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士德》有感(精彩16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

浮士德读后感 1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民间传说为主题的长篇诗剧,其作者是歌德。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场人生体验,更给予我许多人生的感悟。

《浮士德》的作者是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他是第一个提出在各民族文学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的人。他希望把近代科学的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审美观念。 他是一位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浮士德这本书就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

这部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一开始是上帝与恶魔的对话,恶魔认为上帝创造的人类自私、贪婪,没有进取者,只贪图享乐,不应该有人类。而上帝则认为人类是善良的,比如人类中最杰出的浮士德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典型。于是上帝与恶魔打赌,让恶魔引诱浮士德走入歧途。于是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文中的内容,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瓦普几斯节。瓦普几斯节上的欢乐比起文章中的勾心斗角更加让人沉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心里浮士德是博学的,拥有大智慧的。他满腹经纶,久负盛名却依然在思索和学习。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进取,至死都在做造福人类的事。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因为从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让我感动。《浮士德》让我懂得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地学习,人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最后然我用文中的一句话结尾:人类的辉煌成就不外乎是进取、追求、奋进。

浮士德读后感 2

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该小说的创作延续了60年之久,凝结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结晶和艺术探索的智慧,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立起了一座丰碑。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和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给人巨大的启示与力量。

(一)苦难 人活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数不尽的苦难。刀刀说:“在某一天快乐,在某一天忧伤。”张爱玲说:“人生那么短,苦难那么长。”可见,世上没有人可以脱离苦难困难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难题。

读了《浮士德》,深感一部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之处。 该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于今天“浮士德精神”仍能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是跨时空的人类财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与上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魔鬼认为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上帝则认为人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作为“恶”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愿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世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与上帝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又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靡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值,而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他们二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正好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苦难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生而为人,都渴望自己愿望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平安快乐一些。但是光想是不够的,要付诸行动,而在这条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唐三藏想取得真经,就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运动员想取得佳绩,就要经历自己的不断锻炼与拼搏。要想上个理想的大学,也得要经历一番寒窗之苦。总之,我们在做一些事,实现一些愿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碍。苦难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不会缺少的元素。

(二)磨难 苦难无人不依,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它,解决它呢?托尔斯泰说:“当苦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你是要做个一飞冲天,寻求真理的勇敢者,还是愿成个在困难前畏畏缩缩,自甘堕落的人呢? 伏尔泰说:“不经历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浮士德精神也启示我们:在困难面前,要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信念,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争取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到雨后绚烂的彩虹,遇到苦难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它,勇敢地接受苦难的磨练,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伟业,就算不成功,那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你会问心无愧地说,这一遭,没有白来过,我曾真正地活过,奋斗过。

《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说:要有苦难然后才有幸运,愚人们却全不知情;智者之石如若他们得到,石到手时也会把智者丢掉。这句也真正体现了,苦难对于一个人成功成长的特殊意义。 歌德说过:“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我国圣贤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无数的先贤都告诫我们苦难于我们人生的重要作用,启示我们要勇敢接受生活抑或梦想给我们的磨难。磨难之后,必是幸福。《浮士德》的巨大思想价值还体现在,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而浮士德的悲剧性,则说明了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即外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现实的实践意义,反映了人生道路探索的漫长曲折的道路,对自然、社会、人生都体现着斗争的智慧。我们试想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那么他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 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但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进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天堂之路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且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使自己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作品中还有些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思考。比如说,文章中学生说,我要欣喜地投入学问,要怎样才能和学问相亲,先生?靡菲斯特说,远的不必去过问,先看你如何选择课程?学生:我期望做一个饱学诗书,既想学地理,也想学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靡菲斯特答,你的想法很好,不过你过于浪漫。要先学会还原与分类……是呀,有时候我就有类似的困惑,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知道,做一个饱学诗书,无所不知的人。结果忙忙碌碌,最后啥都做不好。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过于美好与浪漫,应该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己。在学好学生阶段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外,其他的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浮士德的读后感 3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悲剧,一共花费了歌德近60年的时间去创作与完成。其内容涉及范围非常的广泛,兼有政治,社会,历史,神学,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等众多领域的内容,从这部作品当中,可以窥见欧洲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将近3XX年的思想历史轨迹。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相关浮士德的民间传说,传说浮士德是个炼金术士和魔术师,他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从而交换世间的权力,知识和享受,条件是他将在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这部作品的故事从" 天上序幕“开始。上帝和魔鬼争论人性的善恶。魔鬼认为人是情欲的奴隶,是可以困惑终生,永远受苦,走向堕落的。而上帝则坚持相信人虽然会受到模糊事体的冲动驱使,会犯下许多的过失,但最终会走上真理的道路。

