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乡都有一定的风俗,很多有趣的风俗,让人爱不释手,那么你的家乡的风俗有哪些呢?可以写一写那些你最熟悉的。
姚磊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不同民族的大家族,每个民族都有她独特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寒。春分送暖入屠苏。”正是我家乡的风俗——过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大扫除,也就是除旧迎新。满分作文网之所以要大扫除,这里面还有个故事:传说坏神仙“三尸神”最喜欢搬弄是非,他向玉皇大帝报告,说人间那些挂了蛛网的人家正在作乱犯事。玉帝听了很生气,要惩罚人间,这事被灶王爷知道了,他通知每家每户赶紧打扫卫生,玉帝一看,人间到处气象更新,并没有像“三尸神”说的那样,于是吩咐诸神为人间送瑞添福。
在除夕的大早上,人们会点燃早就准备好的鞭炮,一串串的鞭炮“霹雳吧啦”的响,孩子们多躲在门后,之后再点燃一排圆形花炮,火炮“嗖”的一声声直冲云霄,再“轰”的一炸,化作一缕白烟。到晚上,家人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外出的家人再忙再远,也要在这天赶回来,年夜饭上有象征团圆的圆子,寓意年年有余的鱼,代表长寿的面条……吃过年夜饭,长辈还要给小辈发压岁钱,红包上有“万岁千秋”“却殃除凶”等吉祥语,或者是龙。鬼。双鱼等吉祥图案,表达了长辈的关爱和祝福,孩子们收到红包也是非常欢喜。
拿过红包,小孩子们出去找玩伴,她们结伴放着花筒,燃着烟花。烟花在夜晚显得格外美丽,有红的,有蓝的,有紫的,有黄的,五颜六色,各式各样,孩子们还要守岁,一直要到镇远初一还算结实。
希望家乡的风俗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让年味变的越来越浓,让这种历史文化能够更加悠久的继承下去。
我的家乡在贵州,那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四周都有青山环抱,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我家的四周都是青山,最有名的黄果树大瀑布。这里除了风景好之外,在我们当地,各种各样的习俗是十分有趣的。像新年和元宵两个节日。在新年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会贴上红红的对联;威严的门神;各种各样的“福”字剪纸。在新年那一天,人们会把长长的一串鞭炮从山上铺到山脚(只铺四米长)然后点燃,听外婆说这是和山里的山神一起过年,求山神保佑,来年的田地五谷丰登。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做饼、打糍粑、吃长寿菜。整条街都十分喜庆,这一切无疑透露着人们对新年的重视,新年对人们的重要。过了新年,就是又一个高潮――那就是元宵。
元宵在我们那边,也是一个长辈们重视的日子。在我们那里“元”同“圆”谐音,所以长辈们这一天,就想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一天,长辈们,还会自己亲自包汤圆,她们会在汤圆里包上各种各样的馅,还会在汤圆里包一些别的东西,像钱、桂圆、花生等,花生预示吃苦耐劳,就会有好结果;桂圆圆圆满满,则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钱,希盼来年财源滚滚。元宵那天,还会养鱼,养一天后放生。为什么不在新年养呢?新年养鱼年年有“余”嘛。长辈告诉我:新年吃鱼,有了一个“余”,那个时候养鱼,两个“余”就抵消了,就没福气了。所以在元宵养,就一直有好福气,又给元宵一个新的意味。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真是应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
徐旖晨
在我的记忆里,回老家鄂州过年总是满目的红色,地上铺满了琐碎的鞭炮纸碎,满分作文网灯笼挂满了整条街,即使在冬天里,也显得格外热闹欢快。
腊月二十三,差不多是过年最忙的一天。我们家有个习俗,每每到了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开始挂腊肉了,据说,它有着寓意着如意吉祥的特点。家里的孩子们在这天会拿出红纸,剪窗花,窗花明艳美丽,张贴起来好不漂亮。
按照家乡的风俗,腊月二十四就算过小年。关于小年到底哪一天过还是挺有讲究的,老话说:“君三名四王子二十五”,意思就是皇帝腊月二十三过,平民百姓二十四过,王子大臣腊月二十五过。在这天晚上,大家就把之前准备的鞭炮拿出来,放鞭炮,在漆黑的夜空中,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响着,从烟花筒里窜出一个个哧哧响着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孩子们笑着,闹着;大伙儿聊得正热火朝天。家乡从里到外都是红红火火的,透露着一种十分喜庆的气氛。
除夕这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来家里拜年,虽然是冬天,但一家人在一起屋里十分热闹温暖。早晨,所有人都到后院里“打糍粑”。首先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再放进石臼里。大家伙儿排队用光滑的木杵捣糍粑。大家“嘿呦嘿呦”地捣着,有人在打糍粑时,其他人就在旁边加油。每人打一下,糍粑就越发成型,成羹状,场面热闹极了。
