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1、攻辩

关键词:攻辩

有句形容辩论的话,叫作“智慧的碰撞,言辞的交锋”,其实这句话还是比较偏向于辩的部分,因为坐而论道用不着这么激烈的方式。前面两篇讲的都是陈词环节,论的部分可能占主导地位,这也是由环节的规则所限定的,而当我们把某些环节设置成由辩的部分占主导地位时,这样的环节我称之为交锋环节或者近战环节。抽象而言,就是在某个环节之中,由双方辩手交替进行发言,主要凭借事例、类比和短平快的逻辑攻势,展开证明本方的观点,或者攻打对方的理论薄弱处。

如果场上的辩手都可以说话,这个环节就叫自由辩论交锋环节,如果是指定其中几个辩手发言,这就是自由辩论之前的交锋环节。在自由辩论之前的交锋环节中,如果在发言中限定问答方,这个环节就叫作攻辩;如果对双方发言的辩手不做问答的限定,这个环节就叫作对辩。在攻辩或者对辩结束之后,也就是在自由辩论之前,可能会设置短暂的陈词环节,对之前的交锋状况进行小结。

在目前已有的赛制当中,攻辩和对辩往往不会同时选用,而攻辩的选用概率又比对辩大出许多。这是因为在对辩中由于不限制问答方,所以双方很可能会各自为阵,就算是靠自身的素质去临场反应交战,也不太容易能够擦出火花来,而且每轮发言都可能要既答又问,这对使得整体时间和每轮时间的设置会变得很难。相比之下,攻辩规定出提问方和回答方,整个环节因此而显得清晰,双方在确定的任务之下,更容易制定战略路线,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提升比赛的观赏性。

从国辩和全辩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辩仅在99年国辩中出场过,而攻辩在99年国辩中出现之后,已经成为比赛环节的标准配置。目前大家比较推崇的赛制,就包括立论、反驳、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这五个基本元素,而攻辩作为交锋环节的开始,全部战场发动的起跑线,其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完全可以用“兵家必争之地”来形容。大赛中比较经典的攻辩,有武汉大学在xx年全辩决赛中,以无穷的数据将电子科技大学淹没,以及xx年国辩决赛中双方纠缠不清的喉糖问题。

而在金秋之中,除去xx年之外,攻辩环节从来就没有缺席过。好的攻辩思路和攻辩手在武大可谓是层出不穷,通过无数次的较量和尝试,攻辩的攻防理念已经渐渐到达颠峰,问题设计和操作手法也基本上被开发殆尽,以至于大家都开始有点重问题操作而轻题材发掘的趋向。xx年金秋半决赛上,计科的攻辩题材选取可谓是登峰造极,以举证义务倒置这个法律问题,将法院直接逼入绝境,却没料到刘智连的防御技巧和装无辜的演技更加超凡脱俗,把王炤的时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耗光。这大概也意味着,辩论赛需要有新的环节元素加入,因为操作毕竟是以对辩论原理的思考为前提的,新的环节必须要以理念来打开空间,不然也就没有什么操作余地可言。目前武大的操作之风日盛,说不定也就是因为赛制环节陈旧,在理论上的创新空间几乎没有,才使得大家终究只能以操作来见真章。

攻辩的时间设置要遵循特定的规律,提问方和回答方的每次发言时间上限比为1:2,总时间为提问方和回答方的每次发言时间上限加和的四倍。后者其实很好理解,这就规定提问方应该最多以四个问题来完成自己的目的,似乎也有点起承转合四步的意思,往往就是首先抛出问题,然后追问对方,随后逼迫对方进入死角,最后小结说明问题的意义所在。但是前者这个1:2,我就不太明白原因何在,可能是因为在99年国辩的时候是1:3,结果回答方在半分钟之内可以把提问方给彻底玩死,说明这个比例不太合适,而1:1又形同于对辩,于是乎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搞出个1:2的比例出来。

