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要如何写呢?
本来以为《背包十年》仅仅是一本游记汇总,在阅读的过程中才慢慢注意到“我的职业是旅行”这个副标题,也渐渐意识到重点是在“职业”二字。
职业不一样于工作,职业是一个远比工作严肃得多也庄重得多的词。职业,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整个青壮年不断去做的事,时间是宝贵的,一个人的青壮年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而工作,除了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不代表任何事情。
整本书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所以,我们要相信,自我在某个领域是块黄金。这是我们战胜生活磨难的底牌。”出自《生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2003年6月小鹏在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奥登赛的游记。
我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有或者都曾有过自我的梦想职业。这件我们能将其视之为职业的事,可能是我们的兴趣或者爱好,可是必须承认,任何事一旦需要日复一日地去做都会变得面目可憎。可是职业,我们日复一日地去做它而不会厌烦。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胜任它。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在行或不在行,发现它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坚守它,不管遇到多少险阻。
有多难?但凡说到“流浪”这个话题,所有人都会说出一大堆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难处,各自的不得已,这本在情理之中,旁人无权评价。只可是这一大堆的现实问题实在都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只能在于自我,真正能把自我关起来的仅有我们自我。
小鹏的《背包十年》不一样于其他的旅游文学的地方同时也是最让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唠唠叨叨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的心理纠结。小鹏跃向他的海阔天空时是卸除了剩余的不必要的负担的,这并不代表他没有顾虑,也许,在他踏上行程的最初时刻,他只是应对了自我的内心,听从了海阔天空的召唤。
从小鹏背包十年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他发现了自我的职业,他努力去坚持这份职业。正如他自我所说的“如果旅行是一份职业,我能做得很好。”这十年里,他必须落寞过,沮丧过,怀疑过,他必须遇到过千千万万的困难,幸好他坚持了下来。他在黑暗中专注地守住心中梦想的小火苗不让它熄灭,他坚信这颗小火苗总有一天 我们能够想象这个过程有多艰难,没准儿他克服过的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同时,这些跨度十年的小文章,也反映了他在职业旅行者的行业里摸索的过程,反映了他为了做好这份职业所付出的努力。毫无疑问小鹏是做过几份工作的,目的是赚旅费。之后他摸到了门道,他开辟了自我的路,
在全书接近尾声的《如 ”我并不是很认同这个说法,不能否定有些人就是享受有规律有约束的生活,或许他们自律性差,仅有是在管束下才能最大地发挥自我的本事。我认为,所谓最幸福的工作就是能够把自我实现和创造社会财富结合起来。不仅仅有本事把工作做好,还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高的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俯拾皆是,他们有一份体面地工作,生活富足,上戏院下馆子买名牌,他们苦大仇深,不断抱怨自我的工作没有意义,这是为什么?我想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帮忙他们实现了财富的增值,可是就是无法让他们觉得他们所做的事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
《背包十年》不是一本鼓励年轻人一股脑儿出去流浪的书,而是告诉年轻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都能从事自我所爱所擅长的行业——我们的职业。同时这种可能性仅有在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现实性。我们的职业,爱它,坚持它。为它努力,为了实现它奋斗。
正如小鹏所说的:“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但只要还有梦想,肯为此坚持为此努力,就必须会在自我的天空中看到彩虹。”
是的,我们未必都喜欢旅行,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可是我们应当选定属于自我的职业,找对属于自我的平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于我而言,走遍大江南北是我小时候的梦想,我喜欢南国盛夏的碧翠,也喜欢北方寒冬的雪白,但是在心底更喜欢的是那种行走在陌生土地上的无羁无绊的自由。看了《背包十年》后,突然有一种想要放纵自己去追逐儿时梦想的感觉,我明白当我长大之后,所有的绝对自由已经远远地离我而去了。想想此刻的生活,由于长大所带来的职责在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有价值时,也让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很多时候人在干着心不由己的事情,然而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地做一件自己想要的事情呢。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充满着许多的梦想,然而坚持下来的人却少之又少,于是就多了很多的遗憾和追忆。但是作者却能够至始至终地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刚开始时从有一份固定的职业变成一无所有的职业旅行者,这让他承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但是即使有那么多的不理解,他依然坚持,最后最后有了别人的赞助,梦想的旅行最后成为了现实。成长与梦想,自由与坚持,无数的人在苦苦寻觅,殊不知,其实只要能够总是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能找到。
