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优秀9篇

明月皎夜光「赏析」此诗之开篇“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读者可以感觉到诗人此刻正浸染着一派月光。这次为您整理了古代诗歌鉴赏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鉴赏 篇1

【原文】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

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

山阁若逢阎伯屿,方君诗思敌王郎。

【注释】

①咏怀句:谓吟诗抒怀不许重阳节老去。老重阳倒装句式,应读为重阳老。霜雪:指斑白头发。

②白衣:白衣使者,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详见善权《奉题王性之所藏李伯时画渊明:采菊》注②。虚令节:言虚度节日,指重阳节。致疑句:谓以致怀疑菊花没有人来欣赏,只好孤芳自赏。按陶渊明赏菊饮酒,引为佳话。此联二句乃借用其意,谓几度的重阳节没有这样欢乐聚会,没有这样饮酒赏菊,实在是虚度了时光,实在对不起菊花。

③野心:闲散之心。灏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有“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用此意。三秋:此处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唐王勃《滕王阁诗序》有句“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即用此意。

④山阁:指序灯与众友宴集之吴山上楼阁。阎伯屿: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任洪州都督时,于重阳节日在滕王阁上张宴,与僚属宾朋欢聚。据考证,其时洪州都督虽姓阎,但非阎伯屿。此处将吴山阁与滕王阁并称。方君:与序灯同宴且长于诗的'朋友,具体所指未详。王郎:指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王勃。见前,洪州阎都督在滕王阁上宴集时,正值王勃南下省亲,路过洪州,与宴,作《滕王阁诗序》。《滕王阁诗序》是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不朽佳作。此处以方君的诗才与王勃并比,自属溢美夸赞与鼓励之辞。

【鉴赏】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称重九,即重阳节。吴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春秋时为吴之南界,故名。又名胥山,以伍子胥而名。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吴山,即指此山。这是序灯于重阳佳节在吴山与众友聚宴正值下雨时,次友人之韵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主要描述仲秋季节秋高气爽,湖天空阔的清新景色。既慨叹自己年华渐老,亦称颂友人诗才高迈。诗中用了不少的历史典故,但尽皆贴切准确,更增诗情诗味。

古代诗歌鉴赏 篇2

【考向探究】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角度。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典例分析引路】

[例1] (20xx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题目: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考生通过比较阅读可知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而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诗眼”(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并说明“诗眼”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在说明时要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要体味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这样答案才不枝不蔓,鉴赏才会恰到好处。

【参考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例2](20xx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试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例3](20xx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试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备考锦囊】

一、常见的提问形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二、解题技巧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诗眼句的意思。解释时用描写描述的方式,不能用直译的手法;

2、因为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要找到并理解诗眼就必须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主旨来考虑,结合句法的分析。

三、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例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试题:有人说诗里的“凉”字诗的诗眼,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所以“凉”是全诗的诗眼。

【赏析】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深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①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试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参考答案】 “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角度三:分析语言风格型

【考向探究】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达恰当,答题规范。

【典例分析引路】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步骤一)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二)“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2] (20xx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题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品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显著语言风格。这是一首送别词,感情真挚,语言浅易,作者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表达了送别惜春这一主题,构思新颖,比喻巧妙。上阕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水和山,盈盈绿水似少女眼波流动,簇簇青山象少女攒聚的眉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写出了山水的清秀与灵动。作者所描绘的景致清新亮丽,作者的笔触细腻传神,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清新。在回答这种题型时考生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步骤一)修辞巧妙,用语绮丽,(步骤二)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诗人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步骤一)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步骤二)“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诗人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步骤三)“新颖明丽”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好,抒发作者的送别之意。

[例3](20xx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试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备考锦囊】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答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1、(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试题: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或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附录】

常见的古诗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靓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给人一种清新美。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说到绚丽飘逸,最典型的诗人当数李白。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例如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6.其他用来鉴赏古诗语言风格的常用语言还有: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古代诗歌鉴赏 篇3

【第一节】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解题技巧】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答题格式类型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

