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家乡新变化作文精选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家乡母亲河——松阴溪,溪水碧绿,淙淙地流着。有三座桥横跨在溪水上,远远望去真像三条巨龙,真壮观!
听爷爷奶奶说,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桥,最早的时候只有中间古老的南门大桥。这座大桥非常狭窄,两辆拖拉机并排行驶就非常拥挤,尤其是集日,人群和车辆川流不息,不一会儿就会造成交通堵塞。村民们总是抱怨:“什么时候才能造一座宽阔的大桥呀!”
后来,人们在南门大桥的上游造了一座新大桥。这座桥宽20多米,比南门大桥宽多了。宽阔的新大桥可以并排行驶两辆大客车,两旁人行道高于车行道,所以车辆就畅通无阻,行人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如今,人们在旧大桥的下游又造了一座桥,它是家乡的标志性建筑——松洲大桥,也叫三桥,它还是家乡的景观桥。桥长500多米,桥宽30多米,桥上有两条“大钢管”,远看真像一道彩虹,又像一条彩带从天而降,好像在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桥上的霓虹灯闪烁着光芒,成了五彩缤纷的彩带倒映在水面上!
这就是我家乡美丽的三座大桥,我相信我的家乡会日新月异的!
我的家乡在武穴,那是一个偏远的乡村。和所有的农村一样,土砖瓦房,因为年久失修,下雨天常常漏水。破旧的家具,土泥地面,我总是不情愿住在里面。村庄的路也是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能踩进泥巴里,脚被完全陷进去。就算可以挣脱出来,可鞋子还在泥巴里。特别是夏天,闷热不说,蚊虫特别多,嗡嗡声吵得我睡不着觉。多少年了,每次我都找理由不回去。
爸爸仿佛猜透了我的心思,便对我说:“现在的家乡已经今非昔比啦!”我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回到了家乡。
到了家乡,一看,呀!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我在心中默默地想。回到了家,“咦?门怎么是锁着的呢?”爸爸叫我闭上眼睛,说要给我一个大惊喜,我的心里既激动又兴奋。爸爸拉着我的手走了一会儿,说:“我们到了。”我睁开眼睛一看,一栋漂亮宽敞的三层小洋楼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忍不住开心的抱住了爸爸。周围那些乡亲,几乎家家做了新房,好有几层的小洋楼呢。离我们不远的大队开了一所大型超市,城里超市的零食那里都有,不用跑很远去镇上老。各种日用品琳琅满目。里面卖的都是农民种的新鲜蔬菜和绿色水果。
爸爸说:这里的农民们现在都用机器耕地,非常方便和快捷。一路上,很多的小汽车出现在道路上。原来的泥巴路,已经变成柏油路了。
家乡环境也变好了。以前由于环境污染,河里的鱼很少,河边的垃圾却很多。现在,河水也更清澈了。爸爸带我去钓鱼,常常能收获满满一大桶。更没有垃圾了。
武穴这个名字“起源于武术之巢穴”,武穴之前重“武”,现在我们也重“文”了,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学校都建得非常漂亮。
武穴的食品也很有名,最有名的是武穴酥糖。但是以前是“藏在深闺人不识”,现在有了网购酥糖已经远销国内外,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我为家乡的变化而自豪!更为家乡的变化而发自内心的喜悦。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我们的家乡借刚开发的东方,同样越变越美丽,越变越富裕,成了现代化的新农村。
改革开放前,我们走的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住的是用土做成的墙,又矮又低;夏天蚊子成群结队;冬天从墙缝里透进冷风,使人冷得直哆嗦。坐的是慢吞吞的马车和牛车;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补了又补的破衣服。一年四季都为吃穿而发愁。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随着改革开放,家乡的道路也发生了难以相信的变化:坑坑洼洼的土公路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取代了,就行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把千家万户连在一起。农民们买了一辆辆小轿车和大卡车,把农产品运到祖国四面八方,引来了各地的商人在这里投资办厂,让家乡变得更加富裕。