于是上帝和魔鬼下了赌约,由此开始,浮士德追求真理的生命的旅程从此翻开了首页。浮士德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博士,博览群书,可以说学富五车了,钻研各类问题,但在其一生追求当中,他并没有得到满足。他精神上面临着种种问题,认为所处的生活苦闷,厌烦。于是他寻求帮助,渴望得到更深的知识等等,但是他用法找来的虚构并没有办法,就想到用毒酒终了一生,当酒杯接近他的嘴唇的时候,复活节的钟声响了。他待会的够变成了人样,与浮士德定下了契约。约定,梅菲斯特可以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条件,但是,当浮士德在享受得到满足时,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浮士德便结束了生命,同时灵魂交给了魔鬼。

魔鬼发挥他的独特法力,带浮士德来到了某个酒店,见到了一大群人在饮酒作乐,浮士德也参加了进去,梅菲斯特了解浮士德的心态,于是他带他到炼丹房,给了他磨汤,于是浮士德变得年轻,进而与甘泪卿进行了追逐。最终浮士德与甘泪卿定格了一个永恒。甘泪卿到死还念着浮士德的名字,以表示其爱不泯。

浮士德在甘泪卿死后很内疚,自责,行尸走肉,在一群花妖的帮助下恢复了活力。

在看到了海伦的美丽后,他便在魔法的帮助下接近了海伦,开始了恋情,可是,好景不长,经历丧子之痛,他的浪漫梦想又破灭了。几度遭遇之后,他想干一番大事业,雄心壮志的开始了为民造福的理想,可是,自责魔鬼侵袭了他,使他双目失明。在魔鬼手下挖墓时,其声音像是在实现它的理想,于是说了'’停一停吧,你真美!“后就到下了。但最终本该归于魔鬼的灵魂却被天使带回天堂。

这部作品内容简直可说千变万化,洋洋大观,思维逻辑比较怪异。浮士德经历了三个阶段,终于还是灵魂回归天堂。从学习,政治,理想,一步一个跨越,即使魔鬼洞察他的一切,了解他的需求,可还是无法到达他的灵魂深处,最终他还是走上正道。

读了这部作品,可以学习到应该从四面八方来解读作品。里面的注释都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历史发展状况,在特殊的条件影响下,才可以成就特殊的伟大作品,优秀的作品凝结了社会的整个轮廓缩影。浮士德一生没有停止在追求的步伐,虽然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即使心力交瘁,还是不会满足,不会就这样让追求干涸。

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状态,本来就向着更高的要求发展,向着理想现状看齐,在满足的空间中,即使被诱惑,也是一时的,最终将烟消云散,纵使过错了,但追求的更高要求真确与存在,还是会用不止息的努力与奋斗,以人的能动力去认知人生,去追求应该有的生命的理想高度。

《浮士德》看完了,思维还在活跃,因为其中确实还有很多不理解的东西与细节,其中魔鬼的力量到底代表着什么,浮士德的死亡又是因为什么?在怎样的一种,作者才完成了这部这么穿越时空的高深度的作品?

