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一针见血,措施得力
我们读李瑞环的那一篇篇充满哲理的讲话稿,就感到内心充盈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有思想的穿透力、语言的感染力、领导的人格魅力,更有他那字里行间注重解决问题的执行力。李瑞环说过“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哲学思维,李瑞环的讲话不仅提出的观点新,而且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多,措施切实可行。
有的领导爱讲空话,不办实事。一篇讲话在这个场合能行,换个场合也行,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讲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李瑞环非常痛恨讲空话,他早在关于落实邓小平同志“少讲空话,多办实事”指示的座谈会上发言:“说空话似乎成了一些人的主要工作,天天说,没完没了地说,一个接一个地说,上下传着说,层层往下说,上下一齐说。说起来豪言壮语,气吞山河,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其实只有唱功,没有做功;嘴行千里,屁股在屋里。重说轻做,务虚不务实,必然误事、误人、误已,最终误国误民,可恶至极。”
一些秘书给领导写的讲话稿,常常给人的感觉是轻飘飘的随风而逝,领导讲完了也就完了,烟消云散,说了也等于没说,不解决任何问题。其所以如此,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秘书写的稿子解决问题的对策软弱无力。不少秘书写领导讲话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头头是道,而对解决问题却三言两语、草草收场,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底气不足,缺乏力量。
李瑞环的很多讲话不仅针对性强,而且解决问题对策可行、措施有力,比如1986年李瑞环在天津任职时一次对政协讲话中提倡办实事必须把握五条原则:“一是办多数人受益的事。二是办多数人急需的事。三是办长远起作用的事。四是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五是办力所能及的事。”这五条办事原则在今天看来,虽已隔20多年,但还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即使是那些随时、随地、随事、随兴的讲话,他也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针对性极强,又如他在全国考察工作时虽自谦是“走马观花”,但总能说到点子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1993年9月19日,在听取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中肯定江西“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政治优势、后发优势”,言之有据,句句在理,听后很受鼓舞。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雄,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自己的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不忘记恨恨地瞪了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
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
如果说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那么王国维的选择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呢?
王国维可谓近代大儒,被人们称为古文化的煞尾者。而正是这样一代大儒,却在清朝覆灭之后随之而去了。对他的死,人们颇有争议。有人以为他是“铁杆”的晚清遗民,为“国”捐躯。而我却同意余秋雨先生的意见:他是死于一种文化。
王国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终身濡染的封建文化随着清朝政权的倒塌而淡化以至没落时,他这一隶属于这种文化的人心怎能没有一丝颤动?他的心在泣血。“活下去吗?”环顾四周无所留恋,曾经沧海的人对一切都已不太在意。他已没有了目标,因为,当时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人可以作为他这个大儒的目标。“死吗?”可这样的死有人在意吗?是否值得?为一种文化的没落而死?一种文化的没落预示着另一种文化的兴起,但这已不属于他了。
心在刃上蹭了许久,血流一地,将一切涂成红色。王国维便在这红色中做出了选择。玉殒香消吧!
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却不以为然。至少书生在矛盾中的心灵的选择是隽永豪迈无与伦比的。常人的选择可以更改,可当一介书生在心灵深处认定自己的选择后……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经典的选择!
