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谚语(优秀6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秋天的谚语(优秀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天的谚语 篇1

【白露节气的谚语及习俗】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清晨露水很浓,预兆着当日很可能是个大晴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描述的白露物候,均与鸟有关。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玄鸟,即燕子。古时候,燕子和桃花,大概是人们最乐于倚重的两位气候“预告员”,对于生物智慧的借用。

从春分时节的“玄鸟至”,到白露时节的“玄鸟归”,人们由燕子的迁来与归去中,品读季节的更替。

秋高气爽,玉露生凉,鸟儿们敏锐地觉察肃杀之气,于是开始养羞(馐),即勤快地筹措越冬的“干粮”。

以前我最喜欢的白露谚语是:“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可是,蚊子们似乎并不在意这则“古训”,把人折腾得不行不行的,看来还是另一个谚语更靠谱:白露蚊,咬(烦)死人。

还有一个谚语,乍读起来令人窃喜:“白露后,不长肉”。但它指的却是…荞麦。白露后,反倒是很多人秋膘上身的时节。

很多谚语,也反映着白露时节各地的物候特征和农事次第:

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

白露天晴稻像山。

“白露雨来苦一路”,《农政全书》解释道:白露雨为苦雨,稻禾沾之则白飒,蔬菜沾之则味苦。

白露打枣,秋分卸梨。

八月连阴种麦好,只怕淋烂柿和枣。

不同的果儿,对于雨水多寡,有着不同的好恶,正所谓“旱枣子,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

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

白露雨沥沥,秋分稻秀齐。

白露满街白。(棉花)

白露看花,秋分看谷。

白露水,寒露风,打了斜禾打大冬。

白露秋分,番薯生筋;寒露霜降,番薯生糖。

白露点坡,秋分种川,寒露种滩。(小麦)

白露不抽穗,寒露不低头。

白露谷,寒露豆,过了霜降收芋头。

白露荞麦,寒露油菜。

白露秋分菜,寒露霜降麦。

白露种葱,寒露种蒜。

白露下南瓜,立冬卧白菜。

山怕处暑,川怕白露。

还有很多谚语,反映着白露节气与后续天气的呼应关系:

白露有雨会烂冬。

烂了白露,天天走溜路。

白露有雨霜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

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白露无雨,寒露风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而白露之后,最缠绵的阴雨,就叫做:华西秋雨。

“露里走,霜里逃,感冒咳嗽自家熬”。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白露不露,长衣长裤”。

“白露身勿露,着凉易泻肚”。

“白露身不露,露了没好处”。

“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

好吧,白露时节,从不露做起…

【白露节气习俗】白露时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时值公历9月7日前后。此时阴气渐重,露凝为白,故名白露也。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

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一般习俗认为白露节下雨,雨下在哪里,就苦在哪里。因此有句农谚如此说“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白露节气的习俗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很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

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白露节气的习俗

白露茶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白露节气的习俗

白露米酒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

秋天的谚语 篇2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

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小花。茶谚不是与茶俱有,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饮茶和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但是。关于茶谚的记述,直至唐代末年,苏广的《十六汤品》才见。

在我国整个古代茶书和其他有关文献中,基本上都未提到植茶的谚语。就是制茶和茶叶收葳方面的谚语,也直到明清期间,才有“茶是草。箬是宝”,以及《月令广义》引录的“谚日:善蒸不若扇炒,善晒不如善焙”这样两条记载。在古代条件下,茶叶的收藏防潮,主要用竹箬,以箬封口,剪箬置于茶中较埋储“烧灰”或存放焙笼等办法,要省事得多。其后一条谚日,所谓“善蒸不若扇炒”,就是说蒸青不如炒青;“善晒不如善焙”,是指晒青不如烘青,其实这条谚语仅仅反映一些地区或一部分人对各种绿茶的推崇和喜好而已。不过,这两条茶谚,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当时,对茶类生产和茶叶保存,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其他,我国关于茶的生产技术方面的谚语,特别是浙江、湖南、江西,还是较多的。这里不妨以浙江的茶谚为例来剖析―下。

