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10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

死亡诗社观后感 1

这部电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电影,我看过两遍,挺喜欢的教师基廷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思想自由,教学方法灵活生动,被学生们称为〝船长〞。影片中一些课堂教学的场景是非常吸引人的,能够感受到学生的头脑。心灵和兴趣在慢慢被开启。

教学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事的工作就应该是提供支点。撬动无限可能。遗憾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得不到校方和家长的认可,〝船长〞最终还是无奈地离开了。学生能够秘密地重建老师年轻时组建过的〝死亡诗社〞,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在山洞里吟诵诗歌。创作作品。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崇拜和认可。学生在校方压力下背叛老师后的愧疚,学生送别教师时的独特方式,都表明这是一位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师。

这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曾经的美国,而且发生在现在的中国,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以更加触目惊心的方式发生着。

不知道有什么反映这样问题的电影,不知道人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没有,不知道人们的反思到了一种怎样的深度。

看到问题,敢于说出问题的本质,事情才有解决的可能。万马齐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些人选择随波逐流。从中渔利,有些人选择独善其身。明哲保身,有些人单打独斗。成名成家,有的。人没有选择,在不断忍受中习以为常……教育中的人。事,就是这样千奇百怪。期待〝船长〞出现,期待〝尼尔〞出现,希望这样的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的视野,冲击人们的内心,开启人们的变革愿望,让人们意识到:其实学习可以更加美好!

基廷年轻时组建的〝死亡诗社〞能够被学生自动自觉地认可和继承;我们呢?我们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下一代传承下去的?

大的事,管不了,说来说去,就变成了发牢骚。自己的事情,却是可以好好想清楚的

我性格懦弱,不敢于反抗,更加没有抗争的智慧;

我眼界欠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我过于悲观,不太相信现状会发生什么改变——

这就注定我不是认命就是逃离。

谁又不是如此呢?当现状必须改变而迟迟没有变化时,当人人都觉得不对却谁也不敢率先站出来。即使站出来也未必有用时,认命和逃离就得选择其一了。 20%的人逃离,80%的人认命,更多的 ——这就是因果循环的怪圈。

所以,基廷才被称为〝船长〞。美国有这样的船长,是令人羡慕的事。船长也要有产生和生长的土壤。

期待〝船长〞出现在我们身边;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船长〞。

死亡诗社观后感 2

寒假里观看了《死亡诗社》这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与一个反传统教育的老师的故事。在一所知名的男子学校里,所有的家长送孩子来都是为了让孩子上名校。而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如春风化雨般来到他们身边。

“我们都有一种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是独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别 ”这是电影中我影响最深的台词之一。

坚持自己的信仰,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他们所需要的,也是这个时代身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的我们所需要的。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从小学什么玩儿什么,都是父母事先安排好的。小的时候,也许我们还会不服管束,做些挣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习惯这种由别人安排好的生活,我们不再过多的思考未来。

我们的目标只停留于考上某个大学,但大学以后要干什么呢?多数人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我们的身边并不乏曾有着自己梦想并坚持的人,但多数都抵不过父母的安排和决定。就像影片中的尼尔。初中时班里有一个很迷恋漫画的女孩子,甚至有时上课也会偷偷地画,并且她喜欢原创,班里多数同学都惊叹过她的作品。

中考以后她的选择是上某一个国际学校,然后去日本学漫画。但她的父母却违背了开始对她的承诺,为她选择了另一条在他们看来更有前途的路,上优飞班然后去美国。那一次在校园里被她叫住时很是惊讶,我问她怎么也在,她絮絮地和我说起了原因。

她的语气没有了以前说话的不正经,甚至带着哭腔,说她父母的决定,说她的无奈接受和现在的不快乐。我的心里很沉重,想说几句话安慰她,却发现自己找不到任何能够鼓励她的话。

比起父母,我们过于势单力薄。“日本的漫画人太多,去了可能也很难有成就吧。”最后反而是她安慰了我。

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甚至对与错、美与丑,我们也有着许多僵化的'认识。就像影片中的那对夫妇,儿子都已经死了,他们都不能明白是他们对自己的儿子的逼迫和控制让儿子选择了死亡来抗议。

反而是鼓励儿子去追逐梦想的基汀老师的错。是他与传统教育格格不入的教育方法让儿子走上了这条路。我的心中对此感到失望甚至惊讶。人们的观念和思想被囚禁在城堡,找不到前来解救他们的智者。

