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精选7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篇1

读张晓风的书,让我感到十分惬意、轻松。她的景物描写虽然精致,却并不繁杂,只是几笔简单的描写,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园诗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写景,也能让读者明白她的心思,带给我们发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吗?当流苏那纤细的香气伴随着纤细的风拂过脸颊,当栀子花香的河川从身边流过,此刻的心境,无可比拟。但,花落瞬间虽然美丽,过后便不见踪迹。这告诉我,美,就像一则爱情故事,也许结局并不是最好的,但只要过程是美的,就已足够。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长短来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我们不求它像爱情故事那样幽美、惆怅,但是过程的精彩是一样的。或许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试着去拓宽生命的宽度。只要我们奋斗过、拼搏过,向着梦想努力过,等到年老时再回忆曾经走过的路,就会觉得这是人生中一大珍宝。

《画晴》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达成某个目的,沿途的风景其实更加美好。我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刻驻足凝思,体味人生的另一重意义。

《念你的名字》告诉我,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我们要有奉献精神,对别人怀有绝对的诚意和爱心,才能修炼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走进张晓风的散文世界,总能带给我许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愿意独自走进她所创造的唯美世界呢?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900字 篇2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写自己的爱情观,一蔬一饭一鼎一镬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这是作为平凡女子张晓风的爱情,可是她不凡的时候,爱情便是“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帜,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的豪迈与“千泉引来千月,万窍邀来万风”的庄严。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张晓风始终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点刻意为之了。十几年前龙应台出版《孩子你慢慢来》时请张晓风写序,我还记得她说的。话。她说自己年轻时听到太多对女作家的嘲讽,人们觉得她们只会写些柴米油盐、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决心,一旦自己“大笔在握”,坚决不写那些遭人辱骂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实上从张晓风的文章里始终读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唠叨琐碎自恋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撒娇作态,即使偶尔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我读张晓风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岁月长河,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随着一路看来,千回百转,也被那百年烟波水气湿了一身。张晓风喜欢读古书,将它们视为夺地而出的思想泉脉,她这样写自己读《尔雅》:世界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我读她,亦如此。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篇3

本着服从命令的心,我买了老师推荐的名家作品——《张晓风散文集》。 我本就不是什么地地道道的读书人,什么诗词歌赋进入我的脑袋里都会自动转化成一缕疾驰的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刚刚升入高一的我们,没开学就要面临巨大考验——军训,于是,在那个水与冷气极其宝贵的时代,在教室里除了打瞌睡,也就只剩下读读书来陶冶情操,而当时的我,却不晓得自己会喜欢上她柔婉中带刚劲的文笔。

有人曾赞她“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是的,从她的文字中,字里行间,透露的不仅仅有像是江南女子温婉可人的小家碧玉,蕴含着更多的,则是犹如波涛击打海岸的壮志豪情,而这些,她用她那生动细腻化的笔触一笔带过,留下的,只能是给人以无限的回味与启发。我想,像她这样一个女子,内心应是无比强大而富有理想的。

《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辑人曾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是的,她的作品是中国的,她写文章,从不忘乎于情,从她的作品中,我看见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她不怕将她的情感全部展现,相反的,她将她浓烈的爱和满腔热血凝结于她的文字,她的追逐,她的梦。

她对生活是观察入微的,她曾经留意到一个女孩美丽的侧影,她也细细描绘过一个男孩执着专注的眼神;她是勇敢而开朗大方的,她会因为别人美丽的侧影而不顾生疏的冲上去称赞别人,她把她对孩子的爱与期盼毫无保留的写进了文章;她又是朴素的,从看门的张大爷到一双小鞋,她的素材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微乎其微的质朴;她又是明智而尖锐的,她会选择用“癫者”的角度来俯瞰世界,思考人生。我想,这世上再无第二个像她这样独立聪慧,细致豪迈的女子。

看她的文章总有一种长久到地老天荒的感觉,她曾说“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我也曾喜欢过张爱玲所说“于千万人中遇见你。”这番话,现在看来,是重复啰嗦了许多,而张晓风只用简简单单几个并列词,道出了人间最美好的幸福。

