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高考满分作文800字【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凶猛的藏獒也不过如此,鹦鹉不过就是一只破鸟,又能把我怎么样?于是,他就大胆地逗鹦鹉。结果,他被鹦鹉使唤藏獒咬得血肉模糊。这是他轻视鹦鹉,对鹦鹉缺少一定的尊重结果。
尊重,是脸上一抹真诚的微笑;尊重,是在他人发表不同意见时的倾听;尊重,是为别人付出的努力而鼓掌。尊重看上去,好像只是奉献给身边的人。
我们从小都受到过“孔融让梨”的教育,也都知道要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不能嘲笑讽刺残疾人。这样的理论有时候粗看上去是很不近情理的,为什么年纪小便要吃小的梨呢?为什么一定要让座?如果我也已经很累了?为什么不可以直接说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
其实真正的道理在这儿: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有句话叫“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思是说别人送我木桃,我便用琼瑶做为回报。所谓礼尚往来,在人类的社会中,你付出一分便会有一分的回报,不会多不会少,总有一天一定实现。这是规则。规则在大多数时候对大多数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你对他人的尊重礼貌会在他人心中留下美好印象,随后他们亦会如你所做般对待你。
不是没有这样的反例吧,试问哪见过一个愤世嫉俗目中无人的狂小子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呢?比较多是用自身的“叛逆”及“与众不同”来吸引大众好奇的目光罢了。
尊重是一种大智慧,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尊重旁人与自己的相同之处不难,得遇知音的兴奋雀跃足够掩住“尊重”那平实些微的光芒。难的是尊重旁人与自己的相异之处。比如:你认为吸烟有害健康而且污染环境,他却将其视作一种调剂,他说人生就是要积极进取、鲜活浓烈,而你只求平淡、安详、怡然、舒适的过一辈子。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差异何止千千万?尊重便是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并从客观的角度和欣赏的目光去看对方,并不苛求相同,只求正视相异。
因此,懂得尊重旁人的人都感悟明了了人生的大智慧。所以姿态优雅、举止从容,因为有足够的自信支撑自己,也有足够的宽容去审视旁人。所以会被旁人所尊重,只是因为其身上所散发出的高贵又平和的气息实在是让人向往和吸引。
尊重会让人心情愉悦、呼吸平顺,尊重可以改变陌生或尖锐的关系,若是有对彼此足够的尊重,战争都是可以避免的。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重人者人恒重之。
一封家书怎写的进孩子对父母的孝心,怎诉得完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家书不仅是纸张和文字的来往,更是父母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感。
现在的年轻人,往家里寄家书的越来越少,更多人是选择用手机上的软件,或直接打电话回家。因为很多人觉得写信非常的麻烦,但现在的手机工具越来越方便,让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写信。但我觉得,现在的手机工具虽然方便,可书信蕴藏着一种无可替代的情感,那便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
让我们把时间往前推,推到20世纪中期,那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但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中国有一对父子,经常用家书来往,那就是傅雷和他的两个孩子傅聪、傅敏。他们可是现在所有孩子和父母的榜样。他们之间的书信被编成了一部书,那便是《傅雷家书》。其中记载了一些傅雷及其夫人以书信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他们先成人,再成“家”等。让傅雷夫妇成为了中国父母的典范。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推,到清朝晚期时,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曾用书信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经常把想说的话写的信中,寄给自己的孩子。
