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对自己充满自信是可取的;但过分的自信则成为了自负,这是非常不利的。小鸟蛋在一次又一次“畅通无阻”之后,过于沉浸于自己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不能自拔,于是盲目自大,更加猖狂。他从来都没有看清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以至于敢与强大自己百倍的石头碰撞,所以它的结局就只能是自取灭亡。
这种结局当然是咎由自取,希望它的下场能够给每一个人敲响警钟——适时地认清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谦虚谨慎才不致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处境。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老子为师请教学问。在谈到怎样为人处世时,老子说了一句话:“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善于做生意的人,总是把珍贵的宝货隐藏起来,不让人轻易看到;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往往在表面上显得很愚笨。
老子的这句话中其实隐含着做人的深刻道理,他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傲慢无礼,务必谦虚谨慎;过分自高自大或对人炫耀自己的能力,是非常有害的。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是自然界的道理;“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人世间的常情。不管一个人的才华多么出众,但如果他喜欢自我炫耀、骄傲自大都必然招致别人的反感,最终吃大亏而不自知。而那些本领不高却狂妄自大的“半瓶醋”,则更加令人贻笑大方了。
所以,人立身处世,必须谦虚谨慎,温良恭让,善于隐匿,虚怀若谷,不矜功自夸,不肆意张扬,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并受到别人的欢迎和拥戴。
莫扎特与歌德
据说莫扎特7岁时在法兰克福市举行音乐会,一个14岁的男孩去了他那儿。
“你演奏得那么出色!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得这样好!”
“为什么?要知道你完全可以,你试一试,如果不能成功,你再开始谱曲。”
“但是,我想写诗……”
“要知道,这是很有意思的,写好诗想必比写作音乐困难些。”
“不是的,很轻松,你试一试……”
和莫扎特说话的是少年的歌德。
精彩哲思
根据特长设计自己
其实,“舍近求远”的习性流传已久,很多时候我们紧盯着别人,自己走的路总觉得崎岖坎坷而别人走的路才是康庄大道。固然,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罗兰那样追求自己的独树一帜,而总是亦步亦趋机械模仿别人?为什么总是在重塑自己完善自己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基础而丢失,分离自己呢?
不同的行业,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有能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摸到动植物却灵光焕发……
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5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五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的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珍妮?古多尔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进到非洲深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进攻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能坐等机会,要自己创造条件;拿出成果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事情就会好办一些。做一个成功者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慧语箴言
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启示:这就是“听的艺术”。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要学会聆听,用心听,虚心听。
曼德拉曾被关押27年,受尽虐待。
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
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
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感悟:原谅他人,其实是升华自己。
1.【悍妻】
苏格拉底本身相貌非常丑陋,但娶了一个漂亮泼辣的女人,动不动就会遭她无礼谩骂。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启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2.【柏拉图】
苏格拉底曾经给他的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每天早上做一个简单的早操,分别抬左手右手五十下。一个礼拜后,苏格拉底问他的学生有谁在做,所有的人都举了手,一个月后剩下一半的人举了手,半年后只剩下10个人举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提起这件事,只有一个人举了手,他就是另一位思想家柏拉图!
启示: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3.【宽容】
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启示: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4.【快乐】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启示: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我们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而忙的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5.【头发】
苏格拉底年轻时有一头非常漂亮的头发。后来,由于他潜心研究哲学,用脑过度,年纪大后,脑门和后脑勺上的头发都掉光了。一个有着一头漂亮金发的年轻人揶揄地问他:“尊敬的大哲学家,是否头发越少,就意味着学问越多呢?”苏格拉底说:“不一定。不过,如果脑子里面是空的,即使长着一头浓密漂亮的头发,又有什么用?”
启示: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6.【远山】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风景,难道你都 没有注意到?”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启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7.【无知】
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 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罗!”“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请提吧。”“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国!”