当最后一个人打完之后,便把糯米团放到蒸板上,用磨具刻出各个鸡蛋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料。每个糍粑都圆圆滚滚的,吃起来甜甜黏黏的,象征的是团团圆圆,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
晚上,一家人坐在桌上吃着晚饭,长辈给晚辈发红包,说上祝福,晚辈给长辈鞠躬表示感谢。据说,红包原本叫压岁,指的是长辈祝福晚辈平安的意思。全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乡充满了一股年味儿,或许就是这家乡独特的风俗增添了“年”的一丝“味道”。
春节期间喝“元宝茶”是我家乡的风俗。
每年的除夕夜,我都会回外公家过年。四世同堂的除夕夜热闹非凡,吃年夜饭、贺岁拿红包、一起看春晚,当然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事——陪外公煮“元宝茶”。
关于“元宝茶”,小时候我还闹过笑话。有一次,我对着煮茶的锅子里,用勺子捞了半天,也没见着一只“元宝”。外公笑话我是“小财迷”,边刮我的鼻子,边告诉我:“傻小囡,‘元宝茶’不是真正的元宝煮的,你看,这个两头尖尖的像不像元宝,其实它是用金桔加枸杞和冰糖煮出来的。”待我再长大点,有次参观民俗博物馆,才知道原来“元宝茶”最早源于江南,开始是向皇帝进的贡茶,后来民间也逐渐兴起,寓意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
煮元宝茶不难,关键在掌握火候。外公会先将金桔的一面划个十字,然后放入水中大火烧煮约十分钟,再撒入冰糖和枸杞用小火慢慢熬。待金桔的清香逐步散开来,茶汤变得有点粘稠,呈现鲜亮的橙黄色,外公就双手合十,喃喃自语,有时是“祝老祖宗福如东海,无病无灾”,有时又是“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福气满满”……
除夕夜的第一盏“元宝茶”,一定是外公亲手奉上给我们家的“老祖宗”的。这时候的外公就像个小孩子,恭恭敬敬地双手端好茶盏,递给已经笑得合不拢嘴的老阿太。阿太接过“元宝茶”,舀上茶盏里的两只“元宝”,开开心心地宣布:“年年送宝入我家,双福临门保平安!”然后,我们按照辈分、年龄,每人捧上一杯茶“云宝茶”,咕咚咕咚喝下去,就也把新年的健康福气带到了身上。
现在我已长大,自然而言地也就接过了家里煮“元宝茶”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进行改进,比如,除了金桔外,有时还用雪梨或红枣,冰糖也用得少了,补血少糖,滋阴补肺。每当有亲朋好友来家里时,我也有模有样地学外公的样子,煮上一杯杯“元宝茶”,将我对长辈、亲友们的祝福和感恩,都融化在其中。
溧阳市燕湖小学谢一诺
除夕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俗称大年三十,这一天大家都十分兴奋,特别是小孩子,因为马上衣服口袋里又可以被红包装得满满当当的了。在我的家乡,每年的除夕是这样的: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上春联。春联,俗称门对子,在古代是用来驱赶年兽的,红底黑字,更增添了喜悦的气氛。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以前我们家都是爸爸妈妈来贴春联,但今年就有所不同,我要试一试自己贴春联,不依靠外力。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到房间里拿了一副对联,搬上椅子,开工!“上上上上,哎呀,太高了,往下点,对了对了,哎呀,歪了歪了,再往右点儿,诶,好!”妈妈的嘴巴像机关枪一样“突突突”地朝我射过来。这贴春联也太费力了吧?足足费了我的八成功力,这刚找好位置,就拿胶带,这一拿胶带,春联就又要掉下来了⋯⋯妈妈看到我笨手笨脚的样子,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30分钟以后,我可算是把这春联给贴好了,我的内心欣喜无比:终于成功了!看来很多事都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一派歌舞喜欲狂”
到了晚上,可就是最热闹的时候了,所有的亲戚都欢聚一堂,大家有说有笑,小孩们儿也在外面,有说有笑地玩耍着,左窜窜,右跳跳,玩得不亦乐乎。当那些满汉全席全部上桌时,孩子们闻到了那香味儿后,迅速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大口大口地吃着饭,三口并作两口地就把饭给全部吃掉了。吃完饭的孩子大都和我一样,举起杯子向一些亲戚们拜年,顺便借此机会拿到红包,这使我们心满意足,但是每次都是正当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时,妈妈突然伸出手来,我心领神会,心不甘情不愿地把红包给上交了。当红包被拿走的那一刻,我顿时就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长叹一口气,哎,有苦说不出啊。
“爆竹声中一岁除”
吃过晚饭后一阵阵鞭炮,烟花声此起彼伏,这时我也迫不及待地一路小跑地,把那又大又沉的烟花,搬到了大门口。随着“滋”一声,我就感觉大事不妙,赶忙就近找了个地方躲起来,“砰砰砰”的声音震耳欲聋,这五光十色的烟花绚丽璀璨。在除夕这天夜里,几乎没有人会睡觉,除了很小的孩子,因为要守岁⋯⋯守岁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着两种含义:首先,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其次,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多么有爱的习俗啊!