文章开头最难写,同样道理,作演讲开场白最不易把握,要想三言两语抓住听众的心,并非易事。如果在演讲的开始听众对你的话就不感兴趣,注意力一旦被分散了,那后面再精彩的言论也将黯然失色。因此只有匠心独运的开场白,以其新颖、奇趣、敏慧之美,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立即控制场上气氛,在瞬间里集中听众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讲内容顺利地搭梯架桥。
奇论妙语石破天惊听众对平庸普通的论调都不屑一顾,置若罔闻;倘若发人未见,用别人意想不到的见解引出话题,造成“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的艺术效果,会立即震撼听众,使他们急不可耐地听下去,这样就能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我记起了毕业欢送会上班主任给我们的致词。他一开口就让我们疑窦丛生——“我原来想祝福大家一帆风顺,但仔细一想,这样说不恰当。”这句话把我们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家屏声静气地听下去——“说人生一帆风顺就如同祝某人万寿无疆一样,是一个美丽而又空洞的谎言。人生漫漫,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比如”最后得出结论:“一帆风不顺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在逆风险浪中拼搏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祝大家奋力拼搏,在坎坷的征程中,用坚实有力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转载自百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来!”十多年过去了,班主任的话语犹在耳边,给我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一帆风顺”是常见的吉祥祝语,而老师偏偏反弹琵琶,从另一角度悟出了人生哲理。第一句话无异于平地惊雷,又宛若异峰突起,怎能不震撼人心?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方式应掌握分寸,弄不好会变为哗众取宠,故作耸人之语。应结合听众心理、理解层次出奇制胜。再有,不能为了追求怪异而大发谬论、怪论,也不能生硬牵扯,胡乱升华。否则,极易引起听众的反感和厌倦。须知,无论多么新鲜的认识始终是建立在正确的主旨之上的。
自嘲开路幽默搭桥自嘲就是“自我开炮”,用在开场白里,目的是用诙谐的语言巧妙地自我介绍,这样会使听众倍感亲切,无形中缩短了与听众间的距离。在第四次作代会上,萧军应邀上台,第一句话就是:“我叫萧军,是一个出土文物。”这句话包含了多少复杂感情:有辛酸,有无奈,有自豪,有幸福。而以自嘲之语表达,形式异常简洁,内蕴尤其丰富!胡适在一次演讲时这样开头:“我今天不是来向诸君作报告的,我是来‘胡说’的,因为我姓胡。”话音刚落,听众大笑。这个开场白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演讲者谦逊的修养,而且活跃了场上气氛,沟通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一石三鸟,堪称一绝。
有趣:亦庄亦谑,幽默风趣
为什么有的领导讲话妙趣横生,而有的领导讲话却索然无味,这除了跟讲话者本人的个性和演讲技巧有关外,从写作学角度来说,就是讲话稿内容缺乏生气、枯燥乏味。
李瑞环的讲话不仅言之有物、深刻隽永,而且亦庄亦谑,幽默风趣。他总是善于把严肃的问题讲得轻松活泼,比如1999年7月6日在听取伊春市委、市政府汇报时讲话:“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条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饭字半边是食字,半边是反字,没有食就会反。”他的讲话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讲大道理不忘联系小事物,讲小事物不忘蕴涵大道理,讲抽象而不空洞,讲具体而不琐碎。比如在一次全国政协会上谈到质的多样性“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它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让一般人来说“质的多样性”这样一个哲学难题,难免磨破嘴皮而说不明白,李瑞环却用一块木头就形象生动地轻松“搞掂”。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瑞环风趣的语言有别于有的领导“为搞笑而搞笑”的扯淡,他常常善于将尖锐的批评寓于幽默的谈吐中,寓庄于谑,寓教于乐。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有人批评温州搞资本主义,李瑞环在一次讲话中反击说:“有些东西不要急急忙忙定性,只要市场需要,社会无害、生产者有利,就应当允许、支持。先生孩子后起名,孩子生下来可以先取个小名,阿猫、阿狗、铁蛋都行,主要是让他身体好、长本事。”李瑞环这个“先生孩子后起名”的理论,幽默中见智慧,让人们在忍俊不禁中受到教益。又比如他批评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求真务实的作风:“现在很多事情没办好,成效不显著,不是方向不明,政策不对,主要是干得不行,没有落到实处。有一传手,没有二传手,尤其缺乏扣球手,总不得分。”“有些做法看起来花花哨哨、热热闹闹,其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扫帚顶门――杈多劲小。”你看,在此李瑞环巧用“打球”和“扫帚顶门”两个幽默生动的比喻,谈笑间把一些干部作风飘浮的问题剖析得入木三分。
