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17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1

随着信息时代、网� 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

《病隙碎笔》读后感 2

《病隙碎笔》是一本医疗畅销书,由吕晓禾医生所写,出版于2019年。整本书是医生的笔记,收录了他多年来工作中遇到过的病例、情况、治疗等,既是医学知识的总结,也是对医生本职工作的折射。

我是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来读了起来。整本书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充满了医生对患者尽心尽力的态度和秉持医德的美好理念,令人为之动容,对于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是只从书本上理论学习,很难真正接触到实践中的情况,而《病隙碎笔》是一次亲身接触到真实病例的机会,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医生工作的压力和医患关系的紧张。通过对书中病例的分析,我也从中了解到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除了医学方面,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医生的神圣和良心,吕晓禾医生的'笔记中多次强调医德医风,将医生的角色塑造成了一个谨慎的治疗者、负责的医生和关注患者生命的护者。在疾病流行的时代,医生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越多的人需要像吕晓禾医生一样认真负责、爱心与责任并存。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另外,《病隙碎笔》也激发了我对医疗行业的探究和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意识的逐渐提高,医疗行业的发展也逐步受到重视。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更为完善的医疗体系,如何更好地保护患者的权益,如何更好地借鉴先进医疗技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总之,《病隙碎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的文笔中,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医生很懂得爱与责任,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要时刻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我们可以学习医学知识,也可以从这种旁观者身份中,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的真理。我相信这本书不单单会令我高兴不已,更能让我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有所启迪。

《病隙碎笔》读书心得 3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所以那些只是随着肉身的欲望而活的,你会说他没有灵魂。这个不能用脚走路,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指坐着,躺着,死)的人,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就这样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4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 上帝因为“魔鬼”撒旦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撒旦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 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但这好像又有宿命论的嫌疑,且透着极度的悲观。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铁生只看到上帝降灾给约伯,却没有看到上帝恢复约伯幸福的`一幕,可见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弃民”,作为上帝的选民,即使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局总归是好的。而一旦成为“弃民”,则无论如何努力进取,如何虔敬的祈祷,都无法摆脱被上帝抛弃的命运。由此我又要说,上帝其实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视自己的遭际,要安抚受伤的躯体与心灵,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无意,还是无奈?真的存在上帝吗?

病隙碎笔读后感 5

最初听到史铁生这个名字来自于语文课本《我与地坛》,依稀记得老师的介绍,钢铁般的意志、坚强、与病魔抗争等等。但是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最真实的史铁生,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他的“笑看人生”。

翻开书本就是就能看到满脸慈爱,眼神炙热,微笑看着前方的史铁生,寄语“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心中不禁对老先生心生敬意,这样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先生与我脑海中的完全不同,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欢乐和充实,脸上的笑容代表内心的阳光与洒脱,这让我忍不住想走进他的内心,触摸他的文字。目录将文章分为六部分,表达自己对生命、对世界、对生活的的看法,是一本记录自己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心酸与无奈、挣扎与无助、恐惧与坚强、无望与期盼……但更多的是在黑夜中自己冷静的思考,心中执着的信仰。难以想象史老先生能将自己的生病风趣地称为生活体验之一,从他一开始的怨天尤人,饱受病痛的折磨,人生的不如意让他喘不过气来,到后开通过自己的文字把冷静下来的思考进行细腻的剖析。在作者看来名字中的“铁生”二字,是自己病不死的保佑,正是他内心的坚强与不屈的毅力,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的普通人对病魔的抗争。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文字“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祥。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的确每个人都要学会享受当下的幸福生活珍惜现在,无论在哪里身处何种处境,我们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永远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能看到旭日东升自己是幸运的;能与爱人看浪漫晚霞自己是幸运的;能感受山谷的清风自己是幸运的;能与家人一起吃饭闲聊自己是幸运的……这样想来我们不用羡慕不用攀比,自己已经就是最幸福的了,其实幸福是什么,它没有答案,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

回到文章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与智慧,坦诚与豁达。“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畏、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史铁生教会我们接纳这个苦难的世界,自己追求的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在病痛中作者找到了生存的真谛,只要生活的希望不灭就有机会化解苦难。

最后我也希望每一位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与我一同笑看!

