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观后感优秀10篇

《我的姐姐》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亲情电影,讲述了一个生长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在父母车祸去世后,面临着抚养在她上大学期间父母又生的弟弟。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我的姐姐观后感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

清明小长假,电影市场闯出一匹黑马——《我的姐姐》。由于身边刚好有两个姐姐,奉献型的“姑妈辈”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儿,所以就直接买票去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非常强的代入感,结果是第二天顶着一双又红又肿的熊猫眼去上课。同意身边或关心或好奇眼光的审视。泪点低的人真的不合适去看亲情类的电影啊!

伴随这部电影的大火,网上出现了不少文章:鼓吹杀死“中国式姐姐”,声讨原生家庭的罪恶,骂爸爸妈妈的自私,揭露重男轻女的劣根性。俨然掀起一场为“中国姐姐”维权的互联网革命。

非常幸运,我没成长在重男轻女明显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时确实得到过姐姐的呵护。姐姐在一次情绪崩溃时,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说:“我顾这个,顾那个,哪个来顾我呢?”记忆中姐姐确实为弟弟,妹妹牺牲了不少。看电影时我就在心里想:姐姐呵护年少的我,我也要尽我所能照顾将来的她。

目前90后,00后,有不少的高档常识分子,他们是教育的成功商品,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多少家国情怀呢?还记得20xx年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美国的空气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学美国的中国女生吗?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任何事的思维模式是:如此做,我将会得到什么?永远不会想:如此做,我将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我觉得:在传统文化中,亲情,责任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们在竭力摆脱原生家庭时,内心深处也是对家庭充满期待与渴望的。毕竟,家,是大家生命的起点,也是大家安顿灵魂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大家的思维层次提升了,胸怀广阔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个过程也是健全自我的过程。你不可以什么都不为家庭成员做,却期望其余成员都为你服务。在所有关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间也是这样的。更何况,无论如何努力,终极一生,大家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下的: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些人缺点比较大,正是由于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既然没完美的个体,哪来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说,假如每一个人都犹如模型化的商品,那生活岂不是太无趣了!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

上个月看的这部电影。在看电影时,忽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话: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看完后,走在地下车库里时,和家人说着这部电影,各人有各自认为印象深刻的点,这使我感到有趣。他们记得的,如“姐姐”洗头时回想起小时候的情况,“姐姐”和她男友的关系等。

我想到的是三句台词。一是“姐姐”说的一句话。在面对突然到来的变故时,“姐姐”对亲戚说,她不愿意照顾弟弟,让弟弟自己生活,“不仅为了自己的生活,也为了弟弟更好的成长”。这使我想起,成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在本片中,成长也是姐弟两甚至更多人都会遇到的主题。成长就是本片的一个线索或悬念所在。

二是“舅舅”说的一句话。他曾有过家庭,但最终离婚,女儿跟了母亲。提到这段人生经历时,他说,家人父子之间就是欠债的关系,“不是我欠了你的债,就是你欠了我的债”。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在这种领悟中,既有琐屑现实的无奈,也有看透人生的洒脱,还有浓郁亲情的浸润。亲子关系,是谁也逃不了、谁也甩不开的东西,也是唯一我们甘心沉溺其中的东西。

三是“姑妈”说的一句话。她曾去过俄罗斯,想做生意,但因为某些原因最终还是没做成,带了一些套娃回来,她说,“套娃也不一定非要装到套子中去的”。这话有点像是自嘲,因为她的一生就为了弟弟而牺牲很多;又像是对侄女的期望,期望她不再重蹈覆辙,能够走出自己崭新的人生。“姑妈”这一人物形象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在某个角度她就是“姐姐”人生的投影与对照。她说了两句俄语,提醒着我们,不要小看身边的平凡人,他们可能有着我们不知道的不平凡的一面,那潜藏着的、偶然浮现的理想性的种子与灯火。

这部片子在看的时候颇使人感动。它的主题——亲情、友情、爱情——贴近现实人生,容易使观众发生同感。片中的“姐姐”自然是主角,其实从整个故事角度看,其他人物也都可能是主角,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间世。同时,它的人物设计、故事展开,以及叙事节奏、演员表演等,都很用心,展现了可圈可点的艺术功底。

