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是国家至关重要的节日,作为独立国家的标志,国庆节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它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体现,能够增强国民信心,也为下一代的爱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节、国庆节和新年为“全体公民假日”,其中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为三天,元旦为一天;还规定这四个属于“全体公民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
1999年国庆放假开始,对国庆、春节和劳动节这三个节日的休假时间进行了统一调整,移动节日前后的二个周末四天和法定假期三天集中休假,这样共计7天时间。自此实行这种休假制度以后,每逢这三个节日的休假称为“长假”,通常前面冠以节日名称。
2000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46号),从此确立每年有三个黄金周。国家旅游局从2000年10月开始实行假日预报制度。
可见我国首次实行七天长假制度是从1999年5月开始的。,但一年三个黄金周的概念,则是从2000年6月份国办发[2000]46号文件下达后才有的。但在2008年,新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施行,春节、国庆两个黄金周保留,五一改为小长假,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小长假,这样的设置一直保留至今。
国庆长假的目的
国庆长假的制定,主要目的是推动“假日经济”,通过长假启动内需、创造出一些新的需求。由于周末和节假日本来就是商业消费的集中时间,七天长假更是旅游、交通和商业集中时段,相对于商家赚钱的商机,媒体称为“黄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