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读后感优秀14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 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文本:

1、上节课,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本课的第一、二小节,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新词,你能准确认读这些词语吗?

出示:察访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焦急、破败、断垣残壁

降临、啃干粮、长年累月

皎洁、寻访、笔墨纸砚

你能选用同行中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交流)抓住关键词的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复述内容。

2、刚才是分行来看,如果把这些词语做为一个整体,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的这番经历吗?板书“苦”(同步口述:为采草药【写草字头】,夜宿古寺【写古字】,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苦”?板书“?”)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那个夜晚,走近李时珍,探询答案。打开书,认真阅读课文,在你感受到“苦”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精读文本,走近李时珍:

(一)品出文字中的“苦”

1、学生读文、勾画。(四人小组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随机进行,预设如下)

a、住之苦

(1)结合学生发言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一句。

(2)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苦”从何来?结合感受说具体。并结合感受读一读。

(3)这是怎样的一幕,让我们一起轻轻推开门,出示图片(灰尘、断垣残壁、青苔、蜘蛛网)。

──这就是那破败的古寺,你们看,这里到处是(灰尘)。

──就连断垣残壁上也(布满了青苔),青苔多吗?谁再来读读。

──让我们再走近些,你看,屋顶上有(蜘蛛网),窗户上有(蜘蛛网),就连佛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4)此刻,你的感受是否更真切了?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吧,齐读。

(5)从住的地方来看,李时珍的经历真可说是“苦”。

b、吃之苦

(1)结合学生发言出示“啃干粮”一句。

(2)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预设一:能谈到“啃”,读出你对“啃”的体悟。再指名读。

预设二:不能谈到“啃”。

让学生再细细读读,看看有没有哪个字特别吸引眼球?

(3)从吃的角度来看,李时珍的经历真可说是“苦”。

c、工作条件苦

学生汇报,谈体会。

从工作条件来看,李时珍的经历真可说是“苦”。

(二)悟出李时珍眼中的“苦”

1、从住到吃,再到工作的条件,李时珍的这番经历可真是一个字──(苦), 李时珍又是怎样看待这“苦”的呢?迅速到文中找一找吧。

2、用手势告诉我答案在哪一小节?(七)

3、出示第七小节,指名读。

4、李时珍眼中的“苦”,你找到了吗?(结合学生回答点红“苦多了”和“吃点苦”,其中“多”和“点”突出)

5、再读读这两处,你有什么困惑吗?

(预设学生质疑:到底苦多还是苦少?)

6、让我们回到那个夜晚,边读边走进李时珍的内心,探寻他眼中的这份“苦”。指名分角色朗读3-7小节(找李时珍,找庞宪──齐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1)第4小节处

a、随机采访──这里这么脏,你怎么一点儿也不惊讶呢?(见得多了,吃苦值得)

b、原来,面对这破败古寺,李时珍能如此平静,都是因为他心里想着(出示并引读“吃点苦”一句)

c、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李时珍此时的平静,齐读第4小节最后一句。

(2)第5小节处

a、接着分角色读,至小节末(提醒:读书要注意声情并茂)。让学生观察扮演李时珍的同学的表情,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那么苦,为什么还会笑?)

b、让扮演者回答。这浅浅的笑,告诉我们,李时珍一心想的还是(引读“吃点苦”一句)

(3)这样的想法,这微微的笑容,感染着李时珍身边的每一个人,难怪徒弟庞宪会说(引读第6小节)。

7、20、50,这样的数字在李时珍身上还有很多,想知道吗?让我们再来看看吧,出示相关资料。指名分条读。

8、看了这样一组数字,关于这“苦”,你又有什么感受?(扣住“苦”)

9、是啊,可就算历经千辛万苦,李时珍还是认为为了修订《本草》,吃点苦是(值得的)。

10、他一心想的就是《本草》,那就让我们走进他编撰《本草》的不眠之夜,走进书中的一个个药方,说不定,你还能品出另一番(苦)。

12、速读8-13小节,找一找课文中提到的药方,勾一勾。

13、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文中5个药方。

──第一条指名读

──第二条女生读

──第三条男生读

──最后两条最不易区分,齐读。

14、“鸡肠草”“鹅肠草”这两个药方的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呢。你能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吗?先准备准备吧。提醒:有些同学勾出了关键词再练说。(指名说故事)

──好个“端详了一阵”,神情专注的李时珍给你印象?(认真)

──你刚刚是在背故事,谁能讲好故事?可要绘声绘色,还可以加上动作。

──好个“放在嘴里嚼嚼”,(让其再做做动作),李时珍在细细品,你从这动作中又品出些什么(细致谨慎)。

15、其实《本草纲目》中,许多药方都是李时珍通过实践得来的,出示补充的药方,引读。

──通过试验,他知道了(读前三条)

──有的时候,他甚至会用自己的身体来做实验,有这样一个药方(读药方),它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16、让我们静静地浏览。字幕式出示《曼陀罗的故事》

17、翻开了《本草纲目》,解读了一个个药方,相信你对李时珍经历的这份苦一定有了全面的认识,这个问号可以消失了吗?如果要换个标点,你想换为?

