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精彩1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

名著安妮日记读后感作文 1

暑假我读了一本名著《安妮日记》,这本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犹太小女孩安妮。弗兰克的生活实录。

安妮。弗兰克于1929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商人家庭,担任总统后德国法西斯开始迫害犹太人,安妮一家移居到荷兰,可是好景不长,德国又占领了荷兰,弗兰克一家只能躲进密室里生活。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生日,她得到了一个生日礼物日记本,还给它起名叫“吉蒂”,从此以后安妮每天都给“吉蒂”写信,他写的都是关于信仰和宗教的信,这使我非常感兴趣,安妮虽然呆在密室里,但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十分渴望去外面的世界,十分热爱生活。安妮在密室里呆了二十五个月之余,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因坏人告密被捕,抓去集中营,后来染上伤寒失去了生命。

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安妮虽然年龄不大,但却很成熟。她十分坚强,有勇气,从容的面对一切。她的这种热爱生活的精神,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安妮日记》读后感200字 2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族少女安妮·费兰克。她的家庭原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安妮被迫全家迁至荷兰避难,二战爆发后不久,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一家人躲进了一间密室,密室成员后曾至8人。1944年8月有人高密,他们8人被捕并被关进集中营,最终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其父整理并出版了安妮的日记,即为《安妮的日记》。

这本书描写了许多鲜明感人的形象。安妮是一个性格活泼的花季少女,她的父亲谦虚随和,母亲语言夸张,缺乏理解能力,姐姐内敛端庄,温柔懂事……,性格迥异的8个人,构成了这本日记式小说的主体,更触动我内心的是,让我对生命、对二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妮日记读后感 3

安妮是一名与我们同龄的小女孩,她天真、活泼,但是却要忍受逃兵般的生活,而一切只是因为他们一家都是犹太人。

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读完这本书后, 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动,有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伤,也有被顽强的犹太人民的斗争精神的感动,更多的是对那种黑暗独裁统治的憎恶、不屑与鄙视。我悲愤,为什么有人在制造不幸,难道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战争是维护利益的仅有手段吗?我怅惘,为什么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样,蒙太奇也好,乌托邦也罢,但那儿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男女老少平等博爱,愉快地生活在一个宁静的世界,但这可能吗?是的,我敢说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们的世界停止战争!希冀白色的和平鸽在这方乐土抛下橄榄枝,希冀我们的人生色彩斑斓。

我发现了 安妮的生活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所能做的,只有珍惜现在的自己,和生活,活出生命的精彩!

读《安妮日记》有感 4

《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一个犹太女孩儿安妮在密室中的日记作品。

其他日记或史书不同的是:虽然都是写战时的世界,但《安妮日记》读上去并不让人觉得沉闷、压抑。尽管作者安妮在描述密室生活时常常用“可怕”、“难过”、“死寂”、“压迫”这样的词眼。

为什么安妮笔下的文字不令人时刻感到战火纷飞时的窒息呢?为什么安妮的内心并不绝望呢?这是我读完选文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可惜,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我无法询问当事人。于是,我只能靠自己的心去理解那个遥远而又亲切的灵魂。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妮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她的年轻、因为她特有的对自己、对世界一如既往的信心。所以,即使周围是望不尽的漆黑,她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哪怕那么一丁点儿的——光明。那光明是对艰难生活的乐观面对,是对遥远胜利的殷切期望,也是小心翼翼拨开窗帘、通过积有厚厚灰尘的窗户观望大自然时油然而生的快乐。

其次,安妮善于思考。因此在最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也不怨天尤人。或许是磨难、艰苦带给她的特殊成长吧。那些关于信念、关于梦想、关于快乐的人生最基本的要素,在她的日记中常被提及或讨论。在这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年少的安妮很有哲学的思想,就像她对宗教的看法。

最后,我认为《安妮日记》之所以可爱、动人、不沉闷压抑、让读者一阵阵替早逝的安妮惋惜,还因为安妮在日记中细腻地展示了一段不断成长的心灵历程。对我们来说,是读同龄人的文字,尽管我们经历的远远不及安妮的十分之一,但是属于这个年纪的迷茫、坚定,或许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她的处境吧。对已经走过十六岁的成人来说,安妮的清纯、信仰、梦想,都是不经意间就轻易打动了他们的因素。成长过程虽然不同,但是生活在我们身上烙上的刻印,心痛快乐,悲伤甜蜜,点点滴滴,都使正在成长和已经长大的人有一种对生命共通的默契,因此我们也会更加惺惺相惜吧。