我们总是抱怨生活没有乐趣,人生让我们失望,那是因为我们的梦想已经让我们遗忘在久远的回忆里。社会的群体性让人无法能够真正脱离人与人之间的约束而成为自由人,生活的负担又总是让人做起事来瞻前顾后,于是我们的最初追求就永远的丢在记忆里了。但是也不用担心,其实只要自己能够勇敢地站起来,迈出追风少年的脚步,生活依然会那么灿烂,人生能够还是那么精彩。
我一直都想出去旅游,但受时间和金钱的限制只去过一小部分地区。看完《背包十年》,沉迷其中的文字和拍摄的图片,更加期待以后能到处旅游。
书中的内容是写作者十年里到过的地方,每个地方遇到故事,包括自己经历的,他或她遇到的,或者是那个地方里著名的他或她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作者的题材。每个标题都充满诱惑,每段故事的开头都给你往下看的动力。每个故事篇幅不长,就一两页,但都具有代表性,结尾都带点作者的感悟。
所有彩照里其中有两张看来很普通的照片,一张是今年去过的吴哥窟里有名的高棉微笑,图片照的只是那宽厚的嘴唇,下面写着“我明白信仰是一种嘴角上扬的人生态度……”,对于作者来说,旅行就是他的信仰。另一张是一对情侣抬头仰望着被晚霞染成淡紫色的天空和大海,下面写着“羡慕他们可以一起笑看风轻云淡”,旅行时要能做到真正的。抛开所有,享受自由,的确令人向往。
旅行无法复制,旅行除了游览风光,品味美食,了解文化历史外,在旅行前收集资料、计划路线、安排行程和旅行后整理照片、写游记都是旅行中值得享受的过程。
旅行给我们留下的除了经历,应该就是难忘的回忆吧,记住每一处迷人的风景,记住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记住每一张腼腆的笑脸。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们我们希望他们保持纯真,虽然我们可能给不到他们什么,但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付出过的笑容。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旅行过。无论是山花还是水木头,阳光明媚的一面,美丽的山脉,空荡荡的雨。
小鹏的背包在长江南北各处流传了十年。他毫无遗憾地追求着他背上的背包,但是背包已经卸下了。事实上,他和我们一样平凡,被称为利润;事实上,我们和他一样,早期有一波幻想。但我不像小鹏那么好。背包十年简单地记录了作者小鹏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的经历。也许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基因去著名的山地旅游。阅读旅游书籍总是让人们有很多的血液。我想马上加入作者去参加精神体验的旅程。看人一点东西。一切似乎都很完美,但它似乎已经结束了。记忆和期望是一个简化和编辑现实的工具。它只选择长膜中的美妙图片。我们倾向于忘记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期待的东西。例如,在你计划去夏威夷之前,你头脑中的场景是阳光明媚的海滩和海洋,但你忽略了在旅途中繁琐的酒店食物的不满。即使是由炎热引起的易怒和不满等。后者很容易掩盖前者的喜悦。事实上,旅行的关键是改变你的心情。当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可以开始关注你通常不关心的事情,比如房子,形状,材料,颜色,人,衣服,表情,花草,树木等等。在熟悉的环境中,你看不到这些东西。如果你开始仔细观察周围,你为什么要去遥远的地方?一名年轻的法国贵族军官因决斗被判处42天监禁。军事命令墙可以阻挡身体的移动,但不能禁止精神旅行。他在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生活和其他领域的广泛思考使他在房间里感到沮丧。
在你的房间里旅行是一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哲学探索。我建议巴士旅行要花几块钱才能观察窗外的人物。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惊喜。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快乐王子》的童话故事书,令我受益匪浅。
这个童话故事主要写的是有一个王子,名叫快乐王子。他死后,被人建成雕塑立在城市的中心。他身上缀满了纯金箔片,他的眼睛是两粒闪亮的蓝宝石,还有一颗大大的红宝石在他手捏着的剑柄上闪闪发光。可为了帮助穷苦的百姓,他在小燕子的帮助下,把纯金箔片和宝石送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们。最后,小燕子冻死了,而快乐王子也因破烂不堪而被拆除。在市民们将小王子的雕像放进火里融化时,小王子的心怎么也融不掉,人们便把小王子的'心和那隻死了的小燕子都扔进了垃圾箱。小王子和小燕子的行为感动了上帝。最终,他们在天堂快乐地生活着。
虽然快乐王子的外表是一座雕像,心也是用铅造的,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可是现在的人,不愿意去帮助别人。就像我,连水笔都不肯借给别人。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心裡暗暗下决心,要像快乐王子一样乐于助人。
我喜欢小燕子帮助快乐王子完成他的愿望的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更喜欢快乐王子牺牲自己换取别人快乐的精神。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每个喜欢旅行的人,都就应都会有一两本自助游攻略,我也不例外。但是这本《背包十年》不仅仅仅是一本旅游汇总,更像是作者在在旅行中的成长经历,渐渐地他把旅行当成了一种职业,一件他愿意投入所有时间去成就的一件事。背包十年,十年的背包生涯,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独自上路,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最初的理想呢?屈指可数。但是作者坚持了,所以最后他最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人生中,第一次被关于旅行的文章迷倒,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依然清楚了记得当时的情形,那本书中描述的撒哈拉沙漠的异国情景,让这个以前对于我来说只是地理课本中可能出现的名词,变得鲜活起来。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把三毛的著作全部的读过了几次,最后还觉得了解她不够,在图书馆里面到处找她的传记和图片,痴痴地阅读。一度我觉得三毛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期望能够像她那样游历各国,即使喝白开水吃面包,也要在自己的人生中添上各地缤纷的色彩。