18、(!等,让学生说理由──太苦了,甚至要付出生命)结合学生发言引读──李时珍的内心仍然回响着同一个声音(出示并齐读“吃点苦”一句)

19、现在,如果让你也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眼中的(苦),你想说?(预设:“值”等)随机板书

20、�

三、了解《本草》,走进李时珍:

1、真的值吗?一切还得后人评说。出示《本草》图(学生说资料)

出示补充资料(引读)

2、此刻,你对这“苦”与“值”是否有了更深的感悟?那就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李时珍的心声吧。(出示并齐读第七小节)

3、(渐变为李时珍图)这番话语,就出自这位瘦弱的老人,他就是(李时珍),学文结束了,可学习未结束,课后围绕他(李时珍)你还打算做些什么?(学生自主研发研究性学习主题)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苦?!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从而深入体悟文本内容,切身感受李时珍为修《本草》而吃的“苦”。

2、在与文本直接对话,适时补充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知道成功的来之不易,了解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

3、继续培养学生敢于、善于提出疑问,以及复述叙事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以“苦”为抓手,深入学习文本。

2、继续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教学难点:通过文本,感受人物身上的可贵精神品质,特别是体悟李时珍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准备:李时珍的故事,《本草纲目》的介绍,课件等。

李时珍读后感 2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了李时珍和弟子庞宪住宿古寺,体现为民造福的精神,使有了《本草纲目》,让老百姓知道草药作用。想象那个艰难而辛苦的样子,我的心里开始感动,开始沉思······

不畏艰辛为老百姓付出的`李时珍,他坚持到底,用他毕生的精力换来了《本草纲目》。他冒着生命危险,尝试各种草药。他这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我们,为了人民,他能有这种坚持到底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不得不让我们后人学习,值得我们崇敬!

我们21世纪聪明的人类是不是应该这样呢?对,我们应该学习,应该做到!其实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就像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一样。李时珍的回报不仅仅是《本草纲目》,还有后人的赞扬与敬佩。其实我们的生活里也有这种精神······

还记得,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那么多解放军叔叔和志愿者,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奋不顾身救受灾的人们。他们不求回报,不求感谢。我想这就是在我们生活中的付出。

其实我们生活里还有很多很多的付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件小事都可能是付出!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 3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激趣引入,读题质疑。

(二)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三)读通读顺课文。

(四)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理清文章脉络。

(五)认真书写生字,学理清课文脉络,学会概括课文段落大意及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引新。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生齐读课题。

1、课件出示词语: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

边忆边写若有所悟修好《本草》万民得福

指名读词语。

2、你能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3、过渡:李时珍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编写了药物史上一部巨著《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本课讲的是他在编写《本草纲目》近三十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中极普通的一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发生在古寺中的一夜。

(评析:温故而知新。从词语的朗读引入到课文的内容,再到人物的品质,教师就像高明的导游,渐次打开了学生记忆仓库的风景。学生感觉不到词句训练的单调,通过诉说所感,反而对李时珍逐渐产生一种“尊敬感”,自主地感受到人物的高大形象。)

(二)、走近古寺,感受生活之苦。

1、在这座古寺里,李时珍和弟子庞宪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1---7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他们的生活。(学生读书,交流:苦)

2、师:他们的生活究竟苦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课文1---7自然段。

要求:先读读课文1---7自然段,再找出课文中描写他们吃苦的语句,找到了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对感受深的地方还可以做做批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交流:

①吃得苦:他们喝的是泉水,啃的是干粮,这就是“饥餐渴饮”。重点抓住“啃”字。

②行得苦: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出示词语“晓行夜宿”,齐读词语。

③住得苦:那时一座破败的古寺,到处是灰尘:脏;断垣残壁:危险;长满了青苔:

阴暗潮湿;厚厚的蜘蛛网:久无人居,荒凉。

这样的环境,你敢住吗?

师:这古寺实在是破败、荒凉、危险,让我们一起跟着李时珍进去看看吧。

(生齐读第四小节。)

4、在我们看来,李时珍的生活够苦了,但他觉得苦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你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第7小节内容。

“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5、师:在李时珍二十几岁的时候,由于医术精湛,被推荐到太医院当御医。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他过的可能是怎样的生活?

