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吹响后,涌现了无数感人的抗疫英雄们,李兰娟就是其中一位。
敬爱的李兰娟奶奶:
您好!
通过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我认识了您,也一直在关注着您。您是我的老乡,更是我心中的“偶像”。
过年期间,疫情突发,您从杭州火速赶往武汉。上一个小时您可能在准备过年,下一个分钟就和家人分离,立刻去疫情严重地区开始您的研究工作,而且还决定长期在武汉。您已经七十三岁,像您这样岁数的老人大多在家里养老了,您却是在一线和疫情做时间上的斗争,一天只能睡三个小时。您是我们的巾帼英雄,如果没有您和您的团队,情况会很糟糕。
您呼吁:“我们年青一代要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祖国奉献的人以“偶像”,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国之栋梁!”这些话让我明白了“偶像”的真正意义。当国家有难时,应该倾尽全力去帮助,而不是平时的时候哗众取宠。
在武汉您一定要保重身体,也祝贺您和您的团队研究出了两种药物。相信祖国和你们一定会打败病毒,给全国人民一个健康的春天。
祝您能早日凯旋归来!
此致
敬礼!
丁晨榆
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73岁,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她说,这一次,她来当一个医生过什么时候回家。
年夜饭是机场的饺子妈,等你回来。2月1日,李兰娟的儿子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同一天,《李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凌晨2点之后睡的。郑里的这个她,就是李兰娟。
亲人难免挂心,然而为祖国奉献被李兰娟这一代人视作本职,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1月24日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疫情有关会议。晚上9时许,她从北京返杭,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顿饺子。今天了,不用烧年夜饭了。李兰娟相当豁达。
不分昼夜救治患者
立春——不教胡马度阴山2月4日,立春这天,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效果。李兰我们这次是来治病救人的,特别是要救治重症病人。抵达武汉后,李兰娟一刻也没停歇,听汇报、讨论诊案,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她却说,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分昼夜,她凌晨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感慨。
果敢冷静是自我要求
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向果敢冷静。在抗击SARS时期,李兰娟对浙江的防治提出并采取创新性措施,实现了该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十年后H7N9肆虐中国南方省份,创造性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显著降低病死率。作为感染科医生,控制传染病是我们的责任娟说。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作为国家级专家,她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是提出了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电视上,李兰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要原因。
李兰娟院士在课堂上讲述了抗疫故事,教授防疫知识。全省少先队员同步收看。
“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系着少先队队员送上的红领巾,李兰娟用PPT为孩子们介绍起新冠病毒的特征和临床表现。从4万余各地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立,从“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措施,李兰娟结合自身经历回顾抗击疫情的全过程,告诉少先队员们要铭记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当下正是复学季,她又向孩子们科普与人交流保持1.5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在密闭和人口聚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多开窗通风、勤洗手、注意咳嗽礼节、加强体育锻炼等7条日常防护措施。
据悉,此次课程将作为示范性队课纳入全国少先队辅导员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并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等的新媒体平台推送。从今年起,省少工委定期邀请知名校长、专家为少先队员和家长带来线上公益课程。
在中国的历史中,英雄不少,但巾帼英雄却不多。我们熟知有花木兰。在我们身边,在抗击疫情期间,也有一名巾帼英雄——李兰娟院士。看了她的事迹,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
李兰娟院士从小酷爱医学,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自学针灸,免费为村民看病。那时,成为医生的愿望便在她心中发了芽。她在学习方面脚踏实地,通过夜以继日勤奋的学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心满意足,而是继续在医学领域钻研,用自己心血和汗水为人民造福。如今,已经63岁高龄的她奔赴武汉,穿着防护服在一线与病满分作文网毒抗战。她把自己的健康放在第二位,把他人的健康放在了第一位,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这种无私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
从“赤脚医生”到工程院院士,从贫苦山村的孩子到抗疫一线逆行者。这看似的平步青云,背后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一颗救死扶伤的心,是钢铁般的意志。今天的我们没有高超的医术,只能默�
李兰娟从一名赤脚医生成为一名院士,完全是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李兰娟高中毕业后尽管自己成绩优异,但正赶上运动,于是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尽管自己当时什么也不懂,她努力学习,学习经络,学习认识草药等,很快成为的百姓信任的优秀医生。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凭借努力,她成绩优异而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儿子郑杰说“今日事今日毕”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李兰娟的医务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学习从不放松,儿子郑杰看到深夜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不仅对自己如此要求,对丈夫也是严格要求,从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丈夫成为院士后,丈夫看一会电视,她会催着赶紧去看论文。
