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寓言故事《闻鸡起舞》【22篇】

闻鸡起舞是指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闻鸡起舞主人公简介 1

祖逖(266~321),字士雅。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有传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汉族。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他好动不爱静,十四五岁了,没读进多少书。几个哥哥为此都很忧虑。但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313年,以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身份进行北伐。当他北渡长江,船至中流之时,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涂炭的情景,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伸的愤懑,豪气干云,热血涌动,于是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中流击楫)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决不重回江东!祖逖所部纪律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文天祥《正气歌》有一句: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即是指祖逖。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中国西晋时期名将。汉中山靖王之后,美姿仪,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阳,“人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厕身以帅哥才子闻名的文学政治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之中,因年纪最小,排名最后。为司州主簿时,与祖逖闻鸡起舞,八王之乱又经永嘉之乱,神州陆沉,北方沦陷,只有刘琨坚守在并州,是当时北方仅存的汉人地盘。后因爱慕刘琨发兵帮助的鲜卑首领拓跋猗卢被兄弟杀死,没有兵力与各族争斗,投奔辽北,后因辽北内部争权而死。诗仅存4首,却与左思齐名。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2

成语: 闻鸡起舞

所属朝代: 晋代

拼  音: wén jī qǐ wǔ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解  释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  故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于鸡的成语

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鸡犬皆仙——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鸡犬桑麻——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

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鸡声鹅斗——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鸡尸牛从——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鸡头鱼刺——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鸡鹜相争——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鸡鹜争食——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鸡胸龟背——凸胸驼背。

家鸡野鹜——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家鸡野雉——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封建礼教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金鸡独立——指独腿站立的一种武术姿势。后也指用一足站立。

金鸡消息——指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

菱角磨作鸡头——比喻困难大,波折多。

木鸡养到——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牛刀割鸡——杀只鸡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牛鼎烹鸡——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牝鸡司晨——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

杀鸡抹脖——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

杀鸡儆猴——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取卵——卵:蛋。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杀鸡吓猴——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山鸡舞镜——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手无缚鸡之力——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

鼠腹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陶犬瓦鸡——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鸡。比喻徒具形式而无实用的东西。

偷狗戏鸡——比喻不务正业。

偷鸡不着蚀把米——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偷鸡摸狗——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

土鸡瓦犬——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味如鸡肋——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闻鸡起舞成语读后感 3

今天,我看了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闻鸡起舞》,受益匪浅。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每天鸡啼后就起床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三字经》说得好:“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如负薪,如挂角。”像祖逖一样后来居上的人真不少。李白是听了老婆婆的话才猛然醒悟,明白到“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后来不是成了大名鼎鼎的诗仙吗?“三苏”之中的苏洵不也是三十岁才发奋吗?他们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勤奋努力,一定会成功的。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祖逖一样闻鸡起舞的人,他们听到鸡鸣就来到公园晨运。老人们打太极,青年人在耍武术,小孩子在玩耍。他们都是为了锻炼身体,健康成长。在学校里,我们也要像祖逖一样,要“闻铃起跑”、“闻铃起读”。一大早,我们听到铃声,就要起来参加运动,大声读书。在运动场上,一派龙争虎斗的新气象:篮球队员在努力练出“入樽”的本领;赛道上,田径队员想要跑出一双飞毛脚;游泳队员在游池里一拚高低……至于教室里,就是一场无声的。较量:数学组学员苦思冥想,力克奥林匹克难题;舞蹈队咬紧牙关,苦练一字马;管乐队员鼓腮睁眼,为的是要吹一个漂亮的高音……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晨是最佳的学习时候,我们要利用这段时间,记几个单词,背一首古诗,练一个基本的动作,长此以往,这不是有很大的收益吗?“有志不在年高。”我们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家出一分力,就要有闻鸡起舞的精神。

故事1; 4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公元308年,晋怀帝任命刘琨做并州刺史。那时候,并州被匈奴兵抢夺杀掠,百姓到处逃亡。刘琨招募了一千多个兵士,冒着千难万险,转战到了并州的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晋阳城里,房屋被焚毁,满地长着荆棘,到处是一片荒凉。偶然见到一些留下来的百姓,已经饿得不像样子了。