启示: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8.【选择】
学生问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他让学生们从一个果园中走过,每人挑选一只最大的苹果,不许走回头路。大家回来后他问:满意吗?学生们说: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我们要么选早了,后面又有更大的;要么选晚了,漏过了最大的。苏格拉底笑了: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启示: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9.【婚姻】
柏拉图问他的导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带他来到一片森林前,告诉他去砍一棵最大最好的树,同样不可以往回走,柏拉图进了森林,砍了一棵不是最好的树,出来见他的导师,导师问他怎么砍了这棵,柏拉图说,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棵看上去不错,虽然不是最好,但也不差,我就砍了,导师说这就是婚姻!苏格拉底说:“人务必要结婚,娶个好女人,你会很快乐,娶个坏女人,� ”
启示: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
10.【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差别:“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启示: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11.【需要】
据说,有一天苏格拉底站在街上,注视着一个贩卖各种商品的摊子。最后他说:“这些东西中有太多是我根本不需要的啊!”当年,苏格拉底在逛完雅典的市场后,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么多啊。”
启示: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神。
12.【低头】
有人问苏格拉底:“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启示:低头是一种能力,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更精彩。
(一)
有一个智者在向他的观众宣讲时问道:“谁能知道怎样才能让石头在水上漂起来?”于是有人说“把石头掏空”,智者摇头;又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智者笑说:“没有木板”;也有人说“石头是假的”,智者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一个小孩子站起来大声喊道:“打水漂!”智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正确!”
《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
其实,我们小时候都玩过“打水漂”的游戏,但是,我们却很少有人能从中感悟到它的这份深刻。
人生没有为你准备等待的机会,你只有与时间赛跑,才有可能会赢。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是竞争者的状态,也是胜者的法宝。如果我们非要说成功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飞,时刻准备以鹰的速度冲刺,石头也可以漂起来。
(二)
我在海边漫步,无意间看到沙滩上一颗特别的小石头,我蹲下来看了它一会儿。这时,大海正拥着浪花起舞,海鸥在头上飞过,那种美丽吸引了我,于是我便忘掉了眼下的石头,扑进了海的怀抱。
回来的路上,我又开始想起刚才的那颗石头来,突然觉得那是我见到过的最特别的一颗石头。于是,我想回头再去寻找,但是,它却已经不见了。虽然有那么多和它相似的石头,但是我知道,那都不再是它,我不知道它是被别人拾走了,还是被深深地埋进了沙滩里……
忘掉一份美丽并不难,一个小小的诱惑就能达到;然而,重新寻找往往付出我们的一生也难以寻回!
(三)
我有一个朋友正在准备离婚,我不解他们夫妻看起来那么般配为什么要离婚。看着懵懂的我,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条快乐的小鱼游到了海边,无意间看到了一块漂亮的石头。小鱼想:这也许就是缘分吧?于是,他们一见钟情,相互倾诉着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漂亮的石头十分喜爱这条在他身边游来游去的快乐的小鱼,喜欢它用尾巴抚摸自己的身体,他感觉到了爱情的滋味。
爱情带给他们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他们都被幸福包围着,却没有意识到就要退潮了。
海水渐渐退落,伤心的鱼儿在爱情的诱惑下拼命地向上游。终于,在海水消逝的时候她留了下来。为了爱情,她摆脱了水的束缚。
小鱼依偎在石头的身旁,感觉自己好幸福,漂亮的石头带给它那么多的快乐;石头望着躺在自己怀抱中的天使,也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石头了……
然而,时间是残酷的。
在他们最后的时刻,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愚蠢。
“我是一条无知的鱼,留在这里玷污了你的美!”
“我是一块顽固的石头,为了一时的快乐,竟断送了你的生命!”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看起来十分美好、幸福的东西,实际上却隐藏着最深刻的痛苦。
一位商人深夜走在回家的山路上。这时听到有一个神秘的声音对他说:“你如果捡起路边的几颗石子,那么,明天你将因此而获得欢乐和痛苦。”商人很怀疑,欢乐和痛苦怎么会同时出现呢?于是,他随便捡了几颗放进口袋里……
第二天早晨,石子全变成了黄金。商人高兴万分,但同时他却痛苦地捶打着自己的脑袋:“噢,我当时真是拿得太少了……”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智者把一个旅行者领到了一座金库门前对他说:“里面的财宝你可以随便拿取。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在路上永远带着它们。”
于是,旅行者拿了三块黄金,他遗憾地想:唉,真倒霉,我的行囊怎么这么小?
第二天早晨,他却发现行囊里的黄金全变成了石头,然而,他却无法把它们再拿出来了,于是,他只好背负着这些毫无用处的石头在痛苦中前行。这时,他又在为自己的小行囊而感到庆幸:噢,还好,我只拿了三块啊!
