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下面是整理的清明节随想作文【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到了,人们带着悲伤的心情来到了墓地。那老天爷好象懂得人们的心,也哭起来了。那柳条也低垂着头……啊!清明节真使人伤心!
我们全家拿着鞭炮、纸钱……带着悲伤的心情来到公墓,一进门,就看见人山人海,听见了炮声浓浓,找到了地方,我们就开始扫墓。
爸爸点燃了蜡烛,正正地放在碑的前方,过了一会儿,爸爸又拿起一块干干净净的毛巾认认真真地擦起了石碑,把每一个字都擦得闪闪发光。我突然发现别人的石碑上都系着一根带子,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我就也买了一根写着“音容犹在”的红带系在石碑上,原来这是为了寄托我们对亲人的怀念。接着,妈妈烧起了纸钱,口里还念念有词,希望姥姥过得好,并保佑我们全家幸福!最后,我们还磕了头,放了鞭炮``````回了家。
听说清明节我要回去,远在四川打工的弟弟提前了两天回家,默默的准备着上坟需要的一切,静静的等我回去。
清明节这天,天气晴好,路上行人懒懒的,散散的,并没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味。随处可见行人手持祭品,一脸漠然的奔向一座座坟头。
记得在老家的日子里,清明很少上坟,父亲总是在春节里带领我们漫山遍野的寻找已故亲人坟墓,逐个介绍,逐个的祭奠,逐个的吩咐我们记牢了。那时,年幼的我们只图好玩,并没领会父亲的良苦用心,现在想来,但凡老人们的心思,是害怕晚辈们的忘记。离开老家后,每逢清明节,朋友们纷纷的赶去上坟,回来后问我回去上坟没有,我无所谓的表现让他们着实的吃惊。当时我错误的以为:有父亲在,一切都有依靠。
前年,父亲因病离开了我们,猛然间,情感上的失落和对人生无常的体悟让我真切的体会了“子欲养亲不在”的人生滋味。哎!现在想来,一切也都晚了。
到老家的乡街上,弟弟带着侄子来接我们。以前每次回去,都是父亲来接我们,估计弟弟是担心我们带着东西,离家久了已经不习惯走山路了,也许是照顾一下我的感受,或许都不是——单纯的弟弟,我估计他并不会考虑那么多。其实也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多,做人做事,顾及别人的感受是基本的要求,但过分的在乎别人的脸色和眼神就过了,按照自己内心的价值判断,做该做的、喜欢的、符合正常情感的事就行,迁就别人却勉强自己会痛苦,人生短暂,何必勉为其难的自寻烦恼。
回到曾经居住十余年的家里,一切如常,绿了百树,红了樱桃,老屋在树木环绕中显得那么的安宁,像是默默的等待游子的归来,无奈却也物是人非!天色已晚,弟弟建议第二天才去上坟。小孩们兴高采烈的玩起简单的游戏,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恍然间感觉我们成人离那种简单的快乐越来越远,社会的大舞台让我复杂不起来,却也简单不了,复杂和简单之间,我缺少的就是这种化复杂为简单的超脱。
“清明时间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转眼间,时光飞逝又来到了清明的时候,看到这一天,大伙儿都会烧祭品,上山扫墓,缅怀先烈。出游踏青,制作清明团子,这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来到山脚下,一步一步往上爬,我们冒着40度的斜坡顶着巨大的压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红军远征时的场景,敌机四伏的泸定桥,空无人的草地,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将赶出了大陆,而我们却在这个小小的斜坡上挣扎,真是没用!正值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我的身体,没有水喝,没有食物,这或许是当年红军遭遇的最大的困难吧?想到这些,我就一鼓作气,冲锋在前。终于爬上山坡,一种放下压力的舒适感爬上我的心头,望着脚下黑压压的人群,仿佛蝼蚁般的往上,一股优越感也油然而生。清风吹过,渐渐地与万物融为一体……
清明——让我们缅怀先烈!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临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扫墓、踏青了,我也和爸爸妈妈去过清明节了。
我随着大人们来到山上的公墓前,墓前早已长满了青青的野草,似乎是一位老人在叹息自己被人们遗忘了。我在一旁傻傻地看着,想:“不知这位沉睡于地下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我们……”“姐!”妹妹的一声喊叫,把我拉回到现实中。这时,只见大人们已经在坟头摆上了水果和艾饺,还点燃了纸钱,银白的纸钱一点点化为了灰烬。我带着敬意朝坟头拜了拜。
来扫墓的人越来越多了,烧的烟呛得我咳嗽,我突然感觉到,为什么人们总要点蜡烛、烧香、烧纸钱之类的传统方式来纪念亲人呢?尽管这样表示尊重,可是不保护环境呀!“一对蜡烛,一把香,换一束菊花”,这不是挺好的吗?既能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又能防止因燃烧蜡烛给森林带来火灾,还能给大家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不下是好处多多吗?