电影《云图》中也有一个场景值得人深思,音乐家突然明白了什么,他打碎了房间里所有精美昂贵的瓷器。“传统就是人们眼中的美。”他正在试图打破传统,进行新的创作。

我们并不是要打破传统的全部,并没有这样的必要,但是传统思想对我们影响的一些弊端已经显露无遗。我们正在为冲破这一层束缚作努力。

《死亡诗社》观后感 3

“船长,哦,我的船长!”如果我没记错,这是诗人惠特曼纪念美国总统林肯的诗作。众所周知,林肯成为伟大的美国总统,与他解放了黑奴,解决了黑奴问题不无关系。奴隶主们带着封建的顽固的思想,掌控着一代又一代的黑奴,不许他们有反抗的观念,而黑奴们似乎也默认了他们一生为奴的命运,然而,只要有反抗的精神,有精神的引领者,那他们总可以打开命运的枷锁,获得自由!!!

衡量一部好的电影,不一定在于票房的多少,不一定在于演员阵容的强大,不一定在于投资的多少…一个精彩的内容,一个感人的故事,明白一个恍然而知的道理,这部电影——它成功了!!!

《死亡诗社》,一个发生与同我们一样年纪的美国孩子们身上的故事,一个令人几乎迷离的故事!

一个古板的学校,一群多年来接受传统教育熏陶的学生,一批顽固不通情理的老师,又迎来了他们新一学期。高要求的父母们,对于他们的孩子的未来已有了明确的规划,有人希望儿子成为银行家,有的希望儿子成为律师,有的。希望儿子上名牌大学……即使有着自己想法的学生门不想一贯如此生活,但是却不得不继续沉默继续向远离他们想法的路走!

终于,有一天,这样的生活被一个叫基恩的英语老师打破了,在他第一天上课时,他就告诉他的学生们:“叫我船长!!!”他有别于学校任何一个老师的做法:叫孩子们撕下书本,叫他们自由发挥的诗剧,暗地协助成立死亡诗社……于是,那一个个死板的学生们又再次富有了生机,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观点考虑问题,即使是大胆的事情,他们都称之为:“及时行乐”,他们不在被原由的教化所束缚!

基恩先生的教学宗旨是:反对教条,鼓励各抒己见。努力发掘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对生活的热爱。如果你想按自己的方法过活,那么就千万不要犹豫,因为自由至高无上!!当几个社员于皎洁的月光下,穿梭与校园间的丛林,去寻找过去那个试社的穴洞,当他们开始畅想尽谈,当他们懂得跟父母说:不,当他们不会为将来读书……基恩,用他的思想,感染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找到了快乐,寻求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唯美的校园,富有朝气的学子,与老师们相反的基恩,还有——那成群的鸽子。

基恩的出现,无疑是在预示着,要有新的东西的出现,就要屏弃那些落后的过时的东西,而基恩老师,正是如此教育那些学生们,让他们能够自由的发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正如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基恩老师在课上让学生们朗读自己写的诗,一个班里腼腆而又不爱说话的学生告之他没有写时,老师请上那个学生,蒙上了学生的眼睛,围着他打转,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那个学生潜意识的作出了一首精彩的诗作,连那个学生自己都没能想到自己的才能……基恩老师,就是用这种在其他人眼中看似不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潜能!!2

《死亡诗社》观后感 4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好玩,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高中时期读到的这段文字来自于电影《死亡诗社》,近日有机会认真观赏,对这部经典电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随着电影的镜头,我们走进基丁老师的教育世界:在一所拥有高升学率但教学风格凝重的学校里,基丁老师的到来给僵化的课堂带来了新气息,他在第一次诗歌课上竟然带着学生将书本一页一页地撕下�

我认认真地看了两遍,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个片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个瞬间其实很小,也不是什么特别经典的桥段,但主人公的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基丁老师带着学生在校史馆前聆听,他模仿着照片中前人给出的忠告:“卡匹迪恩!抓紧时间,孩子们,让你的生命与众不同”,而后镜头忽然一转,一位学生忽然问身边的同伴:“你觉得这会考吗?”在这个号称全美最优秀的学校里,学生早已被学校日复一日追求升学率、成绩至上的教导所潜移默化了。