如提倡和劝种茶树方面的谚语。有“千茶万桑,万事兴旺”。浙西开化一带,有“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等等。这些茶谚,都较古朴,虽然搜集于本世纪中期,但是,与种橘植果的一些谚语对照,就其风格来说,很像是明清间或更古的茶谚。浙江全省采摘茶叶的谚语面广量大,单以杭州一地这方面的谚语为例,最具代表性的谚语,如“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谷雨茶,满地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以及“头茶不采。二茶不发”。“春茶留一丫,夏茶发一把”。“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等,就都体现了这一采摘指导思想。必须指出,在唐代以前,从史籍记载来看,似乎是不采制秋茶的,唐代特别是唐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茶业的蓬勃发展,秋茶的采制才逐渐盛行起来。所以。“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的谚语。是一条流传较早的古谚,其主要的含义,是提倡和鼓励人们采摘秋茶,并不真正说秋茶的质量就比春茶为好。

秋天的谚语 篇3

1. 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2. 处暑下雨烂谷箩。 农民谚语

3.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4.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5.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6. 立秋下雨,百日无霜。 时令节气谚语

7. 夜里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8. 刮风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9. 刮风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10. 刮风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11. 立夏下雨,九场大水(浙)。

12. 立夏日下雨,夏至少雨(闽)。

13.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云)。

14. 闪电强又猛,有云不下雨;闪电弱又多,雨水马上多 雷电谚语

15. 天寒,春不寒;春雨,春不雨:如果立春那一天天气寒冷,那么整个春季的气候就不会再冷下去;如果立春那一天下雨,那么春季的雨量就会少。 春天谚语

16.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清明 春天谚语

17. 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18. 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春天谚语

19. 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春天谚语

20. 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春天谚语

21.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下雨谚语

22. 头发响,风一场。 下雨谚语

23.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下雨谚语

24.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下雨谚语

25.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26. 亮一亮,下一丈。

27. 天上鱼鳞云,地下雨淋淋。

28. 云彩向南,大雨冲船,云彩向东,一阵大风。

29. 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

30. 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31.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32. 大水无雷,浸崩屋,

33. 东闪空,西闪风,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

34. 西班牙有句关于雨的谚语 六月雨千遍

35. 蚂蚁搬家要下雨

36. 朝虹雨,夕虹晴。

37.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38.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9. 月色朦胧,不是起雨就是起风。

40.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41.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42.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43. 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44. 送月雨,后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45.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后阴转晴。午后下雨,就会到半夜。)

46.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47.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48.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秋天的谚语 篇4

关键词:民间文学;谚语;闽台谚语;文缘

中图分类号:H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06-03

福建闽南地区与台湾同源同宗,几百年来,闽南移民迁徙台湾,在台湾奋斗发展的同时,也传承拓展了闽南文化。在民间文学方面,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演进交融,形成了具有乡土区域特点的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其中民间谚语的发展与互动极有特色。

谚语是来自民间口头创作并且流传甚广的通俗大众文学艺术形式,是一种定型化的颇具哲理、洗练俗白的语言。谚语既有风土人情、、生活经历中提炼出的,赋予了训诫意义的短小韵文,也有在长期时代演进中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和大量的歇后语。传承至今,各类闽台谚语依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与作用。

一、闽台谚语的类型

(一)人生箴言类谚语

在闽南与台湾,有很多关于衣食住行、婚姻家庭、勤俭等人生箴言类谚语,这类俗谚形成于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与闽台两地特有的乡土习俗、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富有浓郁的当地乡村色彩。

“大石也要小石擎,红花也要绿叶扶。”讲的是乡村文化中人们的互相帮衬,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味。

“做田要有好田边,住厝要有好厝边(邻居)。”意指农耕环境中邻里关系的重要,好邻居可以互相成就对方。

“早吃饱,午吃巧,暗顿(晚餐)半饿饱。”这是闽台地区人民几百年来演绎推导出的关于饮食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谚语,主张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的科学养生理念。

“冬吃菜头夏吃姜,免请医生免烧香。”民间素有推崇冬天吃萝卜、夏天吃生姜的习俗,认为这是最朴素的食补方式。

“一瞑无眠,三瞑补勿会过。”讲的是通宵熬夜对身体的伤害,一宿无眠,三个晚上也补不上,告诫人们要起居有序。

“勿吃过量酒,毋喝隔瞑(隔夜)茶。”过量酒与隔夜茶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伤害,这是民间生活智慧的结晶。

