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怎么写好对话?要“说什么”和“如何说”?

在写对话时,请你只使用话语动词。你无法想象有多少作家让人物“微笑”出或者“大笑”出一句对白。微笑可是一个非言语动作!你如何大笑出一整句话?你会卡住的!请只尝试使用“说”或者“问”这样的动词作为话语标签。也许你认为这严重缺乏独创性,但这些动词在读者阅读中并不醒目,因为读者太习惯它们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1、关于“说什么?”

  对话必须展现给读者什么。人物不能为谈话而谈话。上佳的对话总是层次丰富,蕴含弦外之音的。

  实际上,对话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非话语本身,而是每个人物出场时,他们背后的目的。

  如果读者知道(且应该知道)彼时每个人物想得到什么,对话将会变得复杂许多。在即将谋杀国王前,我对他说“你好”,这个单词的意义将完全不同于它本身。对老态龙钟的祖父母道一声“你好”,它的意义将再次转换。对话需展现人物的特点,阐释人物的目的和动机,并且总是包含一定的话题。

  倘若想一想日常沟通,你将觉察到人们常常不会直言不讳,直抒胸臆。他们迂回婉转,规避误导听众。对话的艺术就在于捕捉生活,并形成文字。

  就像你不想去描绘人们东拉西扯、闲话家常的场景(这里没有实质的话题或者冲突),同样,你也不想逐字逐句地记录人们实际生活中如何说话。如果你打算这么做,你将发现其中到处是“嗯”“呃”还有其他各种填充词汇。

  对话需要生动传神,意思真实可信,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作家的任务是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对话升华。

  正是“说”这个词的那些花里胡哨的代名词才成问题,诸如“咯咯地笑”“兴高采烈地”。这些词语使读者的注意力极大地偏离了说话内容。过度使用这种同义词语,说明你是个业余作家。

  这些动词能够传达情感,但我视他们为作家偷懒的方式,因为表达情感是对话内容的任务,而不是标签应该做的。这些炫目的标签会令编辑与经纪人感到刺眼无比。

  在创作对话标签时,少即是多。不要使用花哨的动词。拜托,停止使用副词吧,诸如“她歇斯底里地大叫”。这是业余选手会犯的另一个错误。

  场景的亮点应是人物间的对话,就这么简单。副词在对话标签里,就像花哨的动词,是作家的拐杖。人物对话时,不要有过分的动作和伴随手势。

  你不可能精心编排场景中的每时每刻,所以试也不要试。留给观众空间去想象人物在对话时有着怎样的手势。记住:并不是每句对白都需要标签,特别是假使场景中只有两个人物。

  如果你写出的对话是一盘各种“说”的代名词的大杂烩,就把它们统统砍掉,依己之意,审慎选择,将这些精挑细选的语汇,按不同层次,重新放入文中。

  最后,记得在创作对话的过程中,寻找乐趣。人物对话是作者施展声音的好机会。别着急,耐心研磨人物对白,并在此中展现作品高于生活的一面。

  曾经,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你在脑中重播着某次吵架的画面,结果过了好半天,才浮现出一针见血、有力反击的巧言妙语?

  在小说中,你有机会比在真实生活的互动中,展现更为机智幽默、妙语连珠,更“刁钻尖刻”、光彩熠熠,更为深刻幽邃的思想。

  2、关于“如何说?”

  对话是对人物个性及其之间关系的极佳展示。即使当下没有明显的冲突发生,人物间的每一段关系中,至少应蕴藏些许摩擦。

  在《阿尔文·霍:对学校、女孩和其他可怖事情过敏》中,阿尔文讨厌他的女同桌弗莉,尤其是当弗莉替他说出他的想法时。阿尔文的问题是:他太腼腆了,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下面的例子中,班上来了一个代课老师:

  代课老师看了看弗莉,又看了看我。

  “他自己可以说,”她说。

  “他说不出。”弗莉说。

  “为什么说不出?”