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3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突然失去父母的安然,要面临是个人求发展还是抚养弟弟的困惑。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译名叫《踢皮球》。还在上幼儿园的弟弟在突然失去父母后,他的抚养职责(这个皮球)该交给谁?这个小男孩最直系的几个亲属中,姑妈、舅舅和安然(姐姐),谁会接这个球?谁又能接这个球?谁又愿意接这个球?(这个电影也隐射出我们现实社会中的社会救助问题)。

安然的姑妈也是另一个无私付出的“姐姐”,当年为了安然的爸爸放弃自我的学业,成全弟弟,因为弟弟是家里的男孩子。男孩子是传宗接代的。安然的姑妈勤奋又聪明,可是好像她的丈夫——安然的姑父却是个渣男,竟然偷看舅侄女洗澡。安然的小弟弟在最初被带到姑妈家里暂时寄居时,他的表姐表兄对这个刚失去父母的小表弟一点也不友善。小弟弟总是哭着喊着:“我要回家。”那么姑妈是接不住这个球的……

再看安然的舅舅。这个舅舅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也是另一个被宠坏的“弟弟”。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使这个男人即使人到中年,也还是一个“巨婴”。贪财、好色、好赌,既自私又无担当,特不靠谱。不靠谱的男人是注定会被觉醒的女人抛弃的,(她的舅妈跟她的舅舅离了婚)。舅舅只身一人,吃喝玩乐,自认为潇洒。这样的舅舅能接得住这个球吗?……

我们之后来看安然,女主安然也是一个在苦水里长大的孩子。自幼父母也是重男轻女,企图让安然假扮残疾来生二胎。她的父母甚至为了生儿子,以往想溺死这个女儿。他们在国家的二胎政策没有出台之前,以为只会有她一个孩子,所以房产证上只写了安然的名字。到之后生下了宝贝儿子,这对中年夫妇又开始迫不及待地要求安然将房屋产权转让给弟弟。据说是因为打安然十几个电话,(安然的爸爸打电话是想交涉房产转让事宜)。安然没有接而突发心梗造成的车祸。这又是何必呢?这个皮球一下子被踢到安然面前,安然能接,该接这个球吗?……

安然一向想经过自我的努力来改变自我的命运,她本来报考的是临床医学,却被父母以要照顾弟弟之名而改成护理专业,学历歧视让安然在职场备受她的本科学历上司欺压。安然发奋要报考北京的研究生,她很理性地替弟弟寻找领养家庭。而在寻找领养家庭的过程中,和弟弟朝夕相处,又触动了安然天生的母性。小弟弟的聪明、懂事和体贴似乎又让这个“姐姐”心甘情愿的为他牺牲……影片在雨中一个足球的特写中结束。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4

刚刚看完《我的姐姐》,想来抒发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部电影真的是无时无刻戳中我的泪点,姐姐的无奈及弟弟的做法,真的是反映了这个社会对姐姐的“恶意”。

首先,这部电影共有三对姐弟,张子枫饰演的安然姐弟一对,安然父亲一对,安然母亲也是一对。其实说实话,我到最后还是不晓得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为了生个儿子,让女儿成为一个“残疾人”,难道儿子真的这么好吗,我一度以为后面会有个什么反转,解释再生一个相差十几岁的儿子的原因,但到了后来都没有,也许,也解释了,就在那个十三号床孕妇的那里。

而对于姑妈这个姐姐,刚开始真的一度以为这个人是个烂好人,结果到了后面,我发现,原来姑妈也有自己的梦想,就在即将碰到的时候,却被弟弟生了孩子,被自己的母亲强行唤回来照顾自己的侄女。当看到姑妈对着那组俄罗斯套娃讲俄语时,我再一次哭了,好像知道了最外面的套娃底座丢了的“背后深意”。

最后一对安然母亲这一对姐弟,其实没有讲太多,但看到舅舅每个月都会去看望姐姐的墓地时,安然对他说“有时候我真以为你才是爸爸,不对,是想”的时候,再想起安然爸爸对安然的“教育”时,我好像知道了也许舅舅也是适合成为一个好父亲的,若当初没有年少轻狂的话。

再然后,我好想说说我对安然和她男朋友的看法。其实,我觉得他们的分开一切都早有准备。从他对陈医生的道歉,再到安然第一次见家长,他们家对婚后生活的规划,我个人认为大部分女生都会感到心累。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想法了。可能文笔不是很好,不能表达清楚我的想法。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5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要从上一代开始说起。安然的姑妈,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和弟弟一同考上中专,可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于是妈妈狠心斩断她上学的念想。因为她是姐姐,更因为她是女孩。

