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
《大国重器》观后感 过去的三十年,我国依托三峡机组、大秦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按图加工到自主设计、从单机生产到工程总包的伟大目标。 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在全球,机器制造每天都在创造着奇迹,机器制造的竞争每时每刻都体现着国家之间的博弈。 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设备、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高速动车组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不仅书写了装备工业的辉煌历史,更为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国重器》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技术,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展现30年来中国装备工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记录和传播为振兴中国装备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事迹,以及他们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所做的孜孜不倦的探求。 装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从百万吨乙烯工程到高端数控机床,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国际垄断被一一冲破。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向“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制造强国渐行渐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紧追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展示和宣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将使人们在感受机械加工的神奇造化及中国装备非凡历程的同时,更加提振信心,并矢志为工业转型升级和打造装备强国而不懈努力。激励当代装备人传承几代人的希冀与梦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再创辉煌。
历史的车轮碾压出岁月的痕迹,见证着中国制造业艰辛的发展历程。30年前国务院颁布《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那时的中国,贫穷而落后,不过他们知道一个国家要想不受制于人,有些东西必须自己制造,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那时的中国有一句口号“自力更生”,他们宁可饿着肚子也要打下中国的基础。
在《国之砝码》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个普通的焊接工人杨建华,他用智慧的双手,丰富的经验,坚持不懈的摸索,制造出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外壳,他用一名普通工人的。创新与汗水打破了外国产品多年的垄断,制造的大型压缩机超过800台,为国家节省6亿多美元的进口投入,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创新啊。
当看到中国徐州徐工集团时,我的内心充满着自豪,因为我是一名徐工人。还记得徐工集团第一次参加宝马展时,当时的国外制造业已非常发达,而中国还是以进口国外产品为主,当中国工程师看到德国先进产品时,问他们:“我们可不可以拍张照片?”而他们的回答是你们可以全程录下来,但又悄悄的说反正你们永远也做不到。这是多么的嘲笑与讽刺,而正是这句话激励着中国工程师10年。往前走海阔天空,他们用辛勤与汗水铸就了10年后工程机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2年宝马展中夺下最大订单,展现了徐工产品卓越的品质,令德国专家对中国产品的态度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作为中国首部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其惊艳的恢弘画面、先进的创新实例在徐工集团引起了强烈反响。6天的时间,300分钟的精彩连续,画面、配音、明星产品、技术创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徐工集团连日来最"热门"的话题。在人才公寓、在职工餐厅、在车间一线,《大国重器》让徐工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业创新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国工业的使命。"我们从一个小摊位到全家族震撼亮相,不仅仅是量的提升,更是核心技术质的超越。"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技术中心任印美激动地说道。在徐工研究院,科技研发人员更是集体"抱团"观看,时而安静思考、时而欢呼雀跃。"《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徐工核心制造的雄厚底蕴,身为徐工人,高兴啊!"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张涵在微博上第一时间晒出了自己的感受。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徐工人的内心。话语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突破。在技术创新的这片沃土上,徐工一直深耕创造,不遗余力。大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零部件实验室等。从当年的蹒跚学步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徐工已将技术创新的基因深植全球,依靠先进的技术创新,国际大佬对徐工的技术垄断被一一冲破。
放下镜头里的精彩,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徐工的"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徐工创造风华正茂!
