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读后感(精彩9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张居正》读后感(精彩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张居正》读后感 篇1

张太岳一生怀有远大的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他做到了。他整伤吏治,梳理财政,创立了万历王朝这一太平盛世的景象,与其说是万历新政,不如说是太岳新政。他精于国政,不屑自防,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自古有言:功高盖主不是什么好事,张太岳也没能幸免。

人心不古,君心难测。一个呕心沥血的辅臣,死后却要遭受这般羞辱。君不顾国家社稷安危,臣不辨同僚忠奸善恶,心被私利所左右,因为这些让有所好转的大明王朝、昙花一现的万历王朝再次走向颓废的深渊!

如今的社会虽然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不免存在着官场亘古不变的陋习,身在官场之人,不敢发表内心的想法,见风使舵。一些领导心中想着的只有自己的政绩,希望下属拼命的卖命,却没有一点同情心、怜悯心,对于下属的付出没有回应,没有精神或者物质上的鼓励,长此以往只能是寒了下属的心,又有谁还愿意去卖力的工作呢!

《张居正》读后感 篇2

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政治家。我最近就读了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张居正》。

张居正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个个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济世之才;他改革税赋,梳理财政。从某一个角度上说他为大明王朝续命了几十年。正是因为他的作为,让万历时代成为大明最富庶的时代。

在风云际会之中,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声势显赫。然而,当他一朝大权在握,却又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如骛。权力让他的人生步入高峰,然而也成为他的祸患。当他病死以后,他的名声迅速变差,结果家产被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

作为一名政治家,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可是作为一个人,他却是一个失败者。“生前荣耀,死后悲凉”,是对他一生好的概括。张居正为人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他廉洁奉公,也有人说他中饱私囊;有人说他赏罚分明,公正无私。也有人说他偏袒亲友,敌我分明。就连同一件事都是两个角度。

例如万历十二年,张居正依照惯例请求解甲归田。万历不统一,并决定对弹劾者廷仗一百。而张居正为其求情,改体罚为流放。后来这个官员在流放中死去。有人说张居正宽容有雅量,不计前嫌为政敌求情;也有人说不需要张亲自出马,流放途中自有人落井下石干掉政敌。

《张居正》真本书对张居正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了,作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张居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张居正我学到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张居正》读后感 篇3

张居正绝对是明代尤其是晚明值得大书一笔的政治家。在晚明朝政混乱、大厦将倾的时代背景下,张居正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表现出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天赋与手段。正如在1945年出版《张居正大传》的朱东润先生所说:“我想从历史陈迹里,看出是不是可以从国家衰亡的边境找到一条重新振作的路。我反复思考,终于想到明代的张居正,这是我写作《张居正大传》的动机。”“为什么我要写张居正?因为在1939年到达重庆以后,我看到当日的国家大势,没有张居正这样的精神是担负不了的。”所谓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在山河破碎之际,历史学家希望从陈迹中发掘出新的希望与可能,张居正于是进入了学者的视野。这正说明了张居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齐悦与我是同龄人,并非科班出身却能一心向学,甘与历史为伴,实在令人钦佩。张居正的研究在明史学界也是热点之一,除朱东润早年的大作之外,已逝的韦庆远教授晚年的力作《张居正与明中后期政局》更是开陈出新,将张居正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因此,就研究而言,在此起点之上在寻求突破不可谓不难。然而齐悦另辟蹊径,以叙事见长,尤其将张居正的崛起历程与人际网络清晰地勾勒出来,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固然有为张居正张本之意,但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这很难得。近些年,西方史学界有新文化史的潮流,而源头之一即是“叙事史的复兴”。

正所谓,有了故事,历史才精彩。而故事的主角,一定是人,尤其是有故事的人。借用民俗学的术语,像张居正这样的“箭垛式人物”,不同的读者可能读出的是不一样的张居正:既有为官的法则,也有处世的逻辑;既有胸怀天下,也有运筹算计;既有改革的冲天豪气,亦有死后的身败名裂。这也是齐悦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冲击感,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读罢此书,我还想说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改革者似乎往往没有好下场,从商鞅到王安石,再到张居正,概莫能外。这是历史的悲哀。张居正的土地清丈,面对各地宗藩、江南势要之家,他挺身而出,摸索经验,局部试点,充分放权,终于让国家财政重回正轨,今日读来仍让人震撼不已。这似乎再次提醒我们,历史并未走远。这也是张居正这本大书常读常新的理由所在。

