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6篇)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讲述1953年的美国,时代正处于转变之中,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前往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可是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却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的故事。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篇1

影片被誉为女性励志片。而它给我的感受更像是春风化雨。

片中描写的师与生的关系——是最常见也是最易被接受的施与受的关系;它也是对我们人生影响最深,最难忘的关系。

凯瑟琳。沃森:兴冲冲的以一个前卫的艺术史教师的角色进入了极为保守正规的卫斯理女子大学,她是“施”者,她想做什么?

她想改变。改变自己,改变学生们。

但当她尴尬的上完第一节课,斗志昂扬的上了第二节课;当她开始慢慢认识她的学生,同事,室友,及所处的环境时。她意识到她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种压力和挑战。

她意识到再强的理论和思想也改变不了她尖锐而凌乱的意识。

她意识到再强的理论和思想也打不开她和学生们及整个环境的隔阂;

于是她改变了。剧中的台词是“要改变别人,关键在于自己。”是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她开始放下,理解,体会,溶入,当她真诚的面对自己及他人时,她做到了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影响到了自己,同时也真正的影响到了他人。这种“施”是无形的,是真诚的,是深远的,她找到了改变自己及影响周围人的路径,那就是——洞察自己的感受。

通过这种洞察她发现了真正发自内心的声音,于是她拒绝了看似完美的求婚,她离开了充满魅力的情人,她惜别了热爱她的学生们。她朝着自己心灵的方向出发了。

作为“受”者的学生们,在这位卓尔不群的老师的带领下也找到了这条路径,于是她们也开始改变了。

贝 蒂:最初作为最鲜明,最坚强的传统的捍卫者。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及凯瑟琳真诚的召唤后,最终成为了坚持捍卫自己心灵的典范。

琼 :聪明的她,其实一直都知道真实的自己在哪儿?但她不敢也不愿袒露,直到凯瑟琳的出现。让她更坚定的走自己的路。

吉赛尔:饱受内心挣扎与传统束缚的她,一直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她勇敢,但不被接受和尊重。是在凯瑟琳的带动下让大家真正的正视了自己也正视了她,于是她迎来了一份真正的友谊。

康 妮:生性随和乐观的她,一直低低的姿态做人。她曾经不在乎自己是谁,只要大家都好。可是她也有需要,也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周围都开始无声的变化时,她也变了。她用自己蕴藏已久的力量争取到了本应属于她的爱情。

多么微妙的“施与受”啊。施者无为,受者无意。也许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即使不是在师生关系中,就是在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中。这样的“施与受”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啊。

这也更让我想到了,在心理咨询关系中的双方。谁是施者?谁是受者?也许双方共同的成长才是最好的方向吧。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篇2

真正的教师权威不是让你畏惧,而是让你羞愧。今天有幸聆听了陈大伟教授的讲座,便是这个感受。也因为陈教授知晓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许多人从中看到了女权、独立主义精神和性别歧视,但从教师这个角度,我看到了凯瑟琳·沃森从面对学生们课堂上公然离席时强颜欢笑的新教师,成为了学生追车送别,欣然微笑的好教师。

她是如何征服“没有男子的常青藤“中那群高傲的学生的呢?我想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学识,超越书本的知识。农夫山泉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教师却不是教材的输送员。

学高为师,你没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无法给学生以知识世界的洗礼,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要么是出于礼貌,要么是对学校规则的畏惧。

而凯瑟琳·沃森作为一名艺术史老师,便以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和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便是学生们心心念念的丈夫

二是个人魅力。这就不得不提及这部电影的创作背景。当时女子所读的大学,更像是“女子精修学校”,她们学习只为了一个目的:嫁给一个人,成为太太。

而凯瑟琳·沃森向往自由,追求爱情和幸福。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一个观念——实现自我价值和拥有婚姻同等重要。她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大胆去实践自己的想法,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想,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启蒙者,有时也是时代的启蒙者,这便是被称为“蒙娜丽莎”的缘由。

成为一名教师,这仅仅是八八的起点。最近七七也面临着新的起点,有些许的不安。我想说:“不念过去,不畏将来。”Keep going!Fighting!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篇3

"蒙娜丽莎的微笑",单这个名字就能让观众暇思无限。数百年来没人知晓,她为何而笑。笑得很淡定,很安静,甚至还有些诡异。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几次我默然地流泪了。不是因为感动,而是为女性人生的而奈。"爱是女人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默认了要结婚,要相夫教子。默认了如果家庭需要,我们就要放弃我们的事业。