刘琨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难过。他命令兵士砍掉荆棘,掩埋尸体,重新把房屋城池都修复起来。他亲自率领兵士守城,防备匈奴兵的袭击。他还采取计策,让匈奴的各部落互相猜疑。后来,有一万多个匈奴人投降了刘琨,连汉主刘渊也害怕了,不敢侵犯。

刘琨把流亡的百姓都召回来耕种荒地。不到一年时间,到处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晋阳城渐渐恢复了繁荣的景象。

刘聪攻破洛阳之后,西晋在北方的兵力大多被打散了,只有刘琨还在并州一带坚持战斗。晋愍帝在长安即位后,派人封刘琨为大将军,要他统率并州的军事。

那时候,汉国大将石勒,占据了襄国(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集结了几十万大军,想夺取并州。刘琨南面有刘聪,北面有石勒,前后受敌,处境困难到了极点。可是刘琨没有害怕,没有退缩。他在给晋愍帝的一份奏章里说:“臣跟刘聪、石勒,势不两立。如果不讨平他们,臣决不回朝。”

据说,刘琨在晋阳的时候,有一次,晋阳被匈奴的骑兵层层包围。晋阳城里兵力太少,没有力量打退敌人。大家都感到惊慌,刘琨却仍然泰然自若。到了傍晚,他登上城楼,在月光下放声长啸,声调悲壮。匈奴的骑兵听了,都随着啸声叹息。半夜里,刘琨又叫人用胡笳(一种乐器)吹起匈奴人的曲调,勾起了匈奴骑兵对家乡的怀念,伤感得流下眼泪。天快亮的时候,城头的笳声又响了起来,匈奴兵竟自动跑散了。

后来,刘琨联络鲜卑族首领一起进攻刘聪,没有成功。接着,石勒进攻乐平(今山西昔阳西南),刘琨派兵去救,被石勒预先埋伏好的精兵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正在这个时候,又传来了长安被刘聪攻陷的消息。到了这步田地,尽管刘琨怎样顽强,也没法保住并州,只好率领残兵投奔幽州去了。

闻鸡起舞成语解释 5

凌晨听到鸡鸣就起来舞剑,形容有志者及时奋发的精神。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6

故事讲的是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祖逖的青年和好友刘琨,半夜起来练剑的故事。当时他们住在一起,整天面对着暗无天日的社会,心里很苦闷。有一个晚上,祖逖睡不着,他在想怎么样才能练好本领,为国家效力。然而,半夜的鸡叫唤醒了他,使他感受了到希望和曙光,从而刻苦练剑,当上了大将军。深受百姓的爱戴。

我读完之后,从心里佩服这个有耐性,有毅力的祖逖。

读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拿我练毛笔字的时候。

以前,我在姥姥姥爷的熏陶下,酷爱写毛笔字。喜爱龙飞凤舞的字体中,还有写毛笔字时那恬静优雅的环境。所以,一开始练习毛笔字的时候,我很努力。但是,由于我屡次获得书法奖项。所以我渐渐的产生了自满的情绪,写书法也变得不认真,每当姥爷教训哪个字的笔法有问题时,我总是含糊其辞的应付到:“没事,没事,下次我努力就可以了。”就因为这样,我的写字水平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

现在想来,我的做法是多么的失败!有句古话:“胜不骄,败不馁。”但是我却轻易的放弃了,比一比祖狄,再看一看我,真是天壤之别啊!我的心里顿时产生了一股向上的奋进情怀,想到:“祖狄可以闻鸡起舞,我也绝对不能放弃,一定要学习这种奋进到底、坚持到底的品格!”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非浅。在以后的学习,生活的道路上,我一定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把事情做得完,做好!

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 7

祖逖简介

祖逖,很多人在书写的时候会写成祖狄,祖逖活跃于东晋时期,是著名的军事家,字士稚。于266年出生在河北涞水,祖逖是东晋初期的著名将领,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祖家是一个北方大族,世代均有做官之人。祖逖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中,年少时期,祖逖就表现的与常人不一样,他不拘小节,重情义,轻钱财,生性豁荡。每每周边有需要帮忙的人,祖逖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周济贫困,所以邻里乡村对祖逖很是敬重。祖逖成年后发奋图强,博览群书,所以是一个菠菜多学的人。