《大国重器》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然而依然面临中小企业没饭吃;劳动力成本逐渐增高竞争优势减小等现实问题。不过无论如何,作为一部略显特殊的纪录片,《大国重器》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去关注默默支撑着我们的工业制造业。 片中为我们介绍的杨建华,是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普通的焊接工人,自己琢磨着学会了小提琴,但就是这双按动琴弦的手,当年制造出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外壳,现在大型压缩机的外壳焊接中,普遍采用的分体焊接制造技术,这套工艺是杨建华靠自己的经验,在工作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不得不令人佩服!还有来自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印建安,在一次全厂大会上,把一封来自云南云峰化工厂的`信念了一遍又一遍。信里,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女工,诉说了她在使用硝酸机组时的困惑,由于机器性能的不稳定,让她随时都担心自己的机组出现故障。这封信震动了所有员工,他们把云南的这套机组拉回了西安,并捐款130万元,为这家化工厂更换了最新型的设备。
《大国重器》反映了这样一批有信念、有坚守、默默奉献的中国工业人。这些工业人中,有雄心勃勃向高端领域进军的企业家,有数控机床研发中屡败屡战的工程师,有动车制造中精益求精的女焊工师傅,更有无数个车间里那些最普通最寻常的一线工人。这样一些人,如果不是《大国重器》的播出,可能根本不会被一般公众所知晓。然而,正是有了他们的热情、理想、信念、汗水、青春和付出,这个国家的产业才有了脊梁,这个国家的梦想才有了最坚强的依托!打造大国重器需要知识和技术,同样需要信念和风骨。
作为第一部反映中国装备工业的纪录片,尽管《大国重器》仍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对于中国装备工业“大而不强”的警示处理得还是比较淡化的,但是它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向全球昭示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的工业的希望,燃起了我们做工业人士的对工作的热爱和信心,让我们为我们的工作感觉到由衷的自豪!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国现了中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从这个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及巨大的潜力。从几十年前我国的装备不被其他国家认可,出口一台机器简直比登天还难,还要看尽外商的脸色,但如今世界各地的施工现场上都有中国制造的机械装备的身影,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每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转变。
例如在世界上最大的磷肥选矿厂,这也是沙特政府矿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需要很多的设备,把几百家生产的设备集合起来,变成一套完整的设备,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设备系统,就无法做世界上工程的总承包,而在这个项目中有中国制造的机械在参与运转。装备制造,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装备中国是为整个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的手段。
装备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前中国是磷肥进口国,但现在我们所用生产的这套机器核心设备已经完全国产化,中国现在是磷肥第一大出口国,这就是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现在中国已经挤进全球225家承包商的行列。这些发展与我国各行业的创新是离不开的,我国有着自我研发系统,有些技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数控机床,这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一个国家数控机床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现在的各项装备都是依靠自主研发,这些研发都是那些创新人才的努力,还不乏一些女性,这是让我尊重与崇拜的。
中国在进步,由以前的进口到现在的出口仅仅在几十年之间,我们已经追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到自豪的,我们不 看到那些机器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时,我觉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们有些技术还是要依靠其他国家,还不能与世界上强大的装备制造国相比,例如美国和德国,我们还是要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这不仅仅影响装备制造本身,还对新能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靠设备发现及利用新能源,我国新能源占到全部能源仅仅百分之几,与有些国家的将近一半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尚未获得真正的成功,我们还是要努力,但我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无穷的信心,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11月6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现在我们都在学习《大国重器》,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清末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接下来还有预备立宪、戊戌变法和摧毁了封建社会的辛亥革命。如果眼光再延伸一点,甚至能让我想起日本的明治维新。大国重器的蓬勃,让我借助现代的传媒手段,通过些许的想象,看到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兴旺起来的民族实业,也能透过记忆中路过的风景看到的荣宗敬荣德生们满怀救国大义的一腔热血,还有我自己曾经待过的湖北自强学堂,路过的汉阳铁厂遗址。