是啊,现在的生活和太医院的生活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可李时珍却不以为苦。因为他觉得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李时珍说的这段话,感受他为了百姓,甘愿吃苦的精神。

生读第七小节。

(评析:引导品读文字,体会李时珍的“苦”。想象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品质,冲击学生的思维,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人文视野拓宽,跳出教材看教材,理解呈现多元,丰富了人物形象。)

(三)、再入古寺,感受工作之勤。

过渡: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不仅饱尝着生活之苦,还经历着更为繁重复杂的编写之苦。

1、请同学们自学8---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些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

2、生读书,教师巡视。

3、交流:

①“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在每天辛苦的奔波后,还要及时记录下来,说明李时珍工作的认真。)

②“边忆边写”。

李时珍在“忆”什么?(白天寻访药材的经历。)

猜猜他都到哪些地方去寻访了?(可联系上文。)

③“几块砖垒成桌子”。

④从他记录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认真。

⑤“端详了一阵”。

“端详”是怎样地在看?(鼓励学生多说些词语,诸如“认真、细致、聚精会神”……)

为什么要“端详”,随便写写不行吗?(“端详”是仔细地看,因为鸡肠草和鹅肠草样子相似,李时珍为了辨别它们,所以看得非常仔细。)

⑥“嚼嚼”。(为了区别它们,他把两种草药扯下一点来放在嘴里嚼嚼。可见他的工作多么认真细致。)

4、师:是不是所有的草药都可以随便放在嘴里?

师:同学们,如果是你,你愿不愿意这么做?为什么?

(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讨论,不管是何种答案,都予以积极的评价)

5、师述《李时珍尝曼陀罗》的小故事。

今天,庞宪看到李时珍又把药草往嘴里塞了,假如你是庞宪,你会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面对弟子的劝告,李时珍会怎样回答呢?

如果说前面他们所受的的是生活上的苦的话,那么试尝草药是在冒生命危险啊,李时珍这么的奋不顾身为的是什么呀?一起说——万民得福。

让我们再来读读他那句简单却不平凡的话。出示:

“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评析:品草药的小故事把李时珍的品质和形象进一步放大,也放大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自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李时珍一起感受“苦”,体会那份“值得”,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6、仅仅是分辨两种药材,工作就这么繁琐,这么危险。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本草纲目》一书中共记载了1892种药材,书中附方一万一千余个,药物图片一千一百余幅,这又得付出多大的艰辛啊!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表现出他工作的辛劳。生齐读12自然段。

7、师述:此时,埋头工作的李时珍已经完全忘记了白天的疲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听,寺外——(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让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象(语速渐缓)——

音乐响起——教师深情朗诵:夜深了,荒凉的破庙里,灯光微弱,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专心地记着药材。他似乎忘记了拄着拐杖蹒跚地登山,忘记了渴了喝泉水、饿了啃干粮,忘记了掉下悬崖险些被摔得粉身碎骨,忘记了品尝毒草时失去了知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修好《本草》,万民得福。

(评析:缓缓流淌的音乐声中,李时珍采药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白发苍苍”“蹒跚登山”“喝泉水、啃干粮”“掉下悬崖”“品尝毒草”,这样可亲可敬的老人怎能教人不动情?学生的情感在声音与音乐的交融中喷涌而出,得以升华。)

(四)总结全文,升华人物形象。

1、将近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将近三十年的辛勤工作,化成了一本书《本草纲目》。

出示课件:《本草纲目》图片及介绍。

李时珍倾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书近200万字,共52卷。里面详细地记载了各种中药的名称、用法和作用。李时珍为后人留下了这样宝贵的经典著作,后人永远记得他。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2、小练笔:看着这本巨著,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吗?请把话写在书上李时珍的画像旁。(配乐)

学生交流。(必要时可结合板书提示引导。)

3、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记住编写《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只是李时珍修《本草纲目》漫漫长途中的一个小故事,同学们课后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李时珍的资料,相信大家对他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评析:学生用饱含情感的小练笔倾泻心中的情感,而教师的总结话语充满情感的力量。这个环节实则上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回顾和把握。)

【课后作业】

1、复述课文。

2、课本p90第三题。

3、搜集有关中药或中成药(包装盒或说明书),了解药效。

4、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或像李时珍一样的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评析:语文学习注重积累与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故事,举行故事会,此举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得到了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不怕吃苦严谨认真一心为民

《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会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赏读,感悟课文内容。

3、体会李时珍为编写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作风和造福人民的可贵精神。

学习重点:品读重点语句,感悟李时珍的“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学习难点: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体验李时珍一心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李时珍的相关资料。2、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反思

(一)、扣“苦”字,巧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先学习课文的前七小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的生活,概括成“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具体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小故事,大背景。

课文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要想让学生深入地感受李时珍的甘于吃苦、一心为民的品质和形象,就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用什么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呢?我发现小小的故事里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些小故事,使得教材由原来的单一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些小故事的支撑下,再来品味文中的情节,学生的体验真实而强烈,人物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丰满,情感丰富起来。同时,小故事也开发了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了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如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等等。看来,小故事里不仅有大背景,还有大文章。

(三)、突重点,读中悟。

本文的教学,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他们面对艰辛时所表现的态度。主要采取找重点句,抓关键词,感情朗读等方法来引导感悟。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三处内容:1、古寺的破败景象;2、李时珍亲自尝草药;3、李时珍师徒的对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精神境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再谈谈各自的理解,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好这几处内容,学生通过对这几处重点内容的精读,体会到李时珍修《本草》时的艰辛与危险,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从而在心目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

