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说明,人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丧失理想信念,在金钱面前打败仗;一旦追逐名利、捞取功名,就会导致急功近利,贻误事业的发展;一旦恃权轻法、心存侥幸,就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在辛亥革命110年之际,這部电影《辛亥革命》终于以影像史记替观众梳理清晰了关于辛亥革命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即1911年1912年旧历辛亥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与清廷、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祂留下的那篇著名的《与妻书》110年來一直被广为传诵,我曾有幸见过這位福建青年的手书,笔迹神采飞扬之至。然而内容确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复杂的感情,对妻子的深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责任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爱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怎能令人不怆然涕下!
正如孙中山所说,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尽是才华横溢的中国少年英雄;电影至最后也落在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和孩子身尙,父辈们流血牺牲只为换得下一代人能够过尙自由阳光的新生活,這是电影作品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大事件归一为小家庭、小悲欢的一部,也是意图用百年前的這宗大事件感化当代人的一种努力。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整部电影的起首,鉴湖女侠秋瑾毅然赴死的过程已经彰显创作者的意图,即想用朴实的生活道理概括那茖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革命历程。
"這两名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头,坚决地拒绝官吏的最后通牒,毅然决然走向刑场。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尙,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囚链一环扣一环,扣得越紧,封建社会的愚昧愈发显得深不可测。
两边站着的老百姓表情茖茖太过木讷,正如鲁迅那篇《药》里夏瑜形象的一般。周记大全"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茖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茖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捧着与两名儿子的合照,流下两行清泪不染灰尘。张口深深叹息,這是母亲对你们最后的钟爱。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风,吹入你的梦;你,夜里追着风。這目光熟悉又陌生,无惧、无畏,亦无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讷!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尙。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当代学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我知道,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尙爱抚的凝望着我们。我们,必将不辜负战士们的流血牺牲,不辜负父母用劳动汗水的养育,不辜负共产党正确的领导方针!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拼搏团结、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一篇光辉的史诗,树立起一座无与伦比的伟大丰碑!
最近为结合纪念红军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教育工作,我们学校五年级组开展了观看红军长征的影片的活动,去衡山电影院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影片,看完后其中的“强渡大渡河”一段令我感触很深。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一次著名的战斗。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条大支流,由于位于高山峡谷间,高原雪水奔腾咆哮,飞泻而下,观之惊心动魄。红军就是凭他们的智慧,把蒋介石要让他们成“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在这次战役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战士,其中,电影的主人公王瑞的姐夫令我十分敬佩。
火力布置好了,剩下的问题还是渡河。因一只船装不了多少人,必须组织一支强悍的渡河奋勇队。王瑞的姐夫就是这17名突击队的一员。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十分可惜的是,他在强渡过程不小心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射中了,为了让队伍尽快赶到对岸,为了革命的胜利,当队友想来拉起他的时候,他毅然松开了抓铁链的双手……此情此景,令我感慨万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啊!在红军的队伍中,像这样勇敢,这样把自己的生死完全抛于脑后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也就是他们,红军的队伍才如此庞大,也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使红军无往不胜!与那些胆小如鼠、贪生怕死的国民党士兵相比,国民党自然不堪一击。大渡河的急流是汹涌无情的,而河对岸敌人的枪弹更是疯狂而残忍的。怀着解放全中国这一坚定革命信念的17个红军战士,一个挨着一个、义无返顾地上了那摇晃不定的小船,枪弹在战士的耳边呼啸,河水在身边咆哮,一个个充满生机的生命被罪恶的枪弹夺去……我的耳边响起毛主席那深沉而响亮的话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种为实现全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的信念的光辉,使我思想的灵魂又一次得到升华!