  “说不出就是说不出,”弗莉说。“因为他是阿尔文·霍。”

  这段对话透着幽默,展现了人物个性。尽管我们知道阿尔文并没有对弗莉敏捷的反应感到激动不已,但看到她这么了解自己,还是会感到那么点儿怪怪的乐趣。

  在路易斯·萨赫的《别有洞天》中,故事开始时,少年羁留营的典狱长Sir先生和主人公斯坦利之间,有一段短暂的交锋。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展现了一个人物想得到某物、但另一个人物想要的却是他物的例子:

  “你渴了?”Mr.Sir问道。

  “对对,Mr.Sir,”斯坦利回答,充满感激。

  “嗯,你最好习惯,在接下来的十八个月里,你都得这么渴着。”

  显然,斯坦利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因为Mr.Sir掌握着羁留营的大权。斯坦利休想在那儿喝到水,就是这样。

  场景愈复杂,其层次便愈丰富——在某个场景中,人物会施展各种行为,或不奏效,需要多次过招,上演几个来回的对手戏。正是这种交锋使得一个较为冗长、且精细复杂的场景更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不过,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人物处于矛盾对立中的例子。

  同时,人物间关系也透过微小时刻被明确出来,就像下面例子中,艾琳·库克的《报复劳伦·伍德》中的人物海伦(首先说话的人),和她的“闺蜜”劳伦:

  “你凭什么认为我就乐意做你的朋友呢?”

  “你觉得除此之外,你还有得挑?”

  劳伦在海伦面前盛气凌人,把海伦的自尊撕得粉碎。他们的“友谊”并不是建立在尊重或者情感的基础上。正如读者可以从这部小说的名字中猜到一二,这种关系会反咬到劳伦,让她付出代价。下面是二人间另一场绝妙的交锋,妙趣横生,极尽尖酸挖苦:

  “我是毕业班学生,我得超级努力才能去我应该去的地方啊。”劳伦说道,好像还挺在理。

  “我也在毕业班。如此说来,贝利、凯拉也三年级了,噢,我们学校至多也就几百个学生快毕业了呢。”

  海伦夹枪带棒的一阵猛击真是让我叫绝。不仅两人之间的交锋尖锐凌厉,而且主人公海伦勇气十足,恰恰道出了所有人对劳伦这个自大狂的看法。这正是小说创作的另一裨益——你可以随心所欲、妙语连珠,给对手以难堪,而不必忧惧随之而来的激烈交火。

  对话中也体现大量幽默,尤其在情势紧张抑或情感强烈的场景中。通常,这是人物(以及读者)在戏剧冲突强烈的瞬间,释放其情感的唯一而迫切方式。下面,在达内特·霍沃斯作品《小紫罗兰几乎被闪电击中》里,小紫罗兰和死党洛蒂之间发生了争执:

  这会儿,洛蒂疯狂了。“我只不过想和你说点儿什么,而你永远要和我争个输赢对错。要知道,你并不总是对的。”

  洛蒂的话让我意外又气愤。我想对她说:我不是总和你争辩个不停,但这话本身就是在和她争辩喽。

  这个场景讨论的主题是严肃的,但是,小紫罗兰仍旧让读者感到其俏皮的一面。

  在盖尔·福曼的《如果我留下》中,凌厉而幽默的对话,使妈妈、爸爸、弟弟小泰迪以及主人公米娅之间一场普通的家庭早饭场景,睿智有趣,值得玩味:

  “呦吼!”泰迪高声尖叫着,两只胳膊在空中乱摆。

  “你精力过于充沛啦,这才早晨几点哪,”我揶揄道,又转向妈妈:“或许您不该让泰迪喝这么多咖啡。”

  “我已经让他改喝无咖啡因的了。”老妈回击道,“他天生不就这么闹腾嘛。”

  “只要您不让我也改喝无咖啡因的就成。”我说。

  “那可是虐待儿童。”老爸说。

  在这里,透过友善的玩笑与温和的打趣,我们对这个家庭里成员之间活跃的互动,窥得一二。并且,上面的对话也制造出情绪张力,因为在故事中这些人物将不久于人世。

  但最为重要的是,例子中展示出的对话是如此精彩,以致于让我心生羡慕——在我的生活中,人们在咖啡时间前的对话,远没有这般诙谐机智。这番对话真真正正地高于生活,提炼升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