我支持文明的纪念,我要呼吁大家:请大家选择文明的纪念吧,创造一个美好、整洁的环境!
昨天是我国人民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人们怀念已故亲人,祭奠亡灵的日子。
我一踏进教室,发现同学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说着,笑着,闹着。我心里着实纳闷,凑过去一看,呵,原来是在碰鸡蛋!不管是你碰破了我的,还是我碰破了你的,大家一律兴高采烈,毫无沮丧和懊恼之意。看到这儿,我的心头不免生出了一丝酸楚。
课间操时,少先队的广播响了:“……希望同学们把带来的鸡蛋用彩笔描绘成脸谱,放到窗台上,搞一个展览,或搞一个碰鸡蛋活动。”“耶!……”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沸腾了!
晚上,我批改学生的日记,结果发现文中出现了诸如“有意义的一天”、“快乐的清明节”等字眼。许多学生还写到了画脸谱,碰鸡蛋等活动。读着这些充满童真的话语,我的心头不免生出了点点苦涩。这能全怪孩子吗?学校,作为传播人类知识文明的基地,培育孩子成长的摇篮,教师作为人类知识文明的传播者,是否都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对孩子的熏陶培养方面是否做的有失水准,欠缺慎重的思考呢?
我认为学校和教师这些主抓学生思想教育的机构和人员需要很好地从中汲取教训,否则,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中,清明节就有可能永远成为“愉快的清明节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虽然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但也道尽每个人的心情与感触。
记得每到清明节时,妈妈就会开始准备祭祖的东西,大家也要准备回老家去,因为大家的祖先都在那里。爷爷是前几年才过世的,每次到了爷爷的坟墓前,就会想起小时候,爷爷常常会用三轮车带大家出去玩,而我也常常摸着爷爷的头,爷爷总是眉飞色舞的,大家都说只有我敢这么做,真是难以置信,或许是还小,但也是爷爷疼大家,才让我与爷爷这么亲近,想到这哩,心里还有点难过。
到了目的地,大人们总是忙着除草、清理墓园,而大家小孩也帮不上忙,只能在旁边等待,等到清完后,准备祭祖,小孩最爱的剥蛋,每个人手拿一颗蛋,蛋壳都要丢在坟墓上,而大家也会把那颗蛋吃完,这是扫墓时最爱做的一件事。
清明节也是要大家不能忘本,要记住祖先的种种祭祖仪式,让子孙永远怀念!
