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海伦·凯勒》读后感(3篇)

名著《海伦·凯勒》读后感(精选3篇)

名著《海伦·凯勒》读后感 篇1

读了这篇课文,我认识了一位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海伦·凯勒。但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奇妙的世界,能听到各种声音,却不能像她一样成为美国人心中的偶像?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她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以才没有取得成功。海伦不仅成为别人的偶像,还在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下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没有她那种精神,也就没有取得成功。记得暑假里,我暗自定下了每日必做之事——描写一页纸的钢笔字。暑假前几天,我认真地握着钢笔一笔一画地描写着,还一边描一边读这些名言警句。描到难写的字,我还会皱着眉头思考字的结构,应该怎样写这个字。根本不受外界干扰,有时还会多描写几张,或者把这些名言警句记在心里。但好景不长,几天后我就开始厌烦了。总觉得这是多余的,实际上不用练的,反正老师没有要求。再说我还要写暑假作业呢。于是,我放下了钢笔,被电视和伙伴们吸引了过去。

正是因为我没有坚持下来,所以钢笔字才没有很好的发展下去。自从学了这篇课文,我就决定每个星期认真看完一本书,并描写一张钢笔字。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国榷》作者谈迁,《史记》作者司马迁,残联主席张海迪……想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们都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最终取得成功的。如果我们做事情也都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什么事做不成呢?

名著《海伦·凯勒》读后感 篇2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诞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多斯康比亚的一个小镇。出生不久的两年后,她就因为得病致使双目失明和聋哑。但幼小的她自己并不知道,以为人人都同她一样,于是她没有任何感知地活着。

自从她认识了她的启蒙老师——安妮·莎丽文之后,老师才渐渐地告诉她世界是什么样的,有温暖的阳光,有五颜六色的花草,有小鸟在歌唱,而她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不到。可是她并没有灰心,仍然努力地去学习,用心去感受,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写出了举世闻名的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写出了海伦·凯勒对光明的渴望。第一天,她要看那些可爱的朋友们,表示感谢。第二天,她要去看日出,并且用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第三天,她要和人们一起度过平凡的一天。这些更突出了海伦·凯勒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认为海伦凯勒是一位乐观坚强的人,遇到困难不被吓倒,勇敢地去面对,最终取得了成功,战胜了自我。我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她的精神,失败时不气馁,成功时不自傲。作为一个健全人,我更加钦佩她这种面临困境,想办法克服的精神。

失败时不气馁,成功时不自傲。只有做到了这两点,你才可能战胜一切困难!

名著《海伦·凯勒》读后感 篇3

漆黑的夜空,有几点闪烁的星光,不住的颤抖着。微微的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的响。在这迷人的夜空中,我的新充满了对海伦凯勒的敬佩。

习惯于每天用于眼睛看东西,用耳朵听声音,用嘴巴与人们交谈的我们,并不觉得这一的可贵。

但是,如果一个人眼睛瞎了,耳朵聋了,而且由于聋与哑的缺陷,妨碍了语言的学习,进而变成哑,那么,这样的生命是多么灰暗而又寂寞的啊!

面对这样的不幸,我们是认命的活下去,独自吞咽生命的苦果,还是整天怨天尤人,愤世妒俗?因该说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消极和悲观的,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绝大多数人遇到这样的的生命困境,往往会会失去奋斗的勇气,只是被动的接受一切。

然而也有人并不如此。海伦凯勒就是这样一个人。

《海伦凯勒传》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在出生十九个月后,因为生病,失去了宝贵的听力和视力。她的发声器官虽然没有受损,却因无法接受到学习与模仿的刺激,所以不会说话,变成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重度残疾儿。

幸好她的父母没有遗弃她,他们为凯勒找了一位优秀的教师——安利·苏利文小姐。苏利文老师不仅打开了海伦的心灵之窗,更改变了她的一生。从只会用手法表达意思到可以独立阅读再到用口语与他人交流,海伦付出了比他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也正因为这样,她在20世纪初期,顺利的从美国哈弗大学分校雷得克利夫学院毕业。后来海伦凯勒竟成为出色的演讲家,而且出版了很多著作。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感受到:一个人的生命能不能取得成功,不在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的精神。平时,有些人认为条件差,困难多等作为没有取得成功的理由,但是和凯伦比,这些困难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一个人只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就不会被客观原因所束缚,就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主宰自己的命运。海伦凯勒不是这样的吗?

夜已经深了,我却久久不能入睡,海伦的名言“假如你明天要失明,那么,你今天要看看什么?”不断在我耳边回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