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议论文高中高二优秀作文优秀10篇

无形的道德绑架就此形成,道德观发生了质的偏差,行善不再来自于我们一颗崇高的济世之心,开始成为了社会人物维护个人形象的无奈之举、被迫之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绑架议论文高中高二优秀作文优秀10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绑架的作文 篇1

想必各位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一个乞丐向你乞讨,你给他一块钱,他却抱怨你吝啬;你的车成了熊孩子的画板,你去找家长索赔,对方却鄙视你跟小孩一般见识;你辛苦了一天,好不容易在公交车上找到一个座位,却被逼你让座的大爷大妈指责为不尊敬老人。

“我这么穷,你忍心给这么点儿?”“大人不该让着孩子吗?”“年轻人不该敬老吗?”这些以道德为名义的诘难便是道德绑架。这些要求看似合情合理,其实无理取闹,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道德绑架便是以道德杀人,当为人提倡的道德变成了束缚人的绳索,它便也成了引线,只需一个火花就能将这个社会引爆,那么面对道德绑架,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各位义愤填膺的'朋友,请先放下拳头,闭上眼睛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是道德绑架的一份子呢?你有没有在微博上逼马云、马化腾为灾区捐款呢?你有没有以要懂事为借口,将你孩子的玩具换做人情呢?如果有的话,希望你在下一次要这样做时迟疑一下,将心比心地想想,如果你是对方呢?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无论理由多么高尚,也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道德应是人们对自己进行约束,从而在社会层面上达成一种默契。道德应使人与人之间更加温暖,而不应成为束缚人的枷锁,使社会充满火药味儿,要知道再好的山珍海味也不用被人强灌下去,金子做的镣铐也终究是镣铐,卓别林在诗中写道:“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知道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是多么的无礼。”

或许有的朋友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没有道德绑架过任何人,而且我痛恨这种行为,那么也请你想一下,你是否将“让座是高尚,不让座是自由”奉为圭臬呢?你是否将对绑架方的厌恶迁怒于道德本身了呢?当我们痛斥某些事物时,很容易不知不觉走向极端,道德绑架固然不可取,偏激的反道德绑架也不正确。“老人不体谅我们,不配被让座”“贪婪的乞丐不应被施舍”“熊孩子就得揍”,嗯,这就是你不做好事的理由。淮南子有言:“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无人知晓,而继续做好事,是值得尊敬的,但更可贵的是在被攻击“绑架”后仍不失其本心,希望大家可以理性对待道德绑架,不要让它阻碍你行善的脚步。

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在济南公交车上,青年能够体谅老人的腿脚不便,老人能够理解青年的辛苦;我梦想,有一天在成都的商业街上乞丐能够对一角钱的馈赠心存感激;我梦想有一天在上海的地铁站里,女孩儿不会因为蹲着等地铁而被路人拍照指责。

只要我们将心比心,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对别人的善意心存感激,我们就能避免道德绑架的冲突,我的梦想也不再遥远。

道德绑架的作文 篇2

这是一个普通的周二。

身为一个初三的学生,真的是睡得比猪晚起得比鸡早。这可不是夸张。我十万火急地吃完饭,提起书包抡起犹如千斤重的袋子,直奔公交车站。

一路上,天都还没亮,寒冷的风犹如尖刀向我飞来。我耷拉着沉重的眼皮,顶着大大的黑眼圈,来到了一堆早起赶车的人群中。

一分钟一分钟过去了,身边的人显得有些不耐烦了。我那时候只觉得手掌心被那沉重的袋子束缚得疼痛不已,心里开始莫名羡慕那些书包轻得如鸿毛一样的人。

时间不停流逝,“最早的不是六点半吗,怎么40分了,还没有一辆车?”旁边的人不满地嘟囔着。不一会儿终于来了一辆,大家纷纷挤上了车。我坐在离司机后面最近的地方。一路上乘客多的不行,一刹那车上便挤满了人。

车缓缓地穿梭在幽暗的黎明中,我靠着椅背上昏昏欲睡。司机一直在咳嗽,并且直接打开窗吐了好几口痰。在一个红绿灯暂停时,碰巧隔壁停着另一班的公交车。

好笑的是,我们的这位司机打开车灯用手往后面一挥,那边的司机便惊讶地说道:“哇,这么多人啊!”我们的这位司机便骄傲得意地笑了起来,露出他满嘴浑黄的牙齿。

他带着一顶鸭舌帽,时不时拿下来,用帽尖抠一抠他的头发。我突然想起来,前天坐公交车去买东西就是他载我们回来的。我跟他说到了要停车,他硬是装作没听见,任凭车上的人怎么喊,他直奔终点站,害得我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从终点站走了回家。想到这,我对眼前的不负责任的家伙不禁产生了一种厌恶感!