后来,姑妈打算和朋友去俄罗斯做生意,刚到莫斯科,就接到妈妈的电话。说弟弟生了个女儿,要她回来帮忙。即使心中有万千的不愿意,姑妈还是回来了,因为她是姐姐,因为她是女人。

所以,自从安然的父母死后,姑妈总是教育安然:

“你是姐姐,所以你得抚养弟弟,你是女孩,所以要放弃考研的梦想,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安然的父母也重男轻女,所以才有了比她小十多岁的弟弟安子恒。为了要二胎,父亲给安然伪造了残疾证明,处于对女孩的讨厌,父亲甚至不允许她穿裙子,否则就是一顿毒打。在安然的记忆中,她经常被爸爸打。但是在安子恒的记忆中,爸爸却从来不打他,还总是给他做红烧肉吃。当弟弟对姐姐说:

“我们两个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时,我潸然泪下,惊叹世间真有这样对子女如此区别对待的父母,也明白不是所有的父爱都如山般高大厚重。

可喜的是,安然没有走姑妈的老路,她从小学会了独立,拼命读书,拼命存钱,拼命逃离束缚自己的环境。最后,终于成功了,能去北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也算这个家庭走上了新高度。

可见,坚持主见,独立生活,对一个人来说绝对必要。

当然,安然也继承了姑妈的责任心,所以最终没有把弟弟交给领养家庭,毕竟是亲姐弟,有感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看片过程中,多次落泪,不愧为一部好作品,揭露现实,反映生活,演技动人,甚是喜爱。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6

刚刚看了电影《我的姐姐》,回到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幸亏去的时候带了纸巾,回来的路上还在流泪。本部电影讲诉了一个因车祸失去双亲的姐姐安然,是继续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是抚养年幼的弟弟,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给人一种很压抑、灰暗的感觉。父母的车祸;没有安然在的三个人合影;弟弟的抚养权争吵;没有能力劝阻的孕妇;姑妈没有完成的梦想,都给人或多或少的压抑感。小时候父母重男轻女,为了生弟弟,让安然装成瘸子,才顺利办出来二胎准生证,这是安然心里无法释怀的阴影,也是安然一直不喜欢弟弟的原因。

电影对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安然去姑妈家,姑妈给她用勺子挖了西瓜瓤,姑妈是疼爱她的,但姑妈家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就像是那个没有底座的娃娃。姑妈是善良慈爱的,但她又是不幸的,她从小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一直为家默默奉献着,年轻时她考上心仪的大学,却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上中专的弟弟。“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因为她是姐姐,她的一生都要给弟弟让路。无法改变命运,她也坦然接受。在她拿着俄罗斯套娃,最后说出的俄语是“我爱你”,我的心被刺疼了,即使生活过的再糟糕,她也没有忘了心中有爱。其实,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了家庭和弟弟,牺牲了自己的前途。

她看着安然,又仿佛看到以前的自己,心疼而又无奈。她知道安然也有梦想,她拿起套娃“套娃也不是一定要套在一起啊。”是啊,不是每个安排你就要去执行,你可以去选择抗拒的。最后,她不再坚持要安然抚养弟弟,选择支持安然去追寻,她未曾追寻过的人生。

小演员弟弟的表演也非常棒,他那么小,还在上幼儿园,父母的突然离世,把他从一个受宠的小王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不受姐姐待见的拖油瓶。从开始的对姐姐“吐口水”,搞破坏的小霸王,慢慢的,他开始离不开姐姐。姐姐对他说:“我的人生可不止你一个人啊,”弟弟说:“可我只有你啊。”一句话让观影的我泪奔。一个小孩子的眼里失去了父母,姐姐就是他唯一的亲人!

到最后他为了姐姐能顺利去北京读研,他偷偷的给领养他的人家打通电话,并表示“我想和你们过”。他为了姐姐能安心的离开,甚至把姐姐推倒“你走,我不要你啦。”弟弟突然间长大了,懂事了,他们彼此成全着对方。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止不住的留,多懂事的弟弟啊,可怜的弟弟为了不耽误姐姐的前程,把唯一的亲人也推开了。

在安然去父母墓地告别的时候,说道“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常常会梦到妈妈的,带花椒的肉包子”。其实安然一直努力的学习,她想脱离不如意的工作。坚强的活着,就想有一天站在父母面前,让他们说一句“这个女儿还不错”。最后安然也释然了,小时候父母亲也是爱她的,这一刻她又何尝不想念父母呢?