《病隙碎笔》读后感 6

《病隙碎笔》顾名思义是为在与疾病抗争的闲隙中所写下的零碎笔触。书中记录着他是如何看待“两个自己”——一个被疾病缠身,一个拥有自由灵魂,也流露出作者以犹在另一个世界的角度对生活、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不得不惊服,非同寻常的生活阅历给了他卓越而深远的感悟与见解。

书的开始便谈及“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作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其中的约伯何尝不是史先生呢?他将自己生命的不幸,乐观地表述为追求“约伯的信心”。反观当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苦难与福乐都是我们要接受的全部,不能仅活在被拿掉苦难的世界。

“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哪怕身陷囹圄,史先生也要努力地表达内心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向上的生存向度”的追求。

史铁生的伟大不单在于他个人的文学建树,更在于他热衷于以身试教向普罗大众发出号召。他以自己“身临其境”所特有的说服力去拯救那些“迂腐”以及“死掉”的思想。他所展现的不单是自己对命运的反抗,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救赎。

当然,囿于见识有限,想要完全读懂史先生对人生的参透还言过尚早,但哪怕我们所能读出的仅是皮毛,也已是极大的受益匪浅了。史先生在书中对生命这样解读,“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试问,有多少人能像他这般淡化苦难并且超然物外。大多数人缺少这份透彻地看待生活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走了弯路,甚至渐行渐远。

在这个越发倾向于“自我”的时代,人们越发扩大地去捍卫自己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去吃亏,于是不免沦落得更加物欲化,不免遗忘丢失掉幸福的真谛。

我们要仰望星空,但我们也得脚踏实地,适当地放慢步伐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扪心自问初心何在。是我们改变世界而不是世界改变我们,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急功近利,会让我们的人生路清晰很多。

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超越文字的力量,是相见恨晚的领悟。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7

史铁生先生说过:“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我们体会到史铁生先生面对病痛打击最初的迷茫,他的脾气变得喜怒无常,他一定是痛苦的。但在《病隙碎笔》中完全感受不到,亦或说是他看清了什么,明白了现实,从而使“他孱弱的心渐渐强壮了些的时候”他才写下了《病隙碎笔》。

他不再像《秋天的怀念》中去抱怨生病。

不生病的时候总是挑嘴,什么都不愿意吃,一旦发了烧,歪倒在床上,一碗白米的粥都是清甜美味的。

遇到生活中的不顺心的事谁不会抱怨呢?一些啰嗦的小事,不然就是像史铁生先生一样生病的大事。但是史铁生先生幡然醒悟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有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所以他抱未来以希望。在约伯的信心面前,没有福乐做引诱,有的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在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但在最后上帝还是把约伯失去的一切都还给了约伯,终于还是赐福给了那个屡遭厄运的老人。他说:“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

书中提到过他已故的好友周郿英先生。同样是恶病缠身、高烧不断。但他就这么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用一分一分拼接出来的三年,谁人不为之赞叹他的坚强?虽然他满怀信心,但他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也不是对信心的嘲弄。史铁生先生认为,信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才可以领受。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想起故人的经历,或是自己也正在经历着差不多困苦的过程,史铁生先生在后面的随笔中提到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我明白他不想纸醉金迷的活着,他 它让我想到了庄周。庄周亦是认为死亡并不是离开和消失,而是回归了自然成为了气、飘在天空的云、花草树木和四季的风。可能庄周更逍遥些,他擦淡了生与死的界限。

“所以一切尘世之名都可以磨灭,而"我"不死。”这是史铁生先生最后给出的答案。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写出的是一本真正的救赎,也确确实实能看到史铁生先生生命的光亮,他有一个滚烫的炙诚的灵魂,并将永远饱含希望。

天地间的热情不会寂灭,轰轰烈烈的消息也总要传达,人是这热情的载体,永远存在。

《病隙碎笔》读后感 8

早就听说史铁生,仅仅知道他是一名残疾作家,我想一定是和张海迪、海伦一样身残志坚的人物吧,却从来没有想过非要看他的作品不可。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窦桂梅的教学实录,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窦老师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那篇文章,那是第一次为教学实录而感动落泪——此前,我只是把名师的教学实录当作经典教案,为赛课、开课而临时抱佛脚罢了。因此,我便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看看史铁生的作品:《病隙碎笔》!