除夕夜的习俗,每个地方都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江南水乡的过年习俗,你们家乡的过年习俗是什么呢?快来一起分享吧!
余文瀚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要过年了,大家都非常开心,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过年,不论我们有多忙,都要回家看望长辈。我的家乡在山西,过年的风俗有许多,其中最让我们开心的就是“吃”。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餐桌边,吃着汤圆和饺子。汤圆有橘子味儿,芒果味儿和芝麻味儿……咬一口,一股清香流出来,充满整个口腔。
汤圆虽然好吃,但更令我期待的还是吃饺子!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而且在家乡,还要在其中的一个饺子里放上一枚干净的硬币。谁吃到这个饺子,就代表着来年会交好运。为了吃到这个“福气饺子”,我是煞费苦心——用了外形分辨法、点名点将法、吸铁石探测法……每次都要吃平时饭量的好几倍。付出总有回报,包有硬币的福气饺子最终被我吃到了。拿着闪闪发光的硬币,畅想着来年的好运气,我高兴得嘴巴都合不拢。
除了元宵和饺子,家乡的春节还必须吃鱼、豆芽、鸡和面条。吃鱼,代表年年有鱼;豆芽和鸡肉分别代表吉祥、如意;吃面条代表着家人长寿平安……
我们还会在春节放鞭炮、贴春联、点旺火、看舞狮,赶大集,迎喜神,这都是春节的极大乐趣。
凉风习习,我们在欢声笑语和声声祝福中结束春节,我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北风呼呼地吹,树枝上零星的黄叶挣扎着。五时左右,天早已黑沉。“一夜冬至夜偏长”,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日——意味着寒冬即将结束,阳春即将到来。
冬至吃大头菜炒年糕是我们宁波特有的风俗。妈妈拿着锅铲慢悠悠地一下一下翻来覆去的炒着,我穿梭于厨房和客厅,总想着早点吃到这美味。
“妈妈,你快点,什么时候才……”我眼巴巴地盯着锅。
“急什么,等你爸爸来了刚好能吃。”
“那我能不能先尝下?”
“不行,还没好。”妈妈无情地拒绝了我。我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忙不迭地说:“那约定,吃的时候,我吃年糕,你们吃大头菜,行不行?”我最爱吃裹着酱汁的年糕了。
“行,行,行,都随你。”嘿嘿,估计老妈烦我了,啥都应。
“当当当当”,停止了翻炒声,我一乐,美味要出炉了。急匆匆跑进厨房,可惜,美味还闷在锅里,妈妈说闷一会入味了更好吃。哎,真香,好想吃。只闻其香不见其物,锅中的一切那么诱人,从锅盖挤出来的白烟似无数的小手,向我招手:白嫩的年糕被红褐色的酱汁紧紧包裹,棕色的大头菜根,墨绿的菜叶,噗噗的冒着水泡熬煮着,年糕软糯有劲,咸香中带丝甜,爆浆多汁,芳香四溢……白烟轻轻地碰着我的小脸蛋,钻进了我的嘴里。
“妈,妈,快掀开锅盖给我瞅瞅,还不能吃,过过眼瘾也好。”妈妈无奈地笑我“急性子”,出现在眼前的是一锅色泽均匀,飘着香气,冒着热气的美味:锅里的大头菜年糕,不由得佩服老妈的刀工,方块形的菜头,椭圆形的年糕厚薄适宜,再加上酱汁着色,真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独食年糕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但我还是吃的心满意足。有嚼劲儿的年糕,入口即化的大头菜,两种食材真是太搭,太美味了。全家人都对这道传统名菜赞不绝口。我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嗝——”舒舒服服打了个大饱嗝。桌上的鱼肉虾谁也奈何不了了。
“冬至阳生春又来”热乎乎的大头菜炒年糕拉开了春的帷幕,“行过冬至后,冻闭万物零”,期待美丽春天的到来!