记住:人生际遇中所有的懊悔与庆幸,其实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日常的那些所作所为,也许就会幻化为你将来手中的石头或黄金。请记住它曾带给你的快乐,选择了就不要后悔!
看看,这些都是寓言!而我们却能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它,但请记住,决定我们一切行动的是我们的思想,而绝不是这些教条的寓言。
在自家后院,母亲养的一只母鸡刚孵出十几只小鸡。那天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母亲在鸡窝旁垒了一条高1米、长约10米的小土坡,母亲在喂小鸡时,不是将米粒全撒出去,而是走一步,在地上撒几粒米,当小鸡吃完先前撒的米粒后,母亲就再撒几粒米。小鸡开始还步履蹒跚,慢慢地步伐变得轻盈起来。母亲继续一边撒米粒,一边加快步伐往小坡上走去,小鸡也跟着母亲,亦步亦趋走上了小坡顶端。
她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不把米粒全撒到小坡上,那样会省许多时间。母亲告诉她:“如果把米粒都撒到小坡上,按小鸡目前的能力,是很难走到顶端的,只有一步一步引导,它们才能最终达到目标。就如你现在一样,正处在人生的关键处,不能因一时不顺而颓丧,更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母亲的话,让拉加德心里亮堂起来,对母亲说:“您是在告诉我,要想实现大梦想,先要实现一个个小梦想,梦想最终才会被放大。”
从此,拉加德一直脚踏实地往前走。终于在20xx年成功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成为该组织历史上首位女性总裁。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成功路上到处充满荆棘,不能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有一位富翁,整日闷闷不乐,愁眉不展。
一天,富翁贴出告示:谁能够给「完美人生」一个准确答案,将会得到他的巨额奖赏。
要求就是:这个答案必须能够适用在任何一种情况,包括示意、得意、快乐、烦恼、成功、失败……
几天里来了许多人,也给出了许多答案,但没有一个答案令富翁满意。
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位尼姑。她对富翁说:“三天后,我会给你一个完美而又令你满意的答案。”
三天后,尼姑献给富翁一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一切都会过去。」
禅中道义:人生本来就有起有落,有得有失、有好有坏,这原本是生命的常态,然而这一切终将都 面对生活,待机而动是虚掷光阴、是不可取的行为。生活是不能等待的,随时随地都要随着因缘际遇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顺逆成败,都能让人得到新的经验和成长,那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禅宗第三祖僧灿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憎爱,洞然明白。”所以,不必将顺逆成败看得过重:在逆境时,不要自暴自弃;在顺境时,也绝不可得意忘形。
一个考古学家举办讲座,台下听众提问:“发掘出原始部落的遗址后,怎么判断这部落是否已进入文明阶段了?”大家听后议论纷纷,有人说,看遗址中有没有陶罐,有人说,看遗址中有没有鱼钩。而考古学家的回答是:“看受伤后又愈合的股骨。”
考古学家解释说,野蛮部落奉行“优胜劣汰”的丛林守则,大多数受伤者都无法生存下去。如果在一个部落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愈合的股骨,就说明这些原始人在受伤后得到了同伴的照料,有人跟他们分享火堆、水和食物,直到他们的骨伤愈合。
最后,考古学家意味深长地说:“这标志着原始人类开始懂得‘怜悯’,而‘怜悯’正是文明与野蛮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住在肯塔基西部的农场。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读《圣经》。
一天,他的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圣经》,但是我不懂得《圣经》里面的意思。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儿,可是我一合上书便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圣经》能有什么收获呢?”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光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说完,他去房间里拿了一个水桶。老人说:“我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篮子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没有尽全力。”接着,他来到屋外,看着孩子再试一次。
现在,孩子已经知道用篮子盛水是行不通的。尽管他跑得飞快,但是,当他跑到老人面前的时候,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光了。孩子喘着气说:“爷爷,你看,这根本没用。”
“你真的认为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孩子,这和你读《圣经》一样,你可能什么也没记住,但是,在你读《圣经》的时候,它依然在影响着你,净化着你的心灵。”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本心灵的《圣经》,即使我们未曾记住一句话、一个字,却依然会受益终生。因为,它会让我们的心灵如泉水般清澈、纯净。
学会附耳上来
从前,一个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
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才附在黄喜的耳边;低声细语地说:“告诉你吧,边上的那头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怎么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呢?”
农夫答道:“牛虽然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就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联想到人,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注意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