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推知许多。形容聪明过人,善于推理。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愈”:胜过、强。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更强些?”子贡回答:“赐(子贡自称)呀,怎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呢,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无适无莫
“适”:可以。“莫”:不可。意为无可无不可。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说这样就可以,也没有说那样就不可以,一切要以符合不符合道义为标准。”
无可无不可
语出《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把自己和上述7位隐士作对比,他说:“我则与他们不同,没有一定可以的,也没有一定不可以的。”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无可无不可”,并非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圆滑世故,而是指自己在对待“出世”和“入世”、进退和去留的问题上,没有成见,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人对“无可无不可”的运用,有时也指对事情没有一定的主见,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无所不至
“至”:到。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多用于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什么坏事都敢干。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鄙夫”:没有真才实学,见识短浅的人。孔子说:“一个鄙夫,难道能与他一起事奉君王吗?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假若只是忧虑失去职位,那他就会什么坏事都敢干呀!”
无所用心
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早已失传的六博,中国古代的棋艺。“弈”:围棋。“已”:闲着无事。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这样的游戏吗?玩玩愽奕,也比闲着混日子好得多。”
无为而治
专指圣王知人善任,自己不亲劳于事,立身正己,以德化民,从而使天下得以治理。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是有区别的。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南面”:指天子之位。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得以治理的,应该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谦恭而端正地坐在天子之位就是了。”历史记载,舜是非常善于识人用人的古代圣王,禹和皋陶等都是他任用的著名贤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舜有贤臣22人,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正因为如此,舜才能“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人们也把儒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称之为“垂拱而治”。
恶紫夺朱
“朱”:红色,古时的正色,代表正统。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比喻邪恶胜过正义,或异端冒充真理。语出《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春秋时期,诸侯们以穿紫色衣服取代了正统的朱色,郑国靡靡之音(孔子曾说“郑声淫”)的流行取代了高雅音乐,伶牙俐齿之人也时兴起来。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的光彩,厌恶郑国的淫声扰乱了高雅音乐,厌恶伶牙俐齿之人拨弄是非,倾覆败亡其国家。”
栖栖遑遑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遑遑”:匆忙奔波的样子。形容忙忙碌碌,奔波不安。语出《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其人不详,他直呼孔子之名,可见是个世外高人。“佞”:善辨之人。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呀!你为什么如此忙忙碌碌呢?不就是为了显弄你的善辩之才吗?”孔子说:“我何敢显弄自己的口才,(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实在是我‘固执’的毛病啊!”唐玄宗在“经鲁祭孔子而叹之”的诗中,有“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的佳句,便是由此而来。班固在《答宾戏》中说:“圣哲之治,栖栖遑遑。”
先难后获
“难”:指劳苦。先经过劳苦而后有收获。意为不能坐享其成。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一言以蔽之
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论语》中“一言以蔽之”的用法和今天一样,用于概括、评价某事某物。这里孔子对《诗经》进行了概括,《论语注疏》中这样提到——“一言以蔽之”者,蔽,犹当也。古者谓一句为一言。《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尽其理也。“曰:‘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駉篇》文也。《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也就是说,这里的“一言”,指的是一句话,《诗经》虽然有三百多篇,但是其主旨思想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句话呢?就是“思无邪”——纯正无邪(北宋程颐也用“诚”来解释“思无邪”)。
2、述而不作
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孔子在这里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主要是说自己对于古代、前人的学说是更为信赖的。比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自己就说:“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后面提到的“老彭”,是商朝时一名贤明的士大夫,是一位喜爱、遵从“先王之道”的人,孔子就以“老彭”自比。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认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这些行为都是“述而不作”而非自己在创作。
3、箪食瓢饮
出自《论语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实际上是孔子在赞美自己的一个学生——颜回。“箪食瓢饮”表面上指的是生活条件的简陋,这里引申为生活在简朴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安贫乐道的精神,所以孔子这里称赞颜回“贤哉”。宋代的周敦颐,特别重视这句话,经常叫他的学生程颐“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这里的“乐”,说的正是人超越了物质环境,追求精神圆满的至高境界。
4、能近取譬
出自《论语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譬”就是打比方、例子。“能近取譬”指的是能以自身为例子,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孔子甚至把它和“仁”、“圣”联系在一起。而在当今的伦理学中,推己及人这一行为准则也被称为“金规则”。所谓“金规则”,也就是在各个民族、文化中都公认、遵守的原则,也难怪孔子会认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不器。”
“器”,字面意义上指器皿,这里引申为“像器皿一样具有特定的用途”。“君子不器”就说的是——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具有特定的用途。因为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道德性的学习,范围是很宽泛的,其目的是使 比如有一回,孔子的学生子贡就问孔子: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这里,孔子认为子贡学习的还不够完美,只能算成“器”,而达不到成“仁”的境地。
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自《论语泰伯》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这句话是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看上去这句话讲的是为人处事的智慧之道,然而这句话背后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正名”思想。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对于伦理、政治等万事万物,孔子都认为应该先认清该事物的概念、名分,否则对事情的定位就会不清晰,那么随之而来的'一切就都难以为继了。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还原事情背后的本质,这便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背后深刻的哲学思想了。
7、文质彬彬
出自《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有教养、有礼貌。但是按孔子的原意,光是做到文雅是不够的,会陷入过于“史”的境地。“史”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像史官一样,学习了很多文献,背了很多书,但是可能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个人修为。所以需要“质”,“质”指的就是人质朴的天然本性,好好发挥这种本性,人就会离“仁”更近一些,但是过于“纯天然”,那就是野人了。“文”、“质”协调起来,既不做一个书呆子,也不做一个野人,做到这些,孔子就认为离君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