“逢桥要下马,过渡莫争船。”这是人生智慧类箴言,是人生经验的总结。过小桥下马,是为了安全。渡口不争船,以免义气用事引发争执落水。

“有情毋惊千里远,无情哪怕门对门。”这里表述的是人类情感的神奇与非理性,正因为这有情与无情,爱情才成其为世间最美妙的情感。

“不当家勿知柴米贵,不生囝毋知父母恩。”这是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养儿方知父母恩,开始当家方知当家的不易。

“兄弟若同心,田涂(泥巴)变黄金。”此类训诫是教育兄弟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形成凝聚力。

“教囝泅溪(游泳),毋通教儿爬树。”这句谚语的本意是,为人父母要教会孩子游泳,为了成年以后的自救与救人。但不需要教孩子爬树,因为爬树有可能导致失足摔下的危险。此类俗谚的引申意思是,父母应教会孩子应对生活问题的技巧与能力,教子有方的家长才是合格的父母。

“毋惊山高,只惊脚软,毋惊事难,只惊人懒。”这类箴言引申出人生须勤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二)气象、环境和生活习俗类谚语

闽台两地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中,对气象与农作物的生长关系有着大量的认知积累,在此基础上民间口头文学传承了许多关于气象与节气的俗谚。这些谚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使得祖祖辈辈生活在温润、富饶、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人民代代受益。比事:

春谚,“‘立春’在腊月(十二月)间,明春无倒春寒。”倒春寒对作物的影响很大,尽早判断气象发展,在农耕时代意义重大,这是长期观察气象与农作关系的经验所获。

“二月初二霆雷,稻尾较重秤锤。”土地公生日传说是二月初二,这句话的表述意为二月初二天打雷,早稻的收成将是一个大丰收。

“春蒙曝死鬼,夏蒙做大水。”这句谚语意指春天大地大雾连绵弥漫,带来的将是夏日晴空,干旱少雨的气候让鬼都暴晒致死;如果夏天雾蒙蔽日,则是洪水泛滥的预警。

“麦惊清明尖叶雨,稻惊秋来白日风。”早季成熟的麦穗清明收成时最担忧突降春雨,秋天金黄的稻穗白露时节收成时最担心突然刮风。

夏谚,“‘夏至’刮西南(风),大雨水涨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这里说的是夏至刮西南风,会带来连绵不断的雨水,形成涝灾;夏至如果是大晴天,可能昭示一直到秋天都匮乏雨水,导致旱情。

“‘小暑’东北风,不久有台风。”台风与小暑东北风的关系揭示得一目了然,小暑时节刮东北风,是台风将至的预警。

“好上元,好早冬。”这句话是说上元节前后如果连续都是阳光灿烂的好天气,早冬的收成也将大好。

“无食五月节粽,破裘不甘放。”意指端午节吃过粽子后,才是真正的夏天来临,可以换季收起厚重的衣被。

“六一,一雷压九台;七一,一雷九台来。”这句是说六月初一打雷,夏天的台风会很少。七月初一打雷,随后就是很多个台风相随到来。

“七月半,减一条线。”意指“中元节”过了,“昼渐短,夜渐长”。

秋谚,“霜降,风台走去藏。”意指秋天末尾节气“霜降”一过,闽台海洋性气候中最常见的夏季台风也将远去不见踪影。

“秋前北风多阴雨,秋后北风旱到底。”也说的是风雨、季节与旱涝的关系。

“‘秋分’露重,冬季多霜。”阐述了霜冻与秋分露水的关系,这是常年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冬谚,“‘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春少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是否下雨,与冬天的晴朗、春天的雨水有着密切的关联。

“‘大雪’刮北风,冬季多霜冻。”大雪节气的北风与冬季霜冻的密切联系在这里得以体现。

“‘冬至’少雨,来春厚(多)寒。”这句谚语也是形象描述了冬至节气时少雨,来年春天多寒天的民间气象经验。

“‘小寒’暖,春多寒‘小寒’寒,六畜安。‘小寒’、‘大寒’多南风,明年六月早台风。‘小寒’冷勿会透,‘小暑’台风到。‘大寒’寒勿会死,‘立春’踔踔跳。”这几句关于大寒、小寒的谚语,讲的是小寒、大寒节气的气候现象与整年的气象关系。小寒、大寒如果暖和,来年开春的春冻则让人跺脚跳;小寒、大寒刮南风,来年六月台风就早早到。