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率先提出“封城“
武汉疫情出现大爆发的时候,她和钟南山院士星夜驰奔武汉,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这次武汉之行是非常关键的,钟南山院士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以后,她率先提出武汉“封城”,郑杰认为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静。作为传染病学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因为专家学者不做表态,更加没有人说了。她的决策,不是一时之举,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零一方面来源于自己抗“非典”经历。在抗击SARS时期,浙江省2003年4月出现第一例SARS患者,除了快速对患者所在的小区进行隔离处理外,李兰娟同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研究。“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3-4个患者,没有其他民众以及医务人员被感染。”
为国家培养一流医学人才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于是,2012年5月25日,李兰娟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
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0日,73岁的李院士要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8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
工作人员按铃打开更衣室大门后,李兰娟第一个走了进去,待记者再次见到她已是缓冲区内。
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舞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叹号。这天正巧是其团队成员张园园生日。李兰娟拿过笔来,特意在她衣服上写下“祝园园生日快乐”。
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10多道措施检查完毕,李兰娟的防护达到“红区”查房标准。
隔着“红区”玻璃窗及监视器,记者看见李兰娟走进第一间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大约十分钟后,李兰娟出来再沿走廊一间间进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谢。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目前有患者700余人,其中大多为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据院长肖红军介绍,目前对这些病例治疗趋势整体向好。院士团队用人工肝等技术进行积极治疗,有8例病人已从危重症向重症转移。李兰娟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
“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ICU。”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3位病患转出ICU;病区内还有4至5位病况均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当前最重要是争取时间。”
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据其团队成员、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介绍,院士每天行程满档,“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最近已连续几天凌晨2点睡觉了”。
据通报,武汉市19日新增确诊病例615例,湖北全省经核减确诊病例新增349例,两项数字相较近期出现较大下降。李兰娟对此指出,当前各级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很大的。按照此趋势下去,不用太长时间,武汉的疫情是能够控制下来的。
肖红军表示,从东院近期治疗情况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趋势。该院发热门诊人数日趋减少,19日仅17例;病患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轻症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数量增多,目前有100多例转阴及出院。
李院士还称,出院人数逐渐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的诊疗效果正开始显现。
不过,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数次专访,李兰娟均提及“传染源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汉应继续保持社区排查力度,控制人传人,防止病患疏漏,保证“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则(疫情)还会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那才是‘拐点’到了。”在李兰娟看来,不能仅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下降来判断疫情。不把传染源彻底、仔细找出,“谁都难说‘拐点’”。
回到指挥中心已过中午12时,换回棉袄的李兰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将双手清洗、消毒。查房完毕,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李兰娟院士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7N9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 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2013年,由李兰娟领衔,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14年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的300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兰娟还牵头制定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组织开展人工肝技术培训班,帮助全国同道正确掌握人工肝技术,推动了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李兰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有大家熟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她还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人感染H7N9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直至今日,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孜孜不倦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钻研,创造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涉足社会办医领域 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部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现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医疗改革不仅要政府把公立医院办好,还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李兰娟表示:“作为医学界的‘名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推进社会办医的战略决策,也是医疗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树兰医院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题词“树兰医疗”那一刻,注定成为社会办医大浪中的“弄潮儿”。
