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感动中国》观后感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本年度“感动中国”的另一则亲情故事同样发生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毛卓云的领导,宁波市看守所董靖莉讲述道:“在分管艾滋病犯监管工作期间,我看到了多起艾滋病犯或因情绪波动、或因身体不适、或因涉案负罪等,产生和引发各种各样的极端表现。
我问老毛,你不怕么?他回答:‘怕,我怕如果不能说服他,情绪不稳定,就会给监室带来隐患。但,也不怕,我学了艾滋病防护知识,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我要让他感到温暖,我也相信自已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每年,都会有这样一群人,站在感动中国的舞台,没有绚丽的背景,也没有耀眼的闪光灯。但这个舞台一样,朴实无华。但他们却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的年代选择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他们,感动了中国。
校长张桂梅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迎来了无数人的点赞和敬仰。12年来,张桂梅同志为1804名学生圆了“梦”,她是大山里当之无愧的“圆梦者”。我们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争做“圆梦者”。
要有“圆梦”的赤诚心。她是学生们心里的“张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正是张桂梅同志把孩子们视为己出,才有了这样深沉的爱。这背后是一颗党员的赤诚之心,把对党的忠诚化作对人民最真实的爱。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是把群众当亲人和家人。在为民实践中,我们要有这样的自觉和态度,让群众少跑腿,自己脚下多沾泥,坚实步子;让群众多开口,自己少插话,耐住性子;让群众少为难,自己多辛苦,厚实里子。要跨前一步,主动为群众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关切提早谋划,及早落实,多一些“暖心包”“温馨袋”,少一些消极应付,把忠诚和热爱融入到为民的点滴之中,融入到为民的“圆梦”之中。
要有“圆梦”的硬本领。张桂梅同志带领华坪女中每年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民还要有能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化解这一矛盾,没有本领是不行的。斗转星移,“能”要与“时”进,要更强,这样遇事才不会一筹莫展,而能迎刃而解。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学习,向群众学,向先进学,向优秀学,尤其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好党的理论指导实践的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要加紧到为民的事上去练。积极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去,在具体事务的“练”中不断锤炼意志,总结经验,提升能力。孰能生巧,干得越多,经验就越丰富,短板就能补得越齐,本事就越高强。
要有“圆梦”的无我境。张桂梅同志以学校为家,把培养学生作为一生追求。即使学生们离开了校园,成家立业,她也时刻关注着她们的人生和成长。无我无私,白璧无瑕。在为民“圆梦”的路上,我们要涵养这样的境界,要以百分之百的坚定、百分之百的力量、百分之百的奋进,全心全意、不留余地为民做好每桩事,干好每茬活,答好每张发展卷。为民无止境,一些民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做“夯根基、打基础、管长远”的潜绩。面对这样的事业,我们更要踏踏实实、无怨无悔、久久为功地埋头苦干,把追求潜绩作为内心为民担当的“基石”。有这样的“基石”,我们就能去除浮躁之气,真正行稳致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就是圆了人民群众的梦,也是圆了每个党员干部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