燕湖小学六(1)致远班徐凡仪
华夏大地、盛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庆祝方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溧阳也有着独特的过节风俗!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煮咸鸭蛋、门口插艾草。最吸引我的就是粽子啦,粽子有各种各样的馅:纯米的、花生的、红豆的、还有蛋黄肉粽……哈哈,有没有让你垂涎三尺呢?
上一次的端午节包粽子我也参与其中了。外婆早早地就采回来一大把如绿宝剑般的粽叶,清洗干净晒干备用。我们家一般会包米粽、红豆粽、还有蛋黄肉粽。需要提前把红豆浸泡一夜,把猪肉用调料腌制好,淘些糯米晾干,还需要准备咸蛋黄,外婆先把粽叶煮一下后泡在水里,现在就可以开始包粽子啦,我最喜欢吃蛋黄肉粽所以我这次要亲自包一个蛋黄肉粽,学着外婆我先把粽叶卷成了一个漏斗形状,这个时候就可以往里面塞糯米了,我拿起勺子挖了一大勺糯米倒入粽叶里,加了一块肉,又放了些糯米,把这个粽子的“灵魂”蛋黄给加了进去,再把两边的角给折出来,填了些糯米,用粽叶封口,再用线把粽子紧紧地扎住,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你可别看它就这么简单,可是我在包它时要不是粽叶包得太松糯米掉出来就是扎线的时候粽叶一下子散了开来,好不容易包了一对。我迫不及待想尝尝自己包得粽子,就让外婆快点煮,外婆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一般要煮七八个小时,长得话要1夜。
过了一段漫长的时光,粽子终于煮好了,我拿了一个粽子,激动地咬了一口:“哇,好香!好好吃!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粽子了!”吃着吃着我心中产生了一个问题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便问外婆:“外婆,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外婆慈详地答道:“为了纪念屈原,他是我国的爱国诗人,后来跳入了黄河中,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他的尸体最先是在竹筒里罐饭让鱼虾来吃,到我们现在是往江里面投放粽子,边吃粽子也边思念着屈原。”我听完觉得此刻手中的粽子更香了,也在心中默默祭奠着屈原。
端午节是中国千年来文化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美好祝愿。这就是我的家乡溧阳独特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在石碌镇太坡昂便村,这里很美。说起我的家乡,可能会无人知晓,但提到家乡三月三的竹竿舞,那可是无人不知的。
每逢三月三,我们村的男女老少都乘车前往县城的文化公园参加三月三。有的老人会自带一把扇子扇风;有的女孩儿会穿上黎族的服装黎锦;有的小商贩会在周围摆摊卖一些棉花糖、玩具等,显得十分热闹和隆重。
夜幕降临,天渐渐变暗了,人们开始慢慢安静了,节目也开始了。首先表演的是黎族歌舞,曲子不停的变换,老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嗑瓜子,嘴里聊着家常,眼睛却目不转睛的盯着舞台。孩子们在大人中间跑来跑去,他们有时跑去买棉花糖,有时跑来找大人要水喝。
接下来就是让大家都很期待的竹竿舞了。首先是一群青年男女拿着竹竿上舞台,他们摆好竹竿就跳起了竹竿舞。“开开合合,开开合合”这是竹竿摆动的节奏,跳竹竿舞时就要跟着这个节奏来跳。“开开”的时候,他们把一只脚放在里面,点两下;“合合”的时候,他们把脚放在外面,点两下,需要重复这些动作两次;到了第三次“开开合合”的时候,他们先把一只脚跳在里面,另一只脚进去的时候,还要把刚刚跳在里面的脚给伸出来,伸到地面后,他们把还在里面的脚,像刚才一样跳出来,就这样竹竿舞就跳得又顺畅又好了。
欢快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很快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老人,他们跑上舞台,很快排成一条长龙,随着竹竿摆动的节奏跳起来,一眼看上去全都是五彩缤纷的衣服,真是壮观。有些大人牵着小孩的手一起跳,渐渐地全场的人都上台跳起来。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不知不觉已到了活动结束时间,人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收起了竹竿。虽然是这样,可大家的情绪还停留在那开心的时刻,脸上写满了兴奋。
家乡的三月三,像香醇的美酒,浸透着全部人的心。
李讷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 ”
端午原是南方人拜祭龙祖的节日,
