推荐常规使用的措施
阿托品(2010指南)
碳酸氢钠: 用适当的有氧通气恢复氧含量、用高质量的胸外按压维持组织灌注和心排出量然后尽快恢外按压维持组织灌注和心排出量,然后尽快恢复自助循环,是恢复心脏骤停期间酸碱平衡的主要方法;
大多数研究显示使用碳酸氢钠没有益处或与不良预后有关。
三、心脏骤停后的治疗
自主循环恢复后,系统的综合管理才能改善存活患者的生命质量。心脏骤停后综合管理对减少早期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 致的死亡晚期多脏器衰竭及脑损伤有重致的死亡,晚期多脏器衰竭及脑损伤有重要意义。包括:亚低温治疗、血流动力学及气体交换的最优化,当有指征时积极pci,血糖控制,神经学诊断、管理及预测等。
复苏后综合管理 a、移送至icu加强监护
b、维持心肺功能及重要器官血流灌注。
c、对acs及其它可逆因素的辨识与治疗。d、控制体温以达到最理想的神经系统复原。e、预防及治疗mods,避免过度通气与氧过剩。
心脏骤停后治疗的初始目标
最大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的灌注;
进入能进行综合心脏骤停后治疗的重症监护室;
努力鉴别和治疗导致心脏骤停的直接病因及预防骤停再发。心脏骤停后治疗的后续目标
控制体温以尽量提高存活率和神经功能恢复;
识别和治疗acs;
优化机械通气意识肺损伤最小;
减少多器官损伤的危险,需要时支持器官功能;
客观评价恢复的预后;
需要时帮助存活患者进行康复服务。治疗措施
1.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保证呼吸道通畅,给氧,维持 spo2 94-98%;正确使用呼吸机。
2.维持稳定的循环功能:严密监测循环功能;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药;调整输液速度,防止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3.控制血糖: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需注意避免低血糖。
4.脑复苏。
5.保护各脏器功能,预防mods发生。
6.其它治疗:控制或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
7.找出原发病并给出相应治疗。
经cpr存活的患者中,80%都经历过不同时间的昏迷,脑功能完全恢复的很少见。因此,复苏后的脑保护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心肺复苏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60年代时,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成为心肺复苏术 1992 – aha cpr指南
2000 – 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正式发表 2005 – 修订cpr及ecc指南。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及原因
定义: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后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及呼吸停止,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获存活。
(一)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即为心源性
冠心病:80%,尤其以不稳定性心绞痛(up)、急性心肌梗塞(ami)最为多见,二者又合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占20%
(二)非心脏原因引起:
1、急性物理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损伤,如中毒、溺水、自溢、触电等。
2、药物影响: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3、电解质失调:k+有关。
4、精神神经因素:
二、心脏骤停的诊断
1.意识丧失,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出现),常伴全身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4.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5.面色苍白、紫绀
以上各点以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最为重要。一旦考虑心脏骤停,立即行cpr
三、cpr第一个阶段:现场心肺复苏术——abcd四步法 a:气道开放、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d、除颤 a:开放气道(一组技术)判断: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呼救:启动ems 体位:复苏位(仰卧位)开放气道:贯穿复苏始终 a1、判断意识
轻拍或摇动双肩、靠近耳旁呼叫:“喂,你怎么了!”无反应:指压人中穴仍无反应:立即行动10秒钟内完成 a2、高声呼救
如意识丧失,应立即呼救 “来人呐!救命啊!”来人呐!准备抢救!拨打“120”:启动救护体系。单人急救应采用的院前程序,确定成人患者无反应,应该首先打电话,目的是急救人员带来aed。对无反应的婴儿或儿童应首先行cpr,约5个循环后或2min cpr后再求救。a3、体位要求 摆放为仰卧位,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脊椎外伤整体翻转,头、颈身体同轴转动。无意识,有循环体征:侧卧位 a4、开放气道,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内异物,头偏向一侧,解除昏迷病人舌后坠,微弱或喘息样呼吸得到改善,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
开放气道:
1、仰头抬颏法:徒手开放气道安全有效方法,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向上向前抬高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牙齿对合,头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抬颏时,防止用力过大压迫气道。
2、托颌法(头颈部外伤):双手在患者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双肘支撑在患者平躺平面,用力向上托下颌、拇指分开口唇,不伴头颈后仰、专业人员必掌握。
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均使用仰头抬颏法,不推荐托颌法,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抬颏法,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托颌法来打开气道。b:口对口呼吸
迅速、简便、有效,自主呼吸停止后的首选方法
b1、呼吸停止的判断
仰头抬颏后,随即耳贴近嘴鼻,一 “看” 二 “听” 三 “感觉”。眼看(胸部起伏)、耳听(气流)面感(气息)。没有胸部起伏、气息、气流:感觉没有呼吸,即可人工呼吸。10秒内完成判断。b2、口对口呼吸要点