上大学了之后,能够名正言顺地出去旅游了,而旅行对于我,最开始新鲜激动到处张望,此刻更加能够在旅行中去过滤自己的忧思,在旅行中放松调节自己。貌似去过的地方,细数起来,也不算少了,西安,上海,苏州,武隆,成都,云南,都是趁着假期的时候跑出去。刚开始以自虐而自豪,50块钱的火车票一路坐到了西安,忽略自己从来没有单独坐过火车,忽略了坐硬座的苦,第二天到达西安站的时候还是蹦蹦跳跳地开始一天的行程了,不得不感慨,那时候真是青春无敌。晚上10点开始爬华山,一向到5点到达北峰准备看日出,之后又把另外几个峰爬了一次,直到下午1点多下山,整整连续走了,15个小时,那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做到这些。但是华山的壮丽景色也征服了我,让我亲眼目睹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一腔感情在胸膛里面激荡,爬山时的苦和累也似乎免得能够忍受了。但是渐渐地,旅行变成了一种调节身心的过程。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能够无目的地走着,注意街边的小吃、美女、建筑,忘记自己身处哪里、来自哪里,忘记本来要有什么工作要完成,这个时候我仅是一个放飞的灵魂,由自己的心引导着走向前方。这种转变,当然是由于旅行经历的增加所致,同时也由于阅历的增加所致。在旅途中,直观的感受是了解了各地不同的文
化、风俗、景观,但是学会了尊重和包容,是在旅途中最大的收获。
但是跟作者作为职业旅行者比较,我的旅行经历太少了,我也不明白因为三毛所激起的渴望旅行的欲望,什么时候会消失尽殆。但是,读了这本书,我明白到,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但只要有梦想,肯为此坚持为此努力,就必须会在自己的天空中看到彩虹。”是的,我们未必都能成为职业旅行者,但是我们都就应选定自己的职业,属于自己的平台,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打开《背包十年》,16张彩照里其中有两张看来很普通的照片,但下面的文字却深深打动了我,正好印证了作者在后面所写的“视角独特才是成为顶尖旅行者的那张底牌”。一张是吴哥窟里佛祖的微笑,图片照的只是那宽厚的嘴唇,下面写着“我明白信仰是一种嘴角上扬的人生态度……”,对于作者来说,旅行就是他的信仰。另一张是一对情侣抬头仰望着被晚霞染成淡紫色的天空和大海,下面写着“羡慕他们能够一齐笑看风轻云淡”,旅行时要能做到真正的抛开所有,享受自由,的确令人向往。这种境界作者磨练了十年才学会放开,旅行时对父母的思念如影随形,选取旅行而让家人牵挂担心的那种内疚感让他时常警惕自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世界上最幸运的莫过于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只要让父母明白你是爱他们的,孩子的成就也就是父母的光荣和自豪。作者的父母为了让他实现理想给予他充分的自由,而作者不负家人的众望勇敢大步往前走,这不就是互爱的表现吗?
看完《背包十年》,合起书本,努力回忆书中的片段。在意大利比萨露宿街头,与斜塔共度一夜;在印度机场被检查,遇到你好先生、司机先生和奶茶先生;在西藏遇到严重的高原反应,差点一睡不醒;在加拿大的鬼屋旅馆过夜;在布拉格的一座桥上走了九遍,发现景色都不一样;在圣托尼里一个人看日落;到加尔各答和四川做义工;在撒哈拉沙漠看美丽星空……每想到一个,画面就在脑海里播放着。
书中的资料是写了作者十年里到过的地方,每个地方遇到故事,包括自己经历的,他或她遇到的,或者是那个地方里著名的他或她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作者的题材。每个标题都充满诱惑,每段故事的开头都给你往下看的动力。每个故事篇幅不长,就一两页,但都具有代表性,结尾都带点作者的感悟。当我一次过把全书看完之后,才明白作者和修改把书设计成没有图片的选取是明智的,因为多姿多彩的图片会掩盖作者文字的魅力。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观点我都很认同的。
去旅行,很多人都概叹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但那里似乎还忽略了很关键的东西——健康和欲望。貌似健康的我们,其实都暗藏着一个定时炸弹,不明白什么时候会爆发,有的人一辈子都没事,但又有谁能预知明天?其实无论是去旅行也好,去做其他事情也好,只要你想,意识到达了顶级程度,不管你有没有钱和时间,哪怕你是残疾,只要你想,就能到达。
“旅行者的认真不在于记录枯燥无聊的数字和年代,而在于相识相知的那份感动。”旅行无法复制,旅行除了游览风光,品味美食,了解文化历史外,在旅行前收集资料、计划路线、安排行程和旅行后整理照片、写游记都是旅行中值得享受的过程。但此刻旅游业发展兴旺,参加旅游团方便快捷省力省心,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停车起步间的美丽风土,却无法体味与当地人真实接触的粗鄙人情。不羡慕他们的旅行,是因为不愿意与旅行中的一半珍贵擦身而过。”李欣频说过不要做一个老向别人要现成答案的人,很多跟团旅游回来的人都说自己想一只鸭子被人赶着走,回来只明白很好玩风景很美丽,但其他就一问三不知。那些既定的旅游模式对于热爱旅游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因为他们都喜欢走自己的路。
“街头艺人粉墨登场,对他们来说,处处都是舞台。而旅行者虽然素面朝天,可对我们来说,处处都是人生。”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们无法决定它的开始和结束,但我们能够增加它的重量,让它过得更精彩。每次旅行就好像人生的一次缩影,有起点有目的地,有对未来的未知,要经过种种考验,其中不乏惊险刺激的,最终回归原点。但人生只有一次,旅游能够随时重来。
“作为生活在那种固定模式中的当事人,这究竟是他们的主动选取还是被动理解?如果是前者,他们是适应了妥协了吗?如果是后者,他们会不会背叛离开?”每个人都有固定的生活轨迹,工作,生活,吃饭,睡觉,然后又是工作,生活,吃饭,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走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有点消极但很实在。让我想起一部电影,两位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女主角上网寻找愿意交换房子的人,她们相互交换了房子,过上了对方的生活。其实偶然让自己抽离一下千篇一律的麻木生活,逃离那喘但是气的工作压力,换换风景转转情绪,接触新鲜事物,也许是一件好事。我们是正常人,正常人过正常的生活这叫妥协吗?偶尔去旅行这叫背叛离开吗?世事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喜欢的事情想做就去做,想太多只会死脑细胞。