从古至今,都有诸多名人以书信教育自己的孩子,当孩子接到自己父母写的信,信中的谆谆教诲,孩子也定会牢牢记下,因为这一封家书载满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多书信与父母,有些对父母开不了口的话,可以用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如果父母与孩子相隔较远,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父母与孩子应用书信来往,把平时不好意思开口的一些话,说不出口的一些话,都写进信里,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意,我们要将这良好的传统沿袭下来,多用书信交流,因为一封封书,满满都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书信自古便有,是古人的主要的联系方式。甚至是近代,人们都还用书信联系。但由于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家书这种形式与父母交流的已经很少。但我们还是要沿袭传统,尽量用家书的形式对父母表达自己的孝心。
时光飞逝,白马过隙。2019高考如约而至,距离我的那年高考也已有二十岁的年份。烈日的阳光,斑驳的光影,仿佛又把我拉进了在宽窄巷子的学堂里最后冲刺的时光。
高中即将毕业,意味着每个人将为人生方向的开启选好时光的阀门,单纯的学历生涯即将告一段落。课堂上朗朗整齐的晨读和起立,行礼的流程将渐行远去。它是青春懵懂的里程,也是最为单纯的诗书礼仪,课桌黑板走廊都将记录这里每个人在经历人生的最后一课,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
记得1999年炙热的炎夏,当年的二十八中还隐藏在老成都皇城宽窄巷子里面,距离高考还有一周,同学们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紧张忙碌的复习节奏,三三两两,甚至结伴到学校周围看看能不能捡到老皇城留下的一砖半瓦,为自己这里的高中学涯留点念想。
还记得是用过学校食堂的午餐,在最后一节考前动员课上完以后,大家就会各自回到家中,为最后到来的大考最最后的准备。课堂的气氛很是轻松,甚至我和我的同桌还在讨论中午学校食堂红椒肉丝的白糖是否搁多了,随着班主任走进教室,踏上讲台,一如既往地喊道:上课!接着就是值日生的“起立敬礼老师好”的三重奏,最后一节课的师生礼仪完毕后,班主任转身在黑板上用粉笔撰写了四个大字“勇往直前”,语重心长的寄语和感慨在此不表,大家彼此默契的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记事本开始彼此留言签名,数言珍语,寥寥几笔都赫然纸上。
人生最后一堂课,没有习题的讲解和紧张备考的威严氛围。三年同窗,彼此单纯的朝夕相处和课桌校园间的点滴生活早已让这个班级凝成了一片经脉。“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不求桃李满天下,只愿每人福满多。”班主任最后这句话至今印刻脑海。二十载已过,当时班主任的心境早已能够理解,也希望每年高考时,同学志愿看天下!
古往今来,历史的车轮如狂风般呼啸而过,卷起的风沙曾湮灭多少辉煌?!然而,一直有一群人昂首在天地之间!他们是历史的弄潮者,他们永远忠于自己民族的灵魂,他们称自己为:中国人。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诚然,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它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屹立千年,以至于时至今日,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仍深埋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
灵魂是不可弃的。若连灵魂都可以遗弃,又谈何精神?又谈何民族?然而,中华民族历却又不乏丢失灵魂的时候。君可记得曾经的丧权辱国?君可知晓__中的人心惶惶?这都是我们曾经的"落魄"。但君又可记得虎门上空熊熊的热浪?没错,中国人一直未曾忘记他们民族的灵魂!那是他们永恒的,不屈的精神!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这是鲁迅对曾经的中国人的告诫。而这句话又是否适用于现代中国人?我们中不乏缺少民族精神的人,没有上进心,崇洋媚外,民族歧视者怕是大有人在。然而人们总以一种抱怨教育、抱怨社会、抱怨国家的心态回避问题,而不是从自身调整。而那些问题也并未有所解决。我们是不是该反省,我们是不是错了?我们是不是已经丢失了民族的灵魂?我们是不是应该正视这"惨淡的人生"?!
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坚定不移的磐石,是勇往直前的激流,是不朽不折的古树,是昂首挺胸的雄狮!
中国人可能不是最伟大的民族,但中国人绝对是不向任何人低头的民族!所有的辉煌我们都记着,所有的屈辱我们也记着。因为我们知道,这辉煌是所有屈辱的血泪支撑起来的!我们要让所有的后代都知道,中国人面对屈辱并没有妥协,而是在忍辱中丰满羽翼,等待崛起后的一飞冲天!
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所有的屈辱与辉煌,更要铭记那永垂不朽的民族的灵魂!