《张居正》读后感 篇4

记得去年暑假,从图书馆借过一本《明朝二十四臣》,翻过十之一二,不了了之,只记得明朝有张居正这么个人,还是某皇帝的老师等等,细致之处便记不清了。

当然,读读停停,这本书用去了我将近一个半月。居正先生历经三朝,期间六十年,朝内朝外的大事不下百千件,另外朱东润先生为使佐证史实,大量引用史料,大约四分之一篇幅为文言引用,外加十分之一左右的文言套写,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躁得很,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读,了解居正为人为政之德,为人为政之私,为人为政之机,起伏蜗行二十五六载(以入朝为官起),掌权十年,“懦弱”“残败”的大明为此又光辉了几十年,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才慢慢地死去。

历史上的事情多种多样,但人性是不分朝代的,也无所谓过去现在。读史使人明智,读人是为了弄明白历史为什么会一遍一遍的覆辙。千端何有?必有其因。

小时候的天才儿童,二十岁左右便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年轻不知事,不敢迈步履;之后像“明事”,一步一脚泥,掉入大深坑,抱怨又反思,为嘛太“朝气”?艰难爬出来,小心加翼翼,左右顾瞭望,伸触探虚实,虽然走得慢,比跑依然强;轻易不随人,随人跟对人,只有当如此,行程缩几尺!不争人之先,当仁却不让,敢不与人争,敢担破天功,曲径上山顶,峰上松香浓!急流当勇退,怎奈势弄人?披荆斩棘路,杂草丛生处,草软生毒虫,冒险非要命,既知今如此,怎敢攀至此,峰顶风景美,万死不辞拒!

居正身后,神宗抄其家,夺其产。居正家人要么自杀,要么被流放充军……居正之魂,呜呜之声,我都听得真切!这都过去四百三十年了。

居正当政期间,在外北拒鞑靼,西抚藏佛;在内节俭开支,丈土赋税,精简人员,充盈国库——驿站,不再是官僚蛀米之所,沿途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官僚考成法,按时按量办事,不再拖沓。对于战事、国是,居正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水利等自己不通的方面,提拔有用之人,帮助减灾除患。人无完人,千年如此。在这掌权的十年间,有好多人因为弹劾居正,遭到罢黜,或者杖刑牢狱之灾。

在自己的事业上,居正也有过迷茫、无助,但凭借其善分析,善假势的突出能力,是自己走向历史的极致。

呵,千古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读后感 篇5

读完了《张居正》这部历史巨作,我深深为张居正的胆识和才气所折服,同时也为他悲剧的命运感到惋惜。

他在世时,万历新政的推行和实施,无疑缓解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他死后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却令人发指。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张居正穷尽毕生心血,为的是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他是明朝的才子,是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天下人的宰辅。他大力进行改革,使衰败至极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风。他的改革无疑触动了贵族门阀的利益,那些王公贵族恨不得将他粉身碎骨,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

玉娘──他的知己,曾替他算了一卦,说他“精于治国,却疏于防身”,他的幕僚金学曾却说他是不屑于防身。是的,倘若他已经想好了退路,又怎么可能会不顾一切阻挠来改革呢?死后又怎会有那样的结局呢?

据说他死后,对他的清算除了对江陵张府挖地三尺,对张家老少无情灭绝之外,差一点就要掘坟碎棺,将他的遗骸拖出来喂狗。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皇帝竟会这样对待他的老师,对待这个国家的功臣,实在是令人心寒,自古朝臣小人多于君子,然而明朝最大的小人却是万历皇帝自己。

我想若非张居正,明朝早就会在历史舞台上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正是因了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统治才会多延续几百年。张居正用他的铁腕手段维护了王朝的尊严,他在一天,这个王朝就必须按他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运转。这就是他的威严所在,不怒自威。

然而他的改革触犯了那么多人的利益,他的铁腕手段使他的同僚也感到胆寒,因而那些人抓住张居正父亲的死大作文章,说他匿丧不报的,说他贪恋高位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门生也不例外。

古时遇到父母去世,有为父母守灵三年的习俗。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回家守制。因而张居正的无私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读书人对他的行为更是愤怒,然而皇帝袒护张居正的强硬态度暂时封住了所有人的嘴。我想这也极有可能是张居正悲剧命运的一个前奏。

古人云“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世上能够了解张居正人少之又少,就犹如那稀世的珍宝。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荣誉和尊严也一并被剥夺,甚至只要是与他有关的人都被牵连。他若是知道了定会寒心啊。但是我想,即便他是知道了这样的结果,也还是会力排众议进行改革。毕竟政治是张居正实现他毕生理想的舞台,也是他对这个国家最大的贡献。

他的成功令万人瞩目,他的失败又如此令人寒心。正是浮华淘尽,满目荒凉,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伤。