②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

【分析】抓住意象“农人”“南亩”,配合关键词“倾家”“事”。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上。

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①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

【分析】诗的前两句,我们应该抓住“南风”“驿亭”“空泠”三个意象,配合关键词“拂”“牵缆”“五更”(或诗题中的“晓”)“上”,就可以勾勒出画面。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上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第二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考点阐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高层次是赏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能力层级为E级。一切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为语言的艺术,作为文学冠冕的诗歌更是如此。因此,鉴赏古代诗歌语言是必考题。

诗歌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鉴赏以理解为基础,通过调整、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其中的妙处。

【知识梳理】

古诗的语言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陶潜的诗的特点主要是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2、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是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前一联色彩清淡,形象优美;后一联则色彩绚丽,形象生动。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例如他的《忆江上南》。

5、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别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再如《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表面上是对桥边芍药发问,实际上含蓄写出金兵入侵的战火过后扬州的萧条冷落景象。

6、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精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中“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句,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之北;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与云中郡连成一体的。语言相当精练。

8、生动。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春日枝头、红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丽热闹。“闹”字使用得相当生动。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工丽。“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如杜甫《绝句》“迟日江上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方法点拨】

1、注意调整句序、词序。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了麻烦。在阅读时,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作些句法分析,进行调整,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襟落枣花”,分析句子可以看出,其中“枣花”应是主语,“落”是谓语,“衣襟”是落的宾语,“簌簌”在句中应是状语,所以这个句子中词语的顺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襟”。

2、注意上下句的联系。在古诗词中,有的语句需要对上下两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如辛弃疾《西江上月》中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旧时茅店”是“忽见”的景物,而“忽见”的时间是“路转溪头”之时,“社林边”又是“茅店”所处的位置。这样上下两句联系起来分析就好理解了:“在路转溪头时,忽见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3、抓关键词语

⑴动词: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⑵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⑶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即: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②拟声词:作用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③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④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⑤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4、注意修辞。古诗词中使用辞格非常普遍,如果不注意辞格分析,阅读古诗词时常常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把“晴”雨的。“晴”用来暗指感情的“情”,实际是“道是无情还有情”。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如果不知道用了互文辞格,只是望文生义,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所以理解古诗词语句一定要注意辞格上的分析。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⑴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答案】语言风格含蓄。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前头不敢说话,从而曲折地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上酒初醒。

⑴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

⑵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⑴特色:对仗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即以乐景写哀情)。

⑵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分别后月色皎洁,江上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第三节】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表达技巧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主要要掌握:表达方式(写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四大类。

【表达技巧之一——表达方式(写法)】

1、记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倒叙”和“铺叙”(铺陈叙事)。

2、议论: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卒章显志”。

3、描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色)结合、虚实结合(描写的角度);“工笔与白描”(描写的详略)、“渲染与烘托”(描写的用意)。

4、抒情: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借古抒怀”“寓情于景(物)”、“托物言志”四种抒情方式。

【表达技巧之二——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乐(哀)景写哀(乐)情等。

【表达技巧之三——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中运用的常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偶、对比、衬托(反衬)、夸张、借代、比拟、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手法。

【表达技巧之四——篇章与结构】

常见的篇章结构特点有音韵与节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

【强化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并以“愁”字直接点明心绪,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⑵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答案】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子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来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注(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

【第四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上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上》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上》(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上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上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上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上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上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答题模式之比较异同型

1、提问方式:两诗在某某方面是否相同,请说出理由。

2、解答分析:出题者常常在思想、语言风格、塑造形象等方面设题,考出考生对不同诗作的感受。

3、答题步骤:①回答是否相同。②两诗各自的特点。③为什么诗作表现出来的特点不同,结合具体意象、意境、作者的思想、主旨来谈。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②“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分析】抓住意象“露”“阶”“苔”,“露”的特点——清冷,“阶”下生“苔”表明久无人迹,只见风吹露水,滴落阶下,不见人来,可见幽静。当此之时,作者思念友人,孤独寂寞之情流泻而出。