年轻的生命,成熟的思想,温暖的灵魂。通过文字,经过心灵,直达永恒。

《安妮日记》读后感 5

我喜欢看书,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安妮日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安妮·弗兰克,安妮出生于犹太家庭,爸爸,妈妈,姐姐和安妮都是犹太人。1940年,纳粹警察四处抓捕犹太人,安妮一家、彼得一家和杜瑟尔先生都躲进了公司大楼的密室里。为了不让纳粹警察抓到,他们不能拉开窗帘,只能在黑暗中生活,洗澡、听广播,看书……这些都非常不方便,而且大家都非常恐惧,经常在饥饿的状态中。

虽然日子过得很苦,可是安妮还是坚持学习,不断地写日记,并且有了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在战争之后成为一名记者或者作家。她说过:“只要我还活着,能从布满灰尘的旧窗帘缝里看到这阳光,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安妮还在日记中写道:“我是自己的船长,终有一天我会看到我能停泊的岸。”

我要学习安妮的乐观、信念、坚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都能坚持着,不言放弃,而我自己,有时候学习上遇到一些小困难,比如,不会做的数学题,不会写的生字,不能弹熟练的钢琴曲,我就会有急躁情绪,甚至想到退却,现在我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而且,安妮经常要忍受饥饿,看看我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富裕,爸爸妈妈带我去超市,经常会买回来很多我爱吃的食物,可是我也会挑肥拣瘦,完全没有感受过饥饿,我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看着《安妮日记》,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仿佛自己就在安妮身边,和她同欢乐,同悲伤,我建议爸爸妈妈也来读,这是一本感动世界的日记,亲爱的同学们,你也来读一读吧!

安妮日记读后感 6

常常抱怨命运为生活安排的种种不公。谁不想活得精彩,过得多姿?

我时常庆幸自己不是1942年被追捕的犹太人。自由——总让我想起一个可怜的孩子——安妮·弗兰克。她的《安妮日记》,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迪。1929年她出生于一个德国的大家庭,谁也没有想到,1933年,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对犹太人进行疯狂地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伴遭到残酷的迫害。他们一家和凡·丹一家都不得不找了一个隐蔽的大楼里,躲了起来。安妮的一生短暂而又艰苦,她在隐匿的25个月里,编写了一本自己的书,书中安妮介绍了纳粹期间,即荷兰被德国占领的那两年里,躲在密室中的八个人的各种变化。他们生活在恐惧,与世隔离以及被监禁中,而这些不仅仅来自于外界可怕的战争环境,也来自于他们自身。这些让我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战争造成的巨大邪恶——人类的精神的堕落。同时,安妮在日记中尖锐而清晰地写到了人类根本精神中那些高贵的闪光点。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与羞辱,但这些人都没有放弃。安妮自己的个性在这本书中也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了。她在两年的时间里快速地成熟起来,在人生至关重要的青春时期改变,那么迅速而艰难。凭借她自身的热情和智慧。她的聪明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很长的时间里,安妮都在思索着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问题。她还写到了与父母的关系,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成长中的问题。

安妮,一个逆境里的孩子,她的生命艰辛而又短暂,像一朵傲放于天空中的烟花,她倔强、顽皮的个性打动了我,我感到我们与安妮的经历如此贴近,更不由地深深陷入到她短暂的一生以及整个世界里。

安妮日记读后感 7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年华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似一缕阳光,如一 阵清风……那时的我们拥有最纯真的笑容。

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把开始记录是13岁,在15岁被纳粹抓获。——她把那“美好” 岁月记录了下来。

我们在想象“安妮”过得舒适生活,错了!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她正生活在二战时期,为了躲避纳粹的杀害,于是随家人躲到了 一间密室里,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在十三四岁我们应该享受着老师的教育,父母的疼爱,拥有最美丽的笑脸,最动听的笑声 ,享受花季的幸福,快乐和友情,可是“安妮”只有日记本陪着她。