“所谓生活的艺术,是指用心去研究生活中的点滴趣味。所谓艺术的生活,则是那种享受点滴趣味的情绪。”很喜欢“用心”二字,生活就是要用心经营。周末了,看一部想看很久的电影,能够写一篇观后感,看一本有价值的书,也能够写一篇读后感,打扫一下房间,抹抹桌子擦擦地,整理一下旅行的照片,尽管一切看起来有点无聊,但日子久了,回头看看,总有意外的惊喜,看看以前的文字照片和感受,发现积累变成了收获。
“在旅游圈里流行一句话,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带不走。可这就足够吗?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们付出了笑容,他们得到了什么?”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大学时有位老师,上课时跟我们讲,她说真正的旅行,不要带相机,把眼睛带上就好啦,把一切记在脑海里,永不磨灭。旅行给我们留下的除了经历,就应就是难忘的回忆吧,记住每一处迷人的风景,记住每一个帮忙过你的人,记住每一张腼腆的笑脸。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们期望你们持续纯真,不要奢望会得到什么,因为我们可能给不到你们什么,但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付出过的笑容。
“所谓坚强,不是在灾难前面不哭,而是要笑着应对以后。”我以前经历过一次痛苦,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人生无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请从此刻开始。
今天在学校图书馆书展里面买了一本《背包十年》之前就对小鹏有所关注,当然是从《搭车去柏林》开始了解到了很多关于背包客的书籍,其中这本《背包十年》就是很出名的书籍。
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这本书的,为中国职业旅行第一人小鹏所著。本书分三个部分,用100个故事串联起20-年旅途。故事后会有点评,描述当时的心路历程,并配有大量在旅途中拍摄的精美图片。
早上和中午初步看了看,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印度那些篇章的故事,还有我一直都关注的国内的旅游的故事,文字不复杂,有些值得回味的地方,喜欢小鹏这样随意而不杂乱的文字,时间为序的一个一个目的地的说,没有过多的背景出发过程,更多的是那些旅途中间的一切一切。
然后我又在想如果若干年后我自己背包游过了很多地方后,我会怎么描述呢?我想我可以追寻更多更有趣的事情出来,还有可以更加的贴近关乎人生思考的东西。记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很不错的游记加思考的作品,可惜他是一群人还是开着车,和背包客那种自由自在的精髓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我想哪一天我独自上路了,然后把每一个过程中遇到的事情还有对于这些细枝末节的思考所阐发的思考写出来可读性和深度性可以更好吧。
关于背包客的书籍有不少很不错,有很多关于攻略性质的,但是我想那些很实用的攻略性质的书籍总是需要不停地更新,因为每处景点的那些人和物都是在改变的,或许攻略中说的某个很好吃的餐馆等你去的时候已经关门了,或许攻略中所说的某些奇景已经由于人为的或者天然的原因消失了,我更需要的是一本关于大学生或者说是关于年轻人有关梦想和自由的书籍。我们或许二十几岁一无所有,但是我们有着走遍这个世界的雄心,那些值得结伴同行而之前都互不相识的同伴都是非常大的财富。
就如同我自己的空间一样一直都是在记载着生活中的某些细小的事情然后不断的积累起来,到如今已经七年了,一百多篇了,可以出一本关于自己成长的书籍了。
我想我小的时候也有梦想吧,也许是二十岁时间还没有把你打磨的变的失去自己的个性,还有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可以去实现,依旧对世界有着美好的憧憬,而在背包客行走的这段经历将会是我们人生态度转变的开始。
读这本书,不仅仅是消磨时间,也有种之前对梦想一种的别样的诠释,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也能够看着自己的手稿成为其他背包客的读物,背包客可以不需要信仰,但是不能没有梦想,因为有了梦想就有了我们出发的理由,有了梦想就有了这样丰富多彩的世界,还有生活的美好。
《背包十年》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梦想的书,让人找回自我,收获梦想。于是我开始憧憬去西-藏寻找神秘的拉姆拉错湖,去南印度体验当地人的热情如火,去突尼斯尝尝嘴馋到能吃饱的面包蘸萨辣酱,去撒哈拉仰望星空,去湄公河淋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去加拿大金斯顿阴气森然的FrontenacClub旅馆沾染一些鬼气,去美国,记纽约百老汇看场地道的音乐剧,去法国小镇吉维尼欣赏莫奈德花园,去捷克品味波西米亚生活,在骷髅教堂和蜡像馆体验好莱坞式的恐怖,在查理大桥上走九遍勾勒古堡、大桥、老城构成的布拉格,去柬埔寨的莲花池塘看日出,去南非观看贯穿天际的彩虹,当然更想远离文明世界,去天堂岛国大溪地感受“一座岛屿从海洋中涌现,花木迎着第一缕阳光发芽”。
记忆犹新的是书的封面的句子,我的职业是旅行,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无意中在机场的书店,看到这样的一本书,——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
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我觉得是羡慕小鹏活着的姿态,在这样一个膨胀物欲横流的社会,他放下沉重的包袱,背起行囊,用足迹丈量生命的意义,让精神在路上探索、洗礼,这些都是我望尘莫及的。
看着这本书,我也在想,哪一天,趁着年轻,我也背起行囊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去旅行一次;多少风花雪月的守望,无数雪山草原的期盼,随着年轻的生命慢慢老去,眷守一份午后闲阳品茶般惬意悠长的回忆。在脑海里想过,而后总会找很多借口来欺骗自己,有时间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钱有时间的时候可能都老了,或者说我不够勇敢。
