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琴诗》有感800字》由精心整编,希望在【琴诗苏轼】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何不鸣?琴藏匣中,无触不鸣。何不于君指上听?无琴即无声。琴需指奏,指需琴应,缺一不可。正如平台与才能,才能还须平台显,平台还须才能撑。
虽为千里马,伏于槽枥之间,终不得显其才美。
娴熟的技艺隐藏在纤细的手指中,然而若没有琴这一物,手指的屈伸也不能表现其技艺;卓越的才能内含于个体中,然而若没有平台以借助,个体的才能也不能外显并发挥其作用。西汉末年乱世,诸葛亮于三顾茅庐之后出任宰相,扛起三国鼎立的局面,正是有了蜀汉这一平台,诸葛亮无人能及的才干才得以彰显。向前翻看历史的卷轴,烛之武屈于马槽间数十载,若不是局势将他抬出,又怎能有不战而退强秦之兵的辉煌战绩呢?不只是诸葛亮、烛之武,更有无数匹千里马,但更多的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才美无法外现。所以,平台之于才能,如琴之于指,无琴空有指弹又何来琴声悦耳?
虽有高平台,但无才能于身,终会不知所措,黯然退场。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兵多粮少,武器先进,甚至在国际上获得支持,然而改变不了民心的空虚,最终被共产党击退至台湾;建国到改革开放十载,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始终无法恢复,归根到底是国力的弱小。即使平台已有,却无实力支撑,也会致使最终的失败。因此,才能之于平台,如指之于琴,无指而琴不奏,又何来琴声铮铮?
兼得平台与才能,不荒废了平台也不辜负了才能。
正如卞和献璧,前两次既无人赏识又不得自己发光,最终在楚文王的认同下经打磨方显其玉璧本色。究竟原因,既不是缺乏平台也不是缺乏才能,而是缺乏兼顾两者。
如今我们躬逢盛世,处于一个不乏平台更不乏才能的世界,只要将自己炼成器,磨出光,同时善于抓住机遇,在合适的平台之上展现自己,定能闪亮自我,收获成功。
举琴并指行,才能奏出琴声;站好平台并兼具才能,才能真正发出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