“树兰”这两个字最早被提出,是2012年郑树森、李兰娟从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夫妇二人发起的医学人才基金名字。2015年,借着社会办医的东风, 医院秉承着“尚学、开放、勇敢、效率”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社会办医标杆”,探索医改新模式。
李兰娟讲述了她的办院心经:“我们始终坚持‘三高、四化、三满意’的办院理念。三高就是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医疗、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就是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人文化,通过这样‘三高、四化’的努力来达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
树兰医院汇聚了多名院士专家和上千名全国的知名专家,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内有一面院士墙,上面除了李兰娟外,还有呼吸内科领域专家钟南山、普外科领域专家黎介寿、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郭应禄等几十位院士,可谓星光熠熠。通过4年多的努力,树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尤其是疑难病患者就诊,逐渐发展成为疑难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医疗水平位居浙江省前列,医院信用评价达到AAA级,能力评价五星,患者综合满意度在98%以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树兰医院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陈竺副委员长的充分肯定:“我深受鼓舞和振奋,这再一次证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社会办医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步,涌现出了像树兰医院这样的标杆。”
面对这极高的评价,李兰娟说道:“我们不过是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相信未来,我国不但会有非常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还会有一批优秀的社会办医能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相信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目标,必然能够得到实现。”
承自前辈的十六字箴言 践行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会议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一名医生的宗旨、使命、责任,就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也是身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李兰娟说,这副字表达的思想与医者仁心一脉相承,也是所有医学科学家、临床医护人员共同的追求。
李兰娟对这十六字箴言作出了解释:“第一要严谨求实,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抢救任何一名患者,都必须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第二要开拓创新,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类没有解决的难题还很多,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医学,像人工肝等技术都是在这种精神下发展起来的。第三要勇攀高峰,鼓励年轻医生们不要为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满足,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勇攀科学的高峰。最后是造福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组织,而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让人民远离病痛。”正是因为有造福人民的追求,才有传染病学家们的坚持,才有攻克科研难题的动力。随着一个个病毒防治被攻克,人类得以免于传染病的困扰,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
2019年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趁虚而入,在人的体内大肆繁殖,破坏。于是全中国上下的人民联合在一起,抵抗着这病毒。
在抗击病毒的无数人的举动,感动你和我,比如:钟南山、李兰娟……我今天就要介绍一下李兰娟。她今年73岁,是对抗疫情的主要人物之一。
她在读书时,因家境清寒,没钱供她上学,所以一度想辍学,但在善良的班主任的帮助下把高中读完,却又遇上了“wenge”,但她对医学的渴望是无尽的,于是她放弃了有着二十四元月薪的工作不做,去做了“赤脚医生”。后来,她靠着自己的好口碑和无私为人民奉献的精神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继续深造,而她也靠自己创造出了许多耀眼的佳绩,如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当武汉的病情恶化的越来越严重后,她依然是一次又一次地申请去武汉。已经七十三岁的李兰娟院士,已经忘了自己已过古稀了,依然冲在战场的最前面了。
除夕,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她却仅仅只吃了一盒饺子,就继续工作了。庆幸的是她们团队一共分离出五株新型冠状病毒株,其中两棵还十分适合于研究疫苗。李兰娟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分离到病毒,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从当年SARS时走过来的,我们当年是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所以有很好的病毒分离经验,这也对我们这次的病毒分离有了极大的帮助。的确如此,2003年时,声势汹涌的“非典”爆发,56岁的李兰娟,作为卫生厅厅长,对浙江省“非典”防治应对十分给力。后来在对SARS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李兰娟竭力倡导,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要克制谨慎,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SARS十周年纪念时,医学跟踪发现,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可见李兰娟院士她在医学界有着很深的造诣。