笔者小鹏这样洒脱的人,选择一个人去旅行,放下白领的工作,放下父母的牵挂、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以为他不害怕孤独,甚至我以为他不会感到孤独。但是他说,一个人旅行时的那份心灵宁静、却无比空旷,孤独时会强烈的想起她时,拍下天空的照片,想着头顶的天空练成思念。倍感孤独,我才明白他那时无法抗拒的那份孤独与寂寞。
或许一个人孤独时候强烈的想起某人时,那个人才是占据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吧哈哈。
他说:只有在旅行中才能感到自己是自己。
他见过手持莲花的女孩,邂逅过在铁轨边玩足球的少年,观察过爱思考的撒哈拉男人、专注的爱尔兰女孩,去过爱丽丝梦游的仙境,造访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有过无数美好的瞬间,但也品尝过酸甜苦辣。
露宿街头、遭遇小偷、在海关被扒光衣服、做义工…十年来,他打过不同的工,睡过不同的床,遇见不同的人,开心、孤独、骄傲、沮丧交织在一起。他不经意地说着它们,仿佛与自己无关,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能带给人惊奇,他从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诃德身上汲取着力量,一直“在路上”,并在无形中用这种精神影响了更多的人。
看着一个个故事,身未动,心已远。如果即要文雅又要全面地对本书阅读后的感受进行一番总结的话就是:身未动,心已远,但现在身还是不动,只是YY而已。
他说“以前当过白领,每天出入城市里最好的写字楼,代步要搭的士,上班要穿黑色的西装,白色的衬衣。知道领带的多种打法,还有西装扣子几个要开着几个要扣上。生活精致到每分每秒,而每分每秒都是无聊。”这也是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写照。
“于是他选择流浪,拿起背包,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这时发现衣食住行只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牛仔裤可以一个月不洗,粗茶淡饭只要能吃饱也不会嫌弃。”有人说,小鹏的“背包”生活受追捧的原因就在于许多和他有一样心境的人却不敢去付诸行动。而我就是那类人而已。
其实更多让我无法想象的是,口袋空空、肚子空空的旅行,因为我觉得要是我去旅行,肯定是带足够的钱,甚至还要预备一些,可以说我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也可以说我我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独自旅行的人!
记得有句广告词是这样写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无意中在机场的书店,看到这样的一本书,――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
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我觉得是羡慕小鹏活着的姿态,在这样一个膨胀物欲横流的社会,他放下沉重的包袱,背起行囊,用足迹丈量生命的意义,让精神在路上探索、洗礼,这些都是我望尘莫及的~
看着这本书,我也在想,“哪一天,趁着年轻,我也背起行囊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去旅行一次。。。。。。”多少风花雪月的守望,无数雪山草原的期盼,随着年轻的生命慢慢老去,眷守一份午后闲阳品茶般惬意悠长的回忆。在脑海里想过,而后总会找很多借口来欺骗自己,有时间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钱有时间的时候可能都老了~或者说我不够勇敢~~
笔者小鹏这样洒脱的人,选择一个人去旅行,放下白领的工作,放下父母的牵挂、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以为他不害怕孤独,甚至我以为他不会感到孤独。但是他说,一个人旅行时的那份心灵宁静、却无比空旷,孤独时会强烈的想起她时,拍下天空的照片,想着头顶的天空练成思念。。。。倍感孤独,我才明白他那时无法抗拒的那份孤独与寂寞。
或许一个人孤独时候强烈的想起某人时,那个人才是占据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吧~o(∩_∩)o哈哈
他说:只有在旅行中才能感到自己是自己。
他见过手持莲花的女孩,邂逅过在铁轨边玩足球的少年,观察过爱思考的撒哈拉男人、专注的爱尔兰女孩,去过爱丽丝梦游的仙境,造访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有过无数美好的瞬间,但也品尝过酸甜苦辣。
露宿街头、遭遇小偷、在海关被扒光衣服、做义工……十年来,他打过不同的工,睡过不同的床,遇见不同的人,开心、孤独、骄傲、沮丧交织在一起。他不经意地说着它们,仿佛与自己无关,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能带给人惊奇,他从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诃德身上汲取着力量,一直“在路上”,并在无形中用这种精神影响了更多的人。
看着一个个故事,身未动,心已远。如果即要文雅又要全面地对本书阅读后的感受进行一番总结的话就是:身未动,心已远,但现在身还是不动,只是YY而已。
他说“以前当过白领,每天出入城市里最好的写字楼,代步要搭的士,上班要穿黑色的西装,白色的衬衣。知道领带的多种打法,还有西装扣子几个要开着几个要扣上。生活精致到每分每秒,而每分每秒都是无聊。”这也是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写照。
“于是他选择流浪,拿起背包,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这时发现衣食住行只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牛仔裤可以一个月不洗,粗茶淡饭只要能吃饱也不会嫌弃。”有人说,小鹏的“背包”生活受追捧的原因就在于许多和他有一样心境的人却不敢去付诸行动。而我就是那类人而已~~~
其实更多让我无法想象的是,口袋空空、肚子空空的旅行,因为我觉得要是我去旅行,肯定是带足够的钱,甚至还要预备一些,可以说我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也可以说我我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独自旅行的人!