【答案】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的情怀。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②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分析】题目中说,句句有怨,那么答题的时候就要句句分析,抓住关键词“岁岁”“朝朝”“三春白雪”“黄河”“黑山”,就能明了“征人”为什么怨了。

【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

【分析】王诗:一、二句中,我们抓住“独坐”“空堂”两词,就可明白诗人此时的孤寂,抓住“悲双鬓”一词,就可知诗人感慨岁月流逝的悲伤。三、四句是写景的,那我们就抓住意象来分析,雨中果落,灯下虫鸣,氛围凄清,漫出哀伤之情。周诗:写的是夜间读书之事,抓住“不知”这个关键词,不知室外景物变化,可见出诗人读书的专注和认真。

【答案】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分析】苏诗我们应抓住“崇光”“恐”“照红妆”这些词,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诗人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白诗我们应抓住“惆怅”“残”“惜”这几个词,可以看出诗人对牡丹花凋零的惋惜之情。

【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第五节】古代诗歌鉴赏比较鉴赏

【比较原则】

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选材类型

1、不同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出现频率最高)

2、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3、同一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

设题角度

1、内容、情感比较2、意象、意境比较

3、语言赏析比较4、手法、技巧比较

具体举例分析:

1、内容、情感比较

【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⑤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2、意象、意境比较

【方法指津】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要领】①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

②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③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④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

3、语言赏析比较

【方法指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弄清要求对比的字词的字面义。分析字词在表情达意及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从而品评出优劣。

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

【方法指津】

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

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古代诗歌鉴赏 篇4

学习目标:

(3分钟)

1、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2、掌握诗歌炼字型习题的提问方式与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技巧:(记一记,2分钟)

(1)准确解释该字在诗词中的含义;

(2)将该字还原于诗词,结合作品展开联想谈谈该字描绘出了怎样的的`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结合注释自读课本14页《蜀相》一诗,比一比,看谁读得准,读得好,记得快。(6分钟)

2、根据学过的知识从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自主赏析本诗,体会诗歌传递的情感,然后与大家交流。(看一看哪位同学理解的到位,6分钟)

3、探究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比一比哪位同学思考的最深入,6分钟)

二、精讲点拨

(1)“自”在原诗中是“自然”之意,喻指阶下野草自枯自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空”在这里应该理解成“白白地”“徒劳地”之意,写出了黄鹂音好却无人赏析。(2)作者借助阶下的“青草”、无人赏析的“黄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慕和功业未成的惋惜之情。

三、当堂训练

1、必做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此题要求考生对关键字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通常要从词性(如动词、形容词)、修辞、想象等角度结合诗歌进行分析。此题的答题过程是:这里的“网”是动词,网春即把春天留住,用字新颖(简析词意)。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赏析修辞并点明情感)。

2、选做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空”字写诗人在暮霭沉沉之中久久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写出了“空”所写的意境,二是此字所表达的情感,三是此字运用之妙。

自行车

古代诗歌鉴赏 篇5

欣赏古代诗歌,怎样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呢?《考试说明》有明确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就提示我们读诗时须弄清诗中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以及怎样写,我们阅读古诗时不妨从三方面入手: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受形象、领悟意境;琢磨方法、体味艺术。

(一).咀嚼语言、读懂原诗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浅近,但确是最基本的。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诗的语言常常是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的,读诗就得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比如唐代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寂幽静的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森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此外诗歌中的细节描写也不容忽视,赵师秀的《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一个敲字传神地表达出客人久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情绪。元稹的《行宫》中白头宫女们闲坐说玄宗的细节,蕴涵丰富,这些宫女们由红颜到白发,在冷宫中痛苦煎熬了一生,可谓心中怨悔无重数,她们闲谈玄宗昔时的繁华,聊以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往事的欢乐越发衬托出此时的宫女们万念俱毁、心如死水。

另外对诗中所用到的修辞,也应细细体会其中的妙处。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人采用了设问和借代的手法,表达出对春光的惜别和留恋。再看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两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别具情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二).感受形象、领悟意境

