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高山清渠》观后感(优秀8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8篇电视剧《高山清渠》观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观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 篇1

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大发为原型,讲述“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的感人故事的主旋律电视剧《高山清渠》在央视热播。省残联直属机关党委认真组织全会及时收看,在党员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

“黄大发同志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机关第四党支部书记赵辽同志说,“向黄大发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那种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要把残疾人群众当亲人,多与残疾人走动往来,同残疾人交真心、拉家常、问实情,了解残疾人的急难愁盼,感受残疾人的喜怒哀乐。”

机关第二党支部的刘文燕说:我从黄大发老书记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志气勇气与胆气豪气,看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看到了“一生只为一条渠”的苦干实干与担当作为,也看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和为民情怀。作为同是遵义人的我,不仅为“遵义有个黄大发”感到骄傲自豪,也决心要向黄大发老书记看齐,以他为榜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立志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人,需要有理想信念的指引。”机关第三党支部的周嘉慧在观后感中写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很崇高,但是,站在平凡岗位上,我可以把它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教书育人,认真、扎实做好跟班学习工作,坚定立德树人,育残成材的教育初心,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助力我省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

省残疾人就业中心党支部书记李绍剑同志说:我们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扬黄大发这种不等不靠、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能力水平,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

省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杜飞鹏同志感慨道:2019年我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到现场亲眼参观过“大发渠”,高山峻岭间流淌的“生命清泉”仍历历在目,其地势险要程度、工程难度远比电视剧展现出的图像更加直观更加震撼。黄大发的“拓荒”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为我院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指引力量。今后工作中,我会认真学习黄大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持续练好内功、增强本领,不忘建院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踏实做好康复医院全面工作,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全面提升全省残疾人及特需人群康复诊疗水平”的初心和使命。

省特教中职校党支部组织部分党员集中观看后,纷纷表示要学习黄大发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学习黄大发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始终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严守党的纪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作风朴实;学习黄大发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坚守工作岗位,视工作如生命,为我省特殊教育事业燃烧自己。

康复中心党支部的党员观看后表示要向黄大发老书记学习,于平凡、微小处做起,用心用情为听障儿童家庭服务,书写新时代青年人的奋斗篇章。

电视剧《高山清渠》作为鲜活的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教材,在省残联党员干部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极大提振了我会党员干部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下一步,我将常态化开展党史的学习教育和榜样学习教育,进一步激发残联系统干部职工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全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凝聚磅礴奋进力量。

电视剧《高山清渠》观后感 篇2

电视剧《高山清渠》中黄大发为了解决水源,36年初心不变,用了一生中半辈子的光阴去改变草王坝村用水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我从小就生活在严重缺水的农村,与剧中寻找水源情节感同身受。

作为现任张家寨镇街联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驻村职责和使命,与社区村干部一道,利用街联社区位于集镇的独特区位优势,广泛征集民意,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共同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产业,为着力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党员力量。

高山清渠观后感 篇3

通过观看《高山清渠》,让我更加明白: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理论,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电视剧《高山清渠》观后感 篇4

二十里外的螺丝河有水,然路途遥远地势险峻难以取水,当时任队长的黄大发明白,要让乡亲们能喝上干净水,吃上白米饭,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就必须向螺丝河引水。于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带领全村人靠着钢钎、锄头、铁锤和双手,犹如“愚公”一般,哪怕千难万苦,誓在高山凿出清渠。

历时36年,历经艰难险阻,不分寒来暑往,黄大发带领着全村人一寸一寸地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条近十公里长的“生命天渠”,结束了草王坝村长期缺水的历史,让当地群众从此有了干净的饮用水,能大口地吃上白米饭。

《高山清渠》观后感 篇5

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7月16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强档首播,叫好又叫座,贵州广大干部群众对此反响热烈。

该剧无疑是一部带有传奇性的重量级作品。首播当晚,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贵州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李俊守在电视机旁观看《高山清渠》,难掩内心激动。

作为参与该剧审片的专家组成员之一,李俊认为,该剧将黄大发平凡而伟大的36年修渠不止奋斗史,演绎成一部半个世纪的人生传奇,以人带史,讲述了黔北农村50多年的变迁。编导人员在创作中使得故事更加典型化、艺术化,进而达到一种艺术的真实。同时,该剧的传奇性也带来了娱乐性和观赏性,从而增加收视率、点击率。

