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感动了我精彩7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感动了我精彩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00字 篇1

王义安

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光华璀璨、熠熠闪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长城万里,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筑成。中国今日,何尝不是?战场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忠骨处处埋,战士悔怨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乃红军气概。恰如斯,他们才走完,六千英里遥遥长征路,虽坎坷崎岖,但他们终望见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正西风落下长安,飞鸣镐。”的战争年代,他们知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毛主席的誓言,亦是红军战士的誓言。

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一个又一个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卑微,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壮大了红军,造就了今天。作为领导人,他们却毫无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简朴。磨难,受尽。却难掩,他们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问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那朴实的话语动人心弦。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

新中国建立在红军战士的忠骨上,今天的我们幸福安稳,不应庆幸,不应感恩么?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400字 篇2

贺展翼

彳亍在大渡河边,水流仍旧湍急,却冲不走红军战士马革裹尸的精神城墙。落日的酡红淡了,淡了;那青黛的远山也被夜色点染,璀璨的红星辉映夜空……

"心""头"上的红星

一顶满是补缀的黛绿色军帽上粗糙地缝着一颗规整的小红星。这样的一颗红星,是红军的身份象征;更是每位战士心底雷打不动的家国情。夜晚安宁的泸定桥,被白军的枪响打破,一个接一个的敢死队员十发了疯似的住前冲,白军疯狂地倾泄火药,大渡河的夜色被火光点燃。桥上为数不多的木板被子弹打烂,两岸尘土飞溅,战士们在铁索上攀爬,子弹无情地穿过战士们的血肉之躯,红色的血浆染红了泸定桥,染红了大渡河,更染红了我们的心。内心的号角声愈发激昂。因为他们知道,走过这座桥,就可以拯救更多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泸定桥已不再是一座桥,更像是一双大手,牵引着千千万万河两岸人民的心。此时的敌人已经不重要了,仿佛每位战士帽前的小红星都愈发耀眼。这一片“红星”照亮夜空。小红星在帽前,也在每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心里。

红星·希望

长征路漫漫,两万五千里"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自然犹如随时出招的暗器,翻过白雪皑皑的西藏雪山,跨过奔流不息的金沙江。在如履荆棘的跋涉中,仍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概,是红军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共同撑起革命理想的大旗。在跋山涉水的征途中,有数以万计的牺牲,又有多少人加入队伍行列?有平民百姓,有学徒,有奴隶,及一切一贫如洗的人。正是因为红军给了这些穷人久违的希望,长征路上,他们路经彝族区,讽刺的是:白军肆无忌惮地剥削彝民的弹药和粮食,被彝民记恨,而红军却受到了彝民的帮助,安然无恙地走出丛林,还与首领歃血为盟。红军仿佛早已发现创建共和的方针,不论自己有多么困难,哪怕没多少粮了也要把仅存的压箱底的大米赠给老百姓。要想安国,必先安民。这一颗红星似有温度的火把,用最温柔的曙光照亮百姓的心灵。

寻找红星的答案

美国记者斯诺,他要揭开红色军团的神秘面纱。我想,他已经有了来中国的答案。不白遭这一趟。白军士兵笑着说:"我们能够抓住他们的刺刀,把他们拖下战壕。"他们是红小鬼,经常用袖子揩着挂在鼻子上的鼻涕,露着牙齿笑,明明是十几岁稚嫩的小孩,却穿着比自身大好几号的衣裳,在战场上厮杀。战场上刹那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化为乌有,他们好像千刀万剐一样。在这被血光吞噬的时刻,已经分不清什么是武器。血红的手,锋利的牙齿,迫不及待地将一张张脸孔撕碎。脑中早已失去了理性。没有弹药,怎么办?上刺刀!随着冲锋号的吹响,如狼似虎地刺向敌人。但此刻他们不再是十几岁的少年,而是一名战士,真正的革命战士。红小鬼的事迹被斯诺记录下来。这一趟中国行,让斯诺真正地了解了中国:他们是生来的叛逆者,这场“叛逆”的斗争,是因为失败才有战下去的勇气。斗争中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怕失去战斗下去的勇气。当然,红星意义也是斯诺不远万里来中国的答案。他知道,他要将这场叛逆的斗争告诉世人,告诉世人这个中国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有红星照耀。

天将破晓时,远山被希望的阳光笼罩,丹朱赤彤的日出取代了酡红的落日。白昼的星星不再闪耀,因为它隐藏在太阳的光芒后,隐藏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它会等待,等待下一个黑夜,等待着再一次闪烁。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600字 篇3

