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350字【精选28篇】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精选28篇)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1

《三字经》里都是在讲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人一出生心地是善良的,通过读书、学习,就能出人头地。《三字经》里也教导我们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如“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三字经》里也教导我们一些为人处世的事情等,通过不断学习,获得、探索知识来提高自身修养。

每当我读着《三字经》时,总会联想到,那是的儿女十分孝顺,并不是像现在的子女一样,长大后出国留学,在国外定居,对家乡的亲人不理不睬。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好好读书,成天泡在网吧里,还有些人因为不想去上学,而逃课去玩。让我们来比一比现在的人和古代的人有什么区别,现在的人做什么事都要占些便宜,而古代的人——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四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的诗赋,并懂得礼节,父母都很喜欢他。有一天,孔融的父亲买了一些梨,让孔融选一个,孔融选了一个最小的一个梨,父亲问他为什么要小梨子?他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就让给哥哥吧!连孔融都可以把梨让给哥哥,而现在的人不管是谁都要占些便宜,可见现在的人和古人真是一个对比。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2

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 书中每三个字都会讲一个道理或是一个历史、寓言故事。我读了之后,里面的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深受启发的一句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这么小就懂得自己吃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使得我逐渐养成了互相谦让、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说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有一个哥哥,上小学的时候就不好好学习,很贪玩。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听。现在,他非常后悔上小学时没有好好学习,没有打好基础。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又有什么用呢?

《三字经》中还有许多像这些包含着大道理的小故事 ,它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它是我的好朋友,能伴我成长,促我进步;它也可以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更完美。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3

从我上一年级时,学校就要求背诵《三字经》现在我都能背下来了,我从中能悟出了一些道理。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人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后天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人的性情才有很大的差别,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得到改变,所以从小关心教育儿童非常重要。”还有“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是说“子女不用心学习是不应该的,年纪小不努力,长大了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还有什麽用。古代人都知道这些道理,我做为一个小学生更要发奋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4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古代只要有受过启蒙教育的人都熟知此书。但是,对于现代的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它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三字经》这部经典,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说它陌生是因为人们对“人之初,性本善”之后的内容“性相近,习相远”已不多,“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更是少数,何况是全书通读,全面了解呢。有幸的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了解《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及同名图书。借此得以全面了解〈三字经〉这部经典著作。以下是我读此书的一些摘录。

三字经的篇幅少,只有三千多字,但以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的最重要的哲学智慧、伦理道德、知识,汇聚在一起。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这十二个字,反映的是儒家学派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5

今天,我捧起《三字经》这本书读,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这句话是:“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的意思:年轻时不好好学习,这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你在年轻的时不刻苦读书学习的话,到老的时候,能有什么成就呢?

读了这句话,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朋友,他的学习很不好,在班里老是后几名,他的数学作业差不多错完了,有时候星期天他的作业都不写,星期一上学时抄别人的作业,他在家里时,我见他屋里没有几本跟学习有关的书,差不多全是漫画书,他屋里还有一个游戏机,他每星期就打一天的游戏。成绩一天一天的下降,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他却想没事人一样,照样如此。

今天我读了这一句话,我知道我们要把握好现在的时光学习,不要到老才学习,那样才会有成就和作为。回头我也要把这句话让我的朋友好好读读,明白其中的道理。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6

今天,我读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字经》,有人说我真是百看不厌,我想,大概是这样吧。因为,这里的每一句都有着它深刻的道理。比如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杵;融四岁,能让梨;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我很喜欢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杵。并且,我还知道关于这句话的一个故事。

孟子小时候,很是调皮,由于住的比较偏僻,有很多的人都从这条路上送去世的人,孟子和他的小伙伴,就学着这些人的样子,堆一个小土堆,立上一块小石头,放一些小石子在旁边,然后不停的哭。孟母看了,便搬了家,搬到了一个靠近菜市场的地方,可孟子很快和这里的小孩子成了好朋友,他们学着卖肉的,也吆喝起来,孟母摇了摇头,便又搬家,这次,孟母住在了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本想这下孟子应该好好学,没想到,孟子却逃课,回到家中,见妈妈正在织布,孟母看到后,心很痛,拿起剪刀就把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不理解的看着妈妈,孟母对孟子说:“你就像这布,我织到一半就把它剪断,我不就是半途而废吗!你也是一样的。”孟子听了,泪流满面,说:“妈妈,我一定会好好学的。”便跑回了学堂。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不要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除了干一些坏事)还告诉了我们,不要学一些不适合我们的东西,一定要学一些好的东西,做一个好的自己,一定要学会约束自己。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7

