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学生读后感汇总3篇

《目送》学生读后感(精选3篇)

《目送》学生读后感 篇1

生活是一堂上不完的课

封面,是绿的渲染。七十三篇散文,写尽人生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目送,是别离的开端。目送着父亲的棺木进了火葬场;目送着母亲日渐苍老;目送着孩子长大成人开始嫌弃自己……眼睁睁看着一些东西从身边走失,珍贵的亲情、友情,因生命的期限而破灭。

无意间意识到,“华飞”好像现在的自己。我们,变了。在我们小时候,稚嫩的时候,对身边的一切倍感好奇与新鲜。我们为每一个未知和全新喝彩,那时候,父母也会笑,陪着我们一起“欢呼”。父母像没有思想的,心里的快乐只为我们。可他们老了,我们却变了。我们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我们抱着理所应当的心态,认为父母看到的可爱的、神奇的、新颖的,就只能淡定地看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以为他们的阅历比我深,见的世面比我广,当他们变成一个“好奇宝宝”,在我面前手舞足蹈是一件多么尴尬的事!我会无语、会尴尬、会难为情,敷衍几句“嗯”“哦”就了事了。在作者的这个角度看,我才觉得,我仿佛是抛弃了他们那般的狠心、对待陌生人那样的冷淡……

当我们有一刻嫌弃父母时,我们就应该想起,在我们幼稚的时候,是他们填充着我们一个个可笑的梦。我们也应当记得,我们要以同样的回应去对待现在的父母。

渐渐地发现,看别人的人生,才会认识到生活是一堂上不完的课。也发现,当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一份事业时,他虽会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却遗失了生活中的很多点滴。就像作者不知道杜鹃是杜鹃,与自己一墙之隔的那个邻居是谁,不知道生米里的虫用水泡泡就全能出来了。

或许,从稚嫩蜕变到成熟,经历了很多之后,看世界就会觉得一切似曾相识。曾经的我们,曾经的他们。我们可能要热爱生活;我们可能可以去留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我们可能可以记下每个生活中的瞬间;我们可能可以……

“一串红,二悬铃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针松,六月雪,七里香,八角茴香,九重葛,十大功劳。”……先人仿佛有意布下这朦朦胧胧的生活规律。我们或许可以拨开每一朵绿叶去看每一朵鲜花……

《目送》学生读后感 篇2

《目送》中的龙应台在两个身份间游走,向左是作为父母的女儿,目送“前一代”的老去。向右是作为子女的母亲,目送“下一代”的青春。曾经的你就是现在的我,以后的我也将是现在的你。龙应台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化解横梗在三代人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不仅需要善孝,也应该更多地尝试去尊重家人。

作者的父亲“八十岁人,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还兴冲冲计划着带老伴环岛游,但老人开车颇出事故,让儿女们害怕得只能没收他的车子,老人把“钥匙和行车执照放在一个大信封里,用舌头舔一下,封死”,儿女们满足地松了一口气,庆幸以后打车出门总安全了,不知道的是“一辈子节俭、舍不得叫出租车的他,从此不再出门。”作者的母亲爱美一生,七十岁时还想去隆鼻,八十岁时女儿鼓励她去买双鞋,老人指着一双俏丽的高跟鞋,女儿劝阻说有跟会跌倒,老人又拿起一双“尖尖的镶着金边的鞋头”,女儿转手挑了一双平底圆头软垫的鞋,老人没了兴致。我们常以为父母老了,背佝偻、牙不能咬、脚不能走、车不能开、高跟鞋不能穿,都是理所当然,恰如当年父母在面对我们青春叛逆期时那样的模样,以自己之心度亲人之腹,用温柔封堵正是合理的诉求,一切,还堂而皇之冠之以“爱”的名义。而所有让父母们“缴械”的理直气壮,在听到身作医者兄弟“回想起来,他的急遽退化,是从我们不让他开车之后开始的。”的诊断后土崩瓦解。父母,不能因为“老”,而失去必须的注视与尊重。

面对儿子长大后的疏离,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难以言说的时候。和儿子剑桥散步,兴奋地指给儿子看牛顿苹果树的后代,儿子却一个快步冲出五步之遥,“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界的五岁的小孩”;和儿子在同一所大学,但“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画,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过马路时想牵儿子的手,儿子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应该克制一下要牵我的手过街的反射冲动”。这些画面是否很是熟悉,因为倒退几十年,同样的事我们一件件都对我们的父母做过,我们也曾嫌弃过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束缚,也曾看不惯东、想不通西,也曾一心向外、独立飞翔。因此,在有限彼此拥有的时间内,无需因“下一代”特定时期的共通行为而落寞和酸楚,学会尊重这本属于青春的肆意,因为尊重他们,就是尊重曾经的自己。或许,若干年后,那时的他们也会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发现,其实父母过街时伸过来的手,肥肥短短厚厚,很暖很暖。

《目送》学生读后感 篇3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合上《目送》这本书,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想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在目送我离家时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走远,最后消失不见。从温情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知道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每一篇都不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后来,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后来这些家会怎样呢?。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人生,独自面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后来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讨厌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而现在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一个人面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天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只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温和的踏实感也只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知道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曾经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曾经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养育了我,我开始懂得了他们的眼神,开始明白他们每一次的目送。

也许最后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面对人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