但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端午节最重要的当然是包粽子、吃粽子了!初学喊妈妈的小孩子,会出门叫的士的大孩子,嘴巴下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粽子,谁不是闻到了淡淡的粽叶香和吃起来软软糯糯的口感呢。把糯米、五花肉、香菇,蛋黄用粽叶紧紧地用白线绑在一起,那小巧精致,绑得松紧有致的,有棱有角一是妈妈包的。我呢,角上还看得到白白胖胖的糯米,白线凌乱松挎一定是我包的。主要是糯米舀进粽叶时,粽叶没有卷牢固,捆绑时两个手无法协调。别看包粽子,那可不是件容易的活。我刚开始包的时候粽叶总是“不听话”动不动就破了,妈妈看着我总是面带微笑说:“不着急,慢慢来”说着说着,就帮着绑了起来,有了妈妈的帮助粽叶“听话了”。看着妈妈认真的样子,两手摆动协调、表情一丝不苟,白线松驰有度。我开始独立包了,我似乎明白了干什么事只要认真,就没有办不成功的。看看一个个的粽子包成功了,心里高兴极了,但是听妈妈说还要五个十个捆在一起。为什么要几个捆在一起?因为煮好已后要挂起来用凉水冲一下,这样口感会更好一些。凉水下锅煮了,让它们在锅中尽情的跳舞,单看它那跳舞的样儿,再闻闻锅中的香味,就已经让人垂涎欲滴了,何况是,打开粽叶热腾腾的糯米上露出了黄里透红的咸蛋黄和粒粒牛肉粒。
我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粽叶散发着清香,咸而不腻的糯米,吃起那个美味令人的百吃不厌。粽子它既是消暑开胃的美食,又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当然粽子不仅是美味佳肴食品,还可以用来作交往的礼品。
端午日,人们吃了午饭以后就会去东湖看赛龙舟,比赛还没开始湖两岸早已是人山人海,围的水泄不通,人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好像过年一样。一声枪响,一条条又长又窄,两头高高翘起,绘着红色长线的龙舟像箭一般的射出了,选手们卯足劲划了起来。每个舟都有一名鼓手,龙舟鼓手是龙舟的“灵魂,不仅是指挥,还是把握速度的人,要快要慢全靠鼓手。看着激动人心的比赛,我也仿佛身在其中。
每年端午节,即便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还是回味无穷。每每想起端午节吃着香糯可口的粽子,看着龙舟赛,都会想起爱国诗人屈原,都会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娄译夫
我的家乡在湖北钟祥,这里一直保留着传统文化的风俗,令我印象最深的风俗是过年的舞狮表演。
大年初一,天气特别好,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天空也如此蓝,让我好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镇上早就锣鼓冲天,热闹非凡,还不停发出咚锵咚锵的声音,我兴奋地飞奔向人群,走近后,发现大家自觉地戴着口罩,可是疫情还是挡不住人们对习俗的热爱,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人,我想钻进去探个究竟,可谁也不让谁,于是我爬上了不远的土坡,伸长脖子看表演,站在高处才发现,原来是热闹非凡的盛大舞狮表演。
看到舞狮,我不禁想到关于它的传说。话说在汉帝时,西域大月氏进贡了一头金毛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是有人驯服了狮子,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汉章帝先后找了三个驯狮人,均未成功。后来狮子发狂被宫人打死,宫人为了避免责罚,于是将狮子皮剥下来,由宫人兄弟披皮扮狮,在大会上骗过了使臣,连皇帝都信了,这件事很快传到老百姓那儿,于是后来大家用模仿狮子表演来表达逢凶化吉的祝愿。
在人群中,一共两只狮子、八根柱子和一个球,狮子们摇晃着脑袋,随锣鼓声的节奏欢乐的左右摇摆,非常可爱,它们全身金色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狮子头真精致,眼睛睁得圆溜溜,鼻子上还有两个小毛球,爪子毛茸茸的跟真的一样。
站在高处始终不过瘾,看到人群侧面有个小缺口,赶忙凑到跟前,果然成功挤进去,其中一头狮子突然向我冲过来,把我吓了一大跳,一屁股坐到地上,大伙儿都开始笑,欢乐的气氛更加浓烈了,当我回过神来,它又扬长而去,只见那狮子前肢跃起,跳到了柱子上,并张开它那血盆大口,咬住红绣球,咬球的狮子向另一只狮子摇摇头,晃晃脑,得意洋洋。受到挑衅的狮子退了几步,有点胆怯,乡亲们看了则不依了,大声叫喊“上啊,搞什嘛兹”。只见退后的狮子一跃而起,也站到柱子上,大伙儿以为它们要开始激烈的打斗了,可没有想到,它们居然玩起了传球,狮子们让整条街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有趣的舞狮表演,就是家乡的风俗,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它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吉祥如意的寓意,让过年的氛围更浓了,这让我内心深处佩服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年末将至,跟着老爸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今年将这在这里过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