很凑巧的是,现在还参与辩论事务的辩论界前辈,特别是信管和法院这两个对操作发展影响最大的队伍之中,包括易仁涛师兄、刘翔师兄、杨帆师兄等等,基本上都是作战型辩手出身,而且他们的合作关系也很融洽,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攻辩理念和操作手法,很多都是当年他们开发出来的。最成熟的攻辩套路,就是通过数据来砸死人,比如说靠政府靠人民之类的题目,以数据说明政府的工作效能难以满足当前的形势需求,或者以数据证明问题主要出在民众这边。至于别的操作平台,事例比类比好,类比又比逻辑好,然而话又说回来,数据也是以事情本身为依托,事情的背后必然又隐藏有规律,规律往往能够转换成逻辑,所以用什么操作平台并不是最关键的,选取的平台本身和操作水平才是决定性因素。同样的辩题和立场,大家基本上都是在网上去找资料,但是有的队伍就是能找到更震撼的事例和数据,并且还不显得很生僻很冷门,这样的选材自然就有杀伤力。有的队伍找出来的东西是个人都知道,不但没有现场煽动力,对方也很容易防守,这样就没什么搞头可言。

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有好的选材,再就得要看操作的水平。同样的选材,有的辩手讲来讲去讲不清楚,而好的辩手往往就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这就是操作水平的高下之分。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明白这个原则,就是坚决围绕自己的问题前进,这要求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功夫,不但要收窄回答范围,而且要用言辞让对方觉得,他要是敢绕弯子或者迂回,全场观众都会嘘他。只有保证每个问题都是这样,才能彻底实现自己的攻辩目标。如果问题设计得不好,对手在20秒或者30秒钟的回答时间内,能把属于你的攻辩变成他的攻辩,让大家觉得你的问题就是为他的回答而设计的。好的问题能够迫使对方对你亦步亦趋,即使在语言上还能有些拐弯抹角,但是观众都很容易总结出这些回答中的涵义,于是你就可以很自然地推进或者归谬,这样的攻辩就可以让人相当满意。

设计思路明确的攻辩,绝对不要理对方犯的其余错误,必须要坚持这个观点:一个攻辩环节只解决一个问题。对方很可能会在回答中出现别的错误,这个时候可以点出来,但是要马上回到自己的攻辩上面来。可能很多人会说,也许这个错误很关键,抓这个错误可能会更有意义,我的观点是,除非你自己是队中的领袖,除非你的队伍整体实力很高,和你配合得很有默契感,不然就不要左倾冒险主义。本来你第一个问题还没谈完,现在又要开一个新的问题,到最后肯定是两个问题都不能谈透。并且,随着辩论理念的发展,就算你全场抓住对方的致命错误猛烈攻击,也不见得就能赢下比赛,要以突出本方的正确性为优先战略,打击对方的错误也只是来加深大家对本方观点的肯定,不然你就算能说明对方是错的,说不定对方反过来能证明你错得更厉害,比赛打到最后就变成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已经偏离辩论赛设置的意义。

有些攻辩是没有明确目标和思路的,我常常做这样的攻辩,这不能说明我对双方观点的理解都很透彻,只能证明我的攻辩设计手法有限,很多问题都设计不出来效果,干脆就随着自己的性子,讲到哪里就算是哪里。反正我认为,就算问不出效果来,还可以在答攻辩上面出彩,毕竟打辩论是个讲实力的事情,以我的操作实力和语言表述而言,我在辩论上采取的战略就是主动防守,没想过在攻辩上能打倒谁,争取也不要被别人打倒就好。

时间:xx年

对阵:文院vs信管

题目:节约型社会,消费节约更重要/节约型社会,生产节约更重要

贺捷肯定会很郁闷,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最强悍的几支队伍,包括信管、法院和历史,全部都在金秋中撞上文院。像这种级别的对撞,至少也该放在半决赛来进行,而文院的这三场比赛,都是在八强或八强之前就上演的。这场文院与信管的强强对话,发生在xx年金秋的八强赛中,从阵容的对位上来看,文院并不逊色于信管——徐冶琼是04级中朗诵效果最好的一辩,二辩位上的贾子年师兄,三辩位上的陈杰,四辩位上的贺捷,实力之强自然无须赘言。信管这边,由队长徐晏把守一辩位置,二四辩位照例还是李小宇和刘宇凡这对王牌组合,三辩位上则是操作纪律极为严格的陈思思。以我看来,这场比赛最大的看点,并不在于谁能够晋级——以天赋和自然来准备比赛的文院,以纪律和操作来统率全队的信管,在各自的领域都已达到颠峰,这场比赛表面看上去是贾子年师兄和李小宇,贺捷与刘宇凡之间的强者对话,背后则是他们所代表的两种理念和风格的对抗。天马行空自由自在的文院,起承转合严格执行的信管,无论是哪支队伍获胜,都将会大大影响整个武大辩坛的发展进程。