《三字经》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书中不仅有又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其中,《铁铸磨针》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的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有一天,他书读到一半就心烦意乱,到河边去捉蜻蜓玩,他老远就看见一位老婆婆在河边磨东西,他走近一看,原来老婆婆在磨铁棒,便问:“老婆婆你磨铁棒干嘛?”老婆婆说:“女儿要出嫁,把它磨成针来做嫁衣。”李白很吃惊:“这么粗,怎么才能磨成针呀?”老婆婆说:“孩子,我天天磨,害怕磨不成针么?”他听了很受启发,从此以后发奋学习,后来成了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邻居的大哥哥,记得我8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急着上厕所,拉开灯就去了,回来时看见邻居家大哥哥的房灯还没关,我回屋一看都12点30了,大哥哥还在学习虽然他成绩很好,但他从不骄傲,我相信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终于,在去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无论是李白的故事,还是大哥哥的故事,都让我明白了:勤奋努力学习一定会获得成果,游戏,懒惰绝对没有益处。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8

放寒假没几天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教我洒扫、应对、进退,帮我学习、尊长、敬幼的书——《三字经》。《三字经》文如其名,以三字为一句,四句一组,就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琅琅上口十分的有趣。但是,《三字经》易学不易懂。从大年初二开始我就拿着这本书和《百家讲坛》的教授一起读《三字经》。

我最喜欢的是《三字经》的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为什麽喜欢这两句呢?是因为这两句能帮助我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意思是说,人初立世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生活和学习环境变换,不同于当初之时了,差异变的越来越大,就象当今社会上的人,有好有坏。这两句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书中不仅有这样的解释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讲人在刚出生时本性是不善良的。为什麽能这样说呢?因为每个人在婴幼年时都很不懂事,不是很听话。既不知道父母亲为家累还是不累,为自己是生气还是难过。所以说,人出生时是不善良的。

这两种解释我比较认同第一种。因为,每个人在幼年或少年时不能只看听不听话,应在受过教育后再判断是好是坏。应该往好的方面看,往好的方面去培养。这样,才能做社会有用的人。

我读了以后深受启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做事,诚实做人。长大后报答父母双亲,报效国家。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9

有一本书,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孩转变成一名有知识、有思想的小学生。那本书就是——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别看这就短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刚生下来都很善良,天赋也相近,只是后来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会使习性的差距变大,如果对孩子不严加管教,孩子就会不再善良了。妈妈就曾经给我讲过与这个有关的故事。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个孩子,长得很可爱,妈妈总喜欢把他抱到邻居家去玩。有一次,他无意中把邻居家的一根绣花针带回了自家。妈妈看了,说: “孩子,你真聪明,还知道把这个拿回来”孩子听了,很高兴。于是,他就养成了拿别人东西的习惯。长大后他成了一个小偷,还犯了大案,要被处死。在执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见母亲一面,母亲泪流满面地跑过来,小偷说要亲一下母亲,母亲同意了。小偷凑上去,一口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她不孝,他却说:“妈妈,当我第一次拿别人家里绣花针的时候,你能告诉我那样做是不对的,今天,我就不会走到这个地步。妈妈,我恨你!”

我们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接受家长和老师好的引导,就有可能走上歪路,变成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这就是三字经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同学们要谨记啊!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10

今年的寒假作业里有要求诵读国学经典,我和妈妈在书店里买了《三字经》。以前也背过其中的几段,也不是很有兴趣,但拿起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内容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明确的注释和小故事,里面含意无穷,有些故事让我很感动。