(四)、精练习,强感悟。

寻找课文中练习的结合点,这是本课的又一个训练点。课中,我预设学生说和写的训练,让他们展开想象,自由生成,绝不要所谓的标准答案。如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三五句即可,体裁不限。有了很好的课文解读,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练习虽简短,但是效果较好,既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多感悟也很重要。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讲故事和品读文字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尤其是在课文结尾处安排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音乐与声音的交融中画面一幕幕浮现,学生在体验的生成和感悟的撞击中不断升华感情,对人物品质的感受又更进了一步。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 4

我说课的内容是《李时珍夜宿古寺》,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说的是第一课时,下面我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三个板块进行说课。

第一板块:说教材

1.教材分析。《李时珍夜宿古寺》以简约、朴实的笔调叙述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途中与弟子庞宪因为赶路错过了客店,夜宿古寺的事。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细腻、传神,环境描写烘托、渲染了气氛,“于细微处见精神”,李时珍的一言一行彰显了他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品质”的极好范本。

文中还有两幅插图,一幅李时珍本人头像,一幅李时珍与弟子庞宪在古寺中编著《本草》的情景,图文并茂,“古今一相接”,有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

2.预设学习目标、重难点。根据新课标中规定的本阶段学习目标,结合本课写作特点,考虑到学生已有学习情况,预设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准确读记“宪、碗”等8个生字,端正书写“宿、材”等12个生字;(2)理解“夜幕、降临、隐隐”等词语意思,并能串词说一段描写夜晚景色的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感受李时珍为百姓造福不辞辛苦的精神。其中,识记、书写正字,朗读课文为本课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赏读,体会人物精神是难点。

3.学情分析。本课中人物言行如颗颗珍珠散落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而人物的内在精�

第二板块: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本文内容朴素真实,笔调质朴淡雅,文中许多感人的话语,感人的段落读来令人回味悠长,为此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情感因素,“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情传情,以情达情,运用“情境教学法”,看似老套,但却是经久不衰的方法。

说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文想象画面再读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旨在通过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在文字中思接千载,畅游一个来回后,再读课文,积累、涵咏文字中规范、凝练的语言,并进行内化,吸收,进而为我所用。

第三板块: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如下理念:文章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于细节处刻画人物李时珍的形象,看似娓娓道来,没有激情的渲染,但是读进去后,一股情感的暗流在文字中涌动。因此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础,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创设情境,开课揭题。课伊始,教师以课件出示李时珍头像,问:“认识他吗?”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对他你了解多少?”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畅谈对李时珍的了解,最后教师在点评后小结并介绍:“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历时二十八年,风餐露宿,尝尽百草,为世间留下一部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说的就是在他编著《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发生的事,看老师板书课题。”师揭题并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随机教学“宿”的意思,进而理解课题的意思,再读课题,教师问:“围绕课题,你有问题吗?”由学生的回答提炼,聚焦两个质疑点:为什么夜宿古寺?怎样夜宿古寺(在古寺中干了什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此起课,源自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并不是一张白纸,由此就先立足在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上,让他们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人物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揭题,围绕课题质疑,课堂热起来,“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一)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想自己提出的问题。(二)检查反馈。在此过程中重点检查学生对文中字词的掌握,课件出示词语“夜幕、降临、隐隐约约”等,多种形式读词语,特别是想象画面读,教师问:“轻轻地读读这些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彷佛出现怎样的画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评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词语。(三)选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描写夜晚的景色。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透过词语想象画面,丰富词语的内涵,使每个词语灵动起来。同时自然衔接到下一环节“选词语说一段描述夜晚景色的话”。】