浮浮沉沉是人生,欲望算不算魔鬼呢?最后还是要沿着正道的方向前进。

优秀《浮士德》读后感 4

《浮士德》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学者阶段,爱情阶段,政治阶段,追求古典美阶段和改造大自然阶段。

在学者阶段主要有三处令我印象深刻。首先是浮士德的叶公好龙。学者浮士德终日探究自然的规律,但直面规律化身的地灵时却嫌它丑陋。其次是浑浑噩噩。浮士德作为学者,在书斋中度过了几十年,到头来却是变得迂腐,而且既无成就也无名利。魔鬼靡菲斯特讥嘲他这一类的俗人竟想消化这千百年来嚼不烂的发酵面团。第三处是虚伪。当有学生前来恳请传授学问时,靡菲斯特代替浮士德化身为满腹诗书的学者,把一心求教的学生忽悠得团团转。作者通过这部分告诫我们,人生意义和追求不能仅仅局限于学问的积累,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身。

在爱情阶段,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追求到了女子格丽卿,两人坠入爱河。但在这期间,两人皆因爱情而犯下错误,爱情变成了悲剧。作者通过爱情阶段告诫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官能享受与个人主义,必须到更高的境界去实现理想。

在政治阶段,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领下在罗马帝国中当上了大臣。皇帝需要钱财,他就发行纸币解决了财政问题;皇帝需要欢乐,他与靡菲斯特就用魔法举行了化妆舞会,把焰火化作火山爆发;皇帝需要看戏,他就用魔法把海伦与帕里斯召唤。但是最终也仅仅是个弄臣而已。作者以此讽刺了那些把改革希望寄托于君主身上,希望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不能依靠别人,而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在追求古典美阶段,浮士德渴求得到深爱时的海伦。最终海伦消逝、只留下一缕薄纱,隐喻着美的力量本身只是幻影,留下的只是美的形式,作者以此否定了用艺术力量改造社会的方式。这告诉我们,实现人生的意义,不能仅靠艺术熏陶,更要在艺术的指引下投身社会实践。

在改造大自然的阶段,浮士德在海岸封地中进行围海造陆工程,开始投身于改造大自然的实践中。浮士德在开疆拓土、移山填海、民众安居乐业的伟大理想中沉迷了。 他见到扎根于自由土地之上的自由者的臣民,预感到了崇高的幸福,他此生的痕迹将与世长存。他对此感到了满足,接着,他便倒下了。

浮士德的死是因为满足,浮士德之所以活着是因为不满足。浮士德的精神,正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人不正是这样的吗?人只要奋斗,就总是难免会犯错。但只有追求,人才能够实现自身。在我看来,正是有了人生追求,生命的步伐才不会停止。人的毁灭正是因为绝对追求的停止。追求在前方,步伐永不止,生命方不息。

《浮士德》读后感想 5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满着悲剧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剧。这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鬼菲斯特。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虽然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性格上的特点却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鲜明。

因为是魔鬼。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坏品质。我认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将人们内心的邪恶表现在了脸上。而人们只是将其掩藏在心中罢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不救,无论你是官大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个魔鬼,又能说明什么呢?他邪恶?他坏?

他可以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思考别人的事,他能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轻蔑地对人类说:“造孽的不是人类自己吗?”他能在别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跑出来逗他开心。

真是个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让你禁不住要爱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爱、无私,高尚的人类和上帝却原形毕露。

野心、政权、阵风麦芒。贪婪财宝,恶狗扑食。表面称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谦和礼让,暗地私打算盘。遇到苦活累活,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锻炼。遇到困难杂事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邀功请赏。

所 但这篇诗剧成功之处在于魔鬼,在于魔鬼个性的鲜明。在于魔鬼邪恶,在于魔鬼跃然纸上,直触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读后感 6

歌德著的《浮士德》,我总算把它看完了,这是我今年读书计划的第三本书。看完这本书,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厚得像砖头一样,让人望而生畏,还在于书中有许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幸亏有郭沫若在翻译完此书时写的“‘浮士德’简论”,让我稍微有了一点头绪。此刻我就把我的读后感写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

《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原先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齐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

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之后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之后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我也最终被丢进牢里。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最终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精灵们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在那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讷守着中世纪的炼金术,在那儿制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个小仔仔何蒙古鲁士。但他只能蜷缩在一个玻璃瓶里,在玻璃瓶里蜕化不出来。在“古典的瓦普几司”之夜,何蒙古鲁士想蜕变,想发育,“希图放恣情欲”而把玻璃瓶撞破,闪烁,燃烧,然后变成了一团火焰,消失掉!