安然去北京之前去看了弟弟,领养的家庭拿出一份协议,说:“你签字吧,以后尽量不要再见他啦!”安然拿笔的手,迟迟落不下来,她的眼泪夺眶而出,签下名字,就代表着和弟弟永远不再相见。她的心突然间好疼,她看到弟弟在窗外复杂的眼神,终于下定了决心,她拉起弟弟飞快地跑了出去。

电影的最后,在雨里姐弟两个人狂笑着奔跑,整部影片也变得鲜活起来,我压抑的心也有了些许轻松,随着他们边笑边哭。弟弟扑倒姐姐怀里,嘴里喊着“姐姐,姐姐”,安然泪流满面!她大声地哭着,我想她应该是庆幸没把弟弟送走吧!

电影的结尾导演给了观众一个开放式结局,让我们自行想象安然是否接受了弟弟,是继续抚养他,还是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即使她选选后者,我想我们也不该指责她,毕竟对于弟弟的抚养她没有责任,而且安然也给弟弟找到了一个好人家,并留下了一笔属于弟弟的财产。但我更愿意相信姐弟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前方的路充满坎坷,但他们走的义无反顾,因为亲情血缘更重要!

电影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7

抽空去看了《我的姐姐》,我不是影评,不会对电影的拍摄技巧、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背后所揭示的社会伦理做分析。

毕竟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挣扎,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又不能决定自己的性别,还无法对抗时代的洪流。有人选择坦然接受现实,然后走下去,毕竟这个又宏大又幽微的命题更像是大海和浪花,有坚定也有迟疑。

观影的人有人为姐姐哭、有人为弟弟哭、有人为姑妈哭。我不知道应该为谁要多些哭些,毕竟这是反应重男轻女的影片。如果此刻我为弟弟和姑妈哭显然有些不合适。女主人公在追求自我和人生梦想的途中遭遇幼弟,父母为了要儿子,让女儿装残疾。考上大学又修改女儿的高考志愿,让女儿从医生变成了护士,这样离家近,可以早点工作赚钱。命运对女儿不公,但无论怎样挣扎,最后还是没有脱离血缘关系。

谈谈我自己的感受,我是为姐姐不平,为弟弟、和姑姑流泪。弟弟尽管是父母偏爱的产物。但作为生命个体,他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一个男孩子,本可以正常的出生、正常的生活、不需要世俗的偏见、也不想从营养、教育、医疗资源等被额外偏斜。也没有想过要欺负姐姐、争抢姐姐的东西,更不想成为父母希望成为的人。可这一切并不由他控制。他生下来就带着优越感、带着霸道和自私。而姐姐们也要被道德绑架一生。这也是中国很多家庭兄弟姊妹关系始终不好的原因之一。

当弟弟的保护伞突然坍塌后,求生的本能驱使他要向姐姐示好,但骨子里还是傲娇和霸道。如果不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出生,姐弟两同样遇到父母双双离世。那姐弟两人相依为命,本就是天经地义。但曾经受过那么多委屈的姐姐,肯定要挣扎,要争取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为自己而活。我非常佩服姐姐的勇气,以及她身上的那股力量,生命本该如此。只是我们都被压抑住了。

为了求生,弟弟本能的改变自己,讨好姐姐,讨好收养的家庭。这个过程中,幼小的弟弟不知道姐姐为什么讨厌自己,也不理解死亡的意义。当他和姐姐说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的时候,我哭了。我不是单纯的同情。怎么说,我也算是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吧。当初是妈妈执意要儿子。我身上有两个姐姐。大姐6岁的时候就开始就哄我和二姐。吃的苦是最多的。但大姐被认为从小愚钝,是不被父母喜欢的。二姐从小体弱多病,也是不被父母喜欢。听妈妈说,我小时候欺负过大姐和二姐还有收养的三妹。争抢过她们的零食、剥夺过她们该有的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姐弟有过隔阂、误解。知道大姐对父母的埋怨。也知道大姐为了我失去了很多。但毕竟还是血缘关系。我们还是一步一步挣扎着走了过来。对家人我能力所能及的做些事,心怀感恩。对父母也给予足够的理解。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他们的对错。如果换成是你,也未必就能做的更好。但我真心反对重男轻女,让生命活出该有的样子。