“香九龄,能温席。”在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小女孩,才九岁就开始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让母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母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母睡……她懂得为父母减轻负担,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今年也是九岁,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不用帮忙,有时还会对妈妈发点小脾气,每天上学也是由爸爸妈妈接送,就连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需要妈妈帮我检查。虽然有时候也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是出于好玩……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把大梨让给哥哥弟弟吃,小的留给自己。这是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最缺乏的美德。我们在很多长辈的呵护宠爱下成长,所以养成了唯我的性格,很少懂得谦让,特别是同学之间。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同学之间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关爱,有事情相互谦让,就会少很多的争执。

《三字经》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一篇又一篇的寓意能增进我们的知识和见闻;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请和我一起去读读这本好书吧!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11

从爷爷的书架上,从爸爸的箱子里,从学校的书堆里,我都能发现一本书,那就是——《蒙学经典》。其中有《弟子规》,有《千字文》,有《百家姓》。我最喜欢其中的《三字经》了,因为它读起来简单,上口,还能轻易读懂其中的意思。所以我爱读。

记得《三字经》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它的意思是:战国的时候有个叫苏秦的学生,他读书时为了防止打瞌睡而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便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他的家里很贫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或停顿过学习。这种做法我觉得有些不合道理,但是这种精神却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从历史学家到政治学家再到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想自己,我学得十分惭愧,和他们相比我可差远了,今后我要学习古人们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我记得还有一段对我记忆犹深: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它的意思是:汉代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从孔融让梨里我受到启示: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尊敬兄长开始,培养我们的爱心,要友善对待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我们要懂得谦让,我觉得谦让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它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和谐。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懂得谦让,不能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人与人之间应和谐共处,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字经》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还是文化的宝藏,是智慧的结晶,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必将源远流长。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12

寒假里,我的书柜多了一位新成员——《三字经》那是我特地到新华书店买来为自己“写作”之用的。

回到家,我静静的坐在书桌前朗读《三字经》一口气竟读完了整本书。读完后,我感到知识丰富了许多。并从中找到我最记忆犹新的两句话:“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和“融四岁 能让梨 第于长 宣先知”读完这两句话,我深有感触和惭愧,黄香九岁时就知道要孝敬父母替父母暖被窝;孔融四岁时就知道礼让同辈,让大的梨子给哥哥弟弟吃,自己却吃小的梨子。

读完黄香和孔融的故事后,自己感到十分惭愧,比我小的孩子都能做到,而我为什么没有做到呢?回想起来真后悔,今后我要像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和孝敬亲人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来回报父母。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用不退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言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读这本好书吧!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13

《三字经》,人人都看过这本书,可谁又能完全摸得透它真正的含义呢?

这本书的第一段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而影响的。

善良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人天生就具备的本性,能给别人温暖和希望。但是,这种善良如果不好好维护的话,就会渐渐消失。我们要学习这些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很感动,它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母的严格家教也培育出了孟子杰出的品德和才能,这和孟母的教育方法是离不开的。

有空你也可以再读读《三字经》,相信你也可以收获很多知识哦!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14

三字经的每一句当中,即便于记诵,又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有几句使我心旷神怡。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想想如今,有的小学不好好上,到外面瞎混,一上了初中,学校都不要他,他只能出去打工。可他长大了一事无成,看看别的同学都有了自己家的公司,他到现在才后悔已经晚了。

还有一句,就是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意思就是当时君王和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女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顺相处。想想如今,夫妻如果过不下去就要离婚,还谈什么和顺,要不就是因为一件小事而吵架。真是不应该呀!

三字经,一本被人称之为“若能句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它洋溢着儒学教育的气息,全篇以孺子思想贯之。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15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三字经》,《三字经》的作者是南宋大学者王应麟,写下此书后,元,明,清代,不断有人补充,使它更加完善。

《三字经》让我受匪浅,大学都王应麟能短短三个字,让人懂得一个大道理,又把人生道理,古代朝政的变更,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用三个字表达出。这本书也告诉了我很多:亲敬师友,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等等。这本书里有:教学之道,孝悌之叉,名物常识,学习典籍,以史为鉴,勤学刻苦等知识。其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告诫我们,小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学习!等等。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1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还记得这叫什么吗?对,是《三字经》。读完后,我的感想很多。如我们应该好好回报社会,好好报答父母。《三字经》里的每一句话,都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里说的都是懂孝敬的古人,这些都是千古留传的佳话,它教导着后人,从中能学到怎样感恩父母。