(四)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还有字词不理解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因为本课四字词语较多,并且有一些药物名字学生未接触过,让学生相互解疑,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三步,解决疑难,感受人物。教师过渡,提问:“字词会读了,意思也明白了,那课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别着急,再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在学生一番默读、寻找、思考后,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文中重点词句。回答问题“为什么夜宿古寺?”聚焦句子一:“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理解两个问题:“一心赶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要一心赶路?从而顺势导到:“李时珍一心赶路为的是‘四处察访’药材。”随机学习第一段:“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读着读着,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一番品读交流后,得出“李时珍为编著《本草纲目》非常辛苦。”再读这句话,哪些词体现这份“辛苦”?着眼到“风餐露宿”和“晓行夜宿”,理解这两个词,同样先想象画面,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由“为什么夜宿古寺”引出第一、二段的学习,同时有选择地抓住“一心赶路”、“风餐露宿”和“晓行夜宿”体会李时珍的辛苦,由点带面,提升阅读品味。】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教师随即抛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夜宿古寺的原因我们已经找到,那在古寺中李时珍和弟子做了些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首先聚焦句子一:“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读这句话,你有什么话想说。同样让学生体会李时珍的辛苦,并且抓住“啃”字做文章,“啃”我们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作者为什么要用“啃”来描写,一方面由啃感受到干粮的难以下咽;另一方面想到师徒两人一心赶路,肚子早已饿极,饥不择食。“吃的是干粮,喝的是泉水,住的呢?”教师一边板书一边追问,自然联系到文章前面部分对古寺的描写。聚焦句子二:“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让学生朗读描写古寺的句子,感受“破败”,体会作者在描写古寺上细节的刻画入微。由此拓展开去,“其实在编著《本草纲目》的二十八年中,李时珍吃的苦何止这些,同学们不妨阅读这样一段文字。”师穿插课外补充阅读进行练笔:夏天,在炎炎烈日下,李时珍……;冬天,在寒风刺骨中,李时珍……;为了采摘悬崖峭壁上的草药,李时珍……”在一番“苦”的咀嚼后,问:“李时珍又是怎样看待这样的生活?”学生自然找到句子:““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李时珍的这番话,哪里打动了你?”“万民造福,吃点苦是值得的。”围绕“万民造福,吃点苦是值得的。”这句话,反复体会,首先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感受到“李时珍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可贵品质。再抓住这一中心,设计导语引读句子,因为“万民造福,吃点苦是值得的,所以,李时珍……”正因为:“李时珍全心全意想着老百姓,所以他……”,反复引读书中重点语句,一唱三叹。教师再次问到:“李时珍啊李时珍,一路上风餐露宿,连口水都没有喝,你不觉得苦吗?”进行角色的转换,学生说到:“万民造福,吃点苦是值得的。”感受李时珍朴素话语背后的坚定与执着。师小结说到:“是啊,一部《本草纲目》给百姓带来无穷的福祉,请看这样一段介绍。”课件补充对《本草纲目》的介绍及其价值。

【一个“苦”字,看似简简单单,但怎样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触摸到这份苦,进而感受人物李时珍的不怕苦,充分利用重点词句,在文本中细细地读,反复地品。】

结课同样是顺势而成,教师指着文中插图,动情叙说: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下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李时珍,看他如何在月光下,古寺中编著《本草》。

本堂课板书设计,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呈现。既反映课堂主要教学内容,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一心赶路夜宿古寺。

渴饮泉水饿啃干粮,

借着月光编著《本草》?

万民造福吃苦也值!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一、浮想画面,感受古寺环境的破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请大家将语言组织好,先自己说,再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的观照下学习全文。这一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达训练。】

2.课文题目是“李时珍夜宿古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集中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

3.学生找出古寺的特点是“破败”后,师范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败的情景?

组织交流。①情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②分析:“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说明了——(长时间没人住);“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说明了古寺一些墙壁倒塌了,无人修整,寺里阴暗潮湿)。

4.出示:李时珍和庞宪住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 ,是 ,是 ,是 。在这里,没有 ,没有 ,没有 。

5.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重视形象性。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浮想相关画面,感受到李时珍师徒夜宿的古寺是破败的。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灰尘,是断垣残壁,是青苔,是厚厚的蜘蛛网,在这里没有完好的桌椅,没有平整的床铺,没有口渴的饭菜,没有……所出示的填空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投宿环境的艰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前后联系,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师:请大家联系第1—3自然段,说说:李时珍师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

2.学生自读后,组织讨论: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的情况下(第1自然段)。这几个月是怎么走过来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请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想想:在路上,他们饿了——(啃几口干粮。比较:课文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们白天——(赶路察访药材),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李时珍的辛苦不仅仅是在住宿条件上,还在于整个察访过程。这一教学环节在前后文的联系中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在这好几个月的察访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饿了吃什么?渴了喝什么?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从而感受察访过程的艰辛。】

②结合第二自然段:因为他们一心走路,错过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环境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在客店里,没有 ,没有 ,没有 。有的是 ,有的是 ,有的是 。

他们为什么不住在这样温馨的客店里,他们赶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修订《本草》)

3.李时珍师徒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4.李时珍觉得这样苦吗?李时珍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抓住“吃点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造福人类,甘于吃苦”的精神。①李时珍吃的苦少吗?为什么说“吃点苦”?②“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1—7自然段。

【这一环节在进一步将客店与古寺的对照中,在视“诸多之苦”为“吃点苦”的比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那种甘于吃苦的伟大精神。这样的设计是简单的,这样的过程中扎实的,学生的理解是深入的。】

三、适度拓展,体会冒险尝草的精神

1.指名读第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2.组织交流。

①白天,赶路、采药,已经很累了,晚上还在趁着月光记录寻访所得,真令人感动。他们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来的。

②抓住“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不怕冒险的精神。

讨论:李时珍尝药草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出示补充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拿着“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这种草药的学名是“蔓陀罗”。为了解它的药效,李时珍把蔓陀罗泡到了酒里。酒泡好了,李时珍把家人和徒弟找来,嘱咐了他们几句话,就喝了许多药酒,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