这个辩题其实是不公平的,文院所在的正方明显吃亏。现实背景方面,从中央政府到学界声音,都认为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生产领域;微观操作层面,能支持正方的事例和数据非常难找,而反方的情况则几乎可以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把问题推给人民群众,就算真的是大家在生活中的浪费更为严重,政府也不会明着说出来。对于文院来说,怨天尤人显然也没什么用,更多的练习和探讨才是取胜之道,当时校内在辩论上有点力量的队伍,基本上都站在文院这边,充分保证文院的练习赛场次。反观信管,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找不到陪练的队伍,因此从准备情况上看,两队的状态应该说大致相当。

比赛开始之后,也就是论的部分中,双方都没占到什么优势,这倒不是说因为是针尖对麦芒,双方互相克制得很厉害,恰恰相反,两边发挥得都有问题。立论部分,对于这么一个现实性很强的辩题,一上来最好不要搞任何花活,直接切入主题有事说事,结果徐冶琼居然用一句谁都没听懂的古文来作开场白,这个选择很值得商榷。而且对于这种类型的辩题,用不着什么朗诵的技巧,越洗练越清晰越好,偏偏徐冶琼把这么一个关乎国计民生非常严肃的话题用一种非常温柔而舒缓的语气而吟诵出来,要不是她的朗诵功底确实一流,下面估计得睡倒不少人。反方徐晏同样没能抓住机会,尽管她的语音语调都很恰当,稿子的精练程度也胜过正方,但是她出现过好几次打结的问题,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两边的分数在这个环节基本相当。

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随后在二辩的对抗上,终于等到贾子年师兄和李小宇的对决。贾子年师兄充分体现出文院的风格来,作风依然激情澎湃,语言仍旧铿锵有力,句句是真字字在理,遗憾的是他没控制好时间,三个点最后的时间分布大概是1.5+1+0.5,这对他的分数判定会有很大影响。大家可能在电视剧中看过法庭辩论,看上去是非常激烈的,思维敏捷言辞犀利,其实在真实的生活中,法庭辩论就是读稿子,语调像机器人般很慢很硬,但是能够最大程度保证法官听到每个字每句话,也方便书记员记录。同样,在辩论中,由于评委的年龄基本上都在四十岁往上,听觉和思维都不再如年轻时候,因此辩手不能光注重自己在场上的表现效果,同时还应兼顾评委接收讯息的能力。所以,尽管我们都觉得贾子年师兄的反驳效果很好,让人感觉到非常激动,但在分数上他却没能赢过李小宇,关键因素就在于李小宇的稿子尽管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他却一改往日激昂澎湃的风格,用一种很朴实的风格,把他的稿子单纯而清晰地背出来,让评委听清楚他要讲的道理。最终在论的环节中,信管略占上风,原因就在于他们选取正确的风格和节奏,从而在战略上获得先机。