不一会儿,到了某个站点,一位老奶奶上了车。她把东西放在司机旁边的隔板上,掏出她的老人卡。刷卡后,便和司机攀谈起来。原来他们认识啊!

可在旁的我心里开始纠结了:要不我站起来让座吧。可是我又不敢说出口,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拉住似的。想起来又没勇气。

突然耳边的播音响起了:“请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谢谢!”、“请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谢谢!”……差不多响了个五六遍。我刚想鼓起勇气站起来,那司机倒是先停下了车,转过头用他那“正义”的语气“挖苦”的态度对我吼到:“小妹,我都播了好多遍了,你怎么还不起来给人家让座,你怎么还好意思坐这!?”顿时,我感觉五雷轰顶,心里装满各种委屈!那司机还毫不客气地对我指指点点的。我连忙站起身来,给那老人家让座。她笑着说,她站着没关系。

那司机白了我一眼继续开车。我偷偷转过头看着车上的其他乘客,同情、怜悯、冷漠、鄙夷的目光交织在我的脸上,我满脸通红,尴尬的只想找个地洞钻了进去。

那个司机依旧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要不是我曾经见过他拒载某些年纪大的老人,对搭错车的人恶意讽刺,开车的时候接听电话……我真心是认不出来这个充满“正义感”的人会是他。难道不是因为他和那位乘客认识才会这么强出头吗?

不一会儿,他居然在红绿灯前停车,让我们下车。猛地发现,我对他的厌恶上升到一种鄙视。

下了车后,我的心情一片黯然——从此在给老人让座问题上产生了阴影,一种无法磨灭的带着浓浓市井气息的阴影。

像这位司机这样的充满“正义感”的人数不胜数,比比皆是。若要与他们作对,必受到“道德谴责”与舆论谩骂。

难道我也沦为“道德绑架”的牺牲品吗?哎,这片阴霾,究竟何时才能烟消云散?!

道德绑架的作文 篇3

9月4日下午1时许,武汉801路上,一位坐在老年座位上的年轻人因没让座,遭几名老人暴打。据目击乘客说,老人们就站在男青年身边,可能是没有站稳碰到了他,男青年骂了几句,老人称不让座也就算了,何必要骂人。争吵拉扯中,一名老人打了几拳。

诚然,该事件中的两个“主角”都有错。年轻人火气大,“汉骂”挂嘴边实属不该;老年人因年轻人没让座而拳脚相向也令人大跌眼镜。“该不该让座”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火,烧的可谓是愈演愈烈。

固然,让座是一种美德,但仅仅因为没有通过让座来彰显美德就对不让座的行为进行谴责,这是对道德的误读和滥用,是对权力与义务的混淆,笔者认为,让座是道德层面的自律,而非公民的义务。乘客买票乘车,即与公交方面达成了契约关系,乘车时支付了相同的票款,就拥有了相同的权利,故而乘客享有做出让座亦或是不让座行为的权利,仅因为乘客没有让座就对其进行道德“轰炸”显然是不公平的,而通过暴力手段来索取所谓的道德权利更是不可取的。

沈阳一女孩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时,因嘟囔了一句“为什么偏是我让座”,遭到老人家属暴打;杭州一位小伙因没给抱着孩子的年轻夫妇让座,被扇了5个耳光;石家庄一70岁老人因向一女孩索座被拒后竟一屁股坐在了女孩腿上……近年来,类似这种强制让座、暴力索座事件层出不穷,让笔者不禁想问,是谁给了这些“弱势群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肆意辱骂,甚至是袭击他人的权利?

长久以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让座是文明的举动,是一个人素质与修养的体现,那么,不让座自然就站在了文明的对立面—不文明、不道德!正是因为这种惯性思维,使得我们在面对他人不让座时,自然而然的将这种行为与社会冷漠、道德沦丧联系在一起,由此导致了部分“弱势群体”理所应当的接受他人让座,甚至是强制、暴力胁迫他人让座。殊不知,买票乘车是大家共同享有的权利,让座是将自己的权益过渡给别人,不让座也一点儿错没有,套用甄嬛传里熹贵妃的一句话:“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当然,“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爱幼”亦然,只有公众自觉践行“尊老爱幼”的道德行为、主动弘扬美好道德的社会风尚,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同时,笔者在此呼吁大众,遇到问题时多换位思考,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他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去待人,切忌用道德绑架美德,不发自内心意愿,又怎能称得上美德呢?