289年,祖逖任命为司州主簿与刘琨一起共事,两人关系融洽,励志要一起创出一番大事业。

291年,八王之乱之时,也正是祖逖事业辉煌之时,各国诸王纷纷聘用祖逖,祖逖在齐王,长沙王,豫章王等手下办事过。

304年,祖逖追随晋惠帝讨伐司马颖,但是战败了,这件事情以后,晋惠帝被绑架,又是一波抢夺祖逖的争夺战,祖逖没有答应复出,退居洛阳。

311年,洛阳沦陷,祖逖率众南下,跟随他的都是亲族乡党,人数之众多。在迁徙过程中,祖逖尊老爱幼,虽然多灾多难,但是祖逖都一一化解深得人心。

313年,祖逖进言司马睿北伐,只给与少数兵马支持。祖逖自立自足招募士兵收复豫州,打通北伐通道,更是对抗后赵,换得了边境和平。

321年,朝廷内部明争暗斗,看着矛盾日益尖锐,自己无能为力,最终抑郁成疾。生病后的祖逖还是放心不下虎牢城,他深知这个地区是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暴病修建壁垒,壁垒没有完成,祖逖就去世了,享年56岁。

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

传闻祖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抱负。在祖逖与刘琨一同去司州担任主簿之时,两人关系融洽,经常在一起谈论时局,慷慨激昂,因为性格喜恶相同,两人同睡。有些时候谈到深夜,两人抱着被子坐起来,相互勉励道:“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你我二人应在中原干出一番事业!”为了报效国家,他们两人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起来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他们两人最后成为了乱世中不可多得的两员大将。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而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因此,后人也经常用闻鸡起舞的故事来勉励一代又一代奋斗的读书人。

扩展: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翻译: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注释:

主簿:州、府长官的佐僚,主管文书的官员。

郡国:指全国各地。郡,地方行政区名称;国,皇帝分封的藩国。

此非恶声:古

部曲:部下,军队。当时世家大族的私人军队叫“部曲”,由本族贫民、佃户等组成。

骁健:骁勇,健壮的人。

绸缪(chóu móu):交情深切

司州:古州名。

蹴:用脚踢。成语有“一蹴而就”,此“蹴”引申为轻易的举动。

舞:舞剑习武。

觉:醒。

江:指长江。

睿:司马睿,即以后东晋的元帝,当时任左丞相。

以为军谘祭酒:让祖逖担任军事顾问长官。

纠合骁健:集合了一批骁勇雄健的士兵。

诚:假如,如果。

济:渡。

俱:一起。

将:带领。

素:向来,一向。

给千人廪(lǐn):供给一千人的军粮。

铠仗:铠甲与兵器。

兵:兵器装备。

寝:睡觉。

起冶铸兵:兴建冶炼工厂铸造兵器。

光复:收回失去的领土。

有如大江:让大江来作证。古人常以“有如”发誓。

屯:驻扎。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8

在晋代的时候,可恶的匈奴人经常来捣乱,把国家弄得乱糟糟的,很多百姓为了逃避战争,到处躲躲藏藏的,每天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

有一个叫做祖逖[tì]的人经常给一些穷人送粮食,但后来,他慢慢发现穷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苦,这都是战争造成的。

祖逖暗暗下定决心,为了赶跑匈奴,让百姓们不再受苦,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人,

于是祖逖每天都认真学习知识,非常刻苦地练习武功。

后来,祖逖认识了一个叫做刘坤的朋友,他们住在一块,经常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每天还一起练剑,相互比试剑法。

有一天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祖逖,突然听见院子里传来一阵鸡叫声,他以为是家里进了小偷,就赶紧把刘坤叫醒,两人拿起剑,悄悄地来到了院子,却发现根本没有小偷。

这时天色蒙蒙亮了,一阵风吹过,两人都觉得身上凉飕飕的,不由得打了个哆嗦。

祖逖看了看手中的剑说道:我们来练练剑吧,这样身上就暖和了。

于是,祖逖和刘坤就在院子里练剑,你一招我一式,两人都练得特别投入。

没过多久,天就完全亮了起来,这时两人都练出了一身汗,但他们觉得可舒服了。

祖逖擦了一把汗,兴奋地说道:“不如我们以后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好不好?”

刘坤也高兴地说道:“好!”