随着改革开放,家乡的房子也日新月异。原来的是小平房消失的无影无踪,一栋一栋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一样拔地而起雪白雪白的墙壁犹如粉妆玉砌,楼顶盖得是五颜六色的彩瓦。电视机也从黑白电视机变成了彩色电视机,以前的蒲扇变成了电扇和空调。许多人都买了新款的智能手机。厨房中的柴火灶也变成了清洁能源······沼气。房前屋后都是一排排的风景树。
家乡人们的生活不仅越来越富裕,而且景色也越来越美了。特别是春天到了,家乡是一片花的海洋,黄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各种各样的野花······五彩缤纷的花,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绿的似翡翠、粉的好似晚霞染过了一样。农民也改不了以前的劳动方式,他们利用各种各样的花举办了一届届的桃既节、油菜花节······既让人们观赏了花的美景,又让自己的钱包鼓了起来。几场春雨过后,农民有开始耕田插秧,全都是耕田机、扎样机代替了人和牛的辛苦劳动。
这就是美丽而富裕的乡村。希望家乡的明天随着改革开放,会变得更加灿烂辉煌。
“加油,加油……”庙口的一边传来了阵阵的加油声。细心的你肯定会感到奇怪,寺庙不是人们烧香礼佛的地方吗?平时的佛门净地怎么会一下子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呢?没错,这是一年一届的慈元文化节开幕了。
你瞧,那个穿着白衣服,黑裤子,头上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小女孩就是我。蹲在我旁边,穿着和我一样的是我妈妈呢!我们母女俩正在参加由村两委、老人会主办的村第四届慈元文化节亲子活动项目的比赛。这一届文化节,除了有亲子活动,还有拔河、剥海蛎、环村迷你“马拉松”、象棋等项目。这不,一个个赛场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呢!
你再看,几个学校小记者又象狗仔队追星一样把村支部书记团团围住,刘书记面对突如其来的小记者群笑得合不拢嘴,一五一十地为小记者们把慈元庙的历史娓娓道来。书记还面对小记者高难度的问题一一解答,听书记说,今年《人民日报》还对我们改“佛生日”为慈元文化节,这种减少铺张浪费的新举措进行了充分肯定,又做成了头条新闻报道。这一说,小记者们可都乐开了花。真没想到我们的小小渔村还名扬全国,一下子大家伙觉得长脸不少。
愿我们的慈元文化节越办越火,年年都有新花样。也希望我们的民俗以及慈元的普世价值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的家乡在长泰县珪后村。这儿景色宜人,别具特色;这儿建筑古朴,雕梁画栋;这儿习俗多样,令人流连忘返。
正月一到,你瞧!这儿张灯结彩,灯火通宵。你听!那儿烟花声声,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迎来了家乡的习俗:点灯、赏灯,过节请客。但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们村的习俗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点灯、赏灯
元宵一到,我们的祖庙“追远堂”就热闹起来了。
一走进“追远堂”,就置身于灯海里,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了整间祖庙。灯火璀璨,令人应接不暇。“这些五光十色的花灯从哪儿来?”这些花灯是准大学生和新添丁的家庭所点的,是为了答谢祖宗的'庇护。
以往点灯,只有生男丁才有资格在祖庙里点灯。但,新时代,新风气,即使现在生女孩也可以在祖庙里点灯。“生男生女都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在新时代的感召下,生女孩的家庭也能乐呵呵地在祖庙里点上一对精美的花灯,为络绎不绝的赏灯人献上一盏盏别有风味的花灯。
点灯、赏灯,这一习俗在家乡已经流传了上百年,现在将“男女平等”的观念也融入了习俗里。
过节请客
正月十七、十八是家乡习俗的又一高潮——过节。
每逢过节家家户户都十分热闹,都会大摆筵席,宴请各自的亲朋好友。三五亲朋相聚,都有说不完的话。宴席上,美味佳肴,你一句,他一杯,在主人的盛情款款下,不胜酒力的可能早已酩酊大醉,有的甚至还出现酒后驾驶的危险行为。
“不铺张,不浪费”、“酒后不开车”,在这样的新风气下,淳朴的家乡人意识到了过节请客所存在的铺张浪费和安全隐患问题。所以,过节请客变了——
当你走进珪后村,映入眼帘的是“过节不浪费,热闹不请客”的宣传标语。
节照样过,客也照样请。不过不在酒桌上了,而是在茶桌上。端起一杯茶,细细品着,慢慢聊着……
过节请客变了,变得和谐,变得平安。