当前有不少秘书写作领导讲话稿过于“正襟危坐”乃至失之僵化呆板。其实,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的力量可以融洽人际关系。幽默的语言能活跃气氛、轻松心灵、凝聚人心。因此,领导讲话稿写作适当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无疑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正是万事开头难,演讲是语言艺术,要使你的演讲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就要有极好的开头。很多名人都注重开场白精彩。开场白对于演讲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句开场话能立即对听者产生或者生疏,或者亲切;或者高傲,或者谦和;或者矜持,或者洒脱的即时效果。因此开场白不能不重视。提纲挈领式开门见山,一开头便接触主题,不枝不蔓。当代著名演讲家、德育教授李燕杰作演讲,开场白多是这样。一开头交代题目,解释题旨,然后引申发挥,或说理或叙事,或引用名人名言,滔滔不绝,舒卷自如。
现择要归类例释
名人演讲的“动作”开场白
有的演讲者,上台后并不立即开口,而是先做一些动作,以引起听众的注意与好奇心。
冯骥才“脱衣服”
1985年下半年,冯骥才应邀到美国访问。一天,旧金山中国现代文化中心邀请他去演讲。美国人参加这类活动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必定是西装革履,穿着整整齐齐。对演讲者要求很高,必须是口若悬河,机智敏锐,而且要幽默诙谐,否则他们就不买你的账,甚至会纷纷退场。演讲即将开始,大厅里座无虚席。文化中心负责人葛浩文先生向听众介绍说:“冯先生不
仅是作家,而且还是画家,以前还是职业运动员。”简短介绍完毕,大厅里一片寂静,只等这位来自中国的作家开讲。这时,冯骥才也很紧张,这台戏不好唱啊!只见冯骥才沉默了片刻,当着大家的面,把西服上衣脱了下来,又把领带解了下来,最后竟然把毛背心也脱了下来,然后慢慢说道:“刚才葛先生向诸位介绍了我是职业运动员出身,这倒引发了我的职业病。运动员临上场前都要脱衣服的,我今天要把会场当作篮球场,给诸位卖卖力气。”全场听众大笑,掌声雷动。
陶行知“喂鸡”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最后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了。
这时陶先生则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欢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非常关键。下面是数学课的几个片断:
动手实验式“开场白”:桌上摆满了切成各种形状的萝卜,大伙好像还在热列地讨论着什么。老师微笑问:“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悬念式“开场白”:老师一上讲台,故意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
故事式“开场白”: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领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关键是捕捉到不变的量。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父亲的羊越来越多,想拆旧羊圈扩大面积,可是没有多余的篱笆,怎么办呢?他叫来了儿子,儿子不慌不忙地说:“爸,我有办法”。“你看,旧羊圈长70米,宽30米,面积2100平方米。如果改成50米见方的新羊圈,不用添篱笆,羊圈面积就有2500平方米”。
诸如此类的还有:“贴近生活式”开场白;“设疑式”开场白;“名言式”开场白;“趣味式”开场白;“实例式”开场白;“比喻式”开场白等等。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从前,有位农夫在山上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苍鹰,便将它带回家中,精心呵护,但等到鹰的伤势已痊愈,想放飞它时,鹰却怎么也飞不高了,只能在地上低低地哀鸣。
苍鹰无法再重返广宇的蓝天,是因为它在农夫家长期养尊处优,对不去自食其力的生活已经习惯了,等到它再想像以前那样自在飞翔时,已经力不从心了。其实我们的生活往往也是这样,不经意间,我们与家长也在扮演着苍鹰与农夫的角色,正在重演着一幕幕悲剧。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是无比芳醇的精神体验,但爱有时也是一个无情的刽子手,是充满鸟语花香的毁灭之路。
那峭壁上耸立着的古松,谁不曾为它孤傲、勇敢的气势所震撼,那是温室中娇艳的花朵所遥不可及的。
那山谷间奔腾着的河流,谁不曾为它激昂、勇猛的气势所震撼,那是庭院间平静的荷塘所不可高攀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都向我们印证——过分的溺爱也是一种毁灭,只有放手,孩子才能去寻找那片寄托着自己梦想与未来的碧海蓝天。
并非用甘甜的泉水浇灌出的果实就是甜的,可曾见过翩翩起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们挥动着七彩的翅膀,但谁又知它在破茧而出的一瞬间,又是怎样的生死磨难呢。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砺,能力只有在磨砺中才会释放。雨过天晴,彩虹当空,人们在惊叹彩虹美艳绝伦的时候,也应该想到那美艳前所要经受的风雨雷电。
放手,才能展翅飞翔。孩子就像挂在空中的风筝,虽然它在天空中舞动着美妙的身姿,但它永远不能自由高飞,在线的那一头父母紧紧地握着那根叫做“爱”的细绳,在风雨来临前便急急地收回长线,但又有谁知风筝多么向往那片自由的天空,多么希望自己能在风雨历练之后,去享受自由飞翔的乐趣与喜悦。
放手吧,让孩子展开双翅,向着自我与希望飞翔。
有文:巧于修辞,文采斐然
有道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优秀的讲话稿既要讲究“义理”,也要重视“辞章”。我以为,李瑞环许多讲话的精彩片段,被人摘抄传诵,是与其词句优美、讲得巧、说得妙密不可分的。