“冬至在月头,欲寒在年兜”,“冬至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寒冻正二月”。这几句说的是关于冬天是否寒冷的判断。冬至在月初,年关时节寒冷;冬至在月中,当年的冬天不见雪与霜;冬至在月末,开春的正月、二月则暴冷。

二十四节气是千百年间人民智慧的结晶,闽南一带关于节气与气象的谚语随着移民的迁徙,对台湾当地此类谚语的产生构成了影响。谚语不仅是生活现象的总结与提炼记录,更是农民、渔民赖以谋生的风向标。在长期的海上捕鱼、陆地耕作和生产实践中,闽台两地的农民渔民学会了对天察言观色,把握气候与节气的种种关联,再用以指导日常劳作。这些在民间口头传承数百年的谚语集成了两地人民的智慧与见识,成为了民间文学的精髓构成。

二、闽台谚语的特点

(一)闽台谚语的内容表达

从内容上看,闽台谚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由生活常识、思想趣味、人生哲理和日常科学集合而成。

闽南地区的民间传统俗谚,题材相当广泛,涉猎社会人生、道德伦理、家庭生活、天文气象、地域地理、人神鬼仙等领域,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万千形态。这些或劝诫或诙谐的谚语,亲切平和地表达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既是祖先智慧经验的结晶,也是海峡东西两岸民风民俗、道德信仰的缩影。谚语中传递的乐天知命的生活哲学,至今仍对两岸百姓的生活起着指导意义。

闽南与台湾两地由于历史移民的缘故,语言、习俗、文化皆相近。长期的两岸历史渊源关系,闽南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随着移民进入到台湾,在台湾地区落地生根,并随着移民生活的拓展而演进和衍生。这些新旧杂陈的台湾谚语也会对海峡对岸的闽南地区谚语的表达与运用产生影响,海峡东西两岸的民间文化相通相吸,互为观照,互相传动与影响。

(二)闽台谚语的形式构成

闽台谚语形式短小精炼,句式整齐紧凑,往往将抽象的概念寓于具体形象之中,言简而意赅,富有丰富意味。

谚语来自民间,因此大量的闽台谚语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事例予以描述,通俗并带有口语特点。讲究节奏和韵律,均匀齐整,注意押韵,说来琅琅上口。同时还大量使用借代、夸张、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使谚语具体可感,意蕴深长,由表及里。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闽台谚语,容易上口、便于记忆、方便使用,在海峡东西两岸源源不断地互为影响、渗透。这些基本定型的俗谚,有不少像民间流行的诗歌,以艺术美感的方式传承。

闽台两地位处海峡的东西两岸,血缘互亲,地缘邻近,商缘连接,文缘深厚,法缘相循。福建和台湾人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年福建人迁徙至台湾,闽台两地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远古时代福建沿海岛屿与台湾岛屿浑然一体,海平面使得今天的福建与台湾相隔一条海峡,两岸有着地缘相近的特点。商、周时期台湾与福建的生产技术即有交流,后来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日趋繁荣,两地人员间的商业往来活动颇多,始终有着密切互动的商缘。历史上福建人移居台湾时,不仅带去了方言,也保留了家乡的许多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至今台湾的主要方言为闽南话,闽南地区的高甲戏、南音、木偶戏等在台湾也广为流传,妈祖、保生大帝是两岸百姓共同的民间信仰,闽台两地的文化源远流长。清朝光绪时期,台湾开始独立建省,之前台湾一直隶属福建管辖,法缘相循是两地关系的一大特点。

闽台两地谚语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两岸民间的喜爱,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艺类型,它充满丰富的情感,具有节奏韵律感,上口易记,是民间智慧的广泛集成,生活实践经验的高度提炼。很多的谚语因其具有的高度凝练性、概括性,而成为了人们日常起居中的具有教育、指导意义的警句名言。这些涉猎生产过程、工作技能、生活方式、处世之道的俗谚,寓意深刻,形式灵巧活泼,以其富有趣味的形态,传递严肃醒世的人生教导,便于理解模仿,也极富有生命力。闽台谚语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内涵蕴藉、指向明确,成为了闽台两岸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学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