常言道诗言志词言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形象大致可分为景物形象、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我们通过分析形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看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月近人、风灯夜照、沙头宿鹭、船尾跳鱼的恬静优美的画面,创设了安谧、和平的意境,透露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人生理想,诗中所描绘的既是景物形象,更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就是一个孤高寂寞、备受嫉妒打击,即使零落成泥也节操不改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于谦《石灰吟》中的石灰是一位不惧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情白在人间的清官形象。

所谓生活场景就是诗人通过艺术概括和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读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句,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江边送别图,诗人久久不愿离去,目送孤帆远影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再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诗人选取了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三幅生活场景,表现了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失意和晚年的无奈。抒发出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古诗里不少篇章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而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听到屋外的风雨声,仿佛自己指挥着千军万马奔赴冰天雪地的北方,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搏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塑造了一位年迈孤独、身体衰弱、穷且益坚、壮心不已的勇士形象,表达了杀敌报国的急切而壮烈的情怀。

(三).琢磨方法、体味艺术。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成了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有以下八种: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②烘托。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诗人侧面写了帆、鸟、海、树,烘托出暮雨的细密和诗人浓浓的离愁别恨。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如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人借新妇向夫君探询化妆是否入时,巧妙地向张藉询问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心意。

④用典。 借用典故可使诗的内涵更丰富,意蕴更深远。

雍陶《题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 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⑦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⑧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需要解释一下,偏语是指有意偏离实际,看似乖谬,实则情感至真至纯,给人以美感。

比如唐代李益的《江南曲》中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人。闺中少妇故意说偏激的话,从侧面曲折地表露出她那焦急等待而无人相告的苦情。

婉曲就是婉转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来表达意思。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叙述了诗人被贬岭南逃回故乡时,担心家人受到连累,生怕打听到坏消息时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说这层意思,只好婉转曲折地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那又喜又惧的矛盾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无限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

要想全面透彻地了解诗意,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修养,了解词类活用、特殊的句式等等;需要关注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事;还要重视标题和注释,这对理解诗歌主旨有一定的帮助;对每首诗,应尽量做到熟读深思。

古代诗歌鉴赏 篇6

知识点1.鉴赏人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联系诗歌中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诗歌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或意义,如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王历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从题目来看,诗人是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大雪纷飞,正是饮酒的天气,王历阳“不饮杯中酒”的行为,让陶渊明也会笑死。陶两明喜欢饮酒,常戴头巾,抚琴自乐,宅边有五棵柳树。诗歌借陶渊明来嘲笑王历阳“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刻画了王历阳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形象。

【答案】王历阳是一个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抚琴、栽柳、戴头巾,可是喝酒不痛快。“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知识点2.鉴赏事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概括事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事物形象体现的人物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诗中的“花影”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描写了“花影”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变化。“重重叠叠”写花影之多,“上瑶台”写花影移动;“扫不开”写花影难除,表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答案】花影重重叠叠,不能消除,虽随同太阳落山而消失,却又因月亮升起而重现。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知识点3.鉴赏景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抓住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二步,概括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言之有据,切忌脱离诗歌内容,凭空想象。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全曲描绘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这首元曲全曲都在描写景物,作品题目点出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前两句通过“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凄清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孤寂萧瑟的图景,大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格调;“一点飞鸿”给图景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但描写的只是飞鸿的影子,又增添了寥落之感;后面两句,笔锋陡转,通过“青”“绿”“白”“红”“黄”一组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描绘出景物的明丽,使画面充满生机。答题时,可先概括景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答案】前三句着力渲染秋天凄凉萧瑟的氛围,后两句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落日残霞”点出时间为秋日傍晚,与“孤村”相配,透出萧瑟与凄清之感;“老树寒鸦”已带有暮寒意味,加以“轻烟”环绕,就更有一种惆怅之感;“一点飞鸿”给冷寂的静景增添了生命力,但又只是依稀难辨的影子,增添了寂寥之感。而后作者笔锋一转,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带有明丽色彩的景物,为这肃杀的气氛平添了生机与活力,一扫前人写秋景一悲到底的俗套。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香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描绘的画面,要求鉴赏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这两句诗,交代了清晨开门所见到的景象:大雪封山,雪停之后,天气放晴,云彩淡淡,日光清冷。据此,考生不难概括出作者描绘的画面,概括时一定要结合诗句描写的景象。

