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 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 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 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
39、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犯上作乱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温良恭俭让
和为贵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从心所欲(随心所欲)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义勇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朝闻夕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
父母在,不远游
朽木不可雕
听其言,观其行
无欲则刚
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愚不可及
轻裘肥马
文质彬彬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临事而惧
三月不知肉味
生而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空空如也
循循善诱
欲罢不能
逝者如斯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克己复礼
非礼勿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
成人之美
察言观色
以文会友
名正言顺
一言兴邦
欲速则不达
临危授命(见危受命)
以德报怨
怨天尤人
仁人志士
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下不忍则乱大谋
当仁不让
有教无类
道不同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8、(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0、(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1、(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3、(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5、(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7、(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8、(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9、(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0、(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1、(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4、(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5、(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6、(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28、(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9、(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0、(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3、(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34、(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36、(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7、(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38、(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9、(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0、(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41、(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42、(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3、(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4、(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5、(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6、(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48、(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9、(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0、(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1、(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2、(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4、(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5、(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56、(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知过能改 择善而从 造次颠沛 允执其中 悦近来远 怨天尤人 欲罢不能 玉毁椟中
愚不可及 有勇知方 有头有尾 有始有终 有教无类 用行舍藏 用舍行藏 勇者不惧
隐居求志 饮水曲肱 因材施教 以紫乱朱 以直报怨 以文会友 以身作则 以德报怨
衣马轻肥 一隅三反 一以贯之 一日三省 一仍旧贯 仰之弥高 洋洋盈耳 言而有信
言不及义 言必有中 循循善诱 血气方刚 学而不厌 朽木粪土 朽木粪墙 朽木不雕
行不由径 兴灭继绝 兴观群怨 小德出入 小大由之 贤贤易色 先难后获 下愚不移
下学上达 五谷不分 无所用心 无所不至 无可非议 无动于中 闻一知十 闻一知二
文质彬彬 文武之道 驷不及舌 顺理成章 述而不作 逝者如斯 适可而止 诗礼之训
生荣死衰 生荣死哀 升堂入室 慎终追远 舍己为人 杀身成仁 色仁行违 色厉内荏
三思而行 三十而立 三纲五常 任重道远 犬马之养 求仁得仁 轻裘肥马 杞宋无征
片言折狱 披发左衽 匏瓜空悬 涅而不缁 念念不忘 能近取譬 讷言敏行 鸣鼓而攻
名正言顺 苗而不秀 门墙桃李 陋巷箪瓢 六尺之孤 临危致命 临危授命 临事而惧
了如指掌 乐在其中 乐以忘忧 乐而不淫 克己复礼 侃侃而言 侃侃谔谔 开柙出虎
举直措枉 举枉措直 居下讪上 敬而远之 精益求精 浸润之谮 近悦远来 尽美尽善
节用爱民 降志辱身 见义勇为 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 简在帝心 祸起萧墙 惠而不费
诲人不倦 患得患失 和颜悦色 好色之徒 过犹不及 龟玉毁椟 观过知仁 怪力乱神
1. 犯上作乱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而篇》)
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从来没有这种人。
2. 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
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3. 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篇》)
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
释:三十岁时能确立自己立足的事业,四十岁时,对很多事情不再迷惘、困惑;五十岁时,知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生命运。
5. 知之为知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
释:这种事情也能够忍受的话,还有不能忍的事吗?
7. 既往不咎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篇》)
释:已经做的事不便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劝解,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
8. 尽善尽美
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篇》)
释:美极,而且好极。
9. 见贤思齐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
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
释:文采与做人的本质,相匹配,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
释:以敬拜的态度对待鬼神,但保持应有的距离,这可以说是聪明的。做法。
12. 举一反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
13. 暴虎冯河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篇》)
释:只知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不懂得以智取胜,这样死都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 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篇》)
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曲,回味无穷,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
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其中自有乐趣。
16. 择善而从
多闻,择善而从。(《述而篇》)
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释:读书人不能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难道使命不沉重吗?到死方休,难道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子罕篇》)
释:有一个下等人问我种庄稼之事,我对此就一无所知。
19. 循循善诱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篇》)
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我,用一定的礼仪来约束规范我的行为,使我不想跟他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
释:少年人是最可敬畏的,怎知他将来比不上我们现在的人呢?
21.升堂入室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篇》)
释:子由学问已经不错,只是还不够精深罢。
22.过犹不及
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篇》)
释:孔子说:事情要恰到好处,做过分,效果甚至还不如做得不够。
23.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篇》)
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心没有好兄弟呢?
24.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
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察言观色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篇》)
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行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替下边的人着想。
26.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
释:言语一定要诚信,行为一定要果断。
27.怨天尤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篇》)
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解很高深的道理。
28.一以贯之
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
释:不对的,我对此从来就是持否定态度。
29.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
释: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
释:孔子说:“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困惑于眼前的忧患。”
31.言不及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篇》)
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说没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因人废言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
释:君子
33.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
释:对待仁德的问题,就是面对老师,也不同他迁就。
34.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
释:人的性情原本相差无�
35.杀鸡焉用宰牛刀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
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36.色厉内荏
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篇》)
释:表面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就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道听途说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篇》)
释:听到路边传言就添油加醋四处传播,这种行为是道德品质中厌弃的恶习。
38.患得患失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篇》)
释: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又怕失去。
3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
释: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
释:做官,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有余力便去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