好的书籍和影视作品都有疗愈作用。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生命这个又宏大又幽微的命题更像是大海和浪花,有坚定也有迟疑。努力去走吧。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8

今天下午去看了《我的姐姐》,之前看了介绍,知道是张子枫演的就很满分作文网想去看,因为很喜欢她,从她那年演《唐山大地震》时演姐姐小时候就开始,可能更早吧!今天看了电影,感觉张子枫演技更好了,今后的路会越走越远。

故事大概内容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安然失去了双亲,却多了一个素未相见的弟弟,父亲非常重男轻女,为了生个男孩不惜开假证明(女儿残疾)、假离婚等办法生二胎,从小把安然寄养在姑妈家,尝尽了寄人篱下的感觉;安然考大学时很想学临床医学,父母背着她改成护理专业,为了让她早点工作,安然很生气,从上大学后,没有再要家里一分钱,自己打工挣钱读完大学。

面对这个从未见过面的弟弟,安然不愿意为了照顾他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她要到北京去读研究生,为了弟弟今后的生活,她决定给弟弟找一个不错的家庭抚养他长大,经过和弟弟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慢慢培养出感情,最终还是舍不得将他送人。

姐姐:“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

弟弟:“我只有你了”

这就是姐姐和弟弟的不同心理需求,姐姐不愿意为了弟弟放弃自己的未来,可是弟弟却非常需要姐姐,每一声“姐姐”都是对姐姐的无限依赖,听得心都化了,弟弟情商很高,问姐姐为什么要和男朋友分手啊?姐姐说“他喜欢吃麻辣烫,我想去大海里冲个浪”,弟弟说“为什么不能先吃完麻辣烫,再去海里冲浪呢?”姐姐说“人生很短,大家都很忙”。弟弟乖巧的想替姐姐完成心愿,懂事的去联系想收养他的那家人。

影片中反映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二胎年龄相差甚远,如果父母过世,老大就必须要承担起抚养老二的责任,剧中姑妈说“我是姐姐,一生下来就是了”,姑妈考上大学,弟弟考上中专,可是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姐姐只能放弃学业,成就弟弟,那个年代,老大必须照顾老二,姑妈的一生只为别人而活,没有自我,过得非常辛苦!

影片中主要演员姑妈、舅舅、姐姐、弟弟,演的都很好,别看弟弟只有六岁,可是演的非常到位,那双大眼睛充满灵性,暖暖的惹人疼爱,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我的姐姐观后感及心得 篇9

生活影响着人,改变着人,也成长着每一个人。

这部电影值得一观!

没有华丽丽的煽情,却让你的眼泪忍不住迸发。没有大牌明星的站台,却吸引你的视线目不转睛。没有生搬硬套的做作表演,却在娓娓道来中让你感到情不自禁。一个真实简单的故事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伦理,“两代姐姐”在面临现实抉择面前不一样的挣扎。整部影片真实感人,直刺人心,让你在欣赏的过程中泪腺分泌,引发共鸣。强烈推荐朋友们前往影院观看,绝对不虚此行!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这部片子反映了二胎政策后家庭出现的矛盾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遇到的困境。

在父母发生车祸,双双亡故的情景下,是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生活独立,从而演绎出一系列的亲情故事。这是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主旨。

女主角张子枫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在校学生,去年暑假出演这部片子时仅有十九岁,但她确实将姐姐这个主角演活了,影片中她是一个桀骜不驯,追求自我,最初甚至有点不通人情,冷漠疏离的独立女性。父母重男轻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为了想生一个男孩,硬是骗街道说女儿腿有残疾,期望获得一个二胎的生育指标。最终最终心想事成,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之间的年龄相差十几岁。在女儿高考毕业时,本来她能够考上北京的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将来出来当医生。父亲却偷偷地改变女儿的志愿,让她最终上了四川当地的一个医学院护理专业,结果女儿大学毕业当了护士,所有目的就是想让她不远离家乡,早点工作,赚钱养家。

从姐姐和弟弟的回忆对话中也能够看出父母对两个孩子的偏爱,弟弟想念爸爸做的红烧肉,姐姐想起的却是爸爸的“竹笋烧肉”,在街道办工作人员来家了解姐姐是否真有残疾时,爸爸对女儿不愿意装瘸子被揭穿而表现的愤怒至极,进而狠狠地教训女儿。这种家庭境遇也培养了姐姐从小就追求生活独立的基因。