李兰娟这位巾帼英雄,在人们选择逃离武汉时,她明知武汉情况的危险,却将生死置之度外,与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逆行而上,因为在她的眼里只有那些病人。
在这场疫情抗击中,不止有钟南山,还有李兰娟,还有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尊重且依赖的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和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
当黑夜来临之际,漆黑的夜空中,有散发的柔和的光芒的月亮,也有闪闪烁烁的繁星。疫情的潮流滚滚而来,一浪刚刚翻过,又有一浪紧随其后,但却有一群人,努力的将其控制。
钟南山院士提出病毒传染途径“人传人”,李兰娟院士义无反顾地下令“封城”,白衣天使们在抗疫第一线救死扶伤……这些人,都是我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偶像。但是,却有一道道一闪而过的身影,永恒地停留在我的心底。
宽敞的马路上,一个个戴着头盔,骑着摩托车的身影如风一般飞驰着。他们双眼目视的前方,大半张脸都被一只浅蓝色的口罩遮挡住。本应该充满喧嚣的街道在此刻只留下了他们风雨无阻的身影。
在这个时时刻刻存在着危机的疫情期间,他们本可以安心的待在家里修养,通过新闻了解此刻全国各地的情况。但是,为了他人的更为安心的假期,他们毫不犹豫的背上了背包,在城市里穿梭。为居民们送去包裹。也为别人送去了温暖。
小区门口,也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存放处,几位邮递员正弯着腰,低着头,似乎正在整理着什么。他们的身边堆放的好几个大箱子,一个一个叠起来,几个人在箱子之中,仿佛被淹没了似的。他们将包裹从箱子中拿出来,顺着墙沿一个一个地摆好。随之,又从口袋里掏出手机,通知居民来取件,他们皱着眉头,语速极快,像是要去追赶什么似的。放下手机,便又急匆匆地跑走了,骑着车飞速地离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也为疫情做出了奉献,虽不如医护人员那般,如此引人注目,但也值得人们赞美。
夜空中,有了星星,便多了几分色彩。城市里,有了你们,也添了几许温情。你们永远是我的偶像!
【我的偶像李兰娟作文600字记叙文】相关推荐文章:
我的偶像作文600字
2021我的偶像作文600字 我的偶像初一单元作文五篇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
李兰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73岁的李兰娟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工作日志
1月18日,李兰娟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
1月20日上午,李兰娟与钟南山一起参加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
1月22日,李兰娟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
2月1日,李兰娟主动请缨带团队驰援武汉。
2月2日凌晨4:40,李兰娟带领团队抵达武汉,此后她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73岁,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她说,这一次,她来当一个医生,没考虑过什么时候回家
年夜饭是机场的饺子
“妈,等你回来。 ”2月1日,李兰娟的儿子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同一天,《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凌晨2点之后睡的。 ”郑杰文章里的这个 “她”,就是李兰娟。
亲人难免挂心,然而为祖国奉献被李兰娟这一代人视作本职,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 1月24日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疫情有关会议。晚上9时许,她从北京返杭,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顿饺子。 “今天我轻松了,不用烧年夜饭了。 ”李兰娟相当豁达。
不分昼夜救治患者
立春——“不教胡马度阴山”2月4日,立春这天,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效果。李兰娟说,“我们这次是来治病救人的,特别是要救治重症病人。 ”抵达武汉后,李兰娟一刻也没停歇,听汇报、讨论诊疗方案,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她却说,“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 ”“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感慨。
果敢冷静是自我要求
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向果敢冷静。在抗击SARS时期,李兰娟对浙江的防治提出并采取了系列创新性措施,实现了该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十年后H7N9肆虐中国南方省份,李兰娟创造性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显著降低病死率。 “作为感染科医生,控制传染病是我们的责任。 ”李兰娟说。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作为国家级专家,她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特别是提出了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电视上,李兰娟的一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李兰娟院士的一席话在微博和朋友圈中刷屏。
她说,"这次疫情过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偶像的真正含义!适当管控娱乐圈那些“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少年强则国强,学校和家长也要有导向地教育孩子,和平年代大多数人都无恙,明星什么的家喻户晓,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冲在前面的永远是中国军人、消防员、医护工作者,这些做出过扎扎实实贡献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在这次疫情中,已经74岁的李兰娟院士,带领自己团队,赶赴武汉,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
李兰娟带领团队,发现阿比朵尔、达芦那韦两类药物能够抑制病毒。虽说只是试验数据,对于病毒抑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兰娟院士和钟南山院士,都在自己的领域,为此次疫情作出自己一份贡献。
基辛格说过,“中国人一直都是幸运的,他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李兰娟院士、钟南山院士、白衣英雄们,不就是国家最勇敢的人吗?