暑假看了一遍,只觉得文字不多,但很深沉!有些地方生涩难懂,因此只是半半拉拉读了。

开学之后,一直忙于教学,也少有闲情读那本书了。

再读《病隙碎笔》是在快过半学期之后,因心情极糟糕无法排解,所以随便拿本书看看,没想到却让我读懂了自信——我当时最不能摆正的心态。很清楚地记得那段日子我活得稀里糊涂,整天昏昏然,像被烟雾笼罩,看不清楚前面的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也不知道该停在何处,上课的时候,我感觉不到学生跳动的心,感觉书本离我好远好远。我不再相信自己,我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我看见学生认真专心地听课,我依旧觉得他们是差生!我不再相信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激情四溢也是粗枝大叶,没什么可圈可点的。那段时间我深刻感受到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活着是多么得可怜、可悲。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一个老师很用感情地教一个看不见任何希望的班级是多么的痛苦!最好的解脱方法该是麻木吧。我很迷惘!

可史铁生说得好:

重病之时,我总想起已故好友周郿英,想起他躺在病房里,瘦得只剩一副骨架,高烧不断,溃烂的腹部不但不愈合反而在扩展……窗外阳光灿烂,天上流云飞走,他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有几次就那么昏过去。就这样,三年,他从未放弃希望。现在我才看见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信心。三年,那是一分钟一分钟连接起来的,漫漫长夜到漫漫白昼,每一分钟的前面都没有确定的许诺,无论科学还是神明,都没给他写过保证书。我曾像所有他的朋友一样赞叹他的坚强,却深藏着迷惑:他在想什么,怎样想

可能很简单:他要活下去,他不相信他不能够好起来。从约伯故事的启示中我知道: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

但是他没能活下去,三年之后的一个早晨,他走了。这是对信心的嘲弄吗?当然不是。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惟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终于,我读懂了什么是自信?就是绝望彻底依旧微笑面对!曾经以为只因有收获,才要自信努力地前行,那种努力才是有价值的,现在才明白不是任何努力都有价值,纵使今天你走的这条路是死路,也要学会微笑地面对!人的一生并不都是圆满啊!

感谢这本书,感谢史铁生,让我重新面对我自己!

《病隙碎笔》读后感 9

史铁生,一个常年与病痛斗争的病人,一个因残疾与轮椅相伴的残疾人,一个坐在轮椅上写作的作家。他的传奇生活,铸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独到思想,创造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文学笔录”。

拜读了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我好像走进了他在残疾后平复心情,终究走上创作道路的坎坷人生。

作者将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由几十个小节组成,小节中写到了生死,也写到了对故友的回忆,对世俗的讽刺,以及他所看到的世界。也许这就是“碎笔”却又不“碎”,总有那么一种若隐若现的关系将故事联系,说不出道不明。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看到这儿,我不禁感叹,这种半开玩笑的话竟出自一个双腿残疾又患有尿毒症的人嘴里,那么淡然自若,难道是他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不。是他的希望,他希望自己能不被禁锢在“病人”这个身份之中,拥有另一片乐土,我想,他做到了,他的职业是生病,但他的业余生活依然丰富。

在第二部分中,史铁生用巧妙的手法将自己心里的人与自己变成两个人,写不同的思想甚至“斗嘴”,看似互相拖累,心灵拖累身体,身体脱离心灵,可“两人”却更像朋友,“我们一起坐在地坛的老柏树下,看天看地,听上帝一声不响”正是史铁生先生的这种矛盾心理让我无法放下手中的书,思绪已经完完全全进入了他的世界。史铁生的特点不在于他所栖居过的某一肉身,而在于他曾经有过的心路历程,据此,他得出结论“史铁生才是史铁生,我才是我”。在一系列“心中的我”与“真实的我”的讨论中,他终于得出结论,而我的思绪却久久沉浸其中。