因为能够站立,我们的祖先离开了莽莽的山林,站立决定了生为人的权利和尊严。而自己站起来,不依托,不阿附,一个“自”字,一个“站”字,为生命浇铸起新的高度。
“愿来世做一棵树,一半是光,一半是影,浴于风,沐于雨,不依附,不张扬。”三毛这样说道。
我们的灵魂就像这样一棵树,站立于方寸之地。有的人站着,其实他早已躺下,有的人倒下了,他却永远站立着。
余纯顺仍在红尘中深深叩问着,尽管他死了。他倒在罗布泊里,一片金银色的海洋,似阵阵热浪,卷走了他的生命。他右手弯着,左腿屈着,还保持着行走的姿势。这个上海男人,不爱十里洋场,倾尽家业,只为“壮士千里行”。对他来说,他放下了世俗的困惑眼光,卸下了肩上顾虑的担子,于是他从庸庸碌碌的众人中站起来了,后来的他,虽然倒下来了,但灵魂仍站立着,甚至保持着行走的姿势。而他的那辆铁皮小推车还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等他回来,风和雨锈蚀不了它。正如同风和雨埋没不了余纯顺的灵魂一样,他飞得高高的,像天边耀眼的太阳。
余纯顺,为了梦想,放低了世俗,拔高了灵魂。梦想令他自己站了起来,于是,那个多彩的理想世界属于了他。自然,就是逐梦者的天堂。
李叔同仍在青灯黄卷中深深叩问着。尽管,他也离去多时了。早年尽享繁华人生的他,中年时却跪倒在佛前。他谦卑地跪坐着,灵魂的高度却一再拔高。
有一次,李叔同的朋友夏丏尊来看望他。此刻,他正在吃午饭,挥舞着细碎尘埃的阳光落在他打满补丁的僧衣上,落在他那一碟稀稀拉拉的花生米上,落上他那安然的脸上。夏丏尊默默地流泪了。但李叔同永远是淡淡的。那碟盐份太重的花生米,在他看来,甚好;那碗掺着石砾的粗米饭,在他看来,也甚好。
李叔同,出世而居,甚好。放下功名,放下浮尘,静心潜思,甚好。灵魂的清淡使他站立于红尘之外,不为他人,只为本我。
余纯顺立于红尘,李叔同立于红尘外。但他们的生命都站立起来,成就了独特的高度。
浩瀚的星光,落在他们的身上,照见了灵魂之树的光芒。那是一个曼妙的世界,心灵的无上纯粹,他们拥有了。
对于人的一生,生死总是难免不了的。可以说,从一个生命的诞生,死亡就已开始伴随着他了。因而,面对无法避免的生与死,我们何尝不以笑面对,用笑走完着由生到死的旅程,我想我们获得的是那份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真谛。
小沈阳说过:“眼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眼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确实,生命的短暂令我们无法感知。而生命,作为生死之间的旅程,在其中我们会遇到痛苦、遇到挫折、甚至是生于死的选择。用笑去面对吧,笑看痛苦,我们获得的将会是一份快乐;笑看挫折,我们获得的将会是一次磨练;笑看生死选择,我们所得到的不仅是生于死的意义,还有着对于人生与生命的真谛。这就是笑看生命,这就是笑看生死的过程,它是一种淡定,一种乐观,是一种直视生死的力量。
笑对生死,不是浮浅的以笑面对生与死,它是一种积极、乐观、顽强,简言之,就是要顽强、乐观的面对生死。
谈到生死,便不得不想起那些生在沙漠,死在沙漠的骆驼草。它们艰难的生活在沙漠,在的绝情的风沙中摇动身躯,生死的命运完全被大漠所吞噬。但是,它们依旧努力的生长,在恶劣环境中演绎顽强的生命。物且如此,人何以堪?当我们面对生命,面对生死,总会抱怨生命的短暂,抱怨生死的即逝,被命运所控制,被生死所主导。但看那似羸弱、脆小的骆驼草,在一曝十寒、风雨无常的大漠中,虽命运被控制,却依旧顽强生存,直至生命的终结。有人之所以不能,是因为还不能做到笑对生死,因为笑对生死的人,即使命运、生命被掌控,也从不轻言放弃,轻言失败,直至奋斗到、顽强到、以笑面对到死亡。
笑对生死,它是以笑去面对生命,而获得人生与生命的真谛;它是以笑去面对生死的过程,成为一种直视生死的力量;它是一种以笑去面对生命的控制,而活的更加顽强,更加充满希望……它是一种看待生死的境界,是一种人生与生命的意义,是一种不惧生死,拼搏顽强的力量!
这就是笑对生死,以笑去面对生,以笑去面对死,以笑去面对这短暂的生死过程,你我将获得的是更具有意义的人生!