参考文献

〔1〕吴同端,王文宝,段宝林。中国俗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武占坤。中华谣谚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3〕陈保亚。语言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4〕何绵山。闽台区域文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5〕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闽台区域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陈建民。语言社会文化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秋天的谚语 篇5

饮食与健康

我国民间在饮食和健康方面的谚语,流传很多。诸如:热饭冷茶泡,郎中医无效;五谷杂粮皆进肚,医生改行拿锄头;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饭前喝口汤,永远没灾殃。这些健康谚语真可谓妙语连珠,极富哲理,可以说是一味有利于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的良药。

生姜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蔬菜,除做烹调之外,还具有药物保健之功。祖国医学认为,生姜有抑制人体内过氧化脂质之效,故有抵抗衰老的作用。另外,生姜具有利胆、抗风湿、降血清胆固醇含量、抑制癌细胞扩散之功。民间的谚语就有,如:天天吃生姜,四季都健康;早吃三片姜,胜喝人参汤;冬日吃生姜,不怕风和霜等。再如萝卜,萝卜不仅富有营养,而且可以顺气消食、止咳除燥、化痰生津、散瘀解毒、清凉止渴、利大小便。在萝卜方面的谚语也有不少,如:吃萝卜,喝热茶,郎中饿得爬;萝卜挑进城,药店要关门;十月萝卜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等等。此外,在对吃水果方面,也很有讲究。如: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等。如何用好每日三餐,健康谚语中也有: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少吃多餐,益寿延年;一餐吃伤,十餐喝汤;宁可吃半餐,不可吃断粮;暴饮暴食易发病,定时定量保安宁等等。还有“甜言夺人志,甜食夺人齿”,“不嗜烟和酒,能活九十九”等等,对于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嗜好与长寿的密切关系方面作了精辟的概括。也对人们的养生益寿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起居与健康

“起居”也就是作息,日常的活动都属于起居的范围。起居要有规律性,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之中,起、食、劳、睡等,都应有时间规律,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起居不时”即时间不规律,被医学界视为健康的大忌。

许多谚语告诫人们要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如:早早睡,早早起,眼睛鼻子都欢喜;晚晚睡,晚晚起,浑身上下没力气;常开窗,透阳光,通空气,保健康;睡觉莫蒙头,早起郊外游;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求医生;好人多睡成病,病人多睡成死;天天泡脚,胜吃补药;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来等等,可见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既要保证充足睡眠,又不要贪睡恋床,应该早睡早起。同时还应注意对足部的保暖,切勿因寒脚而得病。

此外,在四季更衣方面,谚语也有许多提示:春天不忙减衣,秋天不忙增衣;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寒则增衣,热则减衣,此乃人们为了顺应四时气候寒暖变化所采取的一种必要措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得更为确切:

春寒莫使棉衣薄,

夏月多汗须换着。

秋冬衣冷渐加添,

莫待病生始服药。

秋天的谚语 篇6

1、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2、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3、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甘薯

4、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5、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6、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7、过了白露节,夜冷白天热。

8、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9、立了秋,挂锄钩。

10、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11、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12、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13、九月九,无事不在河边走。(风大)

14、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15、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16、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

17、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18、秋天宜收不宜散

19、立了秋,把扇丢

20、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21、家家吃萝卜,疾病哪会有!

22、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23、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24、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去,大雁来。

25、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26、立秋十天遍地黄

27、八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

28、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29、白露砍高梁,寒露打完场。

30、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31、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32、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33、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34、雷打秋,冬半收

35、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36、九月雷收口。

37、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38、十场秋雨要穿棉

39、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40、吃了重阳糕,夏衣打成包。

41、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42、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43、九月阴一冬温,九月晴一冬冰。

44、秋不凉,籽不黄

45、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46、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47、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雨)

48、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49、八月冷,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50、白露下雨,路干即雨。(不干路)

51、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52、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53、风风凉凉,晴到重阳。

54、一场秋雨一场寒

55、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56、九月九,大夫抄着手,

57、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58、立秋三天,遍地红。

59、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60、朝立秋,冷飕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