【答案】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大雪封山、天气初晴、云彩淡淡、日光清冷的冬日山居雪景图。

知识点4.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炼句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给出字句的意思,即“某字在句中的意思是……”或“某句的含意是……”;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即“运用了……的手法”;第三步,描述景象,即“写出了……的景象”;第四步,分析情感,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应氏二首(其一)

曹植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类赏析。曹植生活在战乱频发的年代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荒畴不复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等诗句写出多年战乱造成的宫室被毁、田地野草丛生的破败情景。“尽”是“全部、完全”的意思,也就是说,洛阳城内所有的宫殿都被大火烧毁了。“侧足无行径……不识陌与阡”等诗句写出了田野荒芜、游子因久不归家而不识阡陌的情况。“侧足”极言田野荒芜到行人已无法正常行走的程度,从侧面写出了战争过后的惨败景象。

【答案】(1)“尽”是“全部、完全”的意思,写出了洛阳城的残破景象,既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又交代了“何寂寞”的原因。(2)“侧足”是“侧着脚”的意思,“侧足无行径”写出道路的狭窄,诗人把行人在草丛中步履艰难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典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诗歌末尾两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炼句类赏析。从标题看,本词写的是百花凋谢之后西湖上的美好景象。词的前六句写的是宜外西湖上的美好景色,“垂下帘栊”一句交代描写由室外转向室内,但“双燕归来”一句说双燕在“细雨”之中,这不免令人生疑,但这恰恰是作者语言运用绝妙的地方。这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的清寂气氛,体现出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理解了这一层,就能把握住这两句的妙处了。

【答案】“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将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营造出轻灵、欢快的意境,表达出作者静观自适的情调。

知识点5.鉴赏语言特色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明特色,即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简

练传神、凝练沉郁、语近情遥等);第二步,列例证,即结合诗?歌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析感情,即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典例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中吕〕山波羊。闽思

【元】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注】①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这首元曲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对“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做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考生要想准确揣摩诗歌中加引号的句子的语言特点,必须结合整篇元曲内容来分析。这首元曲描写一个闺中少妇对离人的思念,构思十分巧妙。春暖花开时节,闺中少妇寂寞伤春,昏然入睡,做起了甜美的梦。屋外柳絮飞舞,犹如雪花飘飞。小丫头见了,不禁高声惊叹:“雪下呈祥瑞。”不料把少妇惊醒了,她嗔怪地说:“谁,不做美?呸,却是你!_”短短八个字,极富生活气息和口语化,使女主人公含娇带怒的神情跃然纸上,从她的埋怨中可看出她对离人深切的思念。组织答案时既要说明语言特点,同时也要阐述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案】引口语人曲,通俗而传神,将女主人公被惊醒那一瞬间的懊恼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

知识点6.鉴赏修辞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明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诗歌五、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题干要求就诗歌五、六句

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从语句本身来看,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另外,“色”与“歌人脸”,“香”与“舞衣风”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据此可以断定此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确定了这一点,然后对诗句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诗歌五、六句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荷花秀丽的颜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气如舞衣下的微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荷花的颜色和味道。

知识点7.鉴赏表现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衬托、象征、联想、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等);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暮秋山行

岑参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注]①飒飒:风声。②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③鶗鴂:杜鹃鸟。诗歌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前四句均描写景物,虽然没有人物出现,但从诗歌标题来看,是写诗人暮秋时分在山间行走所见到的景象。一个“疲”字奠定了景物的基调,也交代了诗人的心情。山林空寂,山风吹起,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这里,其实根本就没有人,以“空林”和“飒飒”的风声衬托诗人心中的寂寞无聊。