残疾后的史铁生也曾有过一段低迷期。在那段时光中,他始终不能相信也不敢相信他这一辈子会在轮椅上度过,即使是面对心爱的母亲,他也放弃了对她的诉说。直至他亲生体会到了母亲对他无言的爱,他的心被震动了,心灵之窗被打破了,他终于选择不让母亲担心,即使身处轮椅,也要用一颗勇敢的心来面对生活。

我们也曾做过这样的事,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总会收起身体上的病痛,即使内心渴望关怀,也依旧关闭心门。此时,父母亲总会察觉到什么,即使嘴上不说,也会默�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残疾人不配拥有爱情(即使从未说出口,至少心里会想),史铁生也用他与妻子的幸福生活向这些人证明:即使当爱情来临时,史铁生双腿已残,但他终究收获了爱情。于是对爱情的讨论也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他的碎笔中。

史铁生说:“爱情不是出于大脑的明智,而是处于灵魂的牵挂,不是肉身的捕捉或替换,而是灵魂的漫展和相遇。”同样的,“爱情不像婚姻是现实的契约,爱情是站在现实的边缘向着神秘未知的呼唤与祈祷,他根本是一种理想与信仰”。

《病隙碎笔》记录了史铁生在生病时的心路历程,里面有他比较真实的想法,或许在他看来,将比较真的自己展现给大家也是一种“文化”。还有我说的“说不出道不明的关系”或许就是史铁生先生对生命的一种珍惜与敬畏。

病隙碎笔读后感900字 10

在孤独的生命中思考

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对生命的来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作者于内心的苦闷与彷徨中生发出的坚强与豁达。生命就像一场又一场永不休上、永无止境的期盼。

当人初初降临这个世界时,你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你走之时,悲伤的泪水会在汇入时间的汪洋后,不见其影。回望岁月长河,生命就是孤独的`,人生本就该平静地出场,安静地离场。

生命无论站在安稳处还是偏倒于裂缝中,只要有呼吸、有行走,就会有沉思与追问,只要有一息尚存,就应该热爱生命!

从来到这个世界起,我们就注定在死亡倒计时,所以死亡不应该是决定我们做不做一件事、快乐与否的原因。我想,生命害怕单调甚于死亡,它不在乎结局与长短,在乎的是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度过这些日子,我们应该拥有的是过程的精彩而不是短暂的结果。

改变你能改变的,珍惜你所拥有的。你不能延长生命,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要学会相信相信的力量——我行!我们的生命绝不能在费尽心思地刮骨索取、争夺名利中蝇营度过,绝不能排徊在得与失,苦与乐之间,绝不能在不同概念中争论不休,平凡也极其伟大!

史铁生生病的日子长极了,像是永远扯不断的渔线,这一头死死钩着他,使他无法游得更远。但他的坚强与豁达让人觉得他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路上顺风顺水之人。

因为残疾,他才有机会抛却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繁纷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静静地看着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他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他碎笔成山的文章,时而幽默、时而深邃,时而旷达……史铁生是如此平实地谈死亡。生命是一种淡然安静的姿态,我们要学会同生活、同生命和解。

个人的生命从来都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在追寻人生意义的途中,每个人都应倾听自己的心。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失去看向太阳的决心。强大,无一例外都是来源于在苦难中的坚持,在炼狱中的磨砺。

《病隙碎笔》里所传递出来的,绝非只是一个疾患者的苦难与抗争,更多的是哲学的沉思。史铁生存在的意义在于他最终没有被死亡摇落反而更加坚固了信心。多变的命运无法预测与掌控,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选择正是,不回避,选择勇敢与坚持,选择做蔑视命运的“史铁生”,这才是真正的勇士,这才是苦难中真正的清醒。

我们都是一介凡人,我们会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各自的岁月,纵然终点尘霭迷蒙,但勇敢的我们依然能无畏地向前走,因为沿途必有重重风景!

病隙碎笔读后感700字 11

早就听说史铁生,仅仅知道他是一名残疾作家,我想一定是和张海迪、海伦一样身残志坚的人物吧,却从来没有想过非要看他的作品不可。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窦桂梅的教学实录,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窦老师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那篇文章,那是第一次为教学实录而感动落泪——此前,我只是把名师的教学实录当作经典教案,为赛课、开课而临时抱佛脚罢了。因此,我便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看看史铁生的作品:《病隙碎笔》!