记得有句广告词是这样写的: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某活动,打算写读书笔记的,却发现之前曾写过的东西居然可以拿来当这本书的读后感。可能,每一个想去流浪的人心中都有相似的冲动吧。之前开玩笑说过,这本书真应� 也许,不仅是喜欢这本书,更是羡慕小鹏的旅程。趁年轻,多走走,看一看这个世界。
===========================
在路上
――――读《背包十年》
心里面一直藏着一个梦想,很小很小的一个梦想,它只有一个背包,外加向前迈出的脚步。
也许,是太多固定式的生活,让自己总想着逃避,老是在一条给定的。路上,总是会侧过头看看那些没走过的地方,想象着那片没到过的天空下会有怎样的景象,好奇的心偶尔冲动,视野外的风景总是给了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却是渐渐的,不懂得知足了,走过越多的地方,发现自己想要的却在更远的地方,迈出了一步,就会贪婪的想要下一步。却是渐渐的,发现自己迷失了,不知道也不再在乎何处才是前方,只管走着,已经不再去确定方向,唯一确定的,就是路一直在脚下,下一步迈出的方向就是前方。
放空自己,走在路上,用背包去承载年轻的梦想,用脚步来丈量生活的长度。想想其实自己最想要的,也就只是行走在路上的那种幸福,来得简单,回味却不平淡。
目光穿过窗台,触及遥远的的天空,突然,《想去流浪》
《想去流浪》
不管怎么伪装
不管怎样习惯
不管生活多忙
不管世界多乱
不管有没有人会阻挡
不管会不会遇到困难
不管不管,一切不管
大脑中埋有一种冲动
心里面怀着一种向往
血液里暗藏一种本性
骨子里透出一种欲望
大海在呼唤,高山在呼唤
森林在呼唤,小溪在呼唤
内心的灵魂在呐喊
流浪,流浪流浪
爬上高峰,眺望远方
看啊,远处那一座高山
就是我的方向
踏进河流,享受清凉
决定,山涧的那一条小溪
就是我要去的地方
西下的最后一抹斜晖,明天见
晨曦时透下的第一缕光,早安
林中欢呼的鸟儿,谢谢你们为我歌唱
草地上闪烁的萤火虫,谢谢你们把我的路照亮
晨露洗去疲倦,微风带走忧伤
没有城市的嘈杂,没有尘世的庸扰
整理一个好心情,迈开脚步就去闯
我相信,乌云的背后总是阳光
黑色的夜幕也暗藏着星星在闪
因为我相信,只要心情蓝蓝,天空就会蓝蓝
心有阳光,天空就会晴朗
想流浪,想流浪
想亲近大地,
想拥抱自然
想流浪,想流浪
想看看没有灯光的夜晚
想听听没有电流的声响
想流浪,想流浪
想看看森林树木的绿
想嗅嗅野外鲜花的香
不怕迷茫,不怕受伤
背上行囊,我要去流浪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快乐王子》,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快乐王子》讲述了一尊名叫“快乐王子”的雕像和一只燕子的故事。
快乐王子的眼睛是用两颗蓝宝石做的,浑身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剑柄上嵌着一颗硕大的闪闪发光的红宝石。有一天,一只燕子要飞向南方,它看见快乐王子流泪了,就问:“你为什么流泪?”原来,快乐王子看见了穷苦的人们很可怜,王子请小燕子把自己的两颗“眼睛”一颗送给了一个穷裁缝,一颗送给了一个又冷又饿的作家,把自己身上的黄金叶片送给在桥洞底下一群相互搂抱取暖的孩子,把剑柄上的红宝石给了一位向人们乞讨东西的小女孩。最后,人们看快乐王子已经不漂亮了,就把它毁了。
后来,有人问快乐王子:你帮了别人,却毁了自己,值得吗?快乐王子毫不遗憾地说:“只要我的付出,能给别人快乐,我也就快乐了。当然值得。”
我觉得,王子和燕子把他们应该做得都做了,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是,我做不到。我怕吃苦,怕付出。在学校大扫除中,我只完成老师教给我的工作,却不愿去帮助的同学,共同完成那又累又脏的任务。平时,在劳动中还挑挑拣拣,缺乏吃苦精神。在学习上也同样,就怕反复多练,不愿深入钻研。今天才真正感悟到:我平常的所谓的快乐与快乐王子的快乐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用背包做归宿,踏遍世界,历时十年。由菜鸟变专家,没有别人,只有他――张小鹏,又一个去流浪的人。当上背包客,并将其成为职业。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多么不实际,但我却认为,那是多么神圣的职业。
书中讲述作者去了许许多多个国家。在这个艰险的旅程中,身为菜鸟背包客的作者曾经山穷水尽,遭尽白眼,但他从未放弃过,即便是换了七、八份工作也不能令他停住,反倒使他越发希望继续走出去。他坚毅的决心,简单而坚定,一次次地使我动容,其实想要走出去,并不是那么困难,有时候一种想要素面朝天浪迹天涯的决定就可击倒任何的一切。
作者在路上,乞讨的生活令我真正认识到那些异国的街头艺术和旅程上的乞讨者,其实这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不同的人生历程令自己的眼界更开阔,阅历更丰富,体会更深刻,意义更深远。
来到布鲁日――比利时的一座老城。作者的文字里淡淡地描绘出一幅老城的风光,可以想象出那是一座多么闲适舒服的老城,但是它“老”的不是时光,而是城里的老人。老人的开朗活泼,老人闲趣的娱乐使成熟的城市添了许多可爱,城市随着一代代人逐渐老去,却又随着一代代老人越发多了些情趣。我喜欢作者的描述,但更喜欢他笔下的布鲁日,让我看到了比利时不一样的老城,感受到这座城里的老人,老人身上的豁达、可爱。除了羡慕还能是什么?
