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更理解一点老师为何经常提醒我们多读书、读各门各类书。读万卷书不仅有助于我学习到更多的人生哲学,也有助于我将各家观点与老师心理咨询的理念结合思考。读完《六祖坛经》,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六祖强调人的“自性”,强调“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性中出生”。也就是说智慧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或条件获得的,而是人本身具备的,这也是“众生皆佛”的原因之一——众生的自性都能生出智慧。能不能生出智慧是一回事,有没有生出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没有成佛的人便是能生出却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人。
联系心理咨询,所有的来访者是能生出智慧,但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众生。咨询师的工作便是帮助他们生出自性中的智慧。因此,咨询师决不能“看不起”来访者,要相信来访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很人本主义,看样子人本主义的思想也不过是我们古代先贤思想的一种形式,我们与其逐“末”,不如究“本”。
2、六祖说的智慧是,在一切地方,一切时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老师提倡的“念念觉察”不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种表现吗?每一念都很重要,不仅是因为我们生命短暂由不得我们任性地试误,更是因为“一念愚蠢,一念智慧;一念凡夫,一念成佛”,每一念都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状态瞬间变样。但这种理念有个前提——我们是可以因为一念而立即改变的。倘若把人生当成一份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答卷,我们的每一念都是这张答卷上的题目,念“错”得越多,得分越少。如果是这样,我们一定会像考试时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一样,去对待我们的每一念。再细想,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一辈子最重要的答卷不就是自己的人生吗?可我们好多时候却没有按照对待最重要的考试的态度去对待它、对待里面的每一道试题。
3、关于六祖渡化的“有缘人”,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规律,即无论他们原来有怎样的认识或理念,拥有什么样的地位或荣誉,当六祖指出他们身上的不足时,他们都能立刻接受指正,并且遵循六祖的教导去修行。如果我们在一辈子中,也能如此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机缘,一定会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反,生活里,我有太多不愿意承认和接纳自己错坏差的时候,也有太多不愿意改变自己假恶丑一面的时候。如果还是用考试来比喻,那些经历就像被打红叉的题目,而我就像个考生,总是倔强地用上一次的错误答案来回答这次的题目。
六祖所传授的佛法智慧博大又精妙,里面蕴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心理咨询的理念。愿自己做个人生智慧的“有缘人”。
最早读《六祖坛经》是20xx年8月,在北京潭柘寺,一共50多人一起共修,现在想来甚为怀念,为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林中的蝉鸣,不时传来的鸟叫声,盛夏的骄阳,寺里却独有一种宁静的清凉。一共九天的时间,每天都是晚上两个小时共读《坛经》,郎朗读经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闪放光。
如今一晃已近八年过去了,期间对于《坛经》也曾经一读再读。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读了。行由品第一仍然让我很惊艳,在于惠能的智慧言行,当他初到五祖堂前,被五祖呵斥"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他的回答是"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就是这一句,已经再次震撼到我,正如释迦牟尼佛一手指天,一手之地所说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一样掷地有声,平等无二。这是何等的智慧心性才有的自信和自尊啊!不由得赞叹!复赞叹!虽然他大字不识一个,却没有任何的自卑,发自本心,出自本性的活泼泼的佛性禅性流露无疑。
还让我很有感觉的就是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一次看到这个偈子就有喜欢的感觉。
惠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让我倾心,拜倒,爱极!与内心很多的感觉非常相似相应,忽远忽近,若有若无,神龙见首不见尾,慨然长叹,心向往之。
师父在惠能偈基础上的阐发又是另一重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处处惹尘埃”,如此意境,也是不可说,不可说!看看我们在红尘俗世中漂流浮沉的芸芸众生,哪个不是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佛性圆满具足,却又在在处处,沾染招惹了多少的贪嗔痴慢疑,烦恼障碍迷惑啊!同时这些个尘埃原本也没有,只是借假修真,一旦勘破,呜呼哀哉,真的就是空空如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我们入梦太深,把梦当真,如此想来,只要看到这些尘埃,也就如白雪见日,化为无形了!这也是“烦恼即菩提”的转化吧!所以感恩所有的贪嗔痴慢疑,感恩所有的烦恼障碍迷惑,感恩所有的尘埃,如果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所谓的借假修真了。
惠能在五祖为其秘密讲法开悟后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从八年前初见的惊鸿一瞥,到之后不断读诵的反复玩味,到近几年在生活工作中的结合,尤其是与《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一书阅读并实修一年的相辅相成,让我越来越有感觉!星云大师在《六祖坛经》的一次演讲中所说六祖开创中国禅风,禅不离行住坐卧,禅就在日常呼吸吃饭睡觉以及工作和生活之中,本来就是活泼的新鲜的流动的,本来就是啊!丁愚仁师所传授的“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行”的咒语正是禅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实用的妙法!还要继续使用,多用,时时处处使用!
此时此刻此人此文,也是尘埃,也无尘埃矣!
前面一个月自己经历了很特别的状态,因为我觉得自己经常陷入了某种无法去思考和行动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我把这个困扰和种子说,种子问我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说觉得这是好事的样子,因为我隐约觉得这和自己修行的法门有关的样子。因为之前学习道德经、金刚经、坛经、传习录,我都有感它们是统一的,都指向同一个本源。然后我就逐渐在从小我的各种思维、感受中脱离,在回归那个本源的样子,也就短暂影响了工作。
前两天在读两本零极限的时候,我很惊讶这本西方的著作和东方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而且它还是用很现代的语言去描述古老智慧的应用。所以在学习零极限的时候也是进一步的加深了自己对它们的融合。回归零点的过程,也就是回归空性、无相的过程,同时又能够更加清楚的感知到宇宙的变化,知道宇宙想让我们去做什么行动。这和坛经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坛经也是要找到那个无念无相无住的本心,然后再来指导人生的方方面面。
今天再读《六祖坛经》,深感禅宗博大精深。六祖说迷时师渡,悟了自渡。而自己目前应该就是在自渡的阶段,因为我很清楚接下来的方向是在哪里。而禅宗的顿教法门,也是告诉人成佛的那个方向在哪里,然后一直顺着那个方向最后也就是佛了。而自己现在是知道,宇宙的本源,是那个最初的极点,可以称它为空、无。而我们的当下能够察觉到各种思想、感受,也是因为我们是从那个零点生出来的,因为零点的原因我们能够察觉。
所以接下来自己的方向,始终都是去回归那个零、空、无的状态,去回归到本源的状态来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六祖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及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这也是对当下的生活工作很好的指导。也就是那个本质的东西一直在察觉着一切,可以称呼它为宇宙之心。它一直在指引自己,告诉我怎么样是最好的行为,给我智慧。所以我所有的思考、行动,并不需要我刻意的去怎么样,只要我回归那个“本心”,自然就知道要如何思考,行动了。
更关键的是,自己现在已经放下了所谓的执着、意义等东西了。我不再会觉得悟道、学习经济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必须要去实现某种使命。我所有的行为,只是回归本心之后,宇宙指引我去做的,也是我在顺应宇宙本身的行为。我也不用刻意去找本心,本心本来就在那里,察觉着一切。这样自己整个过程,都会是平静喜悦,圆满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