金江茗

我抱着一颗好奇探究的心打开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因为最近我一直被《觉醒年代》这部红色电视剧刷屏。影视里的毛主席让我看到了他谦和的一面,穿着长衫,身形矫健,身上带着浓浓的湘乡风情。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伟大的农民革命家,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令人敬畏。

但在书中斯诺的描述是这样的:“他是个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林肯是美国的第一位总统,他的一生做了许多伟大的,对人民有用的事。他在南北战争中支持北方,解除了奴隶制度,解放了黑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斯诺却把毛主席写作“像林肯一样的人物”足以表现了毛主席身上超脱凡俗的大无畏的革命领袖的气概,而毛主席能和林肯一般,恰恰证明了外国记者斯诺对于毛主席的认可,体现出毛主席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革命精神。如果在看这本书前毛主席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只可远观,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感,那斯诺的描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毛主席,让我仿佛可以真正的透过字里行间去触碰他,了解他。

而在人民的心中,毛主席仿佛是他们的亲人一般。看着毛主席穿着那布制服和乡亲们站在一起认真的拉家常,他用带着乡音的语调亲切的和他们聊着天。乡亲们也愿意帮助红军,把仅有的粮食都贡献出来,有一点物资就拿出一点物资,给予这只革命的队伍帮助。

在战士们的眼中,毛主席的衣物也朴实无华,只有两套布制服,他所佩的领章,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戴的两条红领章。毛主席也没有因为自己是主席而在饮食方面和大家有所不同,但他有着湖南人爱辣的特点,尤其喜欢用馒头夹着辣椒吃。他们曾亲眼看到毛主席把上衣脱下来给前线受伤的弟兄穿,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是不愿意穿鞋的,他与同志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是他们可亲可敬的领袖。毛主席以实际行动影响着战士们,他就是那颗闪耀的红星。

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飞夺泸定桥战役中,敌军把桥上的木板拆走了,谁也不会想到红军会从铁索上过去,这样一群拥有红星精神的战士们站出来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过桥战斗,这三十名坚毅的战士们,前仆后继地向南岸前进,他们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终于他们冲破了重重阻碍,冲出黑暗,走向了光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完成了这一场天无与伦比的奇迹——长征!虽然红军历经重重艰险,但他们依旧一往无前。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奇迹,就是这样一个红星般的奇迹带领着革命走向了胜利。毛主席就是我们的精神领袖,他的精神一直引领着我们。

在现今,新冠疫情蔓延在世界各个角落,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红星精神抗疫,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挺身而出,率领全院六百多名白衣战士冲锋在抗疫最前沿。他常常忙到凌晨两点,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但他此时已患有渐冻症。可他不顾个人安危,和病毒短兵相接,为我们筑起生命的防线,他就是我们的人民英雄!陈薇院士在武汉六个月,头发就由原来油黑变成斑白,武汉封城之际,她毅然前往武汉支援,陈薇院士和他的团队被看作为研究疫苗的种子选手,陈薇院士带领着新冠疫苗研制团队抵抗压力,夜以继日的与病毒共舞,一夜间青丝变白发,但她依然无怨无悔,“我是国家的人”她这样说。经过他们坚持不懈的研究,终于成功了研制出了疫苗。这场武汉战疫成功的领导者是钟南山院士,他虽已八十四岁高龄,但依然奋战在抗疫一线,他是武汉抗疫的领军人物,他提出了“少聚众戴口罩勤洗手”,他和所有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战在一线。他为了能多拯救一个生命而锲而不舍的研究。所有团体,人民都行动起来呼吁大家待在家,不为祖国添乱。全国一起共同努力战疫。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若有人问觉醒年代的续集,那便是我们的幸福生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0字 篇4

章欣雨

在这个暑假期间,我读完了一本关于红色足迹的书——《红星照耀中国》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国共内战时期的老百姓生活倍感怜悯。他们在这段时期中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付出的努力之大,汗水之多。从“中国国民党污蔑中国共产党人”中,我也能看出中国国民党与蒋介石的阴险狡诈。

在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位外国记者——斯诺,他来到中国后想要一探苏维埃,中国革命地区的事实真相,并揭露了中国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他犯下的恶行以及国民党的恶意宣传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在斯诺浏览中国苏维埃的各地情况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得知了中国内讧及抗战的真相。其实这一切都是中国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恶意诽谤和造谣,在他回国后,也在国内外讲述了事情的真相,让中国共产党不再蒙受不白之冤。

我同样也从斯诺所经历的事情和他的作所作所为中看出了,斯诺是一个为了追求真理而坚持不懈的人,他并没有像其他大部分的外国人那样轻信中国国民党传出的谣言,而是冒着生命危险,亲身来到中国的苏维埃一探究竟,我还能从中看出中国共产党人能吃苦耐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相信党和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5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到处是荒弃的田地、饥饿的人民和频繁的战争。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跻身历史的大舞台,他们或智慧,或英勇,或民主,或仁义。”