道德绑架的作文 篇4

今天我在微博上看见一条消息,关于让座,一个女孩子生着病坐在椅子上,来了一个老人,周围的人看见女孩不让座都觉得这个女孩十分的没有羞耻心,最后女孩迫不得已让了座位。

通过这个事情,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没有谁是必须让座的,法律上也没有这个规定,我们不应该道德绑架任何一个人,当让座这件事情过去夸大,这个世界不就乱了套,我不是提倡不让座,而是提倡不要道德绑架。

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上车的时候也会听到车上的乘客请给老弱病残孕等人让座,让座这个词已经深深地刻入我们的脑海里,看到老人,孕妇,残疾人的时候都会反射性的让座,这个是一件好事,毕竟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涵养,我们的国家也是一个文明古国。但是有的时候,一些年轻人生病或者是身体不适的时候,因为年轻看不出来,大家强行道德绑架非得逼着人家让座,这个是不提倡的,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道德观来衡量其他人的道德观,道德绑架这种事情我们看到过很多次,这种不良的风气应该制止。

创造和谐的社会首要条件就是约束自己。

道德绑架议论文 篇5

在一个无道德社会,道德却成了最吓人的标签和棍棒,这恐怕才是中国大陆的怪诞之处。年度刺痛人心的“小悦悦事件”,在水落石出之后,让人感受到几分凌冽的寒意。

两岁女孩死在朗朗乾坤下,先后被两辆货车碾压而亡,路过十八人陷入被拷问的悲惨境地。他们如果承认有错,大众就立马获得了胜利;如果不认罪,那就一直盯着,反复折磨,直到他们垂下高傲的头颅。

我们轻易便可宽恕自己的恶行,但却绝对不能原谅别人的污点。而似乎必然的逻辑是,因为自身的诸多缺陷,对他人的攻击便异常凶猛无情——好像在完成一次人生的伟大冲锋,全然忘记了这是杀戮,会刺疼更多人的心。

支撑我们的伦理基石是:任何别人都应该是道德完善的人,以此要求他们承担其道德义务,是无可指责的高尚行为。仔细想来,我们只是借此把不忍目睹的血淋淋场面,貌似高尚地化作自己的伦理点心而已。那些无辜的人——《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非常好地复原了现场,证明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看见了血泊中的小悦悦——仅仅因为与悲惨的事件相关,就被迫成了大众肆意蹂躏的对象。我们知道这种杀戮的有效性,对方根本无从反抗,也无力反抗。我们愈义愤,杀声愈响,就愈有效果,去除了自身嫌疑,又获得了道德优越感,可谓完胜。不幸的是,我们杀死了一大堆无辜的同类。当然,在我们眼里,本来就没有什么无辜的人,问题仅仅在于谁会被我们逮住而已。

审判往往具有戏剧性的效果,似乎教育了全社会,维护了某种德行,又卸掉了自身良知包袱。

不仅仅如此,江苏溧阳一低级官员的微博偷情以及资本达人王功权私奔事件,都带有道德审讯的意味。官员,一旦和性发生关联,整个社会就立即莫名地亢奋起来,好像发现了肥美的猎物,可以一展绝技,于此获得巨大的满足。大众有追逐施虐的快感的本能,这毫不奇怪,问题在于,媒体乐于鼓动这种本能,并从中收获“影响力”:我可以拔掉任何人的一张皮,只要我想——当然是没有毒牙的人,不会影响媒体饭碗的人。

现在看来,律师张显在药家鑫一案上,也有故意制造道德审判之嫌。一个冷酷大学生人头落地了,正义貌似得到伸张,越界的道德涂污却令人不安:我们真的不得不采取夸张的道德手段致人于死地吗?处于中国当下情景中的人们,当然理解这种无奈的司法现实,为求公正和正义,反而丢掉了良知和德行,当事人很难不为自己的计谋付出代价。他是否真的会心生不安?如果没有,这种正义便是有毒的,它将更加让人堕落。

道德拷问者如此之众,照例说我们应该看到更多道德的影子才是。事实上,满街触目可见不道德的行为。这只有一个解释:当我们用道德追问别人时,自己骄傲地站在高处;而当我们混入生活海洋中时,也随行就市成为不道德的人。