《张居正》读后感 篇6

我今天要介绍的书是熊召政的长篇小说《张居正》。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张居正与太监冯保合谋,逐去高拱,自任首辅,掌握明廷大权,开始进行改革。改革中他提出以“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同时注意任用支持改革的才俊之士。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中央集权。实施清通欠、省驿递、惩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项改革措施。改革赋役制度。为清查隐漏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又在福建开始清丈田亩;实行查革冒免,即清查冒充优免的丁田,不许官僚假冒优免逃避赋役。张居正还采取厚商措施,整顿钱法,严禁私铸,同时许银钱兼用,许商税纳钱;批准实施户部“速通关以甦商困”和“减税契,宽铺行,恤商人”之请,并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减轻了黄、淮下游的水患,漕运畅通。对周边民族,“外示羁縻,内修战守”,整饬边防,改善了民族关系。他以戚继光等主持蓟州防务,以李成梁镇守辽东,边防败坏局面得到扭转。

《张居正》这部书,以明朝张居正为原型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共分为《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四卷,129章。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着张居正展开,第一卷《木兰歌》是变法的前奏,主要叙述着在隆庆皇帝病重去世和皇权变更的特定情况下,高拱、张居正、冯保之间的争斗和权力三角的逐步成型。第二卷《水龙吟》明写京城里“胡椒苏木折俸事件”所引起的一系列纷争,暗写张居正借“京察”整饬史治的机会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这一阶段中,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三人的权力关系中逐渐趋向稳定。第三卷《金镂曲》是在权力三角关系稳定后,叙述了张居正变法最艰难的攻坚阶段。小说第四卷《火凤凰》描写的就是随着小皇帝长大而逐步收回皇权,权力“铁三角”随之瓦解进而导致变法迅速失败,保守势力全面复辟。

2015年,《张居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这本书吸引读者的地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书中对景物的空间位置描写非常的细致。比如这是庆远府最西北端的一个县,三面与贵州接壤。境内万山重叠,处处奇峰插天,道路窄如羊肠。僮、瑶、苗、僚等土蛮杂居于此。经过两个多月的围剿,韦银豹、黄朝猛率数万叛匪退缩到荔波县的水山中。殷正茂层层堵截步步进逼,统率十万大军对叛匪形成合围之势。荔波县归南丹州管辖,属于那种“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地方。县城在缥碧的荔溪边上,萦水枕山,风景如画。只是地方过于促狭,县城常住人口不过三千人左右。把毛厕茶亭统算在内,也不够一千间房屋。可是此番前来的人马,先不说粮食辎重堆积如山的大军,单是广西布政使、庆远府巡抚、南丹州知州、府治镇抚司以及驻军千户等等随军而来现场办公的各级官员,连同僚属一块大大小小也有上千人,纵是把县城居民全都赶走,房屋也不够。殷正茂也不管许多,只是命令这些地方官员悉数住进县城,而把自己的总督行辕安置在城外三里地的关帝庙中。

关帝庙在一处山坡上,底下是清清浅浅的荔溪,溪对岸又是连绵的岗峦,再往里走,便是进入水嵃山的官道。这天上午刚过辰时,殷正茂正在关帝庙内与几位参将商议军事,忽有亲兵来报:“启禀督帅,所请客人已到山下。

第二、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解决写的非常生动。比如胡椒苏木折俸一事,从头到尾做了详细的介绍,从中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第三、此书让读者对张居正的人格魅力和治国方略折服,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张居正从入阁到首府的历程,中间夹杂着高拱的权谋暗算、大明皇室的无奈渴望。在张居正出任首府后,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实行京查、取消皇亲国戚的部分特权,使大明的江山再一次固如金汤。

《张居正》读后感 篇7

掩卷时分,心竟不愿从书里出来。不知不觉读完《张居正》全卷,沉浸在作者的讲述中,为张居正的生前光耀而心生向往,也为其死后凄凉而心情沉重,也为繁华落幕而惆怅。

熊召政先生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讲述了张居正由次辅升至首辅,直到死去的人生经历,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虽是历史小说,但完全没有讲述历史的晦涩凝滞,文笔灵动,描写细腻。书中如此生动贴切又不失文采飞扬的句子比比皆是,引人入胜。

第一部:《木兰歌》

主要是讲次辅张居正和首辅高拱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围绕这个主线穿插交代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宫廷内外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隆庆皇帝驾崩,小皇帝继位,最终在内监总管冯保的帮助下,张居正赢得了这场角力的胜利,高拱离职还乡。

第二部:《水龙吟》

张居正登上首辅位置后,踌躇满志但陈年积弊却使得他施展不开手脚。国库空虚,只好用胡椒苏木折俸,此举引起京城官员极大的不满,高拱余党更是借题发挥,沸反盈天。张居正借助后宫和冯保的力量实行京察,整顿吏治,开启了万历新政的门扉。

第三部:《金缕曲》

张居正的每项改革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让他深切体会到改革之艰难,但这也让他冷峻严厉独断专行的作风有了用武之地,顶住各种压力,坚持改革,真正为人民干了几件大好事,最终赢得了民心,但却因为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而失了官心。正当万历新政刚有点起色,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一番多情又闹得沸沸扬扬。