我不敢想象密室里那黑暗的时光,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饥饿,只有恐惧和病痛 一直折磨着他们。“安妮”在这种环境下中学会了:不屈服,不气馁。她善于思考自己所犯 的错误,正视自己的缺点。

安妮初进密室,对“凡。丹夫妇”是厌恶的,对母亲的责备的不满……可是“安妮”学会了 自我改正,包容……在密室的生活由一开始的厌恶,到真正安定下来,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

“安妮”在密室中喜欢上了“彼得”——一个腼腆的男生,在这个密室里“安妮”有青春的 萌动。在这个黑暗的密室里“安妮”用她的乐观,满怀理想感染着身边的人,感染着“彼得 ”,于是“彼得”也悄悄喜欢上了她。

在1944年8月1日,“安妮”放下了笔,故事结尾的很突然,留下了很多的幻想——“安妮 ”被纳粹抓走了!

仔细回味,这本日记,笔调贴近我们,又和我们的生活大不一样。“安妮”把成长中的困 惑与好奇真实地记录出来,在日记中“安妮”对自己的情感直言不讳,让我们好像看到另一 个自己。

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们没有渡过那漫长的25个月,我们是在欢笑中度过的。“ 安妮”也是幸运的,她在这时间里,认识到了自己,学会了坚强,热爱生活。

可爱的“安妮”在纳粹的迫害下永远的闭上了眼,距离她16岁生日仅剩3个月,距离这个 集中营集中营获救仅剩1个月,“安妮”用自己的笔写出了“痛苦”的密室生活,让我们这些 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不仅深思。

正值花季的我们,应该深思:那漫长的25个月,我们会做什么?

安妮日记读后感 8

周日爸爸回来时,给我带回来一本书。名叫《安妮日记》。刚拿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写的。这是一本她在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录了安妮一家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和另外两家在“密室”中度过的长达两年的艰苦生活。这本书表达了安妮对战争的深思。安妮是个多么坚强乐观的人呀!她是我们多少孩子的榜样!可惜,安妮并没有亲眼看见战争的胜利,不然,她必须会很开心吧!

虽然,安妮并没有看见战争的`胜利,但她留下的日记却成为了人们深刻反思那场人类杯具的珍贵教材。

《安妮日记》这个故事人人皆知。因为它饱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传奇,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安妮,你是我的榜样!

安妮日记读后感 9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安妮用日记的形式记述二战期间她们一家人居住在密室里的生活。在安妮13岁生日时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安妮便把它当做自己的朋友并取名为凯蒂,向她述说着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

安妮的父母是移居在德国的犹太人,1942年德国法西斯侵占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安妮一家为了躲避德国纳粹,逃到了父亲公司大楼的房屋里面,那里从此 在这个窄小的密室里居住的除了安妮一家还有凡达恩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再后又来来了一位牙医名叫杜塞尔。

在密室的生活每天都提心吊胆,不见天日,他们不敢大声说话,更不敢外出,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严严实实,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帘,挡住光亮,日复一日他们娱乐的方式便是在电台里收听音乐,偶尔得知道外界朋友被纳粹发现的消息,每个人都陷入悲伤之中。每当安妮感到悲伤烦闷她会跑到阁楼打开窗户享受温暖的阳光,面对窗外的蓝天白云,丝丝的凉风,安妮便更加感到自己要坚持着,等待光明的到来。

面对单调枯燥的生活,面对烦躁的家人,面对死亡的阴影,安妮在日记中透露出了她的悲伤沮丧,透露出她对自由的渴望,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使她内心荒芜,她从未绝望过,她相信生活相信未来,父亲

曾对她说过“无论活在哪里或怎么活着,只要生命还在,就有希望”。而安妮也就是秉着这个积极的态度来对抗着这可怕的日子。战争带来的痛苦是无限的,但安妮抱着乐观的态度,静静的等待,等着悲惨的结束。

面对原本安宁幸福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改变让一个年仅13岁的小女孩如何接受?但是安妮,她体现出了一种以前前所未有的勇气面对黑暗的生活,面对外面的世界,面对自然,是的,她无比的渴望,就因为她这种急切的渴望,更坚定了她对生活热情。