史铁生说得好:

重病之时,我总想起已故好友周郿英,想起他躺在病房里,瘦得只剩一副骨架,高烧不断,溃烂的腹部不但不愈合反而在扩展……窗外阳光灿烂,天上流云飞走,他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有几次就那么昏过去。就这样,三年,他从未放弃希望。现在我才看见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信心。三年,那是一分钟一分钟连接起来的,漫漫长夜到漫漫白昼,每一分钟的前面都没有确定的许诺,无论科学还是神明,都没给他写过保证书。我曾像所有他的朋友一样赞叹他的`坚强,却深藏着迷惑:他在想什么,怎样想

可能很简单:他要活下去,他不相信他不能够好起来。从约伯故事的启示中我知道: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

但是他没能活下去,三年之后的一个早晨,他走了。这是对信心的嘲弄吗?当然不是。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惟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终于,我读懂了什么是自信?就是绝望彻底依旧微笑面对!曾经以为只因有收获,才要自信努力地前行,那种努力才是有价值的,现在才明白不是任何努力都有价值,纵使今天你走的这条路是死路,也要学会微笑地面对!人的一生并不都是圆满啊!

感谢这本书,感谢史铁生,让我重新面对我自己!

《病隙碎笔》读后感 12

病,隙,碎,这三个字,一个字一个字往后读,像英语中的句末降调一样,读来又轻又弱,让人觉得似有一种快完结的无奈,免不得想加一声叹息。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在咬文嚼字,这没什么不好,史铁生在文字里倾诉他的“心流”,我们读者在文字里寻找能够读懂的感觉,我在这三个字里,在史铁生的《病隙碎笔》里读到什么感觉呢?这感觉不像秋天的落红,更像风中的残叶。

史铁生是坦诚的人,他的碎笔的写作并没有太多的刻意包装,隐藏一些不愿为人知的思想。宗教和命运的叩问,贪念和欲望的表达,生活认知的各种怀疑,他的思考,他的混淆,他的辩驳,他的批判,他把这些一点一点记录了下来,并不太关注他人的想法,他想要表达的是他真实的“心流”,在那一刻的真实想法。他活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面,甚至把身体和心灵分离成两个不同的角色,像被强制拴在一起的难兄难弟,彼此嘲讽又相互怜惜。

在他的这本书里,特别是后半部分,你会看到他在质疑很多观点,很多认知想法。他努力地表达他的质疑,却不针对任何人,亦不愿伤害任何人,就像他喜欢倔强地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掰手腕,比力量一样,他喜欢如此做,但是他的认知和观点的边缘都是模糊的,没有明显的界线轮廓。似乎是他因身体的原因,并不太体面地坐在轮椅上,有敢于直面厄运的勇气,却无可奈何地在内心生发出一丝丝卑微,不渴望他的想法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也许他更倾向于理解生活中的各种弱者的处境。

如果上帝用他无端的手,把命运之牌重洗一次,让我再做一次选择,我会在心里祈愿,我今后的命运就像现在一样吧,无病,无灾,亦无太多财富。“幸福”和“富足”在远处向我挥舞着双手,有时候也会让我无法气定神闲地呆在原处,内心有了些渴望,像仰望星空下的白月光。月亮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只向世人展示它那温柔的一面,而它黑暗的背面,不换个角度观看,你永远都很难看清它真实的模样。普通如我,循规蹈矩地在时光里行走,如果只是用想像来设身处地,而不用阅读去触摸他人的灵魂,也许不会明了世界的多姿态,人性的极复杂。读《病隙碎笔》,我感觉就像史铁生拉着我一起坐在月球的背面,默默地一起注视那黑暗球面的坑坑洼洼。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的这段文字让人很有感触,我摘抄下来,以便今后能借着他的言语,来呵护自己的静气。当我心有不甘的时候,也许可以读一读这段话,找回坐在月球背面的感觉。生活中有更幸福,更富裕,更贵气,生活还有更灾难,更凄惨,更贫苦,而当下的生活,此时还在努力的自己,才是恰如其分的好。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13