11月6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正如摄制组负责人刘宝恒说的一样:"拍摄这样一部电视纪录片,是我国几代装备人的梦想,是献给全国人民一次视听盛宴。"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给人印象颇深,让大家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个产品是完全我们自主开发的,随着能源的这种大量的开采,这种使用大型设备的工矿越来越多,过去完全靠进口,我相信我们研制成功以后,能够完全替代国外的进口产品。"山推股份董事长张秀文在片中的自信让国人振奋,山推SD90-5的推出,也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在过去十年,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在镜头中,我们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独领风骚的山推系列主机产品,也看到了占据优势的关键零部件的身影。其关键零部件涵盖了底盘件,传动部件、结构件、铸造件、驾驶室等,这里生产的履带全球闻名,包括小松、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国际巨头,都为自己的工程机械配上了中国生产的履带底盘,在行业内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与其他专辑表现手法不同的是,在对山推股份公司的讲述中,重点展现了一个富有激情、勇于创新的山推团队力量,从装配技师、焊接技师、质量检查员、设计工程师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工作的一个个场景。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忙碌、有序的生产现场,融入到了山推的精益生产和严谨的研发团队,奔赴在飞沙走石、机器轰鸣的新品验证施工现场。在"焊神"的话语中、在质检员的眼神里、在翻滚的三维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对产品制造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对产品检验的全程跟踪,看到了对产品设计的尽善尽美。正是这一群人,在持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中执着坚韧、创新奋进,使得山推在治理结果、战略决策、运行机制、经营绩效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打造了中国典范的制造产业链,成为支撑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坚挺的脊梁。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装备制造业国家,要挺起大国脊梁,铸大国重器。镜头中,再现威武雄壮的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缓缓开来时,被震撼的心依旧久久不能平息。《大国重器》将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鼓与呼!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推,更看到中国工程机械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这部片子很主旋律,主旋律的不得了,所以我不喜欢。
学的是理工,片子里面讲的或多或少了解一点� 我很怀疑片子中宣传的我们工业装备业的日渐强大,并讨厌那种“外国人说我们不行,我们就要争这口气”的八股文气息。
诚然,片中也有短暂的透露,我们近年来低端装备产能过剩,高端不足的尴尬境地和大多装备的核心零部件都要进口,可导演的镜头语言还是想一个劲的唱赞歌。
让我们实在一些吧。
说说自己稍微熟悉一些的航空业吧。假期在GE航空实习,了解到航空发动机的高温涡轮叶片就连清洗都不放在中国,一来是技术保密问题,二来是你也真没那个能力。航空发动机的大修在国内基本上是组装测试,我们在这方面差的太多。最近新闻报道,我国又从俄罗斯进口了一批AL-31发动机,据说是给J20和H6k换装,提升了性能。航空发动机这样的工业制造顶端产品,我们确实差了很多。这其中就涉及片子中介绍过的大叶片的制造,高温合金材料,五轴联动机床等等方面的技术。光靠打鸡血是攻克不了技术难关的,不然我们的飞机早就装上了中国心。
我自己没有工程的天赋,很羡慕片中出现的工程师和工人(那些不仅仅将它看成一份工作,更多是事业的人)。祝福他们能在未来突破那些尖端的技术,在自己的专业上走的更远,请你们加油。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第二集:《国之砝码》
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第三集:《赶超之路》
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装备强国出发。
第六集:《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无锡叶片和正泰集团凭借对质量的苛求向世界进军,他们都用着各自的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每每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就感到无比自豪与兴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
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中国大机械的一份子,一种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抓住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注重核心员工的国际化的培训和学习,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已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最后应该注重行业系统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阶段经过近30年的技术追赶我们再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也在缩短着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但作为机械行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不能沉醉于目前取得的一部分成就,以强烈的危机感鞭挞自己,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任然是一个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彩12篇】