过了好长时间,李时珍还没醒过来,家人和徒弟赶忙端来事先准备好的绿豆甘草汤,灌到他嘴里,没多大功夫,李时珍醒了过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当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险时,李时珍笑着说:“不亲自尝尝,怎么断定它的药效呢?”说完,赶忙记录下蔓陀罗的作用、功效以及反应过程等。

【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要体现“适度”原则。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尝百草的冒险精神,教学中补充了这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文字浅显,但内容感人,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李时珍的认识。】

4.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读后出示,要求学生口头填一填: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寺内     。他们饿了, ;渴了, ;冷了, ;累了, 。夜渐渐深了,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要踏上察访药材的路程了。

【这一填空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眼前浮现夜深人静时李时珍师徒活动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白天他们是累的,夜晚他们仍然很辛苦。】

5.组织讨论后,指导读第8—13自然段。

6.师: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苦吗?(的确很苦。)但李时珍怎么说的,读第7自然段。

7.动笔写写:同学们,你学了本文后对李时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请给李时珍写一段心里话。组织交流,结束课堂。

【这一环节的教学其实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受李时珍的伟大,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全国小语会崔峦会长说:“阅读教学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这些论述其实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草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水到渠成地对李时珍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总评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简明,方法要简便,但过程要扎实,理解、感悟要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不能重了朗读而轻了表达,不能重了人文而轻了语言。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内容易懂的课文,学生读了后,就能大致地知道文章的主要意思。再多读几篇,学生也能理解李时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但理解是不是深入了,会不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由衷地对李时珍产生敬佩之情,学生的这种情感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比较恰当地表达出来,这都是教者所要思考并努力实现的实实在在的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学过程是清晰的,是扎实有效的。一是在情境表达中训练语言。教学中设计了几个表达训练点:课始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古寺环境破败时,说说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深夜里,说说李时珍的活动;总结课文时,写写自己的心里话。二是在品词析句中增强感悟。课文为什么用“啃干粮”,不用“吃或咬”;将古寺环境与客店环境进行比较;“吃了那么多苦”与“吃点苦是值得的”进行品析。三是在适度拓展中升华情感。课内补充了李时珍尝药草的一个小故事,加深了学生对李时珍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通过这些过程较好地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 6

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

生:破败。

师:谁来具体说说破败在哪?

生:到处是灰尘。

师:从“到处是灰尘”,你知道了什么?

生:古寺很脏,已经很久没有住了。

师:是啊,这真是一座肮脏的古寺!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朗读句子。

师:这古寺还破败在哪?

生:“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

师:具体说说看你的理解。

生:这座古寺的墙壁都快倒塌了,有的墙上还有窟窿,这是破败啊!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断垣残壁。

师:读好这个词。

生再读“断垣残壁”。

师:就在这断垣残壁上竟然还长满了——

生:青苔。

师:青苔一般都长哪啊?

生:河边,阴暗的地方。

师:是啊,这是一座阴暗潮湿的古寺!

生读句子。

师:还有吗?古寺还破败在哪?

生:“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这蜘蛛网是一点点吗?

生:不是。

师:那是——

生:厚厚的。

师:谁来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

教后反思:

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体会这是一座荒凉、阴暗潮湿、破败的古寺,感受条件的艰苦。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看出当时条件差,生活苦的?学生交流,在这里,我 再次,语文课堂朗读指导也是重点之一。课上凭借有限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来说习得方法是关键,朗读也是如此。这样的朗读才能有效。叶圣陶先生 ”

李时珍读后感 7

古时候有个名医叫李时珍,他听说曼陀罗花这种药草有麻醉作用,可是世人还不不知道合适的服用量。李时珍决定自己来试,他吃了一点以后对徒弟说等一会儿药力发作以后你用针扎我再用刀在我手上割看还痛不痛。过了一会儿,李时珍觉得有些头晕、心慌,可徒弟用针扎时他痛得将手缩了回去。他又吃了一点,李时珍就晕了,徒弟用针扎、用刀尖划他一点也不知道。就这样,李时珍终于摸清了吃麻药的准确用量。

李时珍用他一生的心血,终于写完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有一百九十多万字,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每种药都详细地记述了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儿、功用和采集、制作的'方法。还有1160幅插图。这是古代任何一部本草书所不能比的,是一部伟大的医药学巨典。

读完《李时珍的故事》,我肃然起敬,钦佩不已,李时珍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执着、认真、勇敢值得我们学习。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 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5

放手是一种美丽。这是我从王美芳老师的《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堂出来的第一感受。

本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悟,感受李时珍的察访药材之“苦”,从而逐步领会李时珍为了万民得福 全文几乎是围绕一个主打话题: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李时珍察访生活非常“苦”?找到这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在学生默读完成自学(大概5分钟左右)即将交流的时候,老师说: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注意,别人说过了的感受,我们就不重复说;但是别人如果说到的词句你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要补充,请你把手举得最高,老师就马上请你回答,明白吗?”

