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电影《李保国》观后感,近日,观看了电影《李保国》颇有感触,李保国同志扎实苦干、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是全体党员学习的榜样,体现了李保国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的意志品质,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李保国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李保国电影观后感【精彩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近日观看了影片《李保国》,在整个观看中,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前辈卓越的科学成果感到震撼,为李教授的高尚为民情怀致以敬意!李教授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镌刻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心中。他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原来一个人可以这么活,一个人可以活的这么精彩。现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用来激励自己,也激励每一个正在路上的朋友,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为带领村民科技致富,这位平凡的伟人放弃了城市中安逸的生活,扎根太行山上30年,抒写了一部新时代"愚公"的绝美篇章。我觉得李教授的生平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奋斗在路上的人去学习,这是我们今后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一种力量叫做信念。在李保国教授身上我找到了面对事业动力永不枯竭的原因所在,正如赵勇书记所说:是什么支撑着他一下子扎根太行山30年,默默地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做出卓越的贡献?是信念!李先生小时候是穷人出身,他有了知识后就不想让当地的老百姓再受穷,这就是李教授的信念。以信念为支撑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以信念为支撑才能赢得精彩的人生。当我们迷茫时,是否可以停下不安的脚步,问一问自己,我们的信念是什么,确定了方向然后再背上行囊,为之奋斗终生?
有一种生产力叫做知识。李教授是农业大学林学院的一名教授,正是有这种文化素养才赋予他大胆探索,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的创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路子。科学技术所能创造的生产力是不可估量。
近期,碳钢薄板厂组织部分党员观看了电影《李保国》,电影讲述的是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了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我被这位扎根太行山,勇于担当、一心为民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员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一个人不要老想着爬多高,要想着根儿扎多深。”李老师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正是这种信念撑着他一下子扎根太行山30年,默默地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做出卓越的贡献。在李保国教授身上我找到了面对事业动力永不枯竭的原因所在。当我们迷茫时,是否问一问自己,我们的信念是什么?作为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信仰。为了信仰,我们牢记时代的嘱托,扎实练好真本领,努力学习真本事,积极勤奋做好工作。
斯人虽逝,李保国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李保国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脚踏实地的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坚守一颗赤子之心,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继承和发扬“太行新愚公”精神。
——观《李保国》有感
原创: 邸立琴
邸立琴,任教于定州市大渡河初级中学,共产党员,高级教师,从教二十五年,保定市骨干教师,多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
谢谢电影《李保国》的所有主创、投资方、制片等所有为这部电影做出过贡献的人,非常感谢你们为我们奉上了这样一部感动与欢乐并存的电影。
我是河北农大的一名学生,今天晚上刚好参加了《李保国》首映式新闻发布会,有幸见到本电影的导演、编剧、主演等。今晚有幸听到他们的讲话,我很感动,感动于他们的真心,更感动于他们不计个人的得失,没有为了追逐利益去拍那些暴利的商业片,而是坚决拍摄这样一部红色影片、正能量影片的情怀,谢谢他们!
今晚我是真的很开心,很开心看到中国还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被名利的乌云蒙蔽双眼,他们还没有被污浊的世间彻底同化。他们肯放弃大众眼中的利益,用自己的方式在污浊的世间挖出一道清流,用自己的方式给我们干干净净活下去的勇气。
真的很开心看到这样一群为社会指引风向,为正义摇旗呐喊的仁人志士。我们需要你们这种人,中国需要你们这种人,社会需要这种人!
真的感动于你们的家国情怀,希望我以后也能像你们一样,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献出一份正能量。
你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在观影过程中,我听到旁边的同学有的在擦鼻涕,有的在抹眼睛,我还听到了同学们的笑声,听到了一阵高过一阵的热烈掌声。在这部影片中,我不仅收获了感动 、正能量,而且也有了新目标,也有了做一个像李保国教授一样有能力帮助很多中国人的“野心”。
真的是很不错的影片,不是因为李保国教授是我们河北农大的我才推荐,而是这部影片是用真心制作的,它值得我推荐。
xx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xx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34年间,他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数字的背后是他多年的坚持与积累,是他对于技术的不断探索与突破。多年来,在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将精益求精的科研和学术风格教授给了学生。
李教授的身影虽已走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改革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教授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路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依靠工匠精神,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的道路上,以“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的毅力,以 “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事业必定可以取得成功。我们要接过李教授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领域中踏下心来,认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贪快求成而走捷径,实实在在做事,为燕赵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
“活着干,死了算!”“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一句句话语朴实动人,一个个片段扣人心弦,一段段故事感人至深。影片结尾,身着红色冲锋衣的李保国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后,不计其数的青年学子步履铿锵前赴后继,浑厚激昂的画外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以前,听过李保国同志的事迹报告,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被他身边的人用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来,已经感受深刻,如今立体的画面呈现眼前,这位“太行山上新愚公”的伟岸形象和伟大情怀更加令观者动容,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直达肺腑。作为当代的英模人物,李保国最突出的事迹是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电影是形象的艺术,如果只是从工作角度塑造李保国形象,就显得有些单薄。为此,影片还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和情感:在参加会议时,他因为领导讲的空话拂袖而去,当农民面临危机时,他又能放下所谓的面子,亦屈亦伸而不失风骨;贤惠的妻子为缓解丈夫的压力,邀请他跳舞,他却因走神而掉下戏台;他想为妻子过个惊喜的生日,不料却记错了日子……这些小细节小浪漫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使得电影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立体式多角度地诠释了真实的李保国形象。
一件事,一辈子,心系太行山,魂归太行山,只求默默无闻地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五年。这对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我和我们,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号召,扪心自问,不正是差的这份担当、坚忍和大爱吗?观影后深思,如此,才能找到学习李保国精神的方向,才会脱离思想的困惑,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