有人称其文“ 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如璎珞敲冰”,是的,是那种感觉,像是春风拂过白沙提,三月细雨敲击翠竹,将她的内心,她的情感,一点一滴敲击我尚还懵懂的稚嫩的心中,于是,平静的心开始有了躁动,像是有谁向我的心湖中投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石子,思想的涟漪在我的心房里晕开。

读她的书总是有种亲切感,那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奶奶把我捧在怀里,哼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童谣,又像是回到乡下,炊烟袅袅,不时有几句暖人心弦的母亲的召唤。她的文字,咿咿呀呀,充满着无比怀念的乡音。

回忆像个说书的人,而她却用充满乡音的口吻,娓娓道出她的故事,她的经历,她的一生,怎能叫人不为之所动摇?

她曾因身在他乡,有人送给她一束茉莉而莫名感激,她又想起她的祖国,小时候,总认为茉莉是中国的,而现在,她依然如此觉得,不是她固执,而是,她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是中国,是她的爱国情怀的不明涌动。她,同样也是爱国的,她有她的铮铮铁骨,她有她的表现方式,而她的表现方式,就是文字。

如果说文字是她的擅长,那么情感便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她用她的天赋书写着擅长,在漫漫人生路途中寻找着自我的梦想与追求。

她不忘她的朴质,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此生,为心一也。

我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是我所追求崇敬的人呢?我会为之奋斗,用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情感,踏出一头不悔的人生路。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篇4

“我不知道,天为什么无端落起雨来了。薄薄的水雾把山和树隔到更远的地方去,我的窗外遂只剩下一片辽阔的空茫了。”

《张晓风散文》这细腻文雅且充满朦胧意境的文笔给了我多少愉悦与感动,从那温柔的字里行间贯彻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作者的博大胸怀,使我喜欢上了这本美丽的书。正如《雨天的书》这篇散文一样。

《雨天的书》讲述的是作者寄出的两封信,一封是给已逝的友人另芳,而第二封是给曾经的自己。全文笼罩着一层悲伤的意境,将对友人的怀念随着凋零的雨珠一起沉浸在这雨中,阅完之后能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没能及时回信的自责与后悔,将记忆中另芳纤柔多愁的形象勾勒得淋漓尽致,使人不禁就陷入身临其境般的伤感,并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对时光的尊重与赞美。在感悟上,它教会我的比起它出神入化的描写出来,显得更加浓郁,更加醇厚。

《雨天的书》教会我要珍惜当下,珍惜现在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追悔莫及。如作者写给自己的信,她对曾经幼稚轻狂,为自己偶然而发的奇思妙想而无限激动,却遗忘了自己最应该珍惜事物的她:“你真是傻的可笑,你。”

与其相比,稚嫩的我们是否也曾失去过什么?儿时学校散落的童真和友谊,对待父母的亲热与依偎,甚至失去过亲人的哀伤与痛苦,在我们拥有时,并没有认为那实际如珍珠般易碎的东西有什么值得珍惜的,直到那珍珠断了线,坠到地上,才发现那是多么美好。正如作者没有发现友人在病榻上写出给自己的信时的那种后悔。也正是这种悔才教会了阅读它的人珍惜自己还能拥有并珍惜的。

另芳,雨仍在下着,淡淡的哀愁在雨里飘零。想象中有一朵白色的小花开在你的坟头。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篇5

张晓风散文本来就是一种奇妙的文体,我认为它之所以为“散文”在于它形式的“散”。它并没有像传统诗歌那么严格的要求,反而这种无拘无束的文章体裁更能表达作者心中最真实最自然的情感,这也正是我喜欢散文的原因——形散而情不散!