回到亚洲。作者夜里悄悄抵达越南。我以前看过许多有关越南的游记或旅游攻略,我知道那是一个旅行者不可错过的地方。作者是从越南的夜色开始说起的,这又令我大开眼界。以往认识越南是因为法国作家杜拉斯的《情人》。那时,越南化身成为热情浪漫但又有些羞涩的少女。不由得使人想到那些穿着“奥黛”骑着自行车在集市穿越的少女,抑或是刚从那些轻雾淡霭中归来戴着斗笠的农人,清新怡人。但作者字里行间的越南却惊艳四射,夜里的灯火阑珊,繁华闹市令胡志明市化身成“小夜上海”一般,更放射出她迷人妖娆的一面。恍惚间,犹如从后台步入舞台中心,看这一切变得更真切更实在一般。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你不想对这座城市失望,一定要在黑夜中抵达”。
作者的旅程还继续着,我也随着作者的脚步步入一个梦寐以求的境界。我享受这个过程并一直爱着。等有朝一日,待我完成学业,我也要收拾起行囊,趁着青春灿烂,年华依然,去远方流浪。以不同的历程感受不同的人生,寻味它的意义,使自己更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也是无意中才读了这本书,因为这样的书不是我平时喜欢读的。买了这本书才在网络上了解了作者本人,一个大学毕业后为了旅行而先后辞掉了5份工作的年轻人,他每当攒够去一个地方的路费就开始上路了,当分文没有时再回来。直到他发现旅行也有赚钱的路子,就成了一名职业旅行家。我好羡慕他,这样的状态在现在的社会中没有几个人可以拥有,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职业。在他的博客里可以看到他旅行中所拍的照片,非洲的儿童、巴黎的建筑物(在那里的前两天他只吃了从荷兰带过去的一斤鸡翅和几片面包)、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怀念高迪、听一个德国女孩讲柏林墙、在希腊的圣托里尼看夕阳下的情侣也想起了她(一个人看日落,因为无人分享,所以备感孤独)、从佛罗伦萨做火车到意大利的比萨没有旅店入住而露宿街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坐上一个月的义工、过安检中国人受歧视他被脱光衣服进行检查、也有无数次一人独享各地的美食、结交各地的朋友让他到哪里都有亲人……总之背包十年让他去了世界这么多的地方,在路上有孤独也有欢乐,在路上有艰苦也有享受,在路上有想家也有留恋。
再喜欢远行的人也有对家的牵挂,反而会儿比我们就在家门口的人对家的思念更强烈。因为这本书是记时形式的,每年的春节作者的旅行都会在中国,只有一年没有,面对传统的父母作者感觉到深深的内疚,因为三十而立的他没有女朋友没有成家也没有稳定的工作,父母的担心是无疑的,但是这些都没有让他放弃自己旅行的梦想。
我对自己的生活与作者进行了一个对比,我没有勇气辞掉目前这份在父母眼里国企较稳定的工作(我不喜欢)、我的工作也不允许我请假到中国的一个地方玩上一个星期、我还是在茫茫人海里寻找一个人成立一个家庭(虽然找的我好累)……我十分的明白我不具备他那样的素质,我承受不了旅行的孤独,我也不能让旅行成为谋生的`职业,但是我渴望作者生活的状态,欣赏他追逐梦想付出的艰辛和勇气,羡慕他十年后得到的成就!
读完这本书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我想了想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走,我推翻了大学时写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我按照那样的路规划我的一生,我的生活将会在无休止的忙碌中度过,我最后的定论是这样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无限的欢乐带给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哪怕是只与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所以我今后做任何事情都执行这个准则。让我们的生活都充满颜色!
读完了小鹏的《背包十年》,颇受背包客们推崇的一本书,几乎在同时看见了某人的一条微博,突然感触良多,很想写点儿什么,然而,却一向太懒,直到拖到今日午时,没什么心思干活儿,才想起写下来。
读这本书,流连于世界各地的美景自然少不了,但它最不一样于普通游记的一点,便是那份对梦想的执着。 此刻有人羡慕嫉妒恨,甚至批判他的奢华享乐,却看不到他十年来经历的艰辛。
梦想,是一个完美的东西,然而,有多少人能够这样的坚持梦想,不甘平凡呢?实现梦想的代价,又是多少人能够支付的呢?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太多的牵绊,许许多多的人都流于平凡,可是是社会潮流中不起眼的一粒沙子。然而,我却突然觉得,没有梦想甘于平凡的人并不必须就是可悲,真正可悲的,却是那些将梦想挂在嘴边,却将梦想活成了空想的人。
引用作者的一句话:“任何事坚持了10年,那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而生活本身,何尝不是一个值得坚持和经营的梦想?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平凡的人却有千奇百怪不一样的生活,归根结底,可是是一种态度。有 但懂得珍惜平凡,经营生活的人,同样会发现生活带来的丰厚回报。
这本书的写法,有作者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经历,外加别人的故事。能看出他下了很多功夫,文字真诚,也查了很多资料,对自己的旅行经历做了历史延伸。
一路走来,他在慢慢沉淀。
由最初的一时兴趣变成终身热爱,想来,他热血沸腾过,黯然泪下过,怦然心动过,也心灰意冷过,好在,他知道了旅行是他真正热爱的事情,然后认真坚持下来了。
现在很多人提到坚持,不自觉就认为这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是在下苦功。其实大凡主动去做,并且可以持续做的事情,一般是兴趣所在。做的时候很开心,要是每天哭丧着脸,谁还愿意真正坚持呢?