当年采用的攻辩赛制是一对二,每名辩手都有回答攻辩的任务,我认为这不是在考验辩手之间的配合,而是在考验攻辩方挑选被攻辩人的技巧。以这场比赛为例,文院作为攻辩方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对付李小宇和刘宇凡,是把这两个人同时点起来还是分开点起来。如果同时点起来,在这一轮攻辩中就设计些没什么明确意义的问题,让这两个强人没什么发挥的空间,然后在下一轮攻辩中上杀手锏,欺负另外两个实力较弱的。如果是分开点起来,文院采取的也正是这一种办法,比如说陈杰挑选的是徐晏和刘宇凡,他就应该把关键性问题抛给徐晏,而把过渡性问题留给刘宇凡。实战之中,攻辩问题是围绕浪费在餐桌上的六百亿元粮食这个数据展开的,看得出徐晏的状态确实不太好,愣是把六百亿元说成是六百亿吨,后来大家做过相应的测算,发现全世界年产粮食可能都还不到三十亿吨,信管随便放个卫星就解决掉全世界几十年的口粮问题。如果陈杰的心算能力和相关知识足够猛,绝对能够在这里让信管死得很难看,可惜他数学看来也确实不太好,于是乎双方就开始纠缠这个数据,这个时候陈杰应该注意,一定要死死掐着徐晏来问,千万不要不指定由哪位辩手来回答问题。可惜的是,他没有注意这个细节,结果刘宇凡适时接过这个担子,下面这个问答足以见证刘大人的强硬和心理素质。

陈杰:对方辩友,我方给出的数据明明是六百亿元,不知道您方这个六百亿吨是哪里来的。

刘宇凡:对啊,对方辩友,您方讲的是六百亿元,我方谈的是六百亿吨,这之间并不矛盾啊,还是在生产领域的浪费更为严重嘛。

陈杰:对方辩友您说的这个数据是不是太巧合呢?我方的数据是来自人民日报××年××月××日第四版,不知道您方的数据来自哪里呢?

刘宇凡:我方的数据来自人民日报××年××月××日第八版海外版,我们看到……

这个说得好听一点,叫做心理素质过硬,不好听一点就叫厚颜无耻。不管怎么说,文院本来就没找到几个好例子,最后还被信管用这样的方法给解决掉,士气肯定是大受影响。而信管则顺势抓住战机,陈思思的攻辩并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从宏观层面上不停扔数据,从水资源到电力再到煤炭,全部都是生产领域的浪费更为严重,所占比例全都在90%以上。文院回答的情况也很糟糕,徐冶琼依然是慢条斯理抑扬顿挫的风格,估计她也明白这些问题不好回答,所以想用这种办法尽可能多耗点时间,但是她慢得实在太过分,30秒的回答时间她居然能搞出两次超时来,这肯定给评委非常不好的印象。前面我讲过,这种题目就是需要语音语调越干脆越直接越好,结果文院愣是把比赛当成诗词朗诵会来对待,尤其是在对辩环节,本来就是要你来我往非常激烈,这个时候要还是不紧不慢的作风,观众都恨不得要造反。

许多不利的因素开始堆积,而真正的致命杀招,则是来自刘宇凡的攻辩三分钟。前面陈思思的攻辩,很多人兴许都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无非就是数据的地毯式轰炸,而刘宇凡则是从水泥这个具体领域中出发的。他的问题结构是:水泥每年的浪费有多么严重;这样的浪费只在生产领域中出现,消费节约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像水泥这种只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浪费,还有多少多少种,消费节约又该怎么办;如果在这些领域中搞好生产节约,可以产生多么大的效果。从提出问题到质问对方,再到解决问题回归本方,起承转合非常严密,推进过程也恰到好处。可以说,刘宇凡在问题设计的节奏上,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套攻辩问题,几乎不需要什么强推技巧,照着问题问下去就能轻松完工。

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当然,如果没有立场的优势,信管也很难进行得这么舒服,但是我认为,能把立场的优势发挥到这个水平,这也是顶级强队的特征之一。xx年和xx年的金秋决赛之前,我恰好有幸与当年的冠军队打练习,他们在练习中所持的立场,刚好就是决赛中对手所持有的立场,所以这也可以让我去比较,决赛中两支队伍在辩题同一立场上的准备水平。比如说xx年信管所准备的正方,从立论上就可以直接让反方举手投降,xx年法院所准备的正方,事例上比政管更人性化,更容易从情感上打动观众。他们能拿下最终的冠军,这也是真实实力的反映,运气这个东西,只是胜负之前的幌子,胜负之后的托词,真正想要成为王者,就不能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