尽管历史总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轻轻地来,又在我们不经意间轻轻走过,但烙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国革命胜利中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和平年代的我们,不会经历硝烟弥漫的战火,但那光辉的信念,必将感召着我们,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0xx年距离我国全面达成小康还有3年时间,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中,我们也不能忘了“本”——传统文化精神。为了号召学校开展的“书香中华”的活动,我品读了巴金的《家》。所谓一入好书深似海,看完它后,我感慨颇深。
《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高家长房的觉民觉慧这两位“新青年”为了自己所追求的而去反抗斗争。觉民为了和琴的爱情敢于反对高老太爷与冯乐山私自订下的亲事,为此还离家逃婚,打响了高家反抗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第一枪。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斗争和决不妥协下,获得了高老太爷在临死前的理解。同样与觉民是受过思想熏陶的觉慧是高家最具批判与斗争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他支持并帮助觉民抗婚,反对并怒斥带有极重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捉鬼”闹剧,反抗对人的不平等。最终的觉民和觉慧都有了不错了结局。然而缺少了斗争了反抗精神与意识的觉新大哥,失去了曾经深爱过的梅和给自己生了孩子的瑞珏。而巴金之所以写出这些对比,不也是为了告诉我们只有斗争才能胜利吗。
读完《家》后我陷入了沉思: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精神品质,可以追溯到大禹与自然进行斗争,陈胜为了自由而与秦朝斗争等。而不同的时代,斗争精神有着不同的体现和意义:在原始社会,斗争是人与自然为了生存了斗争;在封建时代,斗争即为进步人士奋起反抗封建制度和腐朽的习俗,追求平等,就好比《家》中的觉民觉新两兄弟一样;而在当代,斗争即需要我们同破坏社会和谐的人或事去斗争。
好的传统文化精神不仅要铭记于心还得去发扬和践行。身为高中生的我们,践行斗争精神可以从小事做起,就好比:制止身边人在旅游时破坏文物,对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生病时与病魔斗争,不放弃生的希望……。就来说说我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吧。记得那是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的某位女同学因为身材太过粗壮而被男同学嘲笑,刚开始因为害怕帮助了她自己会被报复,所以没敢向那位女同学伸出援手。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节人性开导课,使我决定要去帮助那个女生。在一次那个女生被欺负的时候我走过去安慰那个女生并对那些男生说了道理。虽然不是那么的有效,但是我对男生那种不公平看待他人的行为作出了我应有的斗争,给予了同学援助。
在自己践行了斗争精神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给同样斗争过的人点赞和支持,让斗争过的人得到一丝欣慰。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好的精神文化如同瑰丽的花园,永远长存。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不仅仅只是发扬斗争精神。不同的人做事风格各有异,但我们必须保持一致的是有一颗爱国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心。
最后我将布鲁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今天中午和我的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在学校的操场上观看了电影《舟舟》,以前听到看到过有关舟舟的信息,知道他是一个智障的著名音乐指挥家。但完整的看完这部影片后让我感慨万千。我现在的心情很复杂,感动、振奋、惊讶、高兴。突然觉得生命真是不可思议,上天有时真的很捉弄人,这种疾病尽然让他患上了,上天有时也挺眷顾某人的,他会先让你吃些苦头,然后你坚持了自然而然就成功了。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这个意思吧。
其实我觉得舟舟很可爱的,当然,他现在是名人,大家都认同他,如果他是我们身边一个普通的智障人士,没有今天的名气,我们可能不会觉得他可爱,应该也会像大多数人一样投以异样的眼光,或是不愿和他来往。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让我更深刻的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真的是平等的,不管是强者还是弱者,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关爱的力量很伟大----可以改变一切。我觉得像舟舟这样的人,反而活得简单快乐,是人性最最真实的一面。让人感动的是舟舟父母的不离不弃。知道舟舟是智障儿童时,曾经也旁徨过,但是最终选择了舟舟,对他不放弃,无微不至的照顾,给他鼓励,给他营造良好的环境,给他最好的照顾。我想任何人都会感谢自己的父母给予自己生命,让我们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每次看到这样伟大的父母时,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是伟大而又可敬的人,为了我们兄妹几人,历尽了很多的苦难。特别是我,每次说到我,村里的人,家里的亲戚无不感概父母亲当初为了我到处找人,求医,起早贪黑,在当初简陋的医院里守了我20多个日日夜夜,还要一边劳动一边照顾我们兄妹,而我每次听到都会心酸流泪。我要尽我的所能好好孝顺他们,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我觉得这个社会上还是好人多,比如:影片中戴眼睛的大哥,陪舟舟玩,鼓励舟舟指挥;乐队的所有人没有嫌弃舟舟;还有舟舟奶奶。那么的疼爱舟舟。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舟舟对指挥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热爱。他会不顾刮风下雨,路途远近,都会随着乐团排练演出形影不离……这大概是父亲的遗传?还是他每天长在排练场的缘故?反正,忽然有一天,在乐队枯燥的排练当中、在叔叔阿姨的玩笑似的邀请之下,舟舟一本正经的拿起了指挥棒……然而,舟舟的指挥征服了在场所有的人,令舟舟的爸爸和乐团所有的人刮目相看!而让舟舟一夜之间出了大名的是偶然发现了他的一位电视导演,从此,他的世界不再寂寞,他的“才华”被人们认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也向舟舟发出了邀请……含泪看完这部感人肺腑的优秀电影。 它传递着人间的真情与关爱。 艺术家们的倾情演绎使得该部电影不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给人们以心灵的洗礼,也使他更具观赏性。
听,一阵阵优美的音乐再次在耳边回荡,看一幅幅美丽的插图再次在眼前闪现,瞧,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再次在荧屏中出现,等待已久的《开学第一课》在我们热切的期盼中欣然赴约!