无论开大会作报告,还是参加各种座谈,在李瑞环的讲话中随处可见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如他在1999年12月15日出访亚洲三国总结会上的讲话短小精悍,讲了对外交往中要做到“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以理待人”四个方面,在此我们仅看他对“平等待人”这个方面的阐述:“庄子说‘物无贵*,平等无私’,韩愈说‘一视而同仁’。尊重别人而自重,不卑不亢要自然;平和平易不平板,可信可亲不可辱;对强国不低三下四,对弱国不盛气凌人;对显贵不阿谀奉承,对平民不小瞧慢待。”在这段简短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引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典雅,节奏明快,自然清新,结构工整,琅琅上口,极具韵律美,显示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
通读李瑞环的讲话稿,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善于引用中国传统文化和灵活运用毛泽东思想是李瑞环讲话稿中的一大特色,在他的不少讲稿中古典诗词、诸子百家和《毛泽东选集》中诸如《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文章,被运用得贴切自然,浑然天成。同时,他又非常善于进行语言提炼,讲话中一些原创性警句、格言,如:“改革过程中总会伴有阵痛,但必须是阵痛之后变成不痛,而不能越来越痛。”“江山是打出来的,成就是干出来的。”“讲政治人民至上,求真理实践第一。”“总结经验主要不应是文字上搬来搬去,而应是脑子里想来想去。”类似这样精粹而智慧的句子点缀在讲话中,既如明珠般光彩夺目,又如晨钟暮鼓、过耳不忘。
另一方面,李瑞环同志的讲话稿写作非常善于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歇后语、俗话、谚语,信手拈来,语言生动活泼,比喻十分贴切。比如:“要加快新城区建设,使新城区一块一块地形成气候,有了新城区,老城区就可以泻肚子――把人口搬迁出来。泻肚子是中医的一种方法,肚子的东西太多了,就想办法让它泻出来,泻完之后再慢慢调理。”“在重大问题上心里没有‘底’,工作起来就会老有顾虑。有句老话;‘傻子过年看街坊。’心里没底就只有当傻子。”“领导班子配备要讲究结构合理。一个班子就像混凝土结构,有钢筋、水泥、沙子、骨料。光是钢筋就没法受压,没有钢筋,混凝土一拉就裂了,所以要讲合理地配比。”、“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这类极具“乡土气息”、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在李瑞环的讲话中俯拾即是。
有情:真诚率真,感人至深
一些秘书为领导所写讲话稿之所以难以打动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真诚,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话稿打动听众的重要诀窍在于以情动人。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所谓“情动于中方能言发于外”。我们读李瑞环的讲话稿不难感受到其字里行间的浓浓真情,而且这种情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情植根于他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深深的爱。在此略举几个体现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讲话片段:“总得给群众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不能让人出门走路也害怕,在家里睡觉也害怕,坐飞机也害怕。不能给群众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不是无理就是无能。”“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它问题可以讲95%、99%、99.9%,唯独吃饭问题必须讲100%。”“要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重些、重些、再重些,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轻些、轻些、再轻些。”听到或读到这样的话语,难道你没有眼泪在涌动?我倒想起了艾青一句名诗:“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李瑞环的许多讲话感情充沛,充满激情,富于气势。比如他在一次全国政协会上谈到民族团结:“在中国,保持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实现人民的团结,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讲任务,是56个民族的共同任务;讲任务,是56个民族的共同任务;讲任务,是56个民族的共同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的共同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的共同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的共同前途。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此汪洋恣肆的表达,决不是词语的堆砌、排比句的滥用,而是激情汹涌的自然流露。
李瑞环的讲话真诚坦率,说真话,道真情,比如在一次讲话中谈到宗教信仰:“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你不信、我信,或者我不信、你信,这是个人的私事。不能因为你信神我不信神,或我信神你不信神,就对立起来。我妈妈信佛教,她要烧香,要吃素。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很敬爱我的母亲,我们之间并没有因为信仰的不同闹矛盾。”这段话以自己的母亲信教为例来说明宗教信仰的自由,出语真诚,选例典型,非常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