浮士德追求海伦,在靡非斯特的诱导下,最终成功,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叫欧福良。他是一个“天才儿”,放荡不羁,追逐“少女”,飞求战争,结果是“纵身于空中”,坠地毁灭。海伦也因悲苦而消逝,同时把浮士德带到了空中。

在空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对谈,表示他想填海。浮士德因为帮忙了那位骄奢淫逸的皇帝,皇帝给了他一带沿海的地面,让他去填海,结果填海成功。在填海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对老夫妇,但浮士德因为不满他们坐在这老式的小礼拜堂里,于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们交换,但两位老人不从。浮士德便让靡非斯特去把他们赶走,因为态度骄横把两位骇死两位老人。浮士德不免为此“忧愁”,被“忧愁”对着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双目成盲。在倒下去的那一� ,在天上,遇到了那位玛甘泪,她要用心把他指导。天上的至尊者是一位光明圣母,歌德在最终喊出了:“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全剧结束。

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经过,看完全剧,我不得不为歌德那高超的写作技法而啧啧钦佩。他把现实和虚幻,古代和现代,如此巧妙地掺杂在一齐,确实让人叹而观之。

《浮士德》读后感 7

《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强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应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读后感 8

《浮士德》叙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陈旧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交换芳华和爱情。歌德借这个体裁演绎了宽广、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 《浮士德》内容博学多才,包含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常识;方式扑朔迷离,其中有抒发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要素,有期望式悲惨剧、中世纪奥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方法、现代活报剧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倾泻一生汗水写成的一部宏篇巨作,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寻求真理,阅历了书斋日子、爱情日子、政治日子、寻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实际的根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甚至欧洲资产阶层探究和斗争的精力进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刻画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层上升时期一个先进常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算了。同启蒙年代的其他资产阶层思维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层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昏暗的书斋,走向大天然和宽广的实际人生,表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层思维觉悟、否定宗教神学、批评漆黑实际的反封建精力。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惨剧,则是对寻求狭窄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利,表明晰启蒙主义者开通君主的政治抱负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抱负的幻灭。终究,浮士德在发起群众改造天然,创立人世乐土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咱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再三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模糊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喊未来的声响。

浮士德读后感 9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诗剧。它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却敢作敢为、豪迈悲壮。

故事是这样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仛打赌。由靡非斯仛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下自我的高尚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仙界,先后经历了对男女之爱、宫廷中权势财富,以及对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能获得心灵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高龄而又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想当时歌德所在的社会也是这样的吧,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用心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建,腐朽与罪恶,但是我们能够从这本书里,这个小小的社会里感受到。

人们都说地狱是最肮脏的,歌德却说人类的社会比地狱还要肮脏,腐朽。完全能够说人间就是一个炼狱,一个充满罪恶的地域

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心的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天堂地狱之在你一念之间。中国有句老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炼狱象征苦难,象征忏悔。天堂象征救赎这是基督教永恒的主题。炼狱中的忏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恶念,天堂地狱。

看到天堂的光辉,美梦将会成真!地狱恶鬼又再哀嚎,听得我心碎心惊,拖住我的脚想让我沉沦,而我却渴望自由的翱翔,向往天堂的晨光。

最后浮士德在为人类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斗争中,感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后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无疑是用心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质。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幻想。:我要勇立时代的潮头,我要纵身跳上时代的巨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浮士德读后感 10

《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杯具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资料,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所以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所以理解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他相信浮士德能够得到最终的拯救,并 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必须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所以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杯具,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杯具色彩,可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这部杯具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可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杯具告终。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杯具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最终浮士德转向了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进行创造的活动。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围海造田,并且从中得出了“智慧的最终总结”——“要每一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当他想到人

浮士德读后感 11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诗体哲理杯具《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梦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所以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能够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所以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所以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杯具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到达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我“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