我们这些普通人,一直被这些最勇敢的人保护着。无论是当代,还是近代,都是如此。
01
李兰娟院士说,希望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人生观、价值观,明白偶像的含义,适当追星,而且要追正确的星。
确实,在和平和安宁时,我们对于娱乐圈人物太过于关注,而忽略了那些默默作贡献的英雄们。
明星八卦,平时的我们可能非常了解熟悉。娱乐圈的明星,片酬动辄上千万。而我们的警察、消防员、科研人员,每个月的工资却没有他们的百分之一。
和平安宁年代,我们偏重于娱乐,娱乐圈明星八卦家喻户晓。但到了关键时期,站出来的,还是平时那些默默做贡献的无名英雄们。
医护人员、警察、消防人员等等,有的冒着极大危险,做好自身本职工作。
新闻里的最新消息,全国被感染的医务人员,达到1716名,占到全国确诊病例的3.8%。而其中,有6人为疫情而牺牲,他们是英雄,我们永不能够忘记!
02
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国家卫健委在通报疫情情况时,用了这样的字眼:
全国1716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6人不幸死亡。
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每增加一个数字,就代表着感染的人数,增加了一个。
相关部门在通报疫情时,用了“死亡”这两个字。
我们普通人,平时形容时,都要避免用到这两个字,我们形容时,会用比较委婉的字眼,如“过世”、“走了”、“牺牲”等。
他们是英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自然凋零。
他们在为国家做贡献,他们是英雄,他们是为国家而牺牲。难道可以用“死亡”这两个字简简单单来形容吗?
数字的背后,可都是生命啊!
03
和平年代,我们很少去关注英雄。但在关键时期,却是他们站出来,他们是最勇敢的人,保护着他们背后的人民群众。
少年强,则国强。
学校和家长们,需要教育他们正确的观念,追正确的偶像。
关键时期,站在最前面的,永远都是中国军人、消防员、医护工作者,他们扎扎实实地做着贡献!他们,才是中国脊梁!
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致敬中国英雄们!感谢您们,保护着后面的人民群众!
“偶像”这个词并不陌生。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刻着一位让自己崇拜的偶像。也许你的偶像是光鲜亮丽的歌手,也许你的偶像是伟大的科学家,也许你的偶像是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我的偶像是李兰娟奶奶。
她一脸慈爱沧桑,银发在黑发中若隐若现。脸上条条皱纹,好像一波三折的往事。李兰娟奶奶已经73岁了,但她还是和17年前抗击非典一样,冲在了防疫疫情的第一线。李兰娟奶奶顾不上年纪大和一路舟车劳顿,到达武汉金银潭医院和华南海鲜市场后,及时做实地调研,她冒着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可她却不顾个人安危,为了人民医疗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天24小时,李兰娟奶奶只睡3个小时,而这三个小时,也只是为了保证她大脑和身体机能够高效运转,能够支撑她完成高强度工作而休息的。在采访时,她回答说:“没关系,睡得好!”后来似乎是为了让大家都放心,她又强调了一遍,“睡得好,大家放心好了!”当我看到她由于休息不够而红肿的眼睛,相信所有人和我一样,都为之动容,她已经七十多岁了啊!自从这一战“疫”的打响,李兰娟奶奶夜以继日的工作,每天还要带上厚重的口罩,她满脸都是创伤,一道道鲜红的勒痕深深地凹进她地面孔,久久不能消除,而在我们面前她忘记了自己脸上地疼痛,微笑地看着我们,看到这里,我非常感动。
还有一点我非常佩服李兰娟奶奶,她对学生做科研的要求是,对科研一定要严瑾求实,绝不允许有任何虚假。所以,我觉得李兰娟奶奶不单是在科研上要培养,更注重学生的道德观。李兰娟奶奶一边带着她的科研团队搞科研,一边天天奋战在抗战一线,每天及时研究医治方案,减少重病患者的痛苦,挽救了无数生命。