第二个片段是基丁老师给学生布置诗歌作业,但是安德森没能按时完成,因为他不会写诗。基丁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惠特曼的诗——“站在世界的屋脊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他让安德森咆哮,在咆哮的同时说出自己心中所想,无关对错与否,无关荒谬与否。在基丁老师的引导下,安德森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并神奇地将这些不连贯地话连成了一首诗。基丁老师给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最好的教育就是“唤醒”,他一步步激发着安德森心底里那些美好的想法,诗歌就是内心之音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淌,最好的作品一定是作者内心的真实表现。

高中时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只是因为那句经典台词,但是这次观影真的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基丁老师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以不同的视角俯瞰世界的教学方法,给予我极大的震撼。我看到了一位亦师亦友的'好老师,他春风化雨般的教导,真是“润物细无声”,他最开始说到“卡匹迪恩”(拉丁语,即抓住时间,活在当下)时,这些懵懂的少年们尚不能理解,但后来他们也会用“卡匹迪恩”去鼓励自己的同伴,给心仪的女生打电话、去尝试表演,去追寻自己生命中的与众不同,甚至在最后送别基丁老师的时候,敢于无视死板的校规和教条——他们一起站到了课桌上。

我想,对于那些被成人世界所安排人生的少年而言,基丁老师为他们开启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当他们行走在这个世界里,一次偶尔的回首,仍然会遇见那一道明亮的目光。

死亡诗社观后感 5

假期中我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这部名字有些恐怖的电影却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其中关乎师生情,同学情,还有主人公们那份对文学的崇高热忱……

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沉闷而教条的贵族学校,直到一位诗歌老师——“船长”基丁来到了这所学校。他以他独树一帜而又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迅速获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他们发现基丁老师曾是一个叫做死亡诗社的学校秘密组织中的一员。不循规蹈矩的学生们决定重新创立死亡诗社,每天晚上他们都到学校的山洞中朗读诗歌,直到一天他们中的一员在校报上以“死亡诗人”的名义刊登了一篇激进的文章。学校决定对此事进行调查。随着成员尼尔在父亲的压力下自杀和另一个成员卡梅隆的告密,学校偏执地认为是基丁老师错误引导了他们,师生们也只好悲伤的分别。

基丁老师虽然遭到学校开除,但他用他的热忱和激情带给学生们的深远影响却是难以磨灭的。他的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如同普罗米修斯带给黑暗人间的火种一样,使这个毫无生机的学校重新充满活力。

基丁老师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卡匹迪恩”,在拉丁文中即“珍惜时间”的意思。他希望学生们在学生时代能够珍惜宝贵的时光。影片中基丁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了学校的照片墙。当尼尔等人看到一个个手捧毕业证书和考了高分的试卷的往届学生时,却被告知他们在毕业后过着枯燥而乏味的生活,每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他们在那里反复朗诵“卡匹迪恩”,也正是在那一刻,他们真正理解了诗歌。

基丁老师教会了学生们突破常规。他不希望学生采用课本的理论方法来欣赏诗歌,为此他要求他们撕掉书中这部分内� 他带领学生在院中随意做他们想做的动作,抑或是在广阔的草场上踢球。

基丁老师的课堂在外人看来总是疯狂而无所约束的。但或许也正是他们的“疯狂”和对自由的追求,才使他们真正明白了诗人并不是只会写韵脚的自娱自乐的文人。他们理解了真正的诗人是怎样的,在走路时,他们是舞者,在绿茵场上,他们是斗士,他们是自己思想的创造者,他们珍惜当下,而又歌颂死亡。他们愿意为此付出全部,或许这就是死亡诗人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 6

电影《死亡诗社》讲述的一个”地狱“般的高中学校,其中一群爱好诗歌的学生和他们喜欢的”oh,captain,my captain“的故事。这些学生,真是风华正茂,年轻有为,展现生命的大好时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然而心中的梦想却被这所地狱般的学校和父母所压抑,影片中的Neil,学校中的好学生,每门功课成绩都得了A,从小到大的生活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井然有序的进行,一直以来对于父母的决定只能默默地接受,不敢反抗,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正是在John Keating老师的课堂上,点燃了他对生活和梦想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母参加了梦寐以求的话剧表演,只有在此刻他的生命在《仲夏夜之梦》精灵的身上绽放,然而这一切随着帷幕落下,让他再次回到现实。就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被父亲带到家里,告知让他收拾行李换一所学校,什么话剧之类的跟学习无关的一切活动都不允许参加。他试图跟父亲解释,说出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就在他刚要张口说时,被父亲”又是拍戏“的话语收回,只是一句:nothing!随着一句nothing,父母变睡了,然而Neil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复,无奈之下,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在梦想和现实间终于做出决定,默默地离开,永远地离开了!他用死亡来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本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才要开始他美好人生的大好时光,却被这现实残酷、无法束缚的压力所击退,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离开。