铸大国重器 挺民族脊梁——观CCTV纪录片《大国重器》“开天神推”有感
11月6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正如摄制组负责人刘宝恒说的一样:“拍摄这样一部电视纪录片,是我国几代装备人的梦想,是献给全国人民一次视听盛宴。”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给人印象颇深,让大家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个产品是完全我们自主开发的,随着能源的这种大量的开采,这种使用大型设备的工矿越来越多,过去完全靠进口,我相信我们研制成功以后,能够完全替代国外的进口产品。”山推股份董事长张秀文在片中的自信让国人振奋,山推SD90-5的推出,也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在过去十年,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在镜头中,我们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独领风骚的山推系列主机产品,也看到了占据优势的关键零部件的身影。其关键零部件涵盖了底盘件,传动部件、结构件、铸造件、驾驶室等,这里生产的履带全球闻名,包括小松、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国际巨头,都为自己的工程机械配上了中国生产的履带底盘,在行业内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与其他专辑表现手法不同的是,在对山推股份公司的讲述中,重点展现了一个富有激情、勇于创新的山推团队力量,从装配技师、焊接技师、质量检查员、设计工程师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工作的一个个场景。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忙碌、有序的生产现场,融入到了山推的精益生产和严谨的研发团队,奔赴在飞沙走石、机器轰鸣的新品验证施工现场。在“焊神”的话语中、在质检员的眼神里、在翻滚的三维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对产品制造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对产品检验的全程跟踪,看到了对产品设计的尽善尽美。正是这一群人,在持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中执着坚韧、创新奋进,使得山推在治理结果、战略决策、运行机制、经营绩效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打造了中国典范的制造产业链,成为支撑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坚挺的脊梁。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装备制造业国家,要挺起大国脊梁,铸大国重器。镜头中,再现威武雄壮的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缓缓开来时,被震撼的心依旧久久不能平息。《大国重器》将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鼓与呼!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推,更看到中国工程机械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看《大国重器》的时候是让人激动和振奋的,很多自己不曾了解和接触过的东西一一展现在面前,在了解这些大国重器的时候,也对身边一些朋友的各个岗位和工作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国之重器,展现了国家的实力和强大,也展现了一个个平凡岗位上的人民,在国家的领导和助力下,构筑了一个个大国重器。
看到施工团队时,想到了常年在国外跟进工程项目的高中同学,一个很努力的人,毕业后在北京安了家,但在北京的时间却很少,朋友圈里的消息大多是在国外跟进项目或者去学习的内容。
看到我们的大飞机时,想到了在南方航空做飞机维修的。高中学弟,一个喜欢阅读和文字的人,曾经我跟他说,工作不忙的时候可以写一写文字,他说,工作的时候要高度专注,不能做别的事情,飞机安全关系到几百人的生命。容不得马虎。
第三集介绍了中国第一台12吨轮式装载机,看了非常自豪,这是我们广西的柳工出品,赶紧给在柳工上班的学弟报喜,他告诉我,这个产品的其中一部分就是他设计的,还得了几个发明专利。忍不住赞赞赞,虽然和他沟通交流比较多,但确实不知道他在做着这样一件大国重器。
看到新材料的介绍时,也总会想到在上海的高中同学,他所在的研究所,有时候要给军工产品提供部件,他是重要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去年一年都听说他各种忙,各种出差,我到上海时,也只能匆匆忙忙见一面。
说到5G技术时,想到好几个大学同学都奋战在国内著名的通讯公司里,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挣钱养家糊口,也在为大国重器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这些每天切切实实在使用着的产品,逐渐构筑出
大国重器,国家富强,民族兴盛,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更多的可能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为建设国家出一份力。愿每一个人在这
回到《大国重器》。我看到了很多高精尖的设备,看到了高端制造业中聪慧的善于创新的现代工人,也看到了国内这些走在行业前沿的领军企业如何在国际商业环境中冲锋陷阵。就连欧洲人在北车集团面对即将出厂的CRH系列动车组也在感叹,这才是欧洲的大工业梦想啊!可是很遗憾,我依然只看到器物层面的革新和创造,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我没有很深的体会。
作 这句话其实在一开始要说的,中华的全体为高端产业奋战在第一线的工人们、技术员、工程师们,您们辛苦了,你们的故事,比衣着华丽的明星们要耀眼、感人得多,你们憨厚的面孔,其实展现着朴实无华的东方面孔的美辛苦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这个世界,追赶的时间、追赶的是速度,这个世界,不管哪个领域,我们要用勤劳、坚强、勇敢和实力来赢得人们的尊重和钦佩。加油!还有很多感想要说,从今天起,我学会了尊重科研的这一群人,制造产品的这一群大众,我敬爱你们,尊重你们的贡献,钦佩你们的勤劳,加油。现代化,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富强,我们不能停止我们追赶世界的脚步!