先从黄香说起吧!黄香,在九岁时,夏天为了让父亲入睡,他把席子扇凉了让父亲睡。冬天为了让父亲不凉,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弄热,再让父亲上床入睡。再说说“卢衣顺母”,一个小孩子小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为他找了一个后妈,后妈很坏,给她亲生的穿好的,给他穿卢草做的衣服。后来被父亲发现了,父亲要休妻子,他恳求父亲不要,之后后妈也转变了,也开始对这孩子很亲了。这两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怎样孝敬父母。

其实,当父母将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孝敬他们。以前,我们不知道孝敬的真正含义,现在懂了,就要好好的孝敬他们。就是现在的生活再好,也不能忘记“孝敬”二字。

就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吧!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17

前一段时间,我们背诵了《三字经》。由于光理解字面意思不太好懂,所以我们买了《三字经》书。里面既有通俗易懂的解释,又有充满哲理的故事。

《三字经》中,含有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动的民间故事,日常的百科知识,古今的历史记载。打开《三字经》,仿佛推开了知识的大门;翻动《三字经》仿佛正在汲取知识的精华;阅读《三字经》,仿佛正在和学问渊博的古人对话。《三字经》是文学的宝库,知识的精华,让我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三字经》中,有许多让我受益匪浅的句子,比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告诉我年轻时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这样等到老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又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块很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玉工雕琢,就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所以小时候努力学习是将来有所作为的关键。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18

《三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一句,有个故事:战国时期,田稷曾出任齐国的丞相。有一天,一位下级官吏为讨好田稷,送给他一大笔黄金。田稷推辞再三,碍着情面还是收下了。他把黄金交给母亲,请母亲存放起来。田母是个正直而又心细的人,她暗自思讨:儿子当丞相已三年了,还没有一次交过这么多的黄金给她保存呢,莫不是……想到这里,老人就问儿子:“这笔钱财是从哪儿来的?”田稷是个孝子,从小受到田母的严教,向母亲讲实话已成了他的习惯。于是,他就毫不隐瞒地讲了实情。……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因为以前我常常对别人说谎话。想起来真有点后悔。故事中有一句话让我深受教育:做人应该注重品德上的修养。我以后要诚心诚信,不能说谎。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19

放暑假,爸爸让我背三字经,我同意了,于是我的三字经旅途就开始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就知道孝顺父母,我十岁了,还让父母操心。“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蔡文姬从小喜欢听琴,久而久之,她能从琴中听出弹奏者抒发的心声。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从小喜爱读书,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了。她们不过是两名弱女子,但却如此聪明过人比我聪明上一百倍。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勤奋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凡是勤学钻研的人,才能有所成就。懒惰嬉戏的人,不仅无益反倒有害。所以我要好好学习,自勉自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20

这几天,我读了三字经。

我最喜欢曾子杀猪这个故事。这篇文章主要叙述曾子的母亲跟小孩说:“去外面杀头猪给孩子吃。”曾子争着要出去,妈妈拒绝了。

第二天,曾子的父亲见到了曾子的母亲,曾子之父知道母亲没带孩子来杀猪,曾子之父非常生气,父亲说:“你怎么没带孩子来杀猪。”曾子之母向他说:“和孩子开玩笑。”

曾子之父觉得母亲在撒谎,就跟他说,欺骗小孩是不对的。“

最后,曾子的父亲将猪杀了,带回家给儿子。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诚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一个人如果不诚实,会失去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以前我经常撒谎,撒谎的原因是不想承担错误。因为承担错误会被爸爸挨训。

撒谎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有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因为男孩经常撒谎,大家不相信他,最后非常悲惨,大家都知道,我也不重复了。

我们不能像狼来了的小男孩一样,要做个诚实又守信的人,也就是说要守信。说话就要算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如果一个学生连诚信都做不到,根本不是学生。