Neil的离开,不但是父母的痛苦,更是小伙伴们和老师心灵的创伤。引起了很大的反向。就连这所名牌学校的荣誉也收到了影响。为此,学校开始调查。然而却将矛头指向了John Keating老师,John Kieating老师成了Neil离开的替罪羊,最终被校方辞退。

John Keating老师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我想可能正是因为他曾经历过。如今,他成了传播知识的老师,他不想让他的学生走跟他一样的路。在他的课堂上,他让学生撕掉课本上权威的话语,让学生站在桌子上,从不同的视桔察事物,在院子里让学生明白顺从的真正含义。就是一位这样有想法的浪漫老师,他鼓励他的学生追求内心的想法,却成了Neil离开的替罪羊,怎么不让人心痛?

影片中还有一个叫做Todd的,他跟Neil同一个宿舍。一开始他看起来傻乎乎的,因为哥哥是学校人人皆知的好学生,如今的他有很大的压力,每天勤奋学习,言谈很少,但是在John Keating老师和Neil的帮助下,他内心的激情也被点燃,他也成了死亡诗社的一员。在影片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是他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喊出”oh,captain,my captain“。那一刻,他不再那么胆小,心中只有对John Keating老师的不舍和对Neil离开的伤痛。

影片一开始,全体师生在大会上异口同声说出学校的校训是: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一开始仿佛就与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

影片更多的留给我们的是教育意义:

John Keating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他希望他的学生对事物有独特的看法,追求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与梦想。

新老师的到来是一个开始。他们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这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的僵硬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他们的信条必� 就是这样的一种观念与传统,将我们的思考与思维都关起来了。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变得没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我们与其他人一样,像古板的木头,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我们变得成熟稳重,成为大人们眼中的乖孩子。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免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这或许就是这个世界的残酷,我们都无法改变,一个自由的灵魂就这样被鞭打。

《死亡诗社》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我会去思考我们的现实社会,似乎也在给我们更多的枷锁,我们这样原本应该绽放更美丽青春的我们就这样被屈服于这个世界。但是,我们的灵魂应该要保留那自由的本性。

死亡诗社观后感 7

最近,内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静。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些关于南科大的消息,着实敬佩朱清时校长。说来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提到了一步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当天英语老师又力推了一番。于是,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突然间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看完,感觉还是蛮复杂的。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john keating老师吧。我觉得他年轻时骨子里都是叛逆的。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创新,能成为一位老师对能听他上课的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我记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简单的回答,我觉得却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试想,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吗?

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么一个大环境。大家都学一样的课,听同一个老师上课,考一样的试……这不是“文凭工厂”又是什么?这里我不想说太多,过段时间会好好总结一番。

john keating最后还是被解雇了。说真的,我觉得很遗憾。也让我明白一点:一个人是无法战胜一种体质或是一些个潜规则的,即便是它们早已迂腐至极。但从另一个方面想,john keating还是幸运的,他并没有白白牺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样去挑战将来,虽然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算是剧中让人感到最惋惜,悲伤的一幕吧),但我觉得至少他们进步了,至少像一个完整的人了。

对于现实,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己有类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来引导我(或许也存在,只是我还没发现)。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对自己负责。

写到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希望她有个光明的明天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8

初听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恐怖片,还频频猜测剧情。带着猜测和疑问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位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理解了他,开始勇敢地应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我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令我们出乎意料的,学生死了,老师走了,诗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在这部影片里,我比较欣赏基廷老师,他透过诗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好处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书本“奴隶”!遗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一个忍气吞声的形象出现,被校长和尼尔父亲训斥得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好处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他同时又将自我的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背着学校成立自我的社团,敢于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要求放女生进学校,敢于冒着被打的危险大胆地追求

自我喜爱的女孩。当原本最为胆小怕事,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到桌子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并带动其他人一齐为基廷送行时,他事实上已经成功地教育了这帮学生!