《浮士德》读后感 12

一本好书,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调谢的奇葩,而书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们回味无穷。《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爱的书,书中蕴涵的道理令我永远自强不息。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说,《浮士德》现已构成文学领域里的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浮士德》的主要资料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赌,由靡非斯托去诱引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我所追求的,弃善从恶,成为靡非斯托的俘虏。靡非斯托到人间,对知识感到厌倦和永远不安于现状的老博士打赌,说他能够让浮士德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条件是浮士德用鲜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就让靡非斯托带走他的灵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都没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替大众着想谋福利的事业中,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那句话,然后倒地而死,然而他的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认为浮士德是个有野心,好高骛远的人,他也是个偶尔会走上歧途,但最终会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诱引他走上歧途时,他做了欺骗他人,趋炎附势的坏事,可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就是说,当他没为人民着想时,他的灵魂极其难受,如同煎熬。而在围海造田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我心灵的归宿,所以才会心满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浮士德也有缺点,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为别人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而浮士德就做到了。浮士德的缺点是:永远不安于现状,优点是自强不息、敢作敢为、为他人服务。

我们来学习浮士德的优点吧,做一个自强不息,为大众着想谋福利吧。

优秀《浮士德》读后感 13

作为歌德的代表作,也作为西方诗剧的典型,《浮士德》有太多的奥秘和争议。但谜团掩不住它的光辉,它依旧引来年轻人的痴迷。作为一个思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我只能用直觉与常识揣测它的深意。

中世纪时,浮士德博士厌倦了经院生活,将灵魂卖给了魔鬼,条件是魔鬼带他看遍世界、经历人生百态。然后,他看到了酒徒的潦倒生活、皇帝的幽深宫廷,参与了魔鬼的省会和王位战争,先后爱上了玛格丽特与海伦的幽灵,最终在获得封地、建成城池后,在忧愁中死去。

全书文采飞扬、想象空灵,洋溢着浓厚的神话气息与宗教情感。然而最令人着迷的是在中世纪与古罗马的外壳下,暗中激扬的新哲学、新宗教。一切,都要从浮士德本人说起。

浮士德首先代表了一种自我解放。浮士德研读哲学、法学、医学、神学四大传统学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炼金术、炼丹术,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学者。然而凝固的。学术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千篇一律的赞扬满足不了他的渴望。他精通神学、笃信上帝,却将灵魂卖给魔鬼,只因为他渴望变革与快乐。在中世纪黑色地层的重压下,即使如他这般禁锢已久的思想,都渴望着解放尽管这解放在本人看来危险而罪恶。这种求变求新的热望,属于承压的囚徒也属于施压领袖。歌德用这种极端方式展现了自我解放的力量。之后,浮士德历经相思、自责等折磨,悔恨愤怒,却唯独不后悔离开经院,反而催促魔鬼带他走向更远。这种执着的奋发向上的意志,恰恰是人性中最独特的部分。

浮士德虽投靠撒旦,但最终却上了天堂。这又代表了一种新的宗教观。与但丁的死板相对,歌德安排的这位内心向上的主角,虽然也曾罪孽深重,依然得到宽恕。这里的救赎已不是天主教廷的考评等第,而是以教为纲、从善如流、符合时代脉搏的新的评价标准。它与我们今天在欧美文化中体会到的宽容宗教相一致,是人文主义和新教的创造,这种宗教将信、善、望保存,把狭隘和偏激去除,使欧洲文化更为光彩夺目。

从更高层次上讲,浮士德也许代表了整个近代西方人的灵魂。求变,即面临信仰崩溃、无可凭依的危险;求新,即面临失望、迷失、犯罪的可能,也许会迎来毁灭。浮士德渴求的是真与善的欢乐,美而壮的功绩。但他不幸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犯下了不少深重的罪业。这让我们想起宗教战争、大革命、殖民掠夺和世界大战。也许,追求这一行为本身具有悲剧实质:所得永远不会多于所失。但我们总垂涎于新目标,因而甘愿把生命花费在滚滚东逝水中。在丧失中成长,在进步中遗忘,是人类思想悲壮而庄严的进行式。