我没来几天,清扫老屋,整理房间,摆弄桌椅都一一到位了,但显得有些没意思。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哗,散落在山间的农户显得格外的安静,刚开始还找不到过年的气氛。
“冬冬嚓,冬冬嚓……”我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找去,在如牛背的山脊上,十几号人着装各异,吹的吹,打的打,但更让我感觉到特别的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三个人——一个似船夫的老大爷,拿着一把木桨,头扎花巾,不时在做着划船状;中间的一个人手提莲花船置身其中,身穿花袄,浓妆,怪吓人的,随着前面的划桨人“随波荡漾”;最后一个人就更“搞笑”了,黑袄、头卡、白脸,手持蒲伞,最让人有趣的是耳朵间的那朵独鲜花,嘴角那颗大黑痣,关键的是随着“冬冬嚓”扭起了秧歌,再加上后面跟着一群又敲又打的老乡,好不热闹啊!我一边看着一边跟着大部队走着,穿过小桥,走进东村,来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锣鼓声、鞭炮声,小孩子们嬉笑声,不时升上一阵阵青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天下来,我也不知道我跑了多少个村,也不知道来回看了多少遍,就是觉得看不过瘾。回来的路上还不时哼哼“彩莲船哪,哟哟,两头尖哪,呀嗬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帅哥牵哪,划着。哟哟,呀嗬嗨”。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告诉我这个叫“采莲船”,是我们湖北传统的民俗舞蹈。传说中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
后来的几天里,我天天坐在山脊边等着采莲船来,和他们一起给村民们送祝福。你别不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也做了一回划桨人,学着划船的样子,还知道那个桨是纸糊的呢。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精彩纷呈的民间风俗让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在我的老家洋县,那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小时候的我最期盼不是大年初一,而是大年初五,因为那一天有“扫五穷”的风俗。
早上八点的时候,叫醒我的一定不是闹钟,也不是妈妈的催促,而是一阵敲锣打鼓声,十分响亮。我迫不及待地跑出屋子,来到大路上,早已经熙熙攘攘。只见一群人拿着锣鼓一边走一边敲,他们个个把脸画的很花,跟唱大戏的一样,穿的衣服也各式各样,看得人眼花缭乱。
咦,那不是黑胡灵官嘛,这长相也太吓人了,看着都让人望而生畏,听大人们说这是吓唬小鬼的;旁边就是红脸灵官,手持武器锏,红脸长须,右手举鞭,仪表堂堂;哦,还有哪吒,一手拿乾坤圈,另一手拿风火轮,威风凛凛;第四个是毛女手持刷子和簸箕,留着长发,是专门清理妖怪的最后一个是孙悟空,他头戴金冠,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手上拿着金箍棒,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太漂亮了,可惜还没看够就过去了。
接下来他们挨家挨户的扫五穷,主人家都会热情地欢迎他们,图个来年的鸿运。终于,轮到了我们家,毛女用刷子在我身上扫来扫去,左一下,右一下,并告诉我这是扫掉五魔,其他“各路神仙”也分别给我们家进行了“驱邪避灾”,最后妈妈给了毛女20元钱,以示慰劳和酬谢。
后来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五穷”即五个穷鬼:智学鬼、学穷鬼、文穷鬼、命穷鬼、交穷鬼,后来民间将他们演绎为钱穷鬼、粮穷鬼、寿穷鬼、吉穷鬼、命穷鬼。以前人们对“五穷”的认知和理解要比今天人们的认识深刻得多,扫五穷的民俗作为民间对抗贫穷的一种行为和寄托,寄予了经济不发达时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的祈愿。
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扫五穷”活动是洋县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风俗,它不仅营造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还安抚了人们的心灵,愉悦了我们的精神,希望这个习俗能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好想再回去看看啊。
大家都晓得,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征哟!