起初,是在《南方周末》的一篇书评中读到这句话——“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由此,被震动。没办法不震动。其时,我正不断地被失败的利齿所啃噬,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我的内心深处,极需要有一个外在的明证,好说服和宽慰自己:这样的坚持是必须的,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于是,几次三番地去那家书店,终于等到了它的出现。待一口气读完它,始知它的分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

“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信手翻开一页,你的目光就不能不被这些貌似平常的语句所触动。关于史铁生,我想大多数人除了对那篇堪称美文的《我与地坛》印象深刻以外,便是从各种报道中得知他的残疾与他的笔耕不辍。你可以敬佩他的顽强,也可以效仿他的文笔,但,你无论如何学不来他的坦然与豁达。因为,相比史铁生而言,我们都太幸运了,也太轻视生命的意义了。人的`一生中,需要面对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得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期而遇的往往不是惊喜,而是意外,比如残疾,比如失意,比如一切的不公和怨怼。看看这些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吧,这些写于人生之上的哲学笔记。一个健全的身躯未必比一颗健全的心灵强壮,因为,惟有后者,才可能一以贯之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尤其在当下这个市声喧嚣,物质泛滥的尘世间,要保持心灵的健全是多么地不容易。因而,读这些从容而安详的文字,实在令我们这些身陷红尘而身不由己的凡夫俗子们汗颜,既而反省与沉思。

共六部分243则笔记式的随笔,涉及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它们既是间断的(作者的病情似乎也不允许他撰写长文),又是连通的,沉着,宁静,却又铿锵入耳。那是他以笔代步,以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踏出的强有力的足音。这既是作者的人生笔记,亦可说是一册通俗哲学读本。其间,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佶屈聱牙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正是通过他那双“对生命意义不肯放松的累人的眼睛”,读者可以藉此反观个人的懦弱与流俗,重新检索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选择,与作者一同追问和解答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在很多作家的笔下,我都读到过它们对史铁生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但这本《病隙碎笔》却没有通常的“序”和“跋”。我想,也许他的文字是无法概括也无法提炼的,惯常的方式不足以取代这些文字的真正意义。没有谁能担得起这份殊荣,而他,同样也无须其他任何注解。

在很多个辽阔无边的暗夜里,在很多个徘徊于取舍之间的瞬间,幸而,我的手边有这样的文字与思考,为我提供一面透视凡尘的明镜,拨云见日,窥见道路的尽头,仍将是精神的恒途。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14

《病隙碎笔》记录了史铁生在尿毒症透析的间隙对人性、爱情、信仰、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读之余,内心激荡,我的灵魂随着他的灵魂颤动、颤栗,追随之余也引发了我深刻的思索。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的感受幸福。”史铁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铁生,像钢铁般的生长,他不屈的勇气和坚忍的意志,打动了无数的人。我相信,追求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具体来说,由于每个人的相对价值观不同,而且没有一个绝对的价值观,就是还没有一个价值观可以得到大家绝对的认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标准自然是不同的。叔本华认为,幸福和快乐是消极和虚无的,而痛苦则是永恒的。这点我很认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对痛苦的态度,把人生视为历练的旅程,把痛苦视为理所应当的存在,这样我们不会被苦难打倒,反而会像破茧的蝴蝶,涅槃的凤凰,绚烂。

“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到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的挣扎,唯当互爱。”生活本就不容易,只要在生活,痛苦便随之而来,而且还在不断延伸。你的痛苦,我也有,他也有,古人有,今人有,不同地域的人也都有。那只能是以我心,换你心,才不负这苦痛,才能不负来这人世走一遭。写到这里,主题也便明了了,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对死有独到的看法,可能因为他离死神很近,比大多数人来得更近。 灵魂不死,是人类最高级的猜想。现在还没有任何的科学证据证明灵魂不死,但是呢,也同样没有证据证明灵魂会随着肉体而死亡。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并不执着,我不 所以,我对死亡的态度是以一颗平和、淡然的心来看,死亡不可避免,我相信肉体死亡之后便无意识了,所以不必害怕死亡之后的事,因为你不会有害怕的感觉了。既然如此,那就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在过程中享受精彩的人生。

