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合集6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通用6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篇1

《千年一叹》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在千禧年前夕随凤凰卫视节目组前往欧洲、北非、中东、印度等地考察历史早期文明遗址时所写的日记集。他们不是坐飞机走形式,而是真真正正的驱吉普脚踏实地的走遍人类文明的重要遗迹。他们不仅要面对险峻的自然,更须面对中东动荡的局势、宗教极端分子的威胁和贫困地区衣食住行的匮乏,期间可谓困难重重。余秋雨先生踏上此行并非毫无准备,他知道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支撑他毅然决然的踏上此行的动力是他对待文明严谨的学术精神,他不像个文人,更像个史家。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迹,只相信亲自到达。他如卢梭一般感染上“只能行走,不行走时便无法思考”的疾病。他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待文化的态度。在文化面前,再大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即便有生命的危险,也义无反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悟文化真谛。

他此次行程像古代西方探险家的行走线路,更是与古代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行路线基本重合,从希腊文明出发,途经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余秋雨先生一路行走,重点放置在文明遗址的实地,而非图书馆、研究所、大学、博物馆等人工化和现代化了的场所,他是在考察真真切切的文明遗址,让废墟诉说自己的坎坷文明路。

我们仿佛借余先生的眼睛来看世界,有非常直观的体验,他的文字质朴不究文采,没有被艺术渲染,没有被文化加工,却真实而震撼。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篇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篇3

这个假期,我在百无聊赖之际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跟随作者来了一场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礼貌古国,领略人类礼貌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取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经除中国外的三大礼貌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礼貌古迹,在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礼貌。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战争、杀戮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只剩下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礼貌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其中,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和巴比伦礼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一并销声匿迹。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纷纷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正是如此,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礼貌,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

途经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作者在震惊伤感中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正如歌词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所以我庆幸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庆幸在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而又伟大的祖国在支撑。因此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免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篇4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是余先生在千禧年游历人类古文明的所见所闻,余先生以伤感、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将我的思绪同余先生一道,开启了一段漫长的文化之旅。

叹息,从爱琴海面传来

冒险从希腊开始,看到“闲散第一”这样一个标题来形容希腊,引起了我的思考。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有太多的回忆。古代,特别是从希波战争后,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使它的文化光辉灿烂,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后来,好战尚武的斯巴达人成为了希腊的霸主,但斯巴达人的霸权也未能长久,政治的腐朽和人们思想的堕落使希腊走向衰亡。现代,崇尚闲散的希腊在冷落中与世无争,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结果被现代文明所遗落。

“我们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课题太多、使命太重”。余先生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对比希腊的闲散,中国无时无刻都在奋斗着,为的是实现中国梦。确实,人生太过短暂,可是,人生要的不是为了过上安逸的生活而奋斗的,而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创造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作为青少年,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挑战人生。

千年一叹,叹的不只是希腊灿烂一时的文化,更多的是失落文明的痛心。

叹息,从金字塔中传来

埃及,与希腊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留下来的古文字与文献,承载了太多历史的疑难,而又无法解读,且无法追根溯源,本体文明几近湮没,只有金字塔可以看到文明古国的样子,正如余先生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一个人的过度劳累会损耗元氯,一种文明也是”,在书中,能了解到埃及文明曾经不适度的靡防费于内,又耗伤于外,元气耗尽,不得已最终选择了一种低消耗的原则,但无论是高耗,还是低耗,都给埃及遭成了双重伤害;开罗城内安放死人的区域住着大量穷人甚至还有逃犯,正常居住区内大很多砖楼都没有封顶,整个城市的景观被糟蹋得不成样。

“任何杰出的文明不仅会使自己遭灾,还会给后代引祸,直到千年之后”。因为埃及的恐怖分子严重打击了埃及的国际形象,用一路黑洞洞的口来卫护旅游外别无选择,可想而知,如今的古文明是如此的不堪入目。

千年一叹,叹的不仅仅是屹于天地间的雄伟金字塔,更多的是神秘的埃及文明在动荡的本国中湮灭的哀伤。

叹息,从耶路撒冷传来

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的国家。但犹太民族是一个饱受多灾难的民族,真的不知道命运为什么对这个民族如此不公,驱逐、杀戮、奴役怎么也摆脱不了。

尤其是二战时期,希特勒在欧洲就杀戮了六百万犹太人,这一血淋淋的史实,终于感动了现代人的良知。

“在充满战争的狂热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并不坐在坦克里,也不捧着炸药包躲在街角,而是那些昌死呼唤和平的人”。和平是宁静、是财富、是幸福,我们要坚决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间将变得更美好。

千年一叹,叹的不只是犹太人只要落脚,就能快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更多的是对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包容和怜悯。

文明的衰落,历史的褪色。每当忆起,都有一种沧桑的愁绪,千年一叹,是谁在悲叹?是圣贤之人,是法老后代,还是宗教信徒?当闲散已成习惯,残破已成现状,过往已成历史,那阵阵叹息也只是无奈。《千年一叹》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得以洗礼。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篇5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来应该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可以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气息。“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现在。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篇6

我带着好奇和期待,翻开了《千年一叹》。在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它就对我产生了大大的吸引力。千年一叹,余秋雨先生在叹什么?

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与此同时,有的国家仍然战火中烧,可谓危险重重。所以这一路丈量到的不仅仅是各国各地文化的积淀。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我们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而人之所称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组成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都是那么的圣洁。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以象牙色代表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来到印度时,它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当我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长城,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它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意义太大了,大到可以将宇宙淹没。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如密林的失学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么?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已从这里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呢?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楼么?当我合上这本书之后,我闭上眼睛回想当我翻开书扉页的那一刻的心情。我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了4万公里的旅程,旅游的同时我又不得不发出感叹。那文明的败落和印度的及场景让我若有所思。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文明,最后也用自己双手毁了文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