曾经,我们对饮于清辉之下,赏明月,共话婵娟;而如今,小学生都知道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是一颗死寂的星球。那么,再当你执起酒杯时,是否还有"但愿人长久"的忧情?愈近的距离,让充满诗意的文明不再具有美感。
科技,带来便利、知识的同时,也将我们仅剩的一点意象剥夺了。在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追求时,我们是不是更应存一份谨慎之心,与美好事物保持一份距离,让美好的事物更美?
行走于心灵,徊徉于红尘的林徽因便是如此。当一位才华横溢的小生为你作出人生第一篇诗歌,当一位才子手执一把油纸伞在雨巷中静静守候只为与你擦肩而过,敏感的心难道不曾为此动容?然而,爱情至美,青涩的花果采摘下恐怕终究会成为一枚苦果的。于是,你保持了一位女子的坚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距离,让两个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而不至于让徐志摩和自己都受伤。在这若既(即)若离的朦胧距离中,他们在对方眼中都变得更美好了。
张爱玲曾经说:"白的天上是一轮明月,而红的则是墙上的一滩蚊子血。红的成为了一朵红玫瑰,而白的便成了一粒饭米粒。"她这般说,自己也确有这般体会。曾经,她相信爱情,相信胡兰成,然而情感与空间距离的愈来愈近,却将两人都撕扯得体无完肤。距离的接近并没有给他们之间以丝毫的美感,反而让他们之间的距离更远。
在科技馆中,曾经保持着一份童真,对着美丽的蝴蝶有着无限的幻想的同学们是否依然有着对美的幻想?看过蝴蝶的翅膀结构后,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看见蝴蝶只怕再也想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与诗意,而只能联想到蝴蝶翅膀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结构了。
纷繁的世界里,我们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线距离,人与物之间的一尺距离,人与事之间的一丈距离。或许,曾经你想保持的美感足以让你回味无穷;拉近一线距离,那些曾经美的故事、事物会在瞬间瓦解。
保持一线距离,别让显微镜破坏了你,更远你在我眼中更美。
汉代杨雄曾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修身”“矫思”“立义以为的”是“知”,启示我们理想的实现需要加强修养,端正思想,确立“义”的目标;“奠而后发”是谓“行”,即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实践。诚哉斯言,实现理想需要知行合一。
所谓“知”,是要知所以为,知为何为,知以何为。实现理想要明确目标,同时提升自身修养。
目标无贵无贱,义之所在,理想即可在。回看过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想让全中国的人都能吃饱饭”等的理想“为生民立命”,有着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理想的提出者也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史诗篇章。不过在欣赏高山的雄奇时也不能忘记脚下一朵花的风景。“我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我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我希望成为一名教师”“我希望让别人以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些平凡朴素的理想有大“义”,无数这样的声音构成了时代的背景音,无数小人物的默默耕耘创造了中国最动人的图景。理想不必又高又大,义在,理想即可在。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加强自身修养不仅是指端正态度,还是指汲取知识,储蓄养料——像一颗大树,枝叶入云必定离不开深达千尺的根系,而态度不正就会缺少向上生长的决心与勇气。
所谓“行”,是要将知运用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还是通往理想的必要路径。从徐霞客到黄文秀,无数人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们——走出去,走到山川田野中去。唯有走出一昧在脑海中构建现实的囚笼,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土地,理想才能有实现的可能。在当下,我们总是喜欢以自己的“知”来批判,却鲜有人愿意建设,我们埋怨社会摧残了理想实现的环境,却忘了这环境正是需要我们去争取,去创造,而这唯一方法便是实践。
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实践。理想的实现需要知行合一。只知不行,理想只能是虚幻的海市蜃楼;行而不知,就像黑夜中的旅者丢失指南针,难辨方向。唯有知与行相得益彰,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理想才能有实现的可能,是谓“于知行处见真章。”