世界上最美丽的字是爱,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第一份爱就是父母给予我们的爱,那种爱是世界上最圣洁的宝物,是多么绵延,多么伟大,如千丝万缕般的柔情,割也割不断,秦叔叔对他儿子的爱亦是如此!
在十几年前,秦叔叔的儿子被查出患有重度感应失调症,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眼前一黑,然后,他冷静下来,接受了现实,那时,他在心里默默地想:既然没法改变儿子现在的样子,那只能用爱来改变儿子将来的样子。
于是,他便开始了用爱对儿子的重塑,他天天和儿子一起玩耍,一起聊天,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情谊。有时,一个常人看起来简单不过的动作,他们却要练习很长时间。然而,亲叔叔没有沮丧,他听说骑自行车可以增加平衡力,二话不说,让儿子学骑自行车,可是,这需要让他们付出多少啊!儿子摔下来,他让儿子上去,儿子再摔下来,他再让儿子上。我相信,在秦叔叔儿子摔下来的时候,无疑在深深刺痛他的心,终于,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大珍珠”在学会骑在行车那一瞬间,秦叔叔一年的伤心和沮丧,在顷刻之间变为了开心。
在这条路上,秦叔叔付出了太多,但也收获了太多。在某个转角处,他,也许曾犹豫过,可当他听到儿子的一声父王,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有人笑他傻,说放着好好的歌手不做,非要跑来做什么全职爸爸,可秦叔叔却说:“从酷酷的歌手到不酷的爸爸,我认为陪儿子一起长大,就是我做过最酷的事情。”的确如此,儿子是父亲生命的继续,儿子的微笑就是父亲的动力,父母会牵着孩子的手走到很远很远。.。.。.。.
看到这儿,泪珠悄悄爬上了我的眼眶,父母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陪我们一点一点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宝贵的时间都为我们付出了,但自己却在慢慢老去,他们的一根根白头发,一条条皱纹,诉说着,诠释着对我们那比天高,比海深的爱。我想:当他们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到家时,我们如果能为他们递上一双拖鞋,为他们泡杯茶,和他们说说话,谈谈心,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了。
忽然间,我想到了自己,我在平时稍有不顺心的事,就对妈妈发脾气,吃个苹果还要爸爸削皮,可他们从不叫一声苦,一声累,我不由得脸红,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一生都在是为了我们,而我,还在当个“小公主”,把他们当奴仆使唤,实在太不应该了,其实爱是彼此的,爱就像一个收支平衡的账本,我们不能光索取而不回报,既然这样,我们对父母的爱也要即刻出发。
呜,呜……开往幸福天地的火车就要出发,爱就是车票,你准备好了吗?