从此之后每天大清早,天色还没亮,只要公鸡一叫,祖逖和刘坤就开始练剑,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没有偷过懒。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祖逖和刘坤都成了功夫了得的大侠。

后来,皇上还把他们封为大将军,他们勇猛的带兵打仗终于将匈奴人赶跑了!

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 9

[拼音]:wén jī qǐ wǔ

[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

[语出]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辨形]鸡;不能写作“机”。

[近义]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反义]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

[结构]连动式。

[成语故事]: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造句]:

1、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

2、他有闻鸡起舞的精神,所以他进步快。

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闻鸡起舞,最后打败了吴国。

4、辞乙酉难忘闻鸡起舞,迎丙戌仍需刺股悬梁。

5、他每天五点钟便起床锻炼身体,风雨无阻,这种闻鸡起舞的精神,可敬极了。

6、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闻鸡起舞,苦练武艺,终

7、每天早晨,我一听到闹钟响,就起床学习,这也算是闻鸡起舞吧。

8、老爷爷在乡间修养,天天闻鸡起舞,打太极健身。

闻鸡起舞的汉语词典解释: 10

近义词:发愤图强、自强不息 、孜孜不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顿学累功、催人奋进

反义词:自暴自弃、苟且偷安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11

【汉字】闻鸡起舞

【拼音】yè láng zì dà

【基本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近义词】然糠照薪 发奋图强 锲而不舍 鸡鸣而起 废寝忘食 自强不息 发愤图强

【反义词】自暴自弃 苟且偷安

【典故】

晋代的祖逖年轻时候就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他喜欢读书,而且从书中学到了大量的知识。认识祖逖的人都说他有才华,今后肯定会大有作为。

祖逖和刘琨曾经一起做官,刘琨也是一个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的关系非常好,还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有一天半夜,祖逖听到了公鸡的叫声,他连忙叫醒刘琨,对他说:“我听说半夜鸡叫是很不吉利的,恐怕要发生战争了,我们不能再睡了。”于是祖逖取下双剑,开始在院子里练剑。刘琨看见祖逖这样,想了想说:“对,我们应该居安思危,要为以后做打算。”说完也去取了剑,和祖逖一起练剑。从此,每天半夜听到鸡叫,他们就起床练剑。两人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成为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仗的文武双全的人。

不久之后,匈奴入侵中原,祖逖向晋王建议,希望晋王能够亲自领兵赶跑匈奴。但是晋王没有打仗的想法,所以虽然任命了祖逖为将军,但只给了他够几千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没有给他兵器,而且还让祖逖自己招募士兵。

祖逖带着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而且还留下了誓言:“如果我不能取得胜利,就像这江水一样不再回来。”

祖逖率领这些人驻扎下来,一边铸造兵器,一边招募人马,为了自己的理想继续前进。

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报效国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只要勤奋,就一定有所成就。

闻鸡起舞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12

1. 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

2.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闻鸡起舞,最后打败了吴国。

3. 昔日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勤奋学习。

4. 祖逖闻鸡起舞,后来建功立业,终

5. 学习,就要有闻鸡起舞的精神,勤奋,勤奋,再勤奋。

6. 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经常闻鸡起舞在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在锻炼。

7. 他已年过50,回想起青年时代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情景,恍如昨日。

8. 你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可以闻鸡起舞,废纸三万,选择前者将一无事成,先择后者将可能功成名就。

9. 他每天五点钟便起床锻炼身体,风雨无阻,这种闻鸡起舞的精神,可敬极了。

10. 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闻鸡起舞,苦练武艺,终

猜你感兴趣:

解  释 13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闻鸡起舞成语解释 14

成语:闻鸡起舞

拼音:weacute;njīqǐwǔ

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晋书middot;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近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反义词:苟且偷安、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闻鸡起舞的故事 15

闻鸡起舞

【注音】

wén jī qǐ wǔ

【出处】

《晋书·祖逖传》

【解释】

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用法】

联合式;宾语,谓语。

【近义词】

发愤图强,废寝忘食,锲而不舍

【反义词】

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例句】

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苦练武艺,终

闻鸡起舞的故事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成语造句 16

1. 他有闻鸡起舞的精神,所以他进步快。

2.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闻鸡起舞,最后打败了吴国。

3. 昔日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勤奋学习。

4. 祖逖闻鸡起舞,后来建功立业,终

5. 学习,就要有闻鸡起舞的精神,勤奋,勤奋,再勤奋。

6. 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经常闻鸡起舞在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在锻炼。