曾经,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且日益成熟,总以为自己已经尝过胜利,品过挫折,就觉得自己已经看破人世,懂得生活。直到在生活中尝遍酸甜苦辣后,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任凭风吹雨打的亲情与友情还始终缠绕着我。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是一首歌。
那年暑假,我去送一位去远方求学的同学。临别时,我祝他“生活如歌”。他笑着说:“生活本来就是一首歌。”潸然中,我也笑了。
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歌曲,自然与真情的凝聚是生活。歌曲美丽,生活也美丽,于是歌曲与生活便融合在一起。
人的一生宛如跳动的音符,在那无边无际的乐谱上永不停息地跳跃,奏响一曲曲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谁也无法逃避,谁也无法挣脱。
日出日落,雁去雁归,在黄土地上,我们的祖辈合唱了一首上下五千年的歌——这首歌唱过长江长城,唱过泰山黄河,从远古唱到今日——歌中有你也有我,同看潮涨又潮落。
难忘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一首血洒秦廷的悲壮之歌。
难忘贝多芬,双耳失聪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坚强地奏出雄壮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一首坚强雄壮的生命之歌。
我们不必奢求生活,也不必躲避生活,只需实实在在地活好每一分钟,唱好自己的生命之歌。
我的一位朋友是校园“十佳歌手”,热爱歌声,更热爱生活。因此无论谁都无法从他那洋溢着快乐的笑脸和幸福的歌声中读出他的不幸。他虽然患了绝症,可他总是这样说:“我要微笑着唱完自己的歌。”这句极平常的话,至今仍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活着唱是一种执着,唱着活是一种追求。
歌声可以给我们欢笑,也可以给我们泪水,而生活却可以给我们整首歌。
雨果曾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的确,生活为弱者准备的是悲歌,给强者准备的是赞歌,悲观者唱出的只能是挽歌,进取者唱出的总是凯歌。
生活之歌如丝如缕,如火如荼。我们不必对酒当歌,也不必长歌当哭,我们只需引吭高歌。无论生活怎样“欺骗”我们,我们都不能消沉,不能失落,而要坚信自己是一个强者,高声唱出我们自己的生活之歌。这样,我们就会永远无私无畏,无怨无悔。
生活给了我们歌声,歌声给了我们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坦然高歌呢?
油漆工给船主的船涂油漆时,顺便把漏洞也补好了,因而船主的孩子们平安归来。“勿以善小而不为”,举手之劳却拯救了别人的生命。尽举手之劳,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尽举手之劳;可能会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尽举手之劳,不要计较利害得失。
当老人跌倒后,多少路人视而不见,绕开走过,多少位老人倒在血泊中;当小悦悦两次被碾压,多少行人熟视无睹,一个幼小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们不得不反生省一下人性这个东西,如果行人不去担心自己是否会有损失,那么多鲜活的生命也就不会无辜逝去;如果能够先想到别人,能够伸出援助的手,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发生;如果能够先想到别人,能够伸出援助的手,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发生;如果人人都像陈贤妹一样,凭良心做事,不去想太多,我们的社会将会是多么和谐!一位拾荒老人仍能保留一颗平凡却充满道德的心,我们呢?我们却自私地想救人之后会不会有麻烦,会不会被人赖上?扶起他们,只是举手之劳而已,不要想得那么复杂,不要为自己的冷漠找借口,尽举手之劳也学会创造奇迹,不要瞻前顾后,只是单纯地帮助别人就好。
尽举手之劳,哪怕自己力量微弱。
看到乞讨的乞丐,你是否将自己的零钱赠给他?看到深夜卖水果的小商贩,你是否买他几个苹果?我们也许不屑去做这些“小事”,甚至觉得毫无意义,可也许就是这些小事会带给别人无尽的温暖和感动。当网友们帮助玉学书老人实现看升国旗的愿望时,玉大爷是多么欣慰啊,那些网友们竭尽所能将爱心向世界传递,他们在一起分享的是感动与真情。也许他们每个人的力量很微弱,可是他们用举手之劳成就了玉大爷的梦想,此刻我们怎么能忽视举手之劳的力量呢?
尽举手之劳对我们来说很简单,也可能很艰难,它需要我们冲破自私与顾虑的阻碍,无私地帮助他人,它需要我们有一颗崇尚真善美的心,奉献给他人。这个世界需要温暖,这个世界有你才更温暖,请伸出你的手,让我们一起传递爱与幸福给这个世界!
朋友,也许你的微薄之力可以改变他人的一生,尽我们的举手之劳,打造一个真善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