看看学校里开设的课程~

"你可以轻松地在我这里得到一个A,但关键是他(你们的丈夫)给你们的成绩而不是我。"

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女性很卑微。女人是什么?她们从来就没有自我,不被关心她们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这个社会给她们的唯一身份是某某的妻子。并让她们象男人一样为了生存去攀爬去费尽心机。不同的是她们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丈夫更成功,自己进一步地成为婚姻的附庸。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位女性她与众不同,因为她来自未来。

新艺术史老师,美丽成熟女人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饰)却告诉她们:"不,这不是你们想要的,你们可以做得更好,找回自己"

在第一节课有着良好的艺术基础和家庭教育的学生们让凯瑟琳倍感羞辱。第二节,她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另类的艺术品。不再有书本会告诉她们这是什么,它用了什么技法,作品的意义在哪里。这些另类崭新的作品,让这群一直认为什么都有已定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的学生们,知道有时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观察的,是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要去看,去想,去体会,独自认识作品及自己。

我说凯瑟琳来自未来。是因为我比导演悲观。结局太美好,让我觉得不真实。

我相信有琼这样的女学生,成绩出类拔萃,能力超强,重视家庭,甚至愿为之放弃学业。也相信有贝蒂这样的女学生,在深感婚姻的痛苦后,选择尝试全新的生活。甚而,我相信曾有过凯瑟琳这样一位老师,让这所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学校沉闷的空气发生过一些震荡,让她的女性学生们感知到自己也可以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但真得让他们的女性意识觉醒了吗?我怀疑!

结尾出,在凯瑟琳的办会室有许多"人人都可以成为梵高"的向日葵作品。当凯瑟琳坐在车里,要离开了。学生们骑着自行车相拥而送。我当时就想这群学生这样做,是因为凯瑟琳老师的艺术史课与众不同,还是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我有时甚至悲观的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琼和贝蒂由于某种感激和认同发起了这项活动,大多数学生又不反对,所以就有了这一幕。即没有对这位与众不同的艺术史老师有太多的喜爱,更不是因为在这位老师的教化下,自己女性意识的觉醒。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篇4

这部电影不比好莱坞大片,不紧张,不刺激,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朋友很好奇这么“无聊”的电影我竟然看过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动。我个人觉得每个女孩子都该看一次,涵养一下气质。

电影的情节我就不赘述了,google一下就知道了。很多人看这部片子充满疑惑,我想是因为对历史大背景和卫斯里传统的陌生。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二战刚结束,经济大萧条。因为二战中,男人都上前线了,所以政府就号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来工作。可是二战结束,男人归国了,却发现以前的工作机会都被女人抢占了,于是,政府又号召女人要回归家庭,照顾老公和小孩,这才是她们生来的责任和使命。这就导致曾经的liberal(自由解放)话语重新回归到conversative(保守)话语。这种话语的转变首先就渗透到学校教育体系中,Catherine希望改变这样一种教育,让女生学会为自己而生活学习。

卫斯里女子学院,美国最有名的女子学院,贵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宋氏三姐妹,还有克林顿夫人。我有个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儿申请到这所学校,她砸锅卖铁都要让她念。50年代美国的大学逐渐开放女生名额,让她们有高等教育的权利。卫斯里的女生都是来自富裕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她们希望女儿在这里被培养成为得体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组成体面的家庭。所以这里的女生要修艺术,文学和欧洲语言,还有家政课,但是她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成就,她们最大的成就是成为高贵端庄的妻子,辅佐丈夫的事业。因此,卫斯里每年都有个滚铁环的传统,据说第一个滚到终点的就能第一个步入礼堂。她们大学四年就是赶快找到优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电影中的四个卫斯里女生对这种话语和学校教育有的维护,有的认同,有的怀疑,有的不屑。最终,她们因为各自的遭遇都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都学着从表面看本质,不要为外象迷惑,要独立思考和做人。

电影里面最大的争议就是女人是否生来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们是否只能成为领导者的夫人≤≥而不是领导者,这个讨论在当时历史背景和卫斯里语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今天女人有了更多选择,可是也挣脱不了性别的宿命。一旦结婚,就面临生育的压力,事业和家庭难以两全的顾虑。当全职太太不轻松,蜡烛两头烧更辛苦。虽然没有人规定女人生来必须当妻子,当妈妈,现在很多女人选择不婚不孕,可是没人否认生理上只有女人可以担负这项社会生产的责任。如果你放弃了社会生产,就会制造很多社会问题,老龄化,少子化。