说这里的花灯很有特征,由于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抽象逼真的绘画与颜色装点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传说由来以久,老人们说,古时火神总是来烧房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富,为了驱逐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外形,并带着好像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火神看见鱼,以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房子了。当前,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安全。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端了。瞧!只见那天空中呈现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琳琅满目。接着,真正的配角上场了!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宏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蜡烛,把路面照得黑糊糊的。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把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慢慢地走来。“巨无霸”鱼摇头晃脑的,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人们喝彩着挥手表示欢送。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跟着一条条心爱的小纸鱼愉快地游着,不时地相互亲昵着。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添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两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响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繁华。几个调皮的小男孩跟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鱼队的最初面,来回跑着,乐着。鱼队走到另外的中央,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晓得该看哪儿了呢!
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透明喜乐洋洋!
我的家在东南,也是黄土高坡上,只不过,荒芜些罢了。到了冬天,一片光秃秃,都是黄土山。
南南方的习俗有很大的差别。
过年前,最盛大的事不只是买年货,而是祭拜祖先。这一天,我们要预备很多食品,穿多点衣服,一群人动身了。到了山上,寒风刺骨,我们把帽子一戴、头缩一下,也暖不了多少。一个团体都要拜,虽说在一个山上,但不在一同。我们先走到一个碑前。放上人参果、苹果、面包等食品,再放上一沓纸钱。这大局部纸钱,还是本人印的呢!我们买到了刻好字的滚筒,涂上墨水,在一长条一长条的宣纸上滚,细长细长的宣纸,就成为了一张张冥币。
接着,我们就烧纸钱,把纸钱扑灭,然后,大人小孩都跪下了磕头。灰烬漫飞天舞,还颇有意境呢!
最繁华的要属元旦夜了。大小孩都穿上新衣,换上新鞋,家中也要清扫一遍,买上爆竹烟花,贴好对联,一派怒气洋洋的现象。
终于,早晨到了,大家各忙各的。我们这些孩子,就玩起来了。老家的年夜饭很特别,不是饭而是大块大块的肉,羊肉和猪肉。我最不爱吃羊肉,而且这肉特别多特别大,只好吃一点凉菜就算了事。
春节晚会是大人们的最爱,我们倒不怎样感兴味。在里面院子里点小炮,玩荧光棒,可开心了。12点到了,炮就响起来。烟花,炮与天上的星星家长的灯笼相互辉映,美丽级了。
接上去便是守岁,大人们打麻将,我们也不能睡,一早晨也不晓得是怎样熬上去的。
大年终一,反倒冷落了,只要大人们带孩子去拜年,这便是我最不喜欢的事情了。很多亲戚不在县城,坐车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很晕。再加上教师习俗习气;进门磕头。每进一户人家拜年,我们都要点香跪拜,可舒服了。
老家过年就是这样,不过,像扭秧歌、舞狮子这样的事业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把舞狮子请到自家院子里扮演,可开心了。
家乡的春节多繁华!在家乡过春节,喜庆而高兴!
我的故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会格外热�
终于等到了五月初五这一天。
早上,太阳还没有钻出被窝,人们就已经开始忙碌了。瞧!东家的孩子起了个大早,跑进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床,忙前忙后;大人们则在屋里屋外一直忙活着。猜猜看,他们在干嘛?他们正忙着做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粽子。这里的粽子可谓一绝:白色的糯米掺着几粒红豆,显得格外调皮;有的粽子包裹着猪肉,吃起来喷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着蜜枣,包你吃了甜甜蜜蜜……而且,形状也不同,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锥形的;有枕头形,也有小宝塔形的;有圆棒形的,还有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气中弥漫着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并不繁华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东西的,拉家常的人,随处可见。最热闹的要数村子里那片空地啦!看!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围成了一个偌大的圆。人们期待着舞狮的队伍快点登场。在一阵锣鼓声中,两只漂亮的狮子登场了。他们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爱极了!