同是作为教师,这部影片的教师形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迷惑,自由、开放、融和与意外的结果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在同情基廷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教学方式和做人原则,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们能够借鉴的地方。虽然基廷老师最后无奈的离开了学校,但是我相信这群学生会永远记住他的,我想作为老师就这一点也就够了。在完美中留有遗憾,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 9

究其一生,我们是否实现生命的意义?或说,我们是否真正知晓过生命之所在?生命如诗,内容详尽,在我们的步履下显现,看它渐远,却也无能为力。

这部作品似乎与其名字不符,反而氤氲着充沛的生命力。在其中,一群肆意的少年,在最为风华正茂的年龄,有着最朝气蓬勃的脸庞,在特殊的时间书页间,一切行为都得到了包容。青春,绝无仅有的艺术品,在一场不切实际的追受,在一个疯狂热烈的梦想,在希望与爱意腐蚀着的星河之中,皆为不羁。

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中说到:“浪漫主义是原始的,粗野的,它是青春,是自然的人对于生活丰富的感知,但它也是病弱苍白的,是热病,是堕落,是世纪之病,是死亡之舞,其实就是死亡本身。”这部作品亦是如此,我们亲手缔选的万千里辰,被一颗颗精心放置,粘贴到吊扇旁的天花板上,我们尝试在彗星上许愿,尝试削弱那耀眼的光芒,尝试环绕他的星球,追随着乌托邦遍布的光明,以为那就是整片宇宙。在第一堂课上,基廷老师告诉他的学生“Seizetheday”(及时行乐)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灌输,而在于唤醒,或许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但何尝又不是自由的开端?他,正是改革教育的牺牲者。于陈腐的制度和强权的父而言,这并不足以撼动学生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矛头对准了基廷老师。可真正应该怪罪的不是自由的启蒙者,灵魂的导师,但家长们要的是精英教育,而非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送孩子进入学校是为了获得一个精明现实又循规蹈距的律师、医生、银行家,而非一个“离经叛道”充满热忱的演员或诗人。

这个世界需要做梦的人。为爱奋力燃烧快乐,由木头释放太阳的光和热,便被近乎残酷的否认打压,热爱变成压抑心口灼烧心脏的痛苦,责任与父权的屈服让他无从开口,因此,他选择为一个热爱演绎生活的自由人死去,当攻击和生命力没有了呼吸的空间,无法外放,刀尖最终指向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火花烫红了他的双眼,饱受折磨,这将是他最后的反抗与叛逃。

肉身终究陨落,尚且自由永存。在《THETORTUREDPOETSDEPARTMENT》中这样写道:一场与我同名的飓风即将袭来,我忘乎所以,挑衅飓风向我涌来。当现实向理想发出致命一击的时刻,我们也陷入了平静的`绝望之中,像是挂在墙上的画,光鲜亮丽的内心却有图钉一个又一个地刺入,将意志消耗殆尽。而随着这一热烈的结束,这一章节已然合上、封存。当伤口愈合,我们仍可以继续仰望整片宇宙,亦或将天空撕碎,冲破突围,迎来的,将又是一场巨浪,内心的飓风扬长而去,然后是心脏骤停。

总而言之,此时,我站在“死亡诗社”的同仁面前,带着我们的过往,一场详尽的回顾,故今日再此诉说我暂时的疯狂,被人性束缚的我们,血答里流淌着墨黑的墨水,在未来,过往间,诗歌于一切,皆是公平的。

死亡诗社观后感 10

今天看的是林师兄之前跟我推荐的一部电影,记得他刚给我推荐的时候我也点开过,不过15分钟就被枯燥的情节打败了…但是这次我坚持看下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无聊,越看越起劲……

做学生的时候能遇到一个像Keating这样的老师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现实的情况是我们身边不仅不能遇到这样好的老师,而且还会遇到Neil爸爸那样的家长。他们总是以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就是为我们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好像只要我们按照他们的规划去走就什么困难也没有,就能迎来光明的未来,不过那是他们眼里的罢了。Neil喜欢演话剧,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这所学校来读书,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会同意,所以他会想要每一门都拿到A,以此告诉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学习,希望换来爸爸对他参演话剧的允许。可是这真的仅仅是一个希望罢了。Neil自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的确,他在话剧里的表演令除了他父亲之外的每一个观众都叹为观止,他真的很适合演话剧!同时,在父亲的眼里,他也扮演着孝顺的儿子,孝顺到不敢和爸爸讲自己的想法,连争执都不敢。

我很喜欢Keating老师也感到惋惜失去这个老师是学校的遗憾也是众多学生的遗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