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
选自《淮南鸿烈集解》。《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等人所著。文本中的一个典故,后衍生为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转化。
这段故事,载于《左传·庄公八年》。
春秋时,齐国的国君襄公曾会同宋、鲁、陈、蔡四国,进攻卫国。周庄王发兵救卫,也吃了败仗。齐襄公怕周王兴师问罪,便派连称为大将、管至父为副将,前往葵丘,领兵防守。连、管二将奉命出发的时候,小心请示:“守卫边境的艰苦任务,我们不敢推辞。但是,您什么时候派人来代替我们,让我们交班返回呢?”那时正是夏季,襄公一边吃瓜,一边随口答道:“及瓜而代”。褰公的意思是说:今年瓜熟的时候你们出发,到明年瓜熟之时我派人去代替你们。
第二年夏季,连称和管至父在葵丘吃到了瓜,想起襄公“及瓜而代”的那句话,便打发人到临淄去,探听襄公是否快要派人来代替他们了。可是探听的。人回来说:“襄公不在临淄,到谷城去已经一个月了。连称非常生气,就要去杀死襄公。管至父不同意动武,主张就以瓜作礼物,先派人去献给襄公,趁机提s他“瓜时”已到,请他实现去年所许的诺言。
连称同意了管至父的主张,他们这就么办了。可是,襄公却反而大怒,说道:“代不代替,调不调回,都必须凭我作主,怎么可以自己来请求呢?再等下一次瓜熟吧!”连、管二将听了这个回音,对于不守信义的襄公大为不满,便领兵赶回临淄,把他杀死了。
从前有个国王,他非常喜欢马匹,尤其是一匹名叫飞翔的千里马。传说这匹马天生智慧过人,能理解人的话语。国王听闻后便立即派人将它带回了皇宫。
然而,国王却对飞翔施加了严格的限制。他定下了许多规矩,飞翔不得自由奔跑,只能被安排在宫殿内的马槽中,生活乏味枯燥。
飞翔感到非常无奈,它憧憬着远离狭小的。马槽,自由自在地奔跑。于是,它每天晚上都偷偷地想办法逃离宫殿,希望能够放飞自己。
有一天,一位智者来到了宫殿。看到了飞翔苦闷的样子,智者走上前对飞翔说:“你为何不向国王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许他会理解你的心情。”
飞翔陷入了思考,最终决定找国王谈谈。在他的请求下,国王答应放飞了飞翔。
飞翔终于尝到了自由,它畅快地奔跑,感受着风的呼啸声,体验到了真正的快乐。它明白到,只有自由才能真正让生命充实而有意义。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理解成语“信马由缰”的含义:指人们给别人足够的信任和自由,他们会表现得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贡献出更好的成果。
有一日狼发现山下一户人家的羊圈里,养了好多的肥羊,但是羊圈太高,既跳不已往,又撞不倒,它无法可想,只好跑去找聪明的狈先生。
狼对狈说:“嗨!兄弟!我发现了一群肥嫩的小羊,可是就我一个实在没办法跳过栅栏,请你帮我想个办法已往,事成过后,我们都能大吃一顿哩!”狈一口答应,于是它们到了羊圈旁察看地形,终于狈想出了妙计,说:“我后腿长,攀在栏木上一伸直,你就跳上我的`脖子,然后用你的长长的前脚去抓羊,这种念头不错吧!”狼说:“是不错,但你可别把我摔着了哟!”于是狼和狈就开始采取行动,结果不用说,他俩当然顺利完成义务,高兴的拖着羊上山去了。
比喻两个人以上,相互勾搭一路作奸犯科。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寓意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宏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准备西归和十二郎永久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哀思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际海角”这句话,用来比方极其遥远的地方。
元澹,字行冲,是唐朝的知名学者。他编撰的三十卷《魏典》,在唐朝时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当时,大臣魏光乘上书唐玄宗,请求将唐初名臣魏征校勘整理的《礼记》列入儒学经典。唐玄宗就命元澹负责召集学者为该书加上注解,以便推广应用。
元澹便与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等人共同整理魏征的《礼记》遗稿,将其定为五十篇,并逐一添加注解,然后呈献给皇帝。
时任右丞相的张说上奏说,西汉的戴圣编定的《礼记》已经沿用了上千年,和经书一样被广泛接受,现在忽然改用魏征修订的版本,还使用新的注解,似乎太过草率。唐玄宗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
元澹知道后,便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张说的观点。在这篇《释疑》中,元德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委婉地说明了自己的论点。文中客人向主人发问:“《礼记》作为儒家经典,先有汉代学者戴圣编定、郑玄加注的版本,后有魏征校勘修订过的版本,两者相较,哪个更优秀?”
主人回答:“戴圣所编选的《礼记》在汉朝晚期才开始传扬,后世有很多人为之作注作解,由于年代久远,书中前后冲突存疑之处很多。魏征忧其繁冗驳杂,故重新校勘考订,去芜存菁。怎料那些泥古不化的。保守派竟会反对此书?”
客人对主人说:“当局称迷,傍观见审。”意思是,这种情况犹如对弈,下棋的人看不清形势,看棋的人却看得清清楚楚。这无疑是在肯定元澹的观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点:做事情时,一定不要固执己见,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不会“当局者迷”。
秦朝末期,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即位。
秦始皇称霸于诸侯列国,胡亥也想称霸于列国。为此,他刚刚登上王位,就派大将章邯率领大军首先打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队伍,然后北渡黄河前去攻打赵国。赵国不是秦国的对手,结果,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于是,赵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国去请求援助。
赵国的使者到楚国后,就直奔楚宫去见楚怀王,一五一十地哭诉起了秦将章邯攻打赵国的暴行……当时,项羽正好在场。项羽怒火中烧。他对楚怀王说道:“我们应当马上发兵救赵,我愿去跟章邯拼一个死活……”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谁知,宋义率领兵马到达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一连四十六天一直按兵不动,不敢与秦军决战。对此项羽十分不满,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再进攻。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杀了宋义之后,项羽就立即派他的手下将领英布等人带领两万人马要渡过漳河去打秦将章邯。听说楚军要渡河,章邯派司马欣和董翳领兵去拦阻。他们哪里是英布等人的对手?一交锋就打了败仗,急忙后退。于是,英布等人就顺利地渡过了漳河,并牢固地占领了河的对岸。紧接着,项羽即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
就在全军刚刚渡过河后,项羽便吩咐士兵,每人只许带上三天干粮,把所有做饭的釜(即锅)砸了,把所有渡河的。舟沉在了河底,把兵营也毁了(“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他对将士们说:“成败在此一举。这次咱们打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里头必须将秦兵打败。我们要和敌人血战到底,不获全胜,誓不收兵!”
将士们看到锅砸了,船沉了,一点退路也没有了,因此,就都抱着死战到底的决心和秦军拚杀起来。结果,楚兵以一当十,喊声震天,锐不可当。经过九次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救了赵国。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战,决心很大。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指着鹿,说是马。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