禅宗中有个词叫“明心见性”,用心理学解释就是让处在冰山一角下面的无意识尽可能的显现出来,进入意识当中;用文学来解释就是在人生这幕剧中,尽可能多的做观众,而少做演员。真正的英雄,是把这世间看的透彻,而仍然以一颗博爱的心来对待世人。史铁生,我想,他做到了,他经历了为数不少的苦难,他的灵魂在高处、远处、旁边冷静的、淡然的观察着肉体的他,他的灵魂始终处在观众席的位置,看着他的肉体,仿佛那只是一个臭皮囊,关他史铁生什么事呢。

我敬重他,敬重他海一般的深沉,山一般的厚重;敬重他深刻的思想,宽大的胸怀;敬重他在朝圣者的道路上的坚定,勇往直前,敬重他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病隙碎笔》读后感 15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

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他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我认为《病隙碎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读者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病隙碎笔》读后感 16

人生,何为残缺,何为完整,这一对比,蓦然发现世间又如何有绝对的完整呢?若说残疾是一种残缺,正常的人又何尝没有残缺呢?怯懦,自卑是心灵的残疾,是人生的残缺。我们对于所谓的残疾人常抱有同情的态度,却始终忘记,我们所不能克服的缺点也是欠缺是残疾。

在白昼的光影里,我们忙于与世间俗人俗世的交互,却忘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尤其那心流所遭受的黑暗更是辽阔无边。”在自我独处之时,有些话与自己诉说,有些梦与自己相悦。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才能找寻出自己的残缺,像是在无边的黑暗中一点点找寻出微微光刺破的缝隙,在缝隙中挣扎,在挣扎中寻求完美。但完美又只是一个过程,却不可能成为终点。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谈到“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为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如此说来,完美便不可能有终点,我们所追求的,也是通往完美的一种永恒的通途。我们对残缺是存在不满的,在对自我的不满中,寻求对完美的追逐。

铁生在地坛的老柏树下抬头看天,在静谧中无言对话自我,人生本就是一场赌注,我们迷茫,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在过去与未来的路口仰头望天,过去已逝,前途莫辨。我们是孤注一掷地决绝向前走,尽管肉身和心灵存在着痛苦与残缺,但希望永存。“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无时无刻,我们不存在着残疾,尴尬于日夜叨扰自己,在灵魂深处“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在残缺与完美之间,低头自问,这是现实,还是梦境?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心灵的自我救赎。在追求完美的途中接受苦难,走向精神的超越。

铁生在寂静的古园中“感受神明在傲慢的看着你,以风的穿流,以云的变幻,以野草和老树的轻响,以天高地远和时间的均匀与漫长……”我便如此,在寂静中,感受你的呼吸,体会你思想的深刻,漫漫长夜,你是那一盏孤灯。曳曳生光。

《病隙碎笔》读后感 17

在生命的漫漫长河中,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各种起伏与波折。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便是这样一部记录了他在病痛与生命边缘的所思所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病隙碎笔》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史铁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他写道:“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命运并非完全由我们掌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史铁生虽然身处病痛之中,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这种坚韧和勇气令人敬佩。

在书中,史铁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面的,既有善良与美好,也有自私与丑恶。但无论如何,人性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理解的。他写道:“人性如水,可以清澈也可以浑浊。”这句话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环境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人性中的各种可能性。

除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外,《病隙碎笔》还涉及了社会问题。史铁生在书中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和矛盾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他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和正义的地方,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他写道:“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但有些人却成了观众。”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在阅读《病隙碎笔》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虽身处病痛之中,但他的心灵却比常人更加宽广和深邃。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己的救赎,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读完《病隙碎笔》后,我深感震撼和启发。这部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人性和社会等问题。我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消除不平等现象,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公正。

此外,《病隙碎笔》还让我认识到写作的。力量。史铁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写作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写作才华,用它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

《病隙碎笔》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人性和社会等问题,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关注社会问题。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写作的力量和价值。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病隙碎笔》将会继续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