时间像个顽皮的孩子,转眼间,一点多了。人们排着长队,又一次走出了家门,站在街道两旁。年轻的小伙子穿上节日的盛装,从街道中穿梭而过,到镇上去参加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此时,镇上那条不知名的河变得可热闹了。
下午三点,比赛开始了。河中的那一只只龙舟一字排开,像一批威武的战士。龙舟上队员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紧紧地握住划桨,整装待发。鼓手们也摆出了各自的架势,好象在说:“今天的比赛一定是我赢”。三点十五分,不知从哪里传来了一声铿锵有力的哨声,龙舟仿佛是一条真龙在碧波上划行,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纹。鼓声、呐喊声交织成一支动听的乐曲……
夕阳西下,夜晚的静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饭后,人们集中坐在空旷的平地上,树阴下,打个火堆,围着火堆尽情地跳着,唱着,饶有兴趣地聊着下午的比赛。
家乡的端午节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繁忙中带着几分悠闲。走在大街上,我的心情异常激动。因为,这也是孩子们的节日。
今年的年三十,亲戚们都要到我们家里来吃团圆饭。一大早,爸爸就买了香烛、纸钱,鞭炮等祭祀用品回来。
不一会儿,婶婶、叔父和弟弟他们一家人就到了。还没来得和弟弟玩一玩,爸爸就让我跟他去一起去买鱼。鱼买回来后,爸爸立马开始打理。爸爸先把鱼放到菜板上去除鱼鳞,再去除鱼的内脏,然后放一些姜片和葱段在鱼肚子里去除腥味。爸爸一共打理了三条鱼,这三条鱼要做成不同的味道。一条做成红烧鱼,一条做成酸菜鱼,还有一条做成清蒸鱼。
晚上,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菜。可是大家都没有坐下来吃饭的意思。原来今天这顿饭和平时吃饭不一样。开饭之前,爸爸在桌子前点燃了香烛和纸钱,听妈妈说这是在请各路神仙和故去的亲人们吃饭。等他们吃完后,我们才可以吃。
终于可以吃饭了,我毫不犹豫地夹起最喜欢吃的鱼头,却被爸爸叫住了:今天的鱼头不可以吃哟!“”为什么不能吃鱼头呢?"我不解地问。爸爸说:“今天既不能吃鱼头,也不能吃鱼尾,鱼头鱼尾都要留着,寓意新的一年有头有尾。”原来,吃团圆饭有这么多我不是道的规矩呀!今天可算是长知识了!
吃完团圆饭,我们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时,长辈们就开始给我和弟弟发压岁钱。哇!一下子得到了这么多钱,我感觉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每年的除夕,爸爸都让我和他一起守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跨年。不过要守到凌晨十二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经常困到不行就提前睡下了。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听到午夜的鞭炮声时,我知道新的一年真的来了。
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过年的呢?与大家分享分享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在这些节日时,各个地方都进行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中,我最喜欢的风俗习惯,就是端午节的包粽子。
每当剥开粽叶,晶莹剔透的三角形的粽子映入眼帘,谁见了不咽几口口水?吃粽子大家都会,而包粽子却没有什么人会。我很庆幸,包过一次粽子。
那一天的端午节,奶奶大清早就去菜场,买来了粽叶、糯米、肉等。东西买回来了,大家就忙开了。奶奶忙着洗粽叶,妈妈忙着洗米、洗菜,爸爸忙着切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开始包粽子了,我发现包粽子在她们手里十分简单。我站在那看,自认为很懂,在旁边指指点点,说着自己认为的方法:“这个要包松一点,那个少放点米,要不然绑不紧……”
看着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拿着粽叶,我还不知道怎么包。偷偷看着妈妈怎么包,将粽叶卷成甜筒样,放调好的米和馅,加一片折的叶子覆盖在上面,捆绑好。我一步一步学着,凭着股聪明劲,我还真做了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粽子。
妈妈含沙射影地笑道:“不错,等会儿你就尝尝自己的杰作。”
粽子下锅了,我还特意给自己的粽子做了记号,想着吃自己包的粽子。约摸过了一个小时,奶奶说:“好了,好了。可以吃粽子了。”
我赶紧把自己包的粽子拿出来,咦,怎么像个蛋糕一样,是散开的?
妈妈笑得合不拢嘴,“看你还吹牛啵?做什么事都没那么简单的。”
从此,做什么事,我不再自以为是、指手画脚了。经过这个事,知道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装懂,否则就会出丑的。因而,我更喜欢上了端午包粽子这个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