世事的诡异在于,做好事的拾荒婆,也被媒体反复追问救人动机,得到表彰后又遭乡亲诋毁和盘剥——当她是一个卑微的拾荒婆时,没有人会正眼看她一眼,当她做好事出名后,所有的人和官员都要来占便宜,如果占不到便宜,比如借不到钱,乡亲们转身就会把审判的冷箭射向这个感动中国的人。

小悦悦死了,一番严厉地道德审判后,什么也不会改变。我们既是审判者,也是冷漠者,甚至也常常成为作恶者。这就是国情和人心。套用梁漱溟先生晚年的著名句式,我要弱弱地问一句:2020年,世道人心会好吗?

道德绑架的作文 篇6

谈到道德绑架,在这个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时代,可谓随处可见,避之不及。在我看来,那些正义的绑架都实质上实际上是在绑架自己。

绑架都事出何因绑架?网络世界给予了使用者太多的言论自由,以致于使用都所需承担的后果几乎为零。而这种“大义”的成就感与虚荣,所以这种无需担负什么而能收获什么的行为被这种低能者所推崇,也就是为什么总能在微博留言下方看到应该捐款。

互联网是一种工具,现在被错误的方式使用着,说到底,是使用者素质差的问题,别人拥有的多,所以应该兼济天下。这是一种荒谬的思维,但这些绑架者大多都是知道道理却依然不放他们的键盘,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一直作为评论者而不是表演者的原因吧。就算有一天达到了那个高度,可能还不如一个平凡人所做的道德。

道德不是工具,而是修养。这是世间最高明的学问。那些绑架者还未触及道德的门就以道德评点世事,其真不怕误导世人的价值观。穷者应独善其身,而抱着键盘他们一无所有。

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思想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同样的重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需要文化的快速发展。别让道德绑架了时代迅捷的步伐。

当代在发评论时,为何不将“应该”,“你要”删掉?

道德绑架的作文 篇7

随着时代进步,一个新型的词语进入了我们是的视野道德绑架。通俗来说便是一些弱者”仗着舆论的风浪,用道德的绳索捆帮他人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事件还真不少,许多所谓的弱势群体”以为自己受帮助是应该的。经常仗着自己的弱”到处绑架”他人。在别人帮助了他们之后,往往会倒打一耙,而那些遇上的人要么是担心麻烦,要么是迫于舆论的压力,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只有极少数人会用自己的方式维护名誉,并打击这种日益猖狂的行为。

还有一句话说:不是老人坏了,是坏人老了。”老人在社会中应当是受尊敬和礼让的人群。但有不少老人倚老卖老”,也是十分让人头痛的。曾经看到一个视频:火车上的一位大妈无票乘车,年轻的男列车员要求其补票,没想到遭到大妈的口水暴击”,不仅一口一个我是老人”,还运用粗俗的语言攻击列车员,惹人唏嘘。列车员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将监控上传给法院,合理处理了这场闹剧。列车员的行为不禁让人称赞。他们不是不敬老,不让弱,相反他们都有一颗体谅弱者的心。但当他们的名誉受到侵害时,运用合理的手段,反抗这种不良的邪恶风气。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时不时就会有这样的新闻被爆出,或是哪里又有碰瓷”啦、或是哪里又逼迫让座”啦。面临这样的道德绑架,身为拥有知识的文化青年,我们不应该沉默,应该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运用合理的方法报复”他们。身边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时,也不该自认倒霉”。我们应该鼓励他人和我们一起打击这些道德绑架,向文中的列车员学习,面对道德绑架时、面对翻脸不认人时,勇敢地站起来说不”!

面对道德绑架时、面对攻击伤害时不要害怕、不要沉默,有底气地站起来报复”、有底气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有底气地抵制这种行为。

道德绑架的作文 篇8

受不了别人说什么为你付出了多少,你必须如何怎样,如此这般的道德绑架只能让人厌烦罢了。

别人多辛苦多累,就是让我听从的借口?