7. 他已年过50,回想起青年时代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情景,恍如昨日。

8. 你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可以闻鸡起舞,废纸三万,选择前者将一无事成,先择后者将可能功成名就。

9. 他每天五点钟便起床锻炼身体,风雨无阻,这种闻鸡起舞的精神,可敬极了。

10. 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闻鸡起舞,苦练武艺,终

11. 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

典  故 17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18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

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 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晋朝人祖逖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奋攻读,他与志同道合的刘琨在司州(今洛阳一带)担任文官小职,晚上经常盖着一床被子聊天,谈起国家大事,二人慷慨激昂。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晋元帝时,祖逖在南方任豫州刺史,北渡长江讨伐匈奴贵族,收复了中原不少失地。“闻鸡起舞”这一千古佳话,后比喻有志者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的奋发精神,其实,它也含有珍惜光阴之意“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

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

当时,祖逖看到国家被匈奴军队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着急,立刻上书皇帝,请求率兵北伐,收复失地。

皇帝很高兴,封祖逖为“奋威将军”,带领军队北上。由于祖逖和刘琨作战英勇,不久便收复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19

成语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 20

成语故事

在晋代的时候,可恶的匈奴人经常来捣乱,把国家弄得乱糟糟的,很多百姓为了逃避战争,到处躲躲藏藏的,每天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

有一个叫做祖逖的人经常给一些穷人送粮食,但后来,他慢慢发现穷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苦,这都是战争造成的。

祖逖暗暗下定决心,为了赶跑匈奴,让百姓们不再受苦,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人,

于是祖逖每天都认真学习知识,非常刻苦地练习武功。

后来,祖逖认识了一个叫做刘坤的朋友,他们住在一块,经常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每天还一起练剑,相互比试剑法。

有一天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祖逖,突然听见院子里传来一阵鸡叫声,他以为是家里进了小偷,就赶紧把刘坤叫醒,两人拿起剑,悄悄地来到了院子,却发现根本没有小偷。

这时天色蒙蒙亮了,一阵风吹过,两人都觉得身上凉飕飕的,不由得打了个哆嗦。

祖逖看了看手中的剑说道:我们来练练剑吧,这样身上就暖和了。

于是,祖逖和刘坤就在院子里练剑,你一招我一式,两人都练得特别投入。

没过多久,天就完全亮了起来,这时两人都练出了一身汗,但他们觉得可舒服了。

祖逖擦了一把汗,兴奋地说道:“不如我们以后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好不好?”

刘坤也高兴地说道:“好!”

从此之后每天大清早,天色还没亮,只要公鸡一叫,祖逖和刘坤就开始练剑,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没有偷过懒。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祖逖和刘坤都成了功夫了得的大侠。

后来,皇上还把他们封为大将军,他们勇猛的带兵打仗终于将匈奴人赶跑了!

【释义】听到鸡叫就立刻起身锻炼。

舞:舞剑。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闻鸡起舞的典故: 21

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词:「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元张昱《看剑亭为曹将军赋》诗:「闻鸡起舞非今日,对酒闲看忆往年。」

●清孙雨林《皖江血·兴学》:「闻鸡起舞心还壮,造时势,先鞭不让。」亦省作「闻鸡舞」、「闻鸡」。 ●宋辛弃疾《菩萨蛮》词:「功名君自许,少日闻鸡舞。」

●清杜岕《邀笛步作》诗:「或拟闻鸡舞,或啸登楼夜。」

●清赵翼《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诗:「雄略虽余扪虱谈,壮心谁激闻鸡舞。」

●清孙枝蔚《与客宿古庙中》诗:「闻鸡思越石,化蝶笑庄生。」

●谢觉哉《在广州·游虎门》诗:「一将当关门号虎,万夫起舞夜闻鸡。」

闻鸡起舞成语解释 22

【汉字】闻鸡起舞

【拼音】yè láng zì dà

【基本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近义词】然糠照薪 发奋图强 锲而不舍 鸡鸣而起 废寝忘食 自强不息 发愤图强

【反义词】自暴自弃 苟且偷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