在聆听学生回答的时候,我特别关注了他们的语言。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很多学生都非常自如地运用了“我补充意见”“我有不同看法”的话语。甚至有的同学会补充前面若干个同学的发言。而且发言的表达的内容从篇幅和质量上来看都非常值得圈点。在这其中,老师不断地关注学生聆听发言之后的即时反馈,比如问:“××同学,刚才有同学补充了你观点,�

课后我和王老师交流,非常欣赏她的课堂语言和学生的课堂语言。她非常兴奋地告诉我,这个班的孩子就是这样富有个性,有时候老师的预设

走出课堂我在想,放手也是一种美丽,自由与个性才会有呼吸与生长的空间。当然,放手不是“放任”,王老师的这种“放手”理念之下又不乏理性智慧的适时点拨引领,才有学生倾听与表达的良好习惯,才能生发出更多的课堂个性化的语言,也才能从当下的“有效”关注更长远的发展。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李时珍)

此文转载

李时珍读后感 9

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床上看着《李时珍》这一本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围着一个问题:李时珍真的一生下来就是天才,就会写《本草纲目》吗?可是后来直到我从头到尾一直把这本书看完,我才明白这并不是的。

虽然我没机会看到李时珍爷爷,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的眼睛里却清晰地浮现了他的好形象:李时珍爷爷从小就很爱学习,他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为了方便给人治病,在自家的后院种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草药。在李时珍三岁的时候,父亲就让李时珍去后院浇水,李时珍去后院浇完水后,就采下了一片楸楸草药叶子尝了尝觉得很苦,就跑过去问父亲,父亲告诉他中药都那么苦,尝多就习惯了。从此李时珍就开始研究许多中草药。

有一次,父亲拿出一把长有黄色粗根的草药问李时珍:“说说,这是什么药?”“这不是地鲜黄吗?”李时珍想了想回答说。“对,你知道它们的药性吗?”父亲又问。这一次李时珍回答错了。父亲纠正了他的`错误,然后严肃地说:“孩子,你要记住,医生用错药,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呀!轻的会延误病情,重者会把人毒死。千千万万不得马虎呀!”李时珍睁大眼睛点点头,他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中。

李时珍渐渐长大,他萌发了学医的念头,参加了县里的科举考试,中了秀才。后来又参加了第二次考举人的乡试,但榜上无名。乡试落第后,他索性收了个徒弟,开始周游天下去采集各种奇珍异草。有时走到一个地方就歇一会,啃点干粮继续上路。经过千辛万苦和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一本有着190多万字的《本草纲目》,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读这篇文章我有很深的启发: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的刻苦学习,才能做好一件完美的事

李时珍读后感 10

李时珍,这个人的名字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他著书《本草纲目》。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挽救人的生命。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医生的传奇一生吧!

李时珍的父亲是个医生,可他却不愿意做医生。当然,他父亲也不希望他做。在那个时代,医生是杂人,虽十分有钱,但别人也看不起。李时珍去参加科举,但没考上,却患上了肺病。俗话说,凡事有利有弊。这场病,明确了他人生的方向——从医,她不想让人承受自己所承受过的痛苦与折磨。他行医十几年,不计成本医人,使得他钱少了,名气大了。后来,她成了楚王的私人医生,再后来他成了太医。可是她却受不了这个环境。他的病人——嘉靖皇帝每天没病找病。于是李时珍开始了研究宫中的药材,直到他学不到的东西了,才回到民间,像神农氏一样尝百草,最后祝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最后著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当年给穷人看病,从来没有让人加钱,他不计成本、热情问诊、嘘寒问暖。从这,可以体现出他医德高尚。他一直在做赔本买卖,却毫无怨言。因为他是一个医生,医人的医生,而不是商人,赚钱的商人。他没有在金钱中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虽然减少了积蓄,可他壮大了名声,可见,上天是不会不垂青于好人的。

到了嘉靖31年,李时珍弃官回乡。他做过太医,名气很大,当然要医治人的`话收入很多。可他并没有那么做。当时,什么药材是做什么用的,没几个人清楚,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患了感冒给你开几句砒霜应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李时珍依旧没有在金钱中迷失自己,他要救的人,准备著书。

从此,他从一个名医变成了流浪汉,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为了人的幸福。李时珍开始远行,足迹踏遍了全国13省,凡是有药材的地方就有它的踪影。为了弄清药物的疗效,他亲自品尝过许多药物,好几次差点植物中毒。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那是传说,明朝时期,李时珍尝百草,那是现实!