这个社会对性别还是无法绝对公平的。女生从小要和男生一样,千军万马挤破头,受高等教育,研究所毕业,发现自己到了尴尬的年龄,要事业还是要生育?怎么都有遗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还要力图保持自我,担心对孩子的付出不够也担心对老公的照顾忽略,还担心自己的事业陷入瓶颈。社会的话语也是一样,一会儿要独立自主新女性,一会儿要新全职太太,可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停滞不前,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没有十足的安全感。大众舆论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样,我们得知道,任何时候都会有矛盾出现,船到桥头自然直。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篇5

《蒙娜丽莎的微笑》应该说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

该片实地拍摄于美国著名的威斯理女子学院(WellesleyCollege)。该校是目前全美排名第一的私立女校,被誉为“没有男子的长青藤”。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国前夫人、现任参议员希拉里、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都毕业于此学院;中国的著名女作家、诗人冰心和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也是该校早期的毕业生。

《蒙娜丽莎的微笑》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依旧很保守,女子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女孩子训练成贤妻良母,以便嫁个好丈夫。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从正面描写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影片,它探讨了女性该如何定位的问题,其中包括结婚、离婚、婚外恋、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等等一系列与女性相关的话题,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回答了“女性到底应该如何生活?如何有价值地生活?”这一困扰女性多年的问题。然而,影片并没有叫嚣着让女性从厨房走出来,而是通过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达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与事业并重的看法。

由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给女生们上的第一堂课非常失败,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地开拓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第二节课上,凯瑟琳给学生们展示了教学大纲外的几幅艺术作品,并顺着争论不休的学生们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门课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影片在此实际上是借凯瑟琳之口引出了故事的真正主题——“什么是人生?是什么决定了生活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正如“什么是艺术?”一样,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难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尽管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女子学院,但从广义上来讲,这部“肯定女性”的电影实际上对两性都非常适用。“其实它讲的是个体的挣扎和奋斗,无论男女,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中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在那里他们可以发挥最大的能量,成为最棒的人。”人们常常会追问自己,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或是自己应该干什么?当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时,很多人会无所适从。其实很简单,坚持自己的内心,以宽容之心看待他人的选择,像凯瑟琳、贝蒂和琼那样,在遭受挫折后勇敢地延续自己的生活。

《蒙娜丽莎的微笑》非常善于用情节来做暗示和对比。从影片开始处,凯瑟琳因为“不能使用电熨斗”而搬出学校宿舍,暗示她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学校护士的被迫离去,暗示不遵守学校规定、给学校带来新观念的人的下场;凯瑟琳一意孤行,不顾校方的警告,让学生们感受现代艺术,暗示了新思想与传统观念的矛盾和斗争。后来,影片在更大的一个范畴内将贝蒂和琼做了对比:贝蒂原来在母亲的教导下,是“结婚生子”路线最坚决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她甚至不惜在课堂上和校刊上与凯瑟琳老师针锋相对。而琼似乎有着更高远的追求,一方面,她希望过贝蒂一样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她又想到耶鲁法学院继续深造。这二人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贝蒂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并开始迈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选择到纽约去求学,不再活在母亲的影响下;而被凯瑟琳寄予着厚望的琼却退回到了“结婚生子”的阵营中,“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就读机会。然而,琼的这种“退回”并非是向传统观念的妥协,它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它标志着威斯理的女生们已经开始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

另一处强烈的对比体现在凯瑟琳和南希的身上。作为反叛者的凯瑟琳,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她对婚姻的弃绝。虽然威斯理学院的单身女教师并不少见,但是她们都像凯瑟琳的房东——在学院教《礼仪和演讲》的南希一样,是被清规戒律所异化了的修女式的人物,这些老处女用自己的贞洁和牺牲维持着既定的传统婚姻制度,她们的独身是对这种禁锢女人的制度的配合,而不是反抗。凯瑟琳与她们恰恰相反,她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的出路”。她主动离开加州的男友,就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不甘于女性固有地位的自觉意识,在当时忽视女性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氛围中显得尤为难得。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篇6

《蒙娜丽莎的微笑》在美国出品并在北美亚洲相继上映,很快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流演员的非凡演技,卫斯理四季美人的校园风景,20世纪50年代经典的布鲁斯唱腔的音乐和舞蹈所流露出的恬淡柔美的浓浓怀旧情思,以及影片呈现的卫斯理这所百年学府的尊贵与典雅的古典气质与怀旧气息。站在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欣赏,我认为影片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感人肺腑的故事本身。它是一个人物鲜活、情景生动、扣人心弦的教育故事。它触动了我灵魂深处的教育情感,释放了我内心蕴积的教育情绪,激活了我沉睡多年的教育思绪,让我生发无限的遐思与幻想。我利用课余闲暇安静之时整理出我对它的教育理解。

