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无论如何,我不应该属于任何一方阵营。群体的意识应不应该被嘲笑?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问题之一。很久以前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只是感觉勒庞说的挺对,也没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觉得真实世界的发展仿佛就是那个样子……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乌合之众读后感【精彩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一样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户外、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这部着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群众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着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礼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之后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着作对于我们这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好处。
好像人都有这么一个心理,喜欢去研究人心理的心理。不知道是本人阅历不够或者这确实是事实,总之没有科学依据的得出了这个结论,且一直暗暗自诩,觉得自个儿大智若愚,能够暗地里观察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却从不点破每一个人内心的藏着的怪兽。
在我多年的观察人的心理历史中,其中有个发现是个性突出且处事极端的人,更容易成功。至少,就我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小小的攀谈过的陌生人、名人传红人圈所熟知的人中,大多数是这样。骄傲的说一句,这个结论是高中时候发现的,那时正处于性格转变期,我自个儿从性格突出逐渐变的事事像个局外人。
这个发现,我从未有过科学实验,也没得出像样的结论,冥冥之中好像感觉得到总有人会得出和我一样结论的人。事实证明,确实有,那个人还是活在19世纪的“古人”,他就是《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
当然,勒庞的《乌合之众》从学术角度讲经常表现得十分“外行”,这本小书在1895年初次面世时,说不过是一本赶时髦的书,书中还含有各种互不协调的意识形态,但这种小书却持续了大半个世纪之久的热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从中读到的却是个性越是突出的人越容易引人注目,越容易走向成功。
看到书名翻译时,瞬间觉得中文博大精深,The Crowd翻译为乌合之众,而直译的意思为人群,群众,大众。乌合之众不仅表达出该书研究对象是大众,还传达作者在本书的情绪、立足观点。勒庞认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勒庞对群体心理保持着否定的态度。勒庞经常用十分夸张的口吻,为我们描述了一副十分可怕的景象。按他的评价,进入了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社会主义者、幼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
勒庞的《乌合之众》提出过大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挡它,无论是自然、上帝还是人,都不能”。他们罕见的极端的个性,让他们在群体之中尤为突出,纵观历史长河,但凡留名者必然有其过人个性,而这个“过人”往深了讲就是极端。略有了解中国历史的都知道,那些揭竿起义做了皇帝的人,都有自己的引人注目的极端行为的个性。由此可见,极端未必是件坏事,它像精神食粮,支撑着你为了目标前行;极端又未必是件好事,他像精神毒药,疯狂的侵蚀你的理智,做出日后臭名远扬决定。
合上整本书,强烈引起我共鸣的观点主要有三:
一是关于群体的无意识行为。正如作者所言,群体是易受暗示的,你以为自己独立做的决定往往包含了他人的暗示及影响。一些愚蠢的、违背内心原则的做法在以个体存在时是绝不会做出的,但被冠以群体之名时会有种莫名的力量让你投入其中。“群体”的存在,会给予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也很容易让人相信所谓群体的判断。
二是“群体不受理性的影响,只受情绪的支配”。让我最有感受的便是微博上多次发生的新闻反转事件,比如今年的广州某小学患哮喘女孩遭体罚致吐血事件、苟晶事件、罗冠军事件。.。.。.这些事件最后呈现的真相总让人意想不到,且一次又一次消费了网民的感情。我自认为自己还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但当我看到这些令人愤怒的新闻时,我也和大多数义愤填膺的网友一样,自然而然地站在弱者的立场相信弱者的话,结果好几次被真相啪啪打脸。即使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但总有一堆人不长教训,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对某人某事妄加评判。
《乌合之众》提到说:“在群体中,累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不管你是聪明厉害的人,还是普通平凡的人,很多情况下做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我是从黄执中学长的微博了解到罗冠军事件的,即使是辩论大神黄执中在看到该事件涉及的社会敏感问题时也难免情感占了上风,在没有一定证据的情况下对此事作出了评判。我们都处在后真相时代:事件的真相在话题中发生一次次的颠覆重塑,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公众不关注真相,只是着力于道德的审判和情绪的渲染,甚至期待反转,但一旦真相被揭开,公众却已将事件的原委淡忘。
《新闻学》概论里,阐述了后真相时代的基本特征:“情绪在前,真相在后;认知在前,真相在后;成见在前,客观在后。”我们以为我们在利用舆论伸张正义,实践上却成为了罪恶的帮凶,成为了群体中的一个工具人。
三是关于断言的说服力。书中讨论了如何说服选民群体,其中写道:“在选民面前,候选人必须哄骗群体,就算用最离谱的骗术也不过分,再加以异想天开的承诺,才能完全征服选民。.。.。."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想,这说得不就是特朗普吗?而现实证明,老是骗人的特朗普却收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名气。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本书我刚读完了第一遍,全凭印象写的读后感,其中偏见和误读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