伟大的李时珍,医术高明的李时珍,医德高尚的李时珍,始终没有在金钱中迷失自己,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被忘记。

李时珍读后感 11

《李时珍》写的是李时珍成长的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很早以前,在苏州中医李月池家,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就是李时珍。

李时珍从小就热爱医学,在家的后院里缠着爸爸问这问那,那是因为爸爸家的`后院里有很多草药。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时珍一天天地长大,他八岁时,后院的草药全被他认完了,但是 就这样,李时珍长大后,把《本草经》修改成了《本草纲目》。

读完《李时珍》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很多知识,特别是知道了李时珍从小热爱医学,爱得如痴如醉,平时总是缠着父亲不放,勤奋学习,记住了很多花草的药性、用途。李时珍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这样耳濡目染,为民行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他的勤奋努力,让他把前人写下的《本草经》修改成了《本草纲目》,真是了不起。

我要向李时珍学习,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争取进步,将来为人民服务,为父母争光,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 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1

教师用投影出示一组数字:30,200万,52,1892,10,百。

学生读一读这组数字。

师:读了这组数字,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我们这节是语文课,又不是数学课,老师为什么让我们来认读数字呢?

师:问得好。光读这些数字确实让人弄不懂,如果把这些数字放在这样的一段话里面,你们就会明白一些了。(教师出示下面一段话)有这样的一部书,用了30年的时间写成,全书近200万字,一共52卷,记载了1892味药,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部书太不平常了。

生:我感到有一点自豪,因为这是一部中国人写的书。

生:我想知道这是什么书?是谁写的?

生:老师,我知道这部书名叫《本草纲目》,他的作者是李时珍。

师:对,是李时珍修订了《本草纲目》这部书,他是明代的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

生:老师,我想,李时珍用三十年的时间才写成功,那他一定吃了许多苦,一定有许多让人感动的故事吧?

师: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李时珍)

此文转载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 13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离他们的生活是很遥远的。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李时珍的可贵精神,产生对这位历史伟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对于这么长的文章,在课时的划分上,出于考虑课文一些词语与药草有关,一些词语理解也比较难,如: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断垣残壁  生嚼无涎  生嚼涎滑  呃逆,文章后面又有有关训练学生分段和概括大意的训练。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在训练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四句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事情也在不断发展着,引导学生概括在不同的时间段师徒俩所做:太阳下山时,错过客店,决定住破庙。夜幕降临时,饥餐渴饮,笑谈吃苦。月亮升起时,记载所得,亲尝草药。再根据这四句话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这样,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在学习生字词和整体感知上。文章内容基本没有涉及。

《李时珍夜宿古寺》全文贯穿一个“苦”字,这个“苦”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第二课时,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这样设计教学的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入手,让学生理解,并以此引出核心问题:李时珍说的“吃点苦”是怎样的苦。

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李时珍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记录苦,再展开想象:

a、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雨滂沱的黄昏,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又是中秋月圆时,李时珍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通过联系说话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吃的其它苦并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在对李时珍的语言一唱三叹中,感悟人物高大的形象!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

在对于本课的理解上,我们不能孤立在局部,而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注意文中的前后联系。对于第12段的理解,如果不联系6、7段的师徒对话,不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学生也许只能停留在对嚼草举动危险性的认识,就不能挖掘到他此举的思想根源是为了“万民得福”,学生也就不能在心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展开学习,学着老师的方法,紧扣课题,理解文章主要写了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和在古寺里干了什么的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根据课题学习,可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周密性很有帮助。

但是老师在课堂上语言的引导不够,对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没有提前搜集更多的资料,使学生对当时人们生活的疾苦体会得不够深刻,以至在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时,不那么水到渠成。以后再上此类课,老师应提前做好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国标本第七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我紧扣这一节,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李时珍读后感 14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出身医学世家,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乡医的地位一直很低,父亲为了能扭转家族贫穷的状态,希望他熟读四五,学做八股,考取功名,求得官职,李时珍也的确是听从父命,发奋苦读,多次赴考,可惜只在第一次14岁时考中秀才,之后就一连三次名落孙山,无缘进士。

事实是,他的兴趣所在是医学,弃医从儒本身就违背了自己的心愿,终于在屡次科考失败后,他才坚定学医信念,向父亲表明立场,“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从此李时珍随父学医,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尝了无数药,救了无数人,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志向,也凭着自己的精湛医术当了官,进了皇宫,还有幸见到了皇上,只可惜皇上只重仙丹不重医,并未让李时珍的高超医术得到最大的发挥,也没有接受李时珍重修本草的建议。

即使没有任何经济与官方的支持,李时珍也坚决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凭着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本着尊重事实的的严谨医学态度,怀着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跋山涉水,活捉蕲蛇,尝遍百草,拜师求学,钻研医典,在52岁时开始编写《本草纲目》的初稿,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本书“博而不繁,详而有要”,收录药物1892种,附药图1109幅,附方11096方,不仅在现代药物学和医学的研究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在动植物、矿物、天文、地理、哲学、文学和化学、农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价值。

李时珍的故事再一次印证了,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与人生目标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想到孩子们以及我们,其实每天都像机器人一样的生活着,孩子们学习做题,周而复始,大人们朝九晚五,年复一年,只有少数人成功的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什么?兴趣和理想,我想是这样的,看看那些伟大的大家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系家国的梦想,并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为之努力奋斗!又一个问题抛过来了,如何让自己和孩子顺利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兴趣所在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