这和人差不多。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21

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千百年来积累的精华在国学之中蕴含。古时垂髫小儿皆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开始入门,故而,携子共读《三字经》成为小儿学习国学的开端。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所以教育要趁早,家长在一言一行之中,教他明事理、辨是非、知善恶,教他作一个勇敢的人、积极向上的人、充满爱心的人。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教育子女的准则,让小儿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养成优良的品质,它包括:善良淳朴、百折不挠、知书达理、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如果为人父母者都能以次为准则教育子女,那么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充满爱和和谐的,而少了许多欺骗和不信任。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未来我们孩子的未来!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22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三字经》。我想大家对这本书都不陌生吧!这本书是我两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的。那时候的我也只能说会背,还不能理解每个故事的意义。现在重新认真的读了一遍,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中的故事让我知道古人是如何尊师重道,知错能改,勤俭节约的。

我最喜欢李白的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喜欢学习。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杵干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大诗人。

故事虽短意义却很深刻,我坚信通过我的努力学习,我会比古人做的更出色。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23

我记得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做《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了孟子小时候十分调皮,他们家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着大人哭嚎,跪拜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到集市里去住,可他有学着商人作生意的样子。孟子妈妈又到搬到学校旁边去住。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子的妈妈很满意,于是就定居在那里。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人们都以为这是孟母逐渐教化的结果。

这个故事验证了《三字经》中的一句话“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意思是: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生气的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教戒老办法子只有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的学习,方能进益。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一个道理:环境改变人生!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24

听说三字经上有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好,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意思大概是: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天赋也相近,只是后来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和智能才会慢慢形成很大的差别。如果对小孩子不严加管教,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几句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打动了我,让我感到人是善良的,如果不严加管教,就会变坏。

记得有一次,我上幼儿园,下课了,有一位同学看见同学不在,就偷她的东西。中午吃完饭后我就跟他说:“你没听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而他回答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呀。”我说:“也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保住一个人的善良本性,必须加强教育,包括良好生活环境的影响。这种教育,又必须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最后,这位同学终于把缺点改了,成了一位优秀的好学生。而且他不但主动承认是他偷的,还受到了大伙和老师的表扬,丢失东西的同学也原谅了他这种不好的品德。

我感受到人的善良是自己创选的,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加强教育,自己管好自己,多帮助同学。

我以后要善良,不被生活环境影响,要想善良,就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25

星期六,我做完作业,觉得实在很无聊。就拿起妈妈刚给我买的《三字经》,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就模仿那些办丧事的人哭泣。孟母把家迁到闹市,他便模仿商人吆喝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学堂附近,他就到学堂学习知识和文化礼仪。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多么的重要啊!

虽然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如果自己不刻苦学习,那也是没用的。这让我想起《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话讲的就是孟子有一次不好好学习,孟母很生气的割断了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来告诫孟子不要自弃其功,半途而废。只有坚持不懈,经年累月,不懈努力,才能有进步,有成就。

由此,我又想起了宋代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在小时候,他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可以称得上是个天才,四五岁的时候他就能写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不让方仲永学习,整天游逛自夸,自以为是。从此方仲永也就由一个非常有天赋的天才变成了一个平常的凡人。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26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27

今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许多课外书,我最喜欢一本书名为《三字经故事》的课外书。 爸爸对我讲《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启蒙学教材,流传近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现在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这本《三字经故事》将原文分段作注释、翻译,还配合文句精心选编了七十一则相关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讲述典故渊源,有的阐述人生哲理,有的表现传统美德,大都意蕴深远。书中的经典原文大字注音,以便于诵读;注释、译文简洁明了,可帮助理解;故事则情节生动、图文并茂。

我一接触这本书,就使我有一种走进神圣的经典殿堂,不但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增长了智慧,而且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迪。同时,吸引我两天内一口气把它看完,至今我对它还爱不释手,经常翻出来看其一、二则故

读《三字经》有感350字 篇28

三字经,一本传统知识的教育重点;一本历来备受推崇,称之为”袖里通鉴纲目“ , ”千古一奇书“;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启蒙教材。

三字经的每一句当中,即便于记诵,又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有几句使我心旷神怡。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想想如今,有的小学不好好上,到外面瞎混,一上了初中,学校都不要他,他只能出去打工。可他长大了一事无成,看看别的同学都有了自己家的公司,他到现在才后悔已经晚了。

还有一句,就是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意思就是当时君王和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女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顺相处。想想如今,夫妻如果过不下去就要离婚,还谈什么和顺,要不就是因为一件小事而吵架。真是不应该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