对不起,别人的这些付出不是我求来的。

我宁可不要这些付出,宁可自己再累也要保持着独立。

人要想活着足够潇洒,就别去欠什么人情债,别和任何人来往深交。

你以为的这些相谈甚欢,总有一天全都是代价。

别把人情当成资本,否则所有的羁绊都只能成为束缚。英语里那就是一个词吧。

有朋友,三三两两,快快乐乐,吃喝玩乐,别扯到什么利益关系。友谊不是互相利用,爱情更不是。

有些人就一直在打感情牌。以为自己多菜多可怜状的怎么样,于是根本没有别人去在乎。因为痛苦就能换来别人的同情,在那同情上作为要挟的资本。不得不说有一些人根本就没有感觉的。

最怕有些人没有任何的边界感,只知道无限制的向别人索取,认为别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就有一。义务方方面面对他负责的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我极端讨厌被道德绑架就是如此。心境恶劣。前所未有的痛苦吗?不,痛苦一直都有,一直都在,根本不可能停下来。

但愿我可以远离道德绑架啊。

道德绑架的作文 篇9

为什么首富就一定要捐钱呢?为什么首富就一定要捐的比别人多呢?马云的财产有自己分配的权利,网民又有什么权利凌驾于道德之上去指责不捐的人呢?难道捐的多的就比捐的少的有道德吗?我们就先来看看,什么是道德绑架。

所谓的“道德绑架”,只可能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情况下才成立。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社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别代表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

观点一(保守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没达到,连道德义务都没尽到,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他进行道德判断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相反是在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么都称之为“道德绑架”的人,等于连这样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义务都要取消。

观点二(自由主义):“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从根本上即是“道德绑架”。所以,正因为“道德”

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

自愿是慈善的前提,再合理的诉求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高调公开的慈善策划,与道德捆绑的求助活动,也许在短时间能起到放大爱心、扩大关注的效果,成功于一时,但是伤害的却是慈善事业的基础。试想,哪位董事长如果不借款,是否就贴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如果借了款,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起效仿,是否会给公司正常运作秩序带来影响不理性的“寻善”活动,终将阻碍行善的步伐。

如今,慈善观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之中,健康的慈善环境对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愈加重要。现代慈善理念、行善积德的氛围、大批慈善家、慈善捐赠平台是慈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轨道的坚强支撑。这既需要慈善方的责任、热情,也需要受助者的真诚、冷静,还需要社会的宽容与理性。

此外,还应该明确:慈善只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既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更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道德绑架的作文 篇10

中华民族亘有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源远流长。在千百年前,《世说新语笺疏》中就早有记载:“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于是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谦让的意识也渐入人心,仿若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范,但是如今,谦让似乎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负担。

在儿时的记忆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妈妈,表弟翻我的玩具,弄坏了小汽车,我抢回来它还打我!”面对弟弟的胡闹,满地的狼藉,心中难免充斥着委屈。我们渴望着公平的对待,期待着有个人能站出来说出我们作为长者的心声。而等来的却是家长口中“你比他大…他弄坏就弄坏…你应该让着他”这样类似的言语,于是,“谦让”便衍生成为我们肩上不得不担负起的使命。其实,在我们在严格死守道德底线的同时,已然被安排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却遭到了那些以道德为名的约束或阻挡,最后被颠倒了黑白。于是我们大胆发问,何错之有?真相便是我们都盲目于“道德”的旗号,而被进行了行为上的“绑架”!

像是去年的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在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组织天津重建之时,马云的微博却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盖。不少网友指责马云“你不捐款,我也不淘宝了”“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好在逼捐的网友声势浩大,反对逼捐的人也不在少数,“你有钱就得多捐”,在逻辑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慈善的首要原则就是自愿,哪怕他是中国的首富,他也有权力决定捐与不捐、捐多少,无人可以强迫,更没必要挥舞道德的“凶器”,去胁迫其他人要怎么样去做。就像韩愈在《原毁》中言:“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也。”道德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义务,我们应该去呼吁人们去做,而不是由此化为了利器,去责备他们为什么不做;我们做好事,也不应该勉强别人也照着我们的样子去做。道德最适合来约束自己,而不适合拿来压制别人。

人们推崇道德大抵也是因为它的无害,能够逐渐增进社会的安宁和谐,平息纠纷与风波。可如果道德成为人人手中强制他人的利器,就必然会成为每个人毡上的针、背上的刺,设法拔去。

毋庸讳言,在五千年地域文化的光辉下,道德已然深入人心。现实中我们最爱拿道德说事,道德是砝码,道德是武器,挥舞道德的“利器”,习惯于道德绑架,这种做法显然不合适,反而会煽起群众的躁动,舆论下的风波;反而违背了遵守道德的初衷。莫不如理性的面对,去还原事情的本真,也是时候将道德放回它原本的位置,在运用中以事论事,这样在许多问题上也会少些偏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