家乡的习俗在改革开放这股新风气的引领下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永远不变的是我们珪唐人家对于祖训、对于家乡习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的故乡在临沭,那里人民朴素,笑容和蔼,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小小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办公楼更是鳞次栉比,一列列火车横贯家乡,家家住进了新楼房,一台台彩电飞进千家万户,现如今家家电脑、电视、电冰箱样样不少,生活水平也是显著提高,家乡让我刮目相看,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家乡已随着时代的变革,走入了小康社会,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质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长。
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我和妈妈不仅谈起祖国的变化,妈妈回忆起过去——那时候,哪有什么柏油马路,泥土简简单单踩成了一条狭窄的马路,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睡觉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以前,家乡人民很穷,住着破烂不堪的茅草屋,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坏一片的(),一到下雨,雨水好像都想来凑热闹,房子里全是雨滴,大家只得连夜挪动家具。那时的学校是一座破旧有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一块玻璃也没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春天,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嘀嗒”的雨声与琅琅的读书声凑成了不合谐的曲子。
家乡建阳,是一座千年古县。八百年前,朱熹在这里创办了考亭书院,与好友蔡元定在此著书立学,促进了建本刻书业的繁荣,使建阳享有“图书之府”盛名。
儿时,我在书坊长大,就见闻那里书市林立、雕坊比屋连檐,中国最早的连环画就诞生于此。此外,世界法医鼻祖宋慈,程门立雪的游酢,蔡氏一门四世九儒,都令我心中升起无限感佩,深感家乡文化底蕴深厚。
那时,从书坊到建阳必经西门外一段崎岖狭窄的道路,路旁的小平房、河道边,到处堆放着垃圾。天气晴朗时,路上尘土飞杨,象穿梭在一片黄色的雾中;下雨时,路上积满了污水,来往车辆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行人的衣裳。进到城里,虽然店铺林立,满目繁华,但是人行道上堆着商品,小商贩沿街叫卖,行人随意横穿马路,车辆通行、停放无序。.。.。.这一切,让我觉得与千年古县的文明,是如此格格不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建阳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文明悄悄地回来了。城市整洁干净、人行道畅通无阻、车辆通行停放有序、行人沿着斑马线过街道。特别是西门外的郊区,建设成一座充满魅力的新城,这里道路宽敞,建筑物毗邻有序,有购物中心、大超市、美食街、公园和外国语学校新校区。
沿河建起了七贤公园,七贤桥像一条美丽的彩虹连起了新老城区。人们在公园里休闲散步,充满着欢乐、祥和。晴朗的天气里,还可以看见冬泳爱好者在河里游泳。公园旁是建盏文化街,在这里,你可以参观建盏博物馆,了解建盏的魅力所在;观看宋代点茶表演,体验宋代皇宫礼仪;再往前,你将来到建本博物馆,感受千年以来,建本在中华文化传播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巨大成就和贡献。来到这里,真让人流连忘返啊!
建本博物馆正对面塑着建阳古代“七贤”的铜像,朱熹、蔡元定、宋慈、游九言、黄干、刘爚、熊禾、叶味道等七位古代圣贤,或站或坐,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潭城大地,难道他们也感受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世事沧桑数百年,物换星移几春秋”,看到家乡正沐浴在改革发展的春风里,我的心也温暖起来,不知如何来表达家乡的改变,只有努力学习,为未来家乡这片热土续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