《浮士德》读书感受 14

在西方文学史上歌德所创作的史诗《浮士德》被认为是与但丁的《神曲》一起居于世界哲理性文学巅峰。而歌德所代表的德国“狂飙突进”时代,更是与《浮士德》所表现的理性主义、自由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浮士德身上所体现出的追求、人文光辉、人性批判更是早已成为代表德国乃至欧洲现代精神的实体。

诗剧《浮士德》以欧洲三千年的历史为背景,记录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并根据十九世纪初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类未来做出了展望。全诗以浮士德精神的发展为线索,主人公先后经历了五种追求。而伴随其始终的便是那种“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的“浮士德精神”。

(一)深化的原点精神

《浮士德》是以“献词”、“舞台的前戏”、“天上的序曲”作为它的序幕,然后由“悲剧?第一部”、“悲剧?第二部”组成。可以说这个宏伟的诗剧,是以个人与社会、宇宙的关系的“生”为主线,网罗了“生”的各式各样的场面。歌德在完成这部巨著后曾说:“我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宏旨了”因此,从某种意义说,《浮士德》是将歌德的青春时代的坐标轴以一生心血不断加以深化的、歌德的激荡生涯的象征。歌德花费了五十六年完成了巨著《浮士德》,他那持久的创作热情,异乎常人的创作激情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这便是一种宝贵的出发点——原点精神。法国的文学家瓦莱里在《歌德颂》中说:“在歌德身上,最惹我注意的是,他那异乎寻常的长寿”。这里的长寿不仅仅指歌德的高龄,更是知这种一以贯之的原点精神。它使伟大艺术家超越了时间的沧桑,空间的寂渺,以追求艺术的最高峰为目标。一八二三年九月十八日歌德在与艾克曼的谈话中说道:“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我的诗全部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社会,从现实社会中得到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歌德用他的一生孜孜以求这种坚实的基础,只有拥有异乎寻常的创作寿命与持久力,只有不断坚持深化“生命的原点”——足以决定他的人生的、各自牢固的出发点和光源,才能在现实中去发现艺术的精髓,带他奔向伟大的高度,完成生命的蜕变。

(二)理性主题

《浮士德》所揭示的理性主题更多的表现在对人性的一种关怀。黎跃进在《外国文学争鸣评述》中指出: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学关注的焦点是人性,启蒙主义思想家 故《浮士德》是西方文学中最深刻地探索人性的史诗,也是那个时代最完整的对人类本性进行哲学思考的文学巨著。这种宗教的粉粹,命运的超越,在《浮士德》中有着最完整的体现。尼采在《查拉图斯拉如是说》中发出“上帝死了”这种震撼人灵魂的呐喊。

浮士德与魔鬼糜菲斯特的赌约,代表的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所遵从的契约精神。这正是当今西方精神的实体之一。而且并不是与魔鬼签订了契约进行的利益的简单交换,欲望的无从满足,而是理性的人对怀疑,流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挑战。浮士德如另一个唐吉坷德,坚持不懈地完成命运的挑战,并不断挑战命运。在浮士德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两种灵魂:自身的灵魂和遭到魔鬼否定的灵魂。两种灵魂互相激荡、徘徊,使人面临命运的两种选择。一边是人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而另一边是对自身欲望的激烈搏斗。这一切,更是让人明白完美境界的遥不可及。其实一切,这正如哈姆雷特的“生存或灭亡,这是个问题”一般的重要。