这就是我的偶像李兰娟奶奶,她在最关键时� 李兰娟奶奶的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进,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鸟,它栖息于每个中国人的心灵中。
——题记
庚子年初,华夏惊闻荆楚大疫,传染至极,闻所未闻,感染者数以万计。
正在此刻,年至耄耋,被称为全民偶像的钟南山院士,在距离非典十七年后再次出山。他坐在驶往武汉列车上的餐车一角,仍全神贯注地做疫情相关的研究报告;巾帼英雄李兰娟,她年逾古稀,奋战在抗疫一线;中年的王院士,他见疫情如此严重,义无反顾地命令道:“建立方舱医院!”青年志愿者王煜说:“我这一辈子别的事都平平无奇,可以不提,唯独我为抗疫英雄保驾护航,是我最为之自豪的事啊!”
你们可能不知道夏思思这个名字,她是一位刚刚结婚不久的新娘子,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夏思思的女儿才两岁不到,也许此刻正在家里哭丧着脸,口齿不清地问父亲:“爸爸,妈妈在哪儿?”一个是被父母捧在掌心,娇生惯养长大的明珠;一个是被年幼的女儿奉若神明,看作似天地一般重要的母亲。她是新娘,一束鲜花,一枚钻戒宠爱着的新娘啊!但在此刻,夏思思剃掉头发,穿着防护服,两眼全是血丝却不肯停下的医护人员!
你可能没听到过王国辉的名字,他是一名卡车司机。他每天往返于家乡与武汉之间,在半个月之内往返千次有余,他召集村民,一字一句、坚定不� 他一趟又一趟地为武汉运送口罩、果蔬等紧缺物资。
何止他们,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医务工作人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抗击疫情,保我华夏安然无恙!他们是患者的天使,是人民的希望,面对这些勇敢无畏的抗疫战士,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未见天使下尘凡,乃是凡间英雄出。
【抗疫英雄李兰娟作文500字】相关推荐文章:
致敬抗疫情英雄作文500字 向抗疫英雄致敬作文范文
欢迎抗疫英雄回家优秀作文-迎接抗疫英雄回家作文
当你看到这个名字后,或许你会觉得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是她却是第一个提出武汉封城,阻止病毒大规模传播的第一人。如今的她尽管已经73岁高龄,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一线疫区,每天只睡3个小时,与病毒赛跑。
武汉疫情爆发后,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时时刻刻地关注着武汉疫情的最新动态。
当所有人“闻鄂色变”时,1月18日,李兰娟临危受命,与钟南山等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支援。
作为国家级专家,嗅觉敏感的李兰娟来到一线后,觉知事态严重,对武汉疫情做出了预判,首先提议武汉政府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并建议将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
随着春运返乡人数逐渐增多,李兰娟觉得武汉封城刻不容缓。1月22日,她再次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封城”,并指出再不封城就晚了。
对于一个省会城市来说,封城意味着全城都将进入危急状态。但凡这个决定有任何差错,对于一个院士来说,她的名誉都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但李兰娟对此并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如何第一时间控制疫情的蔓延。
次日,国家采取封城。李兰娟说,“武汉实施进出人员管控是因为疫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地控制传染源,才能不让传染病发生大流行。”
封城措施进行后,武汉疫区人员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地防止了病毒大规模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