黄大发身上的这种当代愚公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黔东南州三穗县良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毛叶帆说,良上镇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海拔高、距县城远、交通不便,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与草王坝很像,通过全镇党员干部和各级帮扶部门一茬接一茬地不懈努力,如期实现了脱贫。接下来,他们将深入学习黄大发执着坚守的品质,把青钱柳、蜜蜂养殖、有机稻作为发展重点,以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黄大发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千方百计达到奋斗目标,我们要以他为榜样,不断锐意进取、克难攻坚。铜仁市江口县民和镇凯里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黄华表示,作为村干部,自己将继续脚踏实地为村民服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江口县民和镇兴栏村党支部书记卫康勇,则在黄大发身上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铮铮誓言的崇高品质。他表示,黄大发对党忠诚、勇于担当、不怕困难、一心为民,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自己将努力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上下深功夫,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投身兴栏村建设。

身为90后,安顺市民柳昌璐在剧中看到黄大发在艰苦面前绝不低头认输、坚持用双手找幸福,深感敬佩。他认为,该剧将启发新时代的年轻人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踏踏实实干事,用双手创造幸福。

黄大发爷爷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剧中故事很吸引人,还有许多动人细节。我爷爷和我一起观看后也很有感触,叮嘱我要好好学习,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观看《高山清渠》观后感 篇6

以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一经播出,引发全镇党员干部的热烈反响,为了村子的发展,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黄大发带领村子里的人,用了36年的时间,用锄头、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一渠通则百业兴 渠开直奔致富路。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将认真学习“当代愚公”黄大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持续练好内功、增强本领,不忘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践行“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观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 篇7

“水是啥呀,是咱草王坝的梦。”7月31日,在央视热播的贵州题材电视剧《高山清渠》圆满收官。该剧讲述了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山区群众历时36年开凿绝壁天渠并成功引水,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

自7月16日在CCTV-1黄金时间开播以来,该剧收视率连续破1。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高山清渠》平均收视率1.372%,收视份额5.898%,高居全国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榜首。在各大收视平台,不少观众留言称,“看了电视剧,想去大发渠。”“这部剧真的很感动,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你我。”黄大发扮演者李健也发文表示,“谢幕,不舍,黄大发的精神影响至深。”

《高山清渠》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但在贵州遵义播州区团结村,黄大发和乡亲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引水、修路、通电,黄大发当年的三大愿望,如今一一变成现实。过去的草王坝村和周边村,组成了“团结村”。

近年来,村里发展起中药材、有机稻米、肉牛养殖等产业。民宿、露营、农旅基地等旅游项目也陆续入驻,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此外,全长1427米的大发渠特大桥,是仁怀至遵义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目前,大桥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团结村”开设了高速口,仁遵高速建成通车后,下了高速就能到达“大发渠”附近。

电视剧《高山清渠》播出后,黄大发每晚都和家人收看,他表示:“这个电视剧拍得好,看到这个电视剧,就想到当初我们为什么要修渠。”如今,村里的变化天翻地覆,团结村的人们在美丽的贵州热土,继续“演绎”着《高山清渠》的“续集”。

《高山清渠》观后感 篇8

通过观看近期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高山清渠》,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洗礼。

当代愚公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从六十年代开始,历时36年,带领全村群众,靠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绕过三重大山,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9400米的生命之渠,结束了千百年来该村“滴水如油”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

奇迹的创造,怎叫一个“历尽艰辛”了得,历时36年,期间第一次天渠凿成之后,由于技术等原因,未能实现通水,结果黄大发老支书被撤了职,但他依然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自带盘缠去向专家学习,学成之后,主动请缨,重获百姓和组织认可;他初心不改、使命依旧、一如既往,心里装着全村百姓,唯独没有自己和家人,以“草王坝村不通水誓不罢休”的精神继续带领全村百姓凿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甘甜之水经过9400米的“高山清渠”流淌到了草王坝村,为草王坝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通过《高山清渠》的观看,我认为草王坝村的成功主要在于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发挥好了战斗堡垒作用;有一个理想信念坚定、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善于团结带领全体村民的带头人黄大发;有团结一心跟党走的草王坝村百姓。作为统计调查一线的我、一名中共党员,要在党的领导下,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远跟党走,不断推进统计调查事业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