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依赖与自然界,是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从人类开始出现到这个世界上时,这个新兴物种无时不刻的开始对眼前的这个世界开始了探索、思考与改造。从我们先祖直观的形而上学到现在的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与发展。同时也更好的指导了我们对世界(大自然)的实践(改造)活动。
这部《难以忽视的真相》是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巧妙地把全球变暖的种种自然现象与戈尔先生的个人历史,以及他长期以来致力于警示和改善全球变暖现象的行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纪录片。作为一名资深的环保主义者,戈尔先生在本片中站在一个具有思考深度和令人注目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大量有关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的,无可争议的事实和信息戈尔先生在本片中完全脱离了政治性演讲的外壳,充分地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以一种幽默而又客观的态度给观众们罗列了种种事实,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看事物总得一分为二,虽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这无法抹去我们为这美好生活所付出的种种代价。片中戈尔所展示的各种对比图片就是最好的证明。其中他举到一个例子:一个北极熊居然被淹死。这在以前是多么荒唐的事?!为什么?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人类的发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热了,冰川都开始融化。
可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种种的小事都不太在意,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引起质变的。片中戈尔所展示的过去几百年的CO2含量、温度的折线图不难看出在人类的加速发展的年代我们的世界也急速的增温,CO2的含量也是飞速上涨。如果我们再不去重视他,可能结果我们真的会像戈尔所说不少地方被淹没,成百上千万的难民将无家可归。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事。
事物时具有普遍联系的,我们想改变这个情况就必须从身边开始做起。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环保问题,而不是只是把他当作一个议题说说而已,不要为了经济发展而让我们的后代无法生存。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身边小事做起:少开点车,换节能灯泡,多种点树,不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
如果我问“让座到底为了什么?”会有多少人翻翻政治书给我一个官方的答案:道德素养,文化修养。又会有人拿出这个客观到令人心寒的社会新闻“少年因不让座遭老人打骂”“女孩因不让座老人怒其坐其腿上”“让座”的本质无非离不开素养,中国的优秀道德品质。作为一名文科生可以说我要比理科生感性一点,也或许是受爷爷的影响。在公车上看到老人站着是一种压抑是一种心痛。在这个布满低头族的世界里,权衡道德的尺度早被网络的病毒所击碎,何德何能会用心去让。
对老人的感性大多来自于父亲和身体不太好的爷爷。几年来,爷爷的身体越发不适,父亲于老家和城市间满回跑。为了劝服爷爷住院及一系列手续,一个月内消瘦了许多。父亲偶尔会冲我们抱怨几句,却是子女中用心最多,最深的。偶然的晚饭间,当父亲平静地宣布完爷爷住院的消息,气氛陷入一片平静,微妙的分子又在翻涌。父亲顿了顿把视线转向我,让我一起去看爷爷。
残阳间,充满消毒水的医院里,刚进病房只看见爷爷靠着床头看着那抹渐渐淡去的夕阳。见到我们进来,爷爷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每次见爷爷,明明他都好好地坐在我面前,但消瘦的身子和斑驳的脸颊总令心中一片悸动。作为他最小的孙女,爷爷带着那偏执的爱,徘徊在我走过的路上。在父亲与爷爷的交谈间,我环顾了下病房里其他的病人,所有人都面色苍白,带着饱经沧桑的病态痴痴地看着电视。那一刻,在一间病房里我感到了人到暮年的无助,与被病魔缠绕的痛楚。那些逝去的青春早已在他们的人生中烟消云散,或许他们只能对着照片抹着泪水。日在夕阳,怀念这一天所做过的事却再也回不去。回去的路上,父亲告诫我这是子女的本分,同样是身为孙女的我的责任。不只是对爷爷,对任何一位老人都要抱着这颗心。残留的夕阳带走的殊阴,留下的是黑暗。
一次上海旅游的的地铁中,两侧的座位都被低头族所占领,一站上来两位衣着破旧的老人,几乎没人抬头哪怕一眼,又有人不愿把还没坐热的位子拱手让出。两位老人相互对视了几眼什么也没说,弓着身子靠着柱子。那抹容颜在瞬间击中回忆中的碎片。与爷爷的身影不断重合,那沉重的心跳声,那双已丧失光泽的双眸,那些被带走记忆中的微笑。又想起父亲的话,一阵的酸楚从心头涌出。起立,迈出一步,微笑,“您坐吧”老人脸上闪过错愕与欣慰。站在柱子旁感受风吹过的声音,又想起那已逝的夕阳。让座让的是道德吗?让的是修养吗?所谓的礼,本质是从一颗心开始。回望那些夕阳残霞,让的是一颗心,炽热的心。
如果有一天,你不得不寄人篱下,面对房主的鄙弃、嘲弄和欺辱,你是忍气吞声还是奋起反抗?如果有一天,你无限信任的学校变得阴冷潮湿,三餐不能果腹,而你却无力改变也无法逃离,你是自怨自艾还是坦然接受?如果有一天,你心仪的她或他,无论是金钱还是地位都远在于你之上,你是悄然离去还是率性追求?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这本书中的主人公简爱,自幼失去了父亲,还经常被收养她的舅妈、表哥和表姐,后来被送往了洛伍德学校。负责人勃洛赫斯特先生是一位伪君子,天天简爱。最终简爱以平等的姿态与心灵相通的罗切斯特先生走到了一起。
主人公简爱被舅妈送往洛伍德学校,勃洛赫斯先生苛扣师生们的用度,强调拥惩罚来拯救灵魂,那所学校环境恶劣,然而上天终究垂怜于简爱,让她在这里遇见了生命中的良师和益友——海伦和潭波儿小姐。在洛伍德学校里,好友海伦教育简爱,要去包容和爱别人,不要对别人心存怨恨。简爱的四分之一的性格是谭波尔小姐影响的,没有她,没有海伦,就不会有简爱如此独特的性格,也不会引起罗切斯特的注意。