随后的自由辩论,信管继续着他们教科书式的表演。首先还是以宏观数据来热场,而文院的反应也不可谓不到位,陈杰反问道“如果光有浪费而没有技术进行节约,是不是还是从消费节约做起更现实可行呢?”信管顺水推舟打出第二套战场,指出某某企业采用某某技术获得什么样的节约效果,一下子将文院最后的希望也给击碎掉。可以说,这个辩题中反方要做的事情,到这里已经全部到位,后面的十分钟纯粹就是大家忽悠,把时间杀光等待主席宣布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结果。

在上篇文章中我曾经提到过,信管和法院比较善于打现实性辩题,而人文系统则比较善于打哲学性辩题,由此导出的风格也就是朴实与飘逸,实证与想象之间的不同。从这个现实性辩题中决出的胜负,只能说信管在自己的地盘上保住胜利,并不能说信管所代表的风格就比文院所代表的风格更好。可惜的是,信管在这场比赛中获胜后,最终与风格相同的法院会师于决赛,于是武大辩论开始言必称操作,但是操作是要丢例子抛数据,不等于丢例子抛数据就是操作。当我们回顾这些强队的比赛,会发现他们对于辩题都有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寻求最有利的立论架构,然后用有效的战场编排来展开。辩论并不是起于立论,而是对辩题的思考和认识,这需要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知识来作为基础,在随后的人物介绍中,我们就共同来看看这些知识的摄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今日人物:李小宇刘宇凡

两位数场次的不败记录,连续两年的冠军头衔,信管王朝的确立过程,两个王牌辩手的成长生涯。这样的开场白有点像广告语,事实上,该怎样去描述和形容这两个人,我认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里就从我认为他们的时间顺序出发,先讲讲刘宇凡刘大人。

认识刘大人是在xx年的十二院赛上,其时正逢第二轮比赛,他率领信管和政管打出一场无比绝妙的比赛。肖函有次说,这场比赛是她看过最好的一场比赛,双方都敢于接问题,见招拆招妙语连珠。我觉得这和辩题有很大关系,当场的题目是“细节决定成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据说这种不对称式辩题是陈文晋老师的试验,等于就是两边各讲各的,看谁讲的精彩好看。最精彩的部分当属刘宇凡的四辩稿,我就记得他最后的结语,“当有一天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当我们回想起这一生的经历,哪怕只有一件事情,能让我们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我们就可以说:‘这一生,足以!’谢谢大家!”这篇稿子的制作可谓是严谨而动人,转换和推进速度非常恰当,语音语调的配合也是天衣无缝,让人听来真是觉得热血澎湃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往看刘宇凡的比赛,也不觉得他在场上的作用有多么明显,但是这场比赛,彻底改变我对他的认识。

赛后有幸和刘宇凡互换qq,并在十二院赛的决赛之前,得到他很大的帮助。当时我们和法院对战的题目是艺术商品化的利弊问题,我拿着这个题目去向他请教,最后给我的感觉有两点:刘大人的语言修饰功底很强,刘大人看过的电影很多。后来在xx年去观看《小镇》谢幕版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刘宇凡还是文华的剧本主笔,所以我总认为,正是因为他在电影和文学方面的广泛涉猎和深刻领悟,才使他的四辩词能够如此近人如此动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笔因此而得益,还因为他在这些作品中主要关注的是人性,这也能让他更好地把握听众的心理。可惜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兴趣爱好,使得他最终还是没有在辩论中投入更多,而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戏剧方面。不过当我们提到刘宇凡刘大人的时候,脑海之中总还是“不败”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会更大一些,毕竟在来到武大以后,他参加过的辩论赛只要是分胜负的,确实是从来都没有输过。