开放气道、口张开、捏鼻翼。吹气方法:深吸气、口包口密闭缓慢吹气,吹气时间: 1~2 秒(默读01、02),吹入气量:700~1000ml。有效标准:胸部抬起,应该避免过度吹气(超过建议的时间)或吹气过用力。减少胃膨胀,膈上升、防止食物反流误吸按。压/吹气比例30 :2。吹气后、松鼻、离唇、眼视胸部。c: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形成人工循环:是心搏骤停后唯一有效方法
心跳骤停判断(非专业):经两次人工呼吸病人仍无反应:(无意识、运动),临终呼吸可视为心跳停止,立即做胸外按压,时间10秒内完成。
心跳停止判断(专业):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后观察循环体征,意识、呼吸、活动、脉搏,无循环体征——立即胸外按压。
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深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能超过10s。非专业人员无需掌握。
胸外心脏按压要领:有力、连续、快速。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胸骨正中两乳头间连线水平。右手沿肋弓向中线滑动,左手掌根紧靠手指贴胸骨下半部,右手掌与左手背重叠交叉,停放在肋骨与胸骨连接处,手掌根与胸骨长轴一致。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沿肋骨缘向上滑到胸骨底部(剑突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手指上(胸骨下半部)第二只手重叠在第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贴胸骨。按压深度:胸骨下陷 4~5 cm,产生60~80mmhg动脉收缩压 有效标准:能触摸到颈或股动脉搏动。按压频率:100次/min(18秒完成30次按压),按压和放松时间各占50% ,数数掌握节奏,个位数加重复尾音。按压姿势,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床旁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杠杆原理)。用力方式 :双肩在双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弹回原位,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骨,保持正常位,按压与呼吸比例:30:2,30:2比15:2每分钟更多次的按压,冠状动脉灌注压提高25%,无论双人或单人法均采用30:2,连续五个轮回。轮换心脏按压 :当一位以上急救人员在场时,每2min或每5个cpr循环后,急救人员应轮换“按压者”,轮换应在5s以内完成。
d、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ior,aed)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性心搏骤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除颤是对室颤最为有效的治疗,每过一分钟,除颤成功的机会下降7%~8%,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搏。强调做一次除颤立即cpr,多次除颤延误cpr,先按压后除颤
除颤电极的位置:一次性使用的除颤电极,电极安放在前胸壁,大多aed用ⅱ导联解读心律,前电极 右上胸锁骨下贴胸骨右缘,侧电极 左胸乳头下,中心点恰在腋中线。室颤除颤能量选择:只做一次除颤,单相波首次电击能量为360j,双相波选择首次成人电击能量对于截断指数波形为150j~200j,对直线双相波形为120j。如不熟悉设备特定能量,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第二次能量应相同或者更高。aed面板仅三个按钮 :绿色:开关(on/off),黄色:分析(analysis,全自动则无),红色:电击(shock),操作时尚有语音和文字提示。
操作方法:打开aed电源开关-连接除颤电极-按下放电键 “三步曲” 需电除颤时,只给1次电击,而后立即进行cpr,应在给了5组30:2 cpr(约2min)后再检查患者的心律。
先按压后除颤,但急救人员目击成人心脏骤停且现场有立即行aed条件,应尽快使用。此建议适用于在医院工作或现场有aed机构中的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只除颤一次只是在bls阶段,在acls阶段,如果床旁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室颤,照样可以反复多次电击除颤。
四、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③瞳孔反射恢复;④自主呼吸开始出现
五、终止心肺复苏术的条件:
1、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
2、有医务人到场;
3、操作者已筋疲力尽而无法再施行心肺复苏术;
4、心肺复苏术持续一小时之后,患(伤)者瞳孔散大固定,心电活动、呼吸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
六、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七、电复律
指利用高能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消除异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用同步。
电复律的操作步骤:
1、作好术前准备,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
2、病人平卧于木板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术前常规作心电图。完成心电记录后把导联线从心电图机上解除,以免电击损坏心电图机。
4、连接除颤器导线,接通电源,检查同步性能,选择r波较高导联进行示波观察。
5、按要求麻醉。
6、按要求放置电极板。
7、选择电能剂量,充电。所有人员不得接触病人、病床以及与病人相连接的仪器设备以免触电。
8、放电。
9、电击后即进行常规导联心电图,并进行心电、血压、呼吸和意识的监测,一般需持续ld。
电复律常见的并发症有:
(1)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交界处逸搏,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早搏等多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若多发、多源室早,短阵室速等则需用利多卡因等予以控制。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电击诱发药物毒性(洋地黄、奎尼丁),电解质紊乱,心肌病加重等因素有关。电击后立即发生的心室纤颤,往往是同步装置故障,宜立即再予以同步电击。若心脏停搏则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其它复苏措施。
(2)肺水肿:一般偶于窦性心律恢复后数小时内发生,一般由于使用300~400瓦秒高能量转复的病人,可按心衰处理。
(3)呼吸抑制:一般见于硫贲妥钠麻醉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辅助呼吸。
(4)低血压:可持续数小时,多于使用高能量转复时出现。若一般情况好,可严密观察,常可自行恢复。
(5)其它:如栓塞、皮肤灼伤、血清酶升高、心肌损伤、心电图改变等,均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