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3篇】

如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通用3篇)

如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篇1

发声练习

此处介绍四种比较简单的练声方式,效果会在长期坚持中逐步显现。 准备: 所有发声练习必须站立进行,双脚略分,双手叉腰。所有发声练习都是按音阶逐步上升再下降,尽量涵盖所有能唱的音域;所有发音练习尽量保持嗓子放松,腰腹紧绷。

1、单音练习: 方法: 保持正确姿势,以偷偷吓唬别人的感觉,清晰大声发出“嘿”音。 目的: 双手叉腰感觉发声时腰腹肌肉紧绷外扩,这是腹部气息支持的正确感觉。找到气息的发源位置——小腹。

2、弹跳练习: 方法: 曲-321321或531531都可,发音“mimimi~mamama~”,要求发音简短有力,富有弹跳感。 目的: 将单音练习中气息支持的感觉运用到简单歌唱发音中,练习发出气息的力度。 进阶: 在掌握气息支持弹跳发音后,可尝试将每个音节拖长,联系气息支持的持续性。

3、吟唱练习: 方法: 曲-5654543432321,词-河边游来一只小白鹅。要求一口气唱出,期间保持气息持续不断,音色尽量清晰明亮。 目的: 练习气息支持下不同音高不同发音的持续性歌唱,达到延长气息持久性的目的。 进阶: 在掌握吟唱练习后,可尝试对尾音做颤音处理,而不仅仅是单一平直。

4、共鸣练习: 方法: 保持正确姿势,将身体想象成一根中空管子,想象向上延伸感,发“呜”音,类似火车汽笛。要求声音浑厚稳定,中部音域,力度不需要太大,但尽量延长。 目的: 找到颅腔、口腔、胸腔的三腔共鸣。方法正确时,会感到头稍晕,嘴唇发麻,身体通透,同时所在房间空气共振,略有回声。 进阶: 初步掌握共鸣练习后,可面对墙壁,加强力度,感觉气息强弱变化造成的共鸣变化和穿透力变化。以声音仿佛成一束打在墙壁上并弹回,同时空气振动和回声较大为最好。

5、真假声变幻练习: 方法: 正确姿势下,发音“咿~呀~”,参照戏曲练声发音,咿上扬,呀回落。要求一次性涵盖真假声两部分音高。 目的: 学会自然的真假声转换,气息支持平滑顺畅。 进阶: 初级阶段只要求气息掌握和控制,高级阶段要求音色明亮顺滑、力度饱满,听不出真假声音区别。

如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篇2

发声是所有圆润、明亮、美的声音出发点。不过要达到声音通透明亮,真的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可如愿以尝。努力加油进入第五式。

合嘴“Hum”1 2 3 4 5 6 7 I 再从高声区“Hum”回起音点。练声时两旁肋骨微微向横扩张,声音要发自小腹直通达至鼻梁,而喉咙一定要放松。

目的:是发展鼻腔及口腔之间的共鸣。

又是一句老话,温故知新。

如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篇3

尊重是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尊重家长是做好沟通的前提,不能一见面就对家长指责学生的错误,把学生家长当学生来教育。这样会使沟通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是理性的行为,与家长的沟通更需要互相尊重。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应该把家长放在对等的位置和家长沟通,而不要拿对自己的学生说话的语气居高临下的和家长交流。否则,很容易造成家长对老师的抵触和不认同,就不能很好的和家长进行沟通。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要明白,和家长沟通的目的是探讨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把学生家长当做出气筒。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家长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对孩子的教育形成一个互动的局面,才能增进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全面的了解。这种“互补性沟通”会更好的帮助出现问题的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小”问题。

“家访”是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

家访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通过家访,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也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在校是否一致。总之,家访在教育工作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手机、电脑及通讯器材的普及,现在的教师很多都采用电话、邮件等方式和家长沟通。然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各不相同。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是由家庭的因素造成的。

相对来说,传统家访能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以及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等,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传统家访能让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会让家长感觉到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个普通朋友,缩短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家长更乐意和教师配合,更好地关注孩子成长。所以我们家访的时候应该注意新旧方式的结合,使沟通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在家访时要讲点艺术性,家访不是告学生的状,反映情况要讲究点策略,语气要婉转、和气,从成绩入手,以表扬为主,进行疏导,使家长乐于接受,愿与我们配合,共同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