影片刻画最多的是凯瑟琳老师,没有凯瑟琳老师那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就没有这群女孩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凯瑟琳沃森所代表的是有些前卫和另类的改革者的教师形象。所谓前卫是说凯瑟琳沃森是一位不依赖男人的女性。凯瑟琳并不是贬低家庭妇女,而更多的是认为,作为有知识的女性,不应该只想着结婚,要勇于追求梦想,活出自己的人生。所谓另类是说她勇于公开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大纲以外的非正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能够基于独特的理解质疑艺术和美的既定标准,用于背离乃至颠覆男权至上的主流价值观,并且拥有在反抗社会正统价值观和强大主流力量的过程中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优秀品质。凯瑟琳课程改革的成功,来自她执着的专业追求,她对女子教育的她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核对女性未来独到见解。凯瑟琳的教育实践体现的是我是自由女性的代表的教育内涵。她不是把自己的教育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以艺术史教师特有的教育诗性智慧融入女生们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我抉择。凯瑟琳不仅是那个时代卫斯理需要的教师,而且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教师。

电影中开学典礼仪式的镜头:当学生会主席琼向冷模以对的校长大喊“我代表所有女性,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的时候,头戴彩色边呢帽的各班级同学,拥挤在礼拜堂的门口。单看这个仪式,就是让所有的学习者知道,知识的寻求靠的是自身对知识的渴望与需要,靠自己打开学习的大门,不断追逐自己想要的。“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呈现给我的是大学的内涵——刻苦求知、健全心智的圣殿。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大学的目的在于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摆脱对学校的需要,大学的任务是在于帮助他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曾有位哲人说了这样的话“上天给我们有限的物质,但给我们无限的精神”,是精神带领人们上升到环视全球的高度。教育应该让学生经过不断求知武装起最先进的思想和环顾世界的眼光。因为,先进的思想才能促成、推动先进的行动。教育首要的目的,应该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为世界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但是建学校、办教育的目的不止于此。

当学生们正在观赏一部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时,凯瑟琳告诉她们该做就是思考。这一情节启示我:教育不是用书本知识把学生的脑袋塞得满满的,而是教育要“留白”,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多元化思维空间,教师自己应当有独特的风格及内涵,让学生们有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评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了解它。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抛弃僵化的标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从而不害怕自己和别人不同,为了一个独特的自己而骄傲。如同影片台词所说,“没有错的答案,也

没有教科书告诉你该怎么想”。也如同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兼容并包”。在学生接触足够多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材料并经过老师引导以及自己充分的比较和分析,树立独立鲜明的个人观点就不再那么困难。

在另一堂精彩的艺术课中,凯瑟琳老师给学生们分享梵高著名的绘画作品《向日葵》。她评价说:“他(梵高)画出感受,而非眼睛所见。人们不能理解。对他们而言,它幼稚又粗糙。”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老师向学生们所表达的一个重要道理,就是《向日葵》有各种不同的画法,没有约定俗成的正确标准化的答案,每个人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欣赏去创造。她并非一味地否定女性要成为贤妻良母,而是希望她们能够有其他的追求,能够不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好好地思考:什么是女性的自由?什么是女性的价值?什么是女性的梦想?她希望这些女孩子对艺术和人生能有新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你能选择顺从家庭和社会强加于你们的意志,你也能选择走自己的路。每个人的生活亦如此,要自我决定,自我选择。

影片的可贵这处就是结尾并没有为女性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答案。所谓“妇女解放”,,目的并非让女性也去从事与男性一样的工作,承担和他们一样的社会责任。琼选择了家庭而放弃了耶鲁大学升学的机会,貌似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妥协,实则是她独立人格的体现。影片告诉我们,妇女解放首先是女性个性的解放,女子教育则是致力于培养她们独立的思考力自我人生价值以及选择人生道路的决断力。无论相夫教子抑或升学就业成为职业女性,还是兼而有之,都要通过 理性的思考。跟随自己的心走,只要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很值得观看具有教育意义励志片。我希望今后教育领域出现更多的像凯瑟琳那样敢于超越、大胆创新、追寻真实自己的教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