(三)悲剧色彩

从20世纪西方文明出现了危机状态的断续徘徊,而关于浮士德的热潮尚未褪去。斯宾格勒认为浮士德代表了悲观主义的宿命论的成立。 认为西方文化的人对自然征服恰如浮士德临终的情形既在期待中死去。“而他对这种、期待的虚幻性和毫无觉察是盲目的。浮士德成了西方象征——命运悲剧所在,这种追求“无限”和“延伸”的意志决定的也就是一种悲剧背影下的宿命。”总体来说,西方对于《浮士德》的研究偏重 布林克曼称浮士德是个“介于英雄与魔鬼之间,无我化和自我化之间的特殊人物”“人可能从事两种活动,即卢齐佛式集中和天使般的扩展。在前一运动中,他使自己居于世界的中心,而把世界拉到自己身边来,在后一运动中,他对世界敞开自己。第一种情形是试图占有别的东西,而使别的东西屈从于他的需求;第二种是他把自己向更丰富世界开放,而献身别人;扩展中,他与神相似;在集中里他重复了卢齐佛的罪过,矛盾尖锐化了,他也成了矛盾的集合体。”这是浮士德的一种悲剧式的解读,形象具体。 诸神处罚西西弗把巨石推上山顶,巨石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落下来,他就活在在这永无“希望”的处罚中。加缪称西西弗是幸福的,“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 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士。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这里的西西弗与浮士德在某种意义上突然有了共通点:对于命运的作战。他们都是战士,与命运做着不屈的抗争。丧失光明与希望的俄狄浦斯王当他意识到那姑娘的手使他与世界的唯一联系,他毫无顾虑地发出了令人震撼的呐喊:“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 ”那么,我们又如 但是歌德及其文著的深蕴又是取之不尽的。在文化的世界里,我们不妨做一遨游扁舟,在无尽的知识海洋搏击游弋,充分享受文学极其意味之外的乐趣和人生的满足感。对于巅峰,我们在高山仰止的同时,为什么不去做个“幸福”的西西弗,抑或是“幸福”的浮士德呢!

十六世纪中,从塞万提斯的笔下,诞生了唐吉柯德,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的骑士,但超过了现实的限度,达到发疯的程度。他攻打磨坊风车,认为它是巨人,又挑战羊群,认为是敌人的军队,见到酒囊,他说是鬼。他的名声来自他所有的历险,他在任何地方都像在拉曼差一样知名。这个作过不可思议的历险的人一生疯狂,但清醒地死在他相爱的杜尔奇尼娅德托波索的手臂里。塞万提斯笔下得“唐吉柯德”是一个可笑的人物:他骑着一匹瘦马,手握长矛,心中爱恋着他的情人开始了他的骑士生涯。唐吉柯德具备了一切骑士的装备,可是他却找不到对手。

著名长篇小说《唐·吉诃德》(1602~1615)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小说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柯德·德·拉·曼却》共2卷,主要描写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吉柯德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竟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作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札作侍从,3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扶弱锄强的骑士业绩。以致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被当作疯子遣送回家。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近700个,描绘的场景从宫廷到荒野遍布全国。揭露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触及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诸方面的问题。小说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实胆小又聪明公正的农民桑丘这两个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朴实无华的生活真实,也有滑稽夸张的虚构情节,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浮士德读后感 15

《浮士德》作为一部以戏剧形式写成的作品,现在仍高居世界哲理性文学的顶峰。作者歌德先生花费了六十余年的时间,成功地创造了浮土德与恶魔摩非斯托这两大形象。这本书充分反映了歌德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浮士德,初次登场时已年过半百。他受到许多人的崇拜,但他并不快乐。作为一个博士,他将一切的知识都研究殆尽,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有用的学问我一无所知,我知道的,又毫无用处”。

一切的语言都反映了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以及他希望利用有用的知识去为人类造福的伟大愿望。同时,他明白到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知道拥有知识并不代表拥有智慧,这正如摩非斯托所说过的一句话:“我的朋友,一切的理论全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树长青。”他对神不屑一顾,他把自己称为神,认为人才是人的神,人类的一切幸福都是人类努力创造的成果。这反映了无神论的观点,是人文主义的伟大体现,是唯物主义的体现。

作品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浮士德的仆人恶魔摩非斯托。他与浮士德订下契约,他帮浮士德恢复青� 其实,与其称他为恶魔,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另类的上帝,他看到了人类的不幸,看到了人类的祸根所在,他明白人类需要磨炼。与浮士德相比,他虽不具有为人类造福这样的伟大愿望,但他对世界的认识绝不比浮士德浅,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浮士德》的确是一本好书,每一次阅读总会有不同的发现,虽说我已是读了两遍了,但它仍旧吸引我一直读下去。

《浮士德》读后感想 16

我用灵魂换理想

《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爱情。歌德借这个题材演绎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 《浮士德》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知识;形式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宏篇巨著,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