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纪录片还是两年前,那时它刚开播,当时自己还是学生,感觉介绍的东西很新颖,看着挺热闹,并没有很深的印象。工作后,一次公司组织的培训让我忽然间想起了它,于是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又温习一遍。作为一名制造行业的员工,再次观看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该纪录片共分六集,涵盖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船舶及关键零部件等多个重点领域,展示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以前的一贫如洗、全部依赖进口,到今天的。工业制造大国、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大国重器》为我们呈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路上的艰辛,是一部记录我国工业发展的史诗巨制。
长久以来,在我国工业一直处于社会和大众媒体所遗忘的地位。在这个娱乐盛行、急功近利的年代,大家更愿意关注某个明星的绯闻,最近的房价多少或是股市如何,没有多少人会去关心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更没人去关注那些技术工人,以及处于一线的操作工人,甚至社会上工程师的地位也远低于公务员。而且,最近两年国内的制造业普遍不景气,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高校学生中选择经济或管理专业的越来越多,身边也有不少同学都有转行的想法,如此,制造业所需的工程师、技术工人队伍将后继乏人。该纪录片的一个突出优点是,除了介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处于一线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们,记录了他们的智慧和背后默默工作的艰辛,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而那些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则是生产的主体,他们不应该被社会遗忘,这份工作也不应该被人不屑一顾。
制造业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要加强制造业。记得影片的第二集介绍的是乙烯设备的研制生产,由于我所学专业是化学工程,我深刻的知道乙烯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它的地位几乎和钢铁同等重要,而压缩机则是乙烯生产的核心部件,这项核心技术一直都是由外国人掌握。这不经让我想起了自己现在所从事的空分行业何尝不是如此,目前空分中十万等级的压缩机都是采用德国的技术。不过,前段时间的一篇报道令我备受鼓舞,正在建设的神华宁煤十万等级空分压缩机中出现了国产化的身影,这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又一次重大的突破。正如影片中所讲,一个国家要想不受制于人,有些东西就必须要自己制造。乙烯工业如此,对于空分行业也是如此。氧气被用于钢铁、煤化工及航天等各行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然而建国初期,我们甚至没有一套自己的制氧机设备,那时的制氧技术被外国人所垄断。国家需要空分设备,需要发展空分行业,杭氧勇敢的接下了这项任务。1956年,我国第一套制氧机诞生在杭氧,结束了我国没有空分设备制造业的历史。经过几代杭氧人的共同努力,现今,杭氧的空分设备制氧量最高可达到120000m3/h,是包括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德国林德公司、美国普莱克斯公司和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公司在内的国际空分五强企业,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空分行业的话语权。
制造什么和怎么制造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制造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这部纪录片为我们展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同时,也展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作为制造业的一员,尽管现阶段实体经济形势不乐观,制造业不景气,但我们不应悲观,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投身于这个行业,努力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竞争优势,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中国梦。
《大国重器》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大型高清纪录片,展现中国装备制造业成就,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该片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我觉得中国的材料,工艺,以及最基本的装配工人的素质都是待以提升的。
把国外的图纸,原封不动的拿给中国企业加工,有时都不一定能成一套完整的机械。
1:材料。在中国很常见的钢,有一种叫q235,就是屈服强度为235的钢。在国外的设计图纸中,屈服强度300多,400多的钢很常见。
中国也有能力生产出300多,400多的钢,可是论企业来说,成本太高,因为你得特意从钢厂订购这种钢材,钢厂也得特意生产出这种钢材。对跨国企业来说,还不如从本国订购钢材,再运过来呢。
特种铝合金等中国生产不出来的材料就不说了。
材料上的一小步,机械上的一大步。
2:工艺。有很多很多的工艺,中国还做不出来。就是把国外的东西,都给你,让你加工,都加工不出来,焊接变形,国外产品解决了,你没找到窍门,就是做不出来。你可以截短,再焊上个横梁,可以达到要求,可是那一大块钢梁,你成本就上去了。
3:装配工人的素质。把成套的零件,放在一起,有些工厂就是不行,就是装不上,零件误差都符合零件要求,装配误差也符合要求,可就是装不上。
我觉得想改变,我有几点建议:
1、收购。国外有很多工厂,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国家可以给国内的企业提供贷款,收购这些企业。这些企业可能不赚钱,甚至赔钱,可是宝贵的技术资料,最宝贵的人员(工程师和技术员,以及工人),都会令企业能力上升一大截。
2、国外设立研发中心,不同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人,应该也有差别,利用不同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我觉得靠谱。
3、国家投资,建设大型装备。比如航母,可以快速提升中国企业形象,有些外国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企业,这种大型国产装备一出来,可以让外国人正视中国,为开拓国外市场,有着良好的意义,还能增加工作机会。
4、国家调控。有些好企业,可能是因为经营不善,或者苦于与国家发展方向不同,或没钱并购外国公司,资金短缺,可以提供低息,无息贷款。
5、大专院校。应提高补助标准,校企联合,有利有弊,有些院校,教授都跑出去拉赞助。应提高补助标准,让大企业来找教授,共同研发。或者让教授与其研究方向相同的中小企业合作,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