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说到操作强硬,肖涵在xx年时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即使是如此登峰造极的水平,也未必就胜过刘宇凡;说到四辩稿,刘宇凡朴实近人的风格,看上去虽然不够华丽,效果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于是这也会让大家联想到一些问题:没有刘宇凡的信管会怎样?李小宇的成就又会有多高?xx年金秋中,李小宇在十六强和半决赛中的两篇反驳稿,已经成为反驳选手的参考宝典,“逻辑上不成立,现实中不必然,价值上更不可取”这样的收关语,已经在各种比赛中出现过无数次。然而信管真正所遭遇的两场硬战,八强遇文院和决赛遇法院,都是在刘宇凡的出色发挥之下,才让信管化险为夷创关成功。从比赛过程来看,刘宇凡恰好都是在攻辩环节中发威的,在对阵法院的比赛之中,他答攻辩的时候用的都是很简单的道理,比如“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难道我们会因此否定真理的存在吗?”对方刘智连的攻辩问题本来是围绕麻将展开的,她估计怎么样也没想到,这么一个市井的素材,能让刘宇凡上到如此之高的层次。这场决赛确实很乏味,因为双方都没给对方留下什么破绽,出现过的几次掌声全部是给刘宇凡,也就是在他答攻辩的时候。这场比赛的胜利,金秋赛场上的成功卫冕,不但为刘宇凡的辩论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象征着他在辩论中登上顶峰的时刻,这样一场谢幕的演出,足以让每个人都为之赞叹不已,羡慕甚至是嫉妒。

讲到李小宇,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幽默感,能够轻松让人笑到抽筋,心想天津到底是个出笑星的地方,这和他在赛场上的强硬形象真是鲜明对比。作为人气型辩手,他的事迹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我在这里讲件他不太常做的事情,就是点评。点评这项工作,其实是非常考验辩手的,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上台肯定是得被嘘的。想想看,往往都是成名辩手或者骨灰辩手才有点评的资格,上台后如果讲不出什么特别的思考或者解题理论,这肯定就是砸牌子的结果。李小宇平时很少去看别院的新生赛决赛,我只在今年校队的几次练习赛中见过他的点评,按说信管的辩手都是以操作见长,可李小宇的点评从来都是围绕理论层面展开,最后成功上升到价值层面,而且他的点评总能带给人新的思考角度,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辩手,03级以及后来几届,绝对不超过三个人,这样的成就已经足以使他和前辈辩手相执肩。

今日盘点:信管

讲完两个王牌人物的故事,再就要来讲讲他们所处的王朝时代。连续三年杀入决赛,加上成功卫冕的经历,这个王朝的建立可谓是实质名归。上个王朝时代是由人文在98-xx年间创造的,不过当时武大还没有实现四校合并,此后参赛队伍的数量迅速扩大,竞争的多样性和比赛的复杂性都比以往有很大提高。最为重要的是,四校合并前的武大,在辩论中还处于探索和开创期,比赛的胜利主要依靠是辩手的天赋。随着辩论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手法不断被完善,越来越多的队伍开始掌握辩论赛的胜负之道,也从很大程度上摆脱辩手个人因素对于整体实力的影响。因此,即使后来的辩手再也不及前辈们天马行空般的才华,但是武大的辩论水平却有着全面的提高,并形成良好的梯级队列。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再想要获得金秋的冠军进而卫冕,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大家也都公认,03级的整体实力在近些年来确实是最强的,而信管的王朝时代正好是在03级辩手的黄金时期铸造而成,这其中的艰难和意义就更值得为后来人所肯定。所以我才认为,法院即使卫冕成功,甚至实现三连冠直至n连冠的成绩,也未必就能算是个王朝,因为大家从今年新生赛中也能看出,法院的新生虽然素质是还不错,但别的院却都很成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多拿几次冠军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信管的培养模式是很有意思的,在日常的训练方面他们与法院基本相同,但是在比赛上信管明显比法院敢于冒险,具体表现在连续三年的金秋半决赛上,信管都会派出与之前八强战有很大不同的阵容。xx年的时候李小宇闪亮登场,要知道当时他只是个新生,我估计在人手充足的前提之下,没有哪个院敢这样做;xx年的时候队长主将王凌没有登场,未来的队长徐晏顶替她的位置;xx年的时候用李思和王玉珏换下徐晏和陈思思,将轮换制进行到底。让每个有实力的队员都能感受金秋,这是信管非常值得被称赞的决策,也是信管作为王者的实力体现。王者这个词并不常单独出现,往往看到的都是“王者风范”“王者之风”,这也就很好地说明,成绩只是背景,实力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气质,这种气质和感觉究竟是怎样的,就请大家慢慢来体会和感受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