【答案】衬托。诗歌开头就写马疲卧在长坡上,以马疲于山行及渡口西沉的斜阳衬托了诗人倦于奔波的心情。“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疲于奔波、寂寞无聊的心境。

知识点8.评价情感态度型

【得分技法】无论是写景、叙事的诗歌,还是揭示生活哲理的诗歌,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情感或态度,或借景抒情,或叙事言情,或托物言志。评价诗歌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读懂诗歌,了解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或蕴含的情感态度。答题模式为:这首诗歌运用了……手法,描写

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态度)。

典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②蘋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水草。③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④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全词通过描写“雨收云断”的情景,表达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通过对“双燕”的“念”和对“归航”的“空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己常年漂泊的无奈之情。

【答案】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寓意与友人欲通音讯却无人可托,将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动人;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从对方着笔,写出因不能与思念中的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折射出自己常年漂泊的怅惘与无奈。

典例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旨趣?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赠从弟”,但全诗却没有一句表兄弟之情的话,也没有出现“从弟”一词,而是描述以“松”为主的景物。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开头四句写山上松在瑟瑟风中亭亭直立的状态,“一何”意为“多么”,“一何盛”极写风声之大、风力之猛,“一何劲”极写松枝傲然不屈的生命状态;五、六句写冰霜来临,天气更加恶劣,但松树依然“端正”,表现了松树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最后两句在问答中写出松树因拥有自己的本性,所以才不畏严寒。答题时,可以先概括作品旨趣,然后逐句分析。

【答案】作品歌颂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诗人以此自勉并勉励从弟要不畏险恶环境,保持坚定、端正的高贵品格。起首四句,写松树在猛烈的寒风中坚强挺立的生命状态,反映其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品格;五、六句,写环境恶劣,但松树“常端正”;最后两句以问答作结,揭示了松树不畏严寒的原因。

知识点9.比较鉴赏型

【得分技法】解答比较鉴赏类诗歌题目,首先,要从总体上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找出两首诗歌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其次,认真分析题干,看题目要求从哪一个或哪几个角度进行比较鉴赏;再次,围绕某一个或某些角度对每首诗歌从具体语句到用词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按要求整合答案。

典例12.侧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周喻将军庙

胡曾

共说生前国步难,山川龙战血漫漫。

交锋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

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

赤璧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 “交锋魏帝旌旅退”“烈火西焚魏帝旗”两句所写的场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两首诗均出自同一作者,所写的主要人物都是三国东吴名将周瑜。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中含意相关的两句诗所描写的场景的不同,答题时应从分析两句诗的含意入手。“交锋魏帝旌旃退”写的是两军交锋之后,魏帝(曹操)一方军队撤退的情景;“烈火西焚魏帝旗”则描绘的是在战争中,魏帝的旗帜被烈火焚烧的情景。

【答案】“交锋魏帝旌旃退”写出了赤壁之战期间周瑜带领大军击退曹军的豪壮场面烈火西焚魏帝旗”写岀了赤壁之战时曹军旗帜被焚烧的惨烈场景。

2.周瑜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鉴赏周瑜这一人物形象。从第一首诗来看,刻画周瑜形象的诗句主要是三、四、七句,三、四句通过写周瑜率大军击退曹军和周瑜被委以重任后社稷安定的情况,突出了周瑜指挥有方、受到君王重用的特点;第七句通过写其功勋碑碣的零落从侧面交代他曾建立了不朽功勋。第二首诗前两句写周瑜作为开国元勋在指挥战斗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与第一首诗的三、四句内容相近。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到言之有据。

【答案】受到君王重用、有军事才能、功绩卓著。“交锋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烈火西焚魏帝旗”写他在战场上指挥有方,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并受到君王重用,能保社稷平安;“功勋碑碣今何在”则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功绩卓著。

古代诗歌鉴赏 篇7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①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4.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①②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②。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④。

[注释] 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②翻:通“反”。③风枝:风吹动树枝。④羁旅:客游他乡。晓钟:报晓的钟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故人相逢的环境的。

(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情?如何表现的?