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位上流贵族,他有时暴躁、冷酷、言语犀利;有时又温柔、软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简爱是无数次克制自己的情感,但在日常接触中却被他深深地吸引,无法自拔。面对地位的悬殊,简爱没有因为自己是家庭教师就会低人一等,而是不卑不亢的面对罗切斯特先生。她善良的品性,美好的灵魂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打动着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造物弄人,一场大火让罗切斯特先生双目失明和一手残疾,简爱选择回到了他的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不曾后悔半分。于是,她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崇敬。
作者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坚强、自尊自爱,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梦想的人物形象。
因为,简·爱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梦想。不知怎的,我心底某处突然响起了这句话。
而追求独立、自主、平等是简·爱的理想。而简·爱因为有了理想,所以纵使弱小无助,也要竭尽全力地去反抗;因为有了理想,所以纵使地位低贱,也要顽强勇敢地去追求;因为有了理想,所以纵使生活曲折,也要坚强自信地去活着。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动力。”追求独立、自主、平等是简·爱的理想,而理想是简·爱追求独立、自主、平等的动力。只要我们每人都能记住它,多多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多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乐观地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充满阳光。
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简爱》吧,去和简爱的灵魂对话。简爱就是一个童话,她让我们相信,拥有了独立人格并可以自尊、自爱、自立、自信的女子,即使是一株野花,也会有自己的骄傲,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永远的春天。
有时,我会幻想自己来自未来,这样当我面对未来的突然变化时,就能从容应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加慷慨。可我终究是个平庸的人,如寻常人一样过着繁杂琐碎的生活,计较着时间的细枝末节。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有些人开始依赖回忆。一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很心酸,有些让人成长,有些让人平庸,有些已泛黄发旧,有些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有些故事,也就如此展开。
我并不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所以当《追风筝的的人》这个故事在我面前一点一点展开时,我并没有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春暖花开过的阿富汗,更想不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份悬殊的阿米尔和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我禁不住感叹:少年时代的友谊是那么天真、纯洁、纯真,没有丝毫的渣滓。他们总是并肩而行,一起玩耍、一起歌唱、一起战胜困难、一起彼此欣赏……我能闻到他们友谊的温馨和芳香,看到他们友谊的火花和光芒。深深感动,友谊这般美好!
哈桑是那么坚定地相信着阿米尔,永远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哈桑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誓言。可阿米尔却因懦弱深深地伤害了最爱他的哈桑。二十多年来,哈桑坚定地眼神不断地煎熬着阿米尔的内心。这样的悲剧是当时黑暗社会的折射,是社会的缩影。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阿米尔是主人,哈桑是仆人,一个是普什图,一个是哈扎拉,一个是逊尼派,一个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无法理解的标签分割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们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这,是千千万万人的悲哀。
从书中折射出的,还有我们曾有过的心绪: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临危时的慌乱无措,应当承担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地感情是没有任何虚伪做作的,这是一个人在面临情况时不及思索的真实反映,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最自私的扪心自问。胡塞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毫不哗众取宠。
小说的结尾和开头重叠在了一起: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冽,追风筝的孩子欢笑着奔跑。这一幕在不同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上演。可重复之间,画面已从孩童天真的视线转入世事变迁的悲哀。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苦涩和酸楚。可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不断追逐的风筝,为了让风筝飞得更高、更稳,我们努力拼搏、不畏艰险,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所有的一切,都只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