每逢清明节,我总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恐慌,我清楚地知道,这种感觉源于对生养我那片土地的眷念。老家如同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让我欲罢不能,欲说还休。
今天周六,父亲打来电话,小心翼翼地问我,清明节回家吗?我百感交激,父母都近八十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为了不给他四个儿女增添负担,仍然顽強地在老家守着两亩薄地艰难度日。无论我们兄弟姐妹怎么劝说让二老放弃土地,或随我们到城里居住,二老始终不同意。平时也很少打扰我们,只是每逢清明和春节才打电话,盼着我们回家。我们这些在外的不孝儿女,往往也只在这两个节日才回家看看,以求心灵的慰藉。
每次回家,总是无限伤感。这些年,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不愿象老辈人一样困守农村,想方设法逃离家乡,到外面闯世界去了。原来近二千人的村子,仅剩下几十位老弱病残,各自支撑着破败的家,整个村子显得空荡、颓废而落寞。每次回家,父亲都会伤感地告诉我,又有某某人不久前死了。看着日渐衰老的父亲,想着村子里的老人相继离世。我无语泪下。人生如梦如幻。此时,总有一种担心从荒芜中走来,紧紧缠绕着我。于是我便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我害怕在将来不久的某一天,这个生我养我的村子真的会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到那时,我这漂泊在外的游子,该到哪里去找寻自己的家园?尽管我知道,随着人类和自然的不断发展,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我仍然莫名地感伤着。
我一直以为,人这一生该有三个家园,第一个是母腹,第二个是人世,第三个是坟墓。第一个我们无法记忆,第三个我们不得而知,只有第二个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一切。遗憾的是,在这个家园里,我们却往往不能好好地活着,总喜欢争强好胜,內心充满各种欲望,为自己向往的生活拼死拼命,直到自己人生将要谢幕时才幡然醒悟,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我常常想,如果上帝能让人活两次,那么人世间一定会少一些冷漠、纷争和怨恨,而多一些关爱、淡泊与宽容。
人过中年,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在想,这一生,我该如此度过才能让自己慰然暝目。首先,我祈求上苍让我尽到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培养我的孩子快乐地成人,让父母颐养天年;其次是,尽我所能去报答那些关心、帮助和爱我的人,哪怕仅仅只是一句感谢的话语,因为他们曾为我分担生存的压力;再次,我并不奢望自己这辈子大富大贵,但我一定要勤勉、努力而朴素,任何方面不成为孩子们的负累;还有一个悄悄的愿望,就是做自已喜欢做的一两件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写点东西出本书什么的,给自己的人生留点痕迹。
站在村口老家的。门前,望着那片广袤的田野。那一畦畦黄灿灿的油菜花覆盖的土地里,有我逝去的先人和乡亲。他们是幸运的,生于斯,长于斯,栖于斯,也谓之善始善终吧。而我这在外的游孑,将来还能与他们团聚吗?微风夹着油菜花的香味拂面而过,我恍然醒过神来,只不过年过中年,怎地这般沉浸于忧愁?我还有很多该做的事情。活着,就该努力做个好人,做一个被人们怀想、被社会需要的人,做一个无愧于我的先人、无愧于我的后人、无愧于自己的人。这样,我便留给世人一点关于我的念想了。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烈士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
4月4日~4月6日,这是一段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的日子,是一段风和日丽、细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闷的日子……在这样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时候。说了这么多,这是什么日子呢?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凄然泪下。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我们武进的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地。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都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为了共产义事业而奋斗。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吟诵这句诗句,不免给人添上了一份伤感。这句诗好像更适用,难道古人有预知未来的本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似乎人们都已忘记了祭祖这件事,的是在清明节游山玩水,的确清明节的另一个活动就是踏青。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个活动——瞻仰民族英雄,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就不会有我们的未来。
正是因为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也许我们无法体会战火纷飞的时代的艰辛,但我们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的道路是沉重和庄严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精神和遗志。我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校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清明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我的记忆里,清明节充斥着扰人的鞭炮,纷飞的纸灰,天地间仿佛混混浊浊、充满着不见天日的戾气。今年的清明节也不例外。
一阵扰人的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皱着眉头,举目远眺窗外,才知道今天是清明节。我迅速洗漱完毕,带着纸钱、香烛、鞭炮,领着妻小一起去祭祖。一路上,我看见人们或兴高采烈,或嬉笑打闹,或神色匆匆,就是没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愁绪。我觉得他们更像是在过春节,如此的画面我仿佛已感到有些异样。不过,偶尔会有一两个神色忧郁的人路过,让人多少有些欣慰:袅袅的青烟孤独而又彷徨的在天地间飞翔,雨很给面子的下了起来,仓皇失措的路人忙着找避雨所。我们一行四人在雨住之后来到墓地也照例烧纸钱,放鞭炮,点香烛。
一路上,我睹物释怀,不禁浮想联翩。都已经是21世纪了,还用得着这样吗?现在不是提倡低碳生活吗?我们的清明节非这样过不可吗?清明节不该是一个清清净净,怀恋先祖的日子吗?我们可以过得不那么喧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