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赏心亭① 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

(2) 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

8.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本曲抒写秋夜雨中思乡,其结构、层次分明,试作简要分析。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一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张廷焯评比此词:“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景。”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

(2)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2答案示例: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答案示例: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4答案示例:(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答案示例:(1)①通过景物描写表现环境,故人相逢在秋天的满月之夜,京城的夜已经很深了。②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环境。秋风惊动枝头栖息的鸟鹊,露草里躲着唧唧鸣叫的寒虫。(2)①这首诗描写了和同乡偶然聚会的情景,表现了乱世相逢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②颔联以“还作”、“翻疑”作流水对,叙江乡故人偶集,真是难得,反而怀疑是不是在做梦;③颈联景中含情。④尾联写欢聚对饮,长夜叙谈,并以“畏晓钟”写害怕分离时间到来作结,深刻表达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友情的深厚。全诗心理描写真切而传神。

6答案示例:(1) ①“压”字形象地写出了城之高、城之固,突出了城的险峻。②也写出了水势的波涛汹涌。(2) ①前四句是写作者登高远眺,感慨江山依旧,物是人非。后四句是说如今的统治者不能吸取前朝教训,使作者忧虑而“怅然”。

7答案示例:(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愁绪。第一、二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本当团圆,却要远行,无奈的诗人只能在梦中与家人团聚,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2)“一夜西窗雨不闻”化用了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加了诗的内涵。

8答案示例:(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勾画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景,从而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的孤独与百无聊赖的情怀。(2)此曲抒写秋夜雨中乡愁,以归梦为中线,先写梦之前所听到的萧瑟的秋声,后写梦过时所见的灯花残棋,最后写梦后难眠的种种心事,层次分明。

9答案示例:(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10答案示例:(1)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她更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2)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心情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烈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起,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内心痛苦抒写得感人肺腑。

古代诗歌鉴赏 篇8

一、说教材

1.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古代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2.学习目标

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

要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所以确定第一个学习目标;在掌握塑造人物性的方法之后,还要明确答题的步骤,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高考中要取得分数,必须落实在卷面上,所以规范答题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课时安排:1课时

3.学习重点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小说作品,对人物行的塑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各种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的相通的,但在具体答题时,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将解答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确定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4.学习难点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许多同学对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答题时却不够规范,导致失分。学生答题不够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答题步骤,二是书写不够规范。所以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高三一班学生普遍热爱语文,作为理科生,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三、说教法

“讲练结合 ”的方法。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所以在一节课中,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能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又能起到巩固的作用。

“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践中。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人物竞猜

(设计理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考面对面

1.考纲诠释:(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2.方法指导:(设计理念: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三)典型例题:(设计理念:精选典型试题,通过讲解让学生有规律可循。)

(四)课堂练习:(设计理念:学以致用,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五)课堂小结:(设计理念: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依。)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六)延伸阅读室:(设计理念: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明确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形象——身份

形象特征——性格

形象意义——情感

六、课后反思

通过典型例题中五首诗的分析讲解,学生掌握了诗歌中人物鉴赏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上课学生反应积极,对诗中人物形象把握到位。但由于时间关系还需多练习方能得心应手。

古代诗歌鉴赏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

2、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节奏

3、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三、检查预习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C)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B、沙洲葭苇(jiā)C、潦缩(liáo)D、岸如赪(chēng)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C)

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B)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重点语句翻译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明确: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明确: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明确: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明确: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明确: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明确: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四、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问: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

明确: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彭泽都昌:烟雨空濛,鸥鹭灭没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分析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烽火矶: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精笔描摹

小孤山:对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大孤山:对比、想象描摹问:景点众多,作者怎样描绘不使其孤立?各景点均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以游踪(移步换景)为线索,文中多次写到江流与船行,为分散的景点贯以线索——完整优美的长江山水图诗文传说的引用、郡县沿革和地形防戍等说明在文中有何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更具有思想深度,充满历史的积淀。

诗文传说增添了神话的氛围,更显空灵雅致与所描绘的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