第四部:《火凤凰》

张居正夺情后,迫于舆论压力,还是回乡守孝两个月。回到首辅任上后,张居正的身体终于因为常年劳累一天天垮下去,最以五十八岁死于首府任上。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不念师恩旧情,裁撤张生前旧臣,逐冯保,对于张生前厉行措施一概停止,万历新政结束。

张居正作为首辅和帝师,他的所作所为虽也有过于独断之嫌,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需要的正是这种果敢和魄力。然而那些不为国家着想,只贪图个人享受的官员不懂,小皇帝也不懂。作为首辅,他的不留情面,冷面无私,最重要的是损害官员的利益都为他死后的凄凉埋下伏笔;作为帝师,他的严厉,他的进谏(即使是正确的),也直接导致万历对他的清查。

张居正荣登首辅之位后,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与高拱同治时,他是百般迁就容忍高拱,谨慎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像一个很随和很不争的人;然而,登上首辅位后,他一改这种作风,变得雷厉风行,果敢冷峻,甚至可以说是独断专行。起初我很疑惑这种转变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但看到后边,张居正每次改革都受到那么多的阻力,在对首辅面对的压力的辛劳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慢慢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张居正草根出身,深知人民疾苦,在其位谋其政,有为民造福的决心和勇气,他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按照自己心目中构筑的国富民强前进。

《张居正》读后感 篇8

近日读了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小说文笔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熊先生对明代的历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识的描述引用显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居正》共4本,读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吃力,在春节期间是我难得的好读物。通读下来,对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气象,大有一扫明朝颓废景象之势。在任期间,他大胆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并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冯保的支持下达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荆州埋葬父亲时,沿途官员的巴结奉承、随行队伍的气派,都大有盖过帝王之情形。至此,张居正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点。

繁华过后总是难免寂寞。张居正任首辅十年,所积累的权势和人脉看似深厚不可动摇,却没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随之而去。

当然,在熊先生的笔下,张居正还是作为正面出现的,对张居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查阅资料,读者可以发现张居正在其去后所遭遇的情形决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着一些失败,正是这些失败导致了其身后的不幸:

1、张居正与小皇帝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对小皇帝的教育并没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刚刚亲政,就把火烧到了自己的师相身上,这是为什么?单单是因为张居正拒绝从国库拿银子补贴内廷?非也。或许是张居正的权势大得已经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当年高拱就是因为轻视小皇帝才被罢相,因此万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听张居正教导的小孩子。事实上,有记载表明万历在少年时即显示出较高的天分。

2、张居正失去了广大官员和士林的支持。虽然推行改革势必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招致他们的反对,但张居正的问题决不仅仅在于此。根据《明史》记载,到了最后世人对张居正"日恶之"。从后来查抄张府看,张居正虽不算大贪,但也决非洁身自好,一个一向反对贪腐之人,竟背地里如此作为,难怪万历要动摇对老师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辅期间,其父亲在荆州收取了地方官员奉送的数千亩的良田,恐怕张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3、与冯保的联盟导致了内在的不稳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内外官员是不能结交的。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既使张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持,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

熊先生还提及李太后对张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并引得万历的反感,进一步导致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我个人感觉这可能是文学上的春秋笔法,但不影响张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毕竟要打翻既有格局,总要各方博弈,并借助各方力量,直至达到最终的平衡为止。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类似张居正的改革者在中国的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些,只是世间已再无那个张居正了!

《张居正》读后感 篇9

张居正这套书一共4册,我花一周时间把它认真读完,这是我自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读的第二套历史类小说,读完后我不禁掩卷而思。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伟大的改革家,在他的提意和行动下,本被贪官花掉所有钱的户部(财政部)收入了几百万银子(约要等于几十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在五年内拿到了几十亿元!我终于知道,奇迹是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奇迹,是张居正创造出来的。

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有很多,他们联合了起来,极力反对张居正改革,还好皇帝对他非常信任,让他继续改革。本来很快就是灭亡的明朝在张居正的改革下,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开创了继永乐盛世以后的又一太平盛世。

然而,有些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遵守祖制的读书人,在张居正父亲张文明死后,不顾改革正在进行中,强烈要求张居正回家守制。张居正当然不同意,好不容易做到这样,如果一回家,这些事谁来管呢?但是那些读书人一再要求,还上书批评张居正不孝,其中还有他的学生。学生骂老师,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啊!最后,这些读死书的人在被打了几十大板后罢官。

当改革接近尾声的时候,张居正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贵族们趁机破坏改革成果。此后,明朝进入无可救药的深谷中。

张居正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一心为民推动改革,敢于与天下富豪为敌。只为创立太平盛世,延长这个朝代的“生命”。

张居正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可以用岳向身上四个字来概括:精忠报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