但所有的一切因为一场车祸而改变。影片伊始,就是灾难现场,告知观众故事的背景。这时的姐姐已经是医院的护士,正在和男朋友进取准备考研,期望一齐到北京去读研究生。祸从天降,父母双亡。一个并不十分熟悉的弟弟一下子推到她的面前。那里也可看出成年后的姐姐与这个原生家庭的疏离,父母更爱这个弟弟,对姐姐就有些淡漠。其实影片里也有一些暗示,说明他们对姐姐的“关怀”,譬如将那个房产写在姐姐名下,母亲给姐姐洗头的画面,以及在车祸发生前夕不停的打电话给姐姐,虽然这十几个电话,姐姐最终都没有看到。

姐姐一下子无法理解抚养弟弟的现实,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找个好人家把弟弟送走,然后自我和男友考研出去生活。姐姐和弟弟相差十几岁,除了那一层同父同母的亲情纽带,实际上真正的感情却并不多。现实生活里因为年龄代沟,他们之间难有交集和共同语言。这也反映出当下二胎政策后许多中国家庭正在面临的现实,两个孩子间的年龄差和相处问题。当国家允许放开二胎政策之后,许多家庭的大孩子都已经十多岁了。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0

影片从安然(姐姐)爸爸妈妈出车祸死亡和交警对话开始,户口本上没有安然的名字,无法证明她是这个家庭的成员,户口本上只有一个六岁的男孩。安然说房子是她的名字,是户主。交通事故判定他们的爸爸突发心梗偏离驾驶造成的车祸身亡,对方不负主要责任,只给了2万元。他们原本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安然小的时候爸爸重男轻女,对安然泠酷无情,时常挨打,她一直住姑姑家,和她这个弟弟根本就没有感情。他一直都很独立,从工作开始就没有花过家里的一分钱,自己还攒钱准备以后考研用。从骨子都想做到最好将来当个好的医生给他爸爸妈妈看!不想在考学时被人换了档案,安然上了个卫校,当了一名护士,她的梦想就是考研当医生,离开这个省城到北京去发展,一直备考的她,很有信心考进北京,就在此时家里的父母出了这么大的事,弟弟无人看管,舅舅是个赌徒离婚后自己一人生活,姑姑家姑父是个病人,谁都无法依靠。安然想把弟弟送人,自己必须完成心愿考研。送人姑姑不同意,舅舅倒是想领养这个外甥,条件是安然把房子卖掉留钱一半给他弟弟,老了让他弟弟安子恒给他养老,安然考虑这样还行,就答应了,他弟弟跟着她舅舅走了。过几天安然去看弟弟,一看她的弟弟和几个赌徒的小孩们一起打牌呢!耳朵上还夹着香烟,完全是放任自流的孩子,安然看到后非常气愤把正在打牌的舅舅的桌子掀翻,还打了他的舅舅,拉着弟弟回家了,还告诉她的舅舅,等卖了房子的钱,一分都不给他!

经人介绍,有一对夫妻想领养他的弟弟,安然还在犹豫,懂事的安子恒,得知姐姐为了考研到北京去,男朋友都分手了,现在他又是姐姐的拖累,自己在幼儿园时联系了那家领养人,主动要跟着人家去住,那家人高兴的领走了安子恒。安然这段时间拼命的学习,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考研到北京的心愿,她在准备到北京去上学了,把自己名下的房子卖掉,给寄养弟弟的人家去送一半的房钱,谁知道那家人让安然签字,永远的不要在见他的弟弟安子恒了!签字时她的手在颤抖,心里也在挣扎,一直是冷面美人的安然,此时女人柔软的一面再次体现,她流泪了,安然看到安子恒一直在房子外面扭着身体,刹那间她放下了笔,跑到了外面喊:安子恒!他们姐弟二人四目相对满脸泪痕拥抱在了一起……我也泪如泉涌。

亲情在此时更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他们跑着跳着,离开了那家人家,弟弟问:姐姐我们到哪里去?姐姐轻松的笑着重复着:“我们到哪里去……”看着他们的背影远去,剧终。

给人们留下想想的空间。我想安然肯定的是带着弟弟到北京上学去了,姐姐承担起了抚养弟弟的重任,把弟弟安子恒培养的成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不然也就没有了《我的姐姐》这部影片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