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爱岗的小编沉默给大伙儿分享的13篇清明节的来历作文,欢迎阅读。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着《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所以,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
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和丧葬礼俗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关系。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即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也就没有办法进行扫墓祭祀,也就没有相关的记载。后来“墓而且坟”,即埋葬之后在筑起坟丘,使祭祖扫墓的习俗有了依托。到了秦汉时代,扫墓祭祖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区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此后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清明扫墓的时间清明扫墓尽量提前一些,过去有民谚“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一周两周都可以进行,不要全赶到清明节这一天,另外选在上午七点至下午三点前扫墓,这是这一天阳气升旺的时间,是我们祭奠先人的时间。因为下午三点后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运气不好的人、身体弱的人在这个时间段,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给你带来伤害。
俗话说得好,长幼有序,拜祭时更需要遵守秩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扫墓时间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和清明节当天都可以,但寒食节这天不能扫墓,寒食节即清明节的头一天。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我们准备去香炉峰公墓给爷爷上坟。
一路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有的去大禹陵景区,有的去看樱花,还有的呢和我们一样去扫墓。来到大门口,我发现这里的`景色和以前没有什么变化,寺庙还是寺庙,水池还是水池。在这种没有改变的环境中,人们带着没有改变的心情,来看望自己去世的亲人。
我来到墓地,看见墓碑前已放有许多美丽的鲜花,这些鲜花寄托着人们对死去亲人的哀思。我们一行人来到爷爷的墓前,爸爸拿出水果、食品、鲜花……我们看着爷爷的遗像,不禁哭出了声。这时,天空中飘起了小雨,雨水和泪水交汇在一起,流进嘴中又苦又涩。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回去的时候,我十分舍不得,便三步一回头地向前走去,直到看不见爷爷的墓为止。
在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以后,我长大了,有钱了,一定要给爷爷重造一个更新更美丽的墓,让他即使去世了也能享福。
原来,清明节还有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于是晋文公把介子推的'血书藏在袖中,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国乱出逃,来到了一个非常穷的地方,这是他们的食物也没有了,身边只有介子推等几个臣子了。重耳因长期风餐日晒饿的快不行了,介子推偷偷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羹汤给重耳吃,但重耳并不知道这是介子推自己身上的肉,过了许久,重耳才知道并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作了晋国国君后的。重耳奖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臣子,但唯独没有介子推,许多人都未介子推鸣不平,劝他去面君讨赏,但介子推并没有去,而是带着母亲在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羞愧极了,亲自带人登门去请介子推,但这时的介子推已离家去绵山。晋文公带人来到绵山,但莽莽大山,让他们无法找到介子推,为了将他找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火烧绵山。大火并没有将介子推逼出绵山,却将他活活烧死了。火熄灭后,大家看到的是介子推背着母亲,靠着一颗大柳树烧死了。晋文公见状十分悲伤,这时大家在树洞里发现了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去时,发现那棵老柳树又复生了,所以,寒食节的后一天是清明节。
看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对清明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说到清明节可谓是众人皆知,但是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吗?如果你不懂就听我说一说。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日子,也正是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日子。传统的清明节起源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节跟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的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节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逃亡到国外,在中途饿晕了,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从而十分感动。19后他终于当上了国君,封赏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劝他去讨赏,然而他去绵山隐居了。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就是不出来,后来有人建议火烧绵山。大火烧遍大山,可没见介子推,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和老妈妈烧死于老柳树下。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这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天晋文公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封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此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射柳、蹴鞠、斗鸡、植树、蚕花会等。
至今,清明节已发展为我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灰蒙蒙的,仿佛这才能更好地显出它淡淡悲哀和丝丝忆念的味道。
幽岭浸环起紫烟,潇洒自如空来去,雨萍风荷点山春。手捧白菊,满把悠情寄后土。惶惶空山依依情,点点清泪悠悠愁。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罩在青烟前。好一个寂寞的旅行,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抬头远望,墓地隐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风雨愁煞人,怀土带愁,杂草笑貌,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漫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
为什么“断魂”?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莫生离死别处。”古往今来,人性中的某一些总是共同的美好的感情。人事也会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而逝者往往对世间有所眷恋。
有人对我说过,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地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亲人的这种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脑海中再次浮现他们的笑容,心中总该会有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N十年以后,这感觉仍不会减弱。也因如此,清明成为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