读罢张晓风的散文,我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她一直在讲故事,这些故事乍看很陌生但细读进去就会发现这些故事竟组成了人生——每一个人都需经历的一生。与其说她是在讲故事,不如说她是在解读人生。

世间本无事,庸人方自扰。人生为何?人生本身就是没有谜底的谜语,在《人生的什么与什么》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有必要吗?四十多岁的人了,还要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和什么’吗?”人生真是太复杂了,如果人生是全集,那么里面的元素需要自己去填充,集合中没有重复的元素,人生中也没有重复的时光。人活着只为初心,只为追求原本心中的梦。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生活奔波,却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和未来的方向。人生最重要的那个元素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是不同的。对我而言,我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不忘初心的心,带着纯真与梦想的心起航,伴着充实满足的心归港——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好的一生不一定是完美的一生,完美是难以冀求的,它如同天上的星星,总看到它一闪一闪的,如此美丽,伸手向他的方向,它又如此飘渺,难以摘到,难以拥有。人生可以不完美,但必是因自己而精彩的!就如《玉想》中“完美是难以冀求的,那么在现实人生中,请给我有瑕的真玉,而不是无瑕的伪玉。”愿我们在属于自己的一生中入玉一般的晶莹柔润又熠熠生辉!

人生匆匆,回忆如残网,自己织起,却又缚了自己,回忆会向我们诉说无人知晓的爱与恨,会告诉我们错过了什么,珍惜了什么,什么会刻骨铭心,什么却只是擦肩而过。但最终它低声又坚决地说:“来过了就不必后悔,错过了后悔也无用。”正如“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的认识谁,原来我也是如此的无知无识。”有人告诉我回忆是用来珍惜的,但最终回忆是用来忘记的,人活着的时候,全世界都跟他一起活——但人死的时候,谁来陪他一起死呢?

看淡了阴晴圆缺,最终就释然了。“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是同一个月亮啊!”一个人在旅途的路上走得久了,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知道最初的相逢,却无法预见最后的离别,以往只觉得,人生苦短,切莫留下太多缺憾,所以梦梦惊。哪怕是寻常的风景,平凡的感情都耿耿于怀。读罢此书,方知人间万事不可强求,看惯了日月流逝,离合变迁,倒有了从容的境界。在这珍贵的一生中与其小心翼翼的虚度,不如简简单单活出自己。

我喜欢张晓风的散文,“喜欢可以不知不识,像婴儿喜欢清风拂面的感觉是不必研究气流风向的。”她的文字仿佛这风,吹尽你的内心,漾起了无限的生机。“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感性素描。

趁一切还来得及,收拾好入潮的回忆,背上希望的行囊,不再逗留,不再依赖,做一个淡看落花,努力追梦的人,和檐角时光,一起静听一篇关于张晓风的故事……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篇6

开学以来,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我阅读了《张晓风散文》,这本散文集共有54篇,我初读了其中一部分。读后感触很深,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张晓风散文》有叙事、抒情、议论、写景、咏物等各种类型。她的散文真、新、深、宽。这些都说明她的文采亦秀亦豪,创作腹地广阔。她的散文篇篇都是美文,语言风格朴素、简净、自然、流畅、清新、凝练、绚丽、精辟、雅致,有很强的抒情味、感染力和人生哲理。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语言文学的精彩,句式散中见整,很有节奏。我阅读的她的散文,结构严谨,貌似松散,但中心明确,形散而神聚。

我对张晓风散文的写作风格有许多感触。一是她的散文短小精悍。写作篇幅不长,言简意赅,但文短而意丰。比如《传说中的宝石》一文,篇幅很短,但说明了人生的价值绝对胜过那些耀眼的宝石这个道理;二是她的散文自由灵活,范围广泛,手法多变,不拘一格。但灵活而不失章法。如《初绽的诗篇》中,就有11篇短文,有写白莲花的,有写歌手的,有写红缨的,有写贝展的,还写了蝉鸣季等等,内容十分广泛,时空跨度很大;三是她的散文情文并茂。做到了以情动人,注重文采,无论是写人、记事、咏物、绘景都有真挚的感情。在《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一文中,通过写店铺老板的儿子和她比电动玩具的数量及大小引申出人们的生命价值观不能用物质财富来衡量的道理。这种生命价值观感人至深。

这本书不仅在散文的写作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而且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值得反复深读。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篇7

中国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风则相反,初读是柔,是华丽,是美不胜收,却句读处处透着一股子豪劲。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

《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写自己的爱情观,一蔬一饭一鼎一镬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

这是作为平凡女子张晓风的爱情,可是她不凡的时候,爱情便是“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帜,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的豪迈与“千泉引来千月,万窍邀来万风”的庄严。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

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