安妮他们在这个充满恐惧,与世隔绝的密室中生活了足足两年,在1944年8月4日,全副武装的荷兰纳粹对办公室进行了一次突袭,密室中的8个人包括安妮全部被捕。一个一个相继死亡,1945年2月,面对与她相依为命的姐姐的死亡,安妮的意志被彻底摧毁,几天后离开了了这个充满恐惧世界。

安妮曾说:“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而现在安妮象征着一种在困境中不懈追求光明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安妮日记》读后感200字精选 10

这是一本精妙绝伦的书。由一个年轻的。勇于揭露事实的女孩子所写。是我所读过的有关战争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中最明智感人的一本书。

安妮。弗兰克介绍了纳粹期间,即荷兰被德国占领的那两年里,躲在密室中的八个人的各种变化。他们生活在恐惧,与世界隔离以及被监禁中,而这些不仅仅来自于外界可怕的战争环境,也来自于他们自身。这让我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战争造成的巨大邪恶人类的精神的坠落。

同时,安妮在日记中尖锐而清晰地写到了人类根本精神中那些高贵的闪光点。

安妮日记读后感 11

寒假里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里面讲的是一个在二战时期犹太小女孩安妮两年的密室生活。

安妮全家为了躲避战争和法西斯的`追杀,在安妮13岁生日后不久,全家搬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司的后屋,因为当时是法西斯主义,犹太人惨遭迫害,他们把那里当成了他们的“密室”,安妮自从搬到了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寂寞和恐慌之中,但她常常抬头凝望天空,总感到事情会越来越好,残酷的战争终将结束,合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的。

二年以后,安妮及密室中的所有人遭人举报,被人投入了集中营。残酷的现实摧毁一切,最终安妮死了,死于伤寒,这一切多是讨厌的战争和种族所引起的。

安妮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活下去,所以她在日记中还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的活着。”

所以我们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历史、战争及种族迫害,更能感受到安妮身上那种勇敢、坚强、不屈服乐观向上希望活着的那种人生态度。

希望世界上永远不要有战争,永远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 12

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

安妮想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简单的愿望被当时的黑暗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望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希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现在,畅想未来。

《安妮日记》读后感 13

对于爱写日记的人来说,他们都有一个真挚的好朋友,那就是日记本。日记本很常见,它记录着生活琐屑之事,也向我们吐露出最真实的情感。而《安妮日记》就是在平凡中透露出不平凡的一本日记本,因为它有力的证明了犹太人被害的悲惨命运!安妮出生在一个犹太家族,可能上天太宠爱犹太族了。让原本幸福生活的她,都在她十三岁那年被打破了。她的家庭因为受到德国人的通缉而被迫迁到荷兰开始了21个月的躲避生活。“这是万分幸运呢,还是如坠深渊?”安妮曾这样写过。是的,对于其他犹太人来说她没有遭到迫害是幸运的,但是她将不能拥有自由,只能胆战心惊的呆在家里这也是事实。在那些日子里,安妮深刻的体会到德国人给犹太人带来的伤害,那不仅仅是对躯体的蹂躏,也是对整个犹太族心灵的残害!也是从那时开始,安妮体会到节衣缩食终日惶恐不安的生活。体验到死亡即将来临的那种恐怖。不过这也使安妮的心智愈加成熟。即使生活是那样苦,但也有甜的时候。安妮在十四岁那年收获了爱情,她和彼得恋爱了!她以为她即将能解放了,大家也这么憧憬着。“我是多么希望能再次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啊”她这最后的愿望还是没实现。即使自由就快唾手可得,即使他们都快解放,可命运就是那么可笑,他们还是死了。这悲惨的结局或许令每个人都叹惜,但这也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和平”的宝贵!

阅读《安妮日记》读后感 14

安妮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应该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

但只因为她是一名犹太人,受到纳粹的种族迫害,她失去了自由,她不知忍受了多少艰难困苦,也不知和父母争吵了多少次,伤心过多少次,她才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呀!

虽然安妮只有十几岁,但她的表现超出她的年龄的坚强和勇敢,安妮的精神让我无比的感动和震撼!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