对亲人的绻绻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就不仅仅是生活的负担。再次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大家都明白,要去扫墓,还不许吃热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别着急,听我慢慢跟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我的儿子继承皇位,就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大部分人都离开了重耳。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同他一齐避难去了,其中有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的晕了过去,介子推用刀从自我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了端给重耳吃了。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对和他一齐流亡出走的大臣们都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立刻派人去请介子推,谁知介子推不愿见他,紧闭大门。偷偷背上他的老母亲上绵山了,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山去找,可是找不到,有人献计:放火烧山,只留下一个出口让介子推出来。晋文公听从了那人的计策,便纵火烧山,火烧了很久,介子推死活不愿出来,便被烧死了。晋文公没看他出来,又让人上山去找,见到他们母子俩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只留下两具尸体,晋文公悔恨交加。在收拾介子推尸体的时候见他脊背靠着柳树洞,便从里面拿出一块布,上头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从此以后,人们就有了清明节吃寒食、扫墓的习俗。
清明节是因为一个传说而起的,从前有一个人旁边跟着一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们走到了一个荒地,那个人非常的饿,结果就昏倒了,介子推到处找吃的,只好将自己腿上的肉给割下来,给这个人吃,这个人吃了烤肉醒了过来。他十分奇怪,就问这肉是从哪里来的,介子推只好说是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肉。这个人张大了嘴巴,他非常感动就说:"等我以后当了国君,我一定重赏你。"
十九年之后,这个人果然当上了国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有功的大臣发奖,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旁边的一位大臣安慰他说:"大王把你留在后面,肯定发好的。"可是大臣的名字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这个人竟然把他忘了。
中间有一个大臣说:"大王,你竟然忘了介子推,他可是救了您的性命啊!"他一听脸红了,他在人群中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后来他知道介子推因为伤心,收拾了行李躲进了绵山。后来他派御林军去绵山上找,找了好半天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重耳想了一个办法,从北、东、西三面放火,自己在南面等。
他自言自语说:"介子推要避火,肯定要从南面出来。"结果火从早上烧到了晚上,一直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重耳着急了,就命令人将火给扑灭了,亲自进去找,他在一棵大树找到了介子推。旁边写着首诗,意思是想让重耳和人民,不在这天生火。重耳将这天称为清明节也是寒食节。
清明节快到了,又到了祭祖扫墓,栽瓜种豆时了,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去扫墓,踏青……。清明节年年都有,但是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和过清明节的目的吗?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四月五、六号。早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人们就用“清明”这个词来庆贺天下太平。这个时候正是春暖花开的初春时节,是春游踏青的时光。踏青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就已开始了,历代延续下来,成为了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之外,还要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还叫寒食节,这一天大家会去扫墓祭奠亲人。扫墓的习俗,据说来自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要害死太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重耳带着几位臣子流亡出逃。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他多次救过重耳。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重耳猛然忆起旧事,就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封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重耳亲自去请,介子推便躲避上了山。重耳为逼他下山,便三面点起了火,只留下一面山路,介子推就是不下来,最后被烧死在山上。为了纪念他,就决定这一天不能够用火,只能够吃寒冷的食物,来祭奠介子推。但是怕老弱耐不住寒冷,就组织了春游等户外活动,为这个悲伤的节日增加一些欢乐。
从20xx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xx年,又改为三天。大家都称为清明小长假。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晋献公,他有个妃子叫骊姬。由于骊姬的儿子奚齐想继承王位,骊姬便千方百计地设计谋害太子,太子申生被逼无奈,只好悬梁自尽了。骊姬奸计得逞之后,又想杀害重耳,重耳听到风声就连夜慌忙逃出了皇宫。
重耳逃出皇宫时,身后跟着数百个随从,可是在逃亡路上,需要经历的磨难数不胜数,几百个人的队伍变成了几十人,最后只剩下几个人了。有一次,公子重耳饿得快昏倒了,手下的忠臣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一块肉割下来,烤熟了给重耳吃,以表自己的一片忠心……
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重耳得知骊姬已被诛连九族时,便回到皇宫执掌了政权,这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读后感。晋文公把以前忠于自己的人,都封官加爵,却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一个人说起了介子推,晋文公才猛然想起了他,就派御林军出去找他,然而,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顺利。御林军去介子推家三次都家门紧锁,晋文公就亲自去他家,不想,介子推却背着老娘,二人一起逃上了家对面的绵山。有人给晋文公提议说:“我们把这座山三面点火烧了,只留下一面不烧,介子推就会从不烧火的一面下来的。”
晋文公果然采用了他的意见,照他说的方法做了。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然不见介子推的影子。等到大火熄灭后,御林军就上山去看,只见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抱着一课烧焦的柳树而死了。这棵柳树的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名。
后来,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把第二年去祭拜的那天定为“清明节”。唐朝时,人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就是现在的清明节。在民间清明节里就有吃寒食的习惯了。
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就运用测量日影的办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又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其中便有了清明节。
不少地区又把清明节成为寒食节、祭祀节。其实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有的说是前两天),只是由于时间相近,人们便习惯地把两个节日当做一个节日。
寒食节的由来,取义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
晋公子重耳未继位之前,遭遇晋献公的追杀,逼迫流亡国外。介之推与狐偃、赵衰等一批老臣,与重耳患难与共,吃尽了苦头。
流亡途中,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饿。跟随他的大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此时,介之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当重耳得知肉的来历,不禁留下了眼泪。
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他重赏了有功之臣,唯独忘了介之推。很多人为介之推鸣不平,然而介之推却不申辩,背着老娘隐居深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派人四处寻找介之推母子。打听了很久,听说在绵山一带隐居,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戒之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到介之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发现介之推与母亲紧抱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便下令厚葬介之推,并将此山易名为介山。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清明节扫墓习俗流传下来,成为我国人民追念故人、寄托哀思的风俗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