斯诺,一位美国记者,在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进行犹如铜墙铁壁般的严密封锁下,他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种种好奇和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红色苏区,只为寻求真相。也许是冥冥中的一种缘分,北平中共地下组织的一位领导人通过斯诺的一位老朋友,给他送来了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的给毛泽东的介绍信,他也因此,成功进入苏区。

到了这里,才发现外界所谓的“土匪根据地”都是骗人的,相反,这里是有生气的,他发现了表面死气沉沉的中国偶尔冒出的一丝生机的源泉。“我从来没有看到这样伟大的自我尊严。我更深入苏区以后,发现在这些红颊的“红小鬼们”——愉快,勤奋而又忠实——满溢着惊人的青年运动的活泼精神。”斯诺看惯了无助的中国孩子,“红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令他着迷。随后又被接触的那群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所震。“冒险、搜索、发现、人类的勇气和畏缩、狂喜和欢欣、遭难、牺牲和忠心——一切都像一种火光似的,照耀着这成千上万的青年们的热情、希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他们永不承认失败,不管它是由于人力、自然或死神。”

斯诺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那是正义的力量,也是红色中国的希望。斯诺的语言很平实,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和美化的文笔,一幕幕景象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将生命赋予永恒和崇高。毛泽东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中间看剧、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他们一个个仿佛从书中走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斯诺曾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数年后的今天,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时刻提醒着我们,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也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辈曾在狼烟战火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的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应时刻记住“故今于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中国少年。”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6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则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美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后,那颗许久不被想起的,早已蒙上了灰尘的红星,在我心里,突然发出了璀璨夺目的光芒。我感慨万千,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也就只能看着那一本本厚厚的书,去想象当时那般暗无天日的生活。而我看完这本书后,情不自禁地跟随着埃德加·斯诺的步伐走进了书中,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毛泽东毛主席。我小的时候以为毛主席是因为家里穷,没钱读书,所以成为主席后,才会废寝忘食地工作、读书。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于毛主席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毛主席从小就爱看书,并且上学习字,自己赶去离家50里的地方,只是为了念到书,获得更多的知识。他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不会听信别人的谗言。更令我佩服他的是,他有着一个很难得可贵的品质——谦虚。我看到毛主席在谈论自己时,他不自觉地就谈论到了他的好战友,总是将自己置于一个集体中,不骄不躁,平易近人,让人感觉非常的亲切。

并且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每一名为国奉献的战士都是这样的。他们闯过了一道道险关,他们受伤时咬紧牙关,坚持奋斗,他们永远都将伤口留给自己,把笑脸迎给我们。

我体会到了毛主席还有战士们为了开启新中国,打败敌人的不易和艰辛。及我们可以生活在当今祖国中的难如登天。那时的红星十分耀眼,今日的红星,更加夺目耀眼!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 篇7

叶昕睿

1927年11月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区在湖南省成立,在当时,它成了一个谜。仿佛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长城,矗立在这个被称为红色中国的四周。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终于有可能穿过那道坚固的长城,进入红区。机会千载难逢,绝不能错过。他在书中写道:“这要经过怎样的冒险呢?我不知道。但是,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了生命。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

于是斯诺出发了,奔赴这场冒险。

生与死或许已经不在这次旅途的考虑范围内了,重要的是真相。作者从西安到保安,去往前线,又顶着炮火折返保安,再从红色中国出来,回到北平。历时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共产党人的头顶上随时笼罩着死刑的威胁,不论在上等社会里,或者在非上等社会里,他们都是不会暴露自己身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仅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谈话,还从其他红军口中了解并记录了贺龙、彭德怀、朱德等革命家的事迹。最重要的,他还搜集了著名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名人事迹、历史事件固然是这本报道性书籍的主要内容,但真正触动我的不仅仅不是这些人或事的伟大,还有他们伟大之中不那么伟大的平凡日子。

比如张学良和红军合作之初,斯诺问邓发:“你不怕丢掉你的脑袋吗?”邓发笑着答道:“不比张学良更怕,”语气诙谐地、轻松地,“我同他住在一起。”

又比如写到贺龙的“传说”——像老虎一样强壮,用一把菜刀建立了苏区,哪怕是在南京军队重兵把守的地方的地主绅士都会望风而逃。

除了邓发、贺龙,还有周恩来、毛泽东等人。

也许正是因为作者斯诺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红色中国的老百姓当中,将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叙下来,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具体的作品吧。

作者也在序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拿起这本书——《红星照耀中国》,一起去体会1936年的红色中国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