所以我最反感的就是跟风,炒股热的时候,很多人卖房炒股;旅行热的时候,很多人辞职旅行;写作热了,全民写作……那改天跳伞热了,是不是一些人拿把伞就要从楼上跳了呢?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认清楚自己,比跟着别人瞎跑,有用多了。
所以当我看到作者几次辞职,后来又几次踏上旅途时,我明白了他真正热爱的,就是旅行。他不是体制内的人,不是可以穿着白衬衣朝九晚五的'人,走在路上,心情舒畅,这才是他的真正状态。
好在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多元选择的机会,只要你真有才华,你就可以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小鹏做到了,用他的勇气,坚实的脚步,不断的摸索,慢慢做到了。
不容易。
我只是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孩子,身边的都是一些装成大人的小孩。可是会不会有一天大家都长大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小朋友在长安街上无尽地奔跑??
背包十年记述的是小鹏将爱好转变为职业的十年,是坚持的十年,他这样的经历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这本书远不是普通的游记,没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更多的是小鹏的旅游编年体,一本在旅游中成长的个人成长史
一直觉得旅行是件很私人的事,即使将经历化作文字记录下来也难以让人知晓当下的心境,小鹏没有用过多的笔触描写旅游地的风景,每个短篇过后会有自己简短的语言对这段经历进行概括。
在《西贡看到上海的'影子》一章让我联想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寻找熟悉的身影,神似的脸庞,喧嚣的城市……我常常在旅行中做这样的事,香港灯火通明的夜晚想起江苏闹热的街区,在萍乡布满星星的夜晚听着露天KTV想起外婆家的夏夜,伸手就能摸到的夜空,带着燥热的暖风扑到脸上,懒洋洋的就这么睡去。当熟悉的身影在眼前浮现时,就好像火车经过暗长的山洞,见到黎明,欣喜欢愉
大抵是男孩子不善表达细腻的情感,《背包十年》没有更详细地描写内心的感受,即使是深夜街头露宿、裸体搜身、西藏缺氧,小鹏写来都是淡定、安然的语气。当然书中也隐约可见他的浪漫的情怀“每次想起你的时候,我都会拍下一张天空的照片,因为我们头顶的天空已经被思念连成一片。”特别矫情而又孤独,但又那样深情……
如果想不到做什么的话,去旅行吧,把趣事补齐,随心而为,人在途中,有些真爱,亦有真痛。
“每个人对旅行的定义都不同,每个人旅行的目的也不一样。本书作者小鹏,想在年轻时走遍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角落,于是他选择了流浪,冷暖自知。“特别矫情而又孤独”的他,真情流露。小土奇姑娘对流浪憧憬却不艳羡,脚步无法到达的地方,让心灵在书中去探寻。
每个喜欢旅行的人,都就应都会有一两本自助游攻略,我也不例外。但是这本《背包十年》不仅仅仅是一本旅游汇总,更像是作者在在旅行中的成长经历,渐渐地他把旅行当成了一种职业,一件他愿意投入所有时间去成就的一件事。背包十年,十年的背包生涯,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独自上路,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最初的理想呢?屈指可数。但是作者坚持了,所以最后他最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人生中,第一次被关于旅行的文章迷倒,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依然清楚了记得当时的情形,那本书中描述的撒哈拉沙漠的异国情景,让这个以前对于我来说只是地理课本中可能出现的名词,变得鲜活起来。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把三毛的著作全部的读过了几次,最后还觉得了解她不够,在图书馆里面到处找她的传记和图片,痴痴地阅读。一度我觉得三毛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期望能够像她那样游历各国,即使喝白开水吃面包,也要在自己的人生中添上各地缤纷的色彩。
上大学了之后,能够名正言顺地出去旅游了,而旅行对于我,最开始新鲜激动到处张望,此刻更加能够在旅行中去过滤自己的忧思,在旅行中放松调节自己。貌似去过的'地方,细数起来,也不算少了,西安,上海,苏州,武隆,成都,云南,都是趁着假期的时候跑出去。刚开始以自虐而自豪,50块钱的火车票一路坐到了西安,忽略自己从来没有单独坐过火车,忽略了坐硬座的苦,第二天到达西安站的时候还是蹦蹦跳跳地开始一天的行程了,不得不感慨,那时候真是青春无敌。晚上10点开始爬华山,一向到5点到达北峰准备看日出,之后又把另外几个峰爬了一次,直到下午1点多下山,整整连续走了,15个小时,那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做到这些。但是华山的壮丽景色也征服了我,让我亲眼目睹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一腔感情在胸膛里面激荡,爬山时的苦和累也似乎免得能够忍受了。但是渐渐地,旅行变成了一种调节身心的过程。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能够无目的地走着,注意街边的小吃、美女、建筑,忘记自己身处哪里、来自哪里,忘记本来要有什么工作要完成,这个时候我仅是一个放飞的灵魂,由自己的心引导着走向前方。这种转变,当然是由于旅行经历的增加所致,同时也由于阅历的增加所致。在旅途中,直观的感受是了解了各地不同的文化、风俗、景观,但是学会了尊重和包容,是在旅途中最大的收获。
但是跟作者作为职业旅行者比较,我的旅行经历太少了,我也不明白因为三毛所激起的渴望旅行的欲望,什么时候会消失尽殆。但是,读了这本书,我明白到,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但只要有梦想,肯为此坚持为此努力,就必须会在自己的天空中看到彩虹。”是的,我们未